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铜仁经济发展模式
创新铜仁经济发展模式
黄廷安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学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通常所说的经济发展模式,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分配方式等。
有条件的选择模式
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最终将受到一国可供利用资源的约束。主要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非农产业模式,大农业模式,产业基础建设模式,深加工业模式,商贸业模式,畜牧林业模式,配套服务业模式,绿色发展模式,精细资源模式等。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并不限于经济总量以及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而且在于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起点特征”
中国是在这样的“起点特征”基础上推进现代化事业的:中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而且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丰裕、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够宽松的国家;是一个经历过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民主传统比较薄弱的国家;是一个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是一个曾长期闭关锁国,改革开放以后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亲和力不断增强的国家。同时具备这五方面特征,举世罕见。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背景。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石。强调“初级阶段”,对中国极其重要。其一,凝聚发展共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在公共事业、社会发展方面多投入一些,根本还在于近年来国民经济和财税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其二,自觉推动科学发展。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一个好看的GDP数字,而是增加百姓的福祉,即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意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三,避免超越阶段的浮躁心态。一方面,避免面对既有发展成绩沾沾自喜,避免急于求成、贪大求洋,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目前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不充分的情况下,要切实把握科学合理的“度”。公共服务均等化“横向上范围要适中,纵向上标准要适度”,“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也有一个由低到高逐步推进的过程。其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当前世界上存在的中国“崩溃论”、“威胁论”云云,看似互相矛盾,实则显示出一个迅速发展的大国正在对既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有利条件
我国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成为发展的瓶颈。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严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日益明显,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已成为让老百姓喝不上水、决策者睡不着觉的重大社会问题。应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点推进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依然存在;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可能带来风险;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膨胀,给宏观政策操作和外汇管理带来挑战。三是如何防止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重大的战略问题。同时,我国具备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从经济方面而言包括: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国内市场十分广阔,其巨大潜力的持续释放,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发动机;高国民储蓄率和外商投资,使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充裕;经过多年建设,工业、交通、通信、科技等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比较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不断趋于完善。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正在拓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等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因素。
扎实推进“五化”进程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把握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关键在于扎实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这是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
推进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工业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上升的过程,而且是工业生产方式和观念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这表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中国工业化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经过积累,基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通过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后发优势,挖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效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我国能够以更短的时间完成工业化过程。但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以及不同的国际经济条件,使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探索新路,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历史机遇,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现代化进程。
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立体网络型”城镇化。根据基本国情,我国城镇化走的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一个能充分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我国城镇化的又一个明显特点是采取区域布局差别化方略。东部重点是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富有活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重点是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结合能源基地、物流中心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西部应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将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人口向区内大中城市和东部迁移。
