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大会上致辞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大会上
致辞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大会上致辞:
新华网南京10月27日电 10月27日至28日,由新华网、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中国人寿杯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南京召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出席并发表讲话。图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同志致辞。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尊敬的王晨主任、田进副局长、周锡生副社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积极利用互联网推动工作精神之际,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中国人寿杯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南京隆重举行。借此机会,我代表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苏各个方面工作的各位领导和网络媒体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素有渔米之乡之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快速的发展,去年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殷切希望,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继续朝着两个目标阔步前进。十年前当中国网络媒体在中国大地上诞生的时候,很多人都对它是拭目以待,十年以后网络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肯定。
江苏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推动网络设施不断完善,网上正面舆论不断壮大,到2009年底江苏互联网网民总数超过3000万,备案网站33万多。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覆盖66个国家和地区,各级政府积极利用互联网推动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类对互联网技术的已知远不如未知。这次网络媒体论坛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传播能力”为主题,深入研讨、广泛交流,对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壮大主流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江苏将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兄弟单位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推动我省网络媒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后,祝本界网络媒体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嘉宾在江苏期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华日报讯 2月3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专程
新华日报讯 2月3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专程看望慰问在宁的部分老艺术家和先进典型亲属,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他们致以新春问候和良好祝愿。
杨新力一行首先看望著名二胡演奏家马友德,给马老拜年,亲切询问马老的身体状况和教学情况。他说,江苏正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文艺界要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希望马老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带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随后,杨新力一行又来到当代著名画家张文俊的住所。杨新力握着张老的手说:“您是老艺术家、老革命,感谢您对国家、对江苏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祝您春节愉快,健康长寿。”九十高龄的张老依然关心着当前的抗雪灾工作,欣然写下“战冰雪,高举红旗,万众一心大动员”的条幅。
2008年2月3日下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杨新力率省文联党组书记王慧芬、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勇、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兼文联主席高以俭、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杨企鹏一行,前往南京艺术学院看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老艺术教育家。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副书记副院长陈世宁等同志陪同前往。
杨新力部长首先到南艺看望了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马友德教授,并代表省委省政府领导向马老致以新年的问候;随后,杨部长一行又专程前往宾馆看望了年近90岁高龄的南京艺术学院著名画家张文俊教授。张老看到杨部长和文联及南艺的领导前来看望他,老人一边表示感谢,一边情不自禁的畅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国家出现的新气象、新面貌。表示要用自己的努力,一辈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杨新力部长一行领导对老艺术家、老艺术教育家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关怀和问候。
第三篇: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幕式上发言
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开幕式上发言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在这天朗气清、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东海之滨、黄浦江畔,共赴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之约。在此,我谨代表XX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诚挚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世界风云激荡变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胸怀“两个大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此次论坛以“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网络媒体的责任和使命”为主题,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来审视世界格局之变、时代发展之变、舆论生态之变,深入探讨网络媒体的责任和使命,推动网络媒体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当今世界,变局和乱局纷繁交织;当代中国,机遇和挑战伴生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惟其艰难,方显勇毅。网络媒体在时代大潮中要有处变不惊的从容和通谋全局的视野,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要求,以政治意识把牢方向,以问题导向破解难题,以创新思维探索新路,以实干精神推动落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一是高举思想旗帜,做引领网络舆论导向的排头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引领我们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的思想武器。越是风云变幻,越要坚定主心骨;越是挑战重重,越要把准定盘星。网络媒体要聚焦思想引领,强化议题设置,发挥内容、渠道优势,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宣传阐释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引领亿万网民与党同心、跟党同行,奋力书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好画卷。
二是担当历史重任,做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的磁力场。“人心齐,泰山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全党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越是“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阶段,越需要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网络媒体处在网上新闻舆论工作的最前沿,担负着加油鼓劲、擂鼓助威的重任,要加大对当前形势和热点问题的宣传引导,在“怎么看”上统一认识,在“怎么干”上引领行动,激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干劲闯劲,凝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
三是发扬斗争精神,做守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的生力军。信息流通无国界,网络空间有硝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舆论生态,面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网络媒体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引导网民分清是非、辨明方向。要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斗争、担当奉献,在造谣污蔑言论、错误思想观点面前勇于亮剑、积极作为,在突发事件和热点舆情面前善于引导、迎难而上,在捍卫主流价值观中敢于坚守、冲锋在前。要着眼国际传播新形势,在网上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展示好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四是勇于开拓进取,做推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弄潮儿。创新是互联网的本质属性,也是网络媒体的发展之要、活力之源。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也在重塑互联网行业生态和媒体发展格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网络媒体只有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奋勇争先,才能挺立潮头;只有在“勇攀高峰、挑战极限”中攻坚克难,才能不负使命。要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注重内容提质、推动表达创新、强化技术赋能,使内容产品“颜值”更高、品质更优、传播更广。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XX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风起浪涌、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奋勇争先、破茧成蝶,创造了一个个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天,我们在黄浦江边感受这座东方名城的脉动,体味新时代XX勇立潮头的神奇魅力,这其中蕴含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特质,与互联网创新变革的天然禀赋内在贯通,与本次论坛的主题高度契合。希望大家通过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这个平台,激荡思想火花、凝聚智慧力量,携手推动网络媒体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四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致辞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致辞
中央外宣办副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钱小芊:
