第一篇:关于全县农村学生不断减少的分析报告
关于****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外流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学校生源是一个学校能否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县农村人口出生率趋于较低且平稳的水平。加之,城乡学校办学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农村学校的发展遭遇了生源瓶颈,这给农村办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公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共计179所,农村学生人数为59427人。根据近年计生人口统计,全县人口变化趋于平稳,但2013年秋季开学统计,全县乡镇100人以下的小学共有39所,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27所和28所,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所;其中50人以下的小学10所,比2011年增加3所,甚至存在10人以下的班级,20人以下的班级数量也不少。如****县白沙镇灵佑庙小学三年级如今只有3人,学校不得专门配备一个老师授课。
乡镇中学初中生学生总数也出现了逐年递减。以2012年、2013年为例,2012年全县初中学生26534人,其中农村学生20859人,城区学生5675人(含民办);2013年全县初中学生27783人,其中农村学生19022人,城区学生8761人(含民办)。
相反,城区中小学学生2008年以来,每年增加3000人以上,2013年则增加4759人,剔除县外农民工子女增长因素,星沙城区年增长平均每年仍在1000人以上。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农村学校生源在不断减少,城区生源急剧增加,呈现出农村学校生源转移到城区现象。
二、农村生源出现转移原因分析
1、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客观上造成农村学生向城市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农民的眼界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农村家长不甘于永远以种地维系生活,他们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向城市发起进攻,到城市求职、打工;另一方面极力创造条件,把子女送进城区学校,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农民舍近求远,一部分舍义务教育而花费昂贵的学费进入城区民办私立学校,另一部分选择在县城公立学校寄宿或在县城租房陪读。
2、城镇化进程加快促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转移,农村许多青壮年纷纷在城镇买房臵业,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与之同时进城的还有他们的子女。同时,国家近年来关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问题,许多农民工的子女选择了随父母进城就读,造成了农村学生的流失。于是,极少数农村学校出现教室新了,老师来了,学生却走了的现象。
3、城乡学校存在的现实差距让家长选择送子女到城镇学校就读。随着教育民生工程的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已大为改善,但由于文化积淀、学校管理、办学规模过小、学校办学软件建设滞后等原因,造成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家长读好书的愿望,导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甚至一般的学生纷纷涌向师资力量较强的城区学校求学。再有,即使农村城市学校条件完全相同,甚至农村学校条件优于城市学校,只要有条件,部分有思想的农民仍希望把子女送到城市,让子女更早的适应城市环境,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最终,家长相互影响,纷纷把子女送到城市读书。此外,部分学生家长存在攀比、从众心理,总认为城里的老师水平高,条件好,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找一所好的学校,其他家长觉得邻居的孩子都在城里上学了,因此也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入城镇学校。
4、招生秩序的不够规范促使优质生源不断流入城市。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生源大战愈演愈烈,一些市区学校在本地区优质生源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更多地把目光投到我县,特别是早几年,部分学校在招生时不择手段,各种虚假宣传层出不穷,各项优惠政策撩人心动,部分农村学校的优质生源出现外流现象。同时,由于我县临近****市市区,市内名校也吸引了部分农村优秀学生流入城市。
三、生源外流引发的问题
城乡教育资源、教学环境差距和城乡客观差别,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农村走向城区,“城区学校生源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差、越来越少”的现象势必愈演愈烈。这种现象将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是部分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出现浪费现象。这几年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农村学校校舍越来越好,校园越来越美,教学设施日臻完善,但是由于生源流失,教学设施使用率较低。以白沙镇为例,****县白沙镇现有小学4所,除中心小学400人外,灵佑庙学校舍可容纳300名学生,而目前六个班级只有77名学生,其中三年级只有3人。同盟小学可容纳300人的校舍现只有六个年级96人就读,每个年级均在20或20人以下。大花小学同样可容纳300余人,但学生也只有137人,其中有两个年级只有10多个学生。4所学校均匀分布在白沙镇内,学校位臵安排合理,可是如果再撤并学校,既不符合政策,也不符合客观现实,还会给学生上学带来极大不便,增加农民负担。
二是部分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减轻了子女上学负担,但一个家庭供送一个孩子进入民办高收费学校就读,或把孩子送人城区学校就读,每年的花费是不菲的,给农村家庭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有的家长为了照应孩子还要租房陪读,影响家庭生产,孩子异地就读交通安全也是一大隐患。三是影响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形象。优质生源是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名片,农村优质生源的流失必将影响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下降又必将使更多的生源外流,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优质生源流向市内名校,必将影响我县教育形象。
四是导致城区教育资源紧张。伴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城区人口迅速增加,不少个体户及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纷纷进城落户,不少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到城里生活,加上我县招商引资力度日益增大,外来人员到我县主城区经商、购房、定居的越来越多。与此相应,农村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城区学生人数逐年上升,而城区学校建设因赶不上变化形势,出现“大班额”现象。
