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经济之我见解析

时间:2019-05-14 16:3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中国经济之我见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中国经济之我见解析》。

第一篇:2014年中国经济之我见解析

2014年中国经济之我见

大约是在9年前,我在媒体上看到呼吁改革的文章。大意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人民缺乏福利,应及时增加人民的收入,扩大内需;而此时正是最佳时期,政府不应错过。也就是在那一年,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开始持续升值。

时过境迁,现在回想那篇文章,真是真知灼见呀。中国政府的政治改革时机早已错失,我国经济曾经一度靠外贸带来了巨大的繁荣。现在,已是日落黄昏。超发的货币四处泛滥,就业持续负增长,整体经济持续低迷,而消费品物价却在持续上涨。这是多么熟悉的一幕,经济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滞胀”,很不幸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本文尝试关注中国经济的现状,过去及未来。希望能为关注中国经济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因本人非经济类学科毕业,只是看过一些经济类书籍,所以毕竟水准有限,敬请谅解。

一、政治制度决定经济结构

笔者喜欢看历史类书籍,在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大行其道。朝廷通过控制兵马钱粮来统治人民,在农业文明时代,控制了人口流动和兵马钱粮,朝廷的统治就比较稳固。再通过儒家思想来进行愚民。其实法家是暴力,儒家是思想。这样的双向钳制,在封闭的社会里,对统治而言,时间是可以持久的。这些在今天看来,依然有效。甚至还有人称这些为中华文明的“精髓”。

我国在清末和民国都尝试过工业化,很不幸因各种内忧外患,工业化失败了。即使到了毛泽东时代,我国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家,毛泽东围绕“耕、战”来巩固他的统治。由于在毛泽东时代经济早已崩溃,继任者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以挽救或延续党的统治。但改革归改革,专制政府仍旧不会放开它对社会资源的控制。

《史记》记载:吕不韦在赵国做生意发现了子楚,以为奇货可居。策划了子楚登基成了秦庄襄王。更早的时候还有陶朱公经商暴富的故事。可想而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应该来说是相对自由和发达的。商人的运作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域间的交流。吕不韦的故事告诉我们,那时的商人具备强大的政治资源,也具备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但后来商鞅入秦,他推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直接改变了一切。他的做法使我们至今仍旧生活在黑暗之中,他最后被车裂根本不足以弥补他带给我们的伤害。商鞅推行的政经改革严厉推行农业生产,抑制商业活动,撤封建,建郡县。奖励军功等。使得秦国中央政府在控制社会资源方面的能力在当时得以空前提升。同时又对民众使用严刑峻法,对外使用积蓄的力量大肆扩张。秦国最终得以统一中国。但嬴政暴亡之后,中央政府的行政能力大为下降,民众对暴政的不满日益增长。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直接摧毁了秦朝。

汉朝初期,朝廷采取“黄老思想”治国,商业活动得到大大恢复,民众的生活得以改善。待到刘彻即位,在一场辩论之后,刘彻采用了桑弘羊的意见,接受了《盐铁论》。控制了民众生活必需品的经营,也就是对社会上的一些商品采取垄断经营。虽然朝廷垄断民众消费品增加了朝廷收入,同时也使得朝廷对社会的控制更加紧密。但经济的发展却逐渐滞后,特别是在汉朝对匈奴发动战争后,国内的经济再也没有机会恢复过来。从秦汉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专制社会,它想方设法要增加它对社会的控制力度。而经济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增加对经济的控制,就必然使得社会的经济效率下降。当然,在我国的农业文明时代,这种生产效率的下降是不被重视的,因为朝廷更关心的是它的统治是否能长治久安。但在工业文明时代,这种生产效率的低下会直接导致专制政府的垮台,接下来笔者会谈到。

二、苏联的崩溃

我国的经济已经持续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现在仍旧在继续。但在现有体制下,改革的空间和力度都越来越小。我国现行的经济结构大体沿袭苏联,在谈到我国的经济结构前,有必要介绍下苏联的经济结构。苏联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物资实行配给。即已全国的人口数量来决定物资的生产。例如:苏联有两亿人口,那么工厂每年只需要生产四亿套内衣来满足人民的需要。这样的计划经济令工厂失去了活力,工厂没有必要也没有需要去创新产品,或者掀起时尚潮流。更没有必要去研发其他相关产品了。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本来工厂只生产了相当定量的消费品,但权贵阶层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具备占有更多消费品的能力。于是直接导致了社会民众消费品的奇缺。与苏联社会消费品奇缺的问题相对应的是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苏联在东欧各占领国、大西洋、波罗的海、黑海、地中海、太平洋、西伯利亚布置了大量的重兵和各种庞大的重型武器。以保持对欧亚各国的军事高压。但这些军事力量都不能产生经济效力,反而对一个国家的财力有严重的拖累,正是这些军事力量消耗了苏联有限的金融资源,造成了一个黑洞。

不过巨大的军费开支仍不是拖垮苏联的主要原因,社会消费品的奇缺才是民怨爆发的导火索。真正托垮苏联的是国有企业,由于苏联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所有的企业全部为国有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容易统治民众,民众在社会中的就业要全部依赖党和政府的安排,再没有其他的去处。在苏联的体制内,党控制了一切社会资源,除了服从党,民众并没有多余的选择,除了死亡或监狱或者流放。民众在社会中能得到一些生活资料外,其余的时候,更多的是向党低价值、甚至无偿的供给自己的劳动价值。对于那些胆敢反抗的民众,大多去了“古拉格群岛”。他们认为控制了社会一切资源,使用暴力和思想钳制民众,便可以高枕无忧。但经济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有自己的规律,不容任何人或组织乱来。否则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苏联的国有企业禁锢民众的自由和思想,企业虽号称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但它的财产支配权和普通民众没有半毛钱关系。它从来只属于少数厂长、书记或经理。少数管理层利用企业的平台帮助党统治民众,在国有企业里,人性被严重扭曲,人性中的罪恶面被极端的放大。以致于很多遭受迫害的民众还认为他们的管理和做法使迫不得以的,是不得不接受的制度。遭受迫害的民众居然还会在适当的时候用更残忍的办法去迫害其他民众,斯德哥尔摩症的患者会四处蔓延。“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监狱,最开始你会讨厌它,然后你学会去适应它,最后你居然发现离不开它”(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语)。然而,国有企业对专制的贡献如此巨大,却有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那就是它的财务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直接引发了货币的超发,这是为什么呢?

