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再奇 以创新引领英特尔成功转型

时间:2019-05-14 17: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再奇 以创新引领英特尔成功转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再奇 以创新引领英特尔成功转型》。

第一篇:科再奇 以创新引领英特尔成功转型

科再奇 以创新引领英特尔成功转型

两年前,布莱恩?科再奇接替欧德宁,成为英特尔历史上第六位CEO。如今这位科技巨头的领头人感觉如何呢?“2013年,当我接手英特尔的时候,我们在数据中心和PC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却鲜有突破进入其他领域。”科再奇表示,他上任后,英特尔正在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数据中心以及内部硬件,同时在以后所设计的其他硬件的芯片中,将大力推行定制化,让芯片可以用于大型数据中心的独立功能。

从2014年财报来看,数据中心业务占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而此次收购如果成功的话,英特尔将有望加强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并逐步摆脱对PC业务的依赖。科再奇亦表示,英特尔在未来将进入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可盈利的相邻业务,以稳定公司盈利,增大股东回报,并计划兑现其承诺,以增加在该细分市场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在科再奇的手中,英特尔这家巨擘的动作开始灵活起来,这是外界乐于见到的变化。

力图以创新思维重塑英特尔

记 者:你一直非常重视创新和创造力。2006年,你曾带领英特尔变革,推动工厂和供应链的转型,使工厂周转率提高了60%,客户响应速度加快了一倍。这样的变革思维或创新思维,是如何延续到你管理这家公司的创新流程的?

科再奇:你记得过去所有发生的事情,这非常好。我们想要做的是建立一个简单、成熟的框架,有了它,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今天做的所有事情,明天都可以做得更好。只要持续去做,一定能够驱动公司的创新和创造力。我们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实现这种改变速度。现在,你已经可以看到相关的成果。在一年半之前,SoFIA平台还不在我们的路线图上,我们甚至都没有去考虑过它,而今天它已经上市了。但随后我们决定,如果能做成纽扣大小不是更好吗?我们最后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因此,Curi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Edison的基础上变得更出色。

记 者:你的创新思维或者说创客的身份,是如何塑造英特尔文化的?

科再奇:工程创新是英特尔的基石,我们驱动和衡量自身的成功都基于工程和技术领域的进步,这是我们作为一家公司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产品路线图、研发时间表,既有基于传统的创新,也有颠覆性的创新。我不断提醒人们,这两者是一个等式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拥有非常强大的、严格的针对产品时间表和路线图的评审体系,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我们有一些项目,即便认定是失败的,也会将其视为成功。因为从长远来看,它使得我们能够获取经验,确保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更伟大,为此我们已经进行了非常多有趣的项目。

记 者:有评论这样认为,您在2013年就任英特尔CEO是一个绝佳的时机。您是如何解读自己作为CEO的角色?当时英特尔所处的市场环境又是怎样的?

科再奇:很难讲什么时机就任CEO是最完美的。我是从工程师出身,在任何时候完成从工程师到CEO的转变,都意味着个人的重大转型。对我而言,这样的角色转换跨度非常大,因为我需要花更多时间面对媒体,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客户身上而不是工程创新方面,而这与我过去从事工程领域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过去,英特尔并没有平板电脑产品线,但在短时间内,我们在平板电脑芯片领域赢得一席之地。同时,我们还拥有了Curie、Edison、SoFIA这些崭新的产品和平台。此外,我们还在大力推动物联网产品与调制解调器业务,我们与诸如瑞芯微、展讯等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建立了强大的合作关系。2013年,当我接手英特尔公司的时候,我们在数据中心领域和PC领域成绩斐然。但是,我们却鲜有突破进入其他领域。再看今天,我们不仅在这些领域实现了突破,并在其中取得了成功,例如刚才提到平板电脑业务。我们还将创新引入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领域。我们在智能手机中引入了英特尔Realsense实感技术,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真正为这些领域带来创新。

记 者:我想知道在你就任英特尔CEO之后,对原有的产品路线图作出了很大改变吗?