四、对策和建议
出现生源外流的情况,首先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问题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问题的影响,从而带动着生源的外流问题。为了稳定农村学校的办学根本,让农村小学的办学有着同样的生命力,促进城乡学校、大校和小校间教育教学质量趋向均衡,我们必然从师资问题、办学条件等方面继续予以关注。
1、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一是根据已制定的《****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对生源少、办学质量差、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在做好家长工作的前提下,科学进行撤并,整合教育资源。二是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所与城区教学条件相当的优质学校,对生源少的小规模学校有选择的进行改善和提升,尤其是部分群众急需的边远山区小学,不但不能撤,还要办好办精,要做到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三是适当加大校车数量的投入,解决撤并过程带来农村孩子上学远的后顾之忧,对因上学路途过远,家庭经济困难,又需要寄宿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解决特困生上学贵的问题。
2、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水平。就我县情况而言,城镇办学经费相对充足,教学设施较为先进,相当一部分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聚集到城镇,这就造成了城乡师资、设施配臵上的差异。因此,应尽量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别。一是要继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增加农村教师培训的机会,力争使农村有较为充足的办学经费,留住一部分优秀教师。二是加大农村教师的招聘力度,合理优化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并继续通过签订服务年限合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三是推动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城乡交流,让一部分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实现交流常态化,以便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输送农村。四是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扩大对边远山区教师的补贴范围,将尽量多的优秀教师留在农村。
3、加强学校自身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招牌。好的教学质量将更直接地呈现在学生、家长、社会的面前,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看法。因此农村学校应加强自身管理,想方设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4、积极探索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展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部分原因源于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因此,对边远地区的提倡农村学校与名校“结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之一。和办学效果较好,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校结对子,形成互动,农村学校可以借鉴先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教育资源的某些领域里获得丰富的营养,教师们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学校可以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5、科学制定招生政策,进一步引导农村学生就近入学。招生政策是影响农村学生选择在农村就读,还是去往城市就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们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宣传招生政策,引导农村学生就近入学;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招生政策和招生办法,用政策杠杆引导学生入学,减少农村学生流动性,稳定农村学校生源,缓解城区“大班额”现象。此外,要继续改革高中招生政策,将中招名额40%分配到校,将一部分优秀生源留在农村学校,确保农村学校办学水平逐步有效提升。
第二篇:浅谈如何减少学生的错别字
浅谈如何减少学生的错别字
顾晓君
【摘要】学生错别字成固繁多,令老师头疼,学生困惑;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错别字的成因,有针
对性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错别字的出 现。
【关键词】减少错别字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错别字是令不少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学生语文学习及 写作中一块很大的绊脚石。为此,如何减少学生的错别字就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 题。在此,我就自己在多年语文教学中对此课题探究总结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交流学习。
明确错别字的成因。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所谓错字是冈为学生对字的结构掌握不牢固、认识粗 略、部件混用、受其它字影响、识记书写不认真而将字写错不成其字。如:“薄”上下 结构成左右结构,“满”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烧”多写一点,“真”少写一横:“衤” 和“衤”混用,“肺”右边写成“市”;“模糊”的“模”将“木”旁写或"米”旁,所
谓别字就是用其它的字取而代之。别字一般都出现在同音字和形近字里。例如: 将“三 经”写成“以经”,将“竞赛”写成“竟赛“等都是出于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联系 不强而经常发生混淆的后果。
针对错别字出现的原因,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可以 有效地减少学生错别字的出现。
把好识字第一关,让学生有一个正确、全面、牢固的第一印象。
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结合,我们要 让学乍在初学生字时读准字音、i清字形、弄懂字义。尽可能地从根源上避免错别字的 出现。教师应尽可能做好有些字的范读、范写、释义等。结合学生易错处在第一时间给,强调讲解,防忠于未然。尤其对于低段学生要加强当堂课的认读、书写及应用练习。
注意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
