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地方与自治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九十五条 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法律规定。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根据宪法第三章第五节、第六节规定的基本原则由法律规定。
第九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第九十七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法律规定。
第九十八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第九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审查和决定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的计划。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第一百条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一百零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或者罢免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一百零二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选民的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由他们选出的代表。
第一百零三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第一百零四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罢免和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个别代表。
第一百零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第一百零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第一百零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
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第一百零八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
第一百零九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第一百一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第一百一十一条 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六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一百一十二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一百一十三条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第一百一十四条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第一百一十五条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
第一百一十六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一百一十七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第一百一十八条 民族
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建设企业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第一百一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第一百二十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第一百二十一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第一百二十二条 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
国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
第二篇: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范文
宪法和地方组织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十八大报告
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 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 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行政许可法
一、行政许可概述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特征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二)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
1、法定原则
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3、便民原则
4、救济原则
5、信赖保护原则
6、监督原则
二、行政许可的设定制度(一)行政许可设定事项
行政许可的法定分类:普通许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
(二)行政许可设定主体及其权限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三、行政许可的实施制度(一)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其 他行政机关(二)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1、申请与受理程序(1)申请的方式
(2)行政机关在申请人申请过程中应当履行的义务
(3)申请的处理
2、审查与决定程序
(1)对申请材料的审查方式
(2)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3)决定程序
3、期限
4、听证程序
5、变更与延续程序
6、特别程序
7、行政许可收费
(三)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1、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
2、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方式
3、行政许可的撤销与注销 行政处罚法
一、行政处罚概述(一)行政处罚的内涵
1、主体: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
2、对象: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
3、前提:行政相对人实施了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
4、性质:以惩戒违法为目的的、具有制裁性的具体行政 行为
(二)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相的区
(1)作出决定的主体范围不同;处罚的主体一般属于外部行政主体;处分的主体一般是内部行政主体。
(2)制裁的对象不同;处罚对象与处罚主体不存在隶属关系;处分对象与处分主体存在隶属关系;
(3)采取的形式不同;处罚有罚款、拘留等;而处分没有。
(4)行为的性质不同;处罚是外部行政行为;处分是内部行政行为。
(5)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比处分所依据的要高。
(6)两者的救济途径不同。对处罚不服,可以进行起诉和复议;而对处分不服,一般是不
