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与依法行政

时间:2019-05-14 16:4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与依法行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与依法行政》。

第一篇:宪法与依法行政

 宪法与依法行政-部分试题 

一、单选题(24题)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的()。 A、核心内容  B、本质内容  C、价值追求  D、重要使命  答案: A 

2、行政处罚的情节之一是不满()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行政处罚。 A、12  B、14  C、16  D、18  答案: B 

3、行政程序法的核心价值有两个,一是公正,二是()。 A、公开  B、效率  C、高效  D、诚信  答案: B 

4、下列各项中,不能进行行政复议的是()。 A、行政处罚行为  B、行政裁决行为  C、行政立法行为  D、行政征收行为  答案: C 

5、()是最典型和最重要的行政组织。 A、司法机构  B、国务院  C、社会团体  D、行政机关  答案: D 

6、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罚款处罚(),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 A、显失公正的  B、滥用职权的

 C、不使用罚款单据的  D、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  答案: D 

7、()年国务院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标志着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进步。 A、2006  B、2007  C、2008  D、2009  答案: B 

8、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应当() A、责令被告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 B、向被告和有关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 C、作出确认违法的裁决  D、作出确认无效的判决  答案: A 

9、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 A、三个月  B、六个月  C、一年  D、二年  答案: A 

10、()是指用人单位采取招聘方式确定任用人选,并通过合同形式在一定任期内担任某一职务的任用制度。 A、选任制  B、委任制  C、聘任制  D、遴选制  答案: C 

11、政府背信应补偿是依法行政的()原则  A、合法性原则  B、合理性原则  C、诚信原则

 D、权责统一原则  答案: C 

12、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是() A、议会制  B、君主制  C、单一制  D、联邦制  答案: C 

13、行政法规在公布后()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A、15  B、30  C、六个月  D、一年  答案: B 

14、()是行政处罚的兜底条款。 A、警告、罚款、没收  B、责令停产停业  C、行政拘留  D、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种类的行政处罚  答案: D 

15、行政拘留与处罚合并执行的,行政拘留时间最长不超过()日。 A、5  B、10  C、15  D、20  答案: D 

16、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 A、委员会制  B、总统制

 C、君主立宪制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答案: D 

17、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自其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2‰的滞纳金。税务机关的这一行为属于()

 A、行政征收行为  B、行政处罚行为  C、行政强制行为  D、行政监督行为  答案: C 

18、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于违法行为轻微,未造成危害结果,并能及时加以纠正的,行政主体应当() A、给予行政处罚  B、从轻行政处罚  C、减轻行政处罚  D、不予行政处罚  答案: C 

19、国务院于()年3月22日公布了《全面推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 A、2002  B、2004  C、2006  D、2008  答案: B  20、某市某县公安局违法对村民王某作出行政拘留决定,王某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请求撤销拘留决定。市公安局经审查作出撤销决定之后,王某欲请求国家赔偿()

 A、应首先向某县公安局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 B、应首先向某县人民政府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 C、应首先向某市公安局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 D、可以直接向某县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赔偿诉讼  答案: A 3 

21、《行政许可法》规定,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以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日内做出决定。 A、10  B、15  C、20  D、90  答案: C 

22、若国家财政部制定的规章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

 A、当适用国家财政部制定的规章

 B、在江苏省可以适用江苏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 C、适用问题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 D、适用问题交由国务院裁决  答案: A 

23、依法行政的主体是() A、行政主体  B、公务员  C、执法机构  D、政府  答案: A 

24、关于行政机关更迭期限的基本制度是()。 A、首长负责制  B、任期制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公务员制度  答案: B 

二、多选题(24题)

1、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有()。 A、信息公开制度  B、听证制度  C、告知制度

 D、说明理由制度  E、高效便民制度  答案: ABCD 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A、依法治国  B、执法为民  C、公平正义  D、服务大局  E、党的领导  答案: ABCDE 

3、行政许可的法定分类分为()。 A、普通许可  B、特许

 C、认可  D、核准  E、登记  答案: ABCDE 

4、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具体包括()。 A、社会团体  B、行业组织  C、事业单位  D、企业单位

 E、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  答案: ABCDE 

5、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 A、罚款  B、没收

 C、查封、扣押  D、行政拘留

 E、吊销证照、责令停产停业  答案: ABDE 

6、行政诉讼撤销判决的条件是() A、行为显失公正  B、主要证据不足  C、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 D、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  E、违反法定程序  答案: BCDE 

