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知识管理的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实施的关键点,以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模式,并对相应的支持环境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大型制造企业;进度管理
生产进度管理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首要内容,其目的是在既定工期内完成客户所需的产品。大型制造企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以及经营管理复杂等特点,因而其生产进度管理也比一般企业困难。
在实际的生产进度管理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网络计划技术、甘特图、S型曲线比较法和香蕉型曲线比较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够反映实际生产进度与计划生产进度的比较信息,而不能回答诸如如何才能缩短生产周期、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返工情况的出现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生产进度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恰当的知识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有必要探索研究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将这两者的管理过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一种高效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1知识管理的基本概要
1.1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形态,且比其它生产要素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肩负着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正在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
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的研讨日益频繁,但管理学家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最常见的观点是:在适当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传达给适当的人员,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概括起来,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以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对知识的生产、组织、转换、获取、传播、共享等活动的各方面,这些活动的开展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环境的营造、学习与激励机制等密切相关,其特点是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信息工具为辅,通过知识的开发、组织发展、分发、使用等步骤,改进传统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绩效逐步改善。
1.2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促进企业审计、获取、生产、吸收、应用、保护知识以获得竞争优势与实现竞争目标的组织能力。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关键工作。
(1)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融合知识管理不能独立于企业的业务之外单独存在,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功效。知识管理是企业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脱离企业业务的知识管理是无效的,也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empirenews.page--](2)知识的转换
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显性知识是以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示的知识,可以很方便地用形式和系统的方式传递给他人。隐性知识是一种难于编码和度量、存在于个人头脑与各种组织中的属于经验、诀窍、判断、直觉、灵感以及组织惯例的那部分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人化,深深根植于个人的行动和切身经验以及价值观或情感中。
在知识管理领域,关于知识转换比较有说服力的理论是日本学者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1995)提出的SECI模型,如图1所示。[1][2][3]下一页 模型中知识的转换由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完成。社会化是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完成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外化是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完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综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为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完成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内化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将综合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成员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变速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换达到良性循环。
2大型制造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2.1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生产进度管理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一般过程是:信息资料的收集、产品结构分解、生产加工时间估算、生产进度计划编制、生产进度跟踪、偏差分析、进度调整,同时通过规范标准的方法对进度状况等信息进行沟通和文档化记录。目前大型制造企业对生产进度管理方法大都是一种基于过程控制的方法,它们主要侧重于对生产进度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步骤进行标准规范且细致的控制,来实现生产进度管理的目标。
同上述基于过程控制的生产进度管理方法不同,基于知识的生产进度管理更侧重于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以往的进度管理过程,通过对影响生产进度的知识因素进行分析,形成生产进度知识的运行过程,同时与生产进度相关知识库进行集成(如图2所示)。生产进度知识运作过程包括: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其中,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生产进度管理的目的,即产生新的生产进度控制的思想、方法、技术,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生产进度管理。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内部化,而生产进度知识共享促进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显性化,生产进度知识沉淀、应用促进显性知识内部化。因此,生产进度
