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发展调研

时间:2019-05-14 16:5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化”发展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化”发展调研》。

第一篇:“三化”发展调研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芒山镇党委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破解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继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之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我市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是我省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城市,河南省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之一。近几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这一方向,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生态名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推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新局面。

近日,芒山镇组织调研组,围绕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课题,采取独立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芒山镇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等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1—

芒山镇是我市“汉兴之地、能源之城、面粉之都、生态之市”四张名片之一,为河南省“十二五”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之一。全镇辖26个行政村,5.61万人。近年来先后获得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文化产业镇”、“文明镇”、“生态镇”、“卫生镇”“园林镇”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010年全镇GDP达9.3亿元,财政税收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自上世纪末以来,芒山镇经济发展经历了“石头经济”、“经济转型”和“旅游经济”三个发展阶段。从开山炸石到封山禁采再到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二次崛起”,构筑了永城经济新的战略支撑点,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战略定位转,构筑战略支撑

如何推进科学发展,是芒山镇历届党委、政府一直追寻的答案。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芒山镇是原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曹维新同志的联系点。曹维新同志先后两次莅临芒山调研指导学习实践活动,并明确提出“文化重镇、旅游名镇、经济强镇、和谐新镇”的发展目标。对此,芒山镇班子广开门路,集思广益,综合分析芒山的交通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建设永城文化产业集聚区优势,在

—2—

十二五规划中把城镇发展定位为“具有幅射作用强的旅游商贸型区域性中心城镇”,景区定位“汉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产业定位在“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生态农业”上面,确立了“一镇两区三环四园五村”的总体旅游设想,力争用3-5年的时间,依托汉兴之地的优势,突出汉文化主题元素,把芒山建设成为幅射豫皖苏鲁边区的商品集散地及具有浓郁秦风汉韵格调的风情小镇,景区建成为生态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种游乐园区,成为中原五省区新兴旅游目的地和河南旅游业的东部重要门户和增长极,形成旅游业和商贸业相互拉动、相互促进的区域性中心城镇。

(二)围绕承接产业转,拉动群众增收

芒山镇是全国罕有的汉文化富集地,在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让旅游经济拉动镇域经济的发展方面,芒山镇把搞好承接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把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突破口。探索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已建成四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张庄2000亩沙红桃高效农业示范园、朱厂3000亩优质苹果基地、环芒主峰4000亩杂果基地及柿园2000苗木基地,形成了夏庄、磨山、刘厂养猪场等龙头企业,带动全镇形成养殖小区5个,养殖专业村8个,千头以上养殖厂10个,各类养殖户2000多户。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北山山杏成功注册了“芒砀山”牌商标。

—3—

把搞好承接发展,创建特色品牌作为着力点。以省“百村万户”扶持项目的契机,启动了张庄村乡村游项目,建设了近百家农家乐。下一步,还要打造如餐饮一条街、酒吧一条街、旅游、民俗工艺品一条街等风情街区,开发特色游村落,并利用高效种植基地,铺设游道,添臵桌凳,设立采摘区、观赏区、休息区等,开展农业观光、苹果采摘等农家乐休闲项目,延伸产业链,增加杂果销售附加值,促进群众增收。

把服务旅游开发,拉动第三产业作为支撑点。全镇全力以赴服务于芒砀山文化旅游区建设,先后为汉文化广场、博物馆、碑林等项目建设完成了近五百户群众的拆迁;全力配合景区成童礼、等大型礼仪展示活动,以及“芒砀山小镇摄影节”、“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等节庆活动推广景区活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镇区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服务业迅猛发展,饭店、宾馆、餐饮业门店达百余家,商场、超市等商业、服务业门店达300多个,各种客运车辆达80余辆,旅游从业人员20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800多人,旅游业社会综合效益达1.2亿元。

(三)围绕破解瓶颈转,凸显机制优势

破解用地制约瓶颈。随着景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芒山镇和沱南工业集聚区一样,获得了市政府把芒山土地升值收益部分用于旅游生态建设的优惠政策。但国家土

—4—

地用地政策收紧,是其发展的刚性约束。该镇采取蚁食式组织、蝉蜕式运作、鱼鳞式奖补等方法,加大“空心村”治理,向老庄盘要土地,然后进行土地臵换,从而为旅游生态开发提供更多的用地指标。

