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文明街道建设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17:4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兴市文明街道建设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兴市文明街道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篇:嘉兴市文明街道建设管理办法

嘉兴市文明街道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亟需加强街道的文明创建,推进文明街道的深入创建,使文明街道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我市文明创建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街道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自我申报、社会认可和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定,同级党委、政府批准、命名和表彰的街道系列的综合性最高荣誉。

第三条 创建文明街道活动,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三个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城市基层的有效载体。

第四条 各县(市、区)要把文明街道建设作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程,制定规划,定期研究,狠抓落实,要把文明街道建设工作作为考核街道领导班子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开展创建文明街道活动要在街道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辖区的部门、社会单位、部队、社区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从思想、组织、财力、物力等方面对创建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各级精神文明领导机构要做好协调、组织、指导和监督 1 检查工作。

第五条 创建文明街道活动,要以街道为龙头,以社区为重点,以社区居民为基础,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广大社区居民素质为目标,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加强街道的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环境面貌建设,促进街道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创建文明街道活动,要充分发挥街道在文明创建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做好以街道带动社区、以社区带动居民的工作,切实使城市基层的文明创建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落实到人。第六条 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高度重视文明街道创建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发动,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保证一定的创建经费;各县(市、区)、街道两级党委、政府要把文明街道创建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干部政绩评定的主要内容;要把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服务意识作为文明街道创建的切入点,提高街道干部自身素质,一切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各县(市、区)和街道有关部门要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切实提高我市文明街道的创建水平。

第二章 文明街道基本标准

第七条 文明街道的基本标准:

1、组织领导。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做到三个文明一起抓;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 2 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班子成员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团结务实,勇于开拓;领导班子注重自身建设,班子成员敬业尽责,廉洁自律,联系群众,办事公道,在群众中威信高;党组织和党员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是创建工作的排头兵;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能充分发挥主体协调作用和助手作用,始终把各项工作纳入到文明创建的全过程中去。

2、经济发展。坚决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增长;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发展街道第三产业,努力促进各类市场的培育,使市场建设基本适应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需要;努力完成配套的基础设施项目。

3、道德风尚。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工作网络健全,目标明确,制度完善;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突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学习和运用,街道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开拓进取,自觉为加强辖区思想道德建设献计献策;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有教育阵地、教学计划,教育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街道和社区有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宣传环境得到改善;计生服务与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4、基层服务。坚持为基层和群众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保证上情下达,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做到政令 3 通畅,并保证下情上达,及时反映基层的情况和群众的要求;树立“小机关、大服务”的观念,从解决群众最企盼、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尽力为辖区群众、单位排忧解难,提供方便;按照浙民基[2005]136号文件精神,建设和管理好社区五室四站两栏一校一场所(“五室”是党组织和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党建(老年、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资料档案室;“四站”是劳动保障服务站、帮扶救助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社区(志愿)服务站;“两栏”是宣传栏、居务公开栏;“一校”是居民学校(老年学校);“一场所”是健身活动场所);建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推进街道社区服务产业的发展,使群众日常生活比较便捷,辖区单位满意;关心孤寡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家庭和下岗职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就业,对他们的服务得到落实;建立街道统一的社区志愿者服务体系,经常性、规范化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基层医疗保障网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定点二、三级医院及各专业防治机构为依托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5、社会秩序。按照市委建设“平安嘉兴”的决定要求,街道及辖区单位、社区创安达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健全,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和群众防治队伍健全;反邪教组织网络建立并发挥作用,防范控制措施落实,无“法轮功”等邪教组织非法活动;严格依法办事,强化执法的监督管理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法制教育,使群众懂法守法,依法办事;街道和社区治保调解组织健全,作用明显,无群体性恶性事件,无重大犯罪和重大事故,刑事和治安案件控制在规定的数量以内。

6、科教文体。积极开展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创建活动,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丰富活动载体,工作成效明显;制订并实施科教振兴街道的规划,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统揽全局;有比较完善的科技、教育阵地,科技服务网络健全,群众性科教活动比较踊跃;积极配合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生暑期教育,辖区各社区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暑期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抵制不良文化影响;街道文化设施齐全,社区有规定数量的文体活动场所,建立业余文体活动队伍,落实文体活动经费,文体活动全年有计划,每月有安排;在街道辖区内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楼院文化和家庭文化比较活跃;积极配合文化职能部门进行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

7、环境建设。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清扫保洁员队伍,社区、街巷等实行标准化清扫保洁。消除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道路街巷内各种公共设施保持清洁完好,消除违章占路多发地段。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卫生死角,灭蚊、灭绳、灭鼠、灭蟑工作达标。重视绿化美化工作,绿化布局合理,绿地管理、养护措施落实,基本达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不能绿化的地方要进行硬化。重视环保工作,完善环保制度,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提倡节水节能,广泛开展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的创建活动,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和辖区环保水平,各项环保指标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8、基层文明。各街道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管理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建设活动,创建文明街道工作有 5 规划、有措施,辖区内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普遍开展,其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建成率分别达到90%、40%;按照“五有五联”(有一个共建领导组织,有一个共建工作班子,有一个共建计划,有一套共建制度,有一笔共建经费;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搞,社会治安联动,服务工作联做,文体活动联办)的社区共建机制,抓好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大力开展街道与辖区单位的共建工作,加强对辖区三级文明单位的日常管理,规划好辖区三级文明单位的创建;按照共驻共建的原则,积极开展军警民共建、城乡共建和结对共建工作。

