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报网关系辨析:一分为二,平行发展
报网关系辨析:一分为二,平行发展
□ 施连山
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的兴起使报纸“消亡论”、“寒冬论”甚嚣尘上、经久不衰,报社纷纷兴办网站以自卫图强。这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逻辑和模式,在实践中却往往误入“报网父子兵”的关系错乱怪圈。网站与报纸各有其道,这种拉郎配式的人为“撮合”难以扭转传统媒体的颓势。使网站独立于报纸,以新的姿态与其他新媒体展开渗入式竞争,这才是报社有效应对外部竞争之道。
报网同质:共赢初愿难实现
报纸的颓势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由网络同步性的时效优势造成的,报纸自办网站首先是为了弥补报纸的时效劣势。其普遍的做法,或是直接地将报纸的电子版嵌入网页,或是间接地将报纸的图文输入网页,从而大大地提高报纸内容的时效性。
一厢情愿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报纸的内容借助网站“抢跑”,客观上不但鼓励和造成了一些读者弃报上网,还使竞争对手——无处不在的网站运用抓取技术剽窃报纸的内容更加自如。
在信息时代,过剩的是信息,稀缺的是受众的时间资源和注意力资源。受众耗在网站上的时间多了,自然就挤压了读报时间。而当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固化后,报纸读者人群缩小的趋势将不可逆转。2005年至2006年间,连云港日报社举办的《连云港新闻网》的所有人员隶属于日报,内容转自《连云港日报》,几无其他稿件。结果,《连云港日报》往往还未到读者手中,当地的一些个人商业网站和政府网站便无一遗漏地“转发”了它的重要新闻和图片,甚至连出处都不加以标注。
由于尚未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类似情况普遍存在。许多报纸的原创新闻产品通过自己的网站流入网络的海洋,被零成本地复制与传播,使报纸在越来越多的读者眼里变成了纯粹的纸!2008年,新京报社以非法转载7706篇文章为由,将浙江在线告上法庭。直至2010年7月二审裁定,仍然讼息争未止。浙江在线办公室主任吴小龙认为,浙江在线转载《新京报》的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并不是从《新京报》报纸上逐字逐句转载的。《新京报》相关负责人陈炜祯表示,《新京报》报纸及网站均属于新京报社所有。可见,为《新京报》的文章被诸多网站大量无偿转载大开方便之门的,正是《新京报网》。
因此,《北京晚报》总编辑任欢迎说:“《北京晚报》没有一个网络媒体,但是如果我们按照新闻网站来做,没有意义,也无法实现赢利。”《华尔街日报》的出版人莱斯利〃亨顿也认 ②
①①任晓宁:《新京报社与浙江在线侵权纠纷争执未决》,《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7月7日第一版
②《媒体办网站的经验: 京探网和新视觉网是如何成功的? 》http://www.xiexiebang.com/blog/159608)安、连云港等地市报社的网站还取得了视听许可证。江浙两省中,地市报社网站的员工大都超过了10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突破了20人,为建设门户网站储备了技术、营销、公关、新闻等人才。宿迁日报社的网站还实行了股份制,报社和网站经营管理人员各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其人数已超过30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属下的网站“杭州十九楼”完全实行公司化运作,已办成面向教育背景良好、收入中等以上的城市白领阶层提供全面生活服务的媒体平台。
报社建设门户网站的转向,取得了日渐可观的经济效益。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青岛新闻网广泛开展网络广告、户外媒体、活动策划、电信增值等业务,年收入超千万元。“杭州十九楼”网站已进入自增长的状态,2010年的营业收入突破了6000万元。
报社还原网站的独立身份,不但破除了网站自身发展的束缚,对报纸的业务工作也大有裨益。上述的门户网站几无例外地为同属报社旗下的报纸开设了评报、投稿、新闻爆料等互动栏目,提供了往期报纸电子版付费查询等便捷服务。这些门户网站的点击率和改进办报手段的实效,是附庸于报纸的“报网”无法比拟的。
普遍存在的“报为网之父,网为报之子”的关系错位,既无益于报纸强身健体,又严重束缚了网站的发展。同在一社之 ①①范以锦、盛佳婉:《报纸网站转型:强化“用户”观念》,《中国记者》2011年第2期 下,要立足于独立性,依据不同特征,促进报纸和网站竞相发展;要着眼于互补性,整合各自优势,促进报纸和网站协同进步。简而言之,报纸与网站的理性关系是有分有合,但以分为前提。
(作者:连云港日报社党委办公室)
第二篇:公民道德建设关系辨析
公民道德建设关系辨析
《求是》2002.18
宋希仁卫建国
学习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最重要的就是抓落实,注重实效,真正提高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围绕这两个方面,我们认为,公民道德建设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三种基本关系。
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公民是国家依法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社会人。“公民”之公,在于它体现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这样的关系来看公民道德建设,其核心问题在于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道德领域,所谓权利就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享有的坚持道义的权利,或者说是做符合道德要求的事的权利。所谓道德义务,则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应尽的责任和应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提供的服务。一个人在道德上享有权利,不仅意味着他有权享受别人提供的道德义务和服务,而且意味着他在履行道德义务的同时,有权要求社会和他人给予道德上的认可和公正对待。也就是说,任何合乎道德要求的具体行为,必然表现为行为主体和客体双方的互动,一方履行义务同时也是实现权利,另一方实现权利同时也是履行义务。在这里,只讲权利而不尽义务,就是对个人道德权利的超越;只讲义务而不讲权利,就是对他人道德权利的侵犯,两者都有悖于合理与公正的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中,权利和义务不仅统一于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而且统一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中。每个社会成员和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道德权利,也承担平等的道德义务。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两者实现协调统一,才能体现合理、公正的社会伦理秩序。