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是实现生产进度知识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empirenews.page--] 通过生产进度知识运作,产生新的生产进度控制的思想、方法、技术和体系,不断补充完善生产进度知识库。基于生产进度知识库,企业中各部门、人员就可以共享一致的生产进度管理术语、指导原则、技术知识以及进度的控制过程等,实现企业生产进度管理过程的重组与优化。
2.1.1生产进度知识沉淀
生产进度知识沉淀是指新的生产进度知识和新文化在大型制造企业扎根,内部化为企业知识和员工个人知识,并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企业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的扩展。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型制造企业不断地吸收外界新知识、新文化,同时在生产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内部也会产生大量新的生产进度知识,这些新知识、新文化是大型制造企业改进生产进度管理的关键要素。如果新知识得不到有效利用,那么这些知识只是短暂地留在企业。学习是实现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的重要手段,企业员工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知识的主要载体。为了使新的生产进度知识和新文化能够较好地在企业沉淀,大型制造企业必须建立相关制度,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文化,建立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上一页[1][2][3]下一页 2.1.2生产进度知识共享
生产进度知识共享是指通过企业员工之间共享交流个人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并以文字等,方式记录在企业的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生产进度知识共享实现了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向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转换。在大型制造企业内通过交流,实现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生产进度知识不会因为共享而减少,却能使整个企业的集体智慧增加。若只是强调个人知识的增长,无法最大化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也无法将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换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并长久保留下来;相反,强调成员的协作,实现成员的知识共享和流动,就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增强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能力。
在实际生产进度管理过程中,由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知识,存在于个人脑海中;而且隐性生产进度知识能够衡量自身的价值,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利益。因此,建立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激励机制非常重要。例如,麦肯锡公司为了促进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内的充分共享,打破了以往建立在客户规模和重要基础上内部科层组织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贡献率为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这样组织内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成员都受到知识贡献的压力,企业可以使用物资和其他激励措施,来奖励那些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企业知识库的员工。
2.1.3生产进度知识应用
生产进度知识应用是指大型制造企业利用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去解决生产进度管理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内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储备的扩展。随着员工把企业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运用到进度管理工作实践中,并得出相应的体会和经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便被内化为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知识管理促使大型制造企业重新思考,如何整理起零散的知识更有效地实施生产进度管理的问题。知识管理把生产业务流程与知识应用结合在一起,更加强化个人经验的迅速产生和快速积累,这实际上是对生产进度知识编码化、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升华,从而提高了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能力。[!--empirenews.page--] 2.1.4生产进度知识创新
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指大型制造企业基于已有的生产进度知识,包括企业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和储存在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提出生产进度管理的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实现企业生产进度知识储备扩大的目的,它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水平。它具有多个侧面,有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组织知识等方面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新工艺的创造应用,而且包括管理模式的变革、组织机制的重构等诸方面。
2.2支持环境
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四个过程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大型制造企业的环境支持。大型制造企业的支持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域和内容。
2.2.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如果缺乏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生产进度知识管理注定要失败。得到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使得成立一个跨越各个部门的核心团队成为可能,同时使生产进度知识管理更容易得到员工的认同。大型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和推动生产进度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
2.2.2信息技术平台
大型制造企业基于知识管理实施生产进度管理离不开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得信息系统提供的文档管理、知识地图、专家地图、协作空间、全文检索等功能实现了生产进度知识由数据、信息到经验、知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完成基于二维综合知识地图的生产进度知识管理,同样也能够对大量的一般生产进度知识,包括隐性生产进度知识进行集中管理和多维度分类,并利用协作空间、知识社区等功能完成对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到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转化过程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加速交流,提高生产进度知识收集和利用的效率。