第三章 文明街道评选表彰

第八条 街道文明委向县(市、区)文明委正式申报文明街道之前,必须把创建情况以一定形式向辖区单位和群众通报,并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第九条 按照自愿申报、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各创建街道可直接向所在县(市、区)文明办申报,并逐级审核推荐。在审核中应征求纪检、综治、卫生、计生、环保、安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预审意见。

第十条 文明街道的级别分为市级、县(市、区)级,命名权限分别属于同级党委、政府。市级文明街道在县(市、区)级文明街道中产生,经预审、社会公示、市文明委审核后,报请嘉兴市委、市政府命名,并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并通报表彰。

第十一条 对文明街道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凡被评上市级文明街道的,由各县(市、区)财政等渠道发给一次性奖金5000元,用于奖励街道辖区内对文明街道创建有贡献的人员,奖金发放应根据在开展创建活动中的成绩确定,不搞平均分发;街道在职人员分别发给相当于人均月基本工资的一次性奖金,由所在街道从财政结余中支出。

第四章 文明街道日常管理

第十二条 各级文明办负责对本地区文明街道创建活动的组织、规划、协调、指导、评选等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原则。

第十三条 创建文明街道要在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领导、文明办具体组织指导下,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实施,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具体组织协调落实,街道文明办作为其文明委的办事机构要当好参谋和助手,发挥日常管理的作用,搞好创建工作。

第十四条 文明街道的日常工作由街道文明委组织协调街道各条线和各有关部门、单位及社区居委会落实,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群众团体要根据目标任务分解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支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统一步调,分工协作。

第十五条 创建文明街道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

1、对照文明街道标准,明确创建目标,制订创建规划和实施计划,并通过宣传橱窗等媒介向辖区单位和群众告知,并普遍 7 得到认可。

2、建立、完善创建活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

3、总结交流经验,树立推广典型,以点带面,不断创新方法、创出特色。

4、建立健全文明街道创建台帐资料:含街道概况、组织领导、经济发展、道德风尚、基层服务、社会秩序、科教文体、环境建设、基层创建。注重创建台帐的全面、真实、原始、有效、规范性,确保文明街道创建的健康发展。

第十六条 对文明街道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凡已命名的文明街道,从命名的第二年起,参加两年一度的复查。

第十七条 文明街道的评选、复查均按照嘉兴市市级文明街道《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操作,复查结果为保留、自然注销、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等五种档次。

第十八条 凡出现下列情况者,一律无文明街道申报资格。凡在复查中出现下列情况者,则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理,直至撤销文明街道的荣誉称号:

1、按照《嘉兴市市级文明街道考核总则》,未达到850分的,或八项考核内容中有一项考核得分未达到85%的;

2、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在评创届期内因违纪、违法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犯罪的;

3、管辖区内发生群体性恶性事件、重大犯罪、重大事故、刑事和治安案件超过规定控制数的;

4、综合治理工作不达标的;

5、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的;

6、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非文明机关的;

7、发生其它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

第十九条

凡因行政区划调整,文明街道分立或合并的,以原单位名称命名的文明称号自然注销,如自评符合文明街道标准的,应及时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凡经考核被命名为文明街道的,由命名机关发文表彰。

第二十条 被撤销(注销)荣誉称号的街道,由县(市、区)文明办收回其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一条 在文明街道的创建过程中,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主动收集、听取各方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切实整改,努力克服,不断发展完善。因弄虚作假,取得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街道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嘉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并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篇:嘉兴市河道管理办法

嘉兴市河道管理办法

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

嘉兴市河道管理办法

(嘉兴市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通过,2000年8月9日嘉兴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堤防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充分发挥我市河道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和有关水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包括湖荡、人工河道、河浜)都适用于本办法。

河道内的航道,同时适用有关航道管理的法规。

第三条 嘉兴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河道的主管机关。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所辖行政区域内的河道主管机关。

第四条 河道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全市河道划分为市级河道、县(市、区)级河道和其他河道。长山河、上塘河、南台头干河(海盐塘、大横港、莲花桥港、北郊河)、盐官下河,长水塘、平湖塘、红旗塘、上海塘、苏州塘、杭州塘、新塍塘、太浦河、三店塘、茜泾塘、含山塘、兰溪塘、俞汇塘、大坝水路及其重要支流为市级河道。县级河道、其他河道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公布。

嘉兴市河道主管机关负责组织编制市级河道的整治规划和堤线规划,并负责嘉兴市规划区内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南排骨干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委托嘉兴市杭嘉湖南排工程管理局管理。其他市级河道(河段)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城建、交通等部门按照政府分工的职责,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嘉兴市规划区内河道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二章 河道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六条 河道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它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畅通。