识字方法要多样、灵活并具有趣味性。任何单、一枯躁的教学模式都会让人感觉疲劳,不易于知识的理解消化。教学中要注意识字方法的多样性,可师教生学、小老师式的教 学、分组合作互教互学等多种方式。尤其我在课堂上经常用到小组合作瓦教互学的方式: 小组长组织好,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同伴还可以补充或提问其同音字、形近字都 有哪些?这样,学生学得很轻松同时又很大程度地减少别字的出现。同时教师要善于灵 活处理学生识记书写有困难的生字。有些字可以形象化、生活化的教学。例如:在一年 级教学中“明”字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几”和“月”都有亮光非常明亮。“休”
字可到理解为“人”靠在树“木”上是休息。“鸟”儿不能没有眼睛等。还有些字可以联 系识记。例如:学到“裁”字时可联系前面学过的“栽”字来识记:“栽树”是种植树
“木”,“裁剪”要做“衣”服。有些字司以用更加趣味性方式来编成顺口溜或是字谜等。例:“借”„半“留”一半(佃)。一个人他姓王,兜单揣着两个糖(金)。“己”开“已”
半“已”封死等。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研究学习,自然而然地降 低了错别字的出现概率。
培养良好的识记书写习惯。
教育学生经常在读写练习时,养成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先认真观察其结 构及组成、笔画及特点,做到胸有成竹后再去写,同时要养成自觉检查并及时订正错误 的好习惯。切莫在平时为完成作业而草草了事,马虎大意,养成坏毛病。
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巩固措施。
经常用到的有找规律,归纳识记。例如:经常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的万法来通过加减或是更换偏旁部首及笔画来巩固识记生字尤其对于纠正因形近字产 生的别字成效显著。再例如:经常开展同偏旁识字比赛。可以学生分组拟定在同样时间 内看谁写出含某个偏旁部首的字最多。
“错别字卡”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错别字制成卡片并开展 一些如“谁是火眼会睛”、“我是小医生”等辨字正字游戏。同时在此卡背面标出正确的 字以及音、义等,让学生做好整理便于随时提醒与区分记忆。
提倡并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这对所学汉字的重复再现,加 深记忆以及增加字词积累量都有很大帮助、、我们中华汉字博大精深,出现错别字是在所难免。只要学生能有正确的态度,浓厚 的兴趣,我们有积极有效的措施,相信都能从不同程度上减少学生的错别字。
第三篇:如何减少学生抄袭作业
如何减少学生抄袭作业
提起学生抄袭作业,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陌生,在我教书生涯的这十多年中,所教过的30多个班级,每个班我都进行过调查,结果是从来没有抄过其他同学作业的只在一成左右,有九成左右的学生都有过抄袭他人作业的历史,有五成左右的学生经常抄袭他人的作业。这么大的比例,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成绩、影响课堂效率、影响班风班貌、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影响学生的巩固率、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造成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首先是教师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不合理的作业负担、作业没有区分度、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是造成学生抄袭作业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学生基础差、思想懒惰、没有上进心、自制能力差贪玩、自尊心强、心理素质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等是造成学生抄袭作业的重要因素;最后,家长过多的安排家务、家长对读书作用的片面理解、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管理苛刻等也是造成学生抄袭作业的重要方面。那么怎样才能尽量的减少甚至杜绝学生抄袭作业,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提高认识、认真分析、切实行动起来,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主宰自己,不依赖于别人,力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懂就问,独立完成作业,这些年来,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与时俱进、常教常新,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尽力做到精讲精练、少讲多练,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完成练习,不要占用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例如:我们学校在本学期提出了“1+1+2”的教学模式,即每节课用10分钟提出问题,10分钟学生讨论,20分钟教师分析解决问 1
题,我在上课时就尽量压缩前边两个步骤,把每节课的后10分钟留给学生完成作业,多数学生在上课时能完成作业,就不需要等其他的同学做完再去抄。一方面督促学生不去抄作业,一方面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去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2、从思想上多和学生沟通,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和班级文化建设。
⑴ 建立诚信制度。学生要讲诚信,我们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诚实守信,要做到教师之间讲诚信,师生之间讲诚信,学生之间讲诚信。教师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尽力让学生做到对老师敬而不畏。
⑵ 教师要有人性关怀意识,对学生宽容。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学生抄作业,可能是教师追求完美的恶果、可能是学生自尊的体现、也可能是家长不合理要求的结果,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让学生能大胆的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能有说出“我不会”的氛围。
⑶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现在的孩子,遇到苦难多数是逃避,有的是家长包办代替,做个练习2分钟做不出,要么就去看参考答案、要么就去问老师、要么就去问同学,很少有学生下去自己钻研,慢慢揣摩,没有自己克服困难的想法和精神。
3、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和协调,作业的不知尽量做到“少而精”。各科目教师之间一定要统一思想,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搞“题海战术”,作业要有代表性,每个类型、每个知识点布置1-2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在我所教过的绝大多数班级中,总是有几个科目的老师盲目的布置一些作业,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班,语文老师每天要布置60分钟左右的作业,包括练字、摘抄、写日记……英语老师每天要布置30分钟左右的作业,每天
