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6:4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型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型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微型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微型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农户联保贷款的视角

一.前言

在金融市场上有一种说法,现代金融机构“嫌贫爱富”,这一说法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农村是现代金融服务的盲区。一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人口工资来源微博且有限,而且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风调雨顺意味着好收成,干旱或洪涝则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因此,为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如贷款,需要承受为城市居民服务更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农村的金融需求不如城市那么旺盛,额度也要小很多,这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营业成本。金融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再者出于规避风险的原因,会选择远离农村市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口号下,政府必然要为满足农村的需求作出努力。在这种背景下,微型金融应运而生。

二.微型金融中联保贷款为何被推到台前

微型金融(microfinance)是专门针对贫困、低收入的人口和微型企业而建立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小额信贷、储蓄、汇款和小额保险等。根据运营目标的差别,微型金融的制度模式主要有制度主义、福利主义和混合主义。

制度主义微型金融机构大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运作,通过自身加强管理实现收支平衡进而获取利润。此类模式特别强调微型金融机构在操作上和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认为只有依赖深度和广度拓展实现微型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才能确保有不断满足需要的资金被导入贫困群体中。其缺点包括:一是在社会分化约束下,资源分配规则不能消弭主体差别,而资源在主体间的分布失衡可能加剧社会分化;二是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可能使微型金融机构出现“使命漂移现象”,即微型金融组织为确保自身的持续性和经济利益,促使资金安排追逐中高收入阶层。

福利主义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关心广大贫困人口的存款和贷款,强调改善其社会和经济地位,认为社会扶贫比商业化演进和可持续性发展更为重要,从而将保持机构的持续性归于次要地位。

混合主义微型金融模式可看成是制度主义模式和福利主义模式的有机结合,发展到目前基本演变为普惠性金融制度安排。它以福利主义为宗旨、以制度主义为手段,其价值观在于确立社会个体享受金融服务的基本平等权利,强调要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尤其要为目前金融体系还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服务。该模式认为只有将贫困群体融入金融体系的各个层面,才能根本改变其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现实,因此贫困人口在服务主体中应处于中心地位,微型金融服务要能在规模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满足大范围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同时能以更高效率将金融服务向最需要金融支持的极端贫困人群延伸。就我国微型金融的发展而言,2000年以前处于初期的小额信贷尝试和经验借鉴扩展阶段,2000年以后,政府主导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微型金融活动,管理部门开始鼓励民营和海外资本进入,试行商业性微型金融业务,拉开了我国微型金融创新发展的大幕。2005年由国家开发银行支持,首先在包商银行开展以微贷为核心的微型金融项目,是我国第一次由正规金融机构实施的基于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微型金融业务。2007年底微贷业务扩大到12家城市商业银行,覆盖全国各省的100个以上的城市。到2010年为止,基本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辅以近期发展起来的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格局。

上面的介绍,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我国的微型金融主要集中在小额信贷这一块,并且我国微型金融经营的模式逐渐转向混合主义,混合主义兼顾机构经营的持续性和社会扶贫。微型金融机构要想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遵循“三性原则”——流动性、安全性、效益型。而在农村高风险的背景下,这“三性”如何能够得到满足,微型金融机构就必然要加大风险控制,这样才能保障安全性,进而才能取得效益。在小额信贷中,农户联保贷款是风险相对较低的一种贷款方式,同时,从农户的角度出发,联贷降低了他们贷款的门槛,因此联贷受到欢迎与鼓舞,在农村小额信贷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农户联保贷款是由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并由联保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服务对象是具有农业户口的社区居民,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农户联保贷款一般实行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准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已大量开展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农户联保贷款是更容易满足贫困农户资金需求的信贷合约,它通过信贷债权担保的全新设计,缓解了小额信贷的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小组成员能够辨析对方能力并监督对方的行为,避免道德风险。相对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基于小组成员相互监督的联保贷款更具成功性。

首先,对于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来说,联保贷款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将个体的信贷风险转化为小组集体成员的共同风险,共同分担。一般情况下,小组所有成员同时陷入不能还贷困境的概率较小,联保小组成员同进同退,一户无力还贷时其他成员可以帮助还款。同时,共担风险的机制促使小组成员定期共同评议贷款农户的贷款目的、用途及预期收益,及时了解其他成员已贷资金使用状况和经营收益,降低了贷款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其次,对于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来说,由于联保小组成员有互保、互助责任,农户往往主动选择安全的联保小组成员以规避自身风险,从而也规避了放贷人的经营风险。因此,联保贷款有效缓解了信用贷款所固有的因农户缺乏担保抵押而导致的信贷风险高、农村金融机构惜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户的信贷需求。再次,对于农村信贷环境来说,在联保模式中,信用识别转移为农户之间的行为,可以使风险较低的借款者相互选择组成联保小 组,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和互相帮助,有利于贷款的安全及时回收。因此,农户联保贷款连带责任机制充分发挥了信贷技术和市场规范的双重制约作用,对借款农户形成制度约束,从而提高还贷率,最终保护农户、联保小组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益,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三.我国联保贷款的发展状况

农户联保贷款是指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3—10户农户自愿组成相互担保的联保小组,农村信用社向联保小组的农户发放的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采取“自愿联合、多户联保、依约还款、风险共担”的办法。该业务运作流程见图

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业务流程图 自2000年以来,在人民银行及后来成立的银监会的大力要求和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的规模迅速扩大(见表1),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底,仅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2321.42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890.91亿元,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达到1039.91亿元,获得贷款的农户达到774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6%,占有合理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60%,受惠农民超过3亿。可以说,农户联保贷款的推行促进了农村信贷投入,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从规模增长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推行农户联保贷款过程中是取得了不俗佳绩的,但是其实际运行效果实际上远未达到我国金融决策部门和理论界的预期。到底是什么阻止了我国农户联保贷款取得更好的成绩呢?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农户联保贷款存在的问题有:

(一)从微型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

1、信贷额度的上限被统一规定,不分地域,不分农户经济状况,不分自然禀赋,一般都为5万元,无法满足不分农户的需求,为“多户借一户用”埋下了基础,由此导致的资金集中引起的风险叠加不容小视。一旦发生违约,其他成员也因非真实借款而不愿承担还款或者连带责任。

2、信贷员的服务不到位。农户联保合同往往是信贷机构提供的格式合同,而很多农户在不完全理解还款责任的前提下,便签订了合同。当信贷机构要求还款时,农户却“一头雾水”。

3、联保贷款创新不够。很多信贷机构只是负责在满足条件的基础上将资金贷给农户,这是很被动地一种方式。信贷机构完全可以创新联保方式,尝试“农户+协会+市场”型、“农户+基地+公司”型、“农户+协会+支部”型等联保方式;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创新开发贴近“三农”需求的农村金融产品,为农村各类经济主体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这些方式下,农户被组织了起来,以农产品为载体,在协会带领下,大伙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起闯市场,一起抵御市场风险;而不是只在一村一组或几个农户中进行,规模小,大家互不了解资金使用情况,受市场影响大,风险难抗拒。

(二)从农户的角度出发

1、联保贷款对借款人的违约行为的责任处置难。联保贷款不论谁借款,参加的联保人员都要承担责任,但联保协议对借款人的违约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如果贷款人故意拖欠贷款,或者转移贷款用途,从而使贷款受到损失,而参加联保的人员同样要承担还款责任。这样,违约将会带来一连串问题,甚至形成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制约较大,水灾、旱灾、瘟疫等自然灾害影响 面大,出现担保成员均是受害者的情况,从而影响贷款户的还贷能力。

2、农村信用环境差,制约着农户联保贷款顺利实施。一是受历史因素影响及政府有关部门误导,农户将信用社发放的信用贷款当作政府的扶贫款或救济金,没有将贷款用于农业再生产而直接用于生活消费,使联保贷款失去“造血”功能,导致农户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个别农户甚至从狭隘的小生产者观念出发,将联保贷款当成“唐增肉”,故意赖债、逃债。二是农户联保根基不牢固,联保难“连心”。出于对联保成员一旦违约会出现“一户不还,户户不还”局面的担忧,不少农户存在既怕负连带责任,又怕影响邻里关系的矛盾心态。三是联保贷款条件要求严格,联保贷款受限制。如要求有5%的存款、1%的互助金以及联保小组不允许有直系亲属等条件,农户普遍反映难以做到。四是由于联保贷款工作点多面广、风险把握难、贷款管理任务重,信用社信贷人员存在畏难情绪,放贷积极性不高。

3、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经营风险相对集中。首先,受地理位置、生产技术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许多乡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家家户户从事相同产业,经营风险相对集中,若遇上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时,联保户之间不但起不到相互保护的作用,反而会出现“一损俱损”,甚至“全军覆没”的局面。其次,由于农业收入不稳定,收益期限较长,农户还贷积极性不高,而应对点多面广的贷款农户的信用社信贷人员又不可能每次都上门收贷,导致信用社出现“放贷容易收贷难”的现象。再次,联保在遭受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时,联保成员之间没有可作还贷保障的抵押品或质押物,即使部分农民有抵押品,由于抵押资产评估收费过高农民难以承受,导致符合条件的联保户不多。

4、农户联保贷款信贷监督机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户联保贷款容易给部分信用观念淡薄的农户以可乘之机,如信用观念薄弱职业户可以组成一个联保小组,从信用社骗取贷款后赖着不还,信用社对此很难防范。二是由于联保成员多,农户联保联保贷款的真正用途难以监督,导致贷款容易被农户另挪他用。三是容易被大额贷款的农户套取贷款。如某农户需要一笔大额贷款,但又缺乏抵押担保,于是该农户就可能与关系密切的农户组成联保小组,以一定的经济利益为报酬,由联保小组其他成员替其担保,从而在信用社获得大额贷款。

四.如何规避农户联合贷款中的风险

(一)规避风险的理论基础

对于银行这种大型正规的金融机构来讲,规避信贷风险主要是通过信贷资产业务管理,而这种管理模式,对微型金融来讲也是适用的,至少是部分适用的。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管理是个宽泛综合的概念,它主要涉及银行市场营销管理、信贷风险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银行实施信贷资产业务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标:

(l)建立高效的信贷管理新模式: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包括信贷政策、流程、工具、绩效考核指标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银行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优化信贷业务管理模式。

(2)提升全流程优化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设计完整、系统的信贷业务流程,使之能够覆盖所有业务及信贷风险管理全过程。重点针对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急需完善的信贷业务流程,切实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能力。

(3)明确信贷业务相关部门及岗位的职责要求:明确信贷业务流程所涉及到部门及岗位的具体职责、责任划分、沟通机制等,以此指导未来信贷业务的开展。(4)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对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高效的全过程监控,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做到及时预警、高效反映、迅速反馈。

(5)培养一支敬业高效的信贷营销队伍: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提高信贷营销人员的业务素质及道德素质,以便更好的拓展业务。

(6)培育良好的信贷文化:通过新的信贷管理模式的推行,结合变革的管理办法,形成良好的信贷管理文化。

(7)设计合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使信贷业务的绩效考核指标更趋量化,有章可循,问题责任便于界定,激励和约束更为有效。

微型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同样需要改善其贷款流程,需要敬业搞笑地信贷队伍,需要合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指标,如考核信贷员的绩效不再仅仅依靠其放出的贷款数量,而加入还款率等其他因素,则信贷员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向借款者解释合同,对借款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上面,这样可以降低风险。

