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出三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突出“三化”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齐爱社
区域经济又是特色经济。近年来,冷水滩区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需求,以创特色、强特色作为立业之本、竞争之策,建基地,兴产业,积极构建农业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经济持续繁荣。2007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9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3337元增加到4172元,增幅达25%。
一、打造特色农业基地,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的要求,以花卉苗木、反季节蔬菜、时鲜瓜果、优质禽畜水产等为重点,全区大兴特色农业基地,逐步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农业竞争目标。我区充分利用广西、海南等地的西瓜上市的时间差,引进“黑美人”西瓜在伊塘镇种植,该品种西瓜在同类产品中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而且市场行情持续上扬。2007年,全区黑美人西瓜产量达10万吨,实现产值近1.5亿元。在政府服务、财政补贴、提供金融服务保障等措施的帮助下,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建成以30万亩优质稻基地、10万头牲猪出口基地、2万亩优质水产品、1万亩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基地等特色鲜明的农业基地32个。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岚角山的反季节蔬菜、花卉苗木;竹山桥、伊塘的时鲜瓜果;仁湾的药材种植、优质水产;马坪的牲猪;黄阳司的优质稻;普利桥的红薯等,逐步走向规模化。一乡一主导产业、布局区域化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二、创立特色品牌,大力促进农业产品的产业化。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在打造特色基地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等支农惠农政策,在坚决落实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实现了由大面积扶持农户向重点扶持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一是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认定工作。“黑美人”西瓜已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的认证,顺利地注册了“伊糖”牌商标,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西瓜节”,西瓜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确立。岚角山镇杨甸蔬菜基地已通过了省蔬菜局“无公害放心菜基地”的认证。二是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扩大生产,壮大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2007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8.15亿元,同比增长15%。同时,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特色产品,并积极帮助宣传推介,提高市场知名度。熙可罐头、金三禾米业、恒惠饲料、献华中药材等产品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日益明显。献华中药材种植开发公司已研制出15个享誉国内外的系列保健产品。
三、建设特色载体,不断强化农业服务的市场化。
区委、区政府坚持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的服务,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网络。一是发展壮大经合组织。大力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已建立牲猪协会、西瓜协会、蔬菜协会、水果协会等大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家。这些经合组织,在农业融资、市场资讯、产品销售等方面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大胆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加强了乡镇集贸市场、城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14个乡镇集贸市场、10个城区农贸市场和8个水果批发市场。国家发改委布点的全国2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之
一、投资9000万元的“永州市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也已投入使用。同时,深入广东、深圳、长沙等大中城市,建立了28个农产品直销网点,逐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直销网点为枝节的较完备的农产品市场销售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三是不断加强政府服务体系和服务队伍建设。区直涉农部门进一步调整职能,逐步实现了从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到指导到服务的转变。各乡镇专门成立了“经济发展办公室”,集中了农技、农机、畜牧、水利等农业技术人员,专门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职能作用越来越明显。
(作者系中共永州市冷水滩区委常委、副区长)
第二篇:发展河南省特色农业经济的思考
发展河南省特色农业经济的思考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是指以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 要目标,依托区域各具特色的农业相关资
源,生产出有区域特色的具有较高市场竞
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经营的过程。
特色农业的含义及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意义
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
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区域内
特有的名优产品,使之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
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
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
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围绕市场需求,突出地域特色、品质特色、加工特色等,形
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
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
系。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在于“特”。特色
农业也是优势农业,它采用规模化种植、标
准化生产,往往是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迎来
了前所未有的农产品丰足时代。我国大部
分地区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变为基
