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无形资产准则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 要 中国加入WTO之际,正值全球经济在高科技的动力的推动下迅猛发展之时,这一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无形资产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其占社会资产比例上都在快速,大量的增长。无形资产在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也显得格外突出。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问题提出一点意见,并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部分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了自创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披露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讨论了目前无形资产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无形资产 研究开发费用 资本化 费用化
引 言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它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约束性的影响。中国“入世”首先要解决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对于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具体准则里存在着几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本文从无形资产的含义入手,对国际惯例中研究开发费用不同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针对我国现存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无形资产的概述
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
在理解无形资产这一概念时应首先明确无形资产对企业而言是一项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的长期资产。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一概念时,就应该从资产的含义入手。所谓资产,就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且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无形资产作为一项资产,就必须满足资产的定义并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资产的实质内容出发必须具备两个特点:其一,预期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二,成本能可靠的计量。下面,笔者拟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无形资产自身的某些特点,谈谈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
首先,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这种潜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单独的产生净现金流入,而某些情况下则需要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才可能在将来直接或间接产生净现金流入。在这定义的理解基础上,无形资产无疑具有这种特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剧,无形资产所形成的未来的净现金流入将会逐年增加。一是从高新技术企业上看,企业技术的含量与日俱增,相应地所形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会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二是从服务行业的角度看,各种咨询公司、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建立和兴起都很可能与企业其他硬件设备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巨大的无形财富。三是从传统的企业看,企业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都会为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当然,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性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必须与其他资产相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而且在创造利益的能力上也较多的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考虑到相关因素并结合职业判断来予以确定。
其次,无形资产的成本是否能够可靠计量。资产的计量是指入帐的资产应按什么样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目前,在我们国家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一般都以历史成本为主要的计量方法。即按企业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根据实际成本计量。现在,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在计量问题上也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某些特点如:无形的实体、非货币性资产等,所以在有关其计量问题上就或多或少带来了许多困难。无形资产是否可以计量,应该如何计量是许多会计人士一直都在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在从资产定义的角度分析完无形资产的概念之后,就不难发现无形资产有别与其他资产。因此,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要解决有关无形资产确认的诸多问题:首先是应当认真的反映无形资产,其次是必须谨慎的反映无形资产,再者必须解决无形资产中的若干计量问题。
二、关于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处理问题
在了解了无形资产基本确认条件后,我们将进而分析有关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研究开发费用
国际会计准则第09号《研究与开发费用》中规定:研究活动是指“为预期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认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其性质是因特定研究支出而形成的未来经济效益将来能否实现,不具备足够确定性。开发活动是指“在开始商业生产或使用前,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艺系统或服务。”其性质是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能否确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性。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包括可直接计入研究与开发活动或一个合理的基础分配计入这些活动的所有费用。具体包括:
(1)、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的薪金,工资和其他与聘用人员有关的费用;
(2)、用于研究和开发活动中消耗材料和劳务费用;
(3)、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4)、与研究开发有关的间接费用;
(5)、其他费用。在知道了何为研究开发费用之后,我们就可以比较目前几种关于研究费用的处理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02号中规定:为研究与开发的所有支出均应列入费用。但是,对于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费用处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6号指出:内部自创计算机软件发生的属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当时计入损益,直到所开发的产品建立了技术可行性为止。该种方法大体上是依据了谨慎性原则,持该法的人认为尽管发生研究开发费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无形资产,带来未来收益,但是研究和开发工作本身是否能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按照谨慎性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中。
2、国际会计准则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当期确认为损失。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
具体而言,只有当企业可以证明以下所有各项内容时,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才能确认:
(1)从技术上讲,可以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其能使用或销售;
(2)有意向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
(3)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
(4)该项无形资产是否很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5)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6)对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
3、我国研究开发费用处理模式
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理论上讲,如果开发费用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那么对其采用资本化政策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对于某项目而言,要明确地定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是很难的且不易操作。为此,本准则把研究与开发费用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相应地,自行开发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帐价值或成本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确定。
(二)有关后续支出的处理
所谓后续支出就是指无形资产购入或自创完成后的相关支出。对于后续支出的处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1、美国模式