科再奇:我希望告诉你的是,Quark的产品化、Edison平台的推出、Curie平台的问世,这些其实都不在我们原有的产品路线图上。它们之前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只是一些理念,在我们的研发中心存在,大家只是思考过将它转换成产品的可能性。即便是实感技术,当时也处于实验室阶段,大家仅仅思考过用它来做什么。因此,我们就需要提出“如果是会怎样”的问题。例如,我们此前曾展示了采用英特尔Realsense实感技术来控制的无人机。当时,没有人知道结果会如何,因为当时它还仅仅是一项实验。但如今,它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成功。Curie则是另外一个例子,该款平台之前甚至没有进入到实验室研究阶段,而仅仅是一个理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确实对于路线图进行了重大调整。Skylake是我们的第6代酷睿处理器平台,而这条产品线一直在我们的产品规划路线图上。因此,英特尔总是在持续推动创新。

打造英特尔三大增长引擎

记 者:早前英特尔一直努力试图在移动领域取得突破,但收效甚微。在你的领导之下,英特尔成功地将平板电脑芯片的销量进行了大幅提升。此外,您还成功地将PC部门和移动部门进行了合并,取得这样的成功究竟是运气使然还是有其他必然原因?

科再奇:我想,无论结果的好与坏,都是由自身努力、战略选择和一些运气因素共同决定的。你可以说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战略的思维去进行了选择。作为一家以工程创新著称于世的公司,基于这样的工程背景,我们其实很难公开宣布“实现4000万平板电脑芯片出货量”这一目标。但是,一旦我们确立了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必须以结果作为驱动的方向。最终,通过上下齐心协力,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我认为,这是战略设计将整个组织推向到一个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的空间,并在不断接近创新极限的过程中赢得新的发展。PC部门和移动部门的合并,是希望借此告诉大家,如今已没有一个独立的PC世界和一个独立的移动世界,这是一个融合的世界。我们的客户在看待这些产品的时候,客户的客户在看待这些产品的时候,都是智能客户端不同的选择,团队之间需要互相支持、共同创新。如果这两个部门独立存在,这种模式就无法确保实现快速创新。

记 者:在PC领域有哪些创新带来的增长机遇?

科再奇:我们依然认为,PC领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创新。首先是2合1产品。随着Core M平台的推出,2合1设备变得越发轻薄,并实现了无风扇设计。有些人在考虑购买平板电脑和PC的时候,就会想自己为什么不去买一款2合1设备,同时实现这两项功能呢?我们可以纳入英特尔实感技术、无线揽设计,包括一些诸如人脸识别系统在内的应用,所有这些创新都会带来很大的增长。如果看下一步的增长驱动因素,我们可以在数据中心、物联网、存储领域实现增长。这是英特尔公司的三大增长引擎。

记 者:你谈到了物联网,高通和英特尔都希望拥抱下一波浪潮――物联网。大家会觉得高通更关注消费级可穿戴设备,而英特尔则更企业级嵌入式系统。请问你怎么看待?

科再奇:物联网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涉及很多诸如零售业、工业、汽车业在内的垂直细分领域,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市场。因此,我们需要强调自己的重点,将战略聚焦在零售业、工业、汽车业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当然,我们也会有一些其他通用产品可以用在消费者导向的应用上。但是,目前我们最重点的三大领域就是零售业、工业、汽车业。

不断变革的英特尔才有未来

记 者:你是一个带来变革的人,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英特尔与中国厂商瑞芯微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对展讯进行了投资,有些人对此的解读是你在向中国政府示好,你是怎么看的?