7、下述行为不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A、国家行为

 B、抽象行政行为  C、内部行政行为  D、自由裁量行为  E、终局行政行为  答案: ABC 

8、行政许可设定的程序控制机制包括()。 A、听取意见制度  B、说明理由制度  C、定期评价制度  D、审核制度

 E、程序公开制度  答案: ABC 

9、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类别。

 A、综合管理类  B、司法类

 C、专业技术类)等 D、行政执法类  E、监察类  答案: ACD 

10、党的领导主要是()。 A、政治领导  B、组织领导  C、行政领导  D、科学领导  E、文化领导  答案: ABC 

11、行政组织法规定的行政组织的基本制度包括()。 A、首长负责制  B、任期制v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组织制度

 E、公务员制度J、组织制度  答案: ABCE 

12、行政处罚的管辖包括() A、地域管辖  B、权利管辖  C、级别管辖  D、职能管辖  E、裁定管辖  答案: ACDE 

13、在规范行政机关行政权力、加强内部监督方面,我国陆续制定了( A、刑侦处罚法  B、行政监察法  C、行政复议法  D、行政许可法  E、公务员法  答案: BCDE 

14、对下述行政行为不服的属行政复议的范围() A、制定行政规章的行为  B、行政强制措施  C、发放抚恤金的行为  D、行政处罚行为  E、行政许可行为  答案: BCDE 

15、行政规章的名称有()。 A、规定  B、办法  C、条例  D、实施细则  E、规则) 答案: ABDE 

16、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 A、合法性原则  B、合理性原则  C、程序正当原则

 D、高效便民和诚实守信原则  E、统一原则  答案: ABCDE 

17、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是() A、主体不同  B、种类不同

 C、性质和救济途径不同  D、方式不同  E、对象不同  答案: ABCE 

18、行政诉讼的主要程序有() A、起诉与受理

 B、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  C、行政诉讼的第二审程序  D、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 E、向上级机关备案  答案: ABCD 

19、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有() A、合法原则  B、公正原则  C、公开原则

 D、及时和便民原则  E、全面审查原则  答案: ABCDE  20、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以( A、条例  B、通知  C、规定  D、指示

 E、办法J、指示  答案: BD 

21、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是() A、立项  B、起草  C、审查

 D、决定、公布  E、备案  答案: ABCDE 

22、行政不合理的识别点有())为名称的,不属于行政法规。7

 A、目的不当

 B、专断、刚愎、恣意  C、不相关考虑  D、反复无常  E、行为不当  答案: ABCD 

23、简易程序的基本要求包括()。 A、表明身份

 B、确认违法事实

 C、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 D、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 E、备案  答案: ABCDE 

24、行政程序法有如下特征()。 A、法定性  B、行政性  C、多样性  D、科学性  E、原则性  答案: ABC 

三、判断题(32题)

1、从内容来看,人民法院只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的违法性。() 答案: B 

2、依法治国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答案: B 

3、我国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考核、职务升降、奖励和工资福利保险等环节。() 答案: A 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区别于西方国家议会制的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 A 

5、在中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推行政务公开的法律依据是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规定。() 答案: A 

6、比例原则主要强调行政手段、方法和目的之间应该和谐一致、成比例,强调行政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均衡关系。() 答案: A 

7、国家赔偿法规定的人身权范围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名誉权、受教育权和荣誉权。() 答案: B 

8、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 答案: A 

9、国家赔偿法是有关国家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法律规范总和。() 答案: A 

10、在我国,行为许可主要存在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和领域。() 答案: B 

11、行政程序的主要作用首先是保证实体法的实施,实现实体正义。() 答案: A 

12、依法行政是指公务员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 答案: B 

13、行政组织法就是规范行政组织的法,是规范行政的组织过程和控制行政组织的法。() 答案: A 

14、行政复议的程序即为司法程序。() 答案: B 

15、行政法必须依据和服从宪法。() 答案: A 

16、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效力高于所属行政机关指定的行政性规范性文件。() 答案: A 

17、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机关系统内部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 答案: A 

18、权利性许可是指行政许可证的持有人在获得该许可证的同时便承担了在一定期限内从事该活动的义务。() 答案: B 

19、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答案: A  20、行政许可在本质上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的审查核实。() 答案: A 

21、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答案: A 

22、因受害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答案: A 

23、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所赋予的。() 答案: B 

24、权责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行政活动的有责任状态。() 答案: B 

25、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一方,包括内部工作人员。() 答案: B 

26、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范围包括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答案: B 

27、第三人是指因与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身亲参加或者行政复议机关通知其参加到行政复议过程中的公民。() 答案: B 