破解物权归属瓶颈。比如对荒山绿化,通过承包与芒山林场签合同等方式,确立了造林绿化“民办官助”的经营体制,明确了“谁承包、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承包经营政策,以磨山杨书仁、柿元张孟收等典型引路,实行合同发包,产权按《土地承包法》中规定的有关期限执行,政府提供服务,既保护了承包户的利益,提高了承包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达到了四季常青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群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又如王引河、碱河河滩以及公共沟渠、空心村闲臵土地等,以林定权,以树定证,建成了8000亩国债杨和速生杨林。

破解投入主体瓶颈。旅游开发中,当地群众既是旅游发展的建设者,也应该是旅游发展的参与者,更应是是旅游发展获利者。在前期建设中,一直是政府主导,群众被动参与,群众增收缓慢,所以群众参与意识不强。对此,芒山镇从“转”字入手,大力扶持本镇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及相关延伸产业中来。比如探索发展特色产业、以地入股、以房入股、房屋整合、参与建设等方式,把整个旅游拆分成若干个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镇创业,调动周边群众参与景区建设,拉动旅游

—5—

三产,使旅游开发亮点纷呈。

(四)围绕改善民生转,打造宜居家园

该镇立足改善民生,致力宜居家园,推进把芒山建设成为有山有水、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小城,风情小镇。

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以创建省级“文明镇”、“卫生镇”、“生态镇”为契机,连年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清理乱搭乱建,整治乱停乱放,规范行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为广大群众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了芒山景区的品位。被评为河南省“清洁家园行动先进单位”。

启动“三年行动计划”。为解决有山缺水的现状,芒山镇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利用2-3年的时间,打造“一带两园一水系”。“一带”即在王引河至老镇区的永李路两侧,打造高标准绿化带,同时进行高标准亮化;“两园”就是在芒砀山主峰南侧和永李路西侧,打造两个占地300亩以上的生态园,目前,已建成生态园400亩。“一水系”指结合郑州许高速铁路、济祁高速公路建设,加大对景区、山体、河道的治理,做好王引河、碱河、东风渠、尧山沟、袁庄沟、磨山沟等水体连接工作,形成循环水系,并把碱河打造成连接新老镇区的景观长廊,形成山、水、村、景互为依托的人居环境模式。

—6—

(五)围绕公共服务转,发展成果共享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群众的必然需求。

强化基础建设。以服务旅游为切入点,建成了汉街、汉风街、汽车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完工了林场、供销社和一职高家属小区以及雨亭安臵小区等,修通了120多公里的村村通公路,完成了26000亩除涝工程;镇区街道全部硬化、绿化,通修了下水道,添臵了太阳能路灯,设臵了绿化带,铺设了人行道彩砖,并与芒山执法大队、园林分局、规划分局联手,把芒山纳入城市管理。

带动人口集聚。用好社区建设政策,对村庄进行了整合,鼓励周围群众到中心村居住。目前,芒山镇新老镇区居住人口达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60人,镇区就业人口7890人,占镇区总人口的56.3%。在就业人口中,来自镇外的就业人口占38%,跨镇区就业已成为城镇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平安芒山。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建立“大民调”机制,组建专职治安巡逻队,安装监控设备等方式,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推进文化惠民。26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充实了新农村书屋,订阅了书籍、杂志供农民免费借阅,安装了健身器材供群众休憩娱乐练身。同时,在镇区及景区增设晨晚练点,组织腰鼓队等表演锻炼,不断完善有线电视、网络入

—7—

村、入户工程,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和谐。

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镇卫生院设施较为完善,新型合作医疗改革正在深入、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新建了一所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文明敬老院,五保救助、社会保障体系已初具规模。

三、几点建议

今年是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开局之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特提几点建议:

(一)立足资源,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

永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古迹荟萃,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一是要立足芒山汉文化旅游和陈官庄、芒山红色文化旅游特色,对雨亭祠及其殉国纪念地、市内酂城古文化遗迹、崇法寺塔、抗大四分校等重要文化遗存地进行保护与开发,对所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实施“旅游名市、文化兴市”战略,促进我市文化旅游由资源优势转变成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加大宣传和推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不间断的宣传格局,使宣传成为生产力。三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对现存景区景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环境

—8—

等硬件设施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四是开通永城至芒山等景点公交旅游专线,完善市内游交通网络。

