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19-05-14 16:2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第一篇: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大学生学科竞赛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学科竞赛系列化、全程化和品牌化进行了探索,使高校的学科竞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教育;机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特殊人才,创新型人才主要有学术型知识创新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宁波工程学院以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学科竞赛运行模式,建立了科学、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全校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均设立了相应的竞赛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学科竞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学校组队参加全国和省里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有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团体总成绩全省第一。

一、开展学科竞赛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难在长期坚持,难在广泛参与,难在经常开展,关键在于建立科学、规范和系统化的学科竞赛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政策支持、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硬件配套等方面保障措施,保证学科竞赛深入持久开展,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组织机制。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机制,是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确立“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校长和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规划,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其次,大力培育学生科技社团,尤其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甚至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社团,发挥社团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独特的组织优势和管理功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动力。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学分制度是激励学科竞赛活动持续开展的内在动力,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明确规定“综合创新实践”为必修环节,并特设了4个创新学分。学生获取创新学分除参加各种科研工作、学术活动、发表论文及著作,发明专利产品等途径外,最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取得。同时,还设立了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及集体;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记入教学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建立基地。学科竞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校内实验室通过科研型、科技活动型、自选实验项目型和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型等多种项目形式向学生开放,并覆盖到全校学生,为学生自选实验、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和参加科学研究等提供优良条件。依托相应学科建立学生创新基地,构筑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几年来,已建立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等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服务和咨询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办学、共建等方式,在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验基地。经费投入。加强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设立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使他们能尽早地有机会参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各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各种资金,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渠道,共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行立项制。校院两级分别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专项资助学生科研项目,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优化项目筛选,被确定为校级立项项目,每年给予几千至几万不等的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按照“自主申请、导师推荐、择优资助、规范管理、严格验收”的要求进行项目管理。实行合作制,鼓励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一定的任务,老师指导和帮助学生选好研究课题,扩大学生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科研训练。联动机制。以校企联动、多学科联动、师生联动、校院联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科竞赛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强化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形成系列化、届次化,扩大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选聘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选拔高质量的参赛队伍,培养和发现一批尖子人才,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学科竞赛,力争出精品创品牌,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科竞赛联动机制,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学科竞赛要取得成效必须抓住几个重点环节

突出重点环节,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成长尽可能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实现学校学科竞赛活动系列化、全程化和品牌化。学生主体。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又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学校多渠道向学生宣传学科竞赛的意义,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鼓励组建专业科技社团吸纳更多学生参与,培养骨干分子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同学教同学、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方式形成梯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普及性训练,极大地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科竞赛活动中去。教授主导。教师是学科竞赛引导者。从选手培训到赛前指导,从丰富理论知识到训练逻辑思维,教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广大教师积极担任学科竞赛的导师,把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课内与课外的互动。许多教授以其丰富的经验将参赛选手带入新技术的应用和科研开发的殿堂,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企业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展竞赛的必要经济基础之一。学科竞赛逐渐为社会认可,许多企业以不同形式赞助学校的学科竞赛,如宁波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校设立了“宁波建设奖学金”,不仅资助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优先录用竞赛中获奖的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委以重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持了学科竞赛活动。营造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全面构建创新文化体系,形成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1)举办名家论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学术沙龙、科技成果报告会。使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名师名家,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2)各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培育富有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构建“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格局,营造激励创新、和谐共进的科技人文氛围。(3)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丰富校园文化的新内涵,培育创新文化。(4)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趋向,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品牌引领。学校树立“以科技竞赛为契机,推动创新能力及教学质量提高”的理念,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集中优势,重点办好结构设计、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品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激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延展科技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引导和催生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

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效应,有效地推进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倡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文和平