尊敬的张研农社长、马利副总编、翟惠生书记、尹汉宁部长,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网络媒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肩负重大责任。今天,我国网络媒体业界同仁相聚美丽的江城武汉,举办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畅谈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感想体会,共议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思路举措,共同展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很有意义。
本届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可喜可贺;本届论坛以“推动网络媒体新跨越,促进网络文化大繁荣”为主题,体现了网络媒体业界对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这里,我代表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对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宣言和纲领。针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决定》提出了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并作了专门部署,提出了许多新举措新要求,为我们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当前,互联网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应用的快速扩张期,互联网创新和普及应用速度前所未有,网络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业务新业态层出不穷。其三个趋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是互联网的媒体化和深刻影响现实的特点日趋明显。互联网大大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视野,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亿,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网络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不断加深。这为加快网络媒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网上海量的信息内容、纷繁的文化生态、多元的价值取向,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什么样的网络文化服务,在网上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关乎网络媒体的威权性和公信力,关乎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互联网正在向“可移动”、“便携化”方向加速发展。不可移动,曾经是互联网的局限;把互联网“装进口袋”,曾经是网民的梦想。现在,随着3G网络日益普及,“云计算”研发和应用步伐加快,我国固网互联网加速向移动互联网延伸。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上网终端,已经超过个人电脑正逐步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传播正逐步从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向移动智能终端为中心转移,手机搜索、手机新闻、手机即时通信等移动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接近3.5亿,我国9亿手机用户都是移动互联网的潜在用户,移动互联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移动互联网的加快发展,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形态,为网络媒体更好地创新网络文化产品和信息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发展好、应用好、管理好移动网络传播、确保网络文化信息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微博客等社交网络呈蓬勃发展势头。去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微博客等社交网络的迅速兴起。目前,我国微博客用户已经超过3亿。微博客的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传播
内容,使网络信息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利用微博客获取信息、加强沟通交流、进行休闲娱乐,企业利用微博客开展品牌推介和产品推广,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客发布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通过微博客拓展新闻信息传播手段和渠道,提高传播实效和覆盖,微博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为网络媒体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传播正面声音、丰富信息服务、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如何推动微博客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
我们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担负起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任务,以更加强烈的自信把握好网络文化发展的难得机遇,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来落实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各项任务。为此,我就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网络媒体新跨越,促进网络文化大繁荣,讲几点意见和看法。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网络媒体作为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必须保持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为引领,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扬主流舆论,唱响奋进凯歌,并使之成为网上时代最强音。要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努力在网上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形成共同的舆论思想基础、在网络舆论的多元多变多样中增进社会共识,更好地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广大网络媒体工作者要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传播者、推动者、实践者,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和谐理念、传递美好情感、守护道德良知,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网络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二、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网络文化的新期待。网络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网络媒体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把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自觉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关注人民群众对网络文化的新期待,更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多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进展,更多提供广大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真正使网络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一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文化追求。要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大力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宣传报道,把目光和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和栏目留给群众,多组织经济、民生、文化、科技等群众关注关心的正面报道,多宣传广大群众中的平凡英雄和凡人善举,多提供网上政策咨询、信息资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利民为民服务信息。要大力加强网上内容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科学规划网络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把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适合不同群体需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先进文化、精品文化、大众文化。要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网民在网络文化共建共享中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引导做文明网民、倡文明表达、创文明空间,坚决抵制攻击诋毁、传谣信谣、低俗恶搞等网络不文明行为,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健康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文化。
三、以阵地建设为依托,打造既大又强又优、影响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需要一大批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覆盖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互联网设备制造、基础电信运营、信息内容服务等网络文化企业要加强资源整合和相互合作,延伸拓展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要完善网络媒体发展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意愿,推动网络媒体进一步向新闻资讯、文化娱乐、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不同领域和行业细分,向专业化、地域化、个性化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模式多
样、特色鲜明的网络媒体群。新闻网站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提升综合实力,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更好担当主力军的使命。商业网站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依法办网、文明办网、诚信办网,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多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政府网站和专业类网站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服务水平。有实力的重点新闻网站和有影响的商业网站要积极“走出去”,加强品牌建设和海外推介,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际知名度,提高国际舆论竞争力,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网络媒体,更好地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更好地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