2.2.3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生产进度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大型制造企业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来说,生产进度意味着效益;而生产进度对于员工收益没有太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建立与生产进度相关联的员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投入到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中。另外,在知识共享阶段,员工一般不愿将其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与他人共享,企业可以采取压力和奖励并举的措施,促进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
2.2.4企业组织结构
生产进度知识管理要求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和开放化,改变传统的层级结构,有利于实现相关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现代工程项目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程度较之以往大幅增加,生产进度需要通过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这些客观现实要求大型制造企业必须向知识型组织转变,积极构建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体系。
2.2.5生产进度文化
成功实施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大型制造企业需透过企业文化的改造,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并培养生产进度知识分享的文化。企业的“生产进度文化”,是大型制造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沉淀,不断总结形成的由领导决策层倡导,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本企业的生产进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在企业生产进度知识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empirenews.page--] 3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与生产管理的联系日益密切,将知识管理运用到企业生产管理中,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以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企业已有的生产进度管理知识和经验,通过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等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大型制造企业管理者能够很容易实施这种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但是基于知识的生产进度管理离不开相应的支持环境。
第二篇:大型制造企业精细化管理方案
大型制造企业精细化管理方案
精细化管理是在ISO9001-2000标准基础上对测量、分析和改进进一步精细管理。大型制造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是细化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抽样检验,采用概率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常用的概率统计分析方法是用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法,其中有两重要的概念,一是数学期望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值,二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即“西格玛”。
较高的管理水平可达“六西格玛”。
什么是“六西格玛”
西格玛是希腊字母σ的中文译音,统计学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分散程度。对连续可计量的质量特性:用“σ”度量质量特性总体上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业务流程的西格玛值表示该流程的实际结果相对于期望、平均或所要求的结果的偏离程度。举一个航空公司的例子,如果某一航班的预计到达时间是下午五点,由于各种原因,真正在五点准时到达的情况是极少的。假如我们允许在五点半之前到达都算准点到达,一年里该航班共运营了200次,显然到达时间是个变量。如果其中的55次超过五点半到达,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不良品,所以航空公司这一航班的合格品率为72.5%,大约为2.1个西格玛。如果该航班的准点率达到六西格玛,这意味着每一百万次飞行中仅有3.4次超过五点半到达,如果该航班每天运行一次,这相当于每805年才出现一次晚点到达的现象。对于制造性业务流程来说,在一定情况下六西格玛意味着每一百万次加工只有3.4
个不良品。这个水平也叫做流程的长期的西格玛值。
流程的长期西格玛值与不良品率有如下关系(长期过程漂移正负1.5σ):
不良品率合格率%西格玛值
3.499.999666
23099.9775
620099.384
6680093.323
六西格码管理法是以质量作为主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利用对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改进提升一个组织的业务流程能力,是一套灵活的,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体系。六西格码要求企业完全从外部客户角度,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的各种流程Processes;利用客户的要求来建立标准,设立产品与服务的标准与规格。并以此来评估企业流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它通过提高企业流程的绩效来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并通过贯彻实施来整合塑造一流的企业文化。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一种产品要长期维持它的垄断地位是非常困难的。同类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不可避免的将矛头集中于定价上,即降低价格。如果公司生产或提供服务的成本仍维持不变的话,显然单纯降价将会影响到公司的利润以及长期生存的问题。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制造成本或服务成本,另一个是被隐藏的劣质成本(COP
Q)。COPQ反映了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包括劳动力成本、返工的材料成本、检验成本、废品成本以及一些非增值活动,如重新提供服务等。六西格玛追求的是减少这些隐藏的劣质成本来提高利润底线。业务过程中实施六西格玛所产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包括:运作成本减少、生产力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客户忠实度提高、周期时间缩
短以及缺陷率降低。
“六西格玛”质量步骤和程式:DMAIC方法
传统的改进方案只注重改善“输出”阶段的缺陷,而六西格玛注重的是整个过程,采用DMAIC: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sis)、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方法消除产生缺陷的根源并减少波动,以实现、优化、保持整个公司的运作和业务成果。DMAIC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类型的工具。采用这种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当前的业务绩效与所期望的绩效存在差距时;当问题根源还未被明确理解时;当解决方案还未确定或还未明朗时。DMAIC方法是一套非常严密的过程程序,通过仔细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识别错误根源,然后寻求方法以消除引发问题的根源。
(1)定义阶段:是成功实施六西格玛项目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需回答下述问题: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什么问题?目标是什么?我们应何时达到这个目标?
