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16:1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

第一篇: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增收 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作为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在党的号召下,祖国大地普现农村建设新景象,农村发展新蓝图。与此同时,随着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体的“三农”问题的有效建设和发展。中国正在迈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路上豪迈向前。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问题的逐步积累,中国的“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党中央积极主动地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取消农业税,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来解决,缓和这些矛盾。但是,这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供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总体来说,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一.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依据中国有限的土地,最多只需要一亿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劳动力为5.5亿,依城镇最多吸纳1.2亿计,仍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而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市场所能提供的劳动机会来看,至少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后,中国还仍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农村劳动力无法消化的劳动力,只能向城镇转移,这一部分劳动力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这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小城镇规划建设滞后,对农村的辐射劳动力不强

尽管在1996年以来,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连续十年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但是这些骄人的业绩背后,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即使今后的15年仍然继续保持这样的速度增长,城镇化水平继续大步前进,留在农村的仍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不发达。农村产业薄弱化,经济结构单一化正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瓶颈。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薄弱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认为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国家进一步制定出台了农村医疗保险项目,加大对农村医疗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但是旧式的“小病不治,大病不敢治”的理念还扎根在农民内心深处。有的家庭更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少贫困家庭子女考上中专、大学而无钱上学,引起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不高的恶性循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显然未能更上时代的步伐,农村劳动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仍然单一贫乏。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金融危机大爆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下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远超过城镇居民。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破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近五年来,农民的收入虽然增长很快,5年人均累计2000多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的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最高,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包含有很多原因,最主要就是农产品价格偏低,以及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虽然比上一年扩大478万,增长3.6%,但增长速度比前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在国家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

五.农民民主意识薄弱,乡镇机构人员过多,职能重叠错位,农民的法制意识薄弱 农村居民委员会是农民维护自身利益,实现农村群众自我管理的重要政治渠道。而在具体的政策执行中,有很大一部分村委会并为行使其应尽的职责,不少村委会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未起到带领群众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为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职尽责。与之相对应,农民自身对人民民主并未有过深刻理解,并未认识到自己履行各项民主权利如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的对保障自身合法利益的重要性。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凸显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促进农民保收增收的措施,如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加大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等等。如今的中国大地正在经历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热潮中,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一名来自农村的普通一员,我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第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周边城镇建设 中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引导其中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投入到城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能促进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保障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民工”这一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逐渐发展壮大的群体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建设可以依靠、可以相信,同时也应当受到保护的特殊社会成员。农民工为城市化建设中起到了劳动力蓄池的作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2000万农民共提前返乡,消减了大量失业者滞留在城市的压力。然而,城乡一体化,并不只是农民跑向城市,农村也可以城镇化、准城镇化。这样就可以使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双向同步、互相促进,把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良田美地、村容整洁、道路相通、网络联结的美好家园。

第二.增加对农村建设的投入,确保国家对建设基础设施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和物质支持,因此,在积极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好国家出台的“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政策方针,不断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确保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大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增强了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又反过来提高了劳动人民投入生产的热情,进而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三.转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提高农民的民主自治意识

农民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提高农民自制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创新、开拓的潜力,结合自身特点切实履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防腐抗变能力;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农村群众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开展法制教育;为农村居民实现自身的民主权利提供便利和条件,做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示范和指导工作。尽一切力量,提高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扎实的政治保障。

第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自身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还是广大的农村劳动人民,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应当在在农村广大的劳动人民当中积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农民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政府主动下乡帮扶与农民自主学习相结合,走上下互通、整体提高的道路;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以最终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第五.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 农民富,则国家强;农业兴,则国家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有农村的建设发展,使之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而且也有利于改善农民自身的生活条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一.提高农业的科技化含量,扩大效益农业的规模和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引导农村甚于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非赢利性就业服务市场,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就业中介机构,为用人单位和劳动力供应者构建一个双向选择,并以保障农民工基本权利为主体的基础就业平台

三.切实有效的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单薄的经济发展结构。依据各地区的特点,发展农产品规模化、集成化生产,引导和扶持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方式的多元化,为农业兴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重点在发展。在党和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先进工业对农业的强大反哺,奋战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必将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1]袁义友.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2009.5.4

[ 2] 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解决 “三农”问题也就成为党和国家的大事。

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发展和僵人民的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作为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在党的号召下,祖国大地普现农村建设新景象,农村发展新蓝图。与此同时,随着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体的“三农”问题的有效建设和发展。中国正在迈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路上豪迈向前。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问题的逐步积累,中国的“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党中央积极主动地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取消农业税,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来解决,缓和这些矛盾。但是,这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供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总体来说,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一.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依据中国有限的土地,最多只需要一亿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劳动力为5.5亿,依城镇最多吸纳1.2亿计,仍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而按照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市场所能提供的劳动机会来看,至少在未来的四五十年后,中国还仍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农村劳动力无法消化的劳动力,只能向城镇转移,这一部分劳动力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这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小城镇规划建设滞后,对农村的辐射劳动力不强