可以。1.处罚适用前提不同。2.处罚适用的依据不同。行政处罚适用的依据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而刑事处罚适用的依据只能是法律3.处罚实施机关不同。行政处罚在我国是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因此实施主体是行政机关。而刑事处罚是属于国家的司法权范畴,因此只能由人民法院实施。4.处罚的种类不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从种类上说主要有人身罚和财产罚两类,而人身罚是刑罚的重点。行政处罚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从种类上说虽包括了人身罚、财产同、申诫罚和能力罚四大类,但重点绝不在人身罚,因而行政处罚所规定的人身罚较之刑事处罚要轻得多。5.违法者主观状态对承担责任的影响不同。在刑事处罚中,行为人的主观是故意还是过失对其所承担的刑事责任影响很大,是判断罪与非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因素。但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和过失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只要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就可以认为是已构成了行政违法,就可以对其实施行政处罚,不必过细地研究这一违法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6.处罚的作用不同。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虽然对违法者都有惩戒和教育的双重作用,但侧重点不同。
(三)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
2、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3、公正、公开原则
4、处罚救济原则
5、处罚不相替代原则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声誉罚(精神罚、申诫罚)警告
(二)财产罚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三)行为罚(资格罚、能力罚)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执照(四)人身罚(自由罚)行政拘留
三、行政处罚的设定主体及其权限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
四、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管辖和适用(一)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1、具有法定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2、经特别决定而获得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相对集中行政
3、法律、法规授权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
4、受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二)行政处罚的管辖(三)行政处罚的适用
1、行政处罚适用的原则
(1)处罚与责令改正相结合原则(2)—事不得再罚款原则
2、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责任能力
3、行政处罚的情节(1)不予处罚的情形
(2)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
4、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
五、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一)一般规则
1、必须查明违法事实
2、保障当事人程序权利(二)简易程序
1.表明执法人员身份。2.做好现场检查笔录。
3.告知。4.复核。5.下达处罚决定书。6.依法当场收缴罚款。7.依法出具罚款收据并及时上缴罚款。8.备案。(三)一般程序
1、立案
2、调查取证
3、告知当事人
4、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或举行听证
5、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6、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1、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送达(四)听证程序
六、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一)行政处罚执行的原则
1、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原则
2、罚缴分离原则
(二)当场可以收缴罚款的情形
(三)当事人不履行处罚决定,行政主体可以釆取的措 行政强制法
一、行政强制的概念(一)行政强制措施(二)行政强制执行
二、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一)法定原则(二)适当原则
(三)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四)禁止谋利原则(五)权利救济原则
三、行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和设定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二)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三)扣押财物;
(四)冻结存款、汇款;
(五)其他行政强制措施。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事项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本法第九条第一项、第四项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本法第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的行政强制措施。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设定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
(一)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
(二)划拨存款、汇款;
(三)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四)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五)代履行;
(六)其他强制执行方式。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
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
执行
四、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程序
1、行政强制措施实施主体(1)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
(2)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
2、一般程序
(1)实施前报告批准(2)确定实施人员
(3)现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4)通知当事人到场并告知权利(5)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6)制作现场笔录
3、当场釆取强制措施程序
4、查封、扣押程序
5、冻结程序
五、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一)一般规定
1、催告:以书面形式作出
2、听取意见
3、决定
4、实施行政强制执行
5、执行中止或者终结执行(二)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三)代履行
六、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期限
2、催告
3、申请 行政复议法
一、行政复议概述
(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二)合法性与适当性审查原则
二、行政复议的范围(一)可申请复议的事项(二)不可申请复议的事项
(三)对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申请
三、行政复议参加人
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复议代理人
四、行政复议管辖
五、行政复议程序
(一)行政复议的申请和受理 申请期限和方式
(二)行政复议审查
(三)行政复议期限(四)行政复议决定
1、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维持决定、履行决定、撤销决定、变更决定、确认违法决 定、赔偿决定
2、行政复议决定的履行 行政诉讼法
一、行政诉讼概述(一)行政诉讼的概念(二)合法性审查原则
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的案件(二)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
