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精)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开拓加快“三农”发展的途径。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正逐步打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实惠增加。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25元,增长8.1%,是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增速仍低于城镇居民,但增速差距在缩小。同时全面清理了涉农税费,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实惠的增长要高于收入的增长。
二是城市化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在全市总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农业人口逐步减少,去年农业人口为227万人,比2000年减少12%。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就业人员的三次产业分布,2000年是19:40:41,去年是18:39:43,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下降了1个百分点。农村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已达52%。三次产业总值比重,2000年为4:43:53,去年调整为3:43:54,呈现协调发展的格局。随着中心镇规划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农村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0.08亿元,增长5.4%,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5.4%。出口创汇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15%,居全省领先地位,并创下了人世三年来最高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第一,发展中心镇,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联动。去年八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决定》,明确中心镇是××市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是实现农村“三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市和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的统筹建设资金,把管理权、执法权、税费收入留成等县级权限下放给中心镇,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指导。这些措施加快了中心镇的发展。去年××市在建的10个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275.45亿元,同比增长14.3%;完成两税收入28.07亿元,增长18.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针对农村地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着力调整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引导产业、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扩展,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第二,大力推进农民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完善统筹就业服务体系。具体做法是延伸城市就业培训服务工作到农村社区,在乡镇设置劳动就业服务站和培训基地,在中心村设置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二是实施就业培训资助计划。对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每户政府资助一个人到技工学校读书,每人补贴1500元,等等。三是实行就业服务激励。企业招××地区的农民,政府代交一年的工伤保险金;村干部介绍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100块钱。中介服务机构帮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50元。四是改革户籍制度。取消了“农转非”计划指标,凡在中心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本市农村居民,可转为该镇居民户口;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可继续保留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和集体可分配权益。
第三,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提高地力。近年××市按照机耕路网络化、排灌渠硬底化、主干道林网化、农田方格化的“四化”标准,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70万亩,经过标准化建设后的农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租金普遍提高30—50%。二是建设现代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规划、建设了10个蔬菜基地、5个水产基地、8个水果基地、5个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和5000亩鲜花生产基地。培育、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0家本文,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加强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了中心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去年××市四大中心批发市场交易额达176.2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30多项,建立了2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地80个,产品103个,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分别78个和66个。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动植物检疫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重点是推进三大工程:一是“青山绿地”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12.5亿元,造林86平方公里,绿化率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实施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五通”工程。目前全市行政村全部实现了五通。三是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市列入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范围的共有18宗工程,总投资81.26亿元。除珠江提岸、大学城提防外,其余16宗工程均分布在农村地区。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是逐步推进城乡接轨的保障制度。目前,××市农村低保标准为130—200元,在册低保对象有22821户、61954人,符合低保条件农户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有效机制,全市农村共有五保户81756人,其中集中供养1852人,年人均5010元。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去年。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69.62%,超额完成省提出的50%的任务。三是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对农村特困户子女实行免费入学制度;倾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建设。一些镇在撤并的基础上,对乡村学校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了办学条件。
第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前几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去年全市取消了5699万元农业税,并全面清理了涉农收费,使××农民实现零税赋。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到各镇、村力度,税改中各级财政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达1.34亿元。二是落实对农民直补政策。在省对30亩以上种粮农户每亩每造补贴20元的基础上,结合××市的实际,对每造1亩以上的农户每亩每造增加10元的直接补贴,去年共补贴资金1244.3万元。并直接补贴给农户购置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达400万元。同时,市本级财政安排生态公益林补偿金3370万元,对林农直接补贴。三是建立扶贫开发机制,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去年全市139条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全部达到省的标准。今年起,××市将建立扶贫新机制,对现有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的行政村,由市和区(县级市)以及镇三级财政实行差额补贴。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开拓加快“三农”发展的途径。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正逐步打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
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实惠增加。去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625元,增长8.1%,是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增速仍低于城镇居民,但增速差距在缩小。同时全面清理了涉农税费,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实惠的增长要高于收入的增长。
二是城市化步伐加快,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在全市总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农业人口逐步减少,去年农业人口为227万人,比2000年减少12%。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就业人员的三次产业分布,2000年是19:40:41,去年是18:39:43,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下降了1个百分点。农村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已达52%。三次产业总值比重,2000年为4:43:53,去年调整为3:43:54,呈现协调发展的格局。随着中心镇规划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农村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去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0.08亿元,增长5.4%,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5.4%。出口创汇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15%,居全省领先地位,并创下了人世三年来最高水平。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第一,发展中心镇,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联动。去年八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决定》,明确中心镇是××市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是实现农村“三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市和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的统筹建设资金,把管理权、执法权、税费收入留成等县级权限下放给中心镇,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指导。这些措施加快了中心镇的发展。去年××市在建的10个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275.45亿元,同比增长14.3%;完成两税收入28.07亿元,增长18.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针对农村地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着力调整城乡产业发展布局。引导产业、项目、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扩展,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第二,大力推进农民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完善统筹就业服务体系。具体做法是延伸城市就业培训服务工作到农村社区,在乡镇设置劳动就业服务站和培训基地,在中心村设置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二是实施就业培训资助计划。对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每户政府资助一个人到技工学校读书,每人补贴1500元,等等。三是实行就业服务激励。企业招××地区的农民,政府代交一年的工伤保险金;村干部介绍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100块钱。中介服务机构帮农民找到工作,一个奖励50元。四是改革户籍制度。取消了“农转非”计划指标,凡在中心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本市农村居民,可转为该镇居民户口;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可继续保留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和集体可分配权益。