(二)抓住优势,努力构建新型城镇

芒山被定位为我市的四个功能区之一,是“四城联创”的重要一环,辖区内连霍高速穿境而过,正在开工建设郑徐高铁、济祁高速等重点工程。一是要尽快建设市区连接线、形成“内网外环,顺畅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项目,加强管网建设,开工天然气输送工程,集聚人气,把中心镇培育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周边农村腹地的增长极。三是把中心镇的管理完全纳入城市管理,破除城镇化的管理体制障碍。要创新中心镇管理体制,实施好扩权强镇政策,赋予中心镇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把其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小城市,促进中心镇迅速发展,形成“主副结合,多点联动,轴带拓展”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

(三)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进一步处理好城市化与“三农”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和城镇集聚,依法为进城入镇就业农民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提供职业培训、子女就学、—9—

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增加城市商品房供应量,提高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人群的比例,为进城入镇就业农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二是按照构建新型城镇要求,重点发展中心镇。要积极拓展中心镇区域发展空间,提高中心镇承载能力,鼓励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发挥中心镇的聚集辐射作用。三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优化政府公共支出结构,把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优先用于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公共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以及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10—

第二篇:“三化”建设调研报告

“三化”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省政协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在××秘书长领导下,由办公厅、研究室和专门委员会抽调有关人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10月28日至11月11日,就如何进一步抓好“三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为切实搞好这次调研,推动省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再上新台阶,调

研组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真制定了调研方案,明确了调研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调研参考题目、调研方式等,把调研题目细化分解成4个方面12个问题。采取5种方式开展调研:一是进行了座谈调研。调研组分别在邯郸、邢台市政协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协关于抓“三化”建设的情况汇报,征求了23位驻市省政协常(委)员和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各民主党派、县(区、市)政协负责同志对抓好“三化”建设的意见建议,并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二是进行了通讯调研。以电话联系的形式向全国政协有关部门和四川、北京市等10个兄弟省、区、市政协了解他们抓“三化”建设的主要经验、体会,并请山东、大连等省、市政协提供了有关资料;三是进行了问卷调研。以传真电报的形式向除邯郸、邢台以外的9个市政协发出调查问卷,请他们以答卷方式反馈了16份调研材料,征求了意见建议;四是进行了网络调研。在互联网上查询近年来一些省、区、市政协抓“三化”建设的情况及具体做法,搜集了19份材料;五是进行了资料调研。认真查阅了近年来党中央、全国政协和省政协领导关于加强“三化”建设的讲话,以及我省参加全国政协和部分省、区、市政协有关会议的经验交流与研讨会材料各10余篇。经过广泛、深入、细致地调研和认真分析、研究、讨论,使我们看到了省政协在抓“三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一些不足,学到了兄弟省、区、市政协在抓“三化”建设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达到了学习调研的预期目的。

一、省政协“三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省政协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为依据,着眼于提高履行职能的实效,努力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依靠制度约束行为,进一步提高了“三化”建设水平。总的看,省政协在“三化”建设上的势头是好的,取得的成绩也是十分明显的。

1、注重抓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保证政协委员作用的充分发挥。省政协认真学习借鉴全国政协和兄弟省、区、市政协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结合我省实际,先后制定了加强对委员自身管理、委员联系和广泛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政协××省委员会关于加强委员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意见》、《〈政协××省委员会关于加强与省政协委员联系的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政协××省委员会关于加强与港澳委员联系的办法》、《政协××省委员会关于在各市建立省政协委员活动小组的意见》等制度,使委员履行职责的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主动性。

2、完善各种会议制度,保证政协职能的有效履行。省政协始终将保证有效履行职能作为“三化”建设的着眼点,通过修订《政协××省委员会全体会议规则》、专门制定《政协××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政协××省委员会主席会议工作规则》、《政协××省委员会秘书长会议工作规则》、《政协××省委员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室委主任联席会议工作规则》等制度,不仅使政协例会制度更加规范、更加严密、更加符合政协工作的实际,而且防止了随意性,减少了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政协例会的质量。

3、修订创新机关内部规章制度,保证机关服务水平的提高。为了做好机关“三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省政协把机关的制度建设作为政协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始终抓在手上。在对公文处理、财务管理、保密工作管理等20多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的同时,还出台了《政协××省委员会关于创建学习型政协组织的意见(试行)》,制定了关于机关信息化网络管理方面的制度,以及规范各种会议的工作制度。5月份以来,通过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目前已梳理、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50多项,进一步推进了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省政协在“三化”建设上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适应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完善为政协履行职能服务的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推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的特点和优势。”中共中央文件和胡锦涛同志