尽管在1996年以来,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连续十年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但是这些骄人的业绩背后,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即使今后的15年仍然继续保持这样的速度增长,城镇化水平继续大步前进,留在农村的仍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不发达。农村产业薄弱化,经济结构单一化正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瓶颈。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薄弱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认为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国家进一步制定出台了农村医疗保险项目,加大对农村医疗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但是旧式的“小病不治,大病不敢治”的理念还扎根在农民内心深处。有的家庭更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少贫困家庭子女考上中专、大学而无钱上学,引起农民综合文化素质不高的恶性循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显然未能更上时代的步伐,农村劳动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仍然单一贫乏。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金融危机大爆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下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远超过城镇居民。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破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近五年来,农民的收入虽然增长很快,5年人均累计2000多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的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最高,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包含有很多原因,最主要就是农产品价格偏低,以及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虽然比上一年扩大478万,增长3.6%,但增长速度比前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在国家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

五.农民民主意识薄弱,乡镇机构人员过多,职能重叠错位,农民的法制意识薄弱

农村居民委员会是农民维护自身利益,实现农村群众自我管理的重要政治渠道。而在具体的政策执行中,有很大一部分村委会并为行使其应尽的职责,不少村委会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未起到带领群众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增收出谋划策,为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职尽责。与之相对应,农民自身对人民民主并未有过深刻理解,并未认识到自己履行各项民主权利如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的对保障自身合法利益的重要性。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凸显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促进农民保收增收的措施,如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加大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等等。如今的中国大地正在经历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热潮中,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一名来自农村的普通一员,我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1)各个击破原则。把全国分为若干个区域来研究, 而不是统一研究, 最后以达到全局胜利的结果。该研究需要充分发挥地方部门的积极性, 但省级或者地域内部差距较大的地级党委、行政部门更多的还是政策宣传与指导, 切勿统一部署任务。

(2)就近原则。农民应就近学习, 学习身边的, 不要一开始就学习远方的、优秀的。可供农民学习的对象一定要近,所选择的区域应该是学习者和被学习者共同在这一相对不大的区域, 并且这一区域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差别很小。

(3)市场规律原则。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有些富裕的家庭是因为特色才富裕, 若很多人都盲目跟从的话反而会造成集体贫穷。

(4)突破模式原则。一般情况下, 不需在当地富裕家庭中总结出什么发展模式来, 在中国农村更多的并没有什么发展模式, 人为地确定一个模式来学习, 反而会受到模式的种种束缚, 使农村经济单

一、缺乏活力。

(5)循序渐进原则。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 2 1 世纪头 2 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 2 1 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农民学习需要做到贫穷先向中等学习再向富裕学习这一过程, 党政机关对此要加以引导, 并且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重点在发展。在党和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先进工业对农业的强大反哺,奋战在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必将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新的天地。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文化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面对时下出现的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文化现象,为了更好的应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凸现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等问题,要狠抓政府部门主导、文艺工作者主创、村级文化室主管、基层农民主角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努力开拓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天地。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 发展 条件 对策

2006年8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丧事上跳起脱衣舞”节目,讲述了我市东海县温泉镇农户在办丧事的时候聘请草台班子跳起脱衣舞;2006年11月9日,河南省固始县段集乡传统的庙会日脱衣舞、赌博“大行其道”;2006年11月28日海南省三亚市某地粗俗、淫秽的脱衣舞表演连续演出几个月的时间;2007年3月11日河南省南乐县仓颉陵庙会上,在祭拜造字圣人仓颉的圣洁之处竟然出现8家表演“脱衣舞”的“草台班子”…… 这些众多低级趣味、色情表演现象在我市农村乃至更广阔的范围内时有发生是多么的触目惊心,这说明先进文化忽视的地方,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必然会趁虚而入。但是把这些现象的出现仅仅归结于“农村文化贫困”①是明显不够的,这当中更多的是引人深思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等诸多有关农村文化发展问题的凸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的重要性正在被全社会所认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才可能提升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但是,在看到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许多新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只占28.1%②。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目前,在我市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也仍普遍存在。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我市农村文化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

二是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与相对集中的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在广褒的农村,文化市场的分散性、边缘性、流动性增加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因而低级趣味、色情表演等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在我市农村不少地方,如今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引发了众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都要求基层文化部门“责无旁贷”的担当起“清道夫”责任,全面清除“文化垃圾”③,引导农村文化市场走上健康、繁荣、有序的发展道路。

三是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在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学生又住校,农村中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与儿童为主,而那些年轻的在外打工者其实都已渐渐适应了城市文化,农村文化馆站对他们来说正在失去吸引力,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工作改变内容,以适应顺应服务对象的变化。

