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塑交会:引领塑料产业创新转型潮流
塑交会:引领塑料产业创新转型潮流
记者 王依友
刘绍翔
9月23日上午,在第11届塑交会的塑料制品展区,参展商小李正忙中抽闲用微博直播展会上的实时情况。微博中所传递出的塑交会的亮点,引来了小李的客户和同行“粉丝”的热烈响应。
第11届中国塑料交易会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记者在亲历塑交会现场后发现,本届塑交会突出了创新转型的发展主题,为塑料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机械手引领生产新方式
精准的抓取、优雅的伸展……这样的一连串的动作,并不是出自哪一个俊男美女,竟然是一台印象中冷冰冰的机器。
一进塑交会现场,摆放在一楼机械展区的高大的注塑机械手,成为展会现场最大的“人气明星”。宁波伟立、金华凯力特、黄岩文惠塑机等各自为营,通过现场展示的方式拉开了火热的比拼势头。
“再一次解放生产力”的机械手广告语,摸准了展会现场许多塑料企业的心思。据了解,机械手能多模仿人体上肢部分功能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为注塑生产自动化专门配备的这些机械,可以节省用工三分之一左右。
来自椒江的张先生对机械手十分看好,详细观摩了展位现场机械手的不同特性。他说:“虽然机械手一次性投入较大,但改造后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的用工压力,而且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失误的质量等问题。” 记者在进一步的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可以媲美人手的“热闹”动作,机械手还有着令人惊喜的一个“门道”。
据展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机械手普遍采用了伺服电机,可以将注塑过程中多余的能量节省下来,与传统电机相比节电效果可达50%-80%,从而实现了塑料产业节能降耗的发展目标。
军工牌拓宽转型新途径
台州塑料产业的转型路在何方?这是许多人关心话题,塑交会上人们也可以找到不同的答案--
在制品展区,色彩斑斓的塑料透明家具,不仅展现了一个明亮简约的家居环境,也向人们传递了风靡全球的时尚讯息,温岭旭日滚塑有限公司等所展示的游艇、大型水箱等则让人们领略到了滚塑生产的最新技术。另外,在塑料新领域特色展示区内,直观的展品也让人们认识到塑料建材正在成为第四代新型建筑材料。
不过,第11届塑交会在历史上首次打出军工牌,也为塑料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塑交会一楼的机床展区记者看到,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近30家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展位虽然谈不上豪华,但是所携带的3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和高技术产品项目、实物和模型,却充分展现了军工企业的创新实力。
在展会现场,由我市有关部门编印的《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项目》的小册子受到了参会客商的欢迎。据了解,此次参展的军工技术成果贴合台州产业格局,特别是对机床企业来说,能亲眼目睹军工企业的制造工艺,必将为自身的技术创新带来更多的创新启迪。
群英会激荡发展新理念
毫无疑问,为期三天的塑交会是一场交易的盛会。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一场技术的盛会,更是一场影响长远的头脑风暴。
时至今日,塑交会在国内业界可以说声誉鹊起,而与塑交会同期举办的塑料论坛,则已经成为塑料业界的高峰论坛。与本届展会同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塑料台州论坛,“绿色安全·共塑未来”的主题吸引了国内外塑料业界的权威人士。
塑交会组委会负责人说:“论坛旨在共同剖析当前经济形势,把握行业前沿动态,有效促成项目合作、技术和资金的对接。”据介绍,论坛期间举行塑料安全与贸易物流、2011中国日用塑料制品聚丙烯创新发展论坛暨聚丙烯产品展示、塑料企业风险和成本管理论坛、2011中国ABS/PS市场高峰论坛等活动。
9月23日,作为中国(国际)塑料台州论坛的组成部分,由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汽车用塑料及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台州开元大酒店举行。论坛就新型车用塑料的技术以及国内外知名汽车公司零部件及内外饰件的采购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一些台州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在全程参与活动之后认为,论坛所传递的前沿动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好的启迪作用。
第二篇:《企业报》发表文章比奇产业引领创新潮流
比奇产业引领创新潮流
——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坐落在湖山秀美、商贾繁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东临宁波,西伴西湖,毗邻萧山国际机场,完美的交通网络,深沉的文化底蕴,和谐的人才脉络,为比奇的崛起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集团公司始创于2003年,在创始人倪文校的带领下,全体员工发扬“比拼创意,奇迹崛起”的比奇精神,精诚团结、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今天,比奇集团已发展成为集贸易、研发、制造为一体的现代化跨行业集团公司。
集团总部设行政管理、销售服务、采购物控、财务结算四大管理中心,下辖比奇厨卫、比奇电梯、比奇实业、安徽比奇农业科技、长兴比奇假日酒店等11家子公司。卫浴、电梯、农业、置业是比奇集团四大支柱产业,各产业齐头并进,在各自领域策马扬鞭。
比奇产品先后通过IS09000、CE、ROSH认证。卫浴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中东、俄罗斯,比奇卫浴品牌在国际卫浴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2009年底,为开拓国内卫浴市场,公司聘请了台湾影视巨星林心如作为“比奇卫浴”的形象代言人,并投入巨资在央视各个频道隆重推出“比奇卫浴”品牌。比奇集团力争在中国洁具、电梯行业做出辉煌的业绩。
比奇历程:机遇,努力拓展,比拼创意,奇迹崛起
雁过留痕。比奇一步一步地前行,智慧的比奇人不会忘记那些拼搏的岁月„„
2004年4月,董事长倪文校以特有的前瞻性,抢抓卫浴鼎盛之机,建立比奇洁具有限公司,从此便开始了比奇漫漫发展之路。2005年9
月,为扩大卫浴生产规模,倪文校在前期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成立了杭州博杰卫浴有限公司;同年10月,为提升比奇卫浴产品出口效率,成立了比奇进出口有限公司;2006年10月,抢抓国内电梯行业的发展机遇,成立比奇电梯有限公司;同年11月,“比奇”三大卫浴生产企业之一的浙江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诞生; 12月份,成立了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此时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成立了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对各子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