第三篇:“四边三化”助力绿色发展

“四边三化”助力绿色发展

绿色生态发展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践行“两山”重要思想,不断推进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重拳出击治环境,重典治污修生态,找到了切合实际的转型升级途径。我们把“四边三化”作为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的有力抓手,作为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中的重要一拳,作为建设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使转型升级转出实力活力,走出绿色生态发展的新境界。

以“四边三化”擦亮生态底色

坚定生态自信,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进一步擦亮生态底色,为发展铺绘更多绿色。

洁化“化”出新环境。洁化是擦亮生态底色的基础。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创新开展每周一“全民保洁日”、每月19日综合整治大会战等活动,深化“洁净村居”创建,联动打响蓝色屋面、违法广告和农村“三乱”等拆改大会战,全民向脏乱差“叫板”,合力建设美 好家园。

绿化“化”出新面貌。绿化是擦亮生态底色的关键。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理念,以高铁、高速、国省道沿线及景区、民宿特色村、美丽乡村精品村周边为重点,推进平原绿化、美丽林相建设、青山白化治理等工作,让莲都大地遍染绿色,山川林木葱郁,城乡绚丽多彩。

美化“化”出新家园。美化是擦亮生态底色的应有之义。注重建筑与自然的统一,融合“处州民居”元素,推进村庄外立面改造、无违建村、花样美村、美丽庭院创建、农村“改厕改厨”等工作。城乡环境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打造了山水林田湖城乡一体的美丽画卷,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以“四边三化”凸显发展特色

美丽环境是形象,是名片,更是竞争力。坚持以生态自觉引领发展自信,顺时应势、深处着力,扎实推进旅游名城、特色小镇、主题村落“三大平台”建设,打开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通道。

全域化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全域旅游是打开“两山”通道的金钥匙。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主动融入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和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串联古堰画乡、九龙湿地、东西岩等高品质景区,构筑瓯江滨水景观带、生态峰源线、风情东西线、古道问今线、红色北乡线“一带四线”的美丽乡村风景线,推动美丽城乡建设与生态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景区化加快特色小镇创建。以古堰画乡跻身全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全省首批3个服务业特色小镇建设创新试点为契机,把“生态+”“旅游+”理念融入小镇建设各个方面,做美镇区环境,腾出发展空间,促进“文态、生态、业态”的融合发展。

精品化推进主题村落建设。主题村落是“农耕复兴、乡村再造”的方向和希望。牢固树立精品理念,以植入一个主题、导入一个工商资本、建立一个盈利模式、形成一个共享机制、健全一个服务体系“五个一”为要求,着力打造有故事、有内涵、能富民的主题村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格局,助推民宿由现象、产品向产业经济升级。

以“四边三化”强化民生本色

始终保持文化自信和定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拓展“四边三化”的内涵和外延,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落细落小中提升文明素养。坚持“讲面子”更要“重里子”,在扮靓城乡环境的同时,落细落小、聚沙成塔,提出打造“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联动推进无烟头、无地沟油、无投诉“三无”养生城市品牌打造,市民广泛参与,为建设生态旅游名城打下坚实基础。

在主客共享中成就富民增收。依托美丽乡村、田园风光、乡愁文化,推动工商资本、地方政府、农民群众“三位一体”发展民宿经济,农村成为景区,农民成为老板,民宿床位数一年翻一番,形成“群众奔小康、企业有利润、政府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治理思维中传递新风正气。致力于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从扭转“老实人吃亏、耍无赖得益”的歪风邪气入手,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四边三化”全过程,坚守法治底线、政 策底线,强势推进违建专项处置,培树法治、公平、正义的新风正气,彰显和提升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以“四边三化”提升干部气色

“四边三化”事关民生福祉和长远发展,必须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在行动中推进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

以上率下抓落实。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以上率下就是无声的命令。区领导争做示范,带头落实河长制、路段长制、领导联系制度,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摸实情、督进度,现场点评,既当好指挥员,更当好监督员。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整体联动,形成态势促实干,凝聚了全民参与的正能量。

比学赶超扬斗志。注重完善督查、考核、激励机制,将“四边三化”行动纳入综合考核范围,成立综合督查组和农村环卫工作评议专家团,推行流动红黄旗制度,设立“四边快赞”“四边快曝”微信栏目,对落实不力、推进不快的主要领导进行约谈,营造了在抓落实上下苦功、在求实效上比高下的浓厚氛围。