在美国,会计实务中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对于可辨认无形资产,允许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常仅限于那些能够延长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支出。即:在符合某些条件时,内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后续支出可以资本化。
2、国际会计准则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无形资产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除非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该支出很可能使资产产生超出其原来预定绩效水平的未来经济利益;第二,该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和分摊该资产。同时还指出,商标、刊头、报刊名、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项目所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能确认为费用,以避免确认自创商誉。
3、我国关于后续支出的规定
在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三)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对前面关于自创无形资产中有关研究开发费用及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通过对不同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种会计模式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就笔者看来,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自企业的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及高层管理体系对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将发挥着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和批露是迫在眉睫,即必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处理原则,使得各国会计准则能相互协调,以加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对于研究开发费用及后续支出的处理,究竟是应该资本化还是应该费用化。一方面应遵循会计原则中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划分,另一方面则看其是否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是否能可靠的计量。通过前面对各种模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处理研究开发费用的方法可分为两种方式,即资本化处理方式和费用化处理方式。
对资本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配比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活动是为了获得新的技术知识,创造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或工艺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希望在未来时期获得收益。研究开发项目一旦成功,作为其成果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等,往往会持续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带来收益,因此,按配比原则,可将研究开发活动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在未来收益期内分摊,如果不资本化,会对企业未来拥有的超额获利能力难以解释,也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诚然,资本化的主要缺点则是不符合稳健性原则,因为研究开发活动虽与未来的收益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收益能否取得,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把研发费用计入资产,企业承受的风险太大。
对费用化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在于遵循了稳健性原则。所谓稳健性,因为它考虑了研究开发活动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实务操作中采用这种方法也是与当时的特定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另外,这种方法也易于会计人员掌握,便于操作。但是,费用化的处理原则也同样会暴露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一、费用化不符合配比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费用、成本应当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其研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即在研制开发前费用,而当该支出作为无形资产依法申请成立是为企业创造收益时,其分摊成本则远远少于研制开发的总成本,这显然严重低估了无形资产的价值,不符合成本与收益相配比原则。第二、不符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与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看来,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显然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在开发过程中会虚减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潜在虚增了企业利润,这就难以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第三、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企业外购的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支出全数计入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开发的只在特定条件下资本化,同样的资产因其取得的渠道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使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可比性。
三、对无形资产确认和披露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笔者认为对企业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要考虑因研究开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企业风险,更要考虑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在充分把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且成本能可靠计量时将其于以资本化。比如:在判断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且成本能可能流入时就应该要求会计人员准确地运用职业判断,采取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准确详尽的处理;而在成本计量方面,则应在新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改革传统的确认标准,不仅进行初始确认,还要进行价值变动后的再确认,即在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同时,也应采用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等公允价值计价。综合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以资本化为基调,兼顾稳健性原则与配比原则的一种处理方法。
(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新的会计处理
应专设一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该科目类似于“在建工程”科目,是用于核算正处于开发研究过程中无形资产,待其开发研究成功后转入“无形资产”帐户,若开发研究失败则再转入当期损益类帐户。该科目的借方用于核算企业研究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注册费等,贷方用于核算无形资产研制开发成功结转到“无形资产”科目或直接分期摊销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中,科目的借方余额反映尚未结转或摊销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于“无形资产”项目之后,以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具体核算过程如下:1、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研发费用等则借:在建无形资产,贷:银行存款等。2、在研究开发各项无形资产成功后,借:无形资产,贷:在建无形资产。3、当研究开发失败后,借:管理费用,贷:在建无形资产。经过这样的会计处理之后,就能够弥补前述的诸多不足,并且能真实的核算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
(二)进一步与国际准则接轨,加强对无形资产的披露
对无形资产重视不仅仅应准确的加以确认,而且还应有一种较为完整的披露体系,以全面的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在目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披露部分规定如下:
1、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
2、各类无形资产当期起初和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
3、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取得方式。然而,在当前知识资本的比重日益提高的今天,仅仅披露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过程中应更加完整地披露无形资产信息。
所以,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应更明确指出各类无形资产的种类;
2、其摊销年限应分别披露,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
3、期初,期末余额应包括“在建无形资产”部分;