例如某工厂生产的电力成本是0.1元/度,政府规定按0.3元/度出售,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管理层的低效、腐败、无能、缺乏效率等原因,实际生产成本达到了0.5元/度。于是就出现了亏损。最初的亏损往往是政府命令银行向企业贷款止损的。但是国有企业能盈利的实在太少了,银行的民众存款早已被消耗光了。于是政府不得不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注资,导致了持续的货币超发就不能停止。在社会的生产效率没有显著提升的情况下,持续的货币超发引来了恶性通胀。一方面物资奇缺更严重,因为有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截取物资到黑市高价抛售(商品真正的市场价格绝对是黑市)。另一方面通胀根本无法停止。(这种通胀,在叶利钦时代不得不采取休克疗法来应对)。直到有一天,民众根本无法容忍他们的生活,才不得不站出来反抗。苏联就是在这样奇特的经济现象中轰然倒塌的。数字庞大的飞机、大炮、坦克、核弹头、导弹、核潜艇、水面舰艇等武器根本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不得不去了它们该去的地方—“炼钢厂”。

三、劳动的价值

前段时间看新闻,香港的洗碗工人月薪达到了16000元港币,但仍难以请到人手。建筑工人的月薪更是达到了3万港币以上,也是劳动力非常紧张。我有个疑惑,为什么内地同样的工种月薪会相差如此巨大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内地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的实行市场化,仍由政府和党等组织在刻意的定制工资标准。某些行业,如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相对稍微好一些,使得农民工朋友拿到了一定的酬劳。实行工资管制的行业仍然相当的多,正是这些行业被政府掌控,民众的劳动得不到与之相对应的酬劳。这里以湖南的某钢厂和某路桥企业为例做说明,两者均为国有企业,在钢厂工作的每月到手的酬劳为3000-4000元不等,这是极低的,仅仅能维持一个三口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的领导工资标准也和他们差不多,但国企领导拥有诸多的权力,灰色收入是极多的,根本不在乎所谓的工资标准。某路桥企业的工人收入也和钢厂的差不多,所以该路桥企业的工人工作效率极低。领导们于是想出办法,让劳动力市场化,花相当于本企业工人两倍的月薪从外面请人,临时加入该路桥企业工作,号称编外人员,但同时仍不肯提高工人的待遇。我们从这里看出,我国很多民众在体制内的工资是被管制的,而且严重被扭曲。政府借助自身的力量在盘剥民众。在体制内,民众因为经济收入的原因,不得不向权力靠拢,甚至认可企业或政府的罪恶。更有甚者,为虎作伥,助纣为虐。使得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说这个社会达尔文主义。它强调这个世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它只适用于企业间的竞争,以提高效率。从来不适用于整个社会,如果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规则,你叫老人与年轻人怎么竞争?你叫失业者如何生存?你叫穷人怎么办?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福利、完善法律、宪政民主、市场公平等,社会达尔文主义只是因为和中国的现状相符,于是被政府大吹特吹。由于体制的关系,我国政府不可能轻易放开酬薪的管制。而我国目前拉动经济的动力为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投资方面,政府有人已经表态,要清理现有的政府债务,这些债务主要是政府投资形成的。还有人表态要比前几年少印钱,“哮喘”更是说防通胀大于保就业。这就已经说明:政府将减缓投资。主要是要削减现有过剩产能,降低通胀水平。出口方面:人民币汇率在持续走高后,政府终于不能承受出口的萎靡,将人民币主动贬值,当然,这已经是毫无办法的做法。看来是要靠出口来拉动经济了呀,能不悲哀吗?我国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广袤的土地,众多的资源,却沦为一个岛国的地位,要靠外贸来拉动经济。这就是我要说消费的伏笔了。哎,我国的消费占GDP比重已经逐年下降,现在已经下滑道35%了,而美国消费占GDP比重为55%。但我还是坚信,我国消费占GDP比重仍旧会持续下降的,因为我国的绝大多数民众手里根本没有钱去消费,富人们则不那么爱到国内消费。。。还有的“人民公仆”虽然目前还在中国,但他们早就不是中国国籍了,我还是不要统计这部分人了吧。民众在人为的制造低工资的前提下,还要忍受高房价,高医疗,高子女教育负担。更加凄凉的是,民众消费品仍在持续不断的上涨。肯定还有朋友会说,猪肉价格不是在下跌吗?是呀,猪肉是我国菜篮子里非常重要的消费品。它的价格下降主要是政府为了统治稳定早就建立了一个猪肉常平仓制度。与之相匹配的还有粮食常平仓制度。那什么叫常平仓呢?这是我国古代官员帮助朝廷想出的办法。在丰年低价购入粮食置于仓储,便于在灾年向市场平价销售。防止民变发生。保持稳定,它好不好呢?应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市能帮助政府稳定社会的。但对民众来说,根本没什么意义。猪肉的价格早已失真,被人为压制。我们可以参考牛肉和羊肉的市场价格,还有其他民众消费品的价格(例如蔬菜)。政府在现有体制下,能做的非常有限,他们还有足够的资金来建立牛肉、羊肉、鱼类、鸡鸭常平仓制度吗?他们只是在拖延最后总危机爆发的时间。

那么我们知道,劳动薪酬的提高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像我在前文提到的某路桥企业临时外聘高薪员工来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就是要提高劳动价值,这是现在媒体叫的最凶的“产业升级”,这样也可以提高劳动薪酬。但非常遗憾,我们失败的教育和城乡二元制度都决定了产业升级的失败结局,我们的祖国严重缺乏人才和技术,连台低价的哈弗发动机还需要使用别国技术的工厂,怎么去产业升级?

制度对于民众的劳动管制是残酷的,政府通过强制收购和常平仓制度压制了粮食价格(所谓的期货交易目前还做不到公平交易)。农民因廉价的农产品不得不进入城市从事廉价的工作。城市的工人被工资制度的桎梏严厉限制,其他的城市白领、蓝领等受制于政府而不能组成自由工会。大多数民众在这个国家只能为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四处奔波,长期被迫做廉价的奴隶,而且他们很多人在这样的体制下居然认可这样的生活,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却全然不了解官员的豪华奢侈生活和欧美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和高工资。

四、通胀与滞胀

其实还是有很多朋友对于两者的区别不甚了解,通胀意味着社会商品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但是这是在经济相对健康时期发生的。但滞胀的表现是经济停止增长,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某些消费品的价格甚至一度十分离谱。这种滞胀是病态的。它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前文提到苏联的崩溃,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的持续亏损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了货币的持续超发。其实苏联的制度决定了它的通胀本质上属于滞胀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经济同样由于政治制度和结构的原因,滞胀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它的主要表现在于:

1、各行业陷入严重亏损:铁路、民航、海运、化工、有色、煤炭、火电、钢铁等,而且这种亏损正在持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垄断集团的利润有增无减。它们是自来水、电信、石油、银行、高速公路运营等。。。。而这些行业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却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不肯减低价格,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唯一能够迫使他们放弃利益的行为只剩下暴力。前几年的一个新闻让我大吃一惊,大意是一辆大货车使用假军牌,在几年之内偷逃好几百万的路桥通行费。。。由此可见我国高速公路通行费用之高。再者节假日高速公路车满为患,也直接反映了高速公路通行费用的高昂,降低了民众的出行欲望。这几天有一种垄断商品据说要放开了,那就是食盐。马上就有舆论说放开食盐会导致假盐横行,这跟清朝修铁路破坏风水有什么区别呢?这几年国进民退,民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破产边缘挣扎着,但企业运营成本不减反增。我国媒体不断高喊着我国的财政收入年年创新高就可以看出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不断增长,我的朋友因为从事房地产开发,在前年居然补交了以前三年偷逃的费税。。。呵呵。现在成品油、电力、土地价格、水费等都未得到下降,民营企业实在太困难了。本来它们是我国经济成分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效率要比国企高得多,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银行却大大限制民营企业的贷款。

