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存在的问题几点思考
对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存在的问题几点思考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借鉴了国际经验,力求国际会计准则本土化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但新准则中,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本文就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理论性探讨并提出笔者建议。
1.无形资产新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1.1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
1.1.1新准则中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
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
1.1.2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等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我们已无法忽视新准则规定以外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比如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注册的域名,域名与企业名称、企业产品和商标等信息紧密相连。在网络环境里,它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影响。又比如企业各种认证标识使用权,包括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认证、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等无形资产,企业经过一系列的验证程序、通过审核,归企业专享而不可转让。这些认证标志的使用,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样也是企业的资产。
1.2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
1.2.1新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计量的规定
新准则规定,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的确定应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1.2.2存在的问题
此规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没有明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这给了企业较大的自主空间。部分企业,为了粉饰报表或者其他的目的,利用盈余管理,随意调整资本化和费用化金额,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其次,双重职业判断,加大了判断结果的主观性和人为性。对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经营者和会计人员不但要职业判断是属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而且还需要职业判断开发阶段是否满足规定中的五个特殊条件。无论是哪个判断,都是依赖于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样,就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也使得判断结果较为主观。最后,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无论是经营者还是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职业判断能力有限,这进一步加大了判断结果的主观性,甚至被部分经营者利用,在经营业绩较为突出的年度,多进行费用化以达到节税目的,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时候,多进行资本化以提高经营业绩等等行为,进行人为调节,操控企业利润。
1.3无形资产信息披露
1.3.1新准则规定: 企业应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期初和期末余额,累计摊销额,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摊销方法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方式,以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摊销金额等。
1.3.2存在的问题
尽管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规定披露的信息更为详尽,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披露的形式单一,披露信息不完整。仍以披露历史财务信息为主。根据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而对于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企业财务信息只反映无形资产的减值情况,而部分历史价值量较低的无形资产,已大幅增值,使得披露的信息失真。同时,信息披露的缺乏非财务信息指标,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如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已增值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自创无形资产项目进展情况等等。这些非财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2.笔者的几点建议
会计记录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经济发展变化,也需要会计信息随之变化。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无形资产的内容更加丰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认证、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等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源应纳入无形资产中核算。这需要我国相关财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并与之配套。
2.2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首先对于研发活动是属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应制定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判定标准,使得企业能根据判定标准明确判断相关支出是费用化或是资本化,减少会计人员仅靠职业判断进行核算的主观性。其次,在企业确认符合资本化5个条件以前,可部分资本化,即允许企业按照当年发生研发支出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扣除,作为研发支出的备抵项目处理,以鼓励企业的研发行为。最后,在企业最后确认无形资产价值时,可聘请专业的中介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按照研发支出账面价值和评估结果孰低的原则,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如账面价值高于评估结果,则将高出部分一次性费用化。
2.3完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除财务信息外,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应更为灵活性。具体来说,可以细化单项无形资产的披露信息。在保守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对于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无形资产,除披露历史价值,也可以补充披露该项无形资产的现实价值,或某单项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
新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财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提高了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业绩的含金量,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新准则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要求相关部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财务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注重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辜位清.对无形资产相关会计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6.[3]刘胜强 王予尧 对我国新无形资产准则的探讨.财务与会计,2010(9).[4]朱小平杨扬 对我国企业应与管理现状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11(8).(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第二篇: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思考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在此,对它的问题进行思考及浅析,并提出个人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原因、建议