4、如有可能还应明确指明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数额是多少,以表明该公司潜在的创新能力。当然,考虑到无形资产成本和收益的原则及自身唯一性的特点,如果把无形资产披露的过于详尽,这就会给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危害到本企业的利益,也会使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所以,我们在具体披露过程中应把握适度。
结束语 在全面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关于无形资产准则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存在差异性。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公司、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领域问题上,因此,无形资产这一概念对每个企业而言将不再陌生,它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也越来越重要。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技术管理者,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将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企业自身的新技术开发上,所以我们就更应该用更详实的信息资料来记录计量无形资产,更加准确的来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
当然,仅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意见来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提高各界人士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开发、培育、创造、维护和保护各单位无形资产,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利用无形资产的扩大、扩展和扩张作用,使企业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参 考 文 献朱光龙.由无形资产准则引发的几点思考、财会月刊,2001.18傅晋豫.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浅议、财会月刊,2002.2王氩.关于无形资产准则的一点思考、财会月刊,2001.12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1.11郭华平.无形资产价值离合研究、当代财经,2001.11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P13-14)企业会计制度讲解,财政经济出版社张斌.对研究开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的评价及改进、上海会计,2001.4 相关
第二篇: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高士兴随着产业结构迅速向“软件”化的方向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越来越高。这一肉眼看不到的资产虽不像土地、建筑物和机械那样有具体的形象,但它却是企业经营最价值的资产,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国际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除了经营权、专利权等这些法律上的权利之外,无形资产还包括许多具备经济价值的权利。同顾客有关的资产为客户名单和客户地址等,同技术有关的资产为化学公式、设计和软件等,同合同有关的资产有专利转让合同、垄断加盟合同、供货合同和雇佣合同,同法规有关的资产为著作权、执照、商标权和合作事业等。众所周知,著名的美国耐克公司本身没有一家生产厂,但却称霸全世界的运动鞋市场。它成功的秘诀是以许可证方式生产自已的品牌产品,该公司的所有财产也就是“耐克”商标、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方面的开发能力。对无形资产的评价在企业合并时尤为重要。企业在进行合并和兼并时,必须要进行无形资产的买卖,因而很多合并和兼并就是为获得无形资产而进行的。最近,欧美国家的一些企业在国外所进行的合并和兼并就属于此类。评价无形资产一般有3种方
海尔案例解读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起来,并且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
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自从我国引进国外“企业文化”开始,不少企业家就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然而因企业性质、规模及起步不同使得这些企业的文化各有千秋,甚至于成功或者失败,其中以青岛海尔globrand.com[22.78 2.43%]集团的“三层次说”最为典型。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加深理解。
在海尔的企业,你可以看到海尔的工人在厂区内行走的时候,始终是走在马路边上的黄线内,如果你去问他一声:你为什么在这个黄线内走?他会很自然地告诉你:我应该走在这里。因为从他到海尔那一天,他就知道,他接受过这样的文化训练,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脑子里。如果你再走进海尔的车间,你会发现,海尔的车间是光明、整洁的,而且海尔员工的服饰也非常的统一,这同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
案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集体荣誉感,并热爱着企业。
在海尔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海尔的一洗衣机分厂,有一个姑娘在19岁的时候走进了海尔集团,并接受了三年海尔文化的洗礼,三年之后得了疾病,被诊断为得了白血病,就在她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她给她的亲人提出了最后一个愿望:我要最后再看一眼我所工作的海尔。这说明了什么?就是海尔的文化,海尔文化的魅力,使得海尔人这样的热爱这个集体。
案例二:企业文化可以使一个企业败落,也可以使一个企业兴盛或者持续发展。
前几年在管理学中,关于兼并企业,有这样几种方式,比如说,资产比较强的企业,去兼并小企业的时候,把它叫做大鱼吃小鱼;如果是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去兼并技术力量不强的企业,叫做快鱼吃慢鱼;还有一种叫做企业之间的联合,叫强强合作,叫鲨鱼吃鲨鱼;后来,海尔独创了一条,叫吃休克鱼,它的理论是:对于一个企业,如果它的设备上,还有它的资金上都可以,它仅仅是管理模式不行,那这个鱼仅仅是暂时的一个休克而没有死的鱼,不是烂鱼,不是臭鱼,不是腐败鱼,那么,这个鱼可以吃。激活休克鱼的方法就是用文化,用无形资产来激活休克鱼。
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就是用激活休克鱼的方法。青岛红星电器厂在95年之前,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生产洗衣机的电器厂,在95年以前,它曾经是同行业内的前三名,由于它后期的管理不善,到了95年初期的时候,它已经是资不抵债,当时的亏损达到一个多亿,而且3500多个职工基本上都没有工作干,厂里出厂的洗衣机常常在发出去之后又被退了回来。当时,青岛的市政府就做了一个决定,让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对于海尔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兼并事件,因为在95年之前,海尔还没有大规模的扩张它的企业,去兼并企业。随后,海尔的总经理对红星电器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间,他们发现青岛红星洗衣机总厂第一不缺资金,第二它们有现代化的生产流程的设备,第三它也不缺技术力量,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红星电器败在它的管理模式上和它的企业文化上。于是,海尔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之后,决定用无形资产,用文化来盘活红星电器厂,并同时对红星电器厂做了这样一个收购战略:目标2-3年使红星电器厂成为同行老大;策略用文化,用管理激活红星电器厂;资源海尔文化+红星电器厂现有资源;行动立即行动。
在做出战备之后,海尔迅速地派出第一批人进驻红星电器厂。海尔派去的第一批进驻红星电器厂的人,不是总裁,不是财务人员,也不是盘库的,而是海尔文化中心的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文化先行,并做为他们整个兼并的战略。到了红星电器厂之后,现在海尔集团最高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分几次亲自到红星电器厂,给它所有的员工讲企业的价值观、讲文化。他们到了之后,以市场为中心,告诉全员职工,我们卖的是信誉,要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第二,发动所有的员工找自己的问题,要降成本,要增大盈利;第三,给员工们定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我们用2-3年的时间成为洗衣机行业的老大。三个月的时间,就便得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到了第五个月,它第一次盈利了150万,用了二年的时间,红星电器厂洗衣机总厂成为洗衣机行业的第一名。
案例三:企业文化能够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在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厂并进驻其厂的前一个月内,曾发生了一件漏检事件,结果第二天就被公布出来,漏检的这个检查工被罚款了50元。谁出错谁罚款,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红星电器厂已经被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大家都认可的事情,但是恰恰就是这样一件事情,体现出了海尔特色的企业文化。当时,海尔派出的柴永森,做为兼并红星电器厂的总经理,他决定抓住这样一个的机会来教育红星电器厂的职工什么叫做文化。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在《海尔人》的报纸上,发出了一个公开的大家都可以讨论的论题:出了这样的差错,谁来负责任,是该罚员工还是该罚领导?这样的一个论题,在红星电器厂展开了一个非常激烈的讨论,这个质量漏检是谁的原因,是你复检没有复检出来,还是你的检查体系不到位?红星电器厂的人认为罚员工是正常的;但是海尔的文化是少数人在制约着多数人,少数人要负多数人的责任,即如果出差错的话,首先领导要承担责任。在通过大讨论之后,结果是柴永森自罚了500元,另外就是红星电器厂的各级有关人员,各级领导,每个人都自罚了1元。随后,这件事情便在红星电器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红星电器厂的人彻底地感受到了海尔文化的特色,即海尔20/80原则,就是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便是海尔人的一种文化理念。