科再奇:我们与中国政府之间已经建立了三十年的关系,这三十年来,英特尔始终是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华投资了70亿美元,并在中国拥有近7500名员工。我认为,在中国市场正确的策略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现双赢。我们必须成为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所谓合作伙伴的意思,并不是依靠他们来帮助英特尔销售产品,而是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共同面向市场,通过合作提升双方的能力。我们总是将最新的技术带到中国市场,并总是确保自己的中国合作伙伴能够拥有全球竞争力,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技术、更好的市场前景。我们有能力帮助合作伙伴走向海外市场,而合作伙伴反馈给我们的价值就是创新和工程师群体。一方面让我们能够抓住中国市场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的合作伙伴有机会走向全球市场。因此,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记 者:英特尔在2013年宣布推动中国技术创新生态圈(CTE)发展,请问深圳CTE打造的产业链,对于推动英特尔的发展而言有何意义?

科再奇:我们来看一下4000万平板电脑芯片的出货量,其中很大的比例来自于中国技术创新生态圈(CTE)。如果没有CTE,我们恐怕很难完成4000万的出货目标。但实际上,CTE的价值远超于此。我手里拿着的这部手机,是由CTE的一家本土厂商生产的。这款搭载英特尔Realsense实感技术的智能手机,正是在中国技术创新生态圈的环境中研发并生产出来。这便是一个实现“双赢”的成功例子。我们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与架构,然后合作伙伴告诉我们他们可以用来做什么,所以由此带来了新的手机。坦率地讲,我们最初对于产品能否成功也持观望态度,但我们的合作伙伴最终做到了。对于CTE对英特尔意义的问题,4000万平板电脑芯片和这款带Realsense实感技术的手机都是很好的例子。

记 者:你谈到今年是摩尔定律50周年。随着晶体管逐渐到达物理极限,你认为摩尔定律是否仍然奏效?

科再奇:当然,在没有实现光速之前,就不会到达物理极限。我相信摩尔定律还有长远的发展,我们可以期许十年之后的未来。我们相信摩尔定律接下来依然可以持续几代,至少十年。我个人在技术领域的信念是,摩尔定律还可以存在几十年,这是因为物理极限是可以突破的。过去几年,我们触及到一系列的物理极限,促使我们必须采用更好的设计和创新取得突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芯片的物理极限尚未触及,直至能够实现光速的目标。

记 者:之前英特尔宣布了采用22纳米制程工艺的处理器,之后又宣布了集成14纳米制程工艺的处理器。制程工艺的演变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

科再奇:下一步应该是实现10纳米,这个我们已经宣布了。我们还没有公布它推出的详细时间表,但是我们已经宣布下一个节点将是10纳米。在此之后,则会是7纳米。这不是奇迹,也不是猜测,这些数字只是将晶体管尺寸降低50%所需要的数字。这样的话,你便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获取这些数字。

记 者:作为CEO,您如何在业务增长与华尔街对于英特尔业绩的期许之间实现平衡?

科再奇: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的目的是要给股东带来价值。你永远需要在短期增长与长期增长之间进行权衡。但是我的做法很简单,首要任务永远是对企业进行投资。假如有一项投资,我们相信它能够在长期内给我们带来增长,并且超出股东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增长,那么我们就必须去推动这项投资,即便它意味着短期的阵痛,这便是我们权衡的方式。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股东,我们必须首先对企业进行投资,之后是以股权收益或者回购的形式回报股东。但无论如何,对企业进行投资,永远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同时这也是股东希望我们做到的。

第二篇:以创新创效引领转型升级

以创新创效引领转型升级

——山西建邦集团依靠科技创新克难增效纪实 羊年伊始,山西建邦集团技术中心被山西省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太原海关联合批准为省级技术中心。这标志着建邦集团对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管理,正在使创新创效品牌化。同时,这也是建邦集团近年来不断创新、逆势求生的一个缩影。

技术创新立品牌优势

以建邦集团董事长吴晓年、总经理张锐为代表的公司高层认为,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钢铁企业步入白热化竞争的时期,要实现逆势求生,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大力开发品种钢,实现品种转型,使建邦的生产指标、技术操作、经营理念、品牌效益迅速迈入先进行列。