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主体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是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信息虽然主要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代表着一定的经济意义。数字不同对企业做出决策的影响就不同,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明确一下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包括3个原则:真实性原则、充分性原则、及时性原则。
接着,浅析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有三项,其一,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和造假行为;其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其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清晰。由于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与资金的限制,导致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财务制度,现有的制度也存在执行力不足、内部监督失效等问题,具体形成原因有(1)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对会计原理、会计法规以及制度了解不深入,做出错账的概率较大,进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2)有些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了首位,罔顾法律而蓄意造假。(3)我国中小企业大都是家族式经营模式,其不管是经营管理人员还是财务人员往往都会优先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人为的去捏造会计信息,蓄意变动会计数据。最常见的是虚报产值、虚增利润以及虚列负债去骗取贷款,或者掩饰利润以逃避税收。(4)中小企业所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未及时更新。(5)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未能很好地实现职权分离。
最后,为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出一些浅显建议。(1)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巩固其专业知识。(2)完善会计机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来任命会计人员,防止任人唯亲的状况,实现职权分离。如出纳与会计的岗位分离,不得兼任,且聘用的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3)及时更新会计核算系统,避免硬件上落后于大企业,也能使会计信息更好地为管理服务。(4)提升企业内部文化,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杜绝不良风气,做到防微杜渐。(5)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强内部监管,做到奖惩分明,对于优秀的会计人员给予肯定和奖励,对犯错误的会计人员也绝不姑息。参考文献:廉颖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第三篇: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范文
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朱书德
摘要:自从各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农村医疗保险状况相对之前有所变化,那么我们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否合理呢?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看我们现在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以及现阶段政府对存在的问题的主措来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未来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合作医疗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医疗保险,是公共产品,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从2003年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逐年在全国普及,目前全国新农合参合人数超过8.35亿人,参保率达95%,筹资达821亿元。报销最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6倍。目前全国累计有16.5亿人次享受新农合补偿,实际补偿也从25%提高到了现在的41%。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费报销比例已经达到55%,有超过1/3的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惠及13亿人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
1.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医疗经费筹集困难。从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看,参加合作医疗的比重较小,大多数地区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低,意愿不强。农民自己筹资是合作医疗基金的主要来源,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使集资困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承担费用。可现状是,越富裕的地方,个人承担的费用越少,越贫穷的地方个人承担的费用越多。有些地区因为乡镇经济发达,集体就负担了个人应缴的保险费用。也就是说个人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相对贫穷地区的农民,每人每年要为参加合作医疗缴20元或者30元,一家人一年就要为此花费上百元,对于一些家庭,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国家政府又不断出台措施加大个人出资比例,这就更加重了农民负担。2010年国家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没有从中得到丝毫的好处。这种花钱又无收益的事谁会愿意做呢?这就是筹集经费难处之所在。
2.农村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分配不合理。
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农村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与城市相比有和大差距。而且农村定点医院数量少,医疗价格贵、服务态度差,农民一般的小病治疗只能就近小诊所。农村合作医疗从政策制定上讲是鼓励农民就近看病的,医疗费用补助比例由乡镇医院向省级医院逐级降低,医疗费用补助的起付线也由乡镇医院乡省级医院逐级升高。但是,大多数农民对乡镇的低级别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并不信任。而且,乡镇医院的收费也不便宜,包个伤口要上百元,感冒一下也要花一两百块钱。对这些医院,他们的评价是既花钱又诊不好病。因此,很多人得了小病就到个体药店买点药自己解决了,若得了大病宁愿一开始就到大医院去,以免以后病情恶化,损失更多。小医院利用得少,大医院负担过重的情况仍然存在。3.受益率低、受益面窄。
由于我国农民群体庞大,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新农合”基金有限,合作医疗只能提供以大病“为主”的医疗保障,这就使得报销底线费用变大,另外国家2010规定的大病种仅有八类,包括各类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透析治疗及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治疗。也就是农民只有生大病情况下才能有所享受这种保障,那么没生大病就几乎不受益了。那么这对收入不多的农民是比较难接受的。4.报销水平低,报销过程麻烦。
报销水平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是农民的基本医疗,覆盖面广,参保人员多,要考虑到各种经济水平农民对费用的承受能力。因此保险金额低,各种限制也很多。这样必然影响到合作医疗作用的发挥。不少人反应,新农合对能给予报销的药品和医疗限制太多,这也不能报那也不能报,到头来看病花了一两万却只报销了一两百块钱。算上为报销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实际上没有得到任何补助。导致很多人怀疑合作医疗的作用。
报销过程麻烦,为得到报销,要带上七七八八的证件和证明不说,有些地方的报销点一个星期只有在固定两三天中才可以办理手续,不熟悉情况的农民的有时到报销地去了几次也没有领到钱,最后干脆就算了。而且,有些相关管理人员并不热心为农民办理报销手续,有时需要找关系才能得到报销。因此对很多人来说,得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是既花人力又花物力的,而且往往得不到好脸色。一般自己能承受医疗费的都不去报销。5.农民对合作医疗缺乏信心和认识。
由于宣传的不到位,很多农民对于新型合作医疗不够了解,而且农民对主管部门缺乏信任,收入和素质不是很高的农民,看惯了政府乱收费、集资现象,从而也导致了他们对此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信心。
6.检查与监督存在问题。