第三,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提高地力。近年××市按照机耕路网络化、排灌渠硬底化、主干道林网化、农田方格化的“四化”标准,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70万亩,经过标准化建设后的农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土地租金普遍提高30—50%。二是建设现代化基地和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规划、建设了10个蔬菜基地、5个水产基地、8个水果基地、5个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和5000亩鲜花生产基地。培育、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加强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了中心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去年××市四大中心批发市场交易额达176.2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30多项,建立了2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地80个,产品103个,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分别78个和66个。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动植物检疫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重点是推进三大工程:一是“青山绿地”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12.5亿元,造林86平方公里,绿化率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实施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五通”工程。目前全市行政村全部实现了五通。三是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市列入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范围的共有18宗工程,总投资81.26亿元。除珠江提岸、大学城提防外,其余16宗工程均分布在农村地区。
第五、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是逐步推进城
乡接轨的保障制度。目前,××市农村低保标准为130—200元,在册低保对象有22821户、61954人,符合低保条件农户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有效机制,全市农村共有五保户81756人,其中集中供养1852人,年人均5010元。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去年。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达到69.62%,超额完成省提出的50%的任务。三是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对农村特困户子女实行免费入学制度;倾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建设。一些镇在撤并的基础上,对乡村学校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了办学条件。
第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前几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去年全市取消了5699万元农业税,并全面清理了涉农收费,使××农民实现零税赋。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到各镇、村力度,税改中各级财政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达1.34亿元。二是落实对农民直补政策。在省对30亩以上种粮农户每亩每造补贴20元的基础上,结合××市的实际,对每造1亩以上的农户每亩每造增加10元的直接补贴,去年共补贴资金1244.3万元。并直接补贴给农户购置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达400万元。同时,市本级财政安排生态公益林补偿金3370万元,对林农直接补贴。三是建立扶贫开发机制,帮扶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去年全市139条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全部达到省的标准。今年起,××市将建立扶贫新机制,对现有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的行政村,由市和区(县级市)以及镇三级财政实行差额补贴。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西旗羊肉特色发展的调研报告
经过一年的努力,西旗羊肉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综合评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我旗地处呼伦贝尔腹地,牧区采用天然放牧,加上本地区得天独厚的绿色、无污染环境,非常适合西旗羊肉的生产,为进一步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对西旗羊肉的认同,应明确今后西旗羊肉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符合西旗羊肉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西旗羊肉的现状
1.我旗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现状
2009年,我旗以“生态旗”建设为契机,围绕“退牧还草、联户经营、增大减小、增草增效”的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截至2009年底,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规模达到105万亩、新打灌溉井28眼、基本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万亩、水保治理面积1万亩、生态保护面积120万亩,建成阿日哈沙特镇、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区等5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00人、30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北草南调”和“增草”工程有效应对了自然灾害。全旗青贮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年产青贮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投资120万元,以补贴形式为大畜养殖户、以草定畜户和受灾户发放饲草5万捆、青贮饲料2000吨。牧业牲畜总头数达到199.3万头匹
1只,牲畜出栏率达到41%。
2.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现状
我旗的畜牧养殖基本上保持传统的放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这样的生产方式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在合理放牧条件下,草畜达到平衡时,是一种天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但是如果生态比较脆弱,载畜量过大,对草原生态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要探索发展一条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畜牧生产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
我旗辖区内有登记注册的肉食品加工企业12家,注销登记1家,已通过QS认证的有7家,已登记备案产品标准76个。依照现有的设备和人员大体可以保证扩大牲畜出栏屠宰加工的需求。
二、我旗在畜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畜牧养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控制活畜数量,提高牲畜出栏率。
结合“人口资源收缩”战略,探索实践牧区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15家合作经营组织,在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成为全国首家以嘎查为单位的牧民合作组织。具有边疆牧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使特色养殖和专业养
殖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西旗羊肉的今后专业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具有优势的的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还未形成,尤其销售环节需大力加强。
我旗应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结合牧区综合改革,推广家庭牧场、联户经营,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牧民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牧区特色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牧户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效益为纽带”的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培育“企业+基地+牧户+营销+市场”的发展模式。形成牧户联合,专业养殖,扩大养殖规模,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销售应根据西旗羊肉品牌价值和营养价值定位定价。
三、西旗羊肉未来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品牌和资源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规模整体扩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幅提升。
对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要进行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培训。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3.对西旗羊肉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羊肉制品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食品。开展精细化、多样化的生产加工。
4.加强宣传,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档次,提高养殖和生产加工效益
我旗地处无污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加工过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西旗羊肉的营养价值较同类产品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同时羊肉的膻味不明显,产品优势巨大。我们要着重宣传西旗羊肉的特点和营养作用,作为西旗羊肉的宣传热点和卖点,提高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西旗羊肉是获得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产品,立足区位优势,把握时机,顺势而行,科学合理发展,能为我旗的畜牧养殖和羊肉加工及其它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新牧区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带来巨大改变。