第七条 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航道整治规划,计划部门在审批利用河道岸线及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持有河道主管机关的审查意见书方可立项。

第八条 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整治和城市规划区内城建部门进行河道护岸建设及维护应当符合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得河道主管机关同意。

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的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部门的意见。

第九条 河道管理范围:有堤防的河道为现有河道、湖荡堤防以内或规划岸线以内的水域、滩地(可耕地)、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所到达的区域及护堤地。护堤地为县级以上河道堤防外宽10米地带,其余河道堤防外宽6米地带。

第十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疏浚河道的各类水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涵洞、管路、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及民用建筑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没有河道主管机关签署审查意见书的,有关部门不得发给施工许可证。

建设项目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将批准的文件和施工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核同意后,由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修建第十条所列工程建设单位应按下列程序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

(一)建设单位应向工程所在地的市、县(市、区)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填写申请书;

(二)在市河道主管机关直管的市级河道上修建工程,由市河道主管机关审批;并报省河道主管机关备案;

(三)在南排工程管理局管理的市级河道上修建工程,应由工程所在地的县(市、区)河道主管机关初审后,报南排工程管理局审批,并报市(地)、省河道主管机关备案;

(四)在市级河道的其他河段、县(市、区)级河段和其他河道上修建工程,由工程所在地的县(市、区)河道主管机关负责审批,并报市(地)、省河道主管机关备案;

(五)修建工程涉及边界河段的,由有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审查,审查同意后,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处理。

第十二条 第十条所列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报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在开工前将施工安排告知有关河道主管机关。涉及防洪安全的,建设单位应采取必要的防洪安全措施。

建设工程竣工后,应经有关河道主管机关检验,确认符合防洪安全和审查意见书要求的,方可启用。

第十三条 禁止围湖造田、围垦河流或填堵占用水域。河道沟汊、贮水湖塘、废弃河浜、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等,未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擅自填堵、占用或者拆毁。

若确实需要占用少量水域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征用手续前,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并交纳占用水源或占用水域工程补偿费。

第十四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设置阻水障碍物、弃置废船;禁止在河道内倾倒工业、基建、生活垃圾和其它废弃物。

第十五条 禁止在主要河道内设置拦河渔具、种植高秆作物。利用其他河道、湖泊等水面进行养殖水产和水生植物,不得危及引水、排水和行洪。

第十六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程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设施。

第十七条 加强河道滩地、堤防和河岸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积。鼓励在堤防上种植防护林,禁止耕种有损堤防安全的农作物。

第十八条 向河道、湖泊设置和扩大排污口和取水口,在向有关部门申报之前,应当先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第十九条 未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擅自拆毁、改建护岸工程。在堤防上修建涵闸、泵站和埋设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其设施的建设单位除应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报经审查同意外,还应向河道主管机关交付堤防安全保证金。工程竣工后,经原批准的部门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并退还保证金。

第二十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堤防和护堤地上取土。因建设和生产需要在堤防上开缺口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同时交纳管理费和堤防安全保证金。施工期间,如遇洪水,开缺单位和个人必须及时填堵缺口并保证该堤防的安全。否则,应承担由此而造成的损失。

第二十一条 在堤防上,除防汛抢险车辆外,禁止其他机动车辆通行。确需通行的,需经河道主管机关同意,并交纳养护费。车辆通行损坏堤身或堤防设施,应赔偿损失。

第二十二条 为保证河道护岸、堤防工程的安全,护岸、堤防和护堤地内不得堆放各种物料。因建设和生产需要临时在护岸、堤防和护堤地内堆放物料的,必须报经河道主管机关同意,并交纳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和堤防安全保证金。

第二十三条 按本办法规定收取的占用水域工程补偿费、管理费、养护费和保证金等费用,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向物价主管部门办理《浙江省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后,按财政、物价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河道主管机关收取的各项费用,专项用于河道、堤防工程的建设、管理、维修和设施的更新改造。结余资金可以连年结转使用,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三章 河道清障

第二十四条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由当地防汛防旱指挥机构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防汛防旱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并由设障者负担全部费用。

在汛期紧急的情况下,当地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对行洪障碍有临时处置权。

第二十五条 下列障碍物必须按前条的规定,限期改建或者予以清除:

(一)未经批准在河边滩地上修建的围堤、围墙、房屋、阻水道路和渠堤;

(二)河道管理范围内弃置的泥土、各类垃圾等;

(三)河道管理范围内设置的拦河渔具和沉置的船只;

(四)其他影响河道安全泄洪的阻水障碍物。

第二十六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围堰等临时设施须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并交付保证金。临时设施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者,按设障处理。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七条 对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办手续;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清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擅自在河道湖泊上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的;

(二)未按规划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

第二十八条 对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排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的;

(二)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活动的;

(三)未经河道主管机关对临河、涉河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同意或者未按照河道主管机关审查批准的位置、界限,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从事工程设施建设活动的。

第二十九条 对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河道主管机关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限期清除障碍或采取补偿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丁坝和各种建筑物的;

(二)未经批准围垦湖泊、河流,占用水域进行建设的;