(二)成功的范例

提到小额贷款的成功范例,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想到其发源地。小额贷款最早起源于孟加拉国。上世纪70年代,穆罕穆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创办了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Grameen,意为乡村)试验分行,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尤努斯提出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革,原始的资本主义提倡的是竞争和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尤努斯提出改变原有的资本模式理论,因为,首先,任何人都有作为企业家的潜质,即使是一个非常穷的人,也同样拥有作为企业家的基本潜质,所以作为企业家或者资本家,他们无权比穷人更优惠,例如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等。这样对社会上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由于马太定律的存在,这会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两极差距逐渐拉大,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其次,社会价值最大化应该取代现有的利润最大化。应该建立社会价值的取向,使得企业不仅仅局限于贪婪地为股东获利。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尤努斯成立了格莱珉银行,提倡贷款应成为一种人权,要建立一个普惠式的金融服务体系。由于资源天然地倾向资本,富人可以利滚利,而穷人没有第一笔钱,就很难摆脱贫穷。格莱珉提供这第一笔钱,并且相信个人的创造力和潜力,而不需要穷人提供任何担保。

他构建体系,让穷人结成五人小组进行贷款,利用一层层的信任——邻里亲朋的信任、格莱珉对穷人的信任——提高还贷率。1979年6月,在孟加拉中央银行的指导下,每一家国有银行都应提供三家分行启动格莱珉银行项目。1983年,孟加拉国议会通过了《1983年特别格莱珉银行法令》,正式成立了格莱珉银行。2006年10月,尤努斯因其成功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目前,“格莱珉银行”已成为孟加拉国最大的农村银行,这家银行有着650万的借款者,为7万多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格莱珉银行的偿债率高达98%,足以让任何商业银行感到嫉妒。而且,每一位借贷者都拥有这家银行一份不可转让的股份,占据这家银行92%的股份(余额由政府持有),这实实在在是一家为穷人服务的银行、是穷人自己的银行。“尤努斯取得的成就真是卓越非凡。”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对传统银行规则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在他的银行里,你看不到电话、打字机或者地毯——尤努斯的员工们主动下到村里地头去拜访借款者——他们之间也不签署借款合同,大多借款人都目不识丁。格莱珉银行向客户们收取固定的单利利息,通常是每年20%,相对孟加拉商业贷款15%的复利,这个利率是比较低的。他们的客户都是那些没房没产的穷人,那些还不致穷困潦倒的人则被排除在外。

尤努斯发现,把钱借给那些在孟加拉社会里没什么赚钱机会的妇女们,通常 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些妇女们对她们的贷款会更为小心谨慎。贷款申请人还得清楚地了解格莱珉银行的运作方式,这样他们才有资格借款。偿款通常从借款的第二周开始,尽管看上去会有些压迫性,但这也缓减了让借款人承担在年终偿付一大笔钱的压力。借款者要有6~8人构成“团结小组”,相互监督贷款的偿还情况,如小组中有人逾期未能偿款,则整个小组都要受到处罚。借款发放和偿付每周通过一次“中心会议”公开进行。在孟加拉到处滋生着腐败的各种机构中,格莱珉银行以其公开透明的运作而感到自豪。格莱珉模式在50个国家得到了成功复制,如菲律宾的ASHI、Dungganon和CARD项目、印度的SHARE和ASA项目,尼泊尔的SBP项目等,这些项目实施后借款者的生活和收入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据说在我国云南地区也曾有过格莱珉银行的试验。联合国更把2005年命名为“国际小额信贷年”。

尤努斯的小组贷款模式与我国的农户联合贷款模式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是一些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我国的农户联保贷款要求贷款者必须是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在尤努斯的模式中是没有这样的标准的,而在我国的实践当中,也的确发生了农户觉得这一要求很难满足的情况。格莱珉银行的工作人员会主动到田里拜访借款者,这其实就是对借款的一种追踪管理,同时也保证了借款真的到达农户手中,我国在这一方面还需加强。借款发放和偿付每周通过一次“中心会议”公开进行,这种透明度也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三)微型金融规避风险的建议

因此在吸取格莱珉成功经验和引用信贷资产管理的基础上,我们对防范联保中的风险提出如下意见:

1.信用社要切实做好宣传和因地制宜工作。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细致地做好联保贷款的宣传解释工作,使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推行联保贷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为广大农民带来的利益,为联保贷款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地方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农业生产周期、生产经营情况制订出一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对生产周期较长的种植业可把贷款期规定较长年限;对不同的贷款种类采不同的利率浮动幅度,改变目前联保贷款期限较短,浮动利率较高且千篇一律的状况,真正体现出联保贷款的优势。

2.强化对联保小组的信用评估。农信社在联保贷款贷前调查时,必须对申请联保贷款的小组成员重新进行诚信审查,审查可以通过走访、调查其信用记录等方式,同时建议成立信用评估社会中介机构,承担个人资信评估工作任务,解决农信社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信息不对称、评级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3.实现好联保贷款中借款人与联保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分清责任。订立联保协议时,既要把贷款的风险责任明确,同时又要保护好借款人与联保人的切身利益。农村信用社要协调好借款人与联保人之间的关系,积极帮助他们完善联保协议,明确联保人权利和义务,促使联保人自查监督借款人的资金使用和经营管理情况,降低贷款风险,使联保贷款能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

4.规范农户联保贷款操作程序,完善监督机制。一要严格联保户的资信审查,重点对其经营管理能力、家庭经济状况、诚实守信观念、有无不良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在发放联保贷款时,要视其拥有自有资金多少来考虑贷款数额,对自有资金较少的农户须适当控制贷款数额。二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农户联保贷款实施细则,尤其在联保小组贷款的最高限额、各成员贷款的分配和信贷 资产保全等方面须做出明确规定,既要保证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又要切实降低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三要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户生产进度分阶段发放贷款,并及时掌握贷款去向,防止因贷款户转移资金用途或生产不当带来的风险。四要从健全联保贷款管理制度入手,严格联保小组入组标准,防止那些心术不正、品行不佳、信用观念差的农户进入联保小组;选好联保小组组长,充分发挥联保小组长对组内成员的监督作用,并发动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确保联保贷款的合理使用和按期归还。