28、行政补偿是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制度设计。() 答案: A 

29、罚缴分离原则是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关分离。() 答案: B  30、人民法院不受理国家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答案: A 

31、行政监察的对象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级领导。() 答案: B 

32、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答案: A

第二篇:与宪法同行

与宪法同行

众所周知,法律在我们的脑海中既熟悉,又陌生,它看似遥不可及却又无处不在,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宪法施行的日子也是现在的法定的“宪法日”。

然而为什么要规定“宪法日”呢?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够答得出这个问题。据我所知法制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段话“宪法日益走进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宪法权威得到进一步维护和树立,宪法精神得以落地生根并开始深入人心,彰显宪法最高权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我国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它神圣不容侵犯,在这个日益完善的法制社会中我们必须弘扬宪法精神和维护它的权威。

“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之中,我国众多法律都是以宪法为基础和前提所实施的,它作为一切法律中最高权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正是如此才能有人民当家做主,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些使得我们在法制的蓝天下幸福生活逐步实现小康生活和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例如,宪法给予我以及广大学子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使我们得以在平等、安逸、和谐的社会中畅游知识的海洋,追逐不朽的梦想。所以法律它并非那么遥不可及,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我们应该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必究”铭记于心,法不徇情,勿在违法的边缘试探,挑战宪法的权威。

今年又是第四个宪法日,它的主题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我们也有义务维护宪法权威,俗话说“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所以它不能像道德只能靠舆论谴责去支持,法律必须要有权威性才能作为立国之本,一个国家要是对法律熟视无睹那这个国家必然走向灭亡,我相信当代青年都在法律建设上献出自己的智慧,助力健全法律监督系统的加强。让权力在宪法的笼子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宪法精神的真正所在。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当多加普及法律知识,学习宪法,宣传宪法,与宪法一同进步,知法懂法以及守法,扬宪法之精神,护宪法之权威。努力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警醒自己。

在宪法的根基下,法制这颗大树将会更加枝繁叶茂,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伟大的文明国度,未来将会成为法治大国,未来将会走向法治强国。最后我想说,与宪法同行共筑法制中国。

第三篇:宪法与宪政

一、我国现行宪政下宪法司法化的必要性

所谓宪政,就是依宪法而政治,依宪法而治理。宪政就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核心功能,宪法是人权斗争的产物。宪法对权(权力与权利)的分配可以说是权的第一次分配(基本分配),而司法则可以说是对权的第二次分配(矫正性分配)。以司法来保证宪法所规定的基本人权的落实是宪政的题中之意。本文所讨论的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条文的司法适用性,是指宪法规范可以被司法机关援用作为裁判案件的依据,主要是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司法救济,它只有在公民的宪法权利遭受侵害且普通法律救济途径穷尽的情况下才启用。长期以来,我国司法界几乎没有“正典”的宪法司法化的实践。那么,是因为我国的宪法不能被司法化,还是因为宪法司法化在我国没有这种必要性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本本中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适用中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法律如果不被适用就会成为一堆废纸而毫无用处。宪法作为法的渊源之一也不例外,它的生命力也在于其适用,而宪法的司法适用是宪法适用的应有之意。其次,随着我国宪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树立宪法的权威,增强公民的宪政意识,使“宪法至上”观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宪政建设的基础性目标。要实现这些就必须切实抓好宪法的适用,使宪法走进百姓生活,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使百姓能切实感受到宪法的存在,感觉到宪法就在身边,感觉到宪法就是实实在在的法,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法。通过宪法司法化,可以纠正公权力主体和私人团体的违宪行为,防止和矫正公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从而进一步维护宪法规定的制约平衡的权力结构体制,有利于促进宪政建设。再次,宪法司法化是解决公民“权利虚置”问题之必须。有些公民权利有宪法规定但尚没有转化为变通法律规范权利从而造成了“权利虚置”的状况。当面对“权利虚置”、立法滞后的现实,手捧宪法却不能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以纠正违宪行为保护合法权利时,高谈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最后,宪法司法化客观上也使国家权力分配更为合理,使我国“大行政”“小司法”的现状有一定程度的改观。

二、我国宪政条件下宪法司法化的困境

宪法的司法化是指司法机关在没有具体法律将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落实时,适用宪法条文作为判决的依据。它的前提条件是:应当由法律具体化的宪法上的基本权利没有具体化,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需要直接依据宪法条文对公民基本权利予以救济。我国宪法上确实存在没有被具体化的公民权利,这也是学者们讨论宪法司法化的根本原因。主张宪法司法化的学者认为:宪法具有司法适用性,可以弥补法律漏洞,维护宪法权威,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那么,我国法院是否可以将宪法司法化呢?分析我国的宪法、宪政体制和宪法解释权的归属等问题,就可以找到它的答案。