(三)毁坏堤防、护岸、闸坝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讯照明等设施的;

(四)在堤防及护堤地进行爆破、钻探、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工程安全的活动的;

(五)未经批准在堤防、护堤地、河道滩地建房、开渠、打井、葬坟、存放物料、弃置砂石、垃圾或淤泥;

(六)在河道水文测验段面上下游保护范围内进行影响水文测验的活动的;

(七)擅自在河道、湖泊设置或增大排污口、取水口的;

(八)擅自砍伐护岸林木的;

(九)擅自在堤防上行驶机动车辆的。

第三十条 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交纳占用水源水域工程补偿费、管理费的,责令限期交纳,逾期不交纳的,按照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二条 河道主管机关和河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水政监察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嘉兴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嘉兴市河道、堤防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第三篇:嘉兴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 桐乡-桐乡新闻网 网闻新桐乡

嘉兴市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明村镇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村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村镇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自我申报、组织推荐、社会认可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考核评定,由同级党委和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的最高荣誉。

第三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农村基层的有效载体,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三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奔小康和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环境面貌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五条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要以建制镇为龙头,行政村为重点,农户为基础,充分发挥城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做好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工作,切实使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进村、入户、到人。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中,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

第六条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明村镇建设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各级领导要把文明村镇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形成合力,以确保到2010年全市村镇都基本建成文明村镇。

第二章 文明村镇基本条件

第七条 凡建制村、镇都可以申报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第八条 文明村镇的基本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党政组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领导班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团结务实,勇于开拓;善于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班子成员敬业尽责,廉洁自律,联系群众,办事公道,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在群众中威信高。

(二)经济持续发展。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经济结构优化,综合实力强,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集体经济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农民负担不超过国家规定。

(三)道德风尚良好。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健全,规划目标明确,工作制度完善;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突出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学习和运用,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开拓进取,努力探索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坚持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普遍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市场、文明楼院等系列创建活动,创建工作 有规划、有措施、有目标、有重点、有领导,创建机制完善,创建成效显著。

(四)环境整洁优美。村镇建设和改造的规划科学合理,生活服务设施与功能基本配套;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网络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有力,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环保工作扎实,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五)文化生活丰富。村镇文化设施齐全,内容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丰富多彩;经常组织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群众参与率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 好文化、卫生、科技下乡等工作,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纳入村镇总体建设规划中。

(六)医疗保健完善。村镇农村人口普遍参与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事业普遍改善,农民群众普遍享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七)教育科技发展。有比较完善的教育、科技阵地;教育设施不断改善,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高,工作成效显著;科技服务网络健全,作用明显,积极组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八)社会秩序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健全,措施落实;依法治村镇,法制教育广泛深入,群众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基层创安活动逐步深化,治安防范网络和群防群治队伍健全;治保调解组织健全,作用明显,无群体性恶性事件;无重大犯罪、无重大事故等,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控制在规定的控制数以内。

第三章 文明村镇评选表彰

第九条 文明村镇的级别分为:省级文明村镇、市级文明村镇、县(市、区)级文明村镇,命名权限分别属于同级党委、政府。

第十条 文明村镇的评选坚持逐级晋升、提档升格原则。

(一)县(市、区)级文明村,由镇、街道从申请村中择优推荐,经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后,报请县(市、区)委、政府命名。县(市、区)级文明镇,由所在地文明办会同综治、建设、文化、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共同考核。

(二)市级文明村镇从县(市、区)级文明村镇中产生,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报请市委、市政府命名。

(三)省级文明村镇从市级文明村镇中产生,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推荐,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经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报请省委、省政府命名。

第十一条 各级文明委在向上级正式推荐或命名文明村镇之前,要通过新闻媒体将拟推荐、命名村镇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考核检查,纪检监察、计生、环保、卫生、综合治理等相关部门预审,以确保质量。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级文明村镇评选、命名原则上均为两年评选(复查)、命名一次。

第十三条 各级文明村镇,分别由各级党委、政府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并通报表彰。

第十四条

对文明村镇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资奖励为辅”的原则。

凡被新评上县(市、区)、市、省级文明村镇的,要举行挂牌仪式。被评为市级文明村镇的,由所在县(市、区)、所在镇分别给予镇、村5000元、3000元的奖励。主要奖励直接分管从事这项工作 的同志,不搞平均分发。奖金来源:分别由县(市、区)、镇财政结余资金中支出。

第四章 文明村镇日常管理

第十五条 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是文明村镇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要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发挥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日常管理的作用。

第十六条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实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日常工作由各级文明办主要负责。各级宣传、建设、农经、环保和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公安、司法、民政、教育以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一步调,分工协作。

第十七条 按照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凡坚持开展创建活动,符合基本标准的村镇均可提出申报。

创建镇可直接向所在县(市、区)文明办申报;创建村向所在镇申报,并逐级审核、推荐。

第十八条 因弄虚作假,取得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取回文明村镇荣誉证书和牌匾,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村镇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九条 文明村镇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凡已命名的各级文明村镇,从命名的第二年起,按照级别参加市、县(市、区)两年一度的复查。