本平衡,部分农产品总量出现相对过剩
——区域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造成部分
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较为突出。“卖难”实质问题是产品和市场的结合问题,在市场中把农产品作为商品
流通,就要求产品优于或异于其他产品,这
就是竞争力,有了竞争力,经营才能实现最
大收益。所以,现阶段农业就是着眼于发
展在农产品竞争中占优势的特色农业。发
展特色农业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必须大力推广和发展特色
农业,走特色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才
能实现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及现状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农村劳动
力资源相当丰富;河南也是农业大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
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的粮棉
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使河 南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 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河南 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并 拥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因而,拥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土特农产品。近年来,在河南传统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特色农业经济也得到了推广和快速 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原阳大米、开封西瓜、中牟大蒜、驻马 店小磨油、永城辣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 尖、南召柞蚕、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新 郑红枣、河阴石榴、内乡山茱萸、方城裕丹 参、信阳板栗、南阳黄牛、道口义兴张烧 鸡、商丘大有丰酱园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 品牌特产,已发展成特色鲜明、效益可观 的特色农业经济,为河南特色农业的推广 和发展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根据不同县域特色经济的特点,河南的特色农业主要有以下4种发展模式。
1.传统药用、经济作物种植地区,依靠
本地传统名、特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 产,以品牌求效益。
武陟县具有悠久的怀药种植历史,近
年来与“三九”集团、辅仁药业等合作,建起 了10万亩四大怀药生产基地,经济效益大 大提高。上蔡县芝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上蔡县小磨油厂生产的“高级小 磨香油”和“延年牌”白云回春芝麻香油分 别荣获国家保健品银奖和金奖。确山县为 把铜山烟叶这一特色品牌做大做强,烟草 公司派技术人员对烟农进行技术培训、指 导,使烟农从育苗、中后期管理一直到烘 干,全部按照标准进行,在此背景下,铜 山烟叶连年畅销。确山县瓦岗乡特有的土 壤、气候条件很适合红薯的生长,在对原有 红薯品种改良的基础上,确山县注册了“瓦 岗红薯”商标,提高了产品知名度。鄢陵县 把种植花卉园艺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 业,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地方特色花卉系 列,建成了腊梅、桂花、菊花、月季等八大生 产基地,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 光于一体的花卉基地。
2.粮棉油生产基地在传统产业的基础
上,进行粮食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条,培育龙头加工企业,打造加工业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许昌县对粮食、大豆等传统产业,通过 调优品种,实现加工转化增值,初步形成了 以小麦、大豆加工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湖 雪面粉有限公司的“湖雪”商标被省工商局 授予“河南省著名商标”;建立了以河街为 中心的腐竹工业园区和以蒋官池镇为中心 的食品加工业园区,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 入。武陟县斯美特方便面厂是一家大型面 粉加工企业,在其带动下,西陶、大封等乡 镇建起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农业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3.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兴特色产业,重点加大技术投入,引进名、特、优、新品 种,建立无公害生产园区。
济源市依据地域优势形成了 207 国
道、新济路、梨虎路“三条蔬菜走廊”。博爱 县建立了鲜桃园区、葡萄园区、小杂果基 地、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等四大特色农业区,并按照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 要求,形成了特色产业和产品优势,取得了 规模效益。汝南县不仅是驻马店市的“菜 篮子”,而且是整个豫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基 地。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与技 术扶持力度,引导菜农由“经验型”向“技术 型”转变,使蔬菜种植实现了规模化、品牌 化,被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为“无公害 蔬菜生产基地”。
4.畜牧养殖基地发挥传统资源优势,改良品种,科学饲养,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 量和产品质量。
汝南县生猪品质好,冷鲜肉加工精细,在俄罗斯、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很受 欢迎,一直是供港活猪基地县。为发挥传 统资源优势,近年来汝南县通过改良畜禽 品种结构,加强疫病防治和检验检疫,大力 发展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的畜牧饲养龙 头企业。唐河县根据农民的种养习惯、地 理气候条件、区域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选 取了名列天下五大黄牛品种的“南阳黄 牛”,建立起黄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并建起 以肉牛加工集团、明胶加工企业群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体系。唐河县的豫南黄牛交 易市场、豫南生猪交易市场、中原皮毛城已 成为全国性的区域购销信息中心和价格中 心。河南省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鹤壁、信 阳为重点的禽肉加工和以漯河、周口、许昌 为重点的肉类加工中心。
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河南的特色农业仍以依赖地域气
候产生的农产品特色为主,依靠高科技的 特色农业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农业新产品
和高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实现产 品“新”、“特”,是特色农业的精髓。特色 农业要实行生产科学化、管理科学化、效 益最大化,就要把最新技术成果尽快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体现出产品自身以及生产 加工的先进性、差异性,以提高市场竞争 力。国内外一些依靠高科技的特色农业,如美国的生物农场、荷兰的设施农业、以 色列的节水灌溉、日本的农业公园,都取 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有借 鉴意义。