2007年12月底,在湖州长兴县泗安镇买下一家绍兴振宇箱包厂,用以建造比奇酒店,进军置业投资,并于2008年7月,成立长兴比奇假日酒店;2008年11月,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一期开始投入生产,12月,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的办公区、宿舍区、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09年7月,黄石比奇温泉休闲及房产投资项目正式签约。9月,比奇集团在河南信阳的房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
2010年,比奇跨出国门,与罗马尼亚大运河进出口贸易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比奇以自己的研发能力与品牌入股大运河公司,并且由比奇公司代理大运河进出口贸易公司在中国境内的部分贸易。卫浴、电梯、农业、置业投资,成为比奇四大主产业。
比奇的道路依然在延伸,不彷徨,不等待,员工们在董事长的带领下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回过头,看着那些足迹,我们倍感欣慰,因为前头的风景更胜今朝。
比奇卫浴:随心所浴
轻柔的水声,沐浴的馨香,置身高品质的卫浴中,真正体会到高品质的生活。比奇卫浴以创造美好生活为己任,坚持以“科技、个性、优雅、简约”为品牌的核心理念,对每一件卫浴产品都赋予艺术的气
质和人文的细节,比奇卫浴诠释了时尚、绿色的卫浴文化和优雅和谐的生活内涵。
比奇集团下辖比奇洁具、博杰卫浴、比奇厨卫三家卫浴产品制造公司,卫浴生产车间总建筑面积达12万余平方米。引进了国内卫浴行业最先进的自动生产线。其中全自动成型炉、自动烘干线、全自动装配线、自动试水线等设备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可实现大规模、集成化生产。
比奇电梯:承载激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出于对飞翔的渴望,电梯应运而生。抓住现在房产发展与居住方式变革的机遇,比奇电梯应运而生。
浙江比奇电梯有限公司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距萧山国际机场16公里,距杭州市中心20公里,是隶属于浙江比奇控股集团的高科技电梯制造企业,拥有一支电梯研发、制造、销售、安装及维修服务一条龙的专业化队伍,能够为用户提供各类乘客电梯、载货电梯、观光电梯、医用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汽车电梯、液压电梯、别墅电梯、餐梯等系列产品,建立了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售后服务体系。现有员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员工总数的20﹪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员工20余人,并拥有一批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的员工队伍。
电梯公司新厂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计划通过一年的努力建成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的电梯新厂一号厂房,使电梯年生产能力达到3500台,建成电梯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内一流的高速电梯测试塔,二期工程的建设也将随后展开。
公司已在国内多个省会城市建立了办事处,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近百个销售点及售后服务的分支机构。比奇电梯在畅销国内市
场的同时,还远销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众多客户的好评。公司年销售量均以每年30﹪递增幅度快速增长。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比奇电梯产品畅销国内市场。
比奇农业:生态梦想
在安徽省最东部,与浙江、江苏交界处,有一处占地500余亩的“世外桃源”。这里山清水秀,犬吠鸡鸣,四季瓜果飘香;这座高科技现代化农庄就是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公司旗下安徽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沿浙北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泗安出口下来,“曲径通幽处,车行樟林中”,前行十公里,便来到一处集休闲、餐饮、农业观光、高新农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庄园。
安徽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面积五百余亩,注册资本500万美元。设计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已建成办公楼和职工生活区,共计3000平方米。根据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设计的设计蓝图,比奇农业开发公司己开发和将要开发的农业项目有:水果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观光、餐饮服务等项目。
凭借浙北皖东便利的交通,淳朴的民风,更主要的是纯绿色的、无任何污染生态环境,加上专业设计院所的精心设计,智慧的比奇人一定能够将这块夹在皖、浙、苏三省青山秀水之间的沃土打造成真正的“世外桃源”。
比奇置业:立业为民
21世纪里,人们衣食无虞,消费重点便从吃穿转向了住、行,人们将眼光投向了地产业。
2008年7月,比奇集团在浙江长兴的千年古镇——泗安镇投资
建设比奇假日酒店,总投入1.2亿元,总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预计2010年年底开业,是一座花园式,集商务、旅游、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四星级酒店。
2010年,比奇集团又投资13亿元人民币兴建占地800余亩的湖北黄金山国际温泉度假村。此项目得到了黄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湖北省发改委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造。整个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华中地区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也将成为华中地区最令人向往的五星级休闲度假住宅区。比奇文化:诚信为魂
比奇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把“诚信”作为企业发展的精髓。为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比奇人以“以人为本、共创共享”为核心价值观,确立“塑造诚信品牌、追求卓越绩效、建设百年比奇”的远大愿景。
以人为本,创新管理,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一直以来,比奇集团把人本管理作为企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坚持以开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和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有效地激励监督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团结奉献、拼搏进取的员工队伍。引导全体员工用真情爱护企业、用热情努力工作、用激情弘扬未来,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讲团结、讲奉献、讲正气已经成为企业的主旋律。
