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东专升本工商管理考试大纲
公共课
2010年山东专升本高数(公共课)考试大纲
高等数学(公共课)考试要求
总要求:考生应了解或理解“高等数学”中函数、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学会、掌握或熟练掌握上述各部分的基本方法。应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应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有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正确地推理证明,准确地计算;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函数、极限和连续
(一)函数
(1)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法,分段函数。
(2)理解和掌握函数的简单性质: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周期性。(3)了解反函数:反函数的定义,反函数的图象。(4)掌握函数的四则运算与复合运算。
(5)理解和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6)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二)极限
(1)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数列,数列极限的定义,能根据极限概念分析函数的变化趋势。会求函数在一点处的左极限与右极限,了解函数在一点处极限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2)了解数列极限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四则运算定理,夹逼定理,单调有界数列,极限存在定理,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3)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函数在一点处极限的定义,左、右极限及其与极限的关系,x趋于无穷(x→∞,x→ ∞,x→-∞)时函数的极限。
(4)掌握函数极限的定理:唯一性定理,夹逼定理,四则运算定理。
(5)理解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定义,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性质,两个无穷小量阶的比较。(6)熟练掌握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三)连续
(1)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在一点连续的定义,左连续和右连续,函数在一点连续的充分必要条件,函数的间断点及其分类。
(2)掌握函数在一点处连续的性质: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会求函数的间断点及确定其类型。
(3)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定理,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包括零点定理),会运用介值定理推证一些简单命题。
(4)理解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上连续,并会利用连续性求极限。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一)导数与微分
(1)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了解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会用定义求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
(2)会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方程与法线方程。(3)熟练掌握导数的基本公式、四则运算法则以及复合函数的求导方法。
(4)掌握隐函数的求导法、对数求导法以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方法,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5)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6)理解函数的微分概念,掌握微分法则,了解可微与可导的关系,会求函数的一阶微分。
(二)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
(1)了解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及它们的几何意义。(2)熟练掌握洛必达法则求“0/0”、“∞/ ∞”、“0•∞”、“∞-∞”、“1∞”、“00”和“∞0”型未定式的极限方法。
(3)掌握利用导数判定函数的单调性及求函数的单调增、减区间的方法,会利用函数的增减性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大(小)值的方法,并且会解简单的应用问题。
(5)会判定曲线的凹凸性,会求曲线的拐点。(6)会求曲线的水平渐近线与垂直渐近线。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一)不定积分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概念及其关系,掌握不定积分性质,了解原函数存在定理。(2)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3)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第一换元法,掌握第二换元法(限于三角代换与简单的根式代换)。(4)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二)定积分
(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与几何意义,了解可积的条件。(2)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3)理解变上限的定积分是变上限的函数,掌握变上限定积分求导数的方法。(4)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5)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6)理解无穷区间广义积分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7)掌握直角坐标系下用定积分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
四、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一)向量代数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坐标表示法,会求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的计算方法。(3)掌握二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
(二)平面与直线
(1)会求平面的点法式方程、一般式方程。会判定两平面的垂直、平行。(2)会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3)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会求直线的标准式方程、参数式方程。会判定两直线平行、垂直。
(4)会判定直线与平面间的关系(垂直、平行、直线在平面上)。
五、多元函数微积分
(一)多元函数微分学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及二元函数的极值与连续概念(对计算不作要求)。会求二元函数的定义域。
(2)理解偏导数、全微分概念,知道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3)掌握二元函数的一、二阶偏导数计算方法。(4)掌握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的求法。(5)会求二元函数的全微分。
(6)掌握由方程F(x,y,z)=0所确定的隐函数z=z(x,y)的一阶偏导数的计算方法。(7)会求二元函数的无条件极值。
(二)二重积分
(1)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系及极坐标系下的计算方法。
六、无穷级数
(一)数项级数
(1)理解级数收敛、发散的概念。掌握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了解级数的基本性质。(2)掌握正项级数的比值数别法。会用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3)掌握几何级数、调和级数与p级数的敛散性。
(4)了解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会使用莱布尼茨判别法。
(二)幂级数
(1)了解幂级数的概念,收敛半径,收敛区间。
(2)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差、逐项求导与逐项积分)。(3)掌握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不要求讨论端点)的方法。
七、常微分方程
(一)一阶微分方程
(1)理解微分方程的定义,理解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2)掌握可分离变量方程的解法。(3)掌握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二)二阶线性微分方程
(1)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2)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2010年山东专升本计算机(公共课)考试大纲
一、指导思想
本考试大纲依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鲁教高字〔1995〕9号)中所要求的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根据当前山东省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最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学会使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最终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
二、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达到新时期计算机文化的基础层次:①具备计算机科学的最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②具有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③熟练地掌握具有代表性的、使用较为广泛的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及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的使用方法;④对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要有一定的了解,要求掌握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的使用。网页制作及网络安全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内容范围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信息与数据的有关概念,计算机文化的概念,计算机起源与发展,计算机特点及分类,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存储程序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的五个基本组成,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各自特点;程序设计语言及语言处理程序的基本概念;字、字节、位的概念;不同进制数的表示,不同进制整数间的相互转换;ASCII码,汉字编码的基本知识;多媒体的有关概念。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微机的硬件组成;CPU、内存、RAM、ROM、CACHE、适配器、总线的含义;磁盘驱动器与磁盘;常见输入、输出设备;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多媒体的概念,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二)操作系统的初步知识与应用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常用微机操作系统及各自的特点。
Windows的特点、运行环境、安装方法、Windows 启动与关机;Windows 的桌面、开始菜单、应用程序,鼠标的基本操作,剪贴板的使用;窗口、对话框、快捷方式;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回收站及其应用;文件、文件夹的有关概念及操作;控制面板、附件及多媒体功能。
中文输入法的使用;中、英文输入的切换;各种常用符号的输入。
(三)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 的基本使用方法
Word的启动和退出,窗口组成及各部分使用;视图、文档、模板、段落、样式、域、对象、浮动式对象、嵌入式对象、文本框、环绕排版、段落标记等基本概念。
文档的基本处理方法:建立文档、为当前文档命名,把当前文档另存为其他类型的文档;模板的概念,用模板来建立文档,设置打开文档的路径,选择被打开文档的类型;插入点的移动、选定正文的方法、对选定的正文进行编辑;查找和替换操作。