受到问题影响的客户是谁?对于手边处理事件的关键因素是什么(CTX)?所调查的过程是什么?
(2)测量阶段:是验证问题生效或再次定义问题。它也是通过下述方法来寻找问题根源的阶段:
根据过程测量来确定问题的重点和范围;
采用关键数据来识别主要因素或关键少数根原因。
(3)分析阶段:是将所确定实际业务或运作中的问题转化为量化的、可统计的问题。通过从六西格玛“工具箱”中运用合理的统计工具,我们可以:
发现我们所不知道的;
证明我们已经知道的。
(4)改进阶段:重点是发现引起问题的关键变量(输入)。然后寻求:
制定能够表述问题根源并能实现目标的行动或解决方案;
确定可行性方案;
根据所制定的目标,以最低的成本或损失来评估这些解决方案;
对问题所采取的行动和长期解决方案进行有效性测试。
(5)控制阶段:所制定的测量方法是确保过程得到持续监控,以维持产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项目的所有者最终要进行财务计算,要追溯一段时期的财务收益,通常为12个月。
“六西格玛”工具
控制图表:在过程中监视随时间变化的偏差值,并且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缺陷产生却无法预测的偏差,对企业进行提醒。
缺陷测量:用来解释造成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的缺陷之数量或频率。
帕累托图表 :它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柱型数据分析图。侧重于那些计划或问题,它们拥有最大的潜力;可以通过在一个下降条状图中显示相对频率或尺寸,从而增加改进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它非常直观地显示哪些问题出现频率最高、费用最大,因而需要最先处理。该表的基础是业已证明的帕累托(意大利经济学家)原理:20%的原因造成了80%的事故。
过程映射:针对如何完成事物的图表叙述,将帮助参与者身临其境地“看见”整个过程,并辨认出相应的长处和弱点。在辨认个体贡献值时,它有助于减少循环周期及其缺陷。
根本原因分析:针对过程中不一致情况最初原因的研究。在根本原因被消除或纠正之后,将最终消除不一致情况。
Chi2试验:这是一种分析两个问题原因的简单表格,它用来确定两个原因之间是否存在着具有统计价值的关系。
统计过程控制:用来分析数据,研究和监视过程能力和性能的统计方法之应用。
树状图表 :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任何广义范围内的目标,它被分解成为不同层次的具体步骤。当创建解决方案时,该表用来鼓励小组成员来延伸他们的思维方式。
进程表:这是用来分析与客户关系进展的分数表。它很像汽车的仪表板,但显示的却是定单完成率、票据的准确性,以及有缺陷零件的百分比等。每个表中的一个箭头表示客户所要求的质量值,另一个箭头表示公司提供的质量与客户要求之间的差距。
与ISO、TQM、BPR、ERP以及零缺陷理论的区别
六西格玛与ISO(国际质量标准体系)都是质量控制体系,但六西格玛更强调质量改善。换言之,ISO对文档化的要求并不能保证不生产不合格的产品,对于改善缺少具体方法。所以,六西格玛可以在ISO的基础上持续提高企业质量控制能力。同样,六西格玛也是在TQM(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是在TQM不能满足企业
需要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新方法论。所以,由于企业存在不断增长的质量控制需求,所以在使用方法上也逐步递进,六西格玛是处于顶端的解决方案。实施六西格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六西格玛的关键
六西格玛从识别客户需求开始。这些需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及时交付、有竞争力的价格以及零缺陷的质量。然后客户的这些需求被转化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标准(如:周期时间、运营成本、缺陷率)。建立了目标绩效水平之后,公司所有的执行活动都要围绕这些目标展开并使偏离目标的波动最小。
成功实施六西格玛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它要求有管理者的支持,通过一名全身心投入的过程领导者来推动整个运动。组织内任何员工的目标和计划应与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业务目标相一致,例如,公司长期业务目标,如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利润、确保长期生存能力都是以运作业务管理者的目标为基础的,如提高生产量、消除返工的“隐蔽工厂”、减少劳动力与物资成本。
第二个问题: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
根据公司法和国际惯例,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是控股与被投股关系,即产权关系,不是经营管理权属关系。关于这方面知识可以从公司法和相关解释中学到和理解。不在这里赘述。
第三篇: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同时其也成为了推动企业的管理变革的主要力量。在此背景之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企业在管理方式上的首选。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不仅能够让企业在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于管理者而言,还能够对企业的信息数据亲自进行监控,减少了繁杂的人员工作量,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企业效益。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信息化企业管理
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实际上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以及各种通讯技术支持企业管理的模式、理念、手段、制度等内容,从企业的产品开发到服务等各环节内实现系统化和网络化,最终形成电子商务。因此,企业信息化不仅代表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进行企业管理,更是意味着企业管理变革的时代的来临。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在关注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无形资产的关注,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企业的业务数据与信息等。因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是:
(一)注重系统地管理企业的知识资产,倡导企业有效地整合知识资源;
(二)顾客是企业最主要的服务对象;
(三)提高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提高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因此,针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变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根据企业日益变化的生产环境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要求来革新传统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从而使得企业的各个环节达到效能的系统化与最优化[1]。
二、构建企业管理平台
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作为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主要构成部分为: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与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其中,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建设作为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部分,而信心技术的基础建设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的基础部分。
(一)构建知识管理的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即KMS,其以如何加强企业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加企业的信息价值作为主要的目标,是一个能够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与企业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在该系统中主要包括了全球网络、软件工具、知识库、知识的存储和加工的系统等方面。在KMS下,企业可以实现