文明村镇评选、复查均按照《嘉兴市市级文明村镇考核细则》操作。

第二十条 凡出现下列情况者,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凡在复查 中出现下列情况者,则给予相应处理。复查结果为保留、自然注销、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撤销等五种档次。

(一)按照《嘉兴市市级文明村镇 考核细则》,未达到850分的,或八项考核内容中有一项考核得分未达到85%的;

(二)村镇主要领导违纪、违法、犯罪的;

(三)未达到相应级别的卫生镇、卫生村的(未达到规定的初级保健要求的);

(四)未达到县级以上综治先进镇、平安村的;发生群体性恶性事件、重大犯罪案件、重大事故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达标的;

(五)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的;

(六)严重违反环保和土地法规的;

(七)创建意识不强的;

(八)村镇建制被撤销、兼并的;

(九)发生其他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

在复查中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根据问题的性质、村镇主要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采取的工作措施、整改的效果来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文明村镇的重大创建活动以及出现重大问题,要主动及时报告同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必须作出妥善处理。

第二十二条 文明村镇 更名、搬迁、改变隶属关系等,要及时向同级精神文明委员会汇报,逾期半年不报,作自然注销处理。

凡因行政区划调整,文明村镇分成数个或归并到其他村镇,以原单位名称命名的文明称号自然注销;如仍符合文明村镇标准的,及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不受评选时间、名额限制)。

第二十三条 被撤销(注销)荣誉称号的村镇,由所在县(市、区)文明办负责收回其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四条 省级文明村镇为当然的市级文明村镇和县(市、区)级文明村镇;市级文明村镇为当然的县(市、区)级文明村镇。

要撤销市级以上文明村镇的县(市、区)级文明村镇称号时,必须事先报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第二十五条 文明村镇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收集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第二十六条

各级文明办要健全文明村镇档案,把文明村镇的申报审核表、复查审批表、主要事迹材料、文明村镇变化情况、有关部门意见反映等基础材料收集齐全,规范归档。

各级文明村镇要不断完善创建档案,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认真收集,科学归档。

第二十七条 各级文明办要组织文明村镇开展横向联系,进行经验交流;以文明村镇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试行。

第四篇:嘉兴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2010年考核版)

嘉兴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2010年修改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明单位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单位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文明单位的创建水平,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单位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坚持科学发展,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经自我申报、群众评议和所在地基层党政部门审核、推荐,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考核、评选,由同级党委和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的最高荣誉。

第三条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坚持“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原则。通过开展创建活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新风,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条 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创建文明单位作为推动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四个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要制订创建规划,领导和组织全体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工会、共青 团、妇联等部门要把各自开展的专项创建活动与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各单位都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根据本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特点制订创建规划,由职工大会讨论通过,使每个成员了解本单位创建文明单位的规划,了解本部门、本车间、本(班)组、本岗位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把创建活动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本单位全体成员的奋斗目标。

第五条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提高整体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全面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创建工作,积极组织引导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第二章 文明单位基本条件

第六条 申报创建文明单位的基本条件:具有法人资格组织的单位;建有共产党基层组织,能独立开展社会公务活动,承担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单位;建有工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

第七条 市级文明单位的基本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弘扬正气,勤政廉政,艰苦奋斗,以身作则,作风民主,在群众中威信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尊重和支持党组织的工作,依法支持团、妇、工会开展工作。

(二)业务工作实绩显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取,科学决策,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主要业务工作指标达到本行业、本地同类型单位先进水平。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廉洁高效、办事公道、依法行政、执政为民,重大决策民主公开,群众满意率高。服务性单位工作规范,周到细致,优质高效,业务工作处于本地区同行业领先水平,社会声誉好。

(三)思想道德风尚良好。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嘉兴人文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干部群众风气正、精神状态好,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重视科学文化学习,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

(四)环境优美环保达标。内部管理科学民主、规范有序,各类规章制度健全并得到有效落实,单位内外环境整洁有序,环保制度健全、措施落实,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工作条件逐步改善,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工作环境秩序井然。

(五)治安安全状况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单位内部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安全生产、消防制度落实。领导干部无违法违 纪案件,全体员工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刑事案件,单位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邪教活动,无违反 计划生育政策。新居民管理工作措施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劳资关系融洽。

(六)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创建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车间(科室)、文明班组和争当文明员工等活动,创建工作基础扎实。积极参 加文明城市(县城、城区)创建和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街道等属地共建活动。积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努力为当地文明创建工作作出贡献,在社会上有良好声誉和形象。

第三章 文明单位评选表彰

第八条 文明单位的级别分为:

全国级: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由中央文明委命名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并通报表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评选、命名实行届期制,每三年命名一次。

省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县(市、区)级文明单位,命 名权限分别属于同级党委、政府,分别由各级党委、政府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牌匾,并通报表彰。

省级文明单位评选、命名实行届期制,每两年命名一次。届时未被重新命名省级文明单位的,其荣誉称号即取消。市、县(市、区)级文明单位评选、命名为两年评选、命名一次。市、县(市、区)级文明单位必须参加二年一度的复查,复查未通过,其荣誉称号即取消。