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为出口、投资、消费。投资占GDP的比重是最大的,而这些投资都由政府主导。大多围绕铁公基港等基础建设来进行布局,这直接导致了多年以来,我国的基础建设和与之相关的产业过热,投资结构根本不合理,但这却是政府无奈的选择。因为这已经是政府效率最高的投资了。其他的工厂建设投资大多都以亏损结束。这种不合理结构投资,大大放大了煤炭、火电、有色、钢铁、水泥、重化、工程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在我国,今年军工产业产能也已经开始过剩。一旦通胀达到一定的高度,不再允许产能扩张的时候,这些工厂的产量便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所以现在各省都出现了各种N万亿的投资版本。在我国的体制下,官方主导了绝大部分投资,但这些投资效率低下,而且没有进入到民生领域。出于政治制度的原因,他们也不可能会去改变民众的生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本人09年在湖南与广西交界的一个县城工作,那里的一个山村的孩子们都在干活或玩耍。我感觉很奇怪,他们怎么都不上学呢?村里的人告诉我,学校的老师只有800多元一月的工资,都辞职不干了,所以没人教书。。。我晚上难以入睡,这个伟大的祖国和政府呀,愿意投资200多亿在该地修建高速公路,却不肯给老师们发3000-4000元每月的工资。还鼓励别人去捐献希望小学。朋友们自己思考其中的原因吧。有些高速公路,即使在通车之后车辆稀少。但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和GDP,根本不顾基建项目是否合理,而是继续增加投资。特别是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由于中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所以出口受到极大的影响。政府非常恐慌,于是推出了4万亿刺激计划,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几十万亿贷款。加大对内投资,进一步放大了与基建相关产业的产能。过度的投资造成的恶果现在开始一步步显现,我国现有的经济规模根本无法消化这些产能。政府又不得不去关闭一些相关产业的工厂,这使得有限的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最严重的还是银行方面,为了消除银行这些信贷坏账。央行又要印刷天量的货币。现在的消费品价格已经持续高企,此时印刷天量货币存在巨大的风险。因为资本存在逐利的天性,各种热钱会在消费品市场四处泛滥,前两年的“蒜你狠”,“姜你军”便是这样的例子。现在中国的PMI指数持续下滑,消费低迷。物价却仍在持续上涨。这些都是滞胀的明显特征。只是恶性通胀暂时还没有到来。

五、中央集权的巴别塔

曾经有一位朋友在群里谈到,中国绝大多数的问题是由中央集权引起的。多么深刻的言论呀。事实上正是如此。中央集权让地方失去了自主权,让民族间失去了信任;让这个国家的民众深陷苦难。让周边国家对你时刻保持警惕,引发了区域的军备竞赛,让地区和平失去了平衡。。。

曾经有一位凯恩斯主义者在中国的地位崇高,深得下层群众拥戴。他便是朱镕基,他再绝大多数的民众眼中是一位清官。其实本人对他还是保留一些看法的。在这个国家的体制内,任何人的升迁都要经过一番政治斗争,这种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残酷到底的。在这种斗争中生存下来并居高位的人,怎么会是善类?党媒的宣传和美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他对于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在90年代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围绕着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其中最大的改革莫过于财税改革,为了实行分税制(设立增值税:增值税75%归中央政府,25%归地方政府)。那一届政治局常委们为此费劲了心机,最终赢得了胜利。其次就是国企改革,让大部分中小型国企倒闭,鼓励民营企业发展,让市场增加了活力。但在社会福利不完善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的企业改革,是完全忽视了那三千万工人的利益的。当然,他们也从来没有重视过工人们的利益。最后的重大改革是汇率改革,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1:5一下贬值到1:8.37,。并成功的加入到世贸组织。由于汇率和出口补贴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商品在世界上大行其道,一跃而成“世界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中央集权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功,中央的政策得到了顺畅的执行,朱镕基的他那一套凯恩斯主义理论也得到成功的实践,由政府主导了经济的发展、并进行调控。但很不幸,正是在他那一届埋下了中国经济危机的伏笔(接下来在汇率一篇中会谈到)。

任何中央集权国家搞不好经济其实是很正常的。理由也非常简单,政府干预经济越多,越严重的话,市场就会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容易形成和政府密切相关的利益集团。容易导致资源错配。最终引发恶性通胀,以致经济崩溃。苏联便是前车之鉴。日本的内田良平(黑龙会会长)先生对俄罗斯曾经有一番高论。他说我通过对俄罗斯的研究,发现这个国家貌似强大,其实是一种虚妄。它的内部矛盾非常尖锐,需要通过对外扩张来转移它的内部矛盾,一旦它对外扩张受阻,就会引发国内革命。最终这个国家会毁于国内革命。其他专制国家无不如此。专制国家的民族矛盾比民主国家尖锐得多,可以用白热化来形容。专制国家的中央政府对异族强调征服,以一个征服者的心态来对待其他民族。与他们友好相处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我国政府对待民族问题首先就是采取“改土归流”的办法。往西藏或新疆大量移民汉人,推行汉化,控制这些地方的主要资源。汉化的政策对于一些民族,例如蒙古族、满族、壮族、苗族、彝族等内地民族还是非常有效的,现在这些民族都频临消失。但维吾尔族、回族、藏族比较棘手。主要是他们有坚定的信仰。特别是维吾尔族和回族,他们信奉的伊斯兰教比较极端,民族矛盾更加难以处理。这些对中央帝国来讲,是巨大的危险源。

六、汇率的魔咒

前文提到朱镕基主动贬值人民币,让中国的出口得到极大的提升,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在他的任期结束后,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我国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国,无论是对日本、欧盟、还是美国。以美国为例,2012年1-11月份,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2003亿美元。这就意味着2012年美元现钞至少纯流入2003亿至中国,还不包括热钱。这么巨大的贸易顺差让美国深感忧虑,因为长期的逆差会让美国的现金流趋紧(美联储不是人民银行,出于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他们不会像人民银行那样滥发货币)。所以在中美战略经济会谈后。人民币持续升值,以期减少中美间巨大的贸易顺差。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政府购买了大量的美债作为补偿。同样的国家还有日本,也因为巨大的贸易顺差购买了大量美债。