还要抽20分钟左右的课外时间到教室办公室进行辅导,这样每天的课外时间所剩无几,不要说进行锻炼,就连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不要说在课外,我上物理课时都不放过抄其他同学的作业。后来,我们几个老师决定召开班级任课教师会议,讨论我们教师该如何合理的布置课外作业,如何做到每个科目都进步,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最后决定每个科目每次作业时间不超过20分钟(以中等学生速度为准),每天两个科目的教师布置具体上交的作业,其他科目在这一天只布置一些预习、复习或课外阅读,这样下来既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也让学生能有一些消化知识、理解知识、拓展延伸的时机。
4、教师布置作业要有区分度,有难有易,难易适中。以往我们布置作业只有一类,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消”就会出现抄作业的后果。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不能怕麻烦,每次作业应该有3-4类题目,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选择自己能独立完成的题目,从而减少对别人的依赖。我在布置作业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⑴ 拓展类题目。这些题目的内容都是本节知识的课外延伸,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5个左右学生完成。
⑵ 运用类题型。本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是单一的知识点。要求10个左右学生完成。
⑶ 转换类题型。这类题目考查的全部是本节知识点,但需要把公式进行变形,改变课本上的提问方式。要求20个左右的学生完成。
⑷ 基础类题型。这类题目直接应用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公式,没有任何的转弯,不需要换算单位,没有隐含条件,也没有干扰条件,这些题目全
体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要求每个班级基础滞后的学生完成。,5、教师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不能只看重后果,不能总是与比他好的学生作比较。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更加注重过程,用学生自己的今天和昨天作比较。我在这方面主要是这样做的:每次考试不在班上念分数,学生之间不要互相问分数,只知道自己的成绩,等试卷发下来,不是马上讲试卷,留给学生1-2天的时间自己改正,期间不去看其他同学的答案,到讲试卷时让学生在批改一次,后面这次的得分+前次的分数=总分。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很多的题目并不是自己不会做,只是偶尔的疏忽大意才做错的。学生就不会总想去抄袭别人的答案。从而达到独立完成的目的。
6、允许部分学生交白卷,布置作业留有充足的时间。由于有的学生基础差,有些作业无从下手,我在这方面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允许和其他同学核对答案,无论对错都要交自己的成果,如果真的不会做,可以只写一个公式,只叙述一句话,甚至只把题目工工整整的抄上来都行,就是不能去抄其他同学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大胆的写出自己的想法,不必担心出错,更不需要担心会挨老师的批评。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下去思考,把知识融会贯通,这点很重要,如果时间少,学生又不敢缺交作业,抄袭作业就迫不得已。
7、经常和家长沟通,做到家校配合,统一思想。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建树,学有所成,但大多数的家长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好心办坏事。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取得家长的积极地、正确的配合:
⑴ 和家长共同探讨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利用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
多种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分析其子女的实际情况,探讨合适于其子女的教育方法。
⑵ 给家长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家长知道,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但给他们物质的满足是不够的,应该对其进行思想上的鼓励、激励、引导,要让子女有所建树,我们的广大家长队伍也需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可以利用家长座谈会,家长学习园地等,为家长提供学习的平台。
⑶ 教师和家长共同注重过程评价,不要单一只看结果。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最终成绩,对平时的学习过程关注较少,日常的学习生活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督促,最终如果成绩不理想,也只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这样难免会使学生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来欺骗家长,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学生抄袭作业,我们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教师一定要放下师者的尊严,尽力做到精讲精练,少讲多练,劳逸结合,多和学生做换位思考,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好学生的服务员。
第四篇: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战斗力
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战斗力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组织部门认真按照省委关于开展“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在全系统率先启动了“固本强基送关爱”活动,及时把帮扶村级组织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以此推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早见效、见实效。
全省组织系统开展的“送学进村,推进教育”活动主要内容是::“送学进村,推进教育”是各级组织部门“固本强基送关爱”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2月20日下午,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和省委组织部专门向富阳市胥口镇的村党组织赠送了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资料和音像教材。各市、县(市、区)委组织部也纷纷给农村党组织送去先进性教育有关书籍、音像资料、春联年画等。目前,30多万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特色做法60例》、《浙江农村时代先锋画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音像资料300部》等书籍和一些音像资料陆续送到全省农村。