第二篇:以学术研究引领旅游学科发展

一、会议基本情况

当前高校学术期刊即将面临体制改革。为了探讨旅游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2012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主办、《旅游科学》编辑部承办的“首届全国旅游学术期刊工作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者为国内知名旅游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包括《旅游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ijchm)》、《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研究》、《旅游服务与研究》及《旅游科学》在内的主编、编辑部主任等20余位嘉宾,《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姚申应邀出席会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科学》主编高峻主持会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卫武致辞。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议期间,有八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些报告分析了全国期刊业改革的背景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旅游研究现状,探讨了旅游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前景。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姚申教授作了题为“报刊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的报告。姚申分析了目前报刊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全国期刊业面临的新形势,针对旅游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高校期刊在保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迎接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中将面临新的选择,各期刊应积极地探索诸如集团化、集约化、联合办刊、栏目共建等新的办刊模式,在提高刊物的数字化、品牌化以及国际化上寻找新的出路,开辟一个既坚持学术性又适应市场化的“双赢”的学术期刊发展新局面。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教授的报告题为“我国旅游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研究”。张凌云主要针对旅游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归属以及旅游学科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等问题展开分析,他采用“图书分类方法”对发表在期刊上的旅游文献进行重新分类,进而探究旅游学学科内部各相关学科、子学科和各期刊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他认为:与旅游有关的核心期刊数量为89个,旅游学术研究在管理学类中并不占优势,影响也不大;而除旅游学科类期刊外,地理学、经济学和商业贸易等学科的学术期刊对于旅游学术文献的贡献率也较大。

《旅游管理》杂志编辑徐婷婷的报告题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发展介绍”。徐婷婷通报了“复印报刊资料”品牌创建50周年庆典活动所公布的2012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刊物》,包括《旅游科学》、《旅游学刊》、《旅游论坛》、《旅游研究》、《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均在“重要转载来源刊物”之列。她还说明了“重要转载来源刊物”的筛选过程,并着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流程及《旅游管理》选稿的执行标准,并就各期刊代表提出的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经济地理》编辑部主任苏昌贵的报告题为“《经济地理》杂志中旅游类论文情况概述”。苏昌贵介绍了《经济地理》杂志为顺应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院校纷纷设立,旅游教学、科研人员大幅度增加以及旅游科研项目增多的局面而开辟“旅游资源与开发”栏目的情况,他特别指出,旅游类学术论文栏目已成为《经济地理》的五大主要栏目之一。他还从学科分类、研究基金资助情况、作者单位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地理》杂志近三年来旅游类论文的刊发情况,认为旅游类论文的录用考量主要在于注重宏观性、规范化、客观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注重创新性等方面。

《旅游研究》主编、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窦志萍教授的报告题为“在目前期刊体制改革形势下,旅游类期刊应该如何应对”。窦志萍介绍了《旅游研究》杂志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杂志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为旅游研究搭建平台,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旅游产业的办刊理念。她还提出了在新的改革背景下、旅游类学术期刊在发展途径、发展方向、资源利用、稿源和稿源质量等方面的一些困惑。

《人文地理》杂志编辑梁璐的报告题为“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工作的机遇与转变”。梁璐从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带来契机、编辑工作的转变等三个方面说明了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工作的机遇与转变问题。她认为:编辑工作中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题中应有之义;编辑工作者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提升学术能力,实现向专家型、学者型编辑的身份转换;虽然学术期刊选择与大众媒体联姻是“势所逼、理所致、情所归”,但技术手段的更新并不能改变期刊的核心价值观,文章的学术性、创新性仍然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ijchm》副主编刘静艳教授的报告题为“文化与交流-与ijchm的合作”。刘静艳介绍了中山大学和ijchm的合作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ijchm)》(中文译为《当代服务管理国际期刊》)期刊在2013年筹备出刊的基本情况。ijchm主编助理赵新元则对期刊的筹备现状、稿件编排、作者投稿流程等具体细节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就期刊的文章编辑、审稿、操作平台等问题同与会代表做了交流和讨论。