由于从总体上来说,合作医疗制度还仍处在一个试点的阶段,各个地区在试点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的实施办法,各有各招,国家缺乏统一管理,统一监督。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这就导致了通过合作医疗集资上来的资金管理问题,以及报销问题,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医疗定点医院,药品审批、采购环节等都存在问题,医药市场操作不规范,流通环节过多,交易成本过高,药品批发商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牟取暴利,虚高定价,吃回扣等从而使医疗费用过高,使农民感觉虽然有报销了,但是费用也高了,和过去没什么两样,而且还多了个报销程序。另外部分乡镇医院还存在“小病大治”现象,就更大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生不起病,看不起病。这些都是政府部门检查与监督的缺失。
三、现阶段的政府措施
1.提高了筹资标准。
加大了政府补助,头两年,每人每年来自政府的补助是20元,后来增加到80元,2009年个别地方政府增加到120元每人。2009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落实补助资金627亿元,4.9亿人次获得补偿,1560万人得到健康体检。
提高筹资标准。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出资水平,而农民个人出资比例不变,提高了个人缴费水平。2009年新农合筹资水平为每人每年120元,2010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2.提高了补偿比例。
降低了起付线,对重点优抚对象、五保户、低保对象不设起付线。提高了大病保底补偿比例,提高了住院补偿封顶线补偿额。3.提升了农村医疗资源医疗服务。
据了解,至从地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政府对于农村的一些医疗服务机构有所改革,实行了医疗设施服务的规范化。新农合实行以来,政府方面确实做了一些工作。比喻说,指定乡镇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指定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诊所,对诊所医生实行工资补贴制,对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指定配送,这些加强了农村从医人员的积极性和一份责任感。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主措对于新农合是有帮助的。4.一定程度上提高受益率。
取消了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上限,规定病种门诊医疗费按住院结算,但不设起付标准。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全部先行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财政对优抚对象加大了出资补助。比如一些政府采取一年内没有减免和报销过的参保人,就可以享受免费体检,医药费报销比例一级较其他二级医疗机构每个报销段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都提高了新农合参保受益率。5.加大了检查与监督。
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农村医疗法。这主要是法律的现实基础即合作医疗制度仍处于试点推广阶段,难以形成成熟的立法条件。在目前指定全国性的统一医疗法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形下,政府加大了地方立法,更有效的结合各地情况来立法监督。
目前对于合作医疗这部分,部分地方政府还设立了审计组统筹基金的真实、安全、规范,检查农民个人筹资和各级财政配套补助资金的到位情况,让资金安全专款专用。
四、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建议
1.广开渠道,解决筹资难问题。
一、向农民筹资,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方法,可以在农民自愿和知情的前提下,农民个人筹集资金部分可从政府对农户粮食补贴、肥料补贴以及退耕还林补贴中扣缴,从而降低筹资成本。
二、向政府筹资,各地区政府可以针对本地区各地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而调整各地财政补助力度。鼓励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参加商业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互为补充。还可以将一些政府扶贫政策、扶贫资金与新型农村医疗相结合相配套,从而解决筹资难问题。
2.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硬软件,农村医疗资源医疗服务水平。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医卫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农合政策教育,提高定点医院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管理水平,树立正确的办医宗旨。在困难地区,政府要投资到乡村医生的建设。要不断增强乡镇医疗服务能力,鼓励青年有为的医务工作者以及毕业高校大学生投入基层医疗工作。
3.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国家应该适度放宽大病保障范围,可以对犯病严重程度给予分层或等级补偿制,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贫困农民受益。另外可以对于一些赤贫者,一些都不能承担自己所要交纳的那部分合作医疗费用的人,要给与特殊帮助、减免这部分人所应自己承担的费用,让这部分人能够参与合作医疗。这样就更有效地扩大了合作医疗的参保面,提高了参保率,也提高了受益率。
4. 简化报销手续,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及时、足额地让农民领取到医疗补助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信心。可以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系统,联网各定点医院,对参保农民建立家庭名册、健康状况、结算补偿金额等数据,农民可随时查看。建立医院直接补贴制,当农民住院看病时,在看病医院可以直接当时得到补偿,扣除补偿部分后再收费。补偿经费由定点医院汇总统计上报与相关部门结算,简化农民的报销手续。另外要提高报销范围的住院医疗费比例,为患者提供优质、价廉、安全的医疗服务,落实专人为患者办理即时报销手续,缩短报销程序,带上医疗本户口本定点医院就可直接报销。5.加强政府宣传。
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中,要经常性的宣传发动人手,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单等手段,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要意义的宣传,让群众理解这是一项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造福广大人名群众的工程。强化基层管理人员、参合农民的培训和宣传发动工作。宣传讲究实事求是,把报销范围和比例对农民讲清,不能过分夸大合作医疗的作用,以免农民期望值过高,使结果适得其反。6.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与参保信心。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知情度,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参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以对一年不患病的成员,提供免费体检 项目,或给合作医疗参加者提供优先就诊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保大不保小所带来的不足,对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医疗起至关重要的作用。7.完善法律体系,更进一步加强检查与监督能力。
国家应加强完善出台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指导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来规定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规定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的组建方法及其职能;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资金使用办法等。
各级检察、纪检部门要充分行使自己职能,加大打击违规审批、违规定价、违规销售、违规采购等个案的查处力度,坚决刹住药品审批、销售、采购等环节存在的不正之风。农保、卫生、物价、审计等行政执法部门要注意对定点医院开展经常性监督,严厉打击虚抬药价、违规收费等违规问题,切实维护参保农民就医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及来源:
[1]如东快报(www.xiexiebang.com)
[2](中国新闻网 人民日报 白剑峰)三农信息网 [3]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4]中国卫生部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0年4月25日 [5]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
第四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滕州市龙泉街道后洪居李其国