推进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是省委“落实三真、关爱基层”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翘首期盼的一件大事。各级组织认真按照全省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建设现场推进会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各部门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督促各地加快建设进程,确保村党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时有场所。据初步统计,省直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1455万元,提供各类物资折合近200万元,对350个村进行重点帮扶。到目前,在全省计划今年完成的2462个村级组织办公场所中,有近84%的村已竣工,其余也都将在年底前完成。
活动开展以来,各级组织部门还结合元旦春节慰问,组织有关部门重点对农村工作指导员所驻村的基层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困难党员和群众进行慰问。动员和组织省直农村工作指导员所在党支部与所驻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指导所驻村党组织抓好自身建设。
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肩负着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职责。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抓好关键环节,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班子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农村党组织强不强,关键要看村班子强不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通过建设高素质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来加强村班子建设。首先,选好配
强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民营企业家和外出务工经商回乡者中,选拔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不断为村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对后进村,大力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帮助、指导、协调村党支部开展工作。其次,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县委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培训,乡镇党委培训其他“两委”干部,重点组织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及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和民主管理、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村干部执行政策、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建好党员队伍,增强生机活力。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农村党员队伍入口关没有把好,加之党员教育管理也没有及时跟上,导致部分农村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素质能力偏低、群众威信不高,制约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此,要积极改进发展党员工作,积极引导非党员村干部、转业退伍军人、专业协会负责人和回乡大学生等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公示、票决和责任追究等制度,逐步解决发展党员家族化问题,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大力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依托乡镇党校和村党组织活动场所,采取举办培训班、上党课、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政策、法纪教育和文化知识、科技致富教育等,提高其综合素质。
创新组织设置,扩大覆盖范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覆盖范围是影响党组织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从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这些都对农村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就会出现“空白点”,也势必会影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创新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应在原来以地域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完善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模式;结合乡村区划改革实际,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党组织等方式,促进大村带小村、强村帮弱村,放大优质组织资源带动效应;抓紧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
集中点建立党组织。通过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农村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承载着引领农民走向富裕、小康、和谐新农村的重担。目前的农村处于一个以调整、反哺、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期,因此在农村基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开拓发展思路,提升新农村建设能力,充分发挥出党组织在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目前农村基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现状
创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是顺应形势、迎接挑战、致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保障。近日,我们就我县农村基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表明,农村基层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已初步见到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需要引起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流于表面,陷入本本主义。在走访调研中,有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这样解说如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无非就是读读报纸,看看书,学学文件。这种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造成这样一种局面:随手抓起一份报纸,从头念到尾,念的人是口干舌燥,听的人是睡倒一大片。这种学习模式流于表面,使农村党员缺乏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难以融会贯通、贯彻落实。