2014年全年,建邦集团实施技术创新项目518个,总投资2375万元,实现降本增效4926.03万元。企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得益于工艺技术、操作创新,学习、消化、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探索和落实一切可以节能降耗的新方法。例如,炼钢厂对白灰烧制废弃的下脚料实现综合利用,使吨钢石灰消耗降低10kg,钢铁料消耗、吨钢炼制费、转炉石灰消耗分别步入行业先进工艺指标行列,转炉少渣冶炼、提碳降锰、以铬代锰等技术攻关降低生产成本近20元/吨;轧材厂ф12mm、ф14mm棒材实现四切分,轧材生产效率提高30%,采用低温轧制、控轧控冷工艺,使每吨轧材轧制费同比降低近50元。通过上述一系列工艺改造、技术创新,建邦集团去年全年降低生产成本超2亿元。

在坚持创新创效的思路引领下,建邦集团的拳头产品之一“JB”牌球墨铸铁成为全国第一品牌;拳头产品之二“JB”牌Ⅲ级以上全系列抗震螺纹钢和盘螺,产量与质量实现双提升,进入晋南和西南第一品牌阵营;矿用锚杆钢已全部进入山西省五大煤业集团;管桩用30MnSiPC钢棒已在晋、陕、豫、甘市场享有很高的信誉,占有率稳步提升,全年增效2000余万元。

品种转型抓牢炼钢关键

建邦人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品种钢的开发生产,炼钢是关键,钢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品种钢的产品质量。一年多来,建邦集团炼钢厂紧紧围绕品种转型展开技术攻关,在炼钢厂内部,少渣冶炼、氧枪枪龄等技术攻关小组纷纷形成“对准先进指标追比赶超”的势头。他们从工艺过程控制、生产组织、物料准备和人员培训等各方面下功夫,使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四恒”,即“恒重量、恒温度、恒成分、恒拉速”,最终保证了品种钢生产质量的稳定,为公司品种转型发展战略迈出了坚实一步。

操作创新出业绩,炼钢年增效益上千万元。炼钢厂冶炼车间开展转炉少渣冶炼技术攻关,通过提高装准率、优化枪位控制、优化炉渣结构等措施,在保证脱磷率前提下平衡渣量、碱度等因素,降低造渣料消耗,进而减少转炉渣量,实现转炉合理范围内少渣冶炼,最大限度降低钢渣带走的铁元素,减少钢铁料损失。少渣冶炼攻关后,造渣料累计消耗比攻关前降低10.24kg/t,石灰消耗比攻关前平均降低8.43kg/t。依此计算,减少石灰消耗一项降低成本2.77元/吨钢,因渣量减少而减少的铁料带来效益2.23元/吨钢,其余造渣料效益约0.39元/吨钢,转炉少渣冶炼综合效益为5.4元/吨钢,全年可产生效益1296万元。

技术攻关威力显,炼钢提高生产率。氧枪作为转炉炼钢核心设备,负责将高纯度氧气以超音速射流的形式吹入金属熔池,为炼钢生产提供所需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进而完成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快速紧张的生产节奏、并不稳定的铁水条件和原材料质量,加之操作失误等多种因素,氧枪粘钢损坏现象经常出现,既增加了劳动强度,又严重影响了炼钢的生产节奏,限制了产能的发挥,同时给转炉生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在炼钢生产过程中,氧枪粘钢的危害极大:由于吹炼过程中氧枪枪位受控制不稳或加料时机把握不好等原因,均易造成化渣不良,炉渣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严重的返干现象,使炉渣不能很好地覆盖金属液面。裸露在外的钢液,受氧气射流的作用发生飞溅,造成枪头粘钢,极易造成氧枪损坏。

建邦集团的炼钢人从铁水条件入手,全面控制石灰、白云石等辅助材料质量,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对转炉炼钢氧枪粘钢损坏原因进行历史数据分析,针对主要原因进行预防处理,有效解决了氧枪粘钢损坏问题,大大延长了氧枪枪龄,有效降低了炼钢设备运行成本,提高了炼钢生产效率。