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营养食品,农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对农产品安全性质量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开拓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成为各国贸易关注的焦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突出问题。当前,必须抓紧引进、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和健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同时要加强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监测、许可和认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属性。农业标准化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加以实施应用,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到产品的全过程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和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统一”。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应对WTO挑战,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企业标准,有条件的要积极推行国际标准,并主动把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建立都市农业融资及投资体系。
一、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还较薄弱,社会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生产环节,由于长期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生产者缺少社会监督和自我约束,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特别在当前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安全农资价格过高、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的情况下,科学施肥、用药及标准化生产规程很难在生产上完全实施。同时,也存在部分种植户为追求防治效果,盲目用药,在用药时,大剂量、高浓度、多种农药混用,不仅造成浪费,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流通环节,由于缺少社会组织机构或政府机构监督,一些不法商贩违规使用禁药,造成农产品再次污染。在消费环节,消费者缺少食品安全意识,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名优产品等意识不强。缺少消费者和媒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有效监督。
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机构急需健全
多部门联合管理,弊大于利。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等多个环节,需要农业、工商、经贸、卫生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监督。但实际上,进行多部门联合管理并未能体现“1+1>2”的成效,反而降低了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的效率。例如,某些地区在生猪检测管理上存在多部门繁多无序低效的交叉管理现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负担,还培养了政 府部门相互推诿且无作为的惰性,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威信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亟待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各省、市都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进行定量定性检测,以保障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但由于省、市级检测机构对农产品生产源头及消费终端没有直接作用,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多的是依靠县(区)级或以下的检测机构进行保障。而我国目前的县(区)级或以下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普遍滞后,仅少数较发达县、区的检测机构具备定量检测水平,其他地区的县(区)级检测机构要么缺失,要么就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检 测设备不配套、检测队伍不健全、检测水平较低、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因此,尽快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检测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4、经营分散,生产环节监管困难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化生产要求生产的各个环节均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生产是以干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为主,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以及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所以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难以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及统一管理。因此.分散生产经营方式不但难以满足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要求,同时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 了极大困难。此外,有些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外来人员,而外来人员大多生产技术水平低、质量安全意识差、人员流动性大,为追求眼前利益,他们常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安全生产间隔期内采收农产品上市,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监管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5、农业部门专业机构设置落后,工作开展困难。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未颁布以前,我国大部分市、县级政府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随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日益被重视,各级政府纷纷设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但这种管理职能多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分设在现有相应的科室中进行兼管。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农业部门的各个科室都有各自的工作重点,将其分开来管理要么造成职责重复,要么出现职责空缺,导致管理混乱,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未能完全开展。
二、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1、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解决认识不够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由于认识不够到位,忽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表现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上看,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不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从加工、经营企业者来看,一些企业和经营者唯利是图,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置消费者的人身安危于不顾,不当使用大量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等药物,加剧了农产品的有毒有害性。特别是在流通销售环节中,不法企业和商贩在产品上再做手脚,肆无忌惮地推销有毒有害及过期变质食品。从消费者来看,部分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认知度还不高,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相对较高的价格难以接受。“放心菜”优质不优价,势必影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推广。
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当前重要的是加强宣传教育。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配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者加强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让他们明白哪些是违法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从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守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同时要对广大消费者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教育,使他们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上市农产品检测结果,除了及时在市场醒目处公布外,可定期汇总,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这样不但可以震慑不法经营者,也能使消费者明白哪些东西可放心购买,哪些东西要谨慎购买。