文档格式化的基本方法:字体、字型、字号的设置;文字颜色的设置、字符间距和缩放比例的设置等;段落的概念,段落缩进,段落间距;项目符号和编号;边框和底纹;对齐方式,行距的设定;样式的概念,更改和建立新样式的方法;格式刷的使用。
表格处理的基本方法:建立表格的方法;单元格的合并、拆分,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插入删除行和列;编辑表格的数据,设置数据的格式,设置数据在单元格中对齐方式,表格与文字的环绕。
对象处理:艺术字的插入和修改,数学公式的插入与修改、图片的插入与修改,图片的环绕方式;对象的插入、选定、编辑,对象格式的设置,自选图形的绘制与编辑,文本框的插入与编辑。
页面设置与打印:页面设置;分栏排版;页码编制;页眉和页脚的设置;文档的分页;打印预览与打印。
邮件合并、索引和目录的使用。
(四)电子表格系统Microsoft Excel 的基本使用方法
Excel的启动与退出,窗口的组成及各部分使用;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和单元格区域的概念及各自的关系。工作簿的创建、打开、保存及关闭;创建工作表,各种数据类型的输入;公式和函数的使用,运算符的种类,单元格的引用;批注的使用;工作表的管理;行高和列宽的调整;编辑、移动和复制单元格中的数据;单元格、行、列的插入和删除;查找与替换。设置工作表中字体和数字格式,数据的对齐方式,工作表标题设置;边框的设置。
建立Excel数据库的数据清单,记录单操作;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数据的分类汇总。图表的建立与编辑;页面设置,使用分页符,打印预览,打印工作表。Word与Excel的协同操作。
(五)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方法
PowerPoint的启动与退出,建立演示文稿的方法,演示文稿的视图方式。
建立和编辑幻灯片,组织结构图的建立,幻灯片背景的设置,设计模板的使用,幻灯片母版的设置,配色方案的设定。
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的设置,超级链接和动作设置。演示文稿的放映方式,演示文稿的打包和网上发布。
(六)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的基本使用方法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关系、关系运算、属性、域、元组、码、分量、关键字的概念。Access数据库的组件。
(七)计算机网络、Internet初步知识、网络信息安全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物理与逻辑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本地连接的设置与网络配置的检查;网上邻居的使用,文件共享。
Internet的起源与发展、Internet提供的服务;IP地址、域名、Internet 地址的分配与管理,URL;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Chinanet、Cernet、Cstnet和ChinaGBnet;WWW与IE浏览器、信息的保存以及搜索引擎的概念及使用;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下载,FTP。
HTML文件的构成及基本结构,常用的HTML标记及语法。FrontPage2000的启动与退出,网页与网站的概念,站点的建立及网页的编辑,对象的插入,超链接的建立,网页的布局,表单页面的建立,网页的发布。
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网络基本道德,防火墙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犯罪的概念、特点、手段、危害,黑客的概念及其行为特征。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性、分类、危害、防治,软件知识产权的有关常识。
四、题型 题型 分值
单项选择题50题 50分 多项选择题20题 20分 判断题20题 10分 填空题20题 20分
五、参考教材(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计算机文化基础(2006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2006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七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第七版
专业课
《经济法》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经济法》,丁万星等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1月。
二、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
1、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的时效;经济法的概念、地位、原则;经济法律关系。
2、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权与债权制度。重点是经济法律关系;法人制度、物权与债权制度。第二章 企业法
1、企业的概念和企业的分类。
2、新的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的分类、设立、财产、事务执行、损益分配、与第三人的关系等相关内容。
3、个人独资企业的相关法律知识。
4、外商投资企业的概述和分类。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企业的概念、特征、设立、组织机构、经营管理、损益分配、相互转换等相关内容。
5、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概念、设立以及厂长负责制和民主管理。
重点是企业的分类;新的合伙企业的分类、设立、财产、事务执行、损益分配、与第三人的关系;中外合资企业的特征、设立时的出资要求;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的规定。
第三章 公司法
1、公司法概述和公司基本法律制度。
2、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董事会、监事会、财务与会计、分立与合并、破产清算等内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
3、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组织机构、董事会、监事会、财务与会计、分立与合并、破产清算等内容。
4、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发行与转让;公司债券与公司股票的本质区别。上市公司的条件及股票的转让。
重点是公司作用的表现方面;公司的登记管理、年度检验;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和联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股份发行;公司债券与公司股票的本质区别。第四章 合同法
1、合同概述及合同的分类。
2、合同订立的概念、方式;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担保;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合同中的违约责任。
3、主要合同的名称及内容。重点是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订立方式中的要约与承诺;合同效力中的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的行使;合同担保的几种主要方式,其主要的区别。
第五章 城市房地产法
1、城市房地产管理概述。
2、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管理。
3、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
4、房地产交易管理。
5、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以及违反房地产管理法的法律责任。重点是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管理中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最高年限、土地使用权划拨的范围;房地产交易管理中的房地产价格管理,房地产抵押。第六章 工业产权法
1、工业产权概述。
2、专利法。
3、商标法。
重点是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及专利权的期限。
第七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内容。
3、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重点是不正当竞争与垄断的区别;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内容。第八章 票据法
1、票据法概述。票据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2、票据法的一般规定:票据行为、票据权利、票据抗辩、票据丧失后的补救以及票据的伪造和变造。
3、汇票、支票和本票在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三者的本质区别及具体的使用方法。
重点是票据的主要特征;票据权利的取得;票据抗辩;汇票、支票在出票、背书、付款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二者的本质区别及具体的使用方法。第九章 税法
1、税收的概念、特点;税收的主要分类方式;税法的主要构成要素;税收的法律关系。
2、流转税法,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增值税的概念和分类;增值税中纳税人的分类;增值税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及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消费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及税率;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消费税的税收优惠。
营业税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营业税的税率,营业税的应纳税额的计算,营业税的税收优惠。
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业务应纳税额的确定。
3、新的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史、纳税人分类和征税对象。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税率以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4、资源税法、特定目的税法、特定行为税法、财产税法。
资源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计税依据和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印花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房产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契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
5、税收征收管理法。
重点是税收的主要分类;税法的主要构成要素。
增值税中小规模纳税人及一般纳税人具体税额的计算。一般纳税人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尤其是销售额的确定。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能够抵扣进项税额的特殊情况。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消费税的纳税人及征税对象;营业税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计税依据、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以及应纳税额的计算。计算中工资、奖金、稿酬、租赁、利息等项目适用的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土地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印花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应纳税额的计算。房产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契税的征税对象、应纳税额的计算。税务管理中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第十章 经济纠纷的解决
1、经济纠纷解决概述。
2、仲裁的概念和原则、仲裁机构、仲裁协议、仲裁程序以及仲裁的监督。
3、经济诉讼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经济案件的收案范围和诉讼管辖、经济诉讼程序。重点是经济纠纷解决的方式。
经济数学考试大纲
[日期:2006-06-0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小]
一、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函数、极限、连续
1.掌握函数概念,会求函数定义域。
2.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3.了解基本初等函数及其图形、理解复合函数概念、会分析复合函数的复合 过程。
4.能列出简单的经济问题的函数关系。
5.理解函数极限和左右极限的概念(对ε—δ定义语言不作要求)。
6.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无穷小的性质。
7.会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及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8.掌握函数在一点连续与间断的概念,并会判断间断点类型(第一类,第二