推进经济市场化。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同时也面临着继续推进市场化的艰巨任务:国内方面,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方面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还有距离,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国际方面,进入全球市场遭遇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较大阻碍。克服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现代化进程,需要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尽快消除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并实现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推进经济国际化。我国近30年来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这几年,恰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几年。我国的现代化,已融入全球发展进程。对外开放的意义,并不限于上万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和累计超过7000亿美元的外资引进,也不限于超过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在于其对国内改革形成的倒逼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应成为今后对外开放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应该具备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更加主动地吸纳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而且,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独立自主的大国市场经济,这种属性决定了我们既要融入经济全球化,也要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为了对洛阳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笔者选择苏州市、西安市来进行横向对比。连续几年,洛阳市生产总值约为西安市的90%、苏州市的30%弱,整体发展速度低于苏州市、略高于西安市。苏州市总体发展比较先进,而西安与洛阳的规模与工业基础相当,选择两个层次的城市来做比较,得到的结论更为客观。
苏州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苏州与洛阳的共同点,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都有一定的传统工业基础,洛阳的机加工产业,苏州的丝绸业、针织业、箱包加工产业都曾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不俗的业绩;在行政区划上都是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相近。苏州有洛阳所不具备的区位优势,地处苏南,距上海仅80公里,这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更使苏州人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截至2006年年底,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国土面积和0.4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国内生产总值、2.3%的财政收入和9.9%的进出口总额。所辖的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10位,其中昆山名列榜首。
从“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从改革开放伊始,苏州便倡导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高速发展,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撰写的《小城镇再探索》,将之称作“苏南模式”。
苏州真正突飞猛进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际产业与资本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渐成趋势,苏州人敏锐地觉察到这点,开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1994年,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之后,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相继落成,为苏州经济腾飞提供了强劲动力。到本世纪初,外向型经济已占苏州经济总量的70%.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实现“三足鼎立”。2003年,以外向型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苏州模式再度嬗变,确定了以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为主体的“三足鼎立”的方针。原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州经济社会要在现有较高平台上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必须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继续走在中国的前列,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使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正是在这个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最近两年,苏州市长亲自率领民营企业四处出击,市科技局“科技招商”的足迹踏遍了全国,飞赴海外招揽人才的展台前排起了长龙;2006年苏州首次设立了1亿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5%以上;2007年苏州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8.3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8.8%;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市等地科技经费都超过1亿元。2006年,苏州省部立项的科技项目达358项,获部、省科技经费3.06亿元,是“十五”期间争取经费的总和。
观念的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2006年苏州市专利申请数达12874件,是河南省的3倍多,更是洛阳市的20倍,是苏州市2000年水平(2021件)的6倍。其它经济发展指标也得到大幅攀升,苏州迎来了新的飞跃。
从“外资为主”到“内外并重”,实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从2004年下半年起,依靠外力和政府强势推动的苏州出现了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外部投资“断奶”的状况。面对外商投资项目减少的趋势,对于主要以吸引外资发展本地经济的苏州来说,不得不将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向民营经济,以求得内外并重。
据苏州市统计局提供的2006年1至10月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分类统计的数据,这一时期内,苏州私营个体投资376.8亿元,增长38.2%,私营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市19%的速度,苏州私营经济开始显示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以外资经济领先工业化的“新苏南模式”,开始转向加强市场力量,通过政策导向市场,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苏州走上了“内外并重、富民优先”的新路。截至2006年底,全市经江苏省科技厅备案确认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837家,其中四分之一为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民营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群体。
苏州模式的有益启示。从苏州的发展模式来看,至少可以给洛阳提供以下启示:
一是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从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洛阳拥有各类研发机构600余家,其中原省部属科研机构14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研究中心37个。但如何释放这些科技资源能量,使得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初期,在立足本地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政府可以通过低廉的土地、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高质量服务等来吸引那些有行业发展潜力的国内外企业来洛阳投资,同时带动洛阳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积极鼓励私营及三资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灵活、创新动力强的优势,逐步改变洛阳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的现状。私营及三资企业占苏州市规模以上企业的90%多;反观洛阳市,私营及三资企业所占比例不足30%,国有工业由2004年的75.5%降至2006年的66.3%,虽然有所下降,但国有企业所占比例依然过高。