选贤任能立导向。坚持把“四边三化”作为培养、遴选干部的“赛马场”,引导干部找准位置,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高抓落实的执行力和组织发动群众的号召力。提高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比例,真正让他们进步有奔头、工作有劲头。一批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传递了选贤任能的清晰信号和用人导向,汇聚起干事创业正能量。

第四篇:筠连县 “三化联动”发展基本情况

筠连县 “三化联动”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筠连县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以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06亿元,比2006年增加57.29亿元,过去五年期间年均增长36.77%。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63.33亿元,是2006年的9.43倍,年均增长47.83%。连续四年总量保持全市第一,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选进县。

一是实施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发展思路和“市场融资、激活民资、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资金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巡司、海瀛、维乐、镇舟工业园区完成相关规划并加快推进。巡司工业园区已纳入全省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海瀛工业园区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两个园区已入驻企业16户。

二是实施项目支撑。牢固树立总量意识,实施投资拉动,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鲁班山南、北矿,巡司年产

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全面投产;权林豪门、同心木业、口神碱性酒实现批量生产;新维煤矿、船景煤矿进展顺利;国家发改委已准许武乐煤矿开展前期工作;巡司2×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已确定业主,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泓源矿泉水、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页岩气示范区、合成氨以及好牛旺肉牛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三是实施挖潜提升。深入开展 “到一线服务,在一线解决问题,服务企业一跟到底”的“三个一”主题服务活动,保证工业经济健康运行。积极扶持有代表性的骨干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还积极围绕拉长产业链条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业配套,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集群化发展。

(二)以城镇化为支撑,构建以城带乡发展格局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之举,是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繁荣农村必须做大城镇。

一是实施“大规划”,科学谋划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在“山水之城、煤海之都、活力筠州”城市定位的指引下,科学预测县城发展趋势,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编制了《筠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筠连—巡司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筠连县县域新村总体规划》、《筠连县城乡风貌塑造规划》等规划,确保城乡建设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按照现代城市发展 的要求,坚持合理布局,注重功能分区,着力打造“一带三区”即定水河景观带、以玉壶公园为中心的核心生态休闲区,以景阳路为主线的核心商业区以及城南核心生态居住区。

二是挥洒“大手笔”,全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品位。按照 “延伸主轴、拓展两翼、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建设总体思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旧城改造实现拆迁3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拓展2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达4.5平方公里,共计修建天筠路、河西一路、煤都大道二期等返安房4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从2006年的21%提高到2011年的30.85%。不断加强水、电、气等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二水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垃圾填埋场即将投入使用。城区管道天然气通气率进一步提高。实施绿化、黑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品位不断提升。黑化街道7万平方米,县城主要道路完成黑化建设。城市绿化率达34.5%,亮化率98%以上。完成定水河“三化”

一、二期工程。玉壶公园一、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公共交通建设,16辆城市公交车在试运行期间市民免费乘坐。

三是构建“大交通”,努力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按照“变远为近,开放带动”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1年末,全县共投入约5亿元,建成县、乡、村公路1330公里,建成通乡和断头联网路15条,287.5公里。全县已实

现乡乡通水泥路目标。除乐义到高坎,龙镇到蒿坝几个镇乡外,其余镇乡形成了互通的交通大环线。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筠连—巡司快速通道建设的前期相关工作,宜昭高速公路(经筠连)列入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已进场开展前期工作。四川绵阳至贵州天宝公路(经筠连)列入国道规划。

(三)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三农”工作,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11年,全县13家龙头企业实现总资产14821万元,销售收入31015万元,利润1395万元,上缴税金463.8万元,带动农户4.11万户,农民人均收入达6121元,人均增收900元,增长17.2%。

一是扬优势,以特色产业支撑农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总体思路,以示范片建设为重点,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带。目前,全县已建成 10万亩优质烤烟产业带、10万亩特色茶业产业带、10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带、10万亩优质芳香油产业带和5万亩优质蚕桑产业带,成功培育了13家市、县级龙头企业。“5.20”产业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打造5个20万亩特色产业带,即:20万担优质烤烟、20万亩特色茶叶、20万头优质肉牛、20万亩生态经济林、20万亩生态观光区)正稳步推进。