欧洲重商主义学派早就通过研究证明,贸易顺差国会在外贸增长的前提下,导致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这是很显然的。我国的汇率体系中,并没有安排财政部的专项资金去收购流入我国的美元,银行兑换美元的资金其实是印刷出来的。而我国外贸的顺差一直存在,央行通过外贸顺差不断向本国的市场投放过多的人民币。这些资金被引导流入了房地产,为什么热钱会流入房地产,而不是股市或者其他领域呢?其实很简单,热钱需要有较高、稳定的收益。中国的股市纯粹由政府控制涨跌,洋大人都陪他们玩不起,更何况我们。而外贸的繁荣带来了货币的虚增,政府引导它们进入房地产是为了防止这些热钱流入消费品市场。于是房地产一路高歌猛进,直到现在出现巨大的泡沫。而此时出现了一位英国企业家,主动的抛弃了他再内地和香港的主要资产。他就是李嘉诚,他为什么能够多年来保持华人首富的地位?我想他和他的团队对于市场的判断应该是很准确的。其他的热钱也有自己的判断,当然也不会忽视他的市场行为。今年春节后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出现松动,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点,其实中国的经济现状已经十分堪忧了。热钱正在大规模的通过香港进行撤离。有些朋友又会说到,这是帝国主义的阴谋。但我不得不认真的告诉你,请把进入你脑袋里的翔清除掉,你就会多一点独立思考能力了。中国政府当初为了经济增长,主动贬值汇率,增加优惠条件,前方百计吸引外资来华。他们为了利益而来,对中国的经济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别人不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别人需要离开,因为继续留在中国他们的资金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你说这是帝国主义阴谋? 那我们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来保证金融的安全呢?我认为应该是自由交易汇率了,我们通常会认为1:8.37的汇率过低,而1:6.04的汇率又较高,到底该是多少,应该交由市场来决定。虽然自由交易汇率有一定的风险。例如索罗斯狙击英镑、东南亚货币、港币等。但这种风险是短期的,固定联系汇率的风险是长期而巨大的。这样的短期风险不应成为阻止汇率改革的借口。

其次是我过应该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使民间资本和个人拥有大量的美元,也可以降低这种金融风险,但是非常可惜,我国的民众在这样的体制下,根本没有钱。

政府当然也看到了这些风险,所以它多次通过人民币互换以期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但这些都是短期行为。数额也不会太大。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失为很好的解决办法,政府为了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在香港建立了离岸汇率体系。但很可惜,政府在现有体制下,人民币根本不具备国际信用,一种连国内民众都不怎么想拥有的货币,怎么去建立国际信用呢?你叫老外凭什么相信他手中的人民币不会被人民银行印得缩水一半呢?所以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在中国没有成为民主国家之前,是没有这种可能的。

七、债务危机 四种负债:政府负债、企业负债、银行负债、个人负债。从前段时间的新闻来看,政府负债最为严重。政府的负债主要来自基建,新闻在报道中说政府的负债超过20万亿人民币,这仍然是个保守数字。媒体还在喜滋滋的说政府负债不要紧,因为政府又很多优质资产来偿还这些债务。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政府拥有铸币权,它会转卖资产来抵偿债务????下面是湖南省某县级市的一个例子:政府在二级公路和市政建设中严重违约并负债。民间资本费尽心机拿到工程,由于政府资金枯竭,欺骗民间资本把工程做完就开始支付资金。但民间资本做完工程后,政府就在结算上卡住民间资本。政府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得该县的现金流趋紧。区域经济衰退。同理,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也可能随时违约,因为政府违约的成本太低了。再以怀化为例,该市的城市建设负债已经达到40亿以上。已经达到其财政收入的40%,但政府的支出却达到了232亿。由此可见政府负债的严重性。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地方政府由于分税制的原因,主要收入来自于房地产。政府过多的负债也会使房价失去支撑的基本面,因为地方流动性趋紧。但是央行印钱释放流动性呢?同样危险,又会引发新一轮的通胀,继续推高物价和房价。最终还是造成大量银行坏账和流动性趋紧。结局仍是十分悲惨的。所以这些债务是非常令人头疼的。

企业负债:现在的制造业已经是一片萧条,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基本上要靠民间资本借贷来生存。而且是借了新债还旧债。与之相对应的是国有企业比较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甚至还可以以此借贷给民营企业收取高利息。但无论如何,国有企业始终无法摆脱效率低下的性格。民营企业的借贷由于是民间资本,影响是比较广阔的,但民营企业因为经济衰退和政府打压的原因,会陷入倒闭潮。过多的民营企业倒闭,会消灭大量的民间资本,这是值得警惕的。再者就是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本来就是吸纳储户的存款而牟利的。客户的存款本来就是一种负债。商业银行利用储户的存款大多被用来房贷给国有企业。这些贷款银行大多无法收回,央行为此不得不印刷天量货币来冲抵坏账。这就制造了通胀。我国还有一家“国家开发银行”,是专门投资基建设施的,但大多数投资效率低下,难以收回。于是政府不得不要求国开银行转变职能,改成商业银行。在专制社会中,银行的服务对象不是民众,而是政府。这虽然可以控制社会的资金,但天量坏账的冲抵是这些银行无法避免的危机。虽然中央政府出台了《银行破产法》,要求银行提高借贷效率。但在体制下这种效率的提高仍然非常困难。

最后是个人负债:个人负债主要是消费。例如房贷、车贷、信用卡消费等,其中最大的负债仍然是房贷。如果房价过度下跌,二手房交易持续萎缩。必然会导致民众拒绝偿还房贷的月供,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冲击是巨大的。但这种风险一直存在,而且很高。因为民众的资金非常有限,而且他们不可能不去消费,反而会去保障银行的月供。当前,我国的债务危机不可谓不严重。能够盈利的民营企业在逐步减少,国有企业的利润率更是在下降。这是通缩的前奏,如何处理好这些债务,难度非常大。而且这些债务还不在116万亿M2的范畴内,这样统计M2多少有一些争议,不过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也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

八、未来之路

因为M2过多,通胀高企。政府仍然不肯放弃继续大规模印刷人民币的诱惑,既然国内难以承受过多的人民币,政府就想往国外拓展使用人民币的空间。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衷,这种想法是极好的。但现实却有些残酷,欧美世界主流国家到现在都不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人民币的信用更是被严重质疑。除了一些贸易的货币短期互换,大规模的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仍难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更多的承受来自美元的压力。但还是有值得政府庆祝的地方,澳大利亚政府考虑到本国矿产的销路。已经同意将澳元和人民币挂钩。这是中国近年来消耗了太多的矿产的原因。但无论是美元、欧元、日元,都不希望人民币国际化。他们感兴趣的,仍是政府手中的美元。

但政府目前在致力于建设“自由贸易区”。没办法了,TPP已经启动很久了,已经是火烧眉毛了。美国建立TPP的本意应该是没有恶意的,他们只是发现了中国的经济马上面临危机,只是想在这种危机到来前建立一道防火墙,隔离中国的经济危机,避免其蔓延到美国。因为中美的经济关系过于密切。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本意是极好的,贸易区内关税全免,其工人甚至还可以建立自由工会。制度也是参考欧美进行的,唯一的缺陷是,由韩正主持了它的开幕揭牌仪式。这说明了什么呢?为了自贸区的特权利益,中央和地方已经把关系搞得非常紧张了。所以李克强干脆不参加如此重要的仪式了。呵呵,改革的本意还是很好的嘛。想把自贸区搞成功,然后再全国各地推广,以此来解决目前的危机,还可以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多么美好的事情呀。但这种改革过于忽视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了,而且这种改革对于党的统治是具有颠覆性的。他们怎么会允许有人动他们的奶酪呢?