四是以先进地区成熟经验为参照,发挥后发优势。苏州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与新加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全面借鉴了新加坡政府的高效率及发展模式,与新加坡的差距也越来越小。洛阳市作为中部城市,应主动走出去,选取先进地区作为参照,全面复制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西安的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西安与洛阳的情况比较类似,都属于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城市,科技资源存量都比较富集,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底蕴及城市定位相似,近几年也都面临着相似的发展困境。
西安产业发展特征。经过十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西安市的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传统优势产业比重下降,新兴产业初露端倪,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特别是近年来形成的多个各具特色的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等,有力地推动了优质企业的集结,使西安的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西安市经济的制约和影响程度逐步减弱;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的轻纺工业结构特征不再明显;第三产业增长仍主要靠传统产业部门支撑,新兴产业对西安市经济的影响和拉动能力增强,但未能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根据《西安产业发展白皮书》的研究,西安市产业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技实力强,经济(产业)弱;二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三是名牌产品数量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西安模式的有益启示。西安市的产业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于那些科技实力强但经济实力弱的城市,其发展经验可以产生以下启示:
首先,要依托原有的支柱产业,依靠自身的科技资源积累,利用内涵式的发展提高自身实力,要对原有的科技实力进行科学地分析,适当地整合,解决机制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使原有的科技实力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其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定位主导产业。西安选择信息产业、航空产业、会展经济、名景点建设及影视制作等作为产业突破口,很好结合了西安的工业及历史文化基础。反观洛阳,六大产业基地集中在工业、采掘业领域,且都属于高投入、高能耗产业,支柱产业虽然发挥了洛阳的矿产能源优势,但没有兼顾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没有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西安旅游产业的经验值得洛阳学习,西安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收益。洛阳近些年来,对牡丹花会、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城市名片的开发却鲜见亮点。
第四,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考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均衡,谨慎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如科技服务业、新材料、新能源等,增加经济发展中高附加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苏州、西安作为具有典型意义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体,其发展模式对洛阳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有对比才会发现差距,洛阳现有私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对现有科技资源能量释放不足,对历史文化资源等软实力挖掘不够,过分依赖资源和投资拉动,缺乏创新创业活力,这些问题都亟待洛阳市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第二篇: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惠东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惠东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1-11-
5信息来源:
中共惠州市委党校 中共惠东县委党校联合课题组
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现代意义上的海洋经济已完全突破传统海洋经济的范畴,突破了传统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体系、一种陆海一体化经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惠东县是广东海洋大县,丰富的海洋资源、便捷的海陆交通、优越的地理区位是惠东发展海洋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和活力的重要条件。在去年召开的县委九届三次全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构建“捻平半岛经济区”、打造“能源大县、旅游商贸大县、海洋经济大县”的战略部署,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惠东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是今后惠东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努力方向。
一、惠东海洋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惠东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一定的产业基础,加上县委县政府科学的决策,惠东海洋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1.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前景。惠东县濒临大亚湾和红海湾,是广东省的六大海洋与渔业大县之一,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渔业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宜渔面积广阔。管辖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有大小海岛22个,海岸线迂回曲折,东起黄埠镇东头村,西迄稔山镇楼角村,全长171.8公里,海岛岸线37.6公里。滩涂面积3.88万亩,5米以内浅海面积13.1万亩,10米内浅海面积为29.15万亩。海洋捕捞渔场广阔,200米以内海区面积7910平方公里,其中40米以内浅海面积1540平方公里,捕捞生产的主要渔场分布在大亚湾、红海湾至大泥口内侧,自北至南渔场依次是白鸭排渔场、星洲渔场、担轩渔场、大星针渔场、大泥口渔场。海区的鱼、虾、蟹、贝、藻等生物种类繁多,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200多种,还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海龟。有大小海岛55个,其中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38个,最大的港口小星山面积1.275公顷,小于500m2的海岛17个。海湾有18个,拥有大亚湾、考洲洋(属红海湾)等优良港湾、港口和海港。现有港口、巽寮、范和、亚婆角、盐洲五大渔港,其中惠东县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8平方公里,为亚洲大陆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稔平半岛一带,腹地面积广、海洋资源丰富,是发展临海工业的首选之地。巽寮作为滨海旅游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可建成国际性滨海旅游胜地。这些丰富的海洋资源,客观上为惠东县发展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海上运输业、海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2.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与广东其他临海县市相比(如汕头、珠海、湛江、茂名等)惠东拥有发展临海工业、能源、港口物流及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大溪、碧甲、亚婆角三个国家级一类码头,战略意义重大。稔平半岛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毗邻香港、广州、深圳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市场前景广阔。周边立体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航空、港口和航道运输相互衔接。与惠州港东西对望相距13海里,平坦宽敞的海滨公路穿区而过,至广汕公路17公里,广深高速公路27公里,离惠州市区46公里,广州市180公里,距深圳97公里,海距香港46海里。正在实施的惠深沿海高速,惠莞高速和广惠高速东延线、厦深铁路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后,将大大缩小与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各发达城市的距离,惠东将完全处于珠三角1、2小时生活圈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既可以承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东莞等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共享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资金优势,又可充分吸纳周边发达城市的游客来惠东休闲度假。