在未来的日子里,比奇人将凭借满腔的热情,扎实的功力,长远的眼光,饱满的智慧,规划美好明天。
卫浴,以湖州长兴为基地,随着清晨的雨露,如同火红的朝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在国内、国外的市场开始新的征程;
电梯,以杭州萧山为生产基地,超前规划,精心运作,占领国内
外市场,制造升腾空间;
农业,以安徽广德为生产基地,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生产等,将高新科技与自然生态结合,构建健康人生;
置业,以湖北黄金山国际温泉度假村为代表,引领休闲娱乐潮流,创造美好都市新生活。
勇立潮头的比奇人正延续着比奇的文化精髓,与您携手未来。
第三篇:8.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作者:王忠宏 盛朝迅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2012年4月13日
内容摘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面临认识、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复杂的问题。报告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江苏
一、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多年来,江苏坚持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国内90%的重点大学与江苏省或省辖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6万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江苏服务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2010年江苏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7%,明显高于全国1.76%的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15年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5%。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上升到2010年的54%,提高9.4个百分点。
(二)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江苏是国内大学、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为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目前,江苏省吸引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8名,其中,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形成了一条高层次人才集聚链,增强了江苏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无锡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的“530”计划(5年聚集3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领效应明显,至2010年底,累计落户“530”项目超过1200个,集聚6000多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昆山市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和“三新”人才计划,坚持政策留才、事业留才、环境留才、服务留才,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完善人才利用机制,变“海归”为“海燕”,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动态,借助最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高新园区是江苏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江苏省共建有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7个,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常州高新区被列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2010年高新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占全省总数的43%,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有1/4在高新园区。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3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的新兴产业产值。
大力扶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昆山市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由政府出资,组建非营利公益法人性质的昆山工研院,每年投入10亿元,为小核酸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机器人、感知技术等五大创新领域提供研发支持和产业化培育,重点推进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和孵化等功能建设,成为昆山市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无锡市大力开展机制灵活、特色显著的创新创业和创意园区(被称之为“PARK”)建设,目前PARK园区数目超过50家,2010年完成营业额180亿元,入驻科技型企业37000余家,成为无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四)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江苏R&D经费支出和企业研发投入均居全国第一,2010年江苏R&D经费支出达到858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80亿元,占到全社会投入的80%,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企业吸引创投、创投带动金融”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江苏注重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江苏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无锡成立科技支行,实行专业化的科技信贷运营模式和考核评审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无锡市还积极推进科技保险、科技项目贷款风险补偿等金融创新工作,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