第一,我国宪法中没有宪法司法化的规定。我国现行宪法第126 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虽然有人将所依照的“法律”解释为包括宪法、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但毕竟不明确,而且这里的“法律”似应理解为法

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保障及行使审判权之程序规则,而不包括以宪法规范作为裁决的依据。宪法规定得过于抽象、原则和概括,政治色彩太浓,导致宪法条文缺乏可操作性。第二,我国属于在陆法系的国家,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在裁判案件时,一般遵循三段论的推理模式,即法律规定是大前提、待决案件事实是小前提、特定法律后果之发生是其结论。所以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决,无异于“法官造法”。而我国法院的现实情况却不容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首先我国法院在宪政体制中的地位和权限不容许其有这样的行为:我国法院相对于立法与行政来说地位相对较低;法院、法院系统内部及法官的独立性较差。其次我国现在的法官的个人素质也实难担当起“造法”的重任。我国现有法官的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均在“建设”之中。第三,宪法的解释权不属于人民法院。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宪法的解释权专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权仅限于法律、法令的适用,不包括宪法规范的适用。因此,法院如果直接适用宪法做出判决,必然要对宪法条文进行解释,那么其行为本身已构成实质的违宪。对宪法解释权专属性的这种规定,使得我国法院行使司宪权又多了一道围栏。第四,从世界范围来看,宪法的司法适用并不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只有少数国家宪法规定宪法可以由法院直接适用,但是这些国家大多建立了宪法法院,这种直接适用宪法的法院并非全是普通法院。并且他们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严格区分宪法诉讼与非宪法诉讼,防止司宪权的滥用;二是坚守“穷尽其他救济办法”的原则,即使当部门法缺乏具体规定时亦要尽量通过解释部门法的一般条款和具体概括的规定,或法言法语,将宪法规范的内在价值和精神注入其中,从而避免使用这一救济手段。由些可见,我国现行的宪政体制下宪法的司法化问题并不是容易解决的。

三、宪法司法化的实现是不可抵挡的潮流

纵观我国的法律,可以看到,从来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对宪法司法化的问题做出过明确禁止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正典”的但实际上的宪法司法化实践也是有的。由此可见,宪法司法化在我国现行的宪政体制下是有其生存的可能性与空间的。随着世界各国对人权保护的加强,宪法作为人权最重要的保护手段,其司法性适用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首先,从理论上讲宪法司法化的可能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宪法是法,具有规范性、意志性、物质决定性等法的基本特征,当然也具有法的司法适用性。“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是母法”不应该成为宪法不能司法化的理由。其二,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对于有些法律规范,公、私法这种学理上的划分对他们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宪法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宪法实际上是公法和私法的共同基础,微缩着一国法律体系中私法和公法两者的内容。宪法的这种特性使宪法司法化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其三,对私人团体侵犯公民宪法权利违宪责任追究的必要使宪法司法化走进人们的生活不仅可能而且已成为现实。

其次,从我国宪法实践上看,宪法司法化有其生长的土壤与空间。看我国宪法实践的历史,宪法在审判中的引用问题涉及了这样几个司法解释:1955 年“关于在刑事判决中不宜引用宪法作论罪科刑依据的批复”;1986 年“关于人民法院制作法律文书应如何引用法律、法规性文件的批复”;1988 年“关于雇工合同„工伤概不负责‟是否有效的批复”。2001 年7月24日公布的“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这就是关于被众多学者称为“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受教育权案的批复,这一批复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宪法司法化研究的高潮。最高人民法院短短的几十字的批复让沉寂了许久的实务界与理论界看到了宪法在司法上适用的进步,看到了最高人民法院要触动这根敏感“神经”的决心,看到了中国宪法司法化蠢蠢欲动的根芽。同年8月发生了青岛三名中学生要状告教育部的案件,2002年1月出现了四川大学学生状告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案件。这些案件的出现证明了宪法的司法适用已有了根基。宪政体制下对人权保护的加强,也是宪法走向司法化的动力之一。

最后,宪法司法化的国际化趋势也为中国宪法司法化提供了契机。继1803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开创了宪法司法化的先河之后,许多国家先后将其宪法运用于司法实践,实现了宪法司法化。目前,世界上已建立了三种宪法监督体制:普通法院监督体制、立法机关监督体制、专门机关监督体制,在这三种体制中,宪法都具有司法效力。所以要使中国宪法与国际接轨,就必须顺应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抓住历史给予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建立适合自己的宪法监督体制,以促进中国的宪政与法治建设。