5.进行农户联保贷款的改善与创新。使贷款的额度适度灵活化,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促进联保贷款的强弱组合问题,这种强弱之间的合作,可以增强团体承担连带责任的能力。对农户之间的关系,不必硬性地规定非直系亲属,亲属之间联贷的还款率不一定就低。同时,为联保贷款成员创造共同利益,用经济合作社、专业产业化组织等形式将农户连接起来,使其“利润共享,风险共担”。

第二篇: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引起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这一金融运行的微观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呈现“机制功能弱化”,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种金融风险渐已显现,现有的金融内部控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为此,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机制,重新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效果,这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性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作为对金融业务进程进行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控制机制,对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各个时期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中央银行监管的规章,使金融机构经营不偏离方向,减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二是有利于防止金融资产流失,确保金融资产安全、完整与增值;三是有利于实现金融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有效抵制来自各方面干扰性因素的影响,提高金融工作效率,增强金融业务运作的透明度;四是有利于金融机构及时发现自身问题的症结并及时采取措施给予纠正,将金融风险有效控制在合理的预期范围内;五是有利于明确金融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的职责范围,实行金融决策、具体执行、事后监督三方分离,增强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自律管理的能力,减少金融管理风险;六是有利于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堵塞金融业务漏洞,不给金融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以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总之,面对此起彼伏、肆意冲击的金融风险,只有积极稳妥地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二、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现状及成因

内部控制机制作为基层金融机构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与程序。在防范经营风险,维护资金安全,确保稳健经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基层金融机构在强化内控控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健全了内部控制机制体系,但由于受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内部控制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教育薄弱,工作不到位。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扩大生存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基层金融机构“重业务发展,轻思想教育”现象日益明显,忽视对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没有落到实处,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放松了对干部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从近年来基层金融机构所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分析可以看出,犯罪分子往往是放松了学习和思想上的改造,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下,政治信念发生了动摇,一味追求金钱,追求享乐,私欲膨胀,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直至见利忘义,以身试法。如农行冠县支行袁葆华金融诈骗案即为典型一例。冠县斜店农业银行所曾是农行冠县支行的一面旗帜,经营业绩多年居于全县农业银行所之首,在突出经营业绩的掩盖下,有关领导放松了对该所主任袁葆华思想品德、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袁某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开具假存单,于济南、济宁等地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然后高息放贷,赚取高额利息之差,从中谋取非正当利益,之后大肆挥霍,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内控意识薄弱。目前,基层金融机构对内部控制缺乏系统性认识,错误地认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就是建章立制,有了规章制度就有了内部控制机制,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更有甚者将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内部控制禁锢思想、束缚手脚,影响金融业务发展,于是有意无意地突破内部控制的限制,盲目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参与无序竞争,从事违规经营。

(三)有章不循,制度不落实。金融系统的违规违法事件,虽然有犯罪分子自身放松思想改造等方面的原因,但内部控制制度失控和职能部门监管不严是使犯罪分子屡屡得逞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各业务岗位之间责任不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形同虚设,部分从业人员对待工作敷衍了事,使各项内控制度得不到落实。如某县中行信用卡业务部会计韩某挪用银行巨额资金案件,就是因为犯罪分子利用内部控制的失控,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采取制作假传票,总记总帐不记分户帐,协助他人恶意透支等手段,先后挪用银行资金28笔,金额高达206万多元,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四)内部控制目的不明确。一些基层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内部控制措施,不是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堵塞漏洞、杜绝违规违法行为发生,而是为了装潢门面,做给别人看,应付上级行检查的。日常工作中,不能拿出时间和精力检查内部控制落实情况,不积极自觉履行内部控制制度,每逢内部控制检查来临,大肆舞弊,欲盖弥彰,抓紧时间补办内部控制手续,甚至在空白的检查记录上签字,检查内容由经办人员填写等。

(五)处罚措施乏力。尽管各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内控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责任事故和经济案件仍不时发生,其主要原因是正面要求多,寄希望于人们责任意识的增强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对越权行事、违规操作及弄虚作假者没有具体而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处理问题往往批评教育多,或罚款了事,使一些人在执行内控制度上始终缺乏紧迫感、危机感,更使一些人挺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改革新形势下,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薄弱,容易形成新的金融风险源,削弱了基层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金融机构的机构撤并、人员买断与内退等各项金融改革措施逐渐出台,引起各方利益的变化,容易产生新的风险源;二是目前正处于改革过渡期,金融机构新旧体制处于前后衔接时期,基层金融机构内部往往是一个人员兼职数个岗位;三是改革利益分配不平衡,引发各种利益矛盾,常常使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四是外资银行的涌入,基层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上述综合因素导致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能弱化,基层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不断涌现,削弱了基层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为此,研究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形成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它是指金融机构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的运行机制。然而,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运作中,“重事后监督、轻事前事中风险防范”,“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倾向比较严重,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隐患进行防范和分析。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基层金融机构为加强所谓“金融服务”而抛弃了内部控制机制。时间久已,容易形成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二)内控机制建设带有明显的“亡羊补牢”性质,缺乏金融创新业务控制的前瞻性

我国现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迅速接轨,加上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务的创新,原有的传统内部控制监督制约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兴业务特别是金融创新业务的需要,而相应的新兴业务内部控制措施没有及时加以配套,容易形成内部控制领域的盲点。同时,部分基层金融机构现有的内部控制机制,无论是管理方式、设计内容还是运作效能都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与补救性。主要表现在:有的内控制度已经不适应业务营运需要,特别是新办业务,原有的制度不足以覆盖所有的风险源,急需完善充实;管理监控制度明显滞后,有的先办业务,后建立内控制度,甚至长期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往往待出现风险后,再以“血的教训与巨额金融资产的损失”为代价,做“亡羊补牢”式的补充完善工作。在对金融创新业务风险的防范方面,内控机制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滞后性与机制效能滞后性。