过去,我们在道德建设中的一个偏差,就是强调尽义务的方面多,强调保障人们权利的方面少,甚至认为道德就是尽义务而不应讲权利。这种权利与义务的脱节,直接影响了道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许多本来属于公民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难以深入人心,公民道德建设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强调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对于道德建设的成效都是至关重要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总结我国道德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强调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个人利益;强调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种对权利与义务、利益与道义、法律与道德相统一的阐述,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和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被广大公民所接受和实践,也更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始终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说,强调道德要促进人民的幸福、个人要为人民幸福作贡献,似乎没有异议。但是,一讲到道德与个人幸福的关系,或道德也应实现个人幸福,有些人就有疑虑,甚至不加分析地予以反对。在这种观点看来,所谓道德只能是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的,而不能是为个人自己的。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恰当的。当然,那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应当予以否定,但那种正当的不损人利己的行为则应当予以肯定。否则,就等于否定了人生存和生活的道德权利。所谓“正当的”,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合理规定的,是个人所应得的,其个人所得利益是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一致的,因而在道德上是公正的。否定个人正当的“为自己”,实际上是把为个人和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完全对立起来,把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其结果是与公民道德建设背道而驰。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明确肯定道德与他人、人民幸福和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而且要合理地为追求个人幸福作出恰当的伦理定位,恰如其分地肯定追求个人幸福的道德价值。毫无疑义,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的行为是高尚的,也是我们应当提倡和坚持的道德价值导向,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正当为自己的行为的道德价值。把两者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在现实中则是脱离实际的道学空谈。这种态度不仅不能正确认识道德价值的层次性,把握道德评价的合理尺度,而且无助于公民道德建设。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诚实、守法、正当、合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不仅符合起码的公民道德要求,而且本身就是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行为,不仅是在为个人和自己家庭的生活劳动,同时也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给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他们的行为当然有个人谋利的动机或追求个人及家庭生活幸福的欲望,也许他们的目标仅仅就是为自己和家庭的幸福着想的,主观上并无其他更高尚的追求,但只要他们诚实劳动、守法经营,自觉地按照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履行公民义务,就是一个好百姓、好公民。实际上,千千万万诚实劳动、遵纪守法的普通百姓、公民的存在,是社会稳定有序的前提和国
家富强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道德与利益、讲道德与追求个人幸福的关系,使它们合理、有效地统一起来,这是使公民道德建设能否深入人心、能否取得实效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