类)。
9.了解函数在区间上连续的概念及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掌握导数、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微分的几何意义,了解函数可导、可微、连续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微分的运算法则,掌握导数的基本公式,了解高阶导数概念,能熟练求函数的一、二阶导数。
3.了解两个微分中值定理: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4.理解函数极值概念,掌握求函数极值的方法,能判断函数增减性,掌握
简单的最大、最小值的应用题(简单的经济问题)求解。
5.会用罗必塔法则求未定型极限。(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3.会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体积及简单的经济上的定积分应用问题。
(四)常微分方程
1.理解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等概念
2.会求一阶可分离变量、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
二、重点考试内容
(一)函数、极限、连续
重点:函数、极限、无穷小的概念,极限四则运算,函数连续性。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导数和微分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初等函数导数求法,函数单调 性判别法,函数极值、最大值、最小值的求法。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原函数、不定积分概念,不定积分的性质和基本公式,换元法和分 部积分法,定积分概念,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四)微分方程
重点:微分方程概念,一阶可分离变量方程和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2006年基础会计课程社会专升本考试大纲
Ⅰ、考试参考书:
《管理学》 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二版。Ⅱ、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
管理活动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特点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国家管理,近代社会管理,现代管理
(二)管理的定义
管理:通过信息的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三)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信息获取,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四)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节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著作:《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理查?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欧文人事管理;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第三节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管理理论概述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
(二)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标准化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 五项职能、十四条原则”;韦伯的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三)行为管理理论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
(四)数量管理理论
(五)系统管理理论
(六)权变管理理论
(七)质量管理理论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
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道德的定义
道德,管理道德,管理道德规范,管理人格,管理道德评价
(二)四种道德观
道德的功利观,道德的权利观,公平理论道德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第二节
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 : 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
(二)个人特征: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三)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第三节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挑选高素质的员工,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设定工作目标,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第四节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一)社会责任
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二)两种社会责任观:古典观(或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
(三)赞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四)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企业对环境、员工、顾客、竞争对手、投资者、所在社区的责任
第五章
决策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和依据
(一)决策的含义及其理解;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二)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三)决策的依据:决策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
(一)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三)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五)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六)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第三节
决策的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提出的依据及其主要内容;
(二)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当代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
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做出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与评估。
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
(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 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六章
计划和计划工作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含义,计划的内容“5W1H”;
(二)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三)计划的性质。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一)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
(三)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
(四)具体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过程
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订和选择可行的行动方案;制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七章
战略性计划
本章内前三节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第四节
计划的组织实施
一、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基本思想的内容;
(二)目标管理的性质:
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富有挑战性和伴随仿真反馈性;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评价成果,实行奖惩
二、滚动计划法
(一)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对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三、网络计划技术
(一)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
(二)网络图的构成要素:工序,事项和路线;
(三)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第八章
组织设计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二)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环境,战略。技术,规模和生命周期。第二节
组织的部门化
(一)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二)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
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第三节
组织的层级化
(一)管理幅度与组织的层级化
管理幅度的含义;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关系;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式;
(二)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 集权的来源及其形式;组织层级化中的权力来源与分配;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组织层级化设计的有效授权;
(三)组织的层级化与结构的有机化
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结构形式;组织结构的层级化与有机化。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动因;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
(三)组织变革的内容
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第二节
管理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三)组织变革的压力及其管理 压力的含义,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
(四)组织冲突及其管理
组织冲突的影响,组织冲突的类型,组织冲突的避免。第三节 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文化的含义,组织文化的含义,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途径。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 第一节
领导的内涵
(一)领导与管理的共性与区别
(二)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
(三)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 第二节
领导风格类型
(一)权力与领导
权力的含义,能力的类型 ;
(二)管理制度集中与分散相对立的领导者: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
(三)维持与创新相对立的领导者:维持型领导者,创新型领导者 第三节
领导理论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
(二)领导方式行为论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管理方格论
(三)领导方式情景论
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选择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十二章
激励 第一节
激励原理
(一)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二)激励与行为: 激励力=某一行动的效价X期望值