以下管理内容:
1.管理、表示企业知识
2.积累、传递企业知识
3.挖掘新知识,使旧知识再生
(二)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
若要构建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的首要工作就是做好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之下,企业必须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将自身的信息化系统与社会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对接,以便共享资源。其次,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将信息技术的结构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长远规划相结合,最主要的是与企业的信息资源相结合。同时,为了能够使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市场,企业的信息技术必须时刻结合企业的业务工作,以便随时能够重新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根据需要重新去构建管理模式,以便达到优化系统效能的目标[2]。
三、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措施
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为信息时代之下企业进行经营与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整合、优化企业资源是实现企业有效管理的办法之一。
(一)企业管理者应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
企业若想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管理者必须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战略,管理者必须纵观全球,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因为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有效整合、共享企业资源的同时能够利用该资源给企业的各种经济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建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并且注意其应满足适应性与先进性,不能够一味地认为高科技就是最好的而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拟定出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根据与合作伙伴的经营关系做好各种市场调查,弄清企业的管理结构,在这些基础之上去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随时的改革与更新[3]。
(三)日常工作信息化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时,必须强制、严格要求企业的日常工作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操作。员工在业务在最初发生时就应该一次性地录入系统,后继的工作者便可以根据系统预定的流程进行规范处理,避免出现人为操作的虚假信息。同时,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跟踪企业信息的处理过程,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提升管理。
(四)建设信息化队伍
企业员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人员。企业必须根据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强化对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岗位的需求让员工掌握、革新相应的信息技术技能。同时,在引进信息化人才时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务必保证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独立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的信息化水平。
(五)统筹规划信息网络
企业必须统筹规划信息网络,分步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从企业最突出的问题着手解决。一个好的统筹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管理思路、战略规划、周边环境等紧密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位企业的整体发展服务。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培养自身的信息化力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信息化作用,建立起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的信息网络系统。
四、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许多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信息化管理,不少企业更是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管理阶段。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使分散的数据能够集中到信息中心,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保障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决策者还能够通过信息中心对企业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控,防止部分员工上报虚假的企业信息。总而言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更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玉平,王嘉.浅谈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的企业管理理念创新[J].现代营销,2013(05):159.[2]翁江平.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11):48.[3]何宇超.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商贸,2013(10):97.
第四篇:浅谈借鉴军队管理模式管理企业
浅谈借鉴军队管理模式管理企业
从有企业以来,与企业生存发展相伴相生的是层出不穷的企业管理理论,但梳理现代企业管理百余年的历史会发现,对管理贡献最大的不是企业家,也不是商学院,而是军队。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从军队管理中借鉴汲取了许多营养。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许多方法与原则都直接取自军队。军队的管理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员实践和理论准备。那么从企业管理角度要向军队学什么呢?一是无条件执行的效率。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使企业获得像军队一样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二是从各色各样的人向军人方向转移的训练;三是不畏艰难勇者胜和超强的集体荣誉感。军队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尊重。本文则围绕尊重,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尊重员工就是让员工快乐工作、热爱工作
部队的光荣传统之一就是关心人、尊重人。企业也应如此,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尊重员工的选择权利。所有的员工在人格上、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公司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倡导简单而真诚的人际关系。