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社会道德要求的层次性问题。强调道德要求和道德建设的层次性,强调把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统一起来,是我们多年来在道德教育和建设中始终提倡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宣传道德要求和具体实施道德规范时,还存在一些偏差。偏差之一就是,在倡导先进性道德时,只讲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忽视广泛性的宣传,似乎一讲道德就仅仅是指高尚的和特殊情况下的行为,而不包括平凡的和常规生活的行为。这种理解和做法,实际上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和人们的实际道德状态。
从理论上说,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应当明确道德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意义和界限。所谓先进性道德,就是代表中国社会道德发展的方向,对现实道德生活起着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的道德。就调节范围来说,先进性道德是对社会上的先进分子尤其是对共产党员和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所谓广泛性道德,是指调节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道德要求。就调节范围来说,广泛性道德是对全体公民和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构成社会生活的起码道德基础。就其基本界限来说,先进性道德可以说是“上不封顶”的:社会鼓励和倡导一切提升社会生活质量的先进道德和高尚行为,并给予这些行为以崇高的评价。广泛性道德则是“下要保底”的,它是保持社会安定、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因此,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整体来看,对公民道
德进行合理而准确的价值定位,对于保证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也不能把先进性道德和广泛性道德、理想道德和现实道德、高层次道德和普通层次道德完全割裂开来,要把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复杂关系。应该说,两者都是道德建设整体中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先进性道德引导着广泛性道德的发展方向,代表社会道德生活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广泛性道德则是先进性道德得以推行、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总之,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行为养成过程,应当遵照“循乎其末以渐及其本”、“谨乎其外以养乎其内”的规律性,逐渐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同时应当加强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注意开展各种活动,而且要使个人养成行为习惯,真正使道德规范变成广大公民自觉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李文阁
第三篇:新形势下队伍建设若干关系之辨析
“五个过硬”视野下上海监狱民警队伍建设路径新探
上海市宝山监狱 乐斌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当前上海监狱民警队伍建设现状,剖析了现状与“五个过硬”要求之间的差距,并就如何打造符合“五个过硬”要求的民警队伍路径进行了探究。一是按照“五性要求”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构建民警执法权益保障机制为责任过硬夯实制度之基;三是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培训机制提升业务技能;四是探索建立民警职业文化体系,以先进文化引领民警作风、纪律建设
关键词:“五个过硬”、监狱民警、队伍建设、“五性”要求、执法权益保障、教育培训、职业文化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政法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五个过硬的要求打造政法队伍。作为履行国家刑罚执行、教育改造服刑人员重要职责的政法机关,监狱能否进一步抓好民警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民警队伍,成为监狱适应新形势下工作要求的关键。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当下最为影响队伍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切入,针对如何加强队伍建设,符合“五个过硬”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对加强新时期上海监狱民警队伍建设有所裨益。
一、针对新时期政治工作现状,贯彻“五性”要求,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一)政治过硬要求与民警理想信念淡化,监狱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滞后之矛盾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重要时期,国家逐步由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迈进,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巨变,各类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日益频繁,社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对监狱民警也产生着复杂影响,他们同样面临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消极思想的诱惑,一些民警——甚至党员民警——出现了信念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显现出淡化趋势,党的指导思想在民警队伍思想领域内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挑战。