河南特色农业发展重生产、轻市场,重 产量、轻质量现象仍较普遍。
市场要求产品要有特色,而产品特色
又需要适应市场。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才 能适应竞争、提高收益。发展特色农业要 正确分析省内外市场信息,要根据市场变 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并组织 生产。根据商品流向、交通条件和市场经 济发展的要求,建设高档次、远辐射、多功 能的市场网络,为发展特色农业架起产销 桥梁。
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
不大。
近几年,河南省农业虽然发展较快,但 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很 小,其主要原因是规模较小。要解决规模 经营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 念,积极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鼓励田、土、山、水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 区域经济特色、发展特色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先进的生产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培 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建设 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 产品名牌产品,最大化地发展农业经济提 高收益。
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不够,标准化生产 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
某些蔬菜、水果产品重金属含量较高,农药和化肥过多施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色药材、水果缺乏标准化生产,品质不稳 定,最终影响特色农产品的生命力。要转 变观念,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大力推广无公害特色农业产品、绿色食品 和有机食品及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示范,带动全省特色农业的良性发展,这是增强 特色农业产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作者单位依次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作 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科院种业 公司、舞钢市农业局)
第三篇:突出社区特色积极服务离退休干部
突出社区特色
积极服务离退休干部
自卫社区位于齐市铁锋区北局宅。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主动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赢得了辖区离退休干部的认可和赞扬。
一、成立组织,完善机制。
为加强组织力量,社区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对辖区离退休干部及遗孀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详细掌握了各种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表”、“一册”、“一卡”,即离退休干部情况登记表、离退休干部健康档案册、离退休干部服务亲情卡,为开展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提供了详实依据。为确保工作的长效性和规范性,我们建立健全了离退休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党员组织生活制度、走访联系离退休干部制度、特困离退休干部帮扶制度、离退休干部文体活动制度、离退休干部医疗服务制度、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制度、离退休干部生活服务制度等9项制度,确保了离退休干部各项待遇在社区得到更好保障。
为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我们成立了3个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小组。一是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理论学习小组,不断加深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把握,开辟“离退休干部学习专栏”,召开离退休干部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提升学习效果。二是建立社区离退休干部兴趣活动小组,分别建立文艺、书画等活动兴趣小组,丰富了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建立离退休干部互助服务小组。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以楼栋长为主体的邻里亲情互助小组,设立了6个睦邻友好点,积极推广“彼此扶助,以老养老”的做法,使常年不能出门的老同志有了倾诉和聆听的场所。
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一是提供家政服务。为社区离退休干部及遗孀提供保洁、餐饮、护理等多种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员定期上门为独居离退休干部做家务、陪聊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同时发挥志愿者作用,定期不定期为离退休干部协助干好家务。
二是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离退休干部建立家庭病床,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开展保健养生等方面的服务。坚持为社区离退休干部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发放联系卡。通过体检,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做到有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是提供精神慰藉服务。通过提供心理咨询、陪护聊天等形式,帮助离退休干部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四是提供特困帮扶服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对高龄、生活不能自理、家庭负担重的13名离退休干部遗孀定期登门看望。在“一帮一”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每人帮扶一位家庭困难的离退休干部。
五是提供学习活动服务。社区组织离退休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让离退休干部及时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针对离退休干部阅历丰富、政治敏锐性强、十分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社区为他们建立图书阅览室,订阅了《人民日报》、《兰州日报》、《中国老年报》、《老同志之友》等报刊杂志,并购置1000多册图书,供离退休干部借阅。社区还协调区图书馆,为离退休干部开辟绿色通道,免费借阅图书,并对年龄大、听力差的老干部由工作人员上门读书读报,让他们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三、创新载体,完善功能。