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可贷可投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已有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5家获准筹建,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资本金达33亿元。此外,江苏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75家,管理资金588亿元,成功培育了无锡尚德等一批知名上市公司。苏州工业园建设的沙湖创投中心,每年用1亿元资金奖励创投,培育了70家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梯队。
(五)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江苏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靠修炼内功,也注重借助外力。特别是在开放型经济占比较大的情况下,江苏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提升跨国公司对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和溢出效应。昆山通过举办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洽谈会、组织内外资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加快产业配套、技术贸易、技术联合开发、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嫁接”步伐,推动内外资企业配套融合发展。无锡引进42家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75家在无锡的跨国公司R&D投入远高于内资企业。2003年以来无锡外资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39%,明显高于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16%和内资企业7%的水平。
二、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一)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近年来江苏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调研中一些地方反映,商务生活成本偏高、研究型大学等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制约了人才引进,海归企业家与国内文化环境还有待融合,外籍人士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方面配套不完善,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发挥,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有待探索。江苏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仍有一些困惑和争议。比如,昆山工研院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运作模式相对单一,其他经费支撑相对缺乏,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有待建立。在当前研究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政府支持和其他经费来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国家和地方在基础性研发领域的合作,促进创新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是新的挑战。
(三)核心技术突破不够。目前江苏省新兴产业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矛盾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不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医药产业97%以上的化学新药为仿制品,光伏产业的电池生产线、多晶硅铸锭炉等关键设备和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平板显示产业的玻璃基板主要依靠进口。一些外国高端设备问题频繁,维修还必须由设备提供商承担,维修成本高昂。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最终只能是走向“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的道路,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不足。多年来,江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较为明显,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其作用进一步凸现。相比而言,企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发挥仍显不足。在风险投资上,基金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境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和销售规模与深圳等先进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型的新时期,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启示和建议
(一)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对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和支撑作用,构建包括“官、产、学、研、金、介”等多方参与,涵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将区域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瞄准国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创新制高点。同时,站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紧密结合各地区的创新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鼓励集中集聚,形成一大批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创新产业集群,支持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以国家创新引领区域创新,以区域创新支撑国家创新,实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的良性互动与互补,推动新兴产业的创新体系形成与完善。