(三)激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五)X理论与Y理论 第二节
激励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二)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
(三)后天需要论:大卫•麦克兰的后天需要论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公平理论: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
(二)期望理论:M=V*E(M表示激励力,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第四节
激励务实理论
(一)正强化:正强化的含义与方法的运用
(二)负强化:负强化的含义与方法的运用 第十三章
沟通 第一节
沟通的原理
(一)沟通及其过程
沟通的含义,沟通的意义,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别;
(二)组织中的沟通:人际沟通与团队沟通;
(三)组织间的沟通 第二节
组织沟通
本节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第三节沟通管理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有效沟通的含义,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二)有效沟通的实现
克服沟通中的障碍的一般准则: 第四节
组织冲突与谈判
(一)冲突的原因: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二)冲突的管理
谨慎地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妥善的选择处理方法
(三)有效谈判的实现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第一节
控制活动
(一)控制的必要性: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二)控制理论;
控制过程;程序控制;跟踪控制;自适应控制 控制类型;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 第二节
控制过程
(一)确定标准;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制定标准的方法:
(二)衡量绩效
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三)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第三节
有效控制
(一)有效控制: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二)适度控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内容和核算方法具有概括性的系统理解。
2、掌握会计的六大要素和会计等式。
3、理解复式记账的意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原理;能够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一般经济业务。
4、能够熟练的运用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试算平衡;并做到算账准确,记账结账规范。
5、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内容。
6、熟悉会计的核算流程。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总论
1、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
2、会计要素、会计等式(重点)
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重点)第二章
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记录的专门方法(重点)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
2、会计账户
第四章
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
1、复式记账原理(重点)
2、借贷记账法的应用(重点)
3、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第五章
会计凭证
1、原始凭证
2、记账凭证(重点:记账凭证的构成要素和填制要求)第六章
会计账簿
1、账簿的登记
2、记账的规则(重点)
第七章
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1、期末账项调整
2、工作底稿
3、对账和结账(重点)
4、财产清查
(重点)第八章
财务报告
1、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第九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1、记账凭证核算程序(重点)
2、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
3、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
4、日记总账核算程序
三、参考教材《初级会计学》,朱小平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二篇:2011年工商管理(专升本)专业课考试大纲
2011年工商管理专升本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份 管理学基础考试大纲(150 分)
一、要求
1.能准确地了解管理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时间、主要学派、重要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2.能比较准确地理解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3.能系统地了解管理学中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各项管理职能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4.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管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分析、解决管理实际问题,对管理的基本工作能进行综合归纳
5.熟练运用管理学中的各种分类方法和工具,掌握计划、决策、领导、控制中的常用方法
二、考试内容
1.管理与管理学
掌握:管理的定义、性质及管理的职能
2.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认识:主要管理理论形成的时间、研究重点、特点以及相关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
理解: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掌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3.决策
理解:决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素
掌握:决策的基本概念;决策的分类;决策的过程;集体决策方法
应用: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4.计划
认识:计划组织实施的方法
理解:计划的概念、性质、作用与类型
掌握:计划的编制过程;目标管理的过程;
5.组织
理解:组织、组织设计的含义;组织结构的特性;组织设计的任务原则
掌握: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
应用:应用组织理论分析问题
6.人力资源管理
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
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绩效评估的含义、程序与方法
7.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认识: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掌握: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内容;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组织文化的内容与功能
8.领导
理解:领导的定义;领导的作用以及领导者的权利基础
掌握: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领导方式行为理论;领导方式情景论
应用:应用领导理论分析问题
9.激励
认识:激励的的一般形式和实务
理解: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掌握:激励的内容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激励的强化理论
应用:应用激励理论及激励的形式与方法分析问题、控制与控制过程
理解:控制的的必要性;
掌握:控制的类型;控制的过程;有效控制的特征、管理的创新职能
认识: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理解: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掌握:创新的过程;创新活动的组织
三、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约 30 分、多项选择题:约 20 分、简答题: 约 30 分、论述题: 约 20 分、计算分析题:约 30 分、案例分析题:约 20 分
试题难易比例:较容易题约 40%,中等难度题约 50%,较难题约 10%。
参考用书: 周三多主编 管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2版
第二部分 《市场营销》(150 分)
一、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它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策略性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考生掌握有关市场营销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应具有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分析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市场营销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
认识:市场营销与企业职能,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
理解: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及基本内容,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意义与方法。
掌握:市场及相关概念,市场营销的含义。、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认识:价值链,市场导向战略规划,理解:市场营销管理及哲学观念,全面质量营销,顾客导向组织创新,创建知识型企业。
掌握: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顾客让渡价值。
应用: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顾客满意的含义。、规划企业战略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认识:认识和界定企业使命,区分战略经营单位。
理解:企业战略的特征,企业战略规划过程,规划经营战略。
掌握:企业战略的层次结构,规划投资组合,规划成长战略,市场营销管理的一般过程。
应用:市场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环境
认识:营销环境的含义。
理解: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
掌握:营销环境的特征,微观营销环境,宏观营销环境。
应用:环境分析与营销对策。、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
掌握:消费者市场的含义和特点,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外在因素,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在因素,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参与者。
应用: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主要步骤。、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认识:生产者的交易导向,中间商购买过程的参与者,中间商购买决策过程,非营利组织市场的类型。
理解:生产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系统购买与销售,中间商的购买类型,中间商采购者个人的购买风格,非营利组织的购买特点和方式。
掌握:组织市场的概念与类型,组织市场的特点,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政府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应用:生产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
认识:信息及其功能,理想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
理解:营销信息系统的内涵与特点,估计目前市场需求。
掌握:营销信息系统的构成,营销调研的含义和作用,营销调研的类型和内容,营销调研的步骤,市场需求测量,市场需求预测方法。