面对严峻形势,监狱系统努力通过夯实思想政治工作基础、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等方式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监狱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现象。一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同程度存在着认识不深和重视不够的问题。如“无用论”,认为政治工作是无用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搞不搞好无关紧要;又如“让路论”,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政治工作给业务工作让路,片面强调业务工作的重要性,忽视了政工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联系。再如对政工民警队伍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业务培训、专业化建设仍有待加强;二是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体现为政治教育理论性强,但与民警实际生活工作结合不密,以填鸭灌输为主,“共鸣共振”缺乏,影响了最终效果;三是存在较强的形式主义倾向,缺乏对政治工作的评估、反馈、创新机制。工作中往往采取“跟风”形式,满足于“学过、做过、教育过”,不求“学好、做好、引导好”,考核以检查台账笔记为主,工作看似轰轰烈烈、有迹可循,实则效果不佳,对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也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估、反馈、创新机制;四是针对民警群体的新变化,研究应对不够充分。尤其是近年来队伍中“90后”青年民警比例越来越高,针对这一具有鲜明特点的群体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针对性研究还不够充分。
(二)建设路径探析:以“五性”要求为指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使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扎实推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工作中凸显“明确重要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确保实效性”的要求。所谓“明确重要性”,是指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监狱工作生命线”的理念,坚决克服“无用论”等错误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找准工作坐标,找准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主动参与、主动作为,参与难题破解,发挥好政治工作对其它工作的推动促进作用。所谓“体现时代性”,是指监狱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在内容、方式上要做到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宣传教育引导要与民警的实际生活、工作、所思所想紧密结合,以民警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让民警感同身受,乐于接受,如前几年监狱开展的“算账”教育就因为贴近实际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把握规律性,是指对新时期政治工作要不断加强研判总结,挖掘规律指导实践,要区别分析各层次、各年龄段民警,针对不同群体、类型采取区别化工作方法,使政治工作更加符合规律性。所谓富于创造性,是指坚持“项目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突出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创新。通过项目创新,研判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通过制度创新,将项目创新成果固化,形成常效机制推进工作。如目前一些监狱的“警情分析会”制度、“党员责任区”制度就是工作创新的成果。所谓确保实效性,是指政治工作要克服形式主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立足于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政治工作的评估、反馈、改进,归并、撤销不需要的台账,改变以检查台账和会议记录为主的考核方式。
二、通过构建民警执法权益保障机制,为提升民警责任意识夯实制度之基
(一)责任过硬要求与当前民警“执法焦虑”、权益保障缺失现状之矛盾
新时期,国家、社会对监狱民警执法要求越来越高,各类执法程序制定越来越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维权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维权途径不断拓展(“网络维权”等新途径层出不穷),现实情况中申诉民警执法行为、讨要说法的情况屡有发生,“维权过当”的现象也不罕见。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监狱管理较好坚持了以人为本、文明管理理念,十年前,即推行了“文明执法十项措施”,保障服刑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发型,进行专项健康检查等权利,力图从更多方面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