第九条 文明单位的评选在自愿提出书面申报后,必须坚持逐级晋升、提档升格原则。

(一)县(市、区)级文明单位,由所在镇(街道)或相当于镇(街道)级的主管部门从申请单位中择优推荐,经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考核、审核后,报请县(市、区)委、政府命名。

(二)市级文明单位从县(市、区)级文明单位中产生,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审核后,报请市委、市政府命名。

(三)省级文明单位从市级文明单位中产生,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推荐,征求主管部门意见,经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报请省委、省政府命名。

(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从省级文明单位中产生;全国文明单位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产生,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推荐,征求主管部门意见,经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核、推荐,报中央文明委命名。

(五)市级各系统所属单位、省属和部属驻嘉单位、垂直管理系统的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纳入所在辖区的县(市、区)管理。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参加重大活动、承担重要任务、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单位,经市文明委同意,可直接申报市文明单位。

(六)市及各县(市、区)部、委、办、局党政领导机关原则上不参加各级文明单位评选,可参加所在地的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各级党政机关直属的事业单位参加各级文明单位评选。

第十条 各级文明委在向上级正式推荐或命名文明单位之前,要通过新闻媒体将拟推荐、命名单位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纪委、信访、计生、环保、爱卫、综合治理等相关部门预审,以确保质量。

第十一条 对文明单位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资奖励为辅”的原则。

新被评上县(市、区)、市、省级、全国级文明单位的单位,要举行挂牌仪式。在职人员分别发给人均月基本工资以内的一次性奖金。奖金发放应根据在开展创建活动中的成绩确定,不搞平均分发。

奖金来源:行政单位可在结余中支出;事业单位可在事业基金中支出;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单位,可在利润中支出。

第四章 文明单位日常管理

第十二条 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是文明单位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文明单位建设活动的指导、协调、评比、考核和日常管理。省属、部属驻嘉单位和垂直管理系统的单位主管部门协助管理,加强日常监督、指导。

第十三条 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实行分级管理、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日常工作由所在镇(街道)、主管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业务分工齐抓共管。

要撤(注)销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称号的,必须事先报告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第十四条 文明单位的申报

(一)按照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先由单位写出自荐材料,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和党政隶属关系,向所在镇、街道、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主管部门)申报,然后逐级审核、推 荐。

(二)省属和部属驻嘉单位、垂直管理系统的单位申报,一般通过所在地区的文明办提出。申报省级以上文明单位,须经市、县(市、区)文明委、系统主管部门考察和签署意见,由市文明委审核后报送省文明委。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申报文明单位的指导,由提出申请的各县(市、区)文明办会同所在地街道、镇等相关部门实施。

(四)被撤销荣誉称号的单位,经过二年以上时间创建,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程序重新申报参评。

第十五条 申报单位因弄虚作假,一经发现,立即撤销荣誉称号,取回文明单位荣誉证书和牌匾,追回所发奖金,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其单位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 文明单位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凡已命名的各级文明单位,从被命名的第二年起,按照级别参加市、县(市、区)两年一度的复查。复查结果分为保留、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自然注销、撤销等五种档次。

第十七条 凡有下列问题之一的单位,不能参加文明单位的评选;如在复查中发现,则给予相应处理,直至撤销文明单位的称号。

(一)领导班子成员违法犯罪的;单位其他人员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单位人员违法、犯罪率(劳教以上处罚)超过2‰的。

(二)计划生育工作不力,发生计划外生育的(根据嘉委办发[2007]57号执行)。

(三)违反环境保护政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和与当地居民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重大影响的。

(四)发生严重责任事故的(超出规定指标),主要是指发生重 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爆炸、泄毒、污染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重大被盗案件或其他方面重大事故的。

(五)因经营管理不善,有偷税漏税行为,造成国家财产损失的;已连续亏损2年以上并在近期内无法走出困境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或产品质量不合格的。

(六)单位被撤销、分解、兼并或停产、破产的。

(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力,影响社会稳定,出现下列情况的:①发生集体怠工、上访、闹事等现象的;②调解工作不力,酿成恶性事故或发生重大非正常死亡事故的;③赌博歪风严重,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的;④虐待老人、妇女、儿童,违反有关法律,造成重大影响的;⑤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不力,造成重大治安问题的;⑥在网络媒体上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

(八)创建意识不强,不积极参加辖区创建活动的;不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社会责任感不强的。

(九)劳资关系紧张、矛盾突出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无保障,影响安全、健康的。

(十)发生其他严重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行为。

在复评中出现上述问题,其性质应以专业部门的鉴定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有效文书为依据。

第十八条 各级文明单位的重大创建活动以及出现重大问题,要主动及时报告同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必须作出妥善处理。

第十九条 各级文明单位更换单位名称、迁移地址或变动隶属关系后,要及时以书面函向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汇报,逾期半年不报,作自然注销处理。