案例四:优秀的企业文化里,员工始终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海尔20/80原则,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一条”,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海尔文化理念。在海尔的质检中心,有一个质检处的处长检查海尔流水线最后一关,如果合格,成品就可以出厂。但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他在第一个检查工序里头拿了一张小白纸团放在了冰箱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冰箱的后壳里,到他在最后一关检查的时候工序的质检员没有检查出来。于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就被罚款,同时依海尔人力资源的管理被动地降了一级。别人问他,你在放纸的时候,你想到过今天会被降级吗?你会遭到罚款吗?他说,我想到过,我想到过这个纸很可能会被检查员漏检。那你还那样做?我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海尔出厂的产品是最优的产品,保证海尔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动中的一个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指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它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一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相反,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那些失败的企业,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海尔案例企业文化
海尔集团发展历程与行业影响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7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海尔集团现任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集团CEO张瑞敏。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2008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三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通过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到端的流程,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海尔的信息化革命,意味着 “新顾客时代”的开始。海尔通过流程机制的建立和卓越商业模式的打造,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海尔已经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通过无边界的团队整合全球化的资源,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
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于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在此之前,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当时人们的质量意识还相当淡漠。1985年4月,冰箱厂当众砸毁了有严重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质量意识,这样做的结果是1988年荣获国家质量奖,1990年获电冰箱行业唯一的国家质量管理奖。到1991年,连续五年被全国消费者评为“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这时的冰箱厂,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991年2月份,以青岛电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经过改制,组建了海尔集团公司。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集团公司迅速成长为96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92年到96年五年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从8亿元飙升至61.6亿元,97年1-8月份销售收入达66亿元。目前海尔集团产品包括电冰箱、冷柜、空调器等13个门类5000余个规模品种,并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海尔商标在96年的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二、资本运营的两种方式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同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颧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二是以无形资产兼并有形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扩张。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仅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他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大的多,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上市三年多,海尔通过改制,使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冰箱产量是由上市时93年的30多万台,猛增到96年的151万台,增长了5倍,企业利润总额也由93年的8187万元,增长到96年的20065万元,增长了2.5倍,员工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公司股本由93年上市的1.7亿元扩张为96年末的3.26亿,而公司每股收益却由上市时的0.41元,增长为96年的0.55元,公司在三年的时间里,股本翻一番,而每股收益不但没有稀释,反而有提高,也就是说企业在不断扩容的同时,资本利润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从根本上保证了股民的权益。通过股票上市从而转变企业的机制,形成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这是我们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在这方面,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却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了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就能重新站起来。在国内现行体制下,活鱼不让吃,吃死鱼会闹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鱼,而海尔擅长的就是管理,还有手中的王牌价值77.36亿元的海尔品牌,这样就找到了海尔与“休克鱼”的结合点。在资本运营的实践中海尔集团坚持“吃休克鱼”的策略,十三年来共兼并了亏损总额5.5亿元的十四家企业,盘活了14.2亿元资产。
从青岛电冰箱总厂发展到现在,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管理的深化,海尔集团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8-1990年)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勃海尔合资,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到1985年6月,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四星级是冰箱,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电冰箱总厂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在这各背景下,开始考虑由原来的单一产品经营向多种产品经营转变。1988年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赂微波电器厂注入资金引进生产设备,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1991-1994年)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在这期间,青岛电冰箱总厂无论是在器牌的知名度还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经多年探索后首创的OEC管理获得了三位副总理的肯定,被国家经贸委向全国推广,各地企业纷纷竞相学习,一时传为佳话。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规模还相当小,年产电冰箱共有30万台,而要在中国家电市场获得发展并逐步走上国际市场,必须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了壮大实力,实现强强联合,电冰箱总厂1991年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冷柜厂,通过投入资金,狠抓企业管理和海尔文化,依托海尔的品牌和服务网络,经济效益得到了可喜的提高,92年到96年,冷柜、空调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倍14倍。
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值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
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集团兼并原青岛红星电器公司。该公司原来在青岛是与青岛电冰箱厂齐名的企业,其生产的琴岛夏普洗衣机是国内三大名牌洗衣机之一,但由于该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缺乏凝聚力,致使企业效益连年滑坡,至1995年企业状况相当糟糕:总资产为4亿元,而总负债达5亿多,资不抵债1.33亿,负债率高达140%多。当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的消息一公布,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这么大的包袱背得动吗?”而海尔集团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将它改组为海尔洗衣机总公司,在输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对人的管理为重中之重,把海尔的“名牌战略”、“用户永远是对的”、“真诚到永远”、“向服务要市场”、“卖信誉不是卖产品”、“高标准、业绩化、零缺陷”、“创造市场”、“人人是人才”一系列企业经营理念贯注于员工身心,由此来统一企业的思想,锻造员工的意志,重铸企业的灵魂,这些理念象一只无形的手将原来的几乎溃不成军的职工队伍凝聚起来,并提升到一种有序、自律、迅捷的作业状态,使其勃发出强大的生命张力,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赢利150万元,第二年一次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消费者购物首选品牌、开箱合格率等8项第一;市场占有率到1996年底,在全国百家大商场的份额已上升到22%,1997年上半年又上升到28.31%,比第二名高出5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占有率更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名牌,全自动洗衣机出口日本数量已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95%,占日本进口总量的61%„„在此基础上,97年5月兼并后的洗衣机公司以品牌作为投资控股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公司,并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创造出了让“可怕”的顺德人都连称可怕的海尔速度;97年9月又与杭州西湖公司合作,利用海尔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投入一分钱,控股组建了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研制开发出海尔牌系列彩电。