应用:营销调研的方法。、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认识: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与发展。
理解:市场细分的原理与理论依据。
掌握:市场细分的作用,市场细分的标准,市场覆盖模式,选择目标市场战略条件,市场定位的概念和方式,市场定位的步骤,市场定位战略。
应用:目标市场战略。、竞争性市场营销战略
认识:顾客价值分析。
理解:行业竞争观念,判定竞争者的战略和目标,评估竞争者的实力和反应,企业攻击对象和回避对象。掌握:业务范围导向与竞争者识别,企业市场竞争的战略原则。
应用:市场领导者战略,市场挑战者战略,市场追随者战略以及市场利基者战略。、产品策略
认识:优化产品组合的分析,新产品开发的组织。
理解:产品的分类,新产品的概念及种类,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
掌握:产品整体概念,产品组合及其相关概念,产品组合决策,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及其阶段划分,新产品开发的程序,新产品采用与扩散。
应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与营销策略。、品牌与包装策略
认识:品牌更新,品牌扩展,品牌管理。
理解:品牌与商标的区别,品牌资产,品牌有无,品牌设计,品牌保护,包装标签与包装标志。
掌握:品牌的含义,品牌的作用,包装的含义、种类和作用,包装的设计原则。
应用:品牌组合,包装策略。、定价策略
认识:定价目标。
理解:价格变动反应及价格调整,地区定价策略,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掌握: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
应用:折扣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新产品定价策略。、分销策略
认识:窜货现象及其整治,物流现代化。
理解:分销渠道的含义与职能,分销渠道设计,分销渠道管理,物流的规划与管理。
掌握:分销渠道的类型,批发与批发商,零售与零售商,无门市零售,物流及其职能,物流的顾客服务水平,物流目标的选择。
应用: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促销策略
认识:推销人员的甄选与培训,推销人员的奖励,推销人员的考核与评价,广告效果的测定,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和工作程序。
理解:广告的概念与种类,广告的设计原则,人员推销的概念及特点,销售促进的特点。
掌握:促销的含义,促销的作用,推销人员的素质,人员推销的形式与策略,广告媒体的种类及其选择,公共关系的概念及特征,公共关系的作用。
应用:促销组合及促销策略,销售促进的方式。、市场营销的新领域与新概念
认识:绿色营销的兴起,整合营销传播,互联网给传统营销带来的变化,道义论的道德观,我国营销道德的状况,营销道德的建立。
理解:绿色营销的内涵,营销观念的演进,关系营销的流程系统,关系营销的主要目标,营销道德的含义。掌握:绿色营销的特点,整合营销的内涵,4C 观念与 5R 理论,整合营销执行,关系营销及其本质特征,互联网在营销中的应用。
应用:绿色营销的实施,关系营销的具体实施。
三、试卷题型和分数结构
(一)、填空题:约 30 分
(二)、单项选择题:约 30 分
(三)、多项选择题:约 20 分
(四)、简答题:约 30 分
(五)、论述题:约 20 分
(六)、案例分析题:约 20 分
试题难易比例:较容易题 约 40%,中等难度题 约 50%,较难题 约 10%。
考试用书
吴健安主编 市场营销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2 月
第三篇:山东专升本工商管理四门专业课考试大纲
《管理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参考书:
《管理学》 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二版。
Ⅱ、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特点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国家管理,近代社会管理,现代管理
(二)管理的定义
管理:通过信息的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三)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信息获取,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四)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著作:《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理查?阿克莱特的科学管理实践;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欧文人事管理;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汤尼的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管理理论概述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
(二)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标准化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 五项职能、十四条原则”;韦伯的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三)行为管理理论
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
(四)数量管理理论
(五)系统管理理论
(六)权变管理理论
(七)质量管理理论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道德的定义
道德,管理道德,管理道德规范,管理人格,管理道德评价
(二)四种道德观
道德的功利观,道德的权利观,公平理论道德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第二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 : 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
(二)个人特征: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三)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第三节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挑选高素质的员工,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设定工作目标,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第四节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一)社会责任
企业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二)两种社会责任观:古典观(或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
(三)赞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四)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企业对环境、员工、顾客、竞争对手、投资者、所在社区的责任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第五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和依据
(一)决策的含义及其理解;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二)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三)决策的依据:决策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
(一)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三)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五)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六)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第三节决策的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提出的依据及其主要内容;
(二)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当代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四节决策的过程
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做出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与评估。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
(三)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
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六章计划和计划工作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含义,计划的内容“5W1H”;
(二)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三)计划的性质。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一)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与人事计划
(三)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
(四)具体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第三节计划的编制过程
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的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订和选择可行的行动方案;制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七章战略性计划
本章内前三节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第四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一、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基本思想的内容;
(二)目标管理的性质:
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实现性,富有挑战性和伴随仿真反馈性;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评价成果,实行奖惩
二、滚动计划法
(一)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对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三、网络计划技术
(一)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
(二)网络图的构成要素:工序,事项和路线;
(三)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第八章组织设计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二)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环境,战略。技术,规模和生命周期。
第二节组织的部门化
(一)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二)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
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第三节组织的层级化
(一)管理幅度与组织的层级化
管理幅度的含义;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关系;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式;
(二)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
集权的来源及其形式;组织层级化中的权力来源与分配;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组织层级化设计的有效授权;
(三)组织的层级化与结构的有机化
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结构形式;组织结构的层级化与有机化。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的动因;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与目标
(三)组织变革的内容
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三)组织变革的压力及其管理
压力的含义,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
(四)组织冲突及其管理
组织冲突的影响,组织冲突的类型,组织冲突的避免。
第三节 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文化的含义,组织文化的含义,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途径。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第一节领导的内涵
(一)领导与管理的共性与区别