精控合金成分全方位降本

为降低公司生产成本,炼铁厂高炉使用经济料,由此带来铁水Cr含量高,因Cr在铁水中是相对难氧化元素,且其氧化物Cr2O3使炉渣黏稠,对转炉化渣脱磷造成极大困难。面对公司整体利益和炼钢技术难题,炼钢厂厂长组织开会分析、钻研讨论,出外向专家寻求理论支撑,内部联合技术中心和轧钢厂共商举措,最终决定充分利用钢水中残余Cr元素,试行合金成分以铬代锰进而降低合金Mn含量。生产实践表明,以铬代锰是降低炼钢生产成本、实现残余元素综合利用的有效手段。

根据生产数据统计分析,建邦集团技术人员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部分钢种Mn含量下限范围进行适当下调,并稳定钢中铬含量在合理区间,为确保以铬代锰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技术攻关后,折算硅锰合金消耗降低0.85千克/吨,相应硅铁合金消耗升高0.19千克/吨,综合合金消耗降低成本3.88元/吨。粗略估算,参与以铬代锰的钢种年产量为180万吨,则每年创造效益698.4万元。

合金成本大概占炼钢成本的30%~55%,作为炼钢成本组成大项,降低合金消耗可以有效控制炼钢生产成本,以铬代锰后进一步降低合金消耗的攻关势在必行。通过总结以铬代锰降合金的技术经验,根据钢中各种元素对碳当量和性能的影响关系,炼钢厂、技术中心、轧钢厂经过讨论,最终达成通过提碳降锰技术攻关实现 “提碳、降锰、降硅”的多措施、全方位综合降成本方案。

提碳降锰,通过合理提高成品成分碳含量控制,在保证碳当量前提下,有效降低合金锰含量,进而降低合金成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岗位操作人员窄成分控制水平稳步提高,碳控制在0.23%~0.25%范围内的比例在93%以上,带来效益约12.6元/吨钢,全年累计效益为3024万元。

除此之外,建邦集团坚持挖潜增效,2014年炼钢厂转炉装准率达到93%,最高日产量突破8200吨,钢铁料消耗、石灰消耗、铁水消耗均刷新历史纪录,钢坯合格率达到99.98%,多项工艺技术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炼制成本实现“破四见三”(突破保持多年的400元/吨以上的炼钢钢坯加工成本),累计增加效益约7000余万元。

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管理做细、产品做优、实力做强的不竭动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能想到,建邦人就一定能做到!”总经理张锐相信,在创新创效精神的指引下,建邦集团的未来值得期待。

第三篇:8.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作者:王忠宏 盛朝迅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2012年4月13日

内容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报告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江苏

一、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多年来,江苏坚持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国内90%的重点大学与江苏省或省辖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万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江苏服务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2010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15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上升到2010年的54%,提高9.4个百分点。

(二)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江苏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目前,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8名,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形成了一条高层次人才集聚链,增强了江苏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无锡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530”计划(5年聚集3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领效应明显,至2010年底,累计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集聚6000多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昆山市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和“三新”人才计划,坚持政策留才、事业留才、环境留才、服务留才,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完善人才利用机制,变“海归”为“海燕”,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动态,借助最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高新园区是江苏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江苏省共建有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7个,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常州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2010年高新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占全省总数的43%,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有1/4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3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

大力扶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昆山市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由政府出资,组建非营利公益法人性质的昆山工研院,每年投入10亿元,为小核酸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机器人、感知技术等五大创新领域提供研发支持和产业化培育,重点推进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孵化等功能建设,成为昆山市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无锡市大力开展机制灵活、特色显著的创新创业和创意园区(被称之为“PARK”)建设,目前PARK园区数目超过50家,2010年完成营业额180亿元,入驻科技型企业37000余家,成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江苏R&D经费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R&D经费支出达到858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80亿元,占到全社会投入的80%,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江苏注重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江苏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无锡成立科技支行,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无锡市还积极推进科技保险、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工作,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可贷可投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已有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家获准筹建,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本金达33亿元。此外,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75家,管理资金588亿元,成功培育了无锡尚德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苏州工业园建设的沙湖创投中心,每年用1亿元资金奖励创投,培育了70家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梯队。