凡文明单位分成数个单位或归并到其他单位,以原单位名称命 名的称号自然注销;如仍认为符合文明单位标准的,应及时重新办理申报手续(不受评选时间、名额限制)。

第二十条 被撤销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单位,由所在县(市、区)文明办负责收回其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一条 文明单位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主动设置意见簿(箱)、监督电话等,及时收集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

第二十二条 各级文明办要健全文明单位档案,把文明单位的申报审批表、复查审批表、主要事迹材料、文明单位变化情况、有关部门意见反映等基础材料收集齐全,按照《文明单位考核细则》,不断完善创建档案,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认真收集,规范科学归档。

第二十三条 各级文明办及主管部门,要组织文明单位开展横向联系,进行经验交流;以文明单位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本地区、本行业的四个文明建设。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试行。2003年印发的《嘉兴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条例》和2005年印发的补充规定,同时停止执行。

第五篇:嘉兴市加强老龄建设

发展老龄事业 创建文明城市

民革嘉兴市委会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

嘉兴市市高龄化趋势明显截止2008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62.53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8.5%,高出全省平均数

(15.56%)2.94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省第一。其中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9.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0.57万人,占总老年人口的47.7%;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

8.3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0.55万人,占总老年人口的13.4%;百岁老人67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2人。(市老龄办)

创建全国(国家级)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是不断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也是我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全国(国家级)文明城市提出了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发展目标,特别是对老龄事业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测评指标。对此,我委就全市老龄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专程赴台州、绍兴学习考察,分析了我市人口老龄化的状况、老龄工作的发展现状,针对老龄工作体制不顺、为老服务设施滞后、社会保障水平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制约社会协调发展和全国(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的设想和建议。

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及主要特点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其总人口比重超过7%,即属于进入老年型人口状态。据老龄部门统计,2002年底,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51251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5%,老龄化程度名列全省第二位,高出全省平均数的1.84个百分点,提前全国1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每年还在以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市老年人将占到总人口的19%左右。我市是人口年龄结构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明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说明:因为人口普查的数据更具权威性,所以本文较多地引用了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

(一)老年人口增幅远远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2000年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7.8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3.35%。从1982年“三普”到2000年“五普”的18年时间内,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净增19.72万人,增幅高达70.12%,而同期总人口仅增长了21.10%,老年人口的增长幅度远高于总人口的增长幅度,详见下表。

嘉兴总人口与老年人口增长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总人口 年均增长率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人数 占总人口比重 年均增长率 人数 占总人口比重 年均增长率

1982年“三普” 295.8818.09 6.11-

1990年“四普” 316.31 0.65 36.72 11.61 3.39 23.88 7.55 3.53

2000年“五普” 358.30 1.21 47.84 13.35 2.59 34.35 9.59 3.58

资料来源:嘉兴市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年均增长率为两次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率

(二)中高年龄老人比重上升,逐步向高龄化发展

2000年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9.59%,比7%的划分标准高出2.5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5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49个百分点,嘉兴已属于较深层次的老年型人口的地区。老年人各年龄段的人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80岁及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还明显高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在老年人口中的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上升。

2000年全市老年人口中,低龄老人(60-70岁)虽然绝对人数也有较快的增长,但所占比重却由1990年的62.77%下降到2000年的55.39%;中龄老人(70-80岁)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2000年为34.91%,比1990年提高5.89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人数增幅更大,2000年全市高龄老人有4.63万人,比1990年增长53.8%,其中90岁以上老人有3204人,比1990年增加1473人,增幅达85%。老年人口逐年加速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以及高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反映了嘉兴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正在向高龄化发展。

(三)老龄化趋势城乡均衡、差异不大

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看,2000年嘉兴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对比较平衡,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不大。各县(市、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在9%到10%之间,最高的为海宁市10.19%,最低的为秀洲区9.08%,相差不过1个百分点,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甚微。城乡之间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相同,说明了嘉兴的社会老龄化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城镇或者农村。

二、我市老龄工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及相关法规,加强了组织领导,研究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出台了《市区高龄老人享受优待服务意见》、《嘉兴市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户对象集中供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8个规范性文件,调整和充实了由22个部门领导组成的老龄工作委员会,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挂帅的老龄工作委员会。全市249个社区、1027个行政村普遍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老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养老保障措施逐步落实和完善,设施和条件得到增加和改善,医疗服务设施和网络初步形成,老年人的权益得到较好的保障,老龄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仅去年,全市投入老龄事业的经费就达6000多万元(其中各级政府投入近700万元用于“星光计划”建设)。桐乡市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建造老年公寓和改善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平湖市拿出800多万元建造老年活动中心,嘉善县建造总投资达3200万元的老年公寓,较好地改善了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

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老龄工作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人员不足。有的县(市、区)虽然建立了新的机构,但未明确人数,且兼职过多,至今没有专职人员,老龄干部队伍相对老化。老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市老龄办编制3人,实际到位2人。县(市)除海宁2人外,均为1人,秀城、秀洲两区至今仍没有专职的老龄干部。一方面,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从事老龄工作的干部越来越少。2002年老龄工作人员与1997年相比少了将近一半[97年市老龄办编制5人(嘉政办发[1997]91号),县(市、区)基本都是2-3人]。与绍兴市、台州市等兄弟市相比差距更大(绍兴编制8人、设两个处室,经费单列,县(市、区)编制在4-5人,少的为3人。台州市编制5人,经费单列,县(市、区)编制有4-5人的,也有2-3人的,但都为副处级和正、副科级行政单位)。