四、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网络文化的传播力、辐射力、影响力。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全新文化形态,是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领域。从互联网发展历程看,网络技术的每一项重大创新应用,都对网络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产生深刻影响。技术能力决定传播能力,传播能力决定影响能力。要充分认清技术建设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和基础工程来抓。要站在互联网科技发展最前沿,及时跟踪掌握互联网技术最新动态,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加快培育新兴业态和新的市场需求,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要整合互联网技术研发力量和资源,加大网络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互联网核心装备技术国产化,提升互联网行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国际互联网技术领域实现更多的“中国创造”。要创新技术研发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网络媒体、网络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采取联合开发、成立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建立机制灵活、运转高效、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网络技术创新研发中心。要切实维护知识产权,为网络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评估,切实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通过不断创新,扩大我国在国际互联网技术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互联网格局中争取更大主动。
五、以人才建设为支撑,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的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需要一大支规模宏大、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网络文化建设大军。要着眼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培养具有战略眼光,视野开阔、善于谋划、锐意创新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具有较强把握导向能力和策划能力、掌握网络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规律的内容建设人才队伍,具有现代市场观念、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技术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等“四支队伍”,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并积蓄发展后劲。要健全和完善网络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网络文化建设事业。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增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追求。加快推进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建设,建立标准明确、规范有序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为网络文化从业人员成长成才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加强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善于发现培养高端人才,也要善于发现普通网民中在技术创新、文化创造等方面有专长的特殊人才,为他们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努力形成各类人才共同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同志们,朋友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提出了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网络媒体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重大机遇。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大力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最后,祝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五篇:贾庆林在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的致辞
贾庆林在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的致辞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盛夏时节,美丽的鹭岛花团锦簇,胜友如云。我很高兴和来自海峡两岸的各界同胞一道,共同参加第二届海峡论坛。受胡锦涛总书记的委托,我代表中共中央,对第二届海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前来参加论坛的两岸同胞特别是来自台湾的各位乡亲致以诚挚的问候!
海峡论坛是由两岸同胞共同打造、旨在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论坛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体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涵,反映了两岸各界民众的共同愿望。本届论坛由海峡两岸62家单位和民间团体主办,参加活动的台湾各界民众超过1万人。这么多的两岸同胞欢聚在这里,这么多的台湾民众共襄盛举,处处洋溢着亲情、乡情和友情,交融着增进了解、交流合作的热切期盼。本届论坛的举办,是当前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体现,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动写照。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
过去两年多来,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两岸直接“三通”全面实现,便利了同胞往来,促进了经济合作。两岸各领域、各界别的交往更加热络,大交流的局面已经形成。去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54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大陆居民赴台交流参访和旅游突破93万人次,首次来大陆的台湾民众达33万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抗击地震、风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两岸同胞同舟共济、相互扶持,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之爱,展示了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谱写了真诚相助的感人篇章。
两年多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要积极成果,得益于两岸双方抓住难得机遇,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增进互信,排除干扰,平等协商,推进合作。更重要的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和有力支持。我们应该顺应两岸主流民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巩固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同时,还应当着眼于今后逐步破解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两岸的政治互信。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
60多年来,两岸尽管经历了长期隔绝,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岸的同胞爱、民族情和共同的中华文化根脉,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断的。两岸由长期隔绝到交流往来,各领域合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民间力量都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是在加强交流合作的进程中,两岸同胞越来越透彻地理解了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道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台独”分裂活动造成的危害,越来越直接地感受到了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今天,支持两岸开展平等协商,赞同两岸加强互利合作,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民意的主流,成为两岸同胞的普遍共识。实践充分证明,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增进同胞感情、扩大共同利益的最好方式。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体是两岸同胞,动力来自两岸同胞,成果也惠及两岸同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事业,需要两岸同胞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当前,扩大和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同时也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特别是两岸正在积极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必将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必须更加积极有力地推动两岸民间交流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开展下去。“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共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深化合作的过程。两岸同胞形成的共识越多,就越能够为破解两岸关系面临的各种难题创造有利条件。广泛开展两岸各界交流,特别是加强基层民众直接交流,有利于为两岸关系发展营造更良好的氛围、打下更坚实的民意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还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两岸关系发展还持有疑虑,这是一时难免的。我们愿意积极与他们沟通,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导。只要两岸同胞进一步密切交流互动,消除各种疑虑和误解,就能够不断凝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为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理应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迈进。两岸交流,应当以两岸同胞为主体,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以增进同胞感情和提升福祉为归宿。两岸交流,没有党派之分,没有地域之别,应当遍及城市和农村,深入到县市、乡镇、学校和社区,深入到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等各个界别之中。我们希望两岸各界民间团体发挥更有力的促进作用,为两岸民间交流拓展新领域、开辟新渠道、构建新平台、创造新形式,促进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投身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潮流,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目前,多数台湾同胞还没有来过大陆。我们热诚欢迎他们能够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增进对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了解,增加与大陆同胞的直接接触。我们也鼓励更多的大陆同胞到台湾各地尤其是中南部地区和基层民众中去,真诚与台湾同胞交朋友,认真倾听台湾乡亲的心声。两岸同胞完全应该常走动、多往来。大家以诚相待,彼此交心,走亲访友做生意,交流合作促发展,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近代以后我们共同蒙受了民族的深重灾难,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民族的复兴曙光。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旋律,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团结起来、不懈奋斗,共同开创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美好未来!
最后,预祝第二届海峡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