(三)内部控制机制“控人”与“用人”存在着误区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的决策、执行与监督都是人的行为,人员内部控制认识与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效果。部分基层金融机构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缺乏系统性认识,在内部控制机制执行过程中,“控人”失度与“用人”失察并存,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效果。如部分基层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执行中,往往采用“重罚”等“控人”形式来达到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部分金融机构在信贷风险控制中,采用严厉的“追究第一责任人”制度,即风险一旦形成,信贷第一责任人将面临被开除公职的危险,致使信贷人员谈贷色变,影响了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形势,基层金融机构对一线负责人的任命和测评、一线业务员的录用和考核,往往把社会关系或揽存量作为任用的重要依据,而疏于对道德品质的考察,这就为一些品行不端者趁机把持关键岗位提供了可能,给业务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四)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导致监督效能低下

金融机构内部监督部门是对各岗位、部门业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与反馈的最后屏障。内部控制运作中的所有问题、差错、隐患均在此发现。但从运行情况看,现行的基层金融机构内部监督部门,既要接受机构主管的领导,又要监督机构主管的工作。尽管基层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内部控制监督制约机构与规章制度,但个别金融机构领导人特别是基层领导人游离于内部控制监督之外,隐含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在上级重业绩考核与本单位领导的双重压力下,金融机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不敢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对审查出的问题更不敢上报,这种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由于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监督的效能。

四、强化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对于基层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正确的做法是,正视这些问题,县级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要从维护本辖区金融体系稳健发展的高度出发,共同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克服解决。

(一)加强思想教育,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和法律培训工作,利用典型案例,使干部职工看到多少蛇吞大象心不足者纷纷落马沦为阶下囚,以警世启蒙,引以为戒,从而树立起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敬业爱岗、恪尽职守的精神,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觉地遵守内部规章制度。还要教育干部职工珍惜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生活,提高“免疫力”,以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各级领导要多与干部职工交流,掌握思想动态,做好转化工作,使之牢固树立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的思想,克服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不良倾向。

(二)正确灌输,提高对内控机制的认识。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是建立健全内控机制的根本保证,基层金融机构各级领导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通过学习,纠正对内控机制的对立思想和片面认识,使大家认识到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并把自己的行为与

第三篇: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引起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这一金融运行的微观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呈现“机制功能弱化”,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种金融风险渐已显现,现有的金融内部控制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为此,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机

制,重新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效果,这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性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作为对金融业务进程进行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控制机制,对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正确贯彻执行国家各个时期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中央银行监管的规章,使金融机构经营不偏离方向,减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二是有利于防止金融资产流失,确保金融资产安全、完整与增值;三是有利于实现金融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有效抵制来自各方面干扰性因素的影响,提高金融工作效率,增强金融业务运作的透明度;四是有利于金融机构及时发现自身问题的症结并及时采取措施给予纠正,将金融风险有效控制在合理的预期范围内;五是有利于明确金融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的职责范围,实行金融决策、具体执行、事后监督三方分离,增强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自律管理的能力,减少金融管理风险;六是有利于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堵塞金融业务漏洞,不给金融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以达到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总之,面对此起彼伏、肆意冲击的金融风险,只有积极稳妥地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二、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现状及成因

内部控制机制作为基层金融机构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与程序。在防范经营风险,维护资金安全,确保稳健经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基层金融机构在强化内控控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健全了内部控制机制体系,但由于受多种不良因素影响,内部控制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教育薄弱,工作不到位。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扩大生存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基层金融机构“重业务发展,轻思想教育”现象日益明显,忽视对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没有落到实处,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放松了对干部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从近年来基层金融机构所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分析可以看出,犯罪分子往往是放松了学习和思想上的改造,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下,政治信念发生了动摇,一味追求金钱,追求享乐,私欲膨胀,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直至见利忘义,以身试法。如农行冠县支行袁葆华金融诈骗案即为典型一例。冠县斜店农业银行所曾是农行冠县支行的一面旗帜,经营业绩多年居于全县农业银行所之首,在突出经营业绩的掩盖下,有关领导放松了对该所主任袁葆华思想品德、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袁某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开具假存单,于济南、济宁等地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然后高息放贷,赚取高额利息之差,从中谋取非正当利益,之后大肆挥霍,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内控意识薄弱。目前,基层金融机构对内部控制缺乏系统性认识,错误地认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就是建章立制,有了规章制度就有了内部控制机制,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更有甚者将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内部控制禁锢思想、束缚手脚,影响金融业务发展,于是有意无意地突破内部控制的限制,盲目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参与无序竞争,从事违规经营。

(三)有章不循,制度不落实。金融系统的违规违法事件,虽然有犯罪分子自身放松思想改造等方面的原因,但内部控制制度失控和职能部门监管不严是使犯罪分子屡屡得逞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各业务岗位之间责任不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形同虚设,部分从业人员对待工作敷衍了事,使各项内控制度得不到落实。如某县中行信用卡业务部会计韩某挪用银行巨额资金案件,就是因为犯罪分子利用内部控制的失控,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采取制作假传票,总记总帐不记分户帐,协助他人恶意透支等手段,先后挪用银行资金28笔,金额高达206万多元,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四)内部控制目的不明确。一些基层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内部控制措施,不是为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堵塞漏洞、杜绝违规违法行为发生,而是为了装潢门面,做给别人看,应付上级行检查的。日常工作中,不能拿出时间和精力检查内部控制落实情况,不积极自觉履行内部控制制度,每逢内部控制检查来临,大肆舞弊,欲盖弥彰,抓紧时间补办内部控制手续,甚至在空白的检查记录上签字,检查内

容由经办人员填写等。

(五)处罚措施乏力。尽管各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内控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责任事故和经济案件仍不时发生,其主要原因是正面要求多,寄希望于人们责任意识的增强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对越权行事、违规操作及弄虚作假者没有具体而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处理问题往往批评教育多,或罚款了事,使一些人在执行内