3.初具规模的海陆产业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明认为:在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任何时候都存在互相竞争。生产要素只会流向有规模经济、有优势产业群和劳工共用池的地域。惠东县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滨海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一是海洋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鱼、虾、蚝、鲍、贝五大海水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全县己建立起1.25万箱优质鱼网箱养殖、5000亩高位池健康养虾、9.5万立方米水体的工厂化养鲍、2.95万亩贝类养殖和1.5万亩的吊养蚝五大海水养殖基地;二是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滨海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喜来登五星级酒店已开业,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兴建的平海海滨温泉度假村已经建成开业,初步形成以巽寮海滨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平海滨海温泉、港口国家级海龟自然保护区、平海古城等景区景点相互相成的滨海旅游精品线路,成为珠三角地区休闲度假胜地;三是临海工业进一步发展。除原有的石英石开采、渔船修造业外,近年来,全力推进工业发展,先后引进了平海电厂、康利石材生产基地、港口风力发电厂等大项目落户;四是口岸经济初具规模。经国务院批准的三个对外开放的一类码头正在紧张扩建,其中,平海碧甲码头已建成,于11月份验收投入使用,港口、大澳、稔山亚婆角预计09年年底验收投入使用。初具规模的海陆产业为惠东积累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宝贵经验,提供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资金技术人才,增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强信心。
4.科学的决策为发展指明了方向。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最有活力的经济领域。近年来,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省、市、县领导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省、市、县发展的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地理区位优越和海洋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拓展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省委书记汪洋发出广东未来可以向海洋伸手的倡导;惠州市领导提出要把搞好稔平半岛规划建设作为重头事情来办,并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3家专业权威机构,对稔平半岛制定产业与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惠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去年召开的县委九届三次全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构建“捻平半岛经济区”、打造“能源大县、旅游商贸大县、海洋经济大县”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发展海洋经济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惠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惠东海洋经济发展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海洋大县的地位和要求仍不相适应,与周边其他沿海地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海洋经济对全县经济的贡献不高,面临许多挑战。
1.观念陈旧容易捆住发展的手脚。有学者指出,海洋世纪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观念和意识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经济、科技问题才能朝正确的方向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制约惠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思想观念陈旧。惠东与其他经济发达的临海地区相比,无论是海洋经济的规模还是产业结构都存在较大差距,这固然有历史和客观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思想僵化、观念陈旧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市场观念淡薄,自主创新、创业精神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体制上的制约,惠东同我国大多数沿海地区一样无法摆脱内陆文化的束缚。沿海地区历来是国防建设的重地,因此又带来了相对的封闭性。建国后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相当一段时期,惠东作为海防重地,国家对惠东的支持力度很大,但自主发展却受到较大制约。甚至改革开放以后相当一段时期,惠东的计划经济色彩依然很浓重,政府对海洋经济认识停留在传统渔业生产的“小农经济”阶段。由于缺少市场意识,惠东的渔业生产、水产加工等传统产业长期以来比较孤立,人们往往只注重产品的生产,而忽略了对市场的分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惠东的海上养殖的项目一哄而上,后来却纷纷倒闭,就是惨痛的教训。其次是小富即安,缺乏开拓性。惠东历来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人们依靠粗放型的海洋捕捞和简单的加工,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往往就会小富即安,缺乏富而思进的开拓进取精神。直至现在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渔民缺乏自主创业的能力,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跳出渔业,就很难生存。第三,基层干部队伍中不思进取、闭关自守、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畏首畏尾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导致有的干部对新知识、新事物反应迟缓,接受较慢,如对海洋经济的认识不深入,轻视海洋经济作用,“祖宗海”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海中,环保设施不健全,对近海渔业资源滥捕滥捞,法制建设也明显滞后。一些领导和政府部门观念落后,海洋意识淡薄,缺乏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观念和战略高度,偏重于局部和眼前利益,延用陆地上的那一套办法和理念管理海洋。