1.不要把员工看成雇员,要看成合作伙伴。要经常倾听来自员工的声音,走进他们当中去,去听听他们有什么要说的。因为企业发展就是要全心全意地相信和依靠员工。
2.企业关心员工就要善待员工。企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原企业被视为毫无才能、一无是处的员工,跳槽到新企业后竟然干得非常出色。其实,原因并不是他们跳槽或被辞退后“学好了”,而是因为新的企业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员工在这样的企业里做事心情舒畅。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自己与员工之间就是简单的合同关系,员工的忠诚与效力是可以用金钱买来的,只要有一张毫无感情的用人合同,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殊不知,企业要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就要以员工的利益为基础;同样,员工的利益也要建立在企业利益的基础上。二者紧密结合,绝对不能分离。
3.要将得力的员工视为企业一笔巨大的资本。一个员工如果能为公司的发展开动脑筋,不断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那么无疑也会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奖励。当企业给员工以宽松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员工满意的工资待遇时,员工必然心存感激,在工作上也会竭尽全力,努力使企业得到发展。
4.要善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部队的战斗力来自基层,建设重点在基层。企业也同样,俗话说“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发挥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让员工提出计划、方法,鼓励员工按自己的方式运作。为了使公司和谐并生机勃勃,企业不仅需要建立并且维护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理念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尽力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文环境,使员工不必被工作环境所束缚,在精神上彻底放松、轻装上阵。
二、尊重员工的基础是有效的沟通
在部队里,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之一就是多与人沟通,多谈心。我们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领导、主管不知道如何谈心谈话。谈心谈话实际上也是一门学问,首先需要营造一种宽松、可以信赖的氛围。例如说,“你的报告写的很不好,计划不周密,拿回去重新写”。这样说可能显得生硬,员工也不愿意接受,如果换一种方式,沟通起来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如“你的报告我看了,很有新意,但是重点不突出,计划显得不周密,你可以重新给我一个报告吗”。这样交谈员工更容易接受。与员工实现有效沟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学会从做人的角度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一名员工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了责任心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份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及早谋划;有了责任心方能尽职,有没有人看到都一样,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有了责任心方能进取,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原地踏步,而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同时,还要教育员工对家庭有责任心,对社会有公德心。
2.要注重沟通方式的选择。企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及诸多关系群体,要以什么样的方式传达自己的信息、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才能让外界最有效地接收到信息,这是许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让员工对目前和将来的工作环境产生好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某些场合给予口头上的赞扬、允许员工充分表达意见;邀请一些表现出色的员工出席公司的重要会议,并鼓励他们在会上发言;重视员工的批评,鼓励员工提出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以便全面研究事情发展的可能性,无论员工的构想是否可行,都显示了他们对公司的关心;抽空和员工共进午餐和晚餐等等。
三、尊重员工,要善于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部队讲究作风,企业讲文化。近年来,有经济学家提出的“娱乐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该是“娱乐”的。在军队中,实际上是经常把最艰苦、最危险的事情,变成了最愉快的事情,这就是文化的奇妙作用。著名管理学家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论述:好的公司能够变成卓越的公司。他对1400多个公司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结论:那些由优秀公司变为伟大公司的佼佼者并不一定都是拥有最新的技术和最擅长管理的CEO,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是他们的公司文化,一种激励每个人都按照他们想要的方式去工作的文化。文化是企业提高效率的倍增器,是融合组织内部关系的润滑剂,是企业竞争的加速器。无情纪律,有情关怀,弹性管理孕育生存能力。在解放军的文化建设中,“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功用更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借鉴。
1.要培养员工的企业认同感。一个具有优秀文化的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而乐观向上的员工队伍,如军队中一群士气高昂的士兵,不仅使组织运行具有了效率,而且使组织具有了参与竞争并取胜的勇气和能力。在军队,忠诚是由“手续、宣誓”等仪式完成的,而在企业,则是由“合同、文化认知”等仪式完成的,所以企业要注意一些重要活动、重要标识的设计、布置和告知,要让员工参与、知悉,感受企业的庄严,产生归属感。
2.要组织员工参与快乐的活动,保持员工良好的心态。文化与娱乐是军队建设的一个环节,是军队战斗力的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经验与发展,使部队深知:必须在制度上让官兵快乐起来。因此,制订了俱乐部工作标准,“处处有歌声,人人搞体育,节日有晚会,假日有活动”是军队特有的文化方式。由企业经营管理复制之后同样具有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企业可以举办一些球赛,歌唱比赛,开展游戏、游艺、参观、竞赛等等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活动,不断培养员工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员工敢于接受竞争和挑战的健康心态和张扬的个性,活跃工作气氛,始终在工作中把状态调整到最佳。党政工团齐上阵,大家团结合作,激发热情,产生凝聚力,有效的文化活动是企业发展离不开的重要手段。
这样的企业文化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给人以公平感;二是给人以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给人以成就感。
四、尊重员工要处理好纪律与人情的关系