一、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是治国安帮的总章程。我国古代虽然也有“宪”和“宪法”的词汇,但那是泛指典章制度或法令的颁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1]。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宪政也称“民主宪政”或“立宪政体”。宪政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是指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状态或政治过程[2]。宪政有三个特征:①实施宪法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②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③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离开宪政,宪法就成了一纸空文。近代中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是徒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政之实”[3]。清末以来的百年立宪历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旧中国有过八部宪法,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加上国内军阀混战,立宪活动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实施;新中国有过一个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四部宪法,虽然都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大众意志,但很粗糙,内容过于“特色”化,极不完善,条文中包含许多不稳定的东西,大都是一些纲领性、政策性和口号式的规定,政治色彩很浓,缺乏可操作性的内容,与其说是一部宪法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纲领性文件。除了现行宪法外,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二、推动宪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只有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贯彻实施宪法,才能够推动宪政建设。宪政是一种完整的价值理念,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是宪政的目标[4]。推进宪政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首先要具备几个条件:有极好的经济基础,有一部真实、科学的宪法,有相应的宪法文化,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健全的宪法实施机制。这就需要各系统、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甚至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法治建设的初级阶段,应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和宪政意识。“12.4”是现行宪法颁布的日期,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我们要继续实施国家“四五”普法规划,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学法用法,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学习跟本人工作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2004年的普法重点主要是《宪法修正案》和《行政许可法》。通过学习,使人人关心国家大事,使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树立宪法意识,维护法律尊严,推崇

宪法至上。

(二)、贯彻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各行各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宪法并且不断修改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宪法,再好的法律不去实施也无异于一堆废纸,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法律体系,并狠抓落实[5];其次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切实做到“四个一切”: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许用党内处分或行政处分代替国家的法律制裁。

(三)、完善最高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体制。宪法监督制度最早源于美国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6]。我国现行宪法也有规定宪法监督制度,由宪法自身规定: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宪法第5条中规定了“四个一切”,并在第62条、第67条中赋予了最高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但目前的这种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起不到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宪法权威的应有作用,影响着人们对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信心。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些不同程度的违宪现象仍然存在。要抓紧研究和健全宪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能及时得到纠正。”因此,权力机关应当肩负起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依法行使立法监督权,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机构,名称可以定为“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它是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负责的与最高法院平行并列的专门机构。它拥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方面监督权。一方面,通过备案或者批准程序对各级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合宪性审查,研究和处理有关宪法监督的具体事宜,包括解释宪法,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对违反《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规范性文件,有权直接宣布为无效并加以撤消;另一方面,加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可以把审查监督权交给人民群众,鼓励单位和个人提出审查建议,尤其是对个案的监督,以制止违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如孙志刚案件发生后,“三博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收容遣送条例》进行审查的建议后,国务院很快就废止了该条例,颁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条例》[7]。呼吁早日出台《人大监督法》,确保宪法的实施。

二、(四)、落实“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宪法原则。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头遵守宪法,为其他团体组织和全国人民树立一个良好的“守法者”和“护宪者”的形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需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要依法领导依法执政,实现党和国家关系、党和社会关系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关键是党要怎样领导和执政,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拥戴,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最近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是党依法领导、依法执政的良好表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尤其是要约束好县处级以上的党员领导干部,坚决惩治腐败案件,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这样才能巩固执政地位。

(五)、要建立有限和有效政府。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不是万能或全能的,其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8]。政府要有一定的工作效率,有效政府是指政府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护,决策正确、措施有力。3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我国未来十年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行动纲领。政府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保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真正民主的国家是权力受到限制的国家,法治社会既不允许有权力无限或权利无限的组织或个人,也不允许有不受宪法规范的权力或权利,任何一部宪法都是限制权力的宪法,政府的公共权力是人民

群众赋予的,公权不能侵犯私权,如果政府的权力被滥用,公民的合法权益就没有保障,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就相当于人民的权利得到保护和确认[9]。要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公民权利至上是现代宪政以及行政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现代法律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公民权利,应“打破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传统关系的格局,要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克制其成为治人者的强烈欲望”。对人民群众来讲,“法律不禁止的就是自由”,对政府机关来讲,“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就是禁止”[10]。