《旅游科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的报告题为 “旅游学术期刊使命的思考”。高峻分析了旅游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旅游学科的学科地位、学术研究与咨询类研究区分等问题,指出旅游学术期刊应该承担起传承知识、探究真理的使命,形成一批运用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培育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科研工作者。他介绍了《旅游科学》杂志的改版工作,并对两年来所刊发文章的学科背景、研究方法、论文作者的基本情况、注册投稿作者情况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进一步明确了《旅游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鼓励旅游的学术研究,更加关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向上更多关注旅游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空间学等交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作者方面更加关注中青年研究者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同时关注著名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会议主要成效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举办的旅游学术期刊工作会议在全国尚属首次。会议统一了思想,加深了认识,交流了经验,凝聚了力量,增强了信心。

本次会议围绕“以学术研究引领旅游学科发展”的主题进行探讨,为各旅游学术期刊继续保持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提升旅游高级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思路,在推动我国旅游学术期刊信息交流、提升旅游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方面意义重大。

与会代表分别交流了期刊改革背景下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探讨了旅游学科的特殊性及归属问题,分享了各自的办刊经验,阐述了各自在办刊及发展中的困惑和瓶颈,引入了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工作角色转换的思考,介绍了本土期刊同世界一流期刊合作的经验,明确了刊物对旅游学科学术发展的责任。

与会代表对建立定期的全国旅游学术期刊工作会议机制达成一致意见,同意继续搭建好旅游学术期刊的办刊经验交流平台,以促进旅游学科学术研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术人才。同时,大家一致认为,《旅游科学》承办此次会议是开了一个好头,期待在下届会议期间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旅游学术期刊的发展问题。旅游学术生命之树长青是与会代表的共同心声。

第三篇:以创新创效引领转型升级

以创新创效引领转型升级

——山西建邦集团依靠科技创新克难增效纪实 羊年伊始,山西建邦集团技术中心被山西省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太原海关联合批准为省级技术中心。这标志着建邦集团对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管理,正在使创新创效品牌化。同时,这也是建邦集团近年来不断创新、逆势求生的一个缩影。

技术创新立品牌优势

以建邦集团董事长吴晓年、总经理张锐为代表的公司高层认为,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钢铁企业步入白热化竞争的时期,要实现逆势求生,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大力开发品种钢,实现品种转型,使建邦的生产指标、技术操作、经营理念、品牌效益迅速迈入先进行列。

2014年全年,建邦集团实施技术创新项目518个,总投资2375万元,实现降本增效4926.03万元。企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得益于工艺技术、操作创新,学习、消化、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探索和落实一切可以节能降耗的新方法。例如,炼钢厂对白灰烧制废弃的下脚料实现综合利用,使吨钢石灰消耗降低10kg,钢铁料消耗、吨钢炼制费、转炉石灰消耗分别步入行业先进工艺指标行列,转炉少渣冶炼、提碳降锰、以铬代锰等技术攻关降低生产成本近20元/吨;轧材厂ф12mm、ф14mm棒材实现四切分,轧材生产效率提高30%,采用低温轧制、控轧控冷工艺,使每吨轧材轧制费同比降低近50元。通过上述一系列工艺改造、技术创新,建邦集团去年全年降低生产成本超2亿元。

在坚持创新创效的思路引领下,建邦集团的拳头产品之一“JB”牌球墨铸铁成为全国第一品牌;拳头产品之二“JB”牌Ⅲ级以上全系列抗震螺纹钢和盘螺,产量与质量实现双提升,进入晋南和西南第一品牌阵营;矿用锚杆钢已全部进入山西省五大煤业集团;管桩用30MnSiPC钢棒已在晋、陕、豫、甘市场享有很高的信誉,占有率稳步提升,全年增效2000余万元。

品种转型抓牢炼钢关键

建邦人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品种钢的开发生产,炼钢是关键,钢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品种钢的产品质量。一年多来,建邦集团炼钢厂紧紧围绕品种转型展开技术攻关,在炼钢厂内部,少渣冶炼、氧枪枪龄等技术攻关小组纷纷形成“对准先进指标追比赶超”的势头。他们从工艺过程控制、生产组织、物料准备和人员培训等各方面下功夫,使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四恒”,即“恒重量、恒温度、恒成分、恒拉速”,最终保证了品种钢生产质量的稳定,为公司品种转型发展战略迈出了坚实一步。