一是建立“五必访”制度。即重大节日必访、住院必访、家中有困难必访、季节气候变化必访、家庭闹矛盾必访。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年老体弱的离退休干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社区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端午节我们专门邀请独居离退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吃粽子,大家其乐融融,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节日。通过“五必访”活动,切实把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送到老干部心坎上。
二是建成“为老服务中心”。社区搬进新址后,建成的为老服务中心,融学习、娱乐、健身服务于一体,不仅可以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减轻了家庭压力,又为政府提供了社会化养老的新模式。
四、尊重意愿,发挥余热。
广大离退休干部退下来之后,同社会各方面接触的机会更多、了解社会各方面情况更直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全社会管理、协调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社区十分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每月召开座谈会,请离退休干部出席,向他们通报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最低生活保障的办理发放及社区建设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时,社区也积极拓宽离退休干部建言献策、参与社区管理的途径,开设了“主任信箱”和“党员信箱”,鼓励引导离退休干部对社区工作进行广泛监督,有力促进了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离退休干部组成义务劝导团,每天在辖区内义务巡逻、监督环境卫生、调解邻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组织老年活动。另一方面,社区通过民主评议,从党性强、威望高、工作经验丰富、身体条件好的老党员中选举了9位楼栋长,协助社区调解邻里矛盾,协防社会治安,收到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社区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社区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在社区建设发展中的表率作用,组织离退休干部加入“情暖农民工”活动。通过举办农民工法律讲座、帮助农民工寻找就业门路、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功课、贫困救济等,使离退休干部置身其中,增添了一段新经历,赋予了生命新的光彩,展示了离退休干部的新形象。
第四篇:农业经济要走“五化”的发展路子
农业经济要走“五化”的发展路子
中共唐河县委办公室县域经济是综合性的区域经济,而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农业经济要寻求新的提升点,增长点,除应对好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外,应把着力点放在“五化”上。
一、经营产业化。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
着力发展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关联度高的具有较强产业拉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群体。唐河县要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乃至经济强县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最现实的出路就是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几年实践,我们探索出四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是龙头牵动型。县肉牛产业集团、湖阳登昌黄牛有限公司围绕黄牛系列开发,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引领全县黄牛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市场拉动型。小辣椒、生猪和兔通过源潭小辣椒、少拜寺生猪、古城皮毛交易三大市场的不断建设,初步形成了周边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有力地拉动了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充分发挥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培育起了以豫南清真肉联厂、凯达肉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以南部几个乡镇为主的面粉生产加工,以经纬纺织集团、丰源公司为主的棉花深加工,以中棉、豫油等为主的科技型良种加工,以“三粉”为主的脱毒红薯加工等近500家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创产值近20多亿元,有效地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水平,初步培育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骨架。总投资2566万元的与北京中商农产品公司合资兴建的栀子产业开发项目已基本建成,使全县6万亩栀子产业很快步入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四是中介组织联动型。全县先后组建了一批各类专业协会,内联生产,外拓市场,有效地架起了分散生产经营与外部市场的融合对接,助推各类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二、农民组织化。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应是农民的组织化。发展各类民间专业协会,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对接的必由途径。我们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将农民的分散经营联接起来,组成各类专业协会或合作社,采取“专业协会(合作社)基地 农户”的模式,走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一是帮扶引导。把专业协会建设纳入全县整体目标,发动、鼓励各业能人牵头组织成立协会,并在财政贴息、税费优惠、规划用地等方面向协会倾斜。并要求县信息中心、价格监测中心无偿为各类专业协会提供网上商务、价格信息等服务,吸收农户向协会靠拢。二是规范完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章程制定、利益分配方式、争端解决办法、违约惩罚等措施,用制度规范协会运行。三是培育典型。畜牧业重点培育了湖阳黄牛合作社、古城兔业协会,瓜菜业重点培育了源潭小辣椒协会,农副产品重点培育了城郊农副产品购销协会。目前,全县民间专业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92个1.1万多人,使千家万户抱成团闯市场,极大地增强了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市场化。传统的旧有的管理方式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是目前发展各类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征之一。为此,我们进一步创新机制,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用市场化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农业。一是发展股份农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资金、实物、劳力、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折合入股,成功地组建了6家股份制农业公司;二是“四荒”开发推向市场,推进规模经营。三是多形式改制水利设施。