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生产运营中,无形资产管理及企业的培养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使海尔的产品种类迅速提高,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海尔集团资本运营的模式就是“吃休克鱼”,兼并一个企业时主要考虑兼并之后能否带来效益,而不以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依据,为了休克鱼的复苏,有时需要付出资金,但如果可以很快在一个领域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就值得做。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它亏损了近2亿元,但比起重新建厂还是很划算,而且红星的设备、销售网络还比较完善,这样只要把经营管理抓好,整个企业很快就能上去。当时,海尔派去的第一个部门,不是财务,不是科研,而是海尔企业文化中心。他们深入红星员工,耐心讲述“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讲述OEC管理的深刻内涵,这就是海尔企业文化,其精髓就是“先造人才,再造名牌”,“造物先造人”,正是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海尔由此创造了中国大企业集团资本运营里程上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海尔的成功之处
海尔集团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及企业兼并重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
1、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海尔公司是1993年通过冰箱股票上市才进入到资本市场的,进入资本市场后,我们深深感到进入这一领域,其目的不应简单地为了筹集资金,而应通过改制使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公司整个资产的保值、增值、使股民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我们成功之处在于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和成熟的可扩大推广的海尔管理模式。海尔通过向被兼并企业注入海尔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把海尔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以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灌输到每个员工心里,使整个企业的精神风貌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也就是说,海尔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并不是把几个企业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向被兼并方输入海尔文化,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从而提高“联合舰队”的整体战斗力。
近年来有的国有企业不太景气,不能说不与企业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有关,使企业没有凝聚力,从经营机制上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得到转换,有些公司上市的目的只是着眼于筹资,而不是保证企业资本利润率的逐步提高。我们认为,国企改革在逐渐理顺产权关系的同时,逐步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资产不断增值,这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所在。
海尔集团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成效卓著,今年上半年,海尔集团出口达10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有关专家指出,海尔的目标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在全球化品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品牌带动销售增长成为海尔海外市场的突出特征。赞助奥运会、结盟NBA等一系列强劲的品牌运作,清晰勾画出海尔海外树品牌的战略。
据悉,海尔“先难后易”开拓海外市场的思路逐渐产生积极作用,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带动下,海尔在东南亚市场的产品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以上。同时,海尔冰箱、冷柜一直处于行业出口龙头地位,据2006年1—5月海关数据显示:海尔冰箱按金额的出口份额达26.8%,冷柜占20.1%,分别领先排名第二的企业15%和11%。今年以来,海尔手机、电脑、电视,洗衣机出口海外市场增势迅猛,这三类产品的内销和外销基本相等。其中海尔手机海外销售远高于国内市场,1—6月份,海尔手机出口海外同比增长794.1%。
在全球各地市场,海尔以满足当地用户需求,进而创造新需求新市场的思路融入当地社会,并通过创新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高科技产品让消费者享受海尔创新带来的无穷乐趣。海尔U-home、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带使用十年的浓缩洗衣液)、智能娱乐手机等主流产品支持海尔品牌向本土化主流品牌飞跃。
第三篇:对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存在的问题几点思考
对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存在的问题几点思考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借鉴了国际经验,力求国际会计准则本土化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但新准则中,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本文就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理论性探讨并提出笔者建议。
1.无形资产新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1.1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
1.1.1新准则中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
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
1.1.2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等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我们已无法忽视新准则规定以外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比如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注册的域名,域名与企业名称、企业产品和商标等信息紧密相连。在网络环境里,它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能给企业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影响。又比如企业各种认证标识使用权,包括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认证、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等无形资产,企业经过一系列的验证程序、通过审核,归企业专享而不可转让。这些认证标志的使用,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样也是企业的资产。
1.2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
1.2.1新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计量的规定
新准则规定,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的确定应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1.2.2存在的问题
此规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没有明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判定标准,这给了企业较大的自主空间。部分企业,为了粉饰报表或者其他的目的,利用盈余管理,随意调整资本化和费用化金额,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其次,双重职业判断,加大了判断结果的主观性和人为性。对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经营者和会计人员不但要职业判断是属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而且还需要职业判断开发阶段是否满足规定中的五个特殊条件。无论是哪个判断,都是依赖于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样,就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也使得判断结果较为主观。最后,我国的经济不够发达,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无论是经营者还是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职业判断能力有限,这进一步加大了判断结果的主观性,甚至被部分经营者利用,在经营业绩较为突出的,多进行费用化以达到节税目的,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时候,多进行资本化以提高经营业绩等等行为,进行人为调节,操控企业利润。
1.3无形资产信息披露
1.3.1新准则规定: 企业应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期初和期末余额,累计摊销额,减值准备累计金额、摊销方法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方式,以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摊销金额等。