2、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解决方法单一问题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很多地方采取了“堵”的方法,如制订出台禁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公告,严格检验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制等等。这种方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在当前农业执法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以罚代管、以案养案”问题;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资经营放开,新产品层出不穷,在既得利益的驱动下,存在“堵不死”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堵”的同时,注重疏导。
所以说,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重堵轻疏中摆脱出来,在禁用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时,也要相应地开发一些实用的绿色、无害农业投入品,群众认可后,就不会去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了。要增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份额,就要在“疏”字上多下功夫。可以考虑把几十万亩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起来,改良土壤或生产饲料;扩大有机肥料的施用量,最终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3、处理好供与求的关系,解决机制不顺问题
近些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低水平总量平衡和相对过剩,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基本解决温饱转变为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多样性小康消费,逐步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农产品在满足自给需求以外进入商品交换中,粗级低质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不畅,低价位运行,适应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适销对路的安全、无污染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求和赢得市场青睐。因此我们先后实施了“无公害行动”,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客观地说,它们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旦放松,就有垮下来的危险。这其中的关键是现在还没有形成绿色农业投入品供给机制,而没有绿色农业投入品是难以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的。所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绿色农业投入品供给机制,怎样建立?我认为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它们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在生产资料上包供、生产技术上包教、生产产品上包销的紧密型经济联合体,最终以优质农资换得优质农产品。这种经营模式,解决了传统的“公司 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定的问题;解决了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缺少资金、技术、信息的问题;解决了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全程质量控制难的问题;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问题;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和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所以今后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农村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改变过去农民一家一户各自经营的局面。一旦某种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根据其品牌和产地进行彻底检查;而企业、协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定会严格自律。
4、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解决监管乏力问题 目前,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从条条关系看,食用农产品安全职能分解在农业、粮贸、卫生、工商、质监、药监、商检等七个部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由于缺乏协调,执法监督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密切,使违法者有机可乘。从条块关系看,对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执法主体”责任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导致地区与部门之间尚未做到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由于多头管理和缺乏协调机制,职权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管理难以完全到位,给假冒伪劣农产品横行留下空档。在全国农业环境这个大系统内各个单元间的差异很大,所以在资源综合开发和保护上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不同的产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应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本区域的质量标准体系,并指导农民按其规定标准进行农业生产,产出品由本区域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部门测定其质量是否符合地方标准,这就形成了管理上的自然属性,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一个县对中央和省市而言,它是最基层单位,要接受和完成上级一系列的对农产品的产地检测、农产品品质的检测,是最前沿的阵地,它的工作力度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把关问题。如果没有设备齐全的检测设备、没有严格的监督制度,就有可能使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目前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80个国家级、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各省也在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同时开展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各地区也建立了标准化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即使如此农药残留现象还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础薄弱,且数量少,检测技术落后,监督约束机制不全。使许多认证后的品牌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引发公共健康危机和突发性中毒事件接连发生,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做到从源头抓起,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管,就必须建立健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所以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可从立法上明确各职能部门承担的监管职责,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如对农产品的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初级产品生产监管;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农产品市场环节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等,按一个部门监管一个环节的方式进行理顺,彻底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不利局面,营造规范、有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境,建立完善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形成政府主抓、部门共管、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2006.1.1
2、《当代中国经济》 2007.6
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五篇:对我国扩大内需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扩大内需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 文章在指出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内需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内需 消费 经济增长 对策