(二)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
(三)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
第二节领导风格类型
(一)权力与领导
权力的含义,能力的类型 ;
(二)管理制度集中与分散相对立的领导者:集权式领导者,民主式领导者
(三)维持与创新相对立的领导者:维持型领导者,创新型领导者
第三节领导理论
(一)领导方式的基本类型: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
(二)领导方式行为论
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管理方格论
(三)领导方式情景论
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选择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十二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原理
(一)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二)激励与行为: 激励力=某一行动的效价X期望值
(三)激励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五)X理论与Y理论
第二节激励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二)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
(三)后天需要论:大卫·麦克兰的后天需要论
第三节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公平理论: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
(二)期望理论:M=V*E(M表示激励力,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
第四节激励务实理论
(一)正强化:正强化的含义与方法的运用
(二)负强化:负强化的含义与方法的运用
第十三章沟通
第一节沟通的原理
(一)沟通及其过程
沟通的含义,沟通的意义,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别;
(二)组织中的沟通:人际沟通与团队沟通;
(三)组织间的沟通
第二节组织沟通
本节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第三节沟通管理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有效沟通的含义,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因素:
(二)有效沟通的实现
克服沟通中的障碍的一般准则:
第四节组织冲突与谈判
(一)冲突的原因: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二)冲突的管理
谨慎地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妥善的选择处理方法
(三)有效谈判的实现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第一节控制活动
(一)控制的必要性: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二)控制理论;
控制过程;程序控制;跟踪控制;自适应控制
控制类型;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
第二节控制过程
(一)确定标准;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制定标准的方法:
(二)衡量绩效
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三)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第三节有效控制
(一)有效控制: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二)适度控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第十六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
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本章内容属于自学范围,考试不列入本大纲。
《经济法》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经济法》,丁万星等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1月。
二、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经济法概述
1、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的时效;经济法的概念、地位、原则;经济法律关系。
2、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权与债权制度。
重点是经济法律关系;法人制度、物权与债权制度。
第二章 企业法
1、企业的概念和企业的分类。
2、新的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的分类、设立、财产、事务执行、损益分配、与第三人的关系等相关内容。
3、个人独资企业的相关法律知识。
4、外商投资企业的概述和分类。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企业的概念、特征、设立、组织机构、经营管理、损益分配、相互转换等相关内容。
5、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概念、设立以及厂长负责制和民主管理。
重点是企业的分类;新的合伙企业的分类、设立、财产、事务执行、损益分配、与第三人的关系;中外合资企业的特征、设立时的出资要求;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的规定。
第三章 公司法
1、公司法概述和公司基本法律制度。
2、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董事会、监事会、财务与会计、分立与合并、破产清算等内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
3、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组织机构、董事会、监事会、财务与会计、分立与合并、破产清算等内容。
4、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发行与转让;公司债券与公司股票的本质区别。上市公司的条件及股票的转让。
重点是公司作用的表现方面;公司的登记管理、检验;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和联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方式、股份发行;公司债券与公司股票的本质区别。
第四章 合同法
1、合同概述及合同的分类。
2、合同订立的概念、方式;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担保;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合同中的违约责任。
3、主要合同的名称及内容。
重点是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订立方式中的要约与承诺;合同效力中的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的行使;合同担保的几种主要方式,其主要的区别。
第五章 城市房地产法
1、城市房地产管理概述。
2、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管理。
3、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
4、房地产交易管理。
5、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以及违反房地产管理法的法律责任。
重点是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管理中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最高年限、土地使用权划拨的范围;房地产交易管理中的房地产价格管理,房地产抵押。
第六章 工业产权法
1、工业产权概述。
2、专利法。
3、商标法。
重点是专利权的主体和客体,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及专利权的期限。
第七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1、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内容。
3、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重点是不正当竞争与垄断的区别;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内容。
第八章 票据法
1、票据法概述。票据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2、票据法的一般规定:票据行为、票据权利、票据抗辩、票据丧失后的补救以及票据的伪造和变造。
3、汇票、支票和本票在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三者的本质区别及具体的使用方法。重点是票据的主要特征;票据权利的取得;票据抗辩;汇票、支票在出票、背书、付款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二者的本质区别及具体的使用方法。
第九章 税法
1、税收的概念、特点;税收的主要分类方式;税法的主要构成要素;税收的法律关系。
2、流转税法,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增值税的概念和分类;增值税中纳税人的分类;增值税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及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消费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及税率;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消费税的税收优惠。
营业税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营业税的税率,营业税的应纳税额的计算,营业税的税收优惠。
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业务应纳税额的确定。
3、新的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征收管理。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史、纳税人分类和征税对象。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税率以及应纳税额的计算。
4、资源税法、特定目的税法、特定行为税法、财产税法。
资源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计税依据和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
印花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
房产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
契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及税收优惠。
5、税收征收管理法。
重点是税收的主要分类;税法的主要构成要素。
增值税中小规模纳税人及一般纳税人具体税额的计算。一般纳税人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尤其是销售额的确定。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能够抵扣进项税额的特殊情况。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消费税的纳税
人及征税对象;营业税的应纳税额的计算。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计税依据、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以及应纳税额的计算。计算中工资、奖金、稿酬、租赁、利息等项目适用的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土地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印花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应纳税额的计算。房产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契税的征税对象、应纳税额的计算。
税务管理中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
第十章 经济纠纷的解决
1、经济纠纷解决概述。
2、仲裁的概念和原则、仲裁机构、仲裁协议、仲裁程序以及仲裁的监督。
3、经济诉讼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经济案件的收案范围和诉讼管辖、经济诉讼程序。
重点是经济纠纷解决的方式。
《高等数学》本科少学时,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6年基础会计课程社会专升本考试大纲
作者: 鲁师教育来源:添加时间: 2006-3-25点击率: 6488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内容和核算方法具有概括性的系统理解。
2、掌握会计的六大要素和会计等式。
3、理解复式记账的意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原理;能够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一般经济业务。