2.经济落后容易制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007年惠东县海洋经济总产值24.5亿元,占全县GDP的13.8%。全县工业总产值297.9亿,全县财政收入12.7亿元,全县税收总额10.5亿元。显然,与其他发达临海城市相比,海洋经济比重与海洋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临海工业建设以及港口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首先,渔业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家庭式的小生产经营状态,规模经营、集约化生产成分低。淡水养殖生产中严重缺乏资金,在遭受较大的自然灾害后,难以尽快恢复生产,部分生产者在进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海、近海围塘养殖基地标准化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影响了海洋经济发展的后劲。其次,由于投入不足,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步伐不快,科技网络不够健全,已不能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要求。总体来讲,科技投入较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和滞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产品更新换代进程较慢,海洋科技教育研究力量薄弱,海洋科技基础性研究欠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总量中几乎是空白。最后,长期以来,惠东发展海洋经济主要局限于水产,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发展较快,但多位初级产品,海洋捕捞,精深加工和市场拓展方面相对滞后;港口建设、海洋旅游发展较快,但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滞后。由于受海防前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国内沿海开放城市相比,惠东在开放时间、范围和程度上,都有相当的差距,给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同时,由于经济落后,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国内外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的吸引力,海洋经济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困难。
3.县主要领导的频繁更换容易影响政策的延续性。受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政策的发展有着深切的影响。所以,党政主要领导频繁调换,在发展规划的延续上就可能出问题。前任官员确定的建设项目,继任者往往搁置起来另起炉灶。官员越是调任频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就越大。九十年代以来,惠东主要领导频繁更换,这不能不说是惠东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每届主要领导执政时,工作重点,战略重点,发展方向都不一样。虽然,惠州市委、市政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打造“稔平半岛经济区”的设想,但由于县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县里没有把这种设想变为现实,这也是惠东海洋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认识海洋的价值,提出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大县是近几年的事。最近,惠东县委提出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建设五大产业工作目标,全面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为核心,致力于加强海洋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由于起步晚,惠东海洋经济与其他临海发达城市自然有一定差距。
三、创新惠东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路
惠东作为海洋大县,具有独特的地理、资源、文化特点。要有效破除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实施跨越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以规划为先导,以招商引资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临港工业与滨海旅游为主导,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惠东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上惠东”,探索出惠东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
1.解放思想,探索惠东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
未来惠东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新特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新理念。思想解放是惠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目前,全国沿海地区都在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不能复制的,惠东当然也不例外,不能照搬外地模式,同时“文件上没有,惯例上没有,领导讲话上也没有”。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海洋经济发展观,立足于惠东海洋资源和现有的产业、技术基础,全面实施以海兴县、科教兴海、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海洋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和水产品无公害管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开发与保护共进,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要打破原有的局限于捕捞、养殖、港口、贸易等产业,树立全新的、系统的、海陆一体化的海洋经济发展思路,探索出具有惠东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之路。政府在经济上可以借鸡生蛋,但在管理上要解放思想,加大投入,增强海洋执法和公共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新型的区域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千方百计做活“海”字文章,建设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蓝色文明。
(2)以临海工业为发展新龙头。海洋经济的发展,工业仍然是关键。过去很多人对临海工业存在着极端认识,要么是过分强调工业的作用,认为唯有工业才能发展地方经济,先污染后治理是“规律”;要么就是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一说发展工业就是破坏环境。我们必须树立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观念,工业的经济积累能为更好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提供资金;自然环境的优化能促进招商、发展工业。实践证明也只有临海工业的带动才会有其他海洋产业的真正发展,有了海洋经济龙头才能舞动整个县域经济。当前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创造有力条件,加快现有在建在谈的装备制造业(熔盛、集健造船)、石化及下游产业(国家石油储备库、鞋材生产基地)、能源项目(平海火电、东山海风电、西虎电厂)等重化工业的进展。同时,以现有大项目为基础,按照稔平半岛总体规划,积极招选相关产业的大企业来落户平海碧甲、东山海两个区域性大型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重型产业集群。发展是目的,只要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终才能实现以临海工业为龙头的海洋经济强县。
(3)以滨海旅游业为发展新名牌。世界各地滨海旅游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类的趋海心理和亲海情结。目前滨海旅游业区域竞争激烈,过去很多地方滨海旅游业无序开发、无名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发展样式各不一样。惠东的滨海旅游业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要把滨海旅游业办成粤港澳乃至全国的旅游度假胜地,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利用滨海资源和海洋空间优势,彰显海洋魅力,促进滨海旅游内涵深化和外延拓展,加快建设海陆一体化的滨海旅游发展格局。要按照建设滨海休闲城市的要求,突出海洋、生态、文化特色,积极创建全国生态县和海洋旅游强县,打响休闲度假品牌。要解放思想,探索新、特、精的的旅游项目。以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惠东高质量的热带海洋资源,深度开发潜水、海底观光、休闲渔业和海上游等海洋旅游产品,探索开发海上主题公园;进一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滨海旅游业发展水平。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协调海陆生态建设,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推进休闲度假房产开发,建设珠三角独具魅力的生态人居环境。
(4)以招商选资为发展新血液。几年前,惠东整个县域经济还没有什么大项目,传统产业都是小打小闹,有积聚效应但没有知名品牌,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链条简短。结合惠东的财政实际情况,今后主要通过招商选资,引进科技、人才,为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血液”。一是以招商选资为导向,在重大项目和产业集聚上求突破。围绕惠东优势资源、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在建项目,认真谋划符合惠东实际的产业集聚发展规划,努力通过优势企业带动和产业链条延伸,迅速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集聚。二是要通过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导向,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海洋科技支撑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设海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新兴海洋科技、海洋生物、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医药和食品项目要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并制定具体人才优待政策,培植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重要作用