与此相对,监狱民警的执法权益保障却未得到充分体现。一是认识与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体现为:监狱受 “维稳”思想影响,往往把确保安全稳定、“五个不发生”作为工作重点,工作聚焦点受考核机制的影响,更多关注的是业务工作、职责履行,对执法主体的民警权益保障重视不够;社会公众受惯性思维影响,往往将服刑人员视作“弱势群体”,对服刑人员的权益关注实际多于民警。二是民警执法权益保障机制缺失。近年来,为严明民警工作纪律,规范执法行为,确保依法履行职责,司法部等部委先后下发了“六条禁令”、《加强监狱安全管理工作若干规定》、《监狱和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一系列规定,从各个方面对民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民警权益保障的内容散见于《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中,未成体系,且多为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较差。实际工作中,民警往往能明显感受到各类“高压线”、“问责机制”的存在,但保障民警执法权益的“免责机制”、“免责条款”却迟迟缺位,①.法律教育网.监狱推行文明执法十项措施犯人可选择发型.2004-03-11.http://www.xiexiebang.com:8088/view.asp?id=5425
②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提炼、总结梳理出符合上海监狱特色的民警职业价值体系,并加以推广,以之引领队伍的文化建设方面。二是在管理文化建设方面,应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以人为本的警察激励机制,其特点应体现于“以人为本”和“合理激励”。首先要在从优待警上多下功夫,注重以人为本,尽可能满足民警在精神、物质、心理、健康、生活、娱乐等各方面需求,使民警能够摆脱后顾之忧,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同时发挥好激励机制的作用,要在现行工资待遇、奖惩考核制度基础上,锐意改革,对那些工作精神好,表现优秀的民警加大激励力度,在选拔任用、物质奖励方面形成更加公开、透明、科学制度体系,通过进一步拉开差距鼓舞警察斗志,形成相互竞争、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帮助广大民警实现事业理想,以饱满的热情为之奉献,同时吸引了社会上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警察队伍。
三是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要构建一套符合监狱民警身份特征,展现监狱民警良好风貌和执法形象的行为文化体系。首先要继续抓牢抓实内务管理规定的落实,从各类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体现民警整体形象。其次要在三类具体文化打造上狠下功夫。一是打造 “崇廉尚俭、风清气正、自警自律”的廉政文化。通过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廉政文化机制建设,形成崇廉、思廉、尚廉、守廉的良好廉政行为文化;二是打造“理念先进、机制完善、廉洁高效”的执法文化。进一步完善监狱执法流程与工作机制建设,使各类执法活动都能有章可循、规范运行,以程序公正确保实体公正,展现监狱民警良好执法形象;三是打造“和谐友爱、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团队文化。通过搭建学习教育、岗位比武、文体活动等平台,创建读书小组、书法协会、专业沙龙等组织,帮助民警放松身心、增长才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人人创先争优、个个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后记
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靠党的各级组织、干部和党员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贯彻落实。同样的,对于上海监狱工作的推动发展而言,作为监狱工作主体的民警队伍同样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应当说,当前上海监狱工作发展的总趋势是好的,尤其是以“规范化、信息化、集约化”为核心目标的现代警务机制构建完成后,监狱工作各个方面都有了提升,尤其在信息化、硬件设施、技术装备方面的提升尤为显著。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制约当前上海监狱工作发展的诸如矛盾与瓶颈,则民警队伍的综合素养、能力,职业意识与“五个过硬”要求之间差距的矛盾无疑是主要矛盾,如何将“五个过硬”要求树立为队伍建设指南,切实探索摸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民警队伍建设新路径成为摆在所有上海监狱工作者面前的崭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豫黔.大力加强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中国司法.2003/02 2.崔 季.监狱警察职业化建设新生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法学研究.2009/20 3.高汝成.塑造民警时代精神 打造一流警察队伍——论弘扬和培育新时期江苏监狱民警精神.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4.张 宣、高云起、冯德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监狱警察队伍建设再思考.中国司法.2012/08 5.张清凤.监狱警察教育培训工作之探讨.中国司法.2008/06 6.邹行廉.谈谈在职民警培训的针对性.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3/04 7.武月冬、马艳丽.我国监狱人民警察职业精神研究.法制与社会.2011/10(中)8.李黎红.公安民警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公安研究》.2006/01 9.陈德祥.在职民警培训正规化建设若干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10.于向阳.“袭警”现象与现阶段我国民警维权的思考.民主与法制.2013/07 11.何俊虎.解析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现状及对策.公安教育.2008 /01 12.姜 南.西方警察文化研究管窥.公安研究.20120/7 13.蓝小羽.变被动为主动——探索民警维权的新思路.山西青年.2013/10 14.刘亚军.关于监微警察在职教育的几点思考.成人教育.2009/10 15.陶新胜.监狱民警文化建设探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16.袁广林.