三、行政诉讼参加人
原告、被告、第三人、共同诉讼人、诉讼代理人
四、行政诉讼证据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二)举证责任
五、行政案件的裁判与执行
(一)行政诉讼的判决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维持判决、撤销决定、履行判决、变更判决、确认判决
(二)行政诉讼的执行与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
国家赔偿法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 与行政补偿的区别
二、行政赔偿范围
(一)侵犯人身权的范围(二)侵犯财产权的范围
(三)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一)行政赔偿请求人(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四、行政追偿
五、国家赔偿方式、费用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一)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范围(二)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范围(三)政府信息公开审查机制
二、便于公众知晓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
三、政府信息的公开时限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
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 关于严格行政执法
1、改革行政执法体制
2、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
3、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4、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5、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
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
2、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安徽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
一、行政执法监督的主体和机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政府法制工作机构
二、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1、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2、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3、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制度
4、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5、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国家人事部印发)
一、政治坚定。
二、忠于国家。
三、勤政为民。
四、依法行政。
五、务实创新。
六、清正廉洁。
七、团结协作。
八、品行端正。
第三篇:由地方信访工作浅谈宪法依据和基本原则
由地方信访工作浅谈宪法依据和基本原则
12信息安全
程晓阳
由地方信访工作浅谈宪法依据和基本原则
12信安程晓阳(1210604)
【摘要】由到当地信访局的调查研究引出对宪法依据及制度逻辑的对比性论证,进而引出少数地区信访工作中违背宪法基本原则的做法,通过对宪法基本原则的作用的论述,阐明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以宪法的重要意义作结,完成论述。【关键词】信访 宪法 制度逻辑 宪法基本原则
我时常在想,除了法律,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其他办法。于是在一个暑假,我来到了当地的信访局。而我发现,“信访”这个比较直接的利益表达形式,也是有一定宪法依据的。中国《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些规定,可以看做是信访的宪法依据。
那么,让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在信访局所了解到的情况。
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口33万,下辖4个乡镇、10个街道、58个社区、50个村,农村人口近5万。近几来年,随着全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涉农信访问题逐渐凸显,访量最高时曾占到来访总量的71.6%,集体访总量的82.5%。因此,认真分析农村信访问题,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对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大局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工作人员给我介绍了农村信访问题的主要特点,我简单把特点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问题种类多。过去,农村矛盾主要是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征占、换届选举、集体财产、干部作风、矿权纠纷等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且往往与历史遗留问题交织叠加,种类繁多。
二、涉及层面广。由于以上问题都关系到绝大多数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因此牵涉群众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牵涉几个村,层面较广,给社会稳定造成比较严重的威胁。
三、集体访量大。许多上访村民受“法不责众”等心理因素影响,抱着人越多越有理问题越容易解决的想法,容易形成群体性上访事件。
我接着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也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政策原因。有关部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制定的政策、措施不尽合理,或者虽然合理合法但标准不统一,造成了诸如同地不同价等问题,激起群众的不满,导致上访事件的发生。
二、干部作风原因。有的村组织议事、决策程序简单化,虽然为公众着想,但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硬性推进引发群众上访。
三、群众自身原因。部分上访群众自身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政策观念不强,遇到问题往往只依靠信访渠道寻求解决,而较少考虑其它渠道,甚至存在个别群众追求不正当利益,借机缠访、闹访的现象。
对于问题的化解对策,根据从信访局得到的资料和我又通过其他渠道取得的信息,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密切与群众的关系
(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疑聚力、战斗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办公室主任强调:2011年以来,我区涉农信访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进京集体访为零的突破,来区访量下降了50%,现占总访量的21.5%;集体访量下降了60%,现占集体访总量的12.5%。总之,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既要靠外部环境如政策法律的改善,又要靠密切干群关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疑聚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的信访问题,从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而据我后续了解所知,宪法依据并不等于制度逻辑。国务院1996年《信访条例》把《宪法》第四十一条所说的“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具体化为“信访人的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作出处理决定的有关行政机关或者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第十条),是行政机关,而不是任何机关;是有权机关和其上一级机关,而不是任何一级政府。2005年新《信访条例》也基本上维持了这一规定:“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第十六条)中国政府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在大部分民众头上,从中央到乡镇共有五级党政政府(在农村地区有时还包括一级不是政府的政府,那就是村委会、村党支部),城市比农村少一级乡镇政府(直辖市再少一级──地市级),但又多一级“单位”。上下级党政政府之间等级地位十分森严,各级政府都是下管一级,形成一个层层向下约束、层层向上负责的“金字塔”式的嵌套机制。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其实并不能形成真正的中央集权,除了少数例外,它只能直接管到省、部级,即使是对比如某省某县的拆迁政策进行纠正,也要通过该省,而该省也须通过该县的上一级政府,即地市级党政政府来具体处理,比如将该县的党委书记和县长撤职。