在这方面,纪律和人情关系的艺术处理也成为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应该是刚性的,作为竞争性组织,需要“军令如山”,需要“军中无戏言”。在一个具有刚性管理的组织中,需要有柔性文化作为补充,这样的组织才具有弹性。而一个具有弹性的组织便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企业要生存,就要长两只眼,一只盯住用户,达到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而另一只眼一定要盯住员工,达到员工满意度的最大化。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企业想要蓬勃发展,就要让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紧密团结,真正让企业的所有人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合力,这样,企业才能勇往直前,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关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浅析
关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
——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浅析
Zhangjs68
[摘要: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总结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的特征,并结合部分著名现代企业的实践,提出了现代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特征与措施
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现代企业的创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规范和成熟,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已纳入了我国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现代企业的资金规模、人员规模、管理体制、产出标的有所不同,人力资源个体在素质、能力、态度、绩效各方面的千差万别,因此,现代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一定要适应人力资源个体的需求,实行人力资源的差异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
一、差异化管理的特征
1.差异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差异化管理就是企业为了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
性而采取的对不同的人才实施不同的管理手段,特别是对少部分(20%)的核心人才实施倾斜和照顾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企业其他职能管理的重要特点。企业员工相互之间在素质、能力、态度、绩效各方面都千差万别,这强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这要求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实现差异化管理。差异化管理适应了人力资源复杂性的特点。
2.差异化管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差异化管理主体的一方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由于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的能动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人的思维分析能力以及人的主观需求两个方面),这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比其他任何职能管理都更复杂、更困难。另外,对人力资源实行管理的也是企业的管理者,管理者也是人,不同的管理者就有不同的管理思维、不同的主观需求,这些都决定了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有主观能动性存在。
3.差异化管理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尽管差异化管理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从人力资源个体的不同的学识水平、工作经历、个性特征、工作表现、忠诚度、贡献大小等多个方面全面考虑,来制定差异化的管理策略时,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的。
4.差异化管理贯穿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
实践表明,差异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各种具体业务过程(如人才招聘、配置、晋升、培训、薪酬管理)之中都能充分得到很好的体现。
5.差异化管理必须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战略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都不能违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差异化管理只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的一种,企业在实践中不可能只应用某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化管理模式必须同其它管理模式或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有效完成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6.差异化管理必须以“事实差异”为基础
建立差异化管理模式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差异化管理
模式的基础必须是确定不同人力资源群体的“事实差异”,只有以人力资源群体的“事实差异”制定的差异化管理措施和方法才是有效的。
7.差异化管理关键是要抓住20%的核心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是全方位的,而且是全员的,但是作为企业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再说,实践已经证明,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80%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少数(一般为20%)关键性的人才。即“80/20效率法则”同样适用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实现差异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从以上差异化管理的特征分析可见,差异化管理是针对企业所有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种具体业务的管理,但重点是要管理好少数关键性的核心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现代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差异化管理呢?现就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
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方向,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保持一致。
2.坚持将基本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
理念是一种思想,只有贯彻到工作实践中去才能产生价值。为此,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贯彻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必须做到:
2.1差异化人才选拔