(六)、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独立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司法权独立,即司法权在国家的诸权力的关系中保持独立性,不受其它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党委政法委、人大和检察院可以进行监督,领导和监督不是干涉)。二是法官独立,即法官独立处理自己承办的案件,不受法院以外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也不受法院其他法官或上级法院的干涉。法官在本级法院内部对包括院长和庭长在内的其他法官独立,消除现有的上下级关系,院长是首席法官。法官办案只服从法律,不必向上“请示”,也不必接受指示,拒绝办理“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当然,法官要有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和资格,人民法院在人事上、财政上要获得独立行使审判权所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司法是否独立与公正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成败问题,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力度很大,体制不断在完善,2004年又要修改《法官法》和《检察官法》,进一步理顺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理顺法院审判与人大监督的关系;理顺上下级法院的关系;赋予法官独立办案的权力,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度,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改革法官、检察官的任免制度,为其提供职务保障,防止专断性的开除和调动工作,使法官、检察官能够顶住压力、秉公执法,以确保司法公正。

第四篇:依法行政与地方经济发展

土地依法行政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最大存量资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土地管理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土地供需矛盾已十分突出,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土地管理部门既要做好土地资源保护工作,又要保证土地供给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土地管理部门在依法行政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需要寻找有机的结合点,在合理保护土地资源和依法行政的前提下使地方经济能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对当前土地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初步的建议。

一、土地依法行政与服务地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保障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保护国家土地资源的矛盾

保障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保护国家土地资源的矛盾是当前土地行政中所遇到的最主要的矛盾。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地方经济要发展就必须依靠招商引资,土地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资本,根据我国土地有偿使用的土地管理制度,用地单位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过程中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而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能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已零地价甚至负地价将国有土地出让给企业。企业的投资条件也是越来越苛刻,是真在与政府签订落户合同时要求待批先建,先投产后拿证,或是在尚不符合办理条件时要求办证,以便获得抵押贷款,而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能引进企业而签订了一些突破法律政策的条款,要求国土部门跨越红线,变通执行,当这些条款在国土部门无法兑现时,企业、招商机构甚至政府机关常认为是国土部门不配合其工作,将矛盾堆积到国土部门,这样不仅使得土地资源得不到保护,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国土部门的工作开展。

2、提升行政效率与坚持依法行政的矛盾

效率概念己经成为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行政效率。尽管行政效率本身不是行政管理的环节和手段,但它作为一根红线贯穿行政管理活动的始终,它是行政管理中各种因素和手段作用的综合反映,并成为检验现代行政管理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机遇、时间就是金钱,所有的企业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时都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所有手续,早日投产、早生效益,而致力打造服务型机关的国土部门,也要求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行政效率,服务企业生产、服务经济发展,但同时国土部门又是一个管理部门,其在行驶职责时除了效率外必须兼顾合法、合理与公平,必须依照规定的程序、规定的内容对企业的申请进行实质性的审查,不是简简单单的整理资料和签字盖章,并且这些规定的程序与内容往往都是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不可逾越的,比如工业用地出让必须进行招拍挂,且公告期限不得少于一个月,尽管明知有摘牌意向的只有一个企业。这些保障合理与公平的规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已成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的最大阻碍。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地方经济发展对增量土地的需要 有大量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耕地的减少是呈正比例关系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目前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大搞“城市经营”,无视土地规划,盲目扩大城市,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大学城,大量的无序占地造成大量的耕地闲置浪费。地方政府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向急功近利的产业以寻求近期利益,在本地经济资源配置上明显地偏向非农产业,甚至不惜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换取干部任期内经济总量的扩张,即使那些收益集中于当前而成本发生于未来的决策,即便其成本大于收益,也容易被通过。加之,目前的一些土地政策缺乏科学性,如土地批租一次性交纳几十年的出让金、低补偿的土地征收制度等等也助长了地方政府土地经营的短期行为。土地被称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为了聚集城市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往往会扩大土地市场的供应,大量低价征收集体土地高价出让,进一步加剧了延伸外部性。延伸外部性使土地供给量大于资源在时间上的最优配置的要求,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和资源浪费。

2、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需要

政绩是是领导干部依照法定授权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做出的贡献,是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反映。政绩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政绩容易理解,如GDP、就业率等,它们经过量化可以为人们看到。无形的政绩可以是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是人们精神的愉悦,也可以是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等。而政绩的考核决定了领导干部工作成绩的好坏,因此政绩是官员从政的重要目标。对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而言,经济发展,即GDP发展在考核领导干部中长期被赋予了主要权重,尽管十六届三中会会提出了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崇“绿色GDP”,但片面强调GDP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惯性,产生了制度上的路径依赖,并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延续。