1.3.2存在的问题
尽管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规定披露的信息更为详尽,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披露的形式单一,披露信息不完整。仍以披露历史财务信息为主。根据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而对于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企业财务信息只反映无形资产的减值情况,而部分历史价值量较低的无形资产,已大幅增值,使得披露的信息失真。同时,信息披露的缺乏非财务信息指标,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如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已增值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自创无形资产项目进展情况等等。这些非财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2.笔者的几点建议
会计记录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经济发展变化,也需要会计信息随之变化。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无形资产的内容更加丰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认证、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等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源应纳入无形资产中核算。这需要我国相关财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并与之配套。
2.2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首先对于研发活动是属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应制定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判定标准,使得企业能根据判定标准明确判断相关支出是费用化或是资本化,减少会计人员仅靠职业判断进行核算的主观性。其次,在企业确认符合资本化5个条件以前,可部分资本化,即允许企业按照当年发生研发支出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扣除,作为研发支出的备抵项目处理,以鼓励企业的研发行为。最后,在企业最后确认无形资产价值时,可聘请专业的中介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按照研发支出账面价值和评估结果孰低的原则,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如账面价值高于评估结果,则将高出部分一次性费用化。
2.3完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除财务信息外,披露的形式和内容应更为灵活性。具体来说,可以细化单项无形资产的披露信息。在保守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对于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无形资产,除披露历史价值,也可以补充披露该项无形资产的现实价值,或某单项无形资产的具体情况。
新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财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提高了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业绩的含金量,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新准则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要求相关部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财务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注重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辜位清.对无形资产相关会计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6.[3]刘胜强 王予尧 对我国新无形资产准则的探讨.财务与会计,2010(9).[4]朱小平杨扬 对我国企业应与管理现状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11(8).(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第四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论文
浅析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与评估管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信息、智力资源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对企业而言,实物、财务资本已不再能占绝对优势,人力资源、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更能体现其价值。拥有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企业将更有竞争力,能获得更多超额利润。因此,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价值评估备受会计界的重视,因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主体的利益,而且是我们行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核算,无形资产评估管理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根据我国2008年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的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形资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会计上取其狭义理解,即商誉、商标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二、无形资产的核算
企业通过设立“无形资产”、“累积摊销”“减值准备”等科目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无形资产的取得
无形资产的取得有外购,自行研发,股东投入等方式。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时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作为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企业应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假定该价值公允),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等科目。
无形资产的摊销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无形资产一般是没有残余价值的,它们的预计寿命,也就是其有效年限,即为摊销的期限。
关于摊销方法,企业可以参照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无形资产的摊销采用直线法、产量法、加速摊销法。对稳定性强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适合采用直线法摊销。如果无形资产在整个使用期间所提供的工作量可以采用产品的生产产量或工作时数等进行确定,则适合使用产量法摊销。对于与知识、技术、产品更新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 1 /
4术,采用加速摊销法更为合适。
无形资产的处置
出售:企业出售无形资产,应当将取得价款与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出租:取得的租金收入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发生的支出则通过“其他业务成本”核算。
报废: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 面价值予以转销,其账面价值转作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无形资产的减值
企业要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果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的资产减值准备;如果前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得以恢复,07年新准则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不能予以转回。同时规定当无形资产发生减值后,应对其在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的摊销额做出调整。处置无形资产,必须相应结转该项无形资产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三、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管理
无形资产的评估
影响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的因素: 包括无形资产的成本,机会成本,预期收益,使用期限,技术成熟程度,转让内容,无形资产发展趋势、更新换代速度和情况,无形资产市场供求状况,同行业同类无形资产交易方式九项因素。评估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
收益法: 此法是根据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无形资产价值。诸如商誉、特许代理等。此法关键是如何确定适当的折现率或资本化率。
市场法:该法根据市场交易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适用于专利、商标和版权等, 该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大多数无形资产并不具有市场价格,有些无形资产是独一无二的,难以确定交易价格,其次,无形资产一般都是与其他资产一起交易,很难单独分离其价值。成本法:该法是计算替代或重建某类无形资产所需的成本。适用于那些能被替代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计算,也可估算因无形资产使生产成本下降,原材料消耗减少或价格降低,浪费减少和更有效利用设备等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评估出这部分无形资产的价值。
无形资产评估中出现的问题
1、对评估对象和范围把握不准。一方面,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不足,造成企业大量的资产流失;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对无形资产评估值越来越高,对评估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大。/