从国际范围来看,对政府而言,未来的希望也不是没有的。克里米亚危机之后,欧美对于俄罗斯怀有巨大的戒心,打压国际市场上的能源价格已经是坚定不移了。俄罗斯对于能源的依赖十分巨大,欧美联手打击俄罗斯在以后想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这对目前的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虽然对民众来说,这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但中国政府不用为昂贵的能源发愁了。其次就是欧美打压俄罗斯需要中国政府的支持,或者需要中国政府不要过多的支持俄方。中国政府为了自己的身价沾沾自喜。

但我同时仍不得不对未来做出十分悲观的判断:我国因为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等深层次原因,仍在不久的将来难逃恶性通胀的命运。美元在此刻才是最佳避险的工具。朋友们,本文仅仅作为一个参考,缺乏严谨的数据作为支撑。多少缺乏一些说服力。希望能给您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提供一些帮助吧。如果有,那将是对笔者撰写此文的最大褒奖了。谢谢大家。

南楚士风

2014年4月25日

第二篇: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报告论文

题目: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11经济学三班

组员:张炳贤111041358

叶子通111041349

吴汝基111041311

郑舒仰111041386

报 告 日 期:2014年6月18日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本文通过国企三次改革热潮的回顾,反思国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铺开国企改革原因,论述三个论点进行深一步探讨;进而指出国企改革的任务和趋势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至今,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 “国企垄断”是事实还是谬误?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国进民退”的争论,热度越来越高,这表明国企改革还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待破解,任重而道远。

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成果,可以看到:第一次企改高潮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典型的例子是“中策现象”;第二次企改高潮实现了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其强大之势不可逆转。“大国有”战略更多地被人们理解为“国进民退”的继续从而成为当前国企改革争议的热点,显示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毋庸置疑,反垄断与去行政化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建立职业化和规范的经理人制度则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是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表明哪些该进、哪些该退。

政企分开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将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对国有经济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国企改革展开。通过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承包制、租赁制、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最后定为政企分开,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撤销几个工业部,还权与企业,这就抓住了国企改革的要害,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国企改革第二个里程碑。撤销几个工业部只是实现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国企改革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应当对继承原来部的行政垄断权的大企业继续进行改革。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标准。为了贯彻“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方针,在“有进有退”的标准上应取得共识。因为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国有经济“有进有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结论会做出不同决策,其影响甚大。目前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家统计局的“定量标准”,一个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定性标准”。

国企改革的成果是什么,怎样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 这两项内容决定了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也就决定了它的历史方位。当前对于这两项内容的解答各异且颇有争议。在历史时空坐标系中考察国企改革的过程及其生存的环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次企改高潮出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后期,集中表现在县及县以下国营、集体经济大规模改制,其突出特点是“退国进非”。九十年代前期延续了这股势头,而且纳入了很多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自此,县及县以下几乎没有了国有经济。这个时期企改的特点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最经典的例子是“中策现象”。

而此前,所有制的基本格局还是“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它控制着几乎所有的资源和产品、生产和消费,因此,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很难展开。八十年代改革以此为突破点,在流通领域打开了缺口,即放开一部分国有部门控制的资源和价格,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的“双轨制”。这样,计划控制的资源在计划外流通就有了“名份”,并源源不断地从国有部门流向私营企业、流向了自由市场。另一手,则是采取沿海开放政策(从1984年开始),鼓励外包和出口,将需求直接跟外需对接。甚至还鼓励“两头在外”,即只在国内加工,而货源和订单两头都在外,事实上已成了一块“飞地”。这样,外贸部门从生产到销售都独立于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和宏观形势的制约,相反地,它还左右了宏观形势。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最终被捅破,同时,促进供给、繁荣市场的目的也达到了。

第二次企改高潮,出现在九十年代末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98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产业政策明确提出“退二进

三、抓大放小、重组改制,下岗分流”,这个时候才真正使得“九五”时期提出的“两个调整、两个根本性转变”落地生根。1998年之后的国企“三年脱困”攻坚目标是真正在啃硬骨头,一批老国企被收购兼并,大量职工分流下岗。当时社会对于这项产业政策的导向,普遍理解为“国退民进”、“退国进非”,一些地方也是这么做的。为此,还发生了著名的“郎顾之争”(2004年),引起公众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关注。国务院为此叫停了MBO。2009年的“通钢事件”标志着“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转折,此后“国进”之势有如破竹,“民进”受遏制,再无地方政府胆敢把钢厂卖给私企老板。私企甚至一路落荒而逃。

几乎就在这一刻,国企吹响了重组的集结号。2003年组建国资委,以集团化重组控股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从2005年开始在以后6年时间里,国企纷纷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经营方式越来越灵活,而企业的控制权仍然有效地掌握在国资委手中。事后来看,这种“以退为进、有退有进”策略不但没有减弱国企,反而使其变得更为强大。国企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迅速好转,成为竞争中强势的一方。无论是产业的重要性、集中度还是规模,都是重量级的数一数二的人物,甚至在世界五百强中也越来越多地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前后两个阶段国企判若两人,旧貌变新颜。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面对外需不足所采取的对策是全力

扩大内需,重点是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两年内新增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由此,政府对国企的支持也由后台(金融)走到了前台(财政),由间接变成了直接。国企大举进入钢铁、采矿、汽车、医药、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成为有市场定价权的企业“大鳄”。充实的外汇储备以及“走出去”战略也引导着企业在国际投融资市场上变得更加活跃。由此,国企发展也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次企改高潮“大国有”战略浮出水面,国有企业华丽转身,垄断地位日见巩固,强大之势不可逆转。1998-2008年是重要转折期。此前,是“外贸+制造业=外汇”的外需型增长方式,外贸空间决定GDP增长空间、国际经济形势决定国内经济形势,外贸部门很有优势,而内需并非重要的因素,为了吸引外资促进外贸,实行了内外有别政策,甚至对内歧视,我们有时称之为对外资、外贸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这个阶段,国有企业的优势也显示不出来,甚至有一个阶段还处在效益危机和私有化预期中。

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来冲击,使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逆转。第一,迫使总需求的重心由外需转向内需,两次冲击都大规模地扩大内需,这种政策上的转向是非常明确的。2003年之后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也是这种趋势性反应。如取消农业税、对农业补贴、建立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2008的这次外汇储备危机,从“外汇是金”变成了“外汇泡汤”之后,这种外向型增长方式承受了巨大的美元国债损失。正是迫于这种极端严峻外需形势做出了重大改变,实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即从着眼于与国际接轨和外部需求转向了以国内需求和民生工程。第二,国有企业的地位日渐上升,甚至如日中天。不仅是因为国有企业上市有了新的融资平台,还因为它获得了扩张性财政的巨大投入和订单,再加上它原来占据的垄断地位,使得它如虎添翼,更为强大。