4、能够熟练的运用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试算平衡;并做到算账准确,记账结账规范。
5、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内容。
6、熟悉会计的核算流程。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总论
1、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
2、会计要素、会计等式(重点)
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重点)
第二章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记录的专门方法(重点)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
2、会计账户
第四章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
1、复式记账原理(重点)
2、借贷记账法的应用(重点)
3、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第五章会计凭证
1、原始凭证
2、记账凭证(重点:记账凭证的构成要素和填制要求)
第六章会计账簿
1、账簿的登记
2、记账的规则(重点)
第七章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1、期末账项调整
2、工作底稿
3、对账和结账(重点)
4、财产清查(重点)
第八章财务报告
1、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第九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1、记账凭证核算程序(重点)
2、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
3、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
4、日记总账核算程序
三、参考教材《初级会计学》,朱小平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四篇:专升本考试大纲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2010年)
一、考试大纲适用对象及考试性质
本大纲适用于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文科各专业申请专升本的高职高专学生。按本大纲进行的考试系选拔性考试,测试结果将作为本市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生申请专升本的成绩依据之组成部分。考试性质为教学——水平测试,目的在于检测和考核学生掌握《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与应用能力的情况。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考试内容范围及分值分布 1.基础知识的考核
基础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体(含文体写作)知识两个方面。本部分分值为45分。
2.阅读分析的考核
鉴于本市各高校所用教材不尽一致的实际情况,阅读分析范围以本大纲所附精读、泛读篇目为准。本部分分值为20分。3.应用能力的考核
应用能力考核包括应用文写作、修改、写作常识运用三个方面。本部分分值为55分。
以上三部分的分值合计120分。每部分分值均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
(二)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 1.单项选择题(设30小题)30分 2.多项选择题(设5或10小题)10分 3.判断题(设10小题)10分 4.简析简答及翻译题20分 5.修改或写作常识运用题10分
6.写作题(一般设一大一小两个文种)40分
(三)考试方式与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考试内容范围及其具体要求
(一)基础知识(45分)1.语言知识(15-20分)(1)文言词语与句式 主要掌握、理解精读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句式与特殊语法现象。具体要求是: 解释常用文言词语(包括成语、通假字)的具体含义; 辨析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熟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语法现象; 翻译试题规定的诗文句子。(2)现代应用文词语与句式
主要掌握现代应用文中常用的模式化词语和句式。具体要求是:
明确应用文以书面语为主,使用得到全社会认同的通行语体;不采用个性化语言、方言俚语以及超常规的句式和生僻字词;一般不用口头语。
明确应用文的句类一般使用陈述句、祈使句,较少使用疑问句、感叹句。能分辩与正确运用领起语、承启衔接语、称谓用语、结尾用语。
明确应用文为了表达的庄重、简洁,保留和使用了一定的文言词语,如:兹、拟、尚、悉、谨、予以、责成、业经、承蒙等;能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词语。明确应用文常使用书面辅助语言(图形、表格、符号、公式等),以替代、补充文字语言。
2.文体知识(25-30分)(1)应用文体知识 1.应掌握、理解: 对应用文主旨的要求; 应用文选择材料的原则; 应用文结构的特点;
应用文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应用写作对叙述、说明、议论的基本要求。
2.识记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文种(13种);熟悉各文种的适用范围。3.熟悉行政公文的格式及制作要求(以国务院《办法》和《国家标准·行政公文格式》要求为准)。重点是:
眉首部分的要素(项目)及标注要求; 公文标题(完全式)的构成;
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应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行政公文成文日期的确定原则与标注要求; 版记部分的要素(项目);
一份公文的主题词应不超过5个(类别词除外),词与词之间空一字(格),不加标点。4.识记常用事务文书的种类:计划、总结、简报、信息、调查报告、述职报告、讲话稿、感
谢信、慰问信、贺信、公示、启事、声明、申请书。
5.掌握简报的基本格式;简报报头的主要格式项目(四项)及标注位置。6.识记常用专用文书的种类:意向书、合同、起诉状(三种起诉状)、策划书、自荐信。
(2)文学(文章)文体知识
立足于本大纲所附精读、泛读篇目掌握、理解(能准确指出某篇目是何种文体): 1.古代散文的特殊文体分类:语录体、纪传体、论说体(政论、史论)、书信体、游记体、寓言体。2.古代诗歌的文体分类:
古体诗——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楚辞;乐府诗、歌行诗(乐府和歌行诗在体裁上与上述各体有重复。如《春江花月夜》是乐府诗,又是七言歌行,还属于七言古诗)。
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和散曲。3.现代文学文体的主要类别: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4.一般文章的文体分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此三种系按内容与表达方式划分)。
(二)阅读与分析(20分)
1.识记精读、泛读篇目的作者及所属国别或时代,所属文体类别。2.识记精读篇目中所选部分作品(以标题后加“*”号为准)。3.理解精读篇目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认识其思想意义。4.理解精读篇目所表达(抒发)的思想情感。
5.理解精读篇目的结构及主要段落表达的意思与情感。6.理解精读篇目中所用典故的含义。7.领会精读篇目的主要艺术(写作)手法。
8.识别并理解精读篇目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诘、反语、设问、借代,以及某一段或某句中几种修辞手法的结合运用)。
(三)应用能力(55分)
1.根据所给材料,按文体写作要求拟写常用公文:
通告、会议通知、通报、请示、批复、函(商洽、询问、答复3种)。2.根据所给材料,按文体写作要求拟写常用事务文书与专用文书: 事务文书——总结、计划、慰问信、感谢信;
专用文书——买卖合同、自荐书(用试题规定的学校、单位名称、姓名与地名)。【特别提示:在所写的任何文章中,均严格按给定的地名、单位、当事人进行写作;严禁出现表明或暗示考生本人的字样,否则将按违纪卷处理】 3.掌握计划正文主体部分的核心内容(三要素),写作计划的注意事项。4.掌握总结正文(四部式)的结构形式(内容),写作总结的注意事项。4.掌握合同的主要条款。
5.掌握起诉状的结构与内容项目。6.修改文章或文句中的错误。
7.修改或指出公文格式、简报格式、合同及起诉状内容项目中的缺失与错误。8.根据特定情景与写作内容,准确选用应该使用的文种(与“应用文体知识”对应)。
附:课文篇目
(一)精读篇目(21篇)
1.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等)(孔 子)2.谏逐客书(李 斯)
3.寓言二则(哀溺文序、蝜蝂传)(柳宗元)
4.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5.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6.氓(《诗经》)
7.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陶渊明)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李 白)10.登高*(杜 甫)1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 煜)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 轼)14.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15.书愤*(陆 游)16.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7.炉中煤(郭沫若)18.雨巷(戴望舒)19.**(鲁 迅)20.背影(朱自清)21.秋夜(巴 金)
(二)泛读篇目(10篇)1.国殇(屈 原)2.廉颇与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3.山居秋暝(王 维)
4.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
5.游子吟(孟 郊)6.前赤壁赋(苏 轼)
7.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8.都江堰(余秋雨)
9.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钱学森)
10.苦恼(契可夫)
参考教材:
1.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自考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2.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专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3.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高教司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4.徐中玉,方智范.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以上教材可选一种,所缺篇目用其他教材补充)
5.张家恕,郑敬东,林心治.现代应用写作教程,重庆出版社,2006年8月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考试大纲
(2010年)
一、考试大纲适用对象及考试性质
本测试适用于重庆市各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申请专升本的高职高专学生。
按本大纲进行的考试系选拔性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本市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学生申请专升本的成绩依据之组成部分。其性质为教学—水平测试,目的在于检测和考核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大纲基本要求与应用能力的情况。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考试范围
1、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1)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3)熟练掌握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
(4)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Internet网络浏览器、电子邮件及QQ的使用;
(5)具有一定的网页制作能力;
(6)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
2、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语言设计程序)
(1)熟练掌握所选择语言的基本规定、语法规则、数据结构和程序框架;(2)熟练使用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算法;
(3)具有使用所选择语言设计程序解决一般应用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
1、考试总分
考试总分为120分,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70分,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50分。
2、题型及分值分布
(1)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单选题(40个小题,每个1分,共40分)、多选题(10个小题,每个1分,共10分)、判断题(10个小题,每个1分,共10分)、填空题(5个小题,每个2分,共10分)。