控制度上始终缺乏紧迫感、危机感,更使一些人挺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改革新形势下,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薄弱,容易形成新的金融风险源,削弱了基层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金融机构的机构撤并、人员买断与内退等各项金融改革措施逐渐出台,引起各方利益的变化,容易产生新的风险源;二是目前正处于改革过渡期,金融机构新旧体制处于前后衔接时期,基层金融机构内部往往是一个人员兼职数个岗位;三是改革利益分配不平衡,引发各种利益矛盾,常常使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四是外资银行的涌入,基层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上述综合因素导致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能弱化,基层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不断涌现,削弱了基层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为此,研究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形成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它是指金融机构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的运行机制。然而,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运作中,“重事后监督、轻事前事中风险防范”,“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倾向比较严重,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隐患进行防范和分析。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基层金融机构为加强所谓“金融服务”而抛弃了内部控制机制。时间久已,容易形成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二)内控机制建设带有明显的“亡羊补牢”性质,缺乏金融创新业务控制的前瞻性

我国现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迅速接轨,加上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务的创新,原有的传统内部控制监督制约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兴业务特别是金融创新业务的需要,而相应的新兴业务内部控制措施没有及时加以配套,容易形成内部控制领域的盲点。同时,部分基层金融机构现有的内部控制机制,无论是管理方式、设计内容还是运作效能都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与补救性。主要表现在:有的内控制度已经不适应业务营运需要,特别是新办业务,原有的制度不足以覆盖所有的风险源,急需完善充实;管理监控制度明显滞后,有的先办业务,后建立内控制度,甚至长期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往往待出现风险后,再以“血的教训与巨额金融资产的损失”为代价,做“亡羊补牢”式的补充完善工作。在对金融创新业务风险的防范方面,内控机制建设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滞后性与机制效能滞后性。

(三)内部控制机制“控人”与“用人”存在着误区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的决策、执行与监督都是人的行为,人员内部控制认识与道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效果。部分基层金融机构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缺乏系统性认识,在内部控制机制执行过程中,“控人”失度与“用人”失察并存,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效果。如部分基层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执行中,往往采用“重罚”等“控人”形式来达到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部分金融机构在信贷风险控制中,采用严厉的“追究第一责任人”制度,即风险一旦形成,信贷第一责任人将面临被开除公职的危险,致使信贷人员谈贷色变,影响了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形势,基层金融机构对一线负责人的任命和测评、一线业务员的录用和考核,往往把社会关系或揽存量作为任用的重要依据,而疏于对道德品质的考察,这就为一些品行不端者趁机把持关键岗位提供了可能,给业务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四)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导致监督效能低下

金融机构内部监督部门是对各岗位、部门业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与反馈的最后屏障。内部控制运作中的所有问题、差错、隐患均在此发现。但从运行情况看,现行的基层金融机构内部监督部门,既要接受机构主管的领导,又要监督机构主管的工作。尽管基层金融机构普遍建立了内部控制监督制约机构与规章制度,但个别金融机构领导人特别是基层领导人游离于内部控制监督之外,隐含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在上级重业绩考核与本单位领导的双重压力下,金融机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不敢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对审查出的问题更不敢上报,这种自己监督自己的行为,由于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监督的效能。

四、强化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对于基层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正确的做法是,正视这些问题,县级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要从维护本辖区金融体系稳健发展的高度出发,共同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克服解决。

(一)加强思想教育,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和法律培训工作,利用典型案例,使干部职工看到多少蛇吞大象心不足者纷纷落马沦为阶下囚,以警世启蒙,引以为戒,从而树立起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敬业爱岗、恪尽职守的精神,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觉地遵守内部规章制度。还要教育干部职工珍惜幸福的家庭和美好的生活,提高“免疫力”,以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各级领导要多与干部职工交流,掌握思想动态,做好转化工作,使之牢固树立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的思想,克服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不良倾向。

(二)正确灌输,提高对内控机制的认识。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是建立健全内控机制的根本保证,基层金融机构各级领导要认真组织员工学习《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通过学习,纠正对内控机制的对立思想和片面认识,使大家认识到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并把自己的行为与内控管理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加强内控建设的积极性。

三、强化管理,确保内控制度落实。为了保证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必须要加强内部管理。一是各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必须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以及相关的“岗位手册”和“业务指导”规定程序操作,不准许反程序操作或省略程序运作,要避免任何人独立完成一个交易活动的全过程而不受到监控和制约。二是充分发挥监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防范风险的效能。这些部门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通过他们可以对本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层的权力制衡机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督。三是确立科学严格的业务考核制度,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办法,量化指标,讲求实效,完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四是加强对要害部门和重要岗位的制约和监督,必须严格实行重要业务岗位的干部轮换和离任稽核制度。总之,在严密的内控管理机制下,每一个部门和职务,每一项工作和程序,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从而真正树立起金融系统“三铁”信誉。

四、采取措施,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积极清理整顿现有的内控制度,按照金融法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的要求,对各项内控控制制度和业务规章、机构和岗位设置、决策和管理议事规则及操作程序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找出问题和漏洞,在此基础上,该建立的建立、该完善的完善。各基层金融机构在制定、完善内控制度时,要注意适应性、有效性、协调性,不能盲目地采用其行的工作方法,而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采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不能过于复杂和烦琐,以致难于执行,也不能过于粗糙和简单,缺乏严密性和制约性,要具有明确的目标,衔接的体系和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此外,还应制定出防止系统失控的管理控制措施,从而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科学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五、强化责任追究制。从实践效果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内控责任制模式值得推广。其主要的做法是: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下属分支机构的内控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各相关人员必须切实履行所负职责,杜绝经济案件及差错事故的发生,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对越权行事、违规操作及弄虚作假的,即使不出问题也要一查到底,坚决追究责任;如果造成资金损失,要追究经济和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从而增强执行内控制度的紧迫感、危机感。