四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在农村,一些地方政府只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一些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造成原有的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甚至严重瘫痪。在我市不少地方,乡镇电影放映队纷纷解散,机器设备闲置生锈,农民常年看不到电影。而每年由市、区政府组织的文化“三下乡”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往往是来了就走,缺乏连续性,缺乏扎根性,因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极度缺乏。在一些地方,农民在农闲时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以至赌博成风。“民间文艺的潜在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如果健康的东西占领不了市场,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自然就会来占领。”山西省吕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杜旭华说④。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全社会绝大多数的目光共同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村文化,这就为我市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1、天时:

“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发展,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它明确了今后5年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市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地利: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重视,目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心东移、一体两翼”新的发展战略规划,总的目标是建成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目前,连云港已融入新一轮大开发、大投入、大开放、大建设高潮中,而文化作为一个城市品位的象征,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主动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抓住这一文化事业发展的“春天”,不断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3、人和:

农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农民。广褒的农村大地,既是文化生长发育的地方,也是文化发扬繁衍的土壤。目前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中滞后甚至滑坡现象仍然存在。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在新浦区文化局举办的“和谐文化”农村行——07年4月20日宁海乡新北村活动现场,上千名农民群众不辞劳苦赶远路前来观看演出,这不正说明农民对文化是多么的渴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新农村文化,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先进文化是支持人类社会建设活动良性运作的“软件”,是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工程。政策是文化繁荣条件,经济是文化发展基础,艺人是文化生产骨干,群众是文化建设主角。我市农村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陈规陋习仍然存在,这些现状决定了全面整体推进文化建设的条件和动力不足。从我市的实际看,发展农村文化应从狠抓政府部门主导、文艺工作者主创、村级文化室主管、基层农民主角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入手、施力。

一、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而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新农村文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政府部门注重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扶持。

人才是新农村文化发展动力。作为文化工作的主管者,基层文化站长是战斗在生活、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作最亲密接触的人,他们的业务水平的高低、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据了解,我市目前大部分的基层文化站长都是身兼数职,因而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要配齐配强专职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经济是新农村文化发展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文化的支撑,文化的进一步建设为经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的现象,一些县乡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甚至瘫痪。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统一认识,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坚决制止部分地区挤占、变卖文化设施的行为,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物质是新农村文化发展根本。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脱离现存的物质条件谈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沦为空谈。各级政府应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省、市文化部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苏北地区的物质扶持,结合省级达标文化站建设为其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挖掘艺术根源,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创作用

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生产习俗等特征,展示着当地的形象,对其挖掘、改造和利用,对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作为文艺创作的主力军,目前我市许多文艺创作者大多注重打造代表性精品,而忽视了对我市范围内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造成农村题材的文化作品的萎缩。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让下架子、沉下心去、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改造、加工和矫正,创新其表现形式、创新工作思路,重新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和灵魂,赋予农村乡土文化陶冶情操、育人滋心和促进社风的作用。

三、拓展交流渠道、充分发挥村文化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管作用

文化发展是通过交流和融合,吸纳精华,排斥糟粕,获取营养,焕发生机的。村级文化室作为最基层的文化活动阵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抓住基层文化站达标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管作用,不断完善其多功能文化室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不出门的文化服务。办科技文化阅览室,让那些稍具一点文化程度的农民能学到一些实用的生产科技知识。设立阅报栏,农民可直接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就会被新鲜、文明的氛围所代替。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放映农技录像向广大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既能让农民立竿见影地将学到的农业技术用于手中的农活,又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科学种田的人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村级文化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时刻,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亿万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四、培植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基层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角作用

文化的生成、传播和交流都是由人在起根本性作用,人是文化符号的主要载体。人的素质决定文化发展水平,只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事业的文明进步。应当承认,目前我市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可置疑;但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观念保守陈旧落后。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烈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活动,挖掘和培育大量的本乡本土的农民演员,鼓励农民自娱自乐,参与文艺演出活动,这不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实,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节选自《江苏文化·周讯》2007年第20期《“脱衣舞”与农村文化》

②④节选取自《新华日报网》

③节选自《江苏文化·周讯》2007年第22期《基层文化部要担起清除“文化垃圾”的职责》

第四篇:探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我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二、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1、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3、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4、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三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尽快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求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求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3参考文献

[1] 张丽琴,牟增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3):75-76.[2] 秦正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50-51.[3] 宋建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14-116.[4] 王光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122-124.

第五篇: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琴梅)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3.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时间比较短,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大或年龄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臵,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项更新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下载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5篇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 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大发展,原有的农村管理体制逐渐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进行了试点探索,涌现出如苏南农村社区管理模......

    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论文提要 文化馆是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文化馆的服务方向是为全社会所......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 调查......

    浅谈新农村建设内涵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探讨了新农村法治建设,包括它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农村物质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等,最后提出相应的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泰供电公司 郑丽燕 摘要:分析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背景下,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争取政......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致富困难 (二) 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三) 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