(二)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创新型企业。着眼于攀登产业竞争的技术高峰和未来发展的前沿高地,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资金、政策、法制等创新环境,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完善面向小企业的研发服务、产品设计等服务平台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依托重点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创新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研发、产品创新与人才流动的有机结合。
(三)将引进和培育领军型创业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领军型创业人才。完善为创业者的服务,如配备行政助理,设立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权益保护等服务平台,促进海外创业者对政策的了解和文化融合。鼓励对重要科技和管理人员实施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激励,进一步降低激励门槛,优化激励审批程序,对获股权形式奖励的激励对象给予递延纳税的优惠政策。增加可申请绿卡的国际人才拟任职单位种类,降低投资类国际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条件,放宽3~5年长期居留许可条件。探索建立适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相关配套服务。
(四)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扩大创新投资资金规模,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创业风险投资用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引进等“软投入”的支持比例。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建立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券商、保险和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经常性对接机制,加大对有一定科技实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初创型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五)增强协同,营造良好产业生态。鼓励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与创新,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设备的本地化率,营造企业群落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包括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行业垄断、破除区域分割等在内的政策法规,强化执行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鼓励跨国公司加速将核心技术研发转移到中国,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努力培育领军企业的同时,加大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微企业的发展,促进领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配套协同发展。强化产业信息公开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市场秩序规范,增强行业自律,引导各地区错位、特色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创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忠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盛朝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技术研究所)
第四篇:以创新创效引领转型升级
以创新创效引领转型升级
——山西建邦集团依靠科技创新克难增效纪实 羊年伊始,山西建邦集团技术中心被山西省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太原海关联合批准为省级技术中心。这标志着建邦集团对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管理,正在使创新创效品牌化。同时,这也是建邦集团近年来不断创新、逆势求生的一个缩影。
技术创新立品牌优势
以建邦集团董事长吴晓年、总经理张锐为代表的公司高层认为,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钢铁企业步入白热化竞争的时期,要实现逆势求生,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大力开发品种钢,实现品种转型,使建邦的生产指标、技术操作、经营理念、品牌效益迅速迈入先进行列。
2014年全年,建邦集团实施技术创新项目518个,总投资2375万元,实现降本增效4926.03万元。企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得益于工艺技术、操作创新,学习、消化、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探索和落实一切可以节能降耗的新方法。例如,炼钢厂对白灰烧制废弃的下脚料实现综合利用,使吨钢石灰消耗降低10kg,钢铁料消耗、吨钢炼制费、转炉石灰消耗分别步入行业先进工艺指标行列,转炉少渣冶炼、提碳降锰、以铬代锰等技术攻关降低生产成本近20元/吨;轧材厂ф12mm、ф14mm棒材实现四切分,轧材生产效率提高30%,采用低温轧制、控轧控冷工艺,使每吨轧材轧制费同比降低近50元。通过上述一系列工艺改造、技术创新,建邦集团去年全年降低生产成本超2亿元。
在坚持创新创效的思路引领下,建邦集团的拳头产品之一“JB”牌球墨铸铁成为全国第一品牌;拳头产品之二“JB”牌Ⅲ级以上全系列抗震螺纹钢和盘螺,产量与质量实现双提升,进入晋南和西南第一品牌阵营;矿用锚杆钢已全部进入山西省五大煤业集团;管桩用30MnSiPC钢棒已在晋、陕、豫、甘市场享有很高的信誉,占有率稳步提升,全年增效2000余万元。
品种转型抓牢炼钢关键
建邦人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品种钢的开发生产,炼钢是关键,钢坯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品种钢的产品质量。一年多来,建邦集团炼钢厂紧紧围绕品种转型展开技术攻关,在炼钢厂内部,少渣冶炼、氧枪枪龄等技术攻关小组纷纷形成“对准先进指标追比赶超”的势头。他们从工艺过程控制、生产组织、物料准备和人员培训等各方面下功夫,使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四恒”,即“恒重量、恒温度、恒成分、恒拉速”,最终保证了品种钢生产质量的稳定,为公司品种转型发展战略迈出了坚实一步。
操作创新出业绩,炼钢年增效益上千万元。炼钢厂冶炼车间开展转炉少渣冶炼技术攻关,通过提高装准率、优化枪位控制、优化炉渣结构等措施,在保证脱磷率前提下平衡渣量、碱度等因素,降低造渣料消耗,进而减少转炉渣量,实现转炉合理范围内少渣冶炼,最大限度降低钢渣带走的铁元素,减少钢铁料损失。少渣冶炼攻关后,造渣料累计消耗比攻关前降低10.24kg/t,石灰消耗比攻关前平均降低8.43kg/t。依此计算,减少石灰消耗一项降低成本2.77元/吨钢,因渣量减少而减少的铁料带来效益2.23元/吨钢,其余造渣料效益约0.39元/吨钢,转炉少渣冶炼综合效益为5.4元/吨钢,全年可产生效益1296万元。