六、县级人民银行要做好基层金融机构内控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县级人行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就内部控制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培训,使其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全面评价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基层人行实施监管时,要将被监管单位内部稽核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监管的内容,对于内部稽核工作开展不力的金融机构,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基层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经营目标的实现,甚至影响其生存。为此,基层人民银行及各金融机构要正视问题的存在,找出问题的症结,从维护辖区金融稳健发展的高度出发,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增强利用内部控制机制防范风险的能力,完善金融内部控制体系,防范金融风险源的产生。

七、转变观念,重新构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

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内部控制观念,深刻认知“内部控制机制”范畴,改变过去“重事后、轻事前、事中”的内部控制做法,重新构建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按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对现行的各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修改和充实,提高内部控制机制的效能。

八、提高金融从业人员内部控制意识,增强“人控”观念,提高“用人”水平

所谓“人控”,就是金融从业人员的自我控制观念与能力。加强内部控制队伍建设,提高金融从业人员内部控制能力,关键在于增强“人控”观念。要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教育,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从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直接控制的目的。在人员任用方面,要做到“知人善任”,提高“用人”水平。管理职能部门要配备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同时,要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适时更新知识结构,使之与不断发展的金融业务需要相适应,这是保证内部控制机制得以畅通运行的重要基础。

九、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督职能部门应单独“分离”

现行体制下,由于内部监督机制不合理,金融机构要走出“自己监督自己”的逻辑怪圈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基层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监督职能单独“分离”,赋予内部控制监督部门高度的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内部控制系统的三权制衡,使监督者只对上级行负责,而与本级决策者、执行者完全分离,才能真正加强内部控制监督职能,完善监督检查、审计手段,从而起到监督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第四篇: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就银行机构而言,其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银行机构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授权授信的控制、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会计系统的控制、计算机业务系统的控制等。目前,我国银行机构由于制度有待完善、对决策者的决策权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控制、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等诸方面的原因,内部控制难以全面地顺利实施。为了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各金融机构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一、当前金融机构内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应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来设置,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完全达到这一要求。

首先,内控本身有其固有的局限,它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限制。管理层在设置内部结构时,必然要权衡为强化内控而付出的成本和收益。银行在设计制度时受成本的制约,不可能是最好的内控制度,只能是恰当的制度,既要考虑设计的经济性,又要考虑执行时的效益性。如果某项设置投入多而当期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效益,即使能强化内控,也很有可能会被放弃。

其次,部门之间相互割裂、相互抵触、牵制乏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会计部门不能制约资金组织部门的资金成本,有可能造成存款“唯量是图”,存款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与银行利润目标严重背离。很多银行上下级行各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监督功能。如按要求计划信息部门可以通过报表、项目电报等监督制约信贷部门,会计部门可以通过账表制约计划部门。但实际操作中无相互协调的责任机制,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作用未能发挥,甚至出现了通过调整账表来隐瞒其它部门的违规行为,往往造成重大后果后才被发现。

2.银行内部授权授信的控制要求建立合理的以书面形式确认的授权授信制度,按照业务工作程序和授权,健全完善各种审批手续。各级主管要在授权的范围内实施管理,各项权力要在制衡的条件下正确使用。但实际情况往往并未如此。

目前银行采用的多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负责制,即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行长负责。行长既是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又是企业法人代表;既是银行经营决策者,又是银行经营管理运作的执行人。法人治理结构基本上就是行长一个层次。内控中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应有的控制机制。行长的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强的规范的制度制约。

3.按《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银行机构要建立起科学的银行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点难以做到。

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其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向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挑战。现行内控制度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再适应计算机支持下的银行会计业务,带来诸如计算机技术员和会计业务员权责分工等一系列原内控制度所未涉及到的问题。会计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懂微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不得力。[!--empirenews.page--] 4.内部稽核监督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现行稽核制度下稽核部门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仅难以实施有效、及时的监督检查,难以真实地向上级行反映情况,而且难以严肃处理违规违纪问题。

稽核力量配备不足,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一些行不重视稽核工作,配备的稽核人员数量少,且有部分是兼职,造成执行者也是控制者的情况,加大了控制难度。

稽核频率偏低,覆盖面不够。稽核部门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行的业务动作和经营状况,无法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5.现行会计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且加强会计结算与严格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矛盾。

会计内控机制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在内控目标下指导决策系统,制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按照制度进行具体操作,由监督系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决策系统,修改有关制度并实施,使得会计内控成为在目标指导下能自我完善、动态循环的有机系统。但许多银行机构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会计内控制度,没有认识到内控机制是一个动态系统,对内控中暴露出来的小问题不去主动纠正,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以至小错酿成大错。

近年来银行经营风险毕露,各行制定了很多旨在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但在一些行中;这些制度的可执行性及执行情况,连很多会计主管都表示怀疑,很大程度上成为应付上级行检查的一种摆设。并且大部分银行制定部门和执行部门不为同一部门,这本身是一项好的措施,但也带来一些弊端,制度制定部门仅考虑制定详尽的各项制度,以避免因内容不全需其承担的责任,有时全然不顾制度的可执行性;而有的制度执行部门对此索性不予以执行,造成有章不循,其结果比制度不全更为可怕。

银行业是服务行业,努力加强和改善银行会计结算服务,方便客户,吸收存款,扩大业务是无可厚非的,但现阶段仍存在银行间的无序竞争,使有些银行对客户过分迁就。如银行临柜人员对票据凭证审查稍严格一点,客户就要投诉,造成临柜人员不敢严格按制度对票据进行审查,尤其是忽视本行收款人账的票据凭证,银行潜在的风险很大。

二、加强金融机构内控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银行内控存在的问题中,有些是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才能解决的,有些则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在目前可以克服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内控的对策建议:

1.银行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使各部门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能相互配合。

一是严格岗位分工,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行内岗位轮换和员工年假制等,使银行每个人员和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二是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三是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笔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工作。[!--empirenews.page--] 2.健全银行授权审批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内控。