42、评估标准不统一,方法不科学,误差大。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无形资产评估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资产评估法》,更没有无形资产评估的实施细则。
3、无形资产评估中财务处理问题。由于无形资产的收益带有不确定性,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知识成果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难以准确地预计和确定,这为准确地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中的问题。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等。评估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评估对象的基本要求,大都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评估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我国目前所引用的西方评估理论与方法较多,但我国的经济政治环境与西方相差很大,很多理论与方法无法直接运用。如何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需要进行探索。此外,评估所需资料不全,常用评估参数体系没有建立,这是影响评估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总体上说,我国目前的评估理论与方法都滞后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实践。
无形资产管理
国内一批研究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的学者通过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深人研究得出重要结论: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可以持续发展,是因为其掌握了秘密武器——核心竞争力,而无形资产则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如可口可乐的商标和配方等无形资产奠定了其在全球市场上所向无敌的核心能力,百年兴盛不衰。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超微摄影技术等方面的专利、技术秘密构成了在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等市场领域的核心能力。
经调查2003年——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年报可以发现,无形资产占当年全部资产的比重仅分别为3.72%、3.85%、3.94%和3.98%,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这一比重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达35%,一些高科技企业甚至超过了60%。差距如此之大,令人警醒。我国企业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应该清楚的看到我们与国际上技术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时调整思路,将无形资产的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
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刺激无形资产的产品生产,从而促使企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科技水平转化为生产力,促使企业的技术实力不断升级,企业资本不断地积累,从而持续地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有利于企业能够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4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评估管理不规范,评估市场混乱。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组织虽然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但管理相对落后,还很不完善。一是行政干预严重。二是评估机构无信誉登记。三是垄断严重。
2、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无视国家法规和职业道德。
3、评估管理体制不健全。
加强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管理
1、完善无形资产价值估价体系。把成本途径、市场途径和收益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各种评估途径的结论,得出最终评估结果。
2、评估参数的匹配。各个评估参数的选用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遵循统一的原则。
3、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
4、建立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业的政策法规体系。
5、建立评估师制度。需要建立对无形资产评估的执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择优选拔、严格录用,建立起规范、科学的评估师资格认证制度。
6、改善评估市场管理模式。改变评估机构管理模式,在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统一管理下,成立各级、各种类型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使其真正“脱钩改制”。
7、建立无形资产评估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在评估工作中建立公共信息网和常用数据库,对于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无形资产在经济运营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要使无形资产评估成为推动无形资产发展的动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无形资产评估理论方法论的研究,不断推进无形资产评估理论方法的科学化,努力使无形资产评估市场规范化。
参考文献:[1]卢双娥.关于无形资产评估问题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报,2002
[2]青岛财税网
[3]杨泽花.浅析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有效途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4]姜楠.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和管理体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第五篇:强化烟草行业加快无形资产建设思考
随着国办发[2005)5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中国烟草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随着产权关系的全面理顺,企业组织结构的深刻调整,大市场、大品牌、大企业的进一步形成,中同烟草这一巨型国企航母将正式起航并迈向新的征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不但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也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象
征,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在国际知识产权纷争频频见诸报端的时候,在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局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烟草行业战略的背景下,加强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建设和保护,理应引起全行业的重视并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所谓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但能被所有者占有、使用并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权、专有技术、企业商号、经营谋略、管理能力、产品质量、服务信誉、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形象、职工素质等等。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经过法律确认和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它指的是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
一、加强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建设和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1、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每年公布一次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又称“洛桑报告”)把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加速融合。在迈向国际经济强国的征程上,我们必须以国际规则来办事,我们应当履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义务,同时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建设和保护。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以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核心优势。可口可乐公司的一名前总裁曾经讲过一段令人动情的话:如果一场大火烧毁了我的整个工厂和财产,但只要我们的品牌、专利和队伍还在,不出三年,可口可乐将以一个崭新的饮料巨人形象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如果失去了品牌、专利和队伍,我们将一无所有!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的水平和价值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位置,已成为企业发展方向、升级方位、转变更新的主要决定力量。