美国警察专业化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02 17.罗爱民.劳教人民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中国司法.2007/06 18.建设一支革命化 正规化 专业化的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中国司法2002/11 19.关于加强劳教人民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情况的调研.中国司法.2004/07 20.陈卓.当今中国警察职业化的特性分析.公安教育.2009/03 21.张彬.再造警察职业化——《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解读.人民公安.2007/01 22.马骥.浅谈监狱警察职业化建设.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 23.张志明.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24.王志强.对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科学之友(B版).2006/12 25.丁兆伟.创办劳教工作特色 加强劳教人民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1 26.李亮.专业化、独立性和法治化:警察职业化的契机——基于警民冲突的分析.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9/03
第四篇: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判定[范文]
课题: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关系的判定
【课标展示】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2. 能规范、完整的书写证明过程。
3.经典呈现
(一)证明线面平行
1.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B’C’中,点D是AB的中点.求证:AC’∥平面CDB’.归纳:利用________________证明两线平行
(二)证明面面平行
2.已知正方体ABCDA'B'C'D'中,E,F分别是AA',CC'的中点,求证:平面BDF∥平面B'D'E
第五篇:用向量法证明平行关系
2010 山东省昌乐二中 高二数学选修2-1导学案时间:2010-12-21班级:姓名:小组:教师评价:
课题: 3.2.1用向量法证明平行关系
编制人:刘本松、张文武、王伟洁审核人:领导签字: 【使用说明】1.用20分钟仔细研读课本P95-P98,认真限时完成问题导学预习自测;
2.具体要求:
三、练一练:
3
1、已知点A(3,4,0),B(2,5,5),而且BCOA,其中O为坐标原点,点C的坐标为
5
2、l1的方向向量为v1(1,2,3),l2的方向向量为v2(,4,6),若l1//l2,则等于
3、已知A,B,C三点不共线,对平面ABC外任一点O,满足下面条件的点M是否一定在平面
(1)用向量表示直线或点在直线上的位置;
(2)用向量方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
【学习目标】 1.掌握用向量法证明平行关系,提高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
2.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向量法研究空间平行问题的规律方法; 3.激情投入,形成扎实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课前预习】
一、重点:用向量证明空间的平行关系;难点:空间向量在证明平行关系中的应用.二、问题导学
1.类比平面内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写出空间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思考:当t
1时,线段AB中点M的向量表达式是2.设v
21和v2分别是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则由向量共线的条件,得l1//l2或l1和l2重合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l//或l在内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或与重合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ABC内? OM2OAOBOC
(四)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一、讨论、展示、点评、质疑
探究一:用向量表示直线或点在直线上的位置
已知点A(2,3,0),B(1,3,2),以AB的方向为正向,在直线AB上建立一条数轴,P,Q为轴上的两
点,且满足条件:(1)AQ:QB2;(2)AP:PB2:3.求点P和点Q的坐标.拓展1:已知点A(3,4,0),B(2,5,5),C(0,3,5),且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顶点D的坐标
2010 山东省昌乐二中 高二数学选修2-1导学案时间:2010-12-21班级:姓名:小组:教师评价:
拓展2:已知O为坐标原点,四面体OABC的顶点A(0,3,5),B(2,2,0),C(0,5,0),直线BD//CA,并且与坐标平面xOz相交于点D,求点D的坐标.拓展1(AB)已知矩形ABCD和矩形ADEF,AD为公共边,但是它们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点M,N分别在对角线BD,AE上,且BM1
1BD,ANAE.证明:直线MN//平面CDE.3
3E
【规律方法总结】探究二:用向量法证明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B'
C'
D',点M,N分别是面对角线A'B与面对角线AC''的中点.求证:MN//侧面AD'
;MN//AD',并且MN1'
AD.A'
D'
B'N
C'
A
B
D
C
D
N
C
MA
B
拓展2(A)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 E是PC的中点.用向量法证明PA//平面EDB.E
C
B
【规律方法总结】
二、课堂小结:
1.知识与方法方面:2.数学思想方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