(二)学习疲于应付,陷入形式主义。有些基层党组织将学习当作一种形式,一种框架,读报―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上级检查―学习结束;学习成为上级要我干啥我干啥,让我准备什么我就准备什么的任务;学习是做给上级看的,只是拟个实施方案,报个总结,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等。这种“走过场”的应付学习形式,结果只是就学习抓学习,就活动搞活动;学习笔记密密麻麻,手抄到抽筋,脑中是像雨像雾又像风;材料写了一大堆,大会、小会不断,弄得身心疲惫等。
(三)学习缺乏机制保障,陷入机械主义。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过程中,长效学习机制的严重缺位,是造成农村基层机械性盲目学习、被动应付学习、一阵风式学习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在走访调研中,农村党员普遍反映: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与学少一个样;学习考核上虽然也采用考试的形式,但一般都是人人参与,人人过关,照着答案抄,成绩全优秀等现象。这种学习考核机制严重抑制了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相当一部分党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党员放松了学习。
二、农村基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路径分析
(一)菜单式学习内容,拓宽个性化学习空间。创建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首先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菜单式”自主选学,就是让农村党员根据个人和工作实际进行“点菜”,实现个性化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学习内容千千万万,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完全迁就个人学习爱好。学习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农村发展需要和农村党员干部的实际,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一是着眼于满足政治素质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党性教育作为必学内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这一部分学习内容不能可有可无、自主选择,应是强制必学的内容。二是着眼于满足农村工作的需要。目前农村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农村党员干部职能定位发生转变,农民需求、农村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村形势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农村党员要与时俱进,以维护保障农民利益为学习动力,培养锻炼推动农村工作科学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如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提升应对突发性事件、处理邻里纠纷等处事能力,比如如何应对由于征地引起的利益纠纷和群体事件等能力。
(二)探索新方式,引领党员干部学有成效。创新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也就是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怎么学的问题。在学习方法、方式的选择上,我们要牢固树立学无固定框架模式的思维。
1、坚持分类、分层、分段、分片的学习方法,切实提升学习效果。(1)分类学习方法,就是将学习对象进行分类。比如老党员和年轻党员,他们的阅历、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他们的职责、地位不同等。因此学习要分类开展,切忌一刀切,不顾党员实际情况,那样只能是有的人“消化不良”,有的人“吃不饱”。(2)分层学习方法,就是按照农村党员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进行分层学习。比如大学生村干部和土生土长的农村党员,他们的教育经历和社会经验不同,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组织学习活动。(3)分段学习方法,就是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结合实际活动和农村工作变化分段开展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农村工作又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不同阶段,学习内容、方法也要有所调整。
(4)分片分组学习,就是根据各党组织建设程度的不同开展学习交流,既降低学习成本,共享资源,又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灌输”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实现外化与内化的连接。(1)灌输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离不开外部“灌输”。因为社会主义意识不会在群众中自发产生,只有不断的向群众进行理论灌输,才能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觉悟。因此外部“灌输”是绝不能放弃的学习方法。(2)潜移默化。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不是就学习而学习,而是要用学习指导实践,要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素质。因此要将学习过程生活化、日常化,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将学习内容铭记在心。