这个制度逻辑,决定了上一级政府总会鼓励民众提起针对其下级政府的上访,但却不希望民众越过自己到自己的上级政府上访。针对下级政府的上访使得本级政府可以行使约束下级政府的权力,所以上访有时候会对上级政府“赋权”──赋予它管理下级政府的权力;如果民众越过本级政府上访,却将使本级成为上级政府约束的对象──哪怕民众反映的是自己的下级政府,但在上级政府看来,该为此负责的却是本级政府。
这就形成了中国信访制度的一大特色:容许逐级上访,直至上访到中央政府,但反对越级上访。然而,上访者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却有更大的动力进行越级上访。上访者倾向于相信,他所反映有问题的政府,跟其上一级政府免不了要“官官相护”,因为如果他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按照这个制度逻辑,上一级政府也是有领导责任的。只有再上一级政府,或者更高级的政府,才没有官官相护的嫌疑。比如,如果上访者要反映乡镇政府的问题,那么在其眼里,县政府是不可相信的,只有地市级和更高级别的政府,由于对乡镇政府没有直接约束责任,才可能对乡镇政府做出公正的处理。但下管一级和向上负责的制度逻辑,又使得哪怕是越级上访在层层批转之后,最终还是由县政府来处理乡镇政府。上访者也明白这一点,但他认为,如果有更高级政府的“尚方宝剑”在手,县政府在“官官相护”的时候便会有所忌惮。
在上访者看来,最没有“官官相护”嫌疑的是北京的中央政府。所以,上访的最终目的往往是“千方百计进京城”。
对于强化对进京非正常访的处置工作,信访局提出一是要抓好重点人员的稳控工作。对重点人员,要安排专人严防死守,全方位、全天候的做好稳控,逐人成立工作小组,逐人制定稳控措施,确保其不进京上访;二是要及时劝返。在2012年一旦发生进京非正常上访,责任单位要立即进京,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做好劝返接待工作;三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启动市文明学校;四是要强化依法处理力度。对不依法信访、无理闹访的,要严肃批评教育;对借上访之名扰乱社会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及时依法处理;对借机利用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煽动群众闹事的,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坚决打击,切实维护社会秩序。
而对于一些比较低级的信访机关,对于进京访量的控制手段就有些扭曲和不人性。每当北京有重大会议召开期间,有些信访工作人员单纯为了减少进京访量,不管其来访目的,直接否决,并对来访者进行非法监禁。更有甚者,有些信访机关甚至有专门名单记录经常上访者和由于一些案件牵涉到的有上访可能的的人,在重要时期在车站、机场派人堵截,不论其出行目的。在京设有赌访人员,不是劝返,而是强制返回。
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就违背了宪法的基本人权原则?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掌握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使用权利直到遇到界限为止。”但权力的利用不能以牺牲人权为代价,所谓人权,是指每个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原则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而人身自由权,本身作为宪法第二章第三十七条的内容,更是人权的一个重要表现。作为与西方国家的请愿法类似的信访工作显然不能通过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来实现。列宁说:“宪法就石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人身权利是公民一切权利的基础,公民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那么其他权利都无法行使。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是现代各国宪法普遍具有的条例。
而当今时代下的所谓的宪法基本原则,究竟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宪法的基本原则在宪法的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宪法精神(或指导思想)之滋润,下起宪法规则之规定。它的作用体现于宪法运用的整个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存在着先天局限性的成文宪法规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指导对宪法的解释;
三、补充宪法规则存在的漏洞;
四、把宪法对普遍正义的追求与个别正义的维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事实上,政策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在各级的执行中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些许不愉快。而对于政府官员,则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和吃透宪法及相关法律,这样才能真正使用好权力,真正为人民请愿,切实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宪法基本原则问题是宪法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受到宪法学研究者的重视。虽然所有的宪法学教材与书籍在体例上都有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但大都停留在对西方国家或对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基本原则具体含义的一般性介绍和评价之上,而缺乏从宏观上对宪法基本原则本身的形而上的研究,以至于宪法基本原则在宪法学中拥有的重要地位始终无法凸显出来,对宪法规范所规定的有关制度的解说自然也就难以上升到宪法基本原则的高度来认识。
这也就解释了作为国家公务人员也有人没有宪法意识的错误执行任务的原因。
参考文献:【1】王广辉、叶芳 《宪法基本原则论》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2001年05期
【2】《信访条例》 1996
【3】新《信访条例》 2005
第四篇:与宪法同行
与宪法同行
众所周知,法律在我们的脑海中既熟悉,又陌生,它看似遥不可及却又无处不在,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宪法施行的日子也是现在的法定的“宪法日”。
然而为什么要规定“宪法日”呢?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够答得出这个问题。据我所知法制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段话“宪法日益走进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宪法权威得到进一步维护和树立,宪法精神得以落地生根并开始深入人心,彰显宪法最高权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我国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它神圣不容侵犯,在这个日益完善的法制社会中我们必须弘扬宪法精神和维护它的权威。