为什么要改革? ——国企低效率及其解释。

原因一:委托代理问题。个体私营企业:所有者就是经营者,有足够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好;规模较大的股份企业:所有者大都已不能自己经营企业,必须委托一个有才能的人经营管理企业,我们说产生了“所有权” 和“经营权”的分离这时所有者必须确信,经营者必须有能力并且有积极性,为自己赢得利润,尤其不能谋取私利这个问题表面上很容易解决:一是平时对总经理进行严格监督。二是当企业经营好时,所有者(股东)给予经营者(总经理)奖励;经营业绩不好时,给与惩罚,或干脆解雇,这样经营者就有足够的激励。

但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比如:没人监督:股权分散,老板太多,如许多上市公司,持有股票的人很多,每个人只持有很小的股份,每个股东都想,其他股东会监督总经理,我就不管了;但每个人都想这样“搭便车”,结果是没有人去监督总经理;监督失效:总经理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企业了如指掌,有时候谋取私利甚至腐败,外人无法发觉;更有甚者,企业经营不好,可以造假账,让股东以为企业经营很好。股东和外部监管者(比如证监会)由于不能掌握企业的所有信息,很容易被蒙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更复杂。全国人民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他们委托政府——人民的合法代表管理国有企业;政府进一步委托国企领导人经营国有企业,形成了多重委托-代理关系,考虑政府内部存在上下多个级别,每多一层委托-代理关系,监督难度就增加一点,代理方损害委托方利益的可能也就增加一点,最终国有企业的发展就可能完全违背其最终所有者和委托人——人民群众的初衷。

原因二:政策性负担

国有企业经营不好时,既有可能是总经理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负担造成的——问题是对一个具体的企业,很难做出区分,于是造成:①能力不够、积极性不足、甚至腐败的总经理可以搬出“历史负担沉重”的理由,不能被及时发现或被处罚、解雇。②原本有能力、有积极性、不腐败的总经理会想,如果经营不佳甚至腐败,我也不会受到处罚,因此有可能变得消极、甚至腐败;因此,政策性负担加重了委托-代理问题,使我们对国有企业经理很难进行真正的、有效的监督。

原因三:总经理权威问题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绝大多数是想经营好企业的,也有能力,但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权威和行政资源,比如:私营企业的老板或总经理认为某个员工、中层、甚至高级管理人员能力不够、热情不足时,可以:减薪、降职、解雇,但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很难具有如此高的权威和行政资源,顾虑较多;成功的私营企业一定有一个融洽、和谐、紧密合作的领导团队,但国有企业的某个副总或书记可能就是上级派来监督总经理的,合作困难。

其他原因:如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国企领导人选拔考核任用制度不合理;年薪太低;国有企业所属的行业结构不合理;虚职太多;人才流失; 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主要就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其前提是去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这样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可以追究经营者的责任。推行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去除政策性负担。但仅仅去除政策性负担还不够,关键要建立起一整套机制,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足够的激励经营管理好企业,为股东服务,就像私营企业主对待自己的企业一样。除此之外,这样一套机制还要协调好股东、总经理和职工、债权人、政府等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的高效运作,我们称之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市场经济必然要求, 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一)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 以有限责任为特征, 以公司为主要形态的新企业制度。它包括主要内容:(1)独立法人制度。独立法人制度, 即企业法人确立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使企业做到有人负责, 有能力负责, 企业的独立财产是其行为能力的基础。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构造的企业法人, 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支配、处置、使用权, 国家以出资者身份拥有财产。企业经营中形成的利润和资产增值归国家所有。(2)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改

制成有限责任后,即建立有限责任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一是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为限, 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二是企业破产清盘时,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 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3)严谨组织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有一套严谨, 完整的组织结构,它通过规范的组织制度, 企业的权力机构, 监督机构, 决策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 并形成相互制约关系, 特别权力机构, 强调发挥整体功能的共同作用。改革后, 在我国公司企业是现代企业组织中一种重要和有效形式。(4)科学管理制度。目前, 从克服我们现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弊端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发, 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主要是对企业的运营机构设置, 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人员考核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等进行改革, 建立严格的科学的责任制度体系。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有它的基本特征。即: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第一, 产权关系明确。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 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成为享有民事权力, 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第二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 依法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照章纳税, 对国家承担资产保质增值的责任。第三, 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 即资产受益, 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等权力。企业破产时, 国家和其它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负有限责任。第四企业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如果长期亏损, 资不抵债, 应依法破产。第五, 建立科学的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 相辅相成的科学经营机制。

[1] 白丽/陈紫燕,关于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改革的探讨[A],《前沿》,2006年第五期

[2] 桁林,大国有战略下国企改革的任务与趋势[A],<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十期

[3] 桁林,对国企三次改革大潮的反思,中国发展观察,2010.05

[4]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A],理论探讨,2011年第二期

[5]曾明强,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社科纵横》,2005年02期

第三篇: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

1.当前中国的GDP排名第二。

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宏观政策环境)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使资金密集型产业能够在极低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并在短期内实现飞跃,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还有以印度、阿根廷为代表的亚洲和中南美洲的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赶超战略。

2.我国为什么要选择赶超战略?如何实行?矛盾背景?

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超工业化派”主张由国家利用垄断地位,运用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征收高额赋税和实行通货膨胀等方法进行强制性工业化积累,为此就不能允许市场机制发生作用。

重工业的特征——资本高度密集;建设周期长;发展早期,关键技术、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初始投资规模巨大。当时中国国情——资金短缺,利率高昂;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外汇短缺,市场汇率水平高;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

3.如何保证被压低了价格的要素和产品流向重工业部门,以及经济中剩余的积累用于重工业的发展?

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和管理,实行工商业的国有化和农业的人民公社化以及一系列剥夺企业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计划经济体系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微观经营体制(看PPT)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85)

含义:国家统一收购和销售农产品的制度正式形成,统购统销实际上是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的一种垄断行为。为了配合赶超战略,粮食短缺

户籍制度:国家对其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

特点: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为了控制由国家供给粮食的城镇人口,防止城市人口失业,必须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镇。

弊端:1.不利于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2.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3.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4.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大跃进:在工业和农业上开展“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人民公社的简称。1958年至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大锅饭

三年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

1.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2.大跃进、“大炼钢铁”,导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3.农村地区因缺少粮食导致饥饿(三千万)出现,全国性的生育率急剧下降。

4.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

5、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中国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

1/3责任归于自然原因,2/3的责任归于体制错误——三年困难时期 大包干: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及部分大型生产资料仍属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村改革的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可行,它产生了什么问题,将面临什么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就:

1、创造经济奇迹、国力强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6、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

7、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问题及对策

1、民众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

针对老百姓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发展经济。二是要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主政治的建设中来,才能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不断前进。

2、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要加速淘汰衰退产业、过时产品和落后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另一方面,要集中有限的资金,根据市场和需求的变化,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增长量有重大作用的项目。

3、文化发展受到外来文化打压

我们要支持与鼓励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出,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化艺术创作,倡导主流价值取向,引导群众审美鉴赏,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4、收入分配不均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5、贪污腐败盛行

一是要完善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二是要严格执法。要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新闻立法,将新闻媒体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6、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摈弃旧观念,改变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政绩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元结构的三大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