(五)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靠修炼内功,也注重借助外力。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占比较大的情况下,江苏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提升跨国公司对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昆山通过举办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洽谈会、组织内外资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快产业配套、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嫁接”步伐,推动内外资企业配套融合发展。无锡引进42家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75家在无锡的跨国公司R&D投入远高于内资企业。2003年以来无锡外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9%,明显高于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6%和内资企业7%的水平。

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近年来江苏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商务生活成本偏高、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人才引进,海归企业家与国内文化环境还有待融合,外籍人士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不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发挥,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有待探索。江苏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仍有一些困惑和争议。比如,昆山工研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运作模式相对单一,其他经费支撑相对缺乏,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有待建立。在当前研究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政府支持和其他经费来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家和地方在基础性研发领域的合作,促进创新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是新的挑战。

(三)核心技术突破不够。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矛盾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医药产业97%以上的化学新药为仿制品,光伏产业的电池生产线、多晶硅铸锭炉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平板显示产业的玻璃基板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外国高端设备问题频繁,维修还必须由设备提供商承担,维修成本高昂。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最终只能是走向“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道路,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足。多年来,江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较为明显,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其作用进一步凸现。相比而言,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发挥仍显不足。在风险投资上,基金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境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销售规模与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启示和建议

(一)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对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包括“官、产、学、研、金、介”等多方参与,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区域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瞄准国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创新制高点。同时,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紧密结合各地区的创新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鼓励集中集聚,形成一大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支持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以国家创新引领区域创新,以区域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实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良性互动与互补,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与完善。

(二)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型企业。着眼于攀登产业竞争的技术高峰和未来发展的前沿高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资金、政策、法制等创新环境,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完善面向小企业的研发服务、产品设计等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依托重点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

(三)将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业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完善为创业者的服务,如配备行政助理,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平台,促进海外创业者对政策的了解和文化融合。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进一步降低激励门槛,优化激励审批程序,对获股权形式奖励的激励对象给予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放宽3~5年长期居留许可条件。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扩大创新投资资金规模,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创业风险投资用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等“软投入”的支持比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券商、保险和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经常性对接机制,加大对有一定科技实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增强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鼓励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率,营造企业群落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包括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区域分割等在内的政策法规,强化执行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鼓励跨国公司加速将核心技术研发转移到中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努力培育领军企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领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配套协同发展。强化产业信息公开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各地区错位、特色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创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忠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盛朝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技术研究所)

第四篇: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报告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一、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

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多年来,江苏坚持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国内90%的重点大学与江苏省或省辖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万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江苏服务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2010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15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上升到2010年的54%,提高9.4个百分点。

(二)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

江苏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目前,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8名,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形成了一条高层次人才集聚链,增强了江苏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无锡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530”计划(5年聚集3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领效应明显,至2010年底,累计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集聚6000多名海外留学归国

人才。昆山市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和“三新”人才计划,坚持政策留才、事业留才、环境留才、服务留才,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完善人才利用机制,变“海归”为“海燕”,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动态,借助最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高新园区是江苏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江苏省共建有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7个,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常州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2010年高新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占全省总数的43%,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有1/4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3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

大力扶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昆山市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由政府出资,组建非营利公益法人性质的昆山工研院,每年投入10亿元,为小核酸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机器人、感知技术等五大创新领域提供研发支持和产业化培育,重点推进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孵化等功能建设,成为昆山市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无锡市大力开展机制灵活、特色显著的创新创业和创意园区(被称之为“PARK”)建设,目前PARK园区数目超过50家,2010年完成营业额180亿元,入驻科技型企业37000余家,成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

江苏R&D经费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R&D经费支出达到858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80亿元,占到全社会投入的80%,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江苏注重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江苏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无锡成立科技支行,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无锡市还积极推进科技保险、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工作,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可贷可投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已有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家获准筹建,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本金达33亿元。此外,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75家,管理资金588亿元,成功培育了无锡尚德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苏州工业园建设的沙湖创投中心,每年用1亿元资