二是抓品质,以品牌效应提升农业。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牢固

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扩大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筠连红茶和筠连苦丁茶获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注册证明商标;我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在茶叶类别拥有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县。青山绿水合作社生产的苦丁茶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实现省级名牌产品“零突破”。“中国苦丁茶”之乡已获正式誉名。

三是强专合,以体制建设服务农业。以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围绕全县“百村工程”建设、“新农村示范片”主线,依托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各类专合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全县专合组织达到104个,销售收入达35056.9万元。在“百村工程”示范村中,已建成专合组织的有85个,正在组建的有33个,示范片范围内的30个村中,90%以上的村建立有专合组织带动发展。全县专合组织登记率达67.3%。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改变。近年来,筠连虽然通过煤炭资源的开采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依然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阶段,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居民收入水平总体相对不高,赶超跨越的任务艰巨。

二是经济基础仍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受煤炭资源约束大,产业结构和经济支撑单一,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竞争力不强,参与区域分工层次低,加之

土地、资金和节能减排的制约更为严格,工业化和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繁重。

三是发展瓶颈仍未有效破除。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四是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2011年,我县工业化率达69%,而城镇化率仅为30.85%,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落差达38.15个百分点,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相互之间发展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为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加快筠连煤田综合开发,带动相关产业成链发展、配套发展和联动发展。加强与华电、川煤等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性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推进国有大矿建设,在保持鲁班山南、北两矿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建成船景、新维煤矿及洗煤厂,开工建设武乐煤矿,加快青山、沐园煤矿前期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技改扩能推进地方煤矿发展;加大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建设高效安全煤矿。延长煤炭产业链,开工建设巡司2×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推进乐义2×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瓦斯发电站建设,积极争取镇舟大型煤化气基地部分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推动陶瓷、矸石砖、玄武岩与石灰石

利用等建材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煤炭洁净深加工、页岩气开发、酒类、矿泉水、茶饮料等具有一定潜力的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项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发挥城镇群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繁荣。坚持把“两化”互动作为转型跨越的核心战略,大力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镇体系,建设融入川南、面向宜宾、辐射滇东北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空间载体。从筠连、巡司向白鹤、古楼双向梯度拓展城市空间,形成能承载24万人口的“筠连—古楼—巡司”一体化中心城区框架。加快旧城区改造,拓展“一带三区”内涵,倾力建设城南新区,积极推进古楼新城区建设,建成具有区域影响的巡司“两化互动”示范区。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成环城公路的改造提升工程,建成煤都大道,完善筠连、巡司城市交通网络。按照“筠连—古楼”打造为生活区、商业区和巡司打造为工业区的功能定位,高标准规划,加快桥梁、能源、通讯、给排水、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医院、文体、便民服务网点、大型商场和高档星级酒店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用抓工业和城镇建设的办法推进新村建设。以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领,跨行政区域连片打造新农村示范片,以“百村工程”和“5·20”产业工程为抓手,优先发展农业“三大环线”(一环线以茶、牛、林产业为主,在7个镇乡24个村连片打造规模种养环线;二环线以烤烟产业为主,配套发展林竹业,在8个镇乡23个村连片打造现代烤烟产业环线;三环线围绕茶、花、果立体种植,在2个镇12个村连片打造生态观光农业环线),突出发展肉牛、茶叶、烤烟三大农业骨干产业。重点发展肉牛产业,改良品种,坚持养殖、屠宰加工等各环节标准化、安全化和市场化;大力推进红茶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巩固烤烟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种植烘烤技术,加大风险化解力度,提高烤烟生产效益。培育市场经纪人,扶持壮大好牛旺、醒世、双星等龙头企业,不断引入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专合组织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六方合作+保险”等产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机制。按照“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增强市场引领,突出打造“筠连红”、“筠连乌蒙肉牛”等特色品牌。鼓励农民兴办小型农产品储运、营销和加工企业。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通过农业向旅游产业延伸、农产品向深加工延伸,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开拓加快“三农”发展的途径。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正逐步打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

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实惠增加。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25元,增长8.1%,是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增速仍低于城镇居民,但增速差距在缩小。同时全面清理了涉农税费,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实惠的增长要高于收入的增长。