惠东的海洋资源独具魅力,利用这些海洋资源必须以长远的世界眼光来规划。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地利益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全局与局部相结合、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相结合,科学拓展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将潜在海洋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海洋优势。具体规划,必须遵循科学规划原则,规划近期、中期、远期发展重点和实施步骤,利用现有或在建的产业项目举办区域专业项目的海洋经济论坛,或与大学、科研院所专家合作,科学引导海陆一体化发展。在原有的稔平半岛规划基础上加快编制完善海陆一体化发展纲要,明确各个区域、领域、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根据海陆一体发展纲要,加快制定完善港口岸线、基础设施、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等相关专项规划,为海陆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抓住重点,做大做强滨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
惠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滨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一是千方百计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新的大项目。具体要根据海陆一体发展要求,整合产业基础、港口岸线、土地等优势资源,规划包装一批有利于增强海陆经济发展后劲、推动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投资项目,积极探索重大项目商业运作模式,利用现有或在谈的项目基础,瞄准相关产业的知名跨国公司、国内中央大型企业以及优秀民营企业,实行点对点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建设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发展临港型工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重点产业或重点行业扶植一批龙头大型企业,促进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关联度大、配套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提升海陆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加大力度做好在谈大项目的落户工作,以政府工作效率促进临海工业的发展。惠东在谈项目有国家石油储备库、东山海风力发电、碧桂园凤凰城、海洋工程船舶制造、集建重工造船厂、杰森石膏板等,这些都是惠东未来的“潜力股”。各个部门都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关键是要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征地、拆迁、报批等服务工作,主动沟通企业,对接客商,靠前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滨海旅游主要是把占据主要县域黄金海岸线的巽寮平海发展成为粤港澳乃至国内著名的休闲度假胜地。以平海为例,要依托“四色”(一是以古城、城隍庙、祠堂为主体的“古色”旅游景区;二是海滨温泉、文化广场、一河两岸为主体的“绿色”休闲旅游景区;三是以南门海为主体的“蓝色”综合旅游区;四是以东纵东进指挥部旧址为主体的“红色”旅游景区),结合佛教文化、渔歌文化、海鲜美食文化与人文景观,打好“文化牌”,深度开发滨海咸水温泉和引进酒店、商贸企业,使平海发展成为滨海休闲、温泉海滨度假、渔家文化体验、海鲜美食的黄金旅游带。以巽寮湾为例,其管辖区域旅游资源已基本按照原有规划开发或正在建设之中,当务之急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软环境建设,做好旅游配套服务工作。如:提高公路、航道等级建设,做好航道整治、标牌设置、码头建设;加强区内供水、供电、通信、停车场、污水和垃圾处理、公路绿化和景观林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保健应急、避风港建设,提供旅游咨询、保健、投诉受理、安全防范等服务的软环境建设。同时,巽寮的旅游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探索开发旅游新特项目。在海滨除了进行游泳、帆船比赛、沙滩体育活动外,可以邀请文艺团体演出,邀请书法、摄影名家现场献艺;举行地方名产、海洋主题的工艺美术品展销活动,从深度上打造巽寮海洋旅游品牌。
4.注重环保,确保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
惠东的海洋经济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理念。传统的制鞋产业由于理念、规划、科技、资金方面的原因已带来很大的现实环境压力。由于相邻区域企业的偷排与内在管理、控制的不力,客观上人流量加大造成生活垃圾剧增,巽寮、平海的白沙滩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污染。旅游资源是稀缺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必须吸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教训,走开发、保护共进道路。县委、县政府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创建全国生态县为目标,以协调海陆生态建设为立足点,以海岸带生态建设为重点,联动海陆环境保护和治理,突出抓好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海龟自然保护区、海滨公园、海洋旅游区、文化保护区等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将其纳入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根据相关海洋法规制定具体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管理监督,改善海陆环境质量,构建良性协调的海陆生态系统。
招商选资就是突出一个“选”字,首先要选的就是科技含量高、无污染或污染小的项目,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另外,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污染治理与生活污水与垃圾的处理。通过加大投入,与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消除这些环境影响。对少数发展前景黯淡、污染严重的企业要整顿、关停,坚决抛弃污染项目。在招商上尤其要注意“双转移”中发达地区的“甩包袱”,不能为短期利益而承接“黑色产业”。
环保问题上还要强调超前意识。随着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对一些可能的污染必须有前瞻性的眼光。引起海洋污染的原因主要有:油船泄漏、化学污染、深海偷排、倾倒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海洋等。这一方面要在立项上严把环保关,在执法上要严格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完善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者其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港口、码头、石油开发以及船舶制造、维修、拆卸企业等用海单位应当防止污染物、废弃物进入海域,规制企业清除本单位用海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在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滨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和沿海重要的渔业水域内,不得新建排污口。
对外域企业的偷排问题要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防相邻地区向惠东海域偷排污染物,对县域外和县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工业发展的环境影响争取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5.创新文化,铸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活灵魂