3、中国烟草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近年来,在全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烟草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取得的成绩首先应归功于我们的烟草专卖制度。同时随着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国烟草和国际烟草巨头短兵相接的时刻终将到来。未来我们真正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绝不可能是我们的专卖制度,也不会是我们的有形资产,而应该是我们的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
二、加强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建设和保护的现实紧迫性
1、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在理念上未得到应有重视。
我国最新财务制度虽然确立了无形资产的概念,但实际进行如实记载和实际运作的并不多。而且现行考核体系往往倾向于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很少关注无形资产。这种情况下,由于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建设和保护需要投入,必然影响当期损益。而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追求即期绩效的本能倾向。这样一来,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的长远目标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追求账面利润的短期目标就产生了冲突。所以,尽管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对企业长远发展非常重要,但很可能被少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忽视或者有意识局部牺牲。
2、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由于我国长时间没有理顺烟草行业的产权关系,大量的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其实,我们行业内有大量的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存量,绝对超过我们现有的5000多亿的有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表现形式很多,其中突出地表现在专卖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商号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上。
在过去的企业产权管理体制下,烟草行业的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目标不明。对于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建设尚没有形成明确而又全面的规划和目标。二是总量不清。专卖权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一笔无形资产。其次是专利权,仅“十五”期间全行业获得国家局科技进步奖8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公告)专利566件。再看看商标权。我们拥有大量的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在2001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选中,“红塔山”作为我国价值最高的品牌连续多年居首,品牌价值460亿元人民币。另外我们还有销售网络、管理、人才、文化等等大量的无形资产。三是主体分散。大量的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分散于不同的企业实体中,不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维护和快速增值。四是共享不够。由于主体分散等原因,许多专利成为行业内部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武器,没有在行业内部实现共享,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五是效率不高。由于总体规划不够,既存在科研方向的空白点,也存在科研项目的重复浪费。同时,由于缺乏专门机构,我们对防范知识产权被侵权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我们相信,随着行业体制的进一步理顺,这些现状将逐步改观。
3、无形资产建设和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紧迫。
首先,知识产权纠纷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中的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的专利技术壁垒。中国烟草行业应未雨筹缪,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以便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著名商标恶意抢注案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据了解,内地目前约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最近,“黄鹤楼”卷烟商标纠纷还在台湾处理,而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及“阿诗玛”等著名香烟品牌在国外被恶意抢注则成了烟草行业乃至全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再次,烟草行业的改革重组也对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的建设和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烟草行业正处于大改革、大重组的历史进程中,大量的企业被重组,大量的品牌在退出市场。这些被兼并重组掉的技术、品牌等容易得不到有效接管而流失。另外,行业改革利益重新调整也可能导致一部分企业对无形资产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在动力下降。还有,如果行业内部自律不够,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则可能动摇我们的专卖权,从而影响我们的生存基础。
三、加强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建设和保护的具体建议
1、全员动员,确立理念。
一要营造全行业上下重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氛围。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建设和保护关系行业长远发展,需要在全行业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贯彻,力争成为全员的共同行动。特别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和资产管理及财务部门要重视无形资产建设工作,要安排专项预算,舍得将资金投在行业的长远发展上。二要认识到烟草行业的无形资产建设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建设方兴未艾、大有可为。特别是创新立国战略要求我们要加大科研投入,而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全而、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可以让我们在利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腾出资金来加快无形资产建设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只要认识到位,措施有力,我们的无形资产建设完全可以获得高速甚至超常规的发展,从而为行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高瞻远瞩,搞好规划。
一是国家局(总公司)要担负起无形资产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牵头重任。国家局(总公司)要对行业的科技、管理、组织、体制创新作出全面的前瞻性部署,既要防止出现战略空白点,又要提高效率,防止重复建设。
二是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无形资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整体安排。同时又要突出专卖权(一种特殊的商号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个重点。
在专卖权维护方面,要加强政治敏锐性,紧跟中央和国家战略方向,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要注意社会公共关系,关注社会公益活动,加大社会公益投入,如支持教育事业、扶贫事业、新农村建设等等。不仅要在行业内部解决好“效率”和“自律”两大课题,牢固树立“两个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而且要向社会积极宣传,展示烟草行业“燃烧自己,奉献社会”的公众形象,树立烟草行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求得社会大众对烟草专卖制度的理解乃至支持。
在专利权建设方面,要着力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努力构建技术壁垒,积极探索建立卷烟技术标准。以自主知识产权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将目光在投向技术、管理创新的同时,投向标准创建的竞争上。我们不但要在国内外积极申请大量技术专利,同时要勇立大志,敢于突破,重视和致力于中式卷烟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
在商标权保护方面,要设立品牌保护专项基金,加强品牌保护。一是对未来的10大品牌在尽可能多的国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及人口量大的国家和华人集中的国家)进行注册保护;二是对10大品牌的非烟商标进行国内市场注册;三是对国内非烟驰名商标进行烟草商标保护性注册;四是对未进入10大品牌的前20~50名卷烟品牌,在国内市场和重要国际市场进行15-20年的防范性注册保护,直到这些品牌不再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3、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要成立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无形资产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行业的无形资产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常设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人员,对行业的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管理。
总之,我们期盼,中国烟草行业能早日形成以知识产权为重点的无形资产的整体战略,不断提高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管理能力、实施能力和保护能力,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长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