第四篇:城乡统筹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互动共荣的根本出路,也是“XXX”的迫切需要。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共进,统筹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指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大力实施“三化”化“三农”战略,坚持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之路。同时,针对“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将“工业强市”、“城市带动”战略提升为“产业强市”、“城乡统筹”战略,着力构建“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统筹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
(二)积极推进小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在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同时,坚持将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掀起新一轮小城镇建设高潮。去年,全市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XXX万平方米。按照“XXX”的原则,将全市XX万个自然村规划为XXX个集中居住区,并启动建设“三靠近”农民集中居住区。五年来,累计新建住房XXX万套,其中“三靠近”建房XX万套。全方位整治农村环境,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 1 -
(三)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开展“八大创建”工程,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至去年底,全市高效农业和高效渔业分别达XXX万亩、XX万亩,分别占耕地和水产面积XX和XX%;设施农业XX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生产基地XX个。启动建设XX个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建或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XX个。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XXX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四)致力拓宽增收渠道,“三大收入”快速增长。至去年底,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XX元,增幅连续XX年居全省前列,连续XX年保持两位数增长。XX%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XX个村达60万元以上。所有乡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均超千万元,65个乡镇财政总收入超亿元。
(五)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在XX率先实现农村适龄居民参加新农保和60岁以上老人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XX%,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XXX元。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基础设施投入,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成脱贫目标实现村XX个,XXX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我市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较为突出。目前,城乡在就业创业、土地补偿、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
- 2 -
二是“三农”弱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受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和市场作用等多重影响,农业弱质、农民弱势、农村弱位的现象依然很明显。
三是工业和城镇对“三农”的带动力不强。因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仍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任务艰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地区分割现象没有彻底扭转,阻碍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对策建议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紧紧抓住作为全省XXX的机遇,坚持以统筹规划为引领,以富民强村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一)坚持统筹规划先行,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规划。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示范性”的要求,进一步编制或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农村乡镇空间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形成城乡融合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切实提高统筹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坚持“一核多极”的发展思路,大力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群。加快推进XXX等乡镇全面融入市区,高起点建设XXX。深入实施“人口倍增”计划,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入镇,到
- 3 -
2015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牢固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规模居住小区、商贸街区、交通、供排水、环卫设施等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排重点中心镇,构建梯度化城镇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三靠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现小城镇与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有效衔接。到2015年,全市小城镇规模居住小区达2600万平方米。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市级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并着手谋划实施新一轮乡镇、村居合并规划。
(三)强化城乡产业互动,进一步增强统筹发展内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同时,将科技含量不算高、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项目逐步转移到农村,加强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和考核指导,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扩量与提质并举、品牌与市场齐抓、园区与龙头共建”的思路,大力发展蔬菜、水产、禽类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深入推广农业“三新”工程,着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到2013年建成20个以上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四)加快城乡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全面建设,缩小差别、逐步统一”的要求,健全
- 4 -
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推进城乡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统筹发展活力。组织开展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种金融组织,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村人口“零门槛”进城入镇;探索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 5 -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农村与城镇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立足我县实际,如何更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真正使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过调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
一、统筹城乡发展,要以规划为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过去城乡规划一边冷的状况,大力发展乡村建设,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现今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城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规划,按照我县“十二五”战略目标以及资源分布情况,抓好文化旅游业及其它特色产业发展。二是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不断完善重点乡镇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通信、商业网点设施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
四是统筹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对农村要按照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以农村宅基地整治、非法用地处理、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农村吊炕、沼气等为切入点,借鉴兄弟县、市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行社区化管理。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在改革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
三、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我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
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城乡经济结合点,推进城乡产业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中
起着关键作用。
五、努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格局中,并作为基本任务完成好。
一要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教育办学标准和师资配备,提高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和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
二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配好配强农村医疗卫生医生,缩小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城乡基础医疗卫生均等化。
三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困难群众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四要加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加强农村文化生活投入,提高农民居民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在大力开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藏书品种;开展各种文化、教育下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