技术攻关威力显,炼钢提高生产率。氧枪作为转炉炼钢核心设备,负责将高纯度氧气以超音速射流的形式吹入金属熔池,为炼钢生产提供所需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进而完成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快速紧张的生产节奏、并不稳定的铁水条件和原材料质量,加之操作失误等多种因素,氧枪粘钢损坏现象经常出现,既增加了劳动强度,又严重影响了炼钢的生产节奏,限制了产能的发挥,同时给转炉生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在炼钢生产过程中,氧枪粘钢的危害极大:由于吹炼过程中氧枪枪位受控制不稳或加料时机把握不好等原因,均易造成化渣不良,炉渣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严重的返干现象,使炉渣不能很好地覆盖金属液面。裸露在外的钢液,受氧气射流的作用发生飞溅,造成枪头粘钢,极易造成氧枪损坏。
建邦集团的炼钢人从铁水条件入手,全面控制石灰、白云石等辅助材料质量,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对转炉炼钢氧枪粘钢损坏原因进行历史数据分析,针对主要原因进行预防处理,有效解决了氧枪粘钢损坏问题,大大延长了氧枪枪龄,有效降低了炼钢设备运行成本,提高了炼钢生产效率。
精控合金成分全方位降本
为降低公司生产成本,炼铁厂高炉使用经济料,由此带来铁水Cr含量高,因Cr在铁水中是相对难氧化元素,且其氧化物Cr2O3使炉渣黏稠,对转炉化渣脱磷造成极大困难。面对公司整体利益和炼钢技术难题,炼钢厂厂长组织开会分析、钻研讨论,出外向专家寻求理论支撑,内部联合技术中心和轧钢厂共商举措,最终决定充分利用钢水中残余Cr元素,试行合金成分以铬代锰进而降低合金Mn含量。生产实践表明,以铬代锰是降低炼钢生产成本、实现残余元素综合利用的有效手段。
根据生产数据统计分析,建邦集团技术人员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部分钢种Mn含量下限范围进行适当下调,并稳定钢中铬含量在合理区间,为确保以铬代锰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技术攻关后,折算硅锰合金消耗降低0.85千克/吨,相应硅铁合金消耗升高0.19千克/吨,综合合金消耗降低成本3.88元/吨。粗略估算,参与以铬代锰的钢种年产量为180万吨,则每年创造效益698.4万元。
合金成本大概占炼钢成本的30%~55%,作为炼钢成本组成大项,降低合金消耗可以有效控制炼钢生产成本,以铬代锰后进一步降低合金消耗的攻关势在必行。通过总结以铬代锰降合金的技术经验,根据钢中各种元素对碳当量和性能的影响关系,炼钢厂、技术中心、轧钢厂经过讨论,最终达成通过提碳降锰技术攻关实现 “提碳、降锰、降硅”的多措施、全方位综合降成本方案。
提碳降锰,通过合理提高成品成分碳含量控制,在保证碳当量前提下,有效降低合金锰含量,进而降低合金成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岗位操作人员窄成分控制水平稳步提高,碳控制在0.23%~0.25%范围内的比例在93%以上,带来效益约12.6元/吨钢,全年累计效益为3024万元。
除此之外,建邦集团坚持挖潜增效,2014年炼钢厂转炉装准率达到93%,最高日产量突破8200吨,钢铁料消耗、石灰消耗、铁水消耗均刷新历史纪录,钢坯合格率达到99.98%,多项工艺技术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炼制成本实现“破四见三”(突破保持多年的400元/吨以上的炼钢钢坯加工成本),累计增加效益约7000余万元。
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管理做细、产品做优、实力做强的不竭动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能想到,建邦人就一定能做到!”总经理张锐相信,在创新创效精神的指引下,建邦集团的未来值得期待。
第五篇:引领文化创意产业潮流 确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引领文化创意产业潮流 确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为了推动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等26个委办局协办,北京市贸促会承办的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文化经贸交流盛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在每年11月在北京举办。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就我国文化产业而言,我们是‘文有余,化不足’,五千年留下这么多好的文化资源,转化得不够。”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彭中天分析,国内文创领域缺少的“化”,便是产业化的道路。而市场需求,无疑是促进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催化剂。
北京文博会创办于2006年,自创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引领文化创意产业潮流的指导思想。在运作过程中,高目标定位,宽视野谋划,创建了主办部委、省区市、媒体、专家学者四个层面的策划工作机制,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趋势,提炼出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主题,并用主题统领文博会各项活动,确保整体活动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突出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主展场设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去年,主展场总面积
6.5万平方米;分设17个主题展区;同时上届文博会还设有13个主题分会场,展示总面积达12.5万平方米,为历届文博会之最。第六届文博会共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等30多个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1780家展商参展,国内天津、重庆、河北、山西等15个省市组团参展;共接待了来自海内外政府、学术界、产业界、金融投资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界群众逾百万人次,3000多位海内外客商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322个,总金额达786.85亿元人民币。
从理解文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自觉地扎根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文化企业正在深化体制改革,自觉地运用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创造出了一大批新产品、新业态,正在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充分彰显了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同时,北京市贸促会、北京国际商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经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京贸网已开始运行。今后,中小企业将可以通过经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获取文博会的产品供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