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先进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通过岗位分析,掌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确定核心岗位和核心人才,然后采取不同人才选拔渠道。一般而言,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可以委托专业“猎头公司”进行,尽管费用比较高,但是比企业自己操作方便、保险;中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主要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内部培育、晋升为主,加以外部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为辅进行。人才的选拔方法与技术通常有测试、考察、面谈等,常用的测试类型有能力测试、操作技能测试、身体技能测试、性格特征测试、工作绩效测试,面谈要经过准备、实施、评估三个阶段,方法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等多种类型。在人才选用时要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不要唯名是举,要充分考虑不同人力资源个体的学识水平、工作经历、个性特征、忠诚度、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等方面,广开才路,扫贤纳士。
发现了企业核心人力资源,重要的是还要把核心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把每个人的能力、经验、态度和价值交织在一起,分别建立决策、管理、创新核心工作团队。在决策、管理、创新三个最重要的环节中贯彻团队精神,落实团队工作机制是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然,在发现人力资源和打造核心团队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整个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美国学者哈耶克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补充,即“知识加自由才等于力量”告诉我们:人才的竞争唯有良好的竞争机制(包括制度环境),才能使企业和员工个人双方价值最大化,企业也才能建立和保持一支忠诚的员工队伍。否则,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影响。
2.2差异化人才培育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面上看,体现在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和成本管理等方面,而实际上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为了保持、扩大自下而上的发展空间,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人才的竞争力。现代企业可以通过挑战性实际工作的“锻炼”和专用性技能的“培训”二条途径获得核心人才的竞争力。为此,现代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公司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员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让每一位核心人才都能看到清晰而又有吸引力的职业前景,让每位有进取心的员工都有成为企业核心人才的可能。
现代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通常可以有五条:管理通道、营销通道、技术通道、生产管理通
道、劳动模范通道。云南三环化工有限公司就是实行这种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典型。五条通道各设若干层级,以定岗定员的方式设置职业阶梯,员工可以在了解个人才能和个性的前提下,根据企业需要和个人愿望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既可纵向发展,也可横向跨道发展。各部门负责人应结合员工职业发展目标 为员工提供能力开发的条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多提供支持,能力开发措施可以是培训、工作实践、业务指导制度等。培训可以是在职、脱产、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小组讨论、自学等常规性的方法,也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培训方式,如粤高速就还实行了主管辅导、案例示范、角色扮演等新的培训方式;工作实践可以是扩大现有工作内容或工作轮换,扩大现有工作内容可以扩大员工工作的挑战性和责任感,工作轮换可以让员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业务指导制度通过资深专业人才的业务指导,可以极大地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
企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主要是为企业的核心人才和一批有潜质的后备人才服务。对于能力强、潜力大、业绩高的良驹型人才,要重用,并确保足够的薪酬;对于业绩高、潜力中或者业绩中、潜力大的企业中坚力量,要予以工作、能力指导,指明提拔方向,并确保有吸引力的薪酬。
2.3差异化激励手段
激励是全员性的,并不是仅对少数核心人才实施激励。但是由于企业的各项资源是有限的,人的需求又是无限的,企业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重点选择对少数核心人才进行有效激励,以强化其工作动力。
现代企业核心人才的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一般包含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和地位尊重需要二个方面。只有提供满足这二种需求的条件和机会,才可能产生有效的激励。有效的激励方式通常有薪酬激励、情感激励、工作激励。薪酬与员工、企业息息相关,良好的薪酬激励手段应是激励手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薪酬激励应该 最主要的激励方式。合理的薪酬必须是对内有公平性、对外有竞争性,并且企业和员工应达成薪酬制度上的共识,这样才能让薪酬激励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高级管理人才要实行高绩效、年薪、股票期权等高激励、长期激励薪酬方式,从1998年开始,青岛市在海尔、青啤、青钢等12家名牌企业实行年薪制试点,同时推行期股期权制,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效果;对于中级管理人才在力求稳定的同时实行适度绩效的薪酬;对于一般员工实行稳定的薪酬。所有薪酬最后的发放应是以严格的绩效管理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岗位劳动与价值的匹配,达到薪酬激励的目标。粤高速就是一个实行差异化薪酬制度的成功典范。当然,在搞好薪酬激励的同时切莫忽视了情感激励和工作激励,因为人是有感情,而且是讲感情的,同时,人也是有不同的成就欲望需求的,要满足人的情感和成就欲望需求,可以通过多交流沟通思想,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求,这样可以帮助员工多方面得到提升,同时也能使员工愿意为企业多做贡献。
3.建立以“事实差异”为基础的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必须以“事实差异”为基础。建立以“事实差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首先,必须根据公司战略、文化,确立识别员工差异的办法和指标,识别指标包括重要性差异和需求差异。重要性差异的识别指标可以为贡献价值、市场稀缺性、可替代性、潜质等,需求差异识别指标可以为价值观、理想追求、教育背景、家庭生活环境等。然后,成立识别差异项目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差异项目的启动动员、人员与资金支持、成果审核等职责,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差异化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最后,根据差异识别的结果,将员工分为不同的群体,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为导向,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制定与推行差异化的管理策略,从而行成企业独特的差异化管理模式。
差异化管理必须有企业投资者和高、中、低各层人员的全面合作与支持,才能得到有效地贯彻。通过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企业人力资源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个体的内在潜能,而且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个体找到施展个人抱负的舞台,为企业构建实现社会价值的平台。2001年,粤高速的“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因此,人力资源差异化管理模式将会广泛应用于我国现代企业,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