当前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这种GDP导向是有问题的,会使地方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过于注重以GDP为主的经济指标,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GDP指标衡量于对生产结果、经济成果的测量,而很难反映资源配置的方式、效率,也很难衡量资源配置的代价、社会成本等方面的情况。如果单纯以GDP增长为引导,相关行政领导干部就会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这样的政绩观下必然会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决策。具体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利用上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既要保护耕地资源,又要保障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尽一致。经济发展的情况最能代表一届政府领导的政绩,而土地资源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往往要经过几届甚至多届政府才能显现效果。经济要发展,必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上新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的领导容易产生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资源保护的现象,常常以牺牲农民利益和政府应得的土地收益为大家,来进行招商引资、发展项目,创造政绩。

3、地方财政收入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地方财政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各省比照中央对地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安排,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的财政收入格局中,中央在不断向上集中财力,各主要税种如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大头都被中央取得。而省级政府也仿效中央的做法,纷纷上收财权财力,要么是收入量大稳定的税种,都作为共享税、分成税,要么是创收多的主要行业或支柱产业的税收省级政府独享,而量小分散的税种留给基层。从全国来看,市县支出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50%—55%,加上省级的15%—20%,中央支出只占25%—30%,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明显不对称。越是基层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越多,财政越是困难。因此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只能制定一系列优惠条件进行招商引资,或者是直接通过土地出让来解决财政困难。国土管理部门一方面受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一方面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地方财政出现困境的情况下,国土管理部门的运营经费也将出现困难,因此国土部门不得不配合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来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土地管理法令法规的培训与宣传

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人,因此在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必须首先培养一支业务素质硬,法制观念强的干部队伍来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依法进行。所有的土地资源管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熟悉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通过学法、知法、懂法,逐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否则,就谈不上依法行政。年轻干部特别是新进入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首先应该学习、熟悉法律法规。

地方政府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领导对土地管理的法令法规认识不足,片面的最求经济的发展而无视国家的法令法规,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地市、县及乡镇主要领导和与土地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土地管理法令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对保护土地资源的认识,帮助他们寻找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结合点。同时也要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内容,让广大群众知法、守法,通过各种手段公示相关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时限要求等,让群众了解、理解和支持国土资源管理。

2、加强沟通,减少政府部门内耗

寻找在依法行政中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就必须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特别是上级政府的沟通与交流,多配合,少内耗,统一政策、一致口径。如某市在开展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将土地整理项目部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而这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不允许的,通过市、县(区)国土管理部门多次与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市政府进行沟通协调,达成了一致,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要求进行执行,最终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3、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推行政务公开

建立现代行政程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标志。目前,各地已基本上实现了窗口办文,设置了办件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接待当事人咨询、报件,收件办件分离,并制定了办事的时限。然而,最严格的审批不是最繁琐的审批,应适当下放权力,压缩审批时限,切实解决当前效率低下、不方便群众的问题。同时,通过改革、完善内部运作,防止窗口办文只起收发室的作用,而流于形式的倾向。应根据土地资源工作行政审批的一般性程序,制定明确规范的实施措施,特别应注意制定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行政审批规范程序;对法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应继续完善会审制度,并不断扩大会审范围,以加强内部制约。

政务公开,既提高办事效率,又增强透明度,还可以防止外界不正当干预,因此,各地推进政务公开的同时也推进了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公开市场上配置土地资源,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使用的土地以外,一律实行有偿使用。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进入公开市场。政府处置土地资产,有条件的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没有条件的,应在公开市场上挂牌,充分显现市场交易结果。二是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和办事结果,凡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密切相关的有关事项都应公开。三是公开政务信息,法律规定必须公告的内容,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土地使用权处置结果、土地登记等,以及有关土地的重要规章和政策都应公开。四是公开提供服务。凡涉及单位和个人基本财产权的信息,应建立公开查询制度。这样,既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保证交易安全,维护市场秩序。五是公开收费,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代为国家收缴土地规费,必须将收费项目、标准、范围和依据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防止利用“公权”谋取小集团和个人私利。

4、改革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当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考核的比较少,也不够细致。从结构上看,在现行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一方面考核了过多的经济发展指标,比如GDP增长率、地方财政增长率、经济效益等指标;另一方面考核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指标较少,对政府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公众满意程度等指标缺乏关注。因此,现行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在很多方面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己经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一方面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许多指标超出了政府公共管理的边界;另一方面政府不得不为经济增长投入太多的精力,无法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因此应构建并大力推行以科学发展关观为导向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突出人口、资源环境指标在地方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的作用,保持区域的长期发展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把人口发展指标、资源利用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使得领导于部在谋划区域发展时,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受力、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第五篇:规划管理与依法行政