(2)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设计程序2题,每题25分(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语言设计即可)。
(三)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及应用领域。2.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及其功能:主板、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4.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数制及其相互转换,数、字符和汉字的编码,存储单位。
5.汉字常用的输入方法(熟练一种);了解汉字输入码(外码)、内码、汉字库的概念。
6.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知识:安全及安全保护的基本概念,病Du及网络攻击,相关法律法规。
(二)Windows操作系统 1.文件与文件夹:
(1)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命名规则、分类及属性,目录结构,路径。(2)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新建、删除、移动、复制、重新命名。2.Windows的基本知识:(1)Windows的特点、功能。
(2)Windows的桌面、图标、窗口、对话框、剪贴板、回收站。3.Windows的基本操作:
(1)桌面、窗口、菜单的操作,任务栏、工具栏设置。
(2)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使用,硬件软件资源的管理。(3)控制面板的操作,常用功能的设置。
(三)字处理软件Word
1.Word的基本知识:功能与特点、窗口的组成、运行环境。2.文档的创建、打开、保存、关闭,文档的编辑、排版、输出。3.表格制作和使用,复合文档的使用(图片、艺术字、公式)。
(四)电子表格软件Excel
1.Excel的基本知识,工作薄和工作表的概念,工作薄的保存与打开。2.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基本操作:编辑、排版、输出。3.Excel表格数据的使用:计算、统计、排序、筛选、图表。
(五)电子文稿软件PowerPoint
1.PowerPoint的基本知识:功能与特点、运行环境、窗口及视图方式。2.PowerPoint的使用:演示文稿的创建、制作、播放。
3.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功能(在幻灯片中插入超级链接的方法)。
(六)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定义、分类、基本组成、拓扑结构、常用设备和协议。
2.局域网的基本知识:主要特点、基本构成,Windows网络设置及使用。3.Internet及其使用:基本概念,IP地址和域名,常用的协议与服务,接入方式,信息浏览。
4.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QQ的使用。
(七)网页制作(FrontPage)1.站点和网页的概念。
2.网页制作中的基本知识:HTML、模板、表格、框架、表单、超链接、站点的发布。
(八)多媒体技术基础
1.多媒体基本知识:概念、特点,多媒体计算机。2.图像、声音、视频的基本知识,常用格式及其特点。
第二部分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自己所熟悉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设计程序的能力。针对常见的一般应用问题,要求考生具备以下能力:
(一)程序设计语言基本规定的掌握
符号集、常量、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程序单元的框架结构。
(二)程序设计基本结构的运用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三)复杂数据的使用 如数组、指针、结构等。
(四)模块化机制及函数(过程)设计与使用 如子程序、函数、过程、类等。
(六)文件的使用
包括文件的建立、打开、关闭、存取及应用等基本操作。
(七)常用算法的应用
1.递推算法(常用级数、数列求和、二分法、梯形积分法、穷举法等); 2.排序算法(选择法、冒泡法); 3.查找算法(顺序查找、折半查找); 4.有序数列的插入、删除操作;
5.初等数论问题求解的有关算法(最大数、最小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素数等);
6.矩阵的处理(生成、交换及基本运算); 7.递归算法(阶乘、最大公约数等);
8.字符串处理(插入、删除、连接和比较等)。
参考教材:
[1] 谭世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 洪汝渝等.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 楼 静.C语言程序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 谭世语等.FORTRAN程序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世迪等.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6] 吴 焱.Visual C++程序设计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7] 杨国才等.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8] 张新明.Java语言程序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大学英语考试大纲
(2010年)
一、考试大纲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重庆市各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申请专升本的高职高专学生。
参加本考试的英语专业学生须达到《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基础阶段)的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须达到《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B级以上的要求。
二、考试的性质
按本大纲进行的考试系选拔性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学生申请专升本的依据之一。其性质为教学—水平测试,目的在于检测和考核学生掌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基础阶段)的要求或《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B级以上的要求的情况,检测和考核学生能否胜任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重点考试考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用英语处理有关涉外业务的基本能力以及获取和交流专业所需信息的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内容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包括六个主要部分:I 听力理解,II 词汇和结构,III 阅读理解,IV英译汉,V 写作,VI 附加部分。非英语专业考生完成I—V部分,英语专业考生完成I—VI部分。考试时间共计120分钟。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
测试考生理解所听对话、会话和简单短文的能力。听力材料语速为每分钟120词。听力材料为一般语言材料和实用交流材料。本部分共15小题,分值为15分。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和填空。
第二部分:词汇和结构(Vocabulary & Structure)
测试考生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能力。共10小题,分值为10分。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和填空。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
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内容为一般阅读材料和常见实用性文字材料。本部分分值为40分。共计4篇短文,总词量约1300词。题型包括多项选择和其他题型。其中前2篇阅读材料的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分值为20分;第三篇阅读材料的题型为简答,共5小题,分值10分;第四篇阅读材料的题型为填空,共5小题,分值10分。
第四部分:英译汉(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测试考生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能力。本部分分值为15分。翻译材料分句子和段落两种,包括一般性内容和实用性内容,共约140词。其中句子翻译为译文多项选择题, 共4小题,分值得为8分,段落翻译1小题,分值为7分。
第五部分:写作(Writing)
测试考生的写作能力,分为两部分,Section A和Section B。Section A测试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的能力,写作词量为80词,该部分分值为10分。Section B测试考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如应用文、填写表格或翻译简短汉语实用文字材料等,写作词量为80词,该部分分值为10分。
第六部分:附加考试(Additional Tasks)
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项,测试英语专业考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Section A测试考生在短文篇章水平上的完形填空能力,题型为多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所给短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包括结构词和实义词)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考试材料为英语国家出版的中等难度的各种材料和文章节选,约200词。该部分分值为10分。
Section B测试考生在短文篇章水平上的辨错和改错能力。考试材料为英语国家出版的中等难度的各种材料和文章节选,约200词。题型为辩错和改错。该部分分值为10分。
考试项目、内容、题型分配表: 序号 考试项目 题号 考试内容
对话、实用会话、I 听力理解 1—15
短文
词汇和结II 16—25 词汇、语法结构
构
理解语篇,包括一III 阅读理解 26—45 般性和应用性文字
材料 IV 英译汉 46—50
句子和段落
题型
分值
多项选择、填空 15分 多项选择或填空 10分 多项选择、简答、40分
填空
译文多项选择、段
15分
落翻译
短文阅读约200词,Section A 概要、提纲、摘要 10分
写作约80词
V 写作 简历表、申请书、套写、填写、书写Section B 邀请信、通知等写10分
或汉译英
作
合计(非英语专业)100分
短文阅读约200
完形填空(多项选Section A 词,填写出空白处10分
VI 附加部分 择)的词或词组
Section B 短文阅读约200辨错、改错 10分
词,辨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合计(英语专业)
120分
第五篇:兰州商学院2013年专升本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考试大纲
兰州商学院2013年专升本招生考试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本大纲适合于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专升本”学生入学考试,全面考核普通高校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及要求。
二、考试内容
本大纲主要涵盖专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所要求的基本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主要考试内容包括:
(一)概述
1、管理的概念
2、管理的特点
3、管理的性质
4、管理者的社会职能与素质
5、管理学的概念及特点
6、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8、企业社会责任
9、中国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精华
(二)决策与计划
1、决策的概念及类型
2、传统决策理论与行为决策理论
3、决策的影响因素
4、决策的过程与方法
5、计划的概念与性质
6、计划的类型
7、计划编制过程
8、计划的组织实施
(三)组织
1、组织与组织设计
2、组织的部门化与层级化
3、组织中的职权配置
4、人力资源计划
5、人员招聘与解聘
6、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
7、组织变革
8、组织文化
(四)领导
1、领导的概念与风格类型
2、领导理论
3、激励理论
4、沟通
(五)控制
l、控制的概念
2、控制的类型
3、控制的程序(过程)
4、控制的方法
三、试题类型
试题主要包括两大类:主观题(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主观题占总分的40%-50%,客观题占总分的60%-50%。
四、试题难易度
较容易题约30%
中等难度题约50%
较难题约20%
五、参考书目
《管理学》,王学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六、其他
试卷满分为2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七、考前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