“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之中,我国众多法律都是以宪法为基础和前提所实施的,它作为一切法律中最高权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正是如此才能有人民当家做主,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些使得我们在法制的蓝天下幸福生活逐步实现小康生活和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例如,宪法给予我以及广大学子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使我们得以在平等、安逸、和谐的社会中畅游知识的海洋,追逐不朽的梦想。所以法律它并非那么遥不可及,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我们应该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必究”铭记于心,法不徇情,勿在违法的边缘试探,挑战宪法的权威。
今年又是第四个宪法日,它的主题就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赋予我们权利的同时我们也有义务维护宪法权威,俗话说“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所以它不能像道德只能靠舆论谴责去支持,法律必须要有权威性才能作为立国之本,一个国家要是对法律熟视无睹那这个国家必然走向灭亡,我相信当代青年都在法律建设上献出自己的智慧,助力健全法律监督系统的加强。让权力在宪法的笼子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宪法精神的真正所在。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当多加普及法律知识,学习宪法,宣传宪法,与宪法一同进步,知法懂法以及守法,扬宪法之精神,护宪法之权威。努力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来警醒自己。
在宪法的根基下,法制这颗大树将会更加枝繁叶茂,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伟大的文明国度,未来将会成为法治大国,未来将会走向法治强国。最后我想说,与宪法同行共筑法制中国。
第五篇:宪法与依法行政
宪法与依法行政-部分试题
一、单选题(24题)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的()。 A、核心内容 B、本质内容 C、价值追求 D、重要使命 答案: A
2、行政处罚的情节之一是不满()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适用行政处罚。 A、12 B、14 C、16 D、18 答案: B
3、行政程序法的核心价值有两个,一是公正,二是()。 A、公开 B、效率 C、高效 D、诚信 答案: B
4、下列各项中,不能进行行政复议的是()。 A、行政处罚行为 B、行政裁决行为 C、行政立法行为 D、行政征收行为 答案: C
5、()是最典型和最重要的行政组织。 A、司法机构 B、国务院 C、社会团体 D、行政机关 答案: D
6、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罚款处罚(),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 A、显失公正的 B、滥用职权的
C、不使用罚款单据的 D、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 答案: D
7、()年国务院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标志着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进步。 A、2006 B、2007 C、2008 D、2009 答案: B
8、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应当() A、责令被告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B、向被告和有关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C、作出确认违法的裁决 D、作出确认无效的判决 答案: A
9、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答案: A
10、()是指用人单位采取招聘方式确定任用人选,并通过合同形式在一定任期内担任某一职务的任用制度。 A、选任制 B、委任制 C、聘任制 D、遴选制 答案: C
11、政府背信应补偿是依法行政的()原则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诚信原则
D、权责统一原则 答案: C
12、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是() A、议会制 B、君主制 C、单一制 D、联邦制 答案: C
13、行政法规在公布后()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A、15 B、30 C、六个月 D、一年 答案: B
14、()是行政处罚的兜底条款。 A、警告、罚款、没收 B、责令停产停业 C、行政拘留 D、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种类的行政处罚 答案: D
15、行政拘留与处罚合并执行的,行政拘留时间最长不超过()日。 A、5 B、10 C、15 D、20 答案: D
16、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 A、委员会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D
17、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自其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2‰的滞纳金。税务机关的这一行为属于()
A、行政征收行为 B、行政处罚行为 C、行政强制行为 D、行政监督行为 答案: C
18、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于违法行为轻微,未造成危害结果,并能及时加以纠正的,行政主体应当() A、给予行政处罚 B、从轻行政处罚 C、减轻行政处罚 D、不予行政处罚 答案: C
19、国务院于()年3月22日公布了《全面推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A、2002 B、2004 C、2006 D、2008 答案: B 20、某市某县公安局违法对村民王某作出行政拘留决定,王某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请求撤销拘留决定。市公安局经审查作出撤销决定之后,王某欲请求国家赔偿()
A、应首先向某县公安局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B、应首先向某县人民政府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C、应首先向某市公安局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D、可以直接向某县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赔偿诉讼 答案: A 3
21、《行政许可法》规定,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以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日内做出决定。 A、10 B、15 C、20 D、90 答案: C
22、若国家财政部制定的规章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
A、当适用国家财政部制定的规章
B、在江苏省可以适用江苏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C、适用问题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D、适用问题交由国务院裁决 答案: A
23、依法行政的主体是() A、行政主体 B、公务员 C、执法机构 D、政府 答案: A
24、关于行政机关更迭期限的基本制度是()。 A、首长负责制 B、任期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公务员制度 答案: B
二、多选题(24题)
1、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有()。 A、信息公开制度 B、听证制度 C、告知制度
D、说明理由制度 E、高效便民制度 答案: ABCD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E、党的领导 答案: ABCDE
3、行政许可的法定分类分为()。 A、普通许可 B、特许
C、认可 D、核准 E、登记 答案: ABCDE
4、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具体包括()。 A、社会团体 B、行业组织 C、事业单位 D、企业单位
E、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 答案: ABCDE
5、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 A、罚款 B、没收
C、查封、扣押 D、行政拘留