城乡规划管理应注重依法行政

一、城乡规划管理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是法律法规授权的政府职能部门 《城乡规划法》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省办法》第七条也作出了相同的规定。

2、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履行的职能都是行政职能(行政执法工作)

分三大类:

一是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属于行政立法行为(制定规范性文件或叫做制定公共政策);

二是一书四证的办理-------属于行政许可行为;

三是许可后的监督检查----属于行政检查、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为。

3、依法行政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政府和部门工作的题中之义和发展方向

(1)《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1999年11月8日国发[1999]23号)指出: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依法治国反映了新时期执政党领导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从全局上、长远上统管一切的。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 1

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行政机关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本身就是体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作用的重要方面,同样是从全局上、长远上统管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各项工作的。行政权力的运用,充分体现着国家政权的性质,密切联系着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事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权的高度,根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全面、深刻地领会依法行政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2)2004年3月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3)《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指出: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必须把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二、城乡规划管理如何依法行政

1、要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时刻绷紧依法行政这根弦。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逐步养成依法

行政的习惯。

想问题办事情要从依法行政的角度出发,要明确法律依据,掌握法定程序。要加强学习,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依法行政的价值取向之一:依法行政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体系,是规划管理的 “套路”,按依法行政的要求去办事,就会“套路“清晰(懂“套路”)。如面对亚大国际新城三期、鹤源山庄的规划修改问题、工业新城的规划问题等,就会有很好的应对之策。

依法行政的价值取向之二:依法行政不是一成不变,不是固步自封,依法行政不排除热情,也不排除灵活和变通,依法行政只是强调路径清晰和方法正确,防止在勇往直前的过程中冲入“地雷阵”或“万丈深渊”。

2、要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履行职责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依法行政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合法行政: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

合理行政: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

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程序正当:实施城乡规划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高效便民: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诚实守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权责统一: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3、要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法行使权力、履行城乡规划管理职责。

4、要按依法行政的要求构建城乡规划管理的工作规程

体系和管理体系(如业务科室设置等也可参考)

包括三大类:

城乡规划审查审批工作规程(对应城乡规划审批科)城乡规划许可工作规程(对应城乡规划许可科)

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和处罚工作规程(对应城乡规划监督稽查科)

三、目前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一些误区

1、将规划主管部门视为一个技术部门,将规划管理工作视为一项技术工作

规划局和科技局、技术监督局等部门一样,都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是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的工作也是行政管理工作。

实质上是把规划主管部门和规划编制设计单位混为一谈了。

2、追求一元化的人才结构

城乡规划管理需要综合性人才,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既需要规划专业人才,也需要建筑、法律、行政管理、语言逻辑等专业的人才。即使是规划编制设计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应该是多元化的(有规定数量的注册规划师、有规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追求一元化的人才结构不利于调动积极性,不利于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

3、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规划部门仍有包揽一些技术性工作、事务性工作的习惯,不利于依法行政。

按照分工,规划主管部门只应该承担管理和组织工作,技术性、事务性工作应交给企业和社会,如将放验线工作交给测绘企业,将核面等工作交给规划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将规划论证工作交给规划研究机构或规划专家。

4、规划研究的内容不明确

应当将规划研究分为规划政策研究和规划技术研究,规划主管部门可以进行规划政策研究,如制定村民建房管理规定和有关政策等,也可以组织进行规划技术研究,如组织设计单位进行城市设计等。

5、重视规划技术工作,不重视规划管理工作

有规划协会没有规划管理协会,有城市规划杂志没有城乡规划管理杂志等

6、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定位不准,角色不明

事业单位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机制没有形成。

下载宪法与依法行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与依法行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加强对依法......

    行政诉讼法修改与依法行政

    行政诉讼法修改与依法行政 ---- 王 才 亮 -----一、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背景 此次修正案是25年的第一次,其修改力度之大令许多人不理解。作为这个修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我对行政......

    浅谈依法行政与保障民生

    浅谈依法行政与保障民生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所谓民生,就是人的全......

    :试论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范文:试论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范文:试论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这......

    宪法地方与自治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九十五条 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演讲稿《宪法与生活》

    演讲稿 宪法与生活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宪法与生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是,有不少同学认为,宪法是一部“高大上”的法律,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

    宪法与个人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二年级的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法律在我心中》。 老师说,法律是明媚的阳光。阳光照耀之处,耕地、河流、森林、草原、湿地、野都生动物......

    中国社会变迁与宪法

    中国社会变迁与宪法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年会综述  2012-08-03 14:09:58 来源:爱思想 2012年08月03日 【核心提示】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亟须宪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