面向社会共拍卖、承包机电井4100眼,占全县机电井总数的67.5,个人投资打配机电井1300眼,调动了农民兴水积极性,减轻了政府压力。四是实施农业招商。积极吸引鼓励外商投资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的外向度。引资1000万美元的金龙浓缩果蔬汁加工项目建成后,将使全县瓜菜、林果的种植与加工形成对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生产科技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把深化全国首家科技示范县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自1997年以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以中国农科院为主的300多名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来唐工作,引进、示范、推广27大类340多项新技术、新品种组装改造传统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47。为应对“入世”挑战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推行,我们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引导农民先后对无籽西瓜、优质梨、肉牛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并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使用标志和开展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在去年四家生猪企业获准上海、北京等四城市市场准入资格的基础上,今年又帮助13家畜牧企业进行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已有5家畜牧企业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占全市获此资格企业的一半。西瓜获得全省首批优质
无公害使用标志,优质梨于去年底荣获省无公害产品的使用标准。
五、产品品牌化。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名牌是农产品打入市场的“绿卡”。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走品牌化之路。我们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2000年,对无籽西瓜和优质梨分别注册了“金唐河”和“唐酥梨”商标,尤其是“金唐河”牌
无籽西瓜,在广州等南方五大城市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带动全县无籽西瓜年外销2.4亿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1亿元;县种子公司以买断制种权与中国农科院及省农科院棉油所合作,成立了5个紧密型良种专业化生产企业,“金唐河”种子销往8省25市120多个县区,初步打响了品牌;县肉牛集团公司生产的“群发”牌系列产品2001年获中国农业国际博览会金奖称号,今年以来对港供货额达260多万元。
第五篇: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发展特色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发展特色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新世纪新阶段,台州市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自觉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特色,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实现民营经济新发展
民营经济是台州经济的重要力量。当前,台州民营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进一步完善政策。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切实改变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放宽民间资金投资领域,只要国家法律政策没有禁止的,都准予民营经济进入,使台州丰厚的民间资金有用武之地;加快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民营资本进入退出机制,促进企业并购、重组;支持民营企业上市,打造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台州板块。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克服民营经济“低、小、散”的状况,打破资源、环境和市场等瓶颈制约。建立创新风险投资基金,鼓励社会发明创造;多渠道增加科研投入,使民营企业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搭建创新平台,积极
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创新载体;抓好科技孵化器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
积极支持民营经济面向世界谋划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民营经济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支持民营企业以关键性资源为核心,打造市外产业发展基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在外台州人回乡创业、报效桑梓。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民情收集反馈机制,搭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对话交流的平台;完善原有的民主恳谈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恳谈日活动,每季开展一次干部下访活动,每年都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办实事活动;健全领导干部与市民网上对话、市长信箱等制度,方便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使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丰富基层民主形式。在农村,大力推行“四化一核心”的做法,即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实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全面实行以“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创业承诺、监督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确保村民在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在企业,大力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2005年开始在市、县、乡三级全
面试行的党代表直选、党代表提案和建议、全委会票决等制度,不断推进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树立以民为先的基本理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工作作风建设,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持续得实惠。
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整合财力物力,分清轻重缓急,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卫生、住房、交通、环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按照“扩面、提升”的要求,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和驻村联户等制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