1.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
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更要看 影响 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来看,外贸进出口总额2005年已达到1.4万亿美圆,顺差1000多亿美圆;投资率由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的34.9%上升到2004年的44.2%,同期消费率则由65.4%下降到53.0%;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所占比重由38.4%上升到59.5%,农村 居民则由61.6%下降到40.5%。对于相比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率,消费增长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不旺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空前发展,导致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不到10%提高到2008年的70%,特别是近几年,每年都要提高10个百分点,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将远远偏离正常水平。同时,国际上一些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如安全、高油价、美圆汇率走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等 问题,都会增加我国扩大进出口贸易的难度。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贸易大国,在重视国际市场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国内市场和内销,以及早化解潜在的风险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1.2宏观调控将制约投资的过度膨胀
国外学者在研究印度能否超过中国时指出,中国快速增长主要由外国直接投资推动,而未来的发展最终还要取决于本国资源的调动,从长远看印度比中国更具潜力。此报告并非空口无凭。我国最近5年的投资率始终维持在40%左右,2008年更是达到了44.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偏高15个百分点以上。过高的投资率带来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状况进一步加剧,造成新的生产过剩、失业人口增加,已危及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
1.3扩大内需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而且,从大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一般都是以消费为“马车头”,投资和出口为两翼。但从我国的情况看,却是典型的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消费反倒成为经济增长的“软肋”。众所周知,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只是中间需求,消费上不去,投资是不能持久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战略角度来说的,在 目前 情况下,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比增加投资更重要。
2.扩大内需的对策及建议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国民储蓄率高,市场潜力巨大,决定了我国需要、也有条件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在当前投资高增长、贸易增长形式亟待转变的情况下,扩大国内需求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源泉。
2.1增加居民收入收入
与消费在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有了收入就要消费,反过来,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收入也就增加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随着 经济 的 发展,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刺激消费的前提。一是要积极扩大就业,要及时制定相应政策,引导 社会 资金投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才有收入。二是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从各国经验看,中等收入阶层是支撑一国消费进步的主导力量,因而中等收入阶层能否正常扩展也就成为约束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现在低收入阶层队伍太大,高收入阶层队伍又太小,远没有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要想办法大力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升级他们的消费结构。三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我国13亿人口中8亿多是农民,而占人口近60%的农民只占居民消费的40%,这与农民普遍收入不高有关。自1997年以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4%,最低的年份只有2.1%,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的一半,且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如果农民购买力不足,内需是很难真正扩大的,只有8亿农民腰袋鼓了,才会释放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2.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 目前 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 问题,如:城市社保覆盖范围不够宽,社保基金筹措困难,失业人数增加较多,农村 社保刚刚起步,等等。居民消费不旺,与其说是与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有关,不如说与我国当前还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要打消人们增加消费的顾虑,就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为开展社会保险提供切实的财力支持;四是加快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五是低标准、广覆盖、大 网络 地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2.3拓宽消费领域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划定的40%~50%的小康标准,我国整体上已于2002年步入小康阶段,也即衣食无忧。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适时引导居民把需求重点转向住、行、教育、文化娱乐、旅游 等方面,同时加快发展 现代 物流业和新型消费方式,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如住房、汽车、通讯网络器材等,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这些年我国住宅、汽车、旅游等领域出人意料的增长带来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2.4更新消费观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又长期受传统观念和低工资、低消费的 影响,对自身的消费总是采取自我抑制的办法,有的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还要考虑对子女的经济补贴等,用于自身的消费不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这种消费观的写照。从消费观念来看,我国整体上属于节俭型社会。据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指出,中国 不仅是国家,而且是个人及家庭的世界储蓄冠军,中国人平均将其50%的收入储蓄起来,而德国人和美国人储蓄占收入的比例仅为20%和14%,这从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不断刷新记录中就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80年占当年GDP的8.8%,上升到2000年的72%,2010年更是达到了88.6%),这么庞大的储蓄额,既是好事,更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更新消费观念,懂消费、敢消费、会消费势在必行,于己、于社会、于国家都有利。
2.5改善消费环境
目前,我国的消费环境还不十分理想,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不知坑害了多少农民兄弟;假冒伪劣食品、虚假医疗广告不知让多少人上当受骗;最近几年过高的商品住宅、教育、医疗费又不知阻挡了多少人的消费欲望。要让大多数家庭都能上得起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放心安全地去消费,就要改善这些制约消费的不良环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打击食品、药品行业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把有些部门过高的费用降下来,为老百姓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人们敢于消费、放心消费,从而形成充沛的内需动力,“烧旺”消费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安市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