可借鉴国外的经验,设计一套控制资产风险的授权审批程序,使每一项交易有不同的人进行审查和批准,任何人的权限都是有限的。对各级行行领导的稽核,也可考虑在离任稽核的基础上加上任期稽核,由上级稽核部门执行。

3.加快内部控制方面的电子化建设,使其能够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在银行业现代化、电子化的今天,不能以落后的手段去控制先进的业务,不能靠手工操作去检查计算机系统,必须掌握、运用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才能适应内部控制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要运用计算机对本行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检查;二是要建立起一套先进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用现代化手段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本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在计算机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建立授权明确、职责分明的多人多部门分工责任制及严格的核对检查制度,建立完善的文字记录制度。在软件开发中,业务处理程序设计时,要将制约、监督等风险控制功能融人其中,使操作人员必须按职责权限和有制约的规范的操作程序才能进入系统处理业务,防范技术风险和计算机犯罪。

4.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稽核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实行对法人代表负责的内部审计稽核管理制度,即建立总行审计稽核委员会作为稽核系统的最高组织,直接对总行行长负责;建立总行统一领导下的分支行总稽核负责制,直接对上一级审计稽核部门负责。充实稽核人员,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素质。安排熟悉金融法规和制度规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并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

5.增强会计内控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在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从而使各制度间有机联接,成为一个既相对稳定,又能随控制环境、控制对象及控制目标等变化而能动适应、自我完善的整体,形成内在合力,从系统性深化内控机制。

第五篇:新形势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形成了以合作性、商业性与政策性为主体,农业保险等非金融机构为辅助的模式,再加以各种政策的支持,正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降低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限制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并提出了有效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风险控制

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自2010年起开始全面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案件防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来看,风险管理仍显滞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快速的业务发展与不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一、新形势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人治理不完善

一是所有者“虚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股权分散和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现象难以避免。二是“三会一层”制衡失效。社员代表大会作用未有效发挥,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介入具体经营管理,理事会和高管层职责定位不清。监事会职能虚置,大多受制于理事会,独立性不够,履行监督的能力不足。三是外部人越位。在现行行业管理体制下,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从权益、利益考虑,把村镇银行当成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村镇银行的各个方面的经营自主权未得到保障和有效行使。

(二)组织架构不合理

一是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不完善。虽设置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目前的职责仅停留在信用风险控制上,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资产风险分类、资产保全处置等方面,不涉及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也起不到督导和统筹作用。二是业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一些机构业务部门既负责业务管理及风险控制,又直接参与业务经营,往往导致重经营、轻管理。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业务人员互相兼职的情况仍较普遍。三是在操作中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及制衡不够,责任分工、权限及报告路径不清晰,未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内控机制不健全

一是流程控制存在缺陷。对核心业务流程、产品开发流程、信息管理流程缺乏梳理和分析,无论是业务经营还是风险管理总体呈粗放状态。二是制度体系不完善。近年来,围绕信贷、财务、审计、风险等方面,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制度建设总体滞后于业务发展,制度的时效性和操作性不够,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尚未形成。三是内部监督不到位。风控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风控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够,内部检查流于形式。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近年的案发情况看,通过内部检查发现问题的很少。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对策措施

(一)宏观防控农村金融机构风险

1、政府应明确职能,加强财政补贴。政府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风险高地区的金融机构加强财政补贴,推行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还应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借贷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另外,地方政府应与金融机构划清职能,减少对金融机构的干预,激励其自身发展,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2、建立农村金融信用机制。首先应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加快建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推行建设农村金融机构信用机制。对农村地区宣传信用知识,做好对借贷者的信息以及信用级别的记录,完善借贷者的数据档案,对信用度较高的企业或个人实施优惠政策。另外,政府应减少在改革中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干预,做好监管工作,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工作的高效性,发放贷款的合法性,控制好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3、加强风险监管。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放宽准入限制,支持能够促进农村发展的金融机构的建立,通过改革或扩股等方式引导名营企业进入农村金融体系;第二,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高资产质量,加强盈利能力,并通过不断完善体系巩固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第三,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行政职能,使其向服务部门进行转变,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协调和服务能力;第四,建立起规范的约束机制,明确经营业务,主要发展政策性业务,对自营性业务应慎重经营,两种业务应分账管理。

(二)微观防控农村金融机构风险

1、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为了预防信贷风险,需建立担保措施,为信贷人员提供风险金,提高借贷者的担保率,担保方式可以采取联保互保,一旦有一户贷款出现违约,可以通过风险保证金制度使其他信贷者进行补偿,减少资金损失,提高其?L险抵抗能力。

2、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经济变化的敏感度。经济是呈周期性变化的,但无论经济周期如何变化,农村金融机构都应提前做好预测,对风险进行评估,调整好信贷措施,保证业务的稳定发展。

3、发展多元化金融产品。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不仅能拓宽弄金融机构的收入渠道,也能提升其业务和产品的创新能力,使金融机构不再依赖于贷款利差。例如手机银行、理财、担保等业务,减少信用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冲击,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农村金融机构的种类非常丰富,一些公司发展时间短,相关数据获得比较困难。因此本文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仅选取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机构。一些观点在实用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储文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2]常新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20):254-255.

下载微型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型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及其研究对策

    文章标题:中国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及其研究对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当代中国,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环境的局势和金融结构的组成。自改革......

    微型课题研究要注意哪些问题(定稿)

    微型课题研究要注意哪些问题 不能“有计划无行动”或“有行动无计划” 所谓“有计划无行动”是指有些老师虽然制订了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但并没有很好地实施研究计划。有些......

    金融机构业务创新问题研究(合集)

    金融机构业务创新问题研究 陈惠玲 内容摘要:金融创新是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

    电气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许继电气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研开题报告1.毕业论文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1)研究背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不单给企业......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这一作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以具体的研究数据结果为依据,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策......

    企业文化论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和对策研究

    企业文化论文范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和对策研究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