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计算公式=城市人口÷总人口

中国的特殊性: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它产生的原因

要从三个阶段来寻找答案:

(一)解放后我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20世纪60-70年的“反城市化”导致城市化水平的低下 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抑制

2.1960-1970年代的“反城市化”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二)1978-1995年,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和土地制度所造成的路径依赖固化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1978-1984,农村为主导的改革抑制了城市化; 2.1984-1994,认识上的误区、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依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妨碍了城市化。

(三)1995年后,在分税制改革等激励下,地方政府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而加快推进

粮食安全问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設不足等。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原因:

资源约束(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缺稀)、结构矛盾(产业结构矛盾,就业矛盾、区域矛盾)、体制矛盾(公共财政:重城轻乡、要素市场分割、管理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权益差异、收入差异、观念差异)、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对策: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二,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

第三,创新机制,建立镇、村和社会三个层次的集镇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元化投入模式。

第四,各级各单位应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加快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进程。

2、镇政府应统筹协调,依法依规彻底解决拆迁户的历史遗留问题。

3、提高农村户口低保覆盖率。

4、切实解决好危房户问题。

第五,建立服务“三农”长效机制,边整边改,取信于民。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所以,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土地批租:国家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即将若干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给土地使用(经营)单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 此种情形下,只能由国家垄断土地交易市场,先向农民征用,而后再面向土地开发人,或转让、或批租、或拍卖。

• 就这样,农民与土地市场的直接联系被生生隔开,农民土地权益也就消于无形。

寅吃卯粮

• 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普遍兴奋地成家

和大量生育。

• 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困难时期

• 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

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马寅初人口论: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

为何批判?

政府对他的指控是:马寅初的新理论,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企图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蔑视人民大众。到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就是用大跃进的方式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1.大跃进

2、以农立国

3、多子多福

人口红利: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的消失:然而,2010年初,新一轮的“保姆荒”、“民工荒”,让中国“人口红利”的危机慢慢浮出水面。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提高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活力。

措施: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这一转折,靠廉价劳动力构成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发掘一条持续发展的替代途径至关重要,而这需要社会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

进出口依存度超过50%

专利申请高与创新率低的原因:科技界还存在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我国科技界积累本来就少,部分人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而是过分追求专利和论文数量,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措施:中国正在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层面看,中国企业要想拥有核心竞争力,都必须把发展专利等知识产权摆上重要位置。企业要增加专利的“量”和“质”,加大研发力度是第一位的。

国有企业: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

在中国,国有企业一般指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国有企业的行为。

为什么要改革?

 自身缺陷:

 资产边界模糊——“肉烂在锅里都在锅里”

 所有者缺位——没有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区分,不同的职位被称为革命工作分工不同

资源配置和效率低下——在劳动报酬上采取大锅饭,采取军队补给制,劳动报酬上采行“工资加福利”的国家给付方式,并且担负着为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责任

 外部环境变化:

 市场已经逐渐发育起来,市场中的企业竞争日趋完善,不再需要政府为了维持国计民生培育市场提供产品。 同时,许多诸如消费品市场的供需已经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再需要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进行调控。如果国有企业继续向这样的“纯私人物品”领域投资,由于自身需要背负“社会成本”的重压下,难与“轻装上阵”的民营企业相竞争,其所付出的边际社会成本已经大于边际社会收益,应该从此类竞争性领域撤出,或进行改革。

▲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一些学者的观点:

1、国有企业既奠定了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同时也造成非国有企业极度萎缩,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要克服国有经济的缺陷,必须使国有经济从普遍性配置角色变为特殊性配置角色,即在规模上将是少数,在布局上追求优化,在经营上克服垄断。

2、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实质上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密切相关。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让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3、我国进入了一个以解决垄断性产业改革问题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腐败呈现出以侵吞国有资产为主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个人腐败逐渐减弱、以行政垄断腐败为主的国有企业群体腐败日益严重的新特征。相对以前单纯以改善国有企业效率为改革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现在必须强调在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前提下改善国有企业效率。

国企的“冰棍现象”:

 经济学界或社会学界的共识是,由于管理机制僵化、经营不善,国有资产正不断流失,像一根冰棍,放在那儿慢慢化掉了,故名为“冰棍现象”。

 一方面,国企效率底下、包袱沉重,资产、价值正像冰棍一样渐渐融化;另一方面,部分国企干部以改制之

名行侵吞国资之实,成为官仓老鼠。

中国版国企“死魂灵”

 源于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说的是一个名叫乞乞科夫的骗子,到一些农庄里去收买已经死去的农

奴的名单,去换取政府的抚恤金。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正是有了国企“冰棍现象”的产生,在利欲熏心以及精心编织的阴谋之下,活人借助“死魂灵”牟取了暴利。

台湾开始实施四年期经建计划,贯彻“以农业培养工业,工业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扩张和进口替代工业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台湾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成熟的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经济体。

私有化程度高,“国营企业”、“国营银行”也已经逐渐私有化,“政府”角色日益淡化。

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策略性工业

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

第四篇: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解析

当代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

摘要: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 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这 30年来, 中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概括为:在全球范围, 尤 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日益发挥重要影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 家,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 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 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 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 保持清醒的头脑。既 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关键词:中国 国际地位 重要影响 世界发展 国际事务 国际格局 正文: 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个繁荣 富强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 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 国际影响 与日俱增, 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世界密切关注着中国,也亟待了解中国。20世纪末,国际社会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 引发的国际形势, 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嬗变。这种变化给世 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当然, 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 的国民经济所创造的奇迹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尤 为引人注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高。尤其是这 30年来,中 国的腾飞离不开世界, 同样世

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正如曾任美国国务卿的 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中国, 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 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主 导性大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西方国家的政治家, 学者, 媒 体不顾事实地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那么当今世界, 中国的定位到底是怎 样的,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究竟有着怎么样的地位呢?正确, 估价我国的国际地位 显得十分重要。如何认识中国在当前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一个重大的战

略问题。比较准确的判断可有利于理清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脉络, 有利于中国 找到更为有效的战略途径, 顺势而为, 在争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同时, 为 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邓小平同志曾说, 中国既是一个大国, 也是 一个小国。这辩证地描述了中国的情况, 同时也说明对中国的地位和前景作出科 学判断并非易事。如何定位中国? 我想是不是可以表述为:在全球范围, 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日益发挥重 要影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反对 强权政治, 在世界上仗义执言。中国实行的和平性质的对外政策, 决定了她是亚 太地区稳定的坚强支柱。如中国努力促成朝鲜美国和日本的会谈与接触, 缓和了 朝鲜和西方大国的矛盾。比如近几年的朝核问题, 中国从中斡旋, 并成功促成 “六 方会谈”。中国在有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中国提出的 “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的主张, 不仅避免了冲突, 维护了地区稳定, 而且赢得了有关国家的理解与支持。中国在解决亚太地区冲突的过程中做出的努 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中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 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 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长期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广交友 , 不树 敌”, 在我们实力有限的情况下, 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而社会主义中国仍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