二是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

1、目前我市只有农村的五保老人、城市的“三无”老人和部分贫困老人能够得到社会救济性的保障,其他生活有困难老人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尽管实行了低保政策,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但还存在着一部分“边缘老人”,核算起来生活水平还高于低保条件,但却由于本人或家庭成员疾病、天灾人祸等一些原因致使其家庭生活水平很低。

2、社会养老保障大多属于临时、救济、救急、救灾性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养老现状,社会养老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未形成和建立。

3、保障制度不够

健全,医疗保障问题突出。老年人普遍反映:什么都不怕,就怕生病。调查显示,52.8%的老年人担心失去自理能力,拖累家人,28%的老人担心看病付不起医药费。

三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意识淡薄。总的来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向小型化发展,作为老年人主要养老场所的家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在对老年人口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许多家庭敬老意识淡薄,不愿养,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趋势更为明显,特别是农村多子女的老人,赡养问题推来推去无着落,儿女住新房、老人住猪棚的事还有不少。据调查,有30%左右的老人不能住进子女们的新房,只能居住在低矮潮湿的平房和破房里。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对老年人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还不普遍。

四是老龄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为老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从总体情况看:我市的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县、市好于市本级,与全省其他市相比主要是市区相对滞后。但县(市、区)之间、老龄工作成员单位之间、城乡之间、社区之间的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个别地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普及还不够,基层领导对老龄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成员单位协调不够畅通,工作配合支持力度不够。一批为老服务设施功能不全、场所简陋,条件落后。

三、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建议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老龄事业不仅是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需要,而且也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综合协调,统筹兼顾,应对挑战,切实做好老龄工作。

(一)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形成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宣传贯彻执行力度,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办法,把敬老、爱老、助老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中,利用人民群众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地搞好宣传教育,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爱老、养老、为老年人服务的良好风气。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落实,形成合力。要联系实际,切实研究解决好老龄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抓好典型,扶正压邪,强化法治,依法维权,加大对涉老案件的执法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和伦理道德方面保障。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老龄工作的运行机制

市委、市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老龄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要把老龄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年初有目标,年终有检查。要尽快理顺工作体制、健全机构、配备好人员。第一、明确市、县老龄办的编制人数,明确职级,不应与其他机构混编,并相对独立运作。第二、经费要单列,并列入财政预算,满足老龄事业日常支出需要,使之正常开展活动,担负起应有的职责。

(三)政府投入,社会并举,加快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

老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规范管理。要以“星光计划”为抓手,进一步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力度,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为老服务场所,特别是市区应该适度超前,建设一个上规模的市老年公寓、市老年活动中心,并加快原有为老服务场所的改扩建步伐,增加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层次的需要。

同时,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办老龄事业的积极性,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创办一批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为老服务设施,走政府支持、市场开发、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道路,实现老龄事业福利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并经若干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以政府所办社会福利机构为主导,其他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四)创新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增强保障力度,建立特困老人的长效救助机制,研究和制订救助政策,以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对于因病致贫、因贫致病问题,无论是老人或者家庭都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怕养老”的症结之所在。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要采取措施,逐步提高医保标准,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青壮年农民向城市和周边集镇转移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越来越突出。依靠传统的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已不能为农民养老、医疗提供稳定、适中的基本经济来源。因此,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切实解决农村养老、医疗问题。

1、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和思路,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合作医疗制度。

2、采用由地方财政拨一点,乡镇筹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的办法,探索和建立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提高农村集中供养率。重点对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独居老人、老劳模、老年优抚对象等困难户,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和生活上的照顾。

(五)完善与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老年社区服务体系

要切实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老年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形式。重视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是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老年照料服务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要从老年人口的实际需要和社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和社区两个积极性,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特别是要配合“星光计划”,改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老年社区服务要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在社区内享受到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要注重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保健服务资源的整合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县(市)级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实现城乡医疗服务资源的共享。

下载嘉兴市文明街道建设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兴市文明街道建设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文明村镇建设,充分发挥文明村镇在建设农业强省中的先进示范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依据《中共中央关......

    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文明村镇建设的管理,提高文明村镇建设水平,推动首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制度化、规范......

    文明学校建设管理办法

    文明学校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文明学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根据《xx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结合......

    嘉兴市专利示范企业管理办法

    嘉兴市专利示范企业管理办法 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努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

    黑龙江省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文明村镇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文明村镇的社会示范作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主义......

    宁波市文明社区建设管理办法

    宁波市文明社区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文明社区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促使文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办......

    建设文明工地管理办法纲要

    陕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文明工地管理办法 建设文明工地管理办法纲要 一、总则 为了继续深入开展以人为本、以安全为重点、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创建文明工地活动,......

    湖州市文明社区建设管理办法

    湖州市文明社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逐步兴起的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