3、组织开展互动式学习,开创学习新方式。互动式学习方式,就是党员之间要互相学习,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全体成员共同提高,以形成和谐学习的浓厚氛围。(1)村村联建促学习,以一个村党组织为主体,辐射带动周边村党员结队学习,共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这样协调统一,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学习效能,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2)以强扶弱促学习,以城带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学习。互帮互助的学习,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党组织资源不足,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实现资源互补;另一方面,又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提供了实践调研机会。通过城乡组织资源的整合,带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此外农村党组织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体验式学习,通过交流研讨、考察调研、现场观摩等方式,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学习主动性,使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三)建立健全长效学习机制,以科学规范的制度促进和保障学习效果。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对于促进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1、建立农村党员经常性教育培训机制。县级组织部门、基层党校、职业学校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组织部门要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给农村基层注入更多新鲜实用的血液。有计划地选派村党组织书记到异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县级党校、职业学校要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根据农村发展现状,制定适应农村党员需要的“菜单课程”,加强理论、技术宣讲队伍建设,“送学进村”,以具有乡土气息的学习形式对农村党员进行辅导培训。组织部门也要定期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走进党校,坚持每年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两次以上封闭式培训,从而提升党员素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好大学生村官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助推作用,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理论学习辅导员。
2、建立学习考评机制。建立切实可操作的学习考评体系,包括对个人学习和对组织学习的考核评估,评估指标要量化,易于实际操作。评估指标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集体学习时间;请专家讲学次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轮训情况;个人自学成果等。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档案,将学习情况、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考核时间坚持定期考核与动态考核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保证学习的长期性和连贯性。
3、建立健全学习激励机制。对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表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励党员加强自身学习,激发起党员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的热情,以此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4、建立健全学习经费保障机制。经费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各级党委(党组)要关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困难,通过加大经费、政策支持等措施,保护和激发各基层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积极性。组织部门与财政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对农村党员专项培训资金的支持力度,设立稳定的学习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培训阵地、文化设施、学习场所的硬件建设,为农村党员学习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第五篇:怎样减少学生的错别字
《如何减少小学生的错别字》研究计划
江源学校 张秀敏
一、课题名称:如何减少小学生的错别字
二、课题的提出: 识字写字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基础;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提高识字写字教学质量,一要尽量提高识字写字的量的水平,让学生能识更多的字,能写更多的字,并有较快的书写速度;二要提高识字写字的质的水平,即既能认得正确,写得正确,还能用得正确,并且写得漂亮.其中,写得正确, 即不写错字,不仅指写成后的字形正确,还指写的过程----笔顺正确。用得正确,即不写别字。学生“错别字”的发生率是衡量识字写字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降低“错别字”发生率是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本课题拟对识字写字教学中的“错别字”问题作一实证研究。首先从心理学,教学法的角度对“错别字”的常见类型、形成原因等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力求发现“错别字”问题与有关识字流派、教学方法等变量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以减少“错别字”发生率为目标的识字写字教学实验.三、研究目标:
1、寻找减少“错别字”发生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一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减少“错别字”、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识字写字教学整合的新路;并提供相应的物化成果。
2、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研究素养。
4、力求把规范汉字的意识撒播到学生家长、社会,为规范汉字、纯洁祖国语言文字作贡献。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调查法
(1)调查对象:开放性调查与与封闭式调查对象分别为低、中、高年级老师和学生共80名。
(2)调查工具:课题组自拟的开放性问卷与开放问卷基础上的封闭式问卷。
(3)调查时间:2010年6月、9月
2.实验法
(1)找两个一年级班做实验班,整个实验历时一年.(2010年10月---2010年7月)
(2)实验主要自变量:运用“写字式汉字输入法”、“正规拼音汉字输入法”软件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开展识字写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3.工作进度安排
(1)2010.3-----2010.9 成立课题组、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制定实验方案、作好实验准备(落实教师、班级等)
(2)2010.10-----2010.7 实验研究 2010.5中期检查
(3)2010.7-----2010.12 结题工作。
成果鉴定:
1、旨在减少“错别字”发生的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辅助软件若干。
2、调查报告、、论文、优秀教案。
六、课题成员:
组长:张秀敏
成员:王霞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