二是城市化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在全市总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农业人口逐步减少,去年农业人口为227万人,比2000年减少12%。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就业人员的三次产业分布,2000年是19:40:41,去年是18:39:43,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下降了1个百分点。农村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已达52%。三次产业总值比重,2000年为4:43:53,去年调整为3:43:54,呈现协调发展的格局。随着中心镇规划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农村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0.08亿元,增长5.4%,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5.4%。出口创汇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15%,居全省领先地位,并创下了人世三年来最高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第一,发展中心镇,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联动。去年八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决定》,明确中心镇是××市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是实现农村“三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市和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的统筹建设资金,把管理权、执法权、税费收入留成等县级权限下放给中心镇,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指导。这些措施加快了中心镇的发展。去年××市在建的10个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275.45亿元,同比增长14.3%;完成两税收入28.07亿元,增长18.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针对农村地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着力调整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引导产业、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扩展,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第二,大力推进农民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完善统筹就业服务体系。具体做法是延伸城市就业培训服务工作到农村社区,在乡镇设置劳动就业服务站和培训基地,在中心村设置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二是实施就业培训资助计划。对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每户政府资助一个人到技工学校读书,每人补贴1500元,等等。三是实行就业服务激励。企业招××地区的农民,政府代交一年的工伤保险金;村干部介绍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100块钱。中介服务机构帮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50元。四是改革户籍制度。取消了“农转非”计划指标,凡在中心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本市农村居民,可转为该镇居民户口;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可继续保留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和集体可分配权益。

第三,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提高地力。近年××市按照机耕路网络化、排灌渠硬底化、主干道林网化、农田方格化的“四化”标准,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70万亩,经过标准化建设后的农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租金普遍提高30—50%。二是建设现代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规划、建设了10个蔬菜基地、5个水产基地、8个水果基地、5个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和5000亩鲜花生产基地。培育、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加强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了中心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去年××市四大中心批发市场交易额达176.2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30多项,建立了2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地80个,产品103个,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分别78个和66个。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动植物检疫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重点是推进三大工程:一是“青山绿地”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12.5亿元,造林86平方公里,绿化率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实施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五通”工程。目前全市行政村全部实现了五通。三是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市列入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范围的共有18宗工程,总投资81.26亿元。除珠江提岸、大学城提防外,其余16宗工程均分布在农村地区。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是逐步推进城

乡接轨的保障制度。目前,××市农村低保标准为130—200元,在册低保对象有22821户、61954人,符合低保条件农户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有效机制,全市农村共有五保户81756人,其中集中供养1852人,年人均5010元。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去年。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69.62%,超额完成省提出的50%的任务。三是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对农村特困户子女实行免费入学制度;倾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建设。一些镇在撤并的基础上,对乡村学校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了办学条件。

第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前几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去年全市取消了5699万元农业税,并全面清理了涉农收费,使××农民实现零税赋。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到各镇、村力度,税改中各级财政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达1.34亿元。二是落实对农民直补政策。在省对30亩以上种粮农户每亩每造补贴20元的基础上,结合××市的实际,对每造1亩以上的农户每亩每造增加10元的直接补贴,去年共补贴资金1244.3万元。并直接补贴给农户购置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达400万元。同时,市本级财政安排生态公益林补偿金3370万元,对林农直接补贴。三是建立扶贫开发机制,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去年全市139条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全部达到省的标准。今年起,××市将建立扶贫新机制,对现有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的行政村,由市和区(县级市)以及镇三级财政实行差额补贴。

下载“三化”发展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化”发展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媒体发展方式,坚持三化发展

    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处长余世才:创新媒体发展方式,坚持三化发展 11月21-22日,2014广东互联网大会暨全球移动互联网CEO峰会在广州保利世贸馆举行。两天大会到场各路人马达7.3......

    突出三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范文大全

    突出“三化”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齐爱社 区域经济又是特色经济。近年来,冷水滩区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需求,以创特色、强特色作为立业之本、竞争之策,建基地,兴产业,积极构建......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精)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

    三化工作

    某某公司在“三个创新”、“三化”活动推动下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2012年以来,某某公司紧紧围绕子集团 “三个创新”、“三化”活动开展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子集团......

    ”三化“方案

    南天湖镇三抚完小 “三化”管理质量年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教育工作“1345”工作部署,认真......

    三化总结

    “三化”活动情况总结 我班积极推进“三化进校园”活动,现将 “三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引导、深入推进三化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了切实做好我三化进校园活......

    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思想决定行为,思想决定境界,思想决定命运。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因为有了拯救更多人生命的思想,所以弃医学文;周恩来总理之所以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成就了伟大的......

    三化总结

    广东省创业工贸技工学校 2011-2012学年度学校“三化”工作总结 校园“三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在校园“三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