金奖励创投,培育了70家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梯队。

(五)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靠修炼内功,也注重借助外力。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占比较大的情况下,江苏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提升跨国公司对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昆山通过举办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洽谈会、组织内外资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快产业配套、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嫁接”步伐,推动内外资企业配套融合发展。无锡引进42家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75家在无锡的跨国公司R&D投入远高于内资企业。2003年以来无锡外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9%,明显高于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6%和内资企业7%的水平。

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

近年来江苏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商务生活成本偏高、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人才引进,海归企业家与国内文化环境还有待融合,外籍人士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不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发挥,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有待探索

江苏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仍有一些困惑和争议。比如,昆山工研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运作模式相对单一,其他经费支撑相对缺乏,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有待建立。在当前研究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政府支持和其他经费来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家和地方在基础性研发领域的合作,促进创新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是新的挑战。

(三)核心技术突破不够

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矛盾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医药产业97%以上的化学新药为仿制品,光伏产业的电池生产线、多晶硅铸锭炉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平板显示产业的玻璃基板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外国高端设备问题频繁,维修还必须由设备提供商承担,维修成本高昂。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最终只能是走向“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道路,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足

多年来,江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较为明显,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其作用进一步凸现。相比而言,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发挥仍显不足。在风险投资上,基金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境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销售规模与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启示和建议

(一)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对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包括“官、产、学、研、金、介”等多方参与,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区域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瞄准国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创新制高点。同时,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紧密结合各地区的创新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鼓励集中集聚,形成一大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支持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以国家创新引领区域创新,以区域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实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良性互动与互补,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与完善。

(二)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型企业

着眼于攀登产业竞争的技术高峰和未来发展的前沿高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资金、政策、法制等创新环境,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完善面向小企业的研发服务、产品设计等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依托重点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

(三)将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业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完善为创业者的服务,如配备行政助理,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平台,促进海外创业者对政策的了解和文化融合。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进一步降低激励门槛,优化激励审批程序,对获股权形式奖励的激励对象给予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放宽3~5年长期居留许可条件。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扩大创新投资资金规模,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创业风险投资用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等“软投入”的支持比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券商、保险和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经常性对接机制,加大对有一定科技实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增强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鼓励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率,营造企业群落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包括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区域分割等在内的政策法规,强化执行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鼓励跨国公司加速将核心技术研发转移到中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努力培育领军企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领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配套协同发展。强化产业信息公开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各地区错位、特色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创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广东发展研究数据库编纂 2012-04-17

第五篇: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大学生学科竞赛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长效工作机制,形成学科竞赛系列化、全程化和品牌化进行了探索,使高校的学科竞赛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教育;机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特殊人才,创新型人才主要有学术型知识创新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宁波工程学院以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大学生学科竞赛运行模式,建立了科学、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全校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均设立了相应的竞赛项目,逐步形成了以学科竞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学校组队参加全国和省里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成绩有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团体总成绩全省第一。

一、开展学科竞赛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难在长期坚持,难在广泛参与,难在经常开展,关键在于建立科学、规范和系统化的学科竞赛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政策支持、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硬件配套等方面保障措施,保证学科竞赛深入持久开展,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组织机制。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机制,是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确立“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校长和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规划,从组织上保证学生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其次,大力培育学生科技社团,尤其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甚至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社团,发挥社团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独特的组织优势和管理功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动力。激励机制。建立创新学分制度是激励学科竞赛活动持续开展的内在动力,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明确规定“综合创新实践”为必修环节,并特设了4个创新学分。学生获取创新学分除参加各种科研工作、学术活动、发表论文及著作,发明专利产品等途径外,最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取得。同时,还设立了创新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及集体;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记入教学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建立基地。学科竞赛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校内实验室通过科研型、科技活动型、自选实验项目型和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型等多种项目形式向学生开放,并覆盖到全校学生,为学生自选实验、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和参加科学研究等提供优良条件。依托相应学科建立学生创新基地,构筑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几年来,已建立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等创新实验室,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服务和咨询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办学、共建等方式,在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验基地。经费投入。加强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设立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使他们能尽早地有机会参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各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吸纳社会各种资金,形成学生科技创新经费来源多元化的渠道,共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行立项制。校院两级分别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专项资助学生科研项目,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优化项目筛选,被确定为校级立项项目,每年给予几千至几万不等的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按照“自主申请、导师推荐、择优资助、规范管理、严格验收”的要求进行项目管理。实行合作制,鼓励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承担一定的任务,老师指导和帮助学生选好研究课题,扩大学生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科研训练。联动机制。以校企联动、多学科联动、师生联动、校院联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科竞赛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强化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形成系列化、届次化,扩大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选聘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选拔高质量的参赛队伍,培养和发现一批尖子人才,参加全国性和省级学科竞赛,力争出精品创品牌,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科竞赛联动机制,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学科竞赛要取得成效必须抓住几个重点环节