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灵魂。按照海洋时代发展要求,加强海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融合,加快建设具有海洋特性的区域文化,凝聚独特海洋文化魅力,加快构建海陆一体化的文化发展格局。培育现代海洋文明意识和理念,引领海洋文明建设。深入实施海洋文化精品名品工程,挖掘、保护、发展惠东独特的客家文化、渔村文化、宗教文化、蓝色文化、海商文化、海防文化,发展开渔节、海洋论坛等海洋特色文化活动,增强海洋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高度重视海洋文化与滨海旅游的结合,加快引进建设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和景点,精心打造惠东“海鲜饮食文化”品牌,增强海洋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为增强市民海洋国土观念和意识,广泛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宣传海洋法律法规,增强群众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形成全民参与海洋开发的社会大环境,建议争取市政府立项,在稔平半岛沿海选址兴建广东省一流的海洋科技馆,功能包括海洋科普、旅游、法制知识、历史文化、教育研究,既有直接经济效益,又可增强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6.提升服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首先,海洋经济的发展关键在政府。建议成立惠东县海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切实加强对海陆一体化发展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统筹协调海陆一体化发展目标任务的制订和实施,强化海洋经济强县建设的宏观管理,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改善管理方式和方法,形成海洋开发的整体合力,协调地区间、行业间海洋开发的相互关系,全力培育海陆一体化管理协调模式。建议制定政策来优化整合海洋科技优势,推进体制创新,形成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人才科技创新,增加海洋产业科技含量。
其次,政府服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为招商引资铺好“红地毯”。按照海陆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要求,以稔平半岛供水工程和沿海高速铁路建设为龙头,着眼于适度超前,致力于综合提升,加快沿港、沿海、陆岛公路以及港口集疏运体系等交通工程建设,加大标准海塘、水源和引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强电力、信息等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城乡共享、海陆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第三,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政府服务职能的好坏、效率已成为区域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据企业管理人员与干部本身调研情况,惠东目前的政府服务质量与效率在区域竞争中还有很大差距,需以市机关效能建设为基础,根据惠东实际,继续简化审批程序。在海洋经济的审批上实施改革:第一步,涉及海洋经济的各部门填写《海洋经济审批事项登记表》,主动清理本部门的审批、核准事项,根据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难题明确提出整改意见,对拟保留的审批、核准事项要充分说明内容、程序和依据。然后,将整改意见和保留项目的详细说明一并报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部门的整改意见进行研究,在协调、沟通的基础上,提出改革的方案。为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感、提升公务员的形象与服务水平,须加强对公务员的工作监管,增加群众考核比例,由海洋经济领导小组制定专业岗位责任制度,形成科学的责任追究机制。建议通过海洋经济电子政务专业软件开发,提供行政审批,跨部门并联协同审批,投资项目管理,信息孤岛整合,统一身份认证,电子签章,领导手写批注电子签名等高效的行政服务。
第四,政府要协调好外资与内资、地方与企业、开发与保护等关系。通过外资与内资在量上的互补机制,以大项目为基础,以相互结合延长产业链条为目的,充分吸收中小企业在大公司大项目周围,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集群。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本土文化和本土资源的影响,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政务服务,引导、扶持企业与地方文化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方面的监管,形成平等、互利、共赢的地方与企业和谐关系。既通过企业的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保护好地方的生态资源与群众利益。
(课题组成员:许英鹏 许文水 匡永琼 胡伟生 周剑疆 陈少男)
第三篇:丽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浅议丽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丽水市是一个地级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距温州126公里,距金华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上海512公里。下辖7县1市1区,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248万。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丽水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据2004年统计数据,近年来,丽水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经济发展的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总的来说,是走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政府的三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高潮。浙江经济出现了浙南和浙北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浙南地区如温州、义乌等地形成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大潮,浙北地区走的是大力发展乡镇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尽管浙江经济南北两地不同,但是两在经济都基本完成了原始积累。然而,丽水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1995年,丽水市政府提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丽水”的口号,在农业经济上大做文章。“在山上再造一个丽水”的战略实施了四五年,尽管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区域整体经济则被发达地区甩出了一大截。
丽水市发展经济过程中是走过弯路的。对丽水来说,要全面发展经济,走农业立市之路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丽水山多平地少,人均耕地少得可怜,我们缺乏的是最基本的发展规模农业或机械化农业条件。要走旅游立市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显赫得足以发展致富的旅游资源。要说商业兴市,我们的商业还没有发展到相当程度,没有工业作支撑,商业兴市成为空中楼阁,成为一句空话。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的经济从当初的自然经济发展到当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期间经历了英国工业革命,正是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从手工劳动快速发展到机械工业时代,从此,工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不要逾越的阶段。工业化的大生产带来了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
从绍兴、义乌、金华等地的经济发展实践上看,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十分重视工业化建设,把工业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并坚定不移地一以贯之。其中义乌提出“以商兴工,贸工联动”战略,是基于义乌商业贸易已相当发达为前提条件的,即便如此,该市还是没有把工业置于次要地位,而是着力发展工业,以商业带动工业,贸工联动发展。
可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根据丽水的实际,我们丽水确定“工业立市”战略,走工业化之路已成为必然选择,我们市委市府已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科学的决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四篇:中国经济发展几种模式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其基本特征: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
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人们对广东省珠江流域中以广州、深圳等为中心的14个市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耿车模式