操作创新出业绩,炼钢年增效益上千万元。炼钢厂冶炼车间开展转炉少渣冶炼技术攻关,通过提高装准率、优化枪位控制、优化炉渣结构等措施,在保证脱磷率前提下平衡渣量、碱度等因素,降低造渣料消耗,进而减少转炉渣量,实现转炉合理范围内少渣冶炼,最大限度降低钢渣带走的铁元素,减少钢铁料损失。少渣冶炼攻关后,造渣料累计消耗比攻关前降低10.24kg/t,石灰消耗比攻关前平均降低8.43kg/t。依此计算,减少石灰消耗一项降低成本2.77元/吨钢,因渣量减少而减少的铁料带来效益2.23元/吨钢,其余造渣料效益约0.39元/吨钢,转炉少渣冶炼综合效益为5.4元/吨钢,全年可产生效益1296万元。

技术攻关威力显,炼钢提高生产率。氧枪作为转炉炼钢核心设备,负责将高纯度氧气以超音速射流的形式吹入金属熔池,为炼钢生产提供所需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进而完成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快速紧张的生产节奏、并不稳定的铁水条件和原材料质量,加之操作失误等多种因素,氧枪粘钢损坏现象经常出现,既增加了劳动强度,又严重影响了炼钢的生产节奏,限制了产能的发挥,同时给转炉生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在炼钢生产过程中,氧枪粘钢的危害极大:由于吹炼过程中氧枪枪位受控制不稳或加料时机把握不好等原因,均易造成化渣不良,炉渣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严重的返干现象,使炉渣不能很好地覆盖金属液面。裸露在外的钢液,受氧气射流的作用发生飞溅,造成枪头粘钢,极易造成氧枪损坏。

建邦集团的炼钢人从铁水条件入手,全面控制石灰、白云石等辅助材料质量,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对转炉炼钢氧枪粘钢损坏原因进行历史数据分析,针对主要原因进行预防处理,有效解决了氧枪粘钢损坏问题,大大延长了氧枪枪龄,有效降低了炼钢设备运行成本,提高了炼钢生产效率。

精控合金成分全方位降本

为降低公司生产成本,炼铁厂高炉使用经济料,由此带来铁水Cr含量高,因Cr在铁水中是相对难氧化元素,且其氧化物Cr2O3使炉渣黏稠,对转炉化渣脱磷造成极大困难。面对公司整体利益和炼钢技术难题,炼钢厂厂长组织开会分析、钻研讨论,出外向专家寻求理论支撑,内部联合技术中心和轧钢厂共商举措,最终决定充分利用钢水中残余Cr元素,试行合金成分以铬代锰进而降低合金Mn含量。生产实践表明,以铬代锰是降低炼钢生产成本、实现残余元素综合利用的有效手段。

根据生产数据统计分析,建邦集团技术人员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部分钢种Mn含量下限范围进行适当下调,并稳定钢中铬含量在合理区间,为确保以铬代锰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技术攻关后,折算硅锰合金消耗降低0.85千克/吨,相应硅铁合金消耗升高0.19千克/吨,综合合金消耗降低成本3.88元/吨。粗略估算,参与以铬代锰的钢种年产量为180万吨,则每年创造效益698.4万元。

合金成本大概占炼钢成本的30%~55%,作为炼钢成本组成大项,降低合金消耗可以有效控制炼钢生产成本,以铬代锰后进一步降低合金消耗的攻关势在必行。通过总结以铬代锰降合金的技术经验,根据钢中各种元素对碳当量和性能的影响关系,炼钢厂、技术中心、轧钢厂经过讨论,最终达成通过提碳降锰技术攻关实现 “提碳、降锰、降硅”的多措施、全方位综合降成本方案。

提碳降锰,通过合理提高成品成分碳含量控制,在保证碳当量前提下,有效降低合金锰含量,进而降低合金成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岗位操作人员窄成分控制水平稳步提高,碳控制在0.23%~0.25%范围内的比例在93%以上,带来效益约12.6元/吨钢,全年累计效益为3024万元。