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虽然世界发展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但是在 世界局部地区的国际争端, 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 令人担忧的恐怖主义活动猖獗, 以及来势汹汹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等显示了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下还有许多 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当今世界的形势告诉我们,中国的和平与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两极格局解体后, 本来就想极力建立单极世界 的美国,为什么能在 1994年做出决定,把发展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关系同中国的 人权状况脱钩,为什么能在 1999年 11月与中国达成双边贸易协议,并在 2000年 10月由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已由参众两院通过的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 案, 就是因为世界开始认识到了中国的政治现实, 看到了中国的分量和在国际政 治经济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可以肯定, 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将与日俱增。

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我们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作为有核国, 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发言权, 对世界和平与稳定负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和义务。在现阶段, 我们的利益和影响力主要在周边, 同时正不断向外 延伸。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从两极转向多极。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中 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其战略地位和国际作用凸现。从历史上看,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素以泱泱大国著称;从地缘角度看, 中国疆域 辽阔,背倚欧亚大陆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广袤的领土和领海;从现有实力和 发展潜力上看, 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激发出来了巨 大活力,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在为全 世界提供市场。仅就东亚而言, 2003年,中国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已 达 2200多亿美元, 是 10年前的 3倍。中国为东亚提供的市场份额现在已超过日 本。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从 1980年到 2000年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14%,仅次于美国(20%,位居世界第二。在金融海啸来临之际中国被看做是挽救危机的“发展引擎”。由此看来,中国如 果能够长时期保持下去,对世界原有的力量结构和秩序规范将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一切决定了中国无法不显其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政治、文 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中 国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如果没 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随着中国的快速发 展,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会越来越大。因此, 中国外交也要在继承传 统、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与时俱进。今后相 当长时期内, 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 是为国内 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 一个睦邻友好的周 边环境, 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 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 样, 我们才能有效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力, 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新 型发展道路。中国是未来多极世界的一极,是一个拥有可观前景的发展中大国。但要正确估量今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就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的综合 国力和国家安全。

总之, 当今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 仍然属于地区性大 国。然而, 中国又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区性大国, 在全球性国际事务中发挥着 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在当今世界, 中国国际地位发展的前景既有国际形势的缓和, 国内社会的相对稳 定, 国家经济发展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余地以及明确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等等有

利得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对立与矛盾。与少数周边国家存在悬而未决的争议领土问题, 如:中日对钓鱼岛的主权归属的 争议。以及国内的民族问题 ,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体制转型时期面临的政治, 经济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等各方面不利因素。但只要坚持趋利避害, 在坚决维护国 家利益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外交战略目标,就可能保持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态 势, 就可能在今后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大国, 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 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妄自菲薄, 也不能过 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我们要继续努力,实现中华之复兴。

第五篇:浅谈中国经济转型

班号:01220801姓名:张晗学号:20080187浅谈中国经济转型

一、经济转型的提出

经济转型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被苏联和东欧各国涉及。那时的“经济转型”偏重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层面。而今,我们所讲的经济转型侧重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书的热销,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一个特有名词。它代指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在此之前,前苏联及东欧各国采取的经济转型均采取了快速私有化的方式,即采取“激进”措施将原来的计划经济一次性破除,重新建立起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相比之下,中国的渐进式却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效果,并逐步为全世界所认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转型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学家们逐渐把目光放在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上。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对经济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多年之前的煤都阜新在2001年首次提出了经济转型这一概念,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三十多年前,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渐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一世纪初,当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经济进入了瓶颈阶段,经济转型便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议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与冲突。原有的资源配置对社会发展渐渐发生了阻碍,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日益显著,环境日益恶化,整个中国进入了以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怪圈中。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人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因此劳动力成本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很大阻力。

另外,由于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策略,因此在经历一段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之后,一些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社会矛盾加深。这也是要求经济转型的一个原因。

三、中国经济的目前状况及转型所面临的困难

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经济转型主要是指由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知识密集型,更加具有创新、低能耗以及环境友好型制造业。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密集型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中国高速发展的显示状态,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压力、资源压力、能源压力„„这些都是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的有关评论,中国经济转型还与一些社会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好这些问题,对经济转型将带来极大的帮助,例如城市户口体制改革,调节资源利用费用,金融体制改革等。

四、经济转型的主要发展措施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和出路》一文。总结文中内容,我国的经济转型要采取如下措施:

1)需求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长久之策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出口贸易共同作用驱动的,人们称之谓“三驾马车”的驱动方式。而在“三驾马车”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外需产生波动,出现需求萎缩,国内经济增长势必随之遭受影响和冲击,不得不进行需求结构调整。因此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理所当然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和增进社会福祉的根本途径。

2)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一是按照调高调优的原则,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功能强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已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功能强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已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3)贸易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出口,依赖国际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出口主导型经济。今天我们要将外需主导型经济转变成内需主导型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外贸战略,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提出这一调整的根据,既出于对我国外贸现状的现实思考,又基于对未来世界市场需求趋紧的理性分析。

4)要素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靠资源消耗的发展不可持续,必须对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进行坚决调整,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由要素投入推动型转变为科技创新推动型,这是实现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必由之路。

5)企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

宏观经济的整体转型,取决于企业转型的进展和效果。因此要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必须从一个个企业做起。企业转型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至关重要的是要搞好企业结构转型。企业结构关乎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效益,最终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

五、经济转型成功实例

阜新市是经济转型一词的源头,我特地查找了一些关于阜新近年来经济转型的资料(数据截止至2008年)。

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从2001年起连续三年居辽宁首位,总量由2001年的70.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33.9亿元,年均增长1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643元增加到1.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4.5亿元增加到14.6亿元,年均增长23.4%。城市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已基本形成。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新型能源、煤化工产业及装备制造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阜新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结点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同时阜新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得到了加强。森林覆盖率同比上升32.1%,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循环农业示范市。

下载2014年中国经济之我见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中国经济之我见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经济专题读后感

    《中国经济专题》读后感 这本书是林毅夫在北大授课内容的一个整理,每一讲都是一个可浅可深的问题。说浅,是因为这些问题看似都有很多合理的解释,说深,则是因为每一个解释背后总......

    中国经济展望

    当下中国经济形势展望对于中国来说,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已经成为历史。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2010年既是夯实复苏基础的调整之年,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中国......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介绍 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今年已经步入第13个年头。在过去的12年中,每年当选的年度人物都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典......

    中国经济市场分析范文

    伊拉尼在印度人心中是一位绝对的明星。他在印度第一大财团——塔塔集团任职43年。塔塔集团的业务渗透印度的化工、汽车、医药、金融服务、信息咨询、钢铁等多个行业,它甚至拥......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浅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人们普遍认为,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作出重要决策,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行总体部......

    中国经济政治形势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 绩: 中国当今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一、中国当前经济现状 首先当前仍处于08年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而欧......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十八大后的十八项 改革 http://.cn2012年10月23日 22:27FT中文网 中欧陆家嘴(10.54,-0.06,-0.57%)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刘胜军(微博)中共十八大将在11......

    中国经济读后感

    《中国经济》读后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5%。增长的速度如此之快,而且持续的时间如此之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尽管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如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