耿车模式是江苏省宿迁县耿车乡在中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80年代,“耿车模式”响彻大江南北,与“温州模式”、“泉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第五篇:有感温州经济发展模式
温州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分析、总结和阐述,指出了诸如民营企业经营的灵活性,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小商品大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我认为上述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充分。温州经济的成功发展主要得益于四个关键要素作用的发挥,这四个关键要素是:核心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产业集群
及民间商会作用的发挥、温州文化(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社会文化)及企业家精神(温州人“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作用的发挥、温州市政府促进作用(在各个时期正确大胆的政策导向)的发挥。这四个关键驱动因素就像是一辆汽车的四个轮子,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高速前进。从理论上讲,这四个关键驱动因素形成了温州民营经济的钻石模型。
温州模式是在不断发展的,我总结为--过去的模式、现在的模式、将来的模式。三种模式的简单描述见下表。------------------------------
模式/定义/生产要素整合/产业集群/温州文化与企业家精神/政府作用
过去/资本积累/劳动力/块状经济/重商 创业/保护、扶持
现在/产业提升/资金、技术/优势产业/进取 学习/政策引导
未来/全球竞争与合作/区域品牌/集群优势/开放 创新/市场规制
------------------------------
一、过去的模式(1978—1992年),是原始资本积累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对劳动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一部分人员从事家庭工业,一部分人员走出温州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大军。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从耕地上转移出来,温州人坚持“自我改革、自求发展、自我投资、自我建设”的方针,采用简单的、分散的、以外延扩大为主的数量增长式的粗放型经济与温州手工业小城市的传统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家庭工业;还有近10万农民跨出家门从事个体供销服务,他们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搜集市场信息,签订供货合同,采购温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机器设备等物资,推销温州产品,开拓新市场。
2.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精细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而形成的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色的块状经济。温州的企业在产业内部分工协作方面,体现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链的垂直协作形式。由于温州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自有资金、人员、技术都较低,只能从事经过充分细分的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的产品制造,促使产业价值链的分工非常细,形成“块状经济”。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的文化是瓯越文化,提倡经世致用,讲求事功,反对离开“功利”而言“道义”,主张“功利与仁义并存”,强调个性、个体和能力,表现为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为拥有财富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企业家精神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很少有企业进行分红,资金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4.政府的作用:表现为对民营经济予以保护和扶持,明确个体私营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
二、现在的模式(1993—2003年),是正在形成的模式,即产业提升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是资金和技术的驱动,对厂房和设备的大量投资,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技术水平随之提高,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温州企业具有了资金优势。温州的企业将资金投资于建造现代化的厂房和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设备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促进了企业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手段的进步,从而保证了生产的标准化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2.产业集群与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以低压电器、服装、鞋革、打火机和眼镜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的雏形,相关的配套产业尚未具备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外在规模经济性开始体现。民间行业商会作用体现在行业自律、拓展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促进了五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行业自律工作:质量认证,质量检测,制订实施地方性行业技术标准,新产品维权,同行议价。拓展市场工作:举办展览会,组团参加国际展销会等。协调关系工作:协调企业与政府关系以及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表现为富而思进,不小富即安。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强烈的学习精神及灵敏的市场反应速度,不断模仿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方式,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对优势产业进行引导,建立相关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将来的模式是全球竞争与合作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创立国际品牌和区域品牌,此阶段的竞争已经不是生产能力的竞争,而是产品附加价值的品牌竞争,只有具备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结合温州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状况,应该塑造区域品牌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和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加工区的国际竞争力已经确立,五大优势产业成为世界加工中心,并建立了全球经营网络,相关配套产业也具备了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现实显现,区域经济持续繁荣;民间商会在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同业商会将企业组织起来,统一参加相关的活动,向国际推出“温州制造”概念,创立区域品牌。
3.温州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变封闭为开放,开始与世界不同文化融合,表现为温州人不再仅仅是依靠温州人自己形成的网络,而是融入国际经营网络。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创新精神及成就欲,对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的不断创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4.政府的作用:发挥市场规制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环境。
温州模式是资源约束性模式,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方式,与苏南模式和珠三角模式不同,是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何从没有资源、交通不便、没有国家资金扶持、没有外资的投入,能够成功地从农业经济转型到工业经济的典型。四个关键驱动因素——生产要素的作用、产业集群及民间商会的作用、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形成的温州经济发展的钻石模型具有普遍意义,对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