除此之外,建邦集团坚持挖潜增效,2014年炼钢厂转炉装准率达到93%,最高日产量突破8200吨,钢铁料消耗、石灰消耗、铁水消耗均刷新历史纪录,钢坯合格率达到99.98%,多项工艺技术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炼制成本实现“破四见三”(突破保持多年的400元/吨以上的炼钢钢坯加工成本),累计增加效益约7000余万元。

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管理做细、产品做优、实力做强的不竭动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能想到,建邦人就一定能做到!”总经理张锐相信,在创新创效精神的指引下,建邦集团的未来值得期待。

第四篇:以学风建设为引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风建设为引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面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夯实基础

——凌靖波书记在2014年学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11日

老师们、同学们:

下午好!根据学校工作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4年学风建设大会,目的就是通过强化学风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石化品牌大学。刚才,恒胤副书记对2013年、2014年的学风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2015年学风建设工作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刚才也对2013年学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学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的典型发言讲的都很好,希望其他单位积极认真学习,追赶先进。下面,就加强学风建设,我谈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领会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1年12月2日,教育部颁发了一个《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强调,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可以说,学风是一所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软

实力”和“原动力”,关系着学校的内涵发展、长远发展。学校坚决推进学风建设,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加强学风建设是建设一所好大学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期望和要求。我们学校在2012年党代会提出“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三大战略以及建设国内知名石化品牌大学的目标,其抓手或者突破口在哪里?我认为,加强学风建设尤为重要,这也是当前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建设国内知名石化品牌大学的策略选择。前哈佛大学校长、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风气和质量。”纵观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它们无一不在具有一流研究水平的同时,更拥有一流教学水平和一流的学风,这已成为高水平大学的显著特征。因此,要建设一所好大学、一所高水平大学,一所学生喜欢、学生向往的大学,就必须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2、加强学风建设是成就一个好老师的必然要求 在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讲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

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可以说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成就一个好老师也是一所大学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成为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抓好学风建设,教师应该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必须要在学习知识、钻研业务、研究学术等方面带好头,自觉以身示范,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3、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一个好学生的必然要求 严谨的学风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自觉培养各方面能力的保证,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对于学生而言,学风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品质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前景。我校在60年办学实践中,铸就了“崇德、博学、求实、创新”校训和“艰苦奋斗、求实献身”的优良传统,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在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石油石化行业和教育战线赢得了尊重和口碑,追根溯源,正是我校优良的传统和学风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面对90后学生群体,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优良学风,审视并解决面临的问题,创新学风建设机制,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二、齐心协力,主动构建学风建设新常态

当前我校正处于全面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的起步阶段,优良的学风为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上下联动,师生同心,主动构建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学风建设新常态。

1、从严治教,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经讲到:“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的培植出博学敦行的学者。”由此可见,营造良好学风环境,教师责无旁贷。一是要突出教书育人主业意识。我们的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应该创造知识,那就是你要做研究,还要教书育人,这是老师的天职,现在有部分老师欠缺的是教育管理学生,只管上课,不管管理,不管育人,作为教师一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古人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一定要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真情服务学生,对教书育人满怀赤诚,倾心教书,潜心育人。二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从改进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学艺术等方面入手,增强课程吸引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至关重要的是,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三是要注重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学风建设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检查督促者,要注意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积极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抽出更多时间到学生中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要扎实推进班级建设,促进班风学风,积极探索学风建设新途径、新办法和新举措。积极探索和实施辅导员校、院(系)“双管理、双考核”机制,以“名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为着力点,深化辅导员“创名工程”,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高素质、讲奉献的优秀辅导员队伍。学校机关各部门、教辅单位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努力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自觉性和能力,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2、增强动力,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风建设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一是要宣传引导,营造氛围。要利用校报、广播、微信、宣传栏等阵地,集中力量宣传学风建设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内容和推进措施,努力做到师生人人知晓,为学风建设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氛围。开展各种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教育,利用“成长故事汇”等平台,讲好故事,传播好“正能量”,引导学生把加强学风建