E、吊销证照、责令停产停业 答案: ABDE
6、行政诉讼撤销判决的条件是() A、行为显失公正 B、主要证据不足 C、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D、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 E、违反法定程序 答案: BCDE
7、下述行为不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A、国家行为
B、抽象行政行为 C、内部行政行为 D、自由裁量行为 E、终局行政行为 答案: ABC
8、行政许可设定的程序控制机制包括()。 A、听取意见制度 B、说明理由制度 C、定期评价制度 D、审核制度
E、程序公开制度 答案: ABC
9、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类别。
A、综合管理类 B、司法类
C、专业技术类)等 D、行政执法类 E、监察类 答案: ACD
10、党的领导主要是()。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行政领导 D、科学领导 E、文化领导 答案: ABC
11、行政组织法规定的行政组织的基本制度包括()。 A、首长负责制 B、任期制v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组织制度
E、公务员制度J、组织制度 答案: ABCE
12、行政处罚的管辖包括() A、地域管辖 B、权利管辖 C、级别管辖 D、职能管辖 E、裁定管辖 答案: ACDE
13、在规范行政机关行政权力、加强内部监督方面,我国陆续制定了( A、刑侦处罚法 B、行政监察法 C、行政复议法 D、行政许可法 E、公务员法 答案: BCDE
14、对下述行政行为不服的属行政复议的范围() A、制定行政规章的行为 B、行政强制措施 C、发放抚恤金的行为 D、行政处罚行为 E、行政许可行为 答案: BCDE
15、行政规章的名称有()。 A、规定 B、办法 C、条例 D、实施细则 E、规则) 答案: ABDE
16、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是()。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程序正当原则
D、高效便民和诚实守信原则 E、统一原则 答案: ABCDE
17、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是() A、主体不同 B、种类不同
C、性质和救济途径不同 D、方式不同 E、对象不同 答案: ABCE
18、行政诉讼的主要程序有() A、起诉与受理
B、行政诉讼的第一审程序 C、行政诉讼的第二审程序 D、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E、向上级机关备案 答案: ABCD
19、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有() A、合法原则 B、公正原则 C、公开原则
D、及时和便民原则 E、全面审查原则 答案: ABCDE 20、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以( A、条例 B、通知 C、规定 D、指示
E、办法J、指示 答案: BD
21、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是() A、立项 B、起草 C、审查
D、决定、公布 E、备案 答案: ABCDE
22、行政不合理的识别点有())为名称的,不属于行政法规。7
A、目的不当
B、专断、刚愎、恣意 C、不相关考虑 D、反复无常 E、行为不当 答案: ABCD
23、简易程序的基本要求包括()。 A、表明身份
B、确认违法事实
C、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D、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 E、备案 答案: ABCDE
24、行政程序法有如下特征()。 A、法定性 B、行政性 C、多样性 D、科学性 E、原则性 答案: ABC
三、判断题(32题)
1、从内容来看,人民法院只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审查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的违法性。() 答案: B
2、依法治国是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答案: B
3、我国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考核、职务升降、奖励和工资福利保险等环节。() 答案: A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区别于西方国家议会制的三权分立原则。() 答案: A
5、在中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推行政务公开的法律依据是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规定。() 答案: A
6、比例原则主要强调行政手段、方法和目的之间应该和谐一致、成比例,强调行政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均衡关系。() 答案: A
7、国家赔偿法规定的人身权范围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名誉权、受教育权和荣誉权。() 答案: B
8、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 答案: A
9、国家赔偿法是有关国家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法律规范总和。() 答案: A
10、在我国,行为许可主要存在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和领域。() 答案: B
11、行政程序的主要作用首先是保证实体法的实施,实现实体正义。() 答案: A
12、依法行政是指公务员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 答案: B
13、行政组织法就是规范行政组织的法,是规范行政的组织过程和控制行政组织的法。() 答案: A
14、行政复议的程序即为司法程序。() 答案: B
15、行政法必须依据和服从宪法。() 答案: A
16、上级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效力高于所属行政机关指定的行政性规范性文件。() 答案: A
17、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机关系统内部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 答案: A
18、权利性许可是指行政许可证的持有人在获得该许可证的同时便承担了在一定期限内从事该活动的义务。() 答案: B
19、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答案: A 20、行政许可在本质上是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的审查核实。() 答案: A
21、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答案: A
22、因受害人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答案: A
23、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所赋予的。() 答案: B
24、权责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行政活动的有责任状态。() 答案: B
25、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一方,包括内部工作人员。() 答案: B
26、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范围包括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答案: B
27、第三人是指因与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身亲参加或者行政复议机关通知其参加到行政复议过程中的公民。() 答案: B
28、行政补偿是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制度设计。() 答案: A
29、罚缴分离原则是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关分离。() 答案: B 30、人民法院不受理国家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答案: A
31、行政监察的对象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级领导。() 答案: B
32、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