突出重点环节,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成长尽可能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实现学校学科竞赛活动系列化、全程化和品牌化。学生主体。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又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学校多渠道向学生宣传学科竞赛的意义,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鼓励组建专业科技社团吸纳更多学生参与,培养骨干分子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同学教同学、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方式形成梯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普及性训练,极大地调动学生群体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科竞赛活动中去。教授主导。教师是学科竞赛引导者。从选手培训到赛前指导,从丰富理论知识到训练逻辑思维,教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广大教师积极担任学科竞赛的导师,把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课内与课外的互动。许多教授以其丰富的经验将参赛选手带入新技术的应用和科研开发的殿堂,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企业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展竞赛的必要经济基础之一。学科竞赛逐渐为社会认可,许多企业以不同形式赞助学校的学科竞赛,如宁波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校设立了“宁波建设奖学金”,不仅资助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优先录用竞赛中获奖的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委以重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持了学科竞赛活动。营造氛围。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全面构建创新文化体系,形成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1)举办名家论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学术沙龙、科技成果报告会。使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名师名家,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2)各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培育富有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构建“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格局,营造激励创新、和谐共进的科技人文氛围。(3)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丰富校园文化的新内涵,培育创新文化。(4)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趋向,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品牌引领。学校树立“以科技竞赛为契机,推动创新能力及教学质量提高”的理念,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集中优势,重点办好结构设计、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品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激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延展科技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引导和催生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

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效应,有效地推进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倡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文和平

下载科再奇 以创新引领英特尔成功转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再奇 以创新引领英特尔成功转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家文化”引领企业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

    “大家文化”引领企业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邯郸洗选厂1956年筹建,1959年12月正式投产,是我国解放后自行设计、自行安装的第一座大型选煤厂。近年来,该厂通过大......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大学党委书记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

    以创新放飞梦想 以科技引领未来

    以创新放飞梦想以科技引领未来 人类是在社会发展中成长,人类的思维是在发展中不断尝试,事物是有机的结合体,生物或者非生物都能改变人类对其的看法。利用这些创造人们需要的,这......

    银行党课讲稿—以党建引领邮政银行转型发展

    银行党课讲稿—以党建引领邮政银行转型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发展,邮政系统形成了很多具有邮政特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其中有些在不断适应新形势中发生了变化,有些历经风......

    以创新驱动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以创新驱动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 ——在2013年冶金矿产品国际会议上讲话 张长富 同志们: 大家好!很高兴来参加这次研讨会,能与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2013年......

    张浦镇:锁定科技创新 引领转型升级

    张浦镇:锁定科技创新 引领转型升级 11月4日,“张浦镇企业转型升级培训讲座”正式开讲。张浦注重加快外延扩张向内生增长转变,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思变求新、以调研求进、......

    以信息化引领残疾人社会管理创新(杭州市)

    以信息化引领残疾人社会管理创新 ——以杭州市助残服务直通车为例 杭州市残联理事长 杨广发 (2011.4.1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

    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

    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所在。社会自然需要管理,并且变动着的社会,管理更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