设内化为自己的主观要求。二是要示范引领,激发动力。在学风建设中,要善于运用抓示范典型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优秀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在校风学风建设中起到较强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大力推进学习型宿舍、文明班级创建活动,营造刻苦学习、团结互助、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学风;通过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宣传报道学生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学生主动向榜样看齐。三是要严格管理,突出实效。大力实施“良好习惯三养成”计划,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读书的好习惯、奋斗的好习惯;落实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责任,努力消除“逃课一族”、“低头一族”等不良现象;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建设优良室风,教育和帮助学生努力建设学习型宿舍;认真落实上课不定时考勤等各项学风建设制度,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做到细化管理,周到服务。

三、统筹谋划,建立、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校上下都要高度重视、共同行动、常抓不懈,必须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修订了《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制定了《2015年学风建设工作方案》,成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主任的学风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

学风建设的总体规划,构筑学校“大学风”建设平台,推进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工作。今天的动员大会后,各院(系)、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大家投入到学风建设各项活动中去。

2、创新机制,科学考核。要建立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实现教学系统和学生系统信息共享,强化教学环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控制,做到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学风状况的动态了解和监督,减少学风建设“盲点”;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和“教师评学”机制,促进教学相长,促进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

3、夯实作风,协同推进。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员工一定要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夯实作风,强化作为,为学风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学生处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不断完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教务处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管理,整顿教学秩序,强化质量管理和监督。各院(系)是学风建设工作的主体,要尽快制订本院(系)、班级、团学组织学风建设行动计划,组织和指导各年级、各班级开展好学风建设活动; 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都要各司其职、协力配合,为学风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老师们、同学们,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立志成才的有力支撑。全校各单位、部门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全校师生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推进学校“创新强校”工程而共同努力!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第五篇: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李勇 贺庆棠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和加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研究型大学由于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科研条件和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面,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和德国几个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点与优势,旨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起到借鉴作用。

一、在教学模式上,注重讨论式、研究性学习

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各国研究型大学都在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他们探索的是只有研究型大学才具有的一种全新的本科教学模式:本科生要得益于研究生教育体系独一无二的资源;研究型大学要给予学生其它教育机构所不能提供的广泛经验和能力,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研究经历,使毕业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报告特别提出应使“研究为本的学习”成为标准,大学里的教师、研究者、学生每个人都应是一个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调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其具体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如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都强调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听课。其中,重视研讨法和研究性学习(本科生参加科研)是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中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第一,重视研讨课程。大学研讨课(Seminar)最早是柏林大学为了引导和训练学术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讨论课仍然是当今德国大学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现在研讨课在其它各国研究型大学的课堂教学中也非常盛行。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一般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研讨课,近年来为低年级开设了更多的研讨课。例如,2008—2009普林斯顿大学就为新生开设了74门研讨课,每门研讨课向所有的新生开放,而且学生,可以跨院系选学。2008年秋季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了135门研讨课。这些针对新生的研讨课有的带有“导论”性质,但并不是我们许多教师理解的那种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全面的“概论课”,而是强调“引导”,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因而具有相当的深度。此外,美国大学为新生还开设了各种跨学科综合性的专题学术研讨课程,由有经验的教师主持。学生们依照自己的兴趣报名选学,学生在规模很小(一般限定为10余人)的研讨班中,和教师一起从不同学科视角探究令人兴奋的热门问题,围绕主题查阅相关的富有见识的文献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充满活力的讨论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这种研讨课程难度更大,但是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研讨课也是英国研究型大学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导师制教学是英国著名大学教学模式的特色。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是导师教学的基本形式。导师教学最初都是由导师和学生一对一地进行的。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现在导师教学更多的是两个学生一起上课,甚至是3--4人。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导师不是信息传递者,并不在意教授学生多少知识或是给他多少信息,而在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成为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例如,牛津大学为导师

制教学投入大量的资源。在全部24周的一个学年中,文科导师每周教学 12个小时.理科教学每周6个小时,这种教学负担远大于其他大学中的教师。此外,牛津大学中担任导师的学者必须在比其它大学要求更为广泛的领域中进行教学。为了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学院严格按照导师指导学生的比例决定招生人数。20世纪80年代,导师一般负责6—12名学生,而到90年代中期,一名导师负责约20名本科生。

第二,重视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信息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外许多研究型大学均设立了本科生科研计划,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美国是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最广泛、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为了保证本科生科研的开展,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的领导与组织管理工作,一般都在学校一级成立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例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分别于1994、1997年专门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以对本科生科研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多种多样,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科研项目,在其中担任研究助理;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工作以及公众服务性项目,学生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从本科生科研项目的资助来源看,既有院系或者学校提供资助的研究项目,也有校外各种组织提供资助的研究项目。例如斯坦福大学在2006-2007就为1200名本科生提供了4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学生需要参与标准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阶段,包括撰写研究申请和计划、实施研究、分析数据和以口头及书面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研究项目可以在一个学期完成,但是多数要进行一个学年以上。美国大学一般都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成为总学分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贯彻本科生科研计划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给本科生也配备导师,而且为了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大学在经费、工作评定上予以倾斜。例如,伯克利规定,在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中,教师指导一名本科生,学校给予500美元项目资助经费。有的学校还设立最杰出的教学成就奖,指导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教师增强竞争力。麻省理工学院在教师聘任和提升过程中,把指导大学生研究计划等项目看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为了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本科生学者研究项目除了提供科研本身的成本外,还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食宿资助或差旅费。

二、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明显特征。这方面德国大学开辟了先河,教育家洪堡提出并在柏林大学中首次实施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将科学研究视为培养“有修养的人”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授,只有这种教学才真正够称大学水平。德国大学形成的这种创造性研究模式不仅被公认为19世纪“生产”职业科学家的最成功的范式,而且对美国等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世界的研究型大学中,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职能。教师都要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活动,这样他们可以把科研的最新成果带入到教学之中,带给学生。这是其它非研究型大学所无法比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引入了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学术领域中最新成果或最新问题,不仅向学生传授了最新知识,而且还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普林斯顿大学在注重教师科研和教学的融合方面也是一个典范。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独立辅导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名师执教又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扭转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

学”的现象,美国的许多研究型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知名教授上讲台,为低年级学生介绍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与西方其它、大学相比,英国大学对教学重视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精英教育传统,因此科学研究进入英国大学起步较晚,但成绩却很骄人。至今英国获诺贝尔奖共有100多人,按人口计居世界首位,总数仅次于美国。当今的英国著名大学特别重视科研工作,并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剑桥大学的科学研究实力是最强的,获得的科研经费也最多,但剑桥大学始终重视教学工作,强调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平衡,强调要培养拔尖人才。剑桥大学要求每一位教师既要搞科学研究,也要保证一定课时量的高水平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性知识教授给学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来促进教学。在保证研究水平的前沿地位的情况下,学校有一整套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做到了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是研究型大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与趋势。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研究型大学在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基础学科,注重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注重和加强课程的基础性和广博性,减少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化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其教学理念就是不指望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而是着重使学生获得终身自我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把“更少才是更多”(Less is more)这一具有哲理的基本原则纳入到本科课程设置当中。英国大学自由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由于这一原因,英国著名研究型大学课程和专业的设置思想始终为: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反对教育外在的功利目的,重视学术性。英国高校的课程,普遍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反对实行时间过早、范围狭窄的专门化训练。例如,剑桥大学本科生课程设置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可在第一或第二学年中,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选课,使学生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而在第二学年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或选择专业学科进行学习。德国大学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从柏林大学哲学系课程设置来看,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知识,还包括了自然科学科目。这些课程几乎囊括了除法、医、神等专业课程之外所有的高级学问,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很强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广泛性。

三、在评价体系上,注重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和学生的能力评价

在教师评价制度上,注重对教师的综合评价。研究型大学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研究型大学教师考核体系就强调教师在教学、学术与创造性研究和服务性工作三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学校希望教师在这三个相互支撑的领域保持连续性和高水平,将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教师评估体系看作是学校管理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职能,因此,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权重要大于其它非研究型大学。但是,在评价体系中,教学方面的权重仍然是最大的。通常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评价的权重分别为50%、30%和20%。由此也可以说明,教学工作在研究型大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工作。这样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对强化学校的教学工作,对克服和避免只重科研的倾向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专门制定政策,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例如,康奈尔大学等还设立了“优秀教学奖”来鼓励更多的知名教授从事教学工作,特别是更多地登上本科教学的讲台。

传统上,德国大学把科学研究当作学者的最高职责。到现在,科学资本对于德国大学教师在职业上的发展仍然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资本价值要远高于教学资本。因此,德国大学教师相对而言倾向于对科学资本的获取和积累,而把教学资本放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是,对教师教学评估的结果也是影响教师职位、晋升、薪水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系统地、全方位的学生评价教师在德国的大学已形成一种制度。对大学教师应聘和提升职称所进行的教学考核评定工作必须征集学生的意见,每门课程或每学期结束前都要求学生对课程和授课

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以便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或作为人事决策的依据。英国大学教师有三个层次,即讲师、高级讲师和教授。从讲师到高级讲师比较容易,从高级讲师到教授则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研究方面,要看有多少出版物,有多少学生,研究资金如何,是否是一些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例如,按照剑桥的规定,连续聘任的教师需要良好的教学成绩作为条件。其次,所有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和助理讲师对大学的基础教育都有着法定的责任。在牛津和剑桥即使最著名的皇家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被要求给本科生上课。

在学生考核制度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美国大学的考核往往不是一张试卷定终身,教学绝不围着考试转。在整个学期中,一般课程都要进行2—3次考核。考试中很少搞死记硬背,考试时可提供必要的公式和计算常数。题量虽不多,但特点鲜明,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考核中一般都会涉及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例如让学生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和研究专题撰写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其中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十分突出的。例如,耶鲁太学主张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很多考卷的题目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英国高校根据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多样,采用比较多的考核方法是“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一般由3—5人分工完成。每个小组的题目不同,小组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在小组研究过后,可能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或撰写小论文(有的是案例分析),字数一般为3000字左右。之后,由小组成员分工把主要内容采用适当的形式(多采用PowerPoint)讲解出来,其他小组的成员和教师会就作业内容提出问题。小组作业一般占个人总成绩的40%。至于个人作业或考试,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是做设计,文科学生则多为案例分析或写论文。个人作业或考试一般占个人总成绩的60%。除此之外,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还要写出毕业论文。论文一般是由本校导师和一名由该导师选定的校外导师共同评定分数。任课教师出试卷,由校外同行专家审阅,以保证试卷的难度适中;同时保证各大学的考试水平大体一致。德国大学的考试很严格,难度也很大,但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大学里讨论课很多,一般不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学期结束时教师根据发言提纲和发言情况评定成绩。这样的考核形式突出的是学生在大量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考核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下载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大学党委书记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

    以创新放飞梦想 以科技引领未来

    以创新放飞梦想以科技引领未来 人类是在社会发展中成长,人类的思维是在发展中不断尝试,事物是有机的结合体,生物或者非生物都能改变人类对其的看法。利用这些创造人们需要的,这......

    访赵琦:以职业标准引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访赵琦:以职业标准引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时间:2012-3-21 来源:信息中心 作者:中国教育报浏览:116记者:近年来,建设行业发展迅猛。作为一家教育专业媒体,我们很关注在这样的产业......

    以创业教育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分析,主张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变教育观念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系统工程,并通过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剖析,针对性提......

    学科竞赛对高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学科竞赛对高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摘 要]文章论述了学科竞赛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提升上的重要性,以及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上的价值......

    以信息化引领残疾人社会管理创新(杭州市)

    以信息化引领残疾人社会管理创新 ——以杭州市助残服务直通车为例 杭州市残联理事长 杨广发 (2011.4.1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

    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

    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所在。社会自然需要管理,并且变动着的社会,管理更需......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