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推进生态保护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发改委

时间:2019-05-14 17:5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推进生态保护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发改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推进生态保护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发改委》。

第一篇:江西推进生态保护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发改委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文 件 江西省林业厅

赣发改环资„2017‟1096号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

江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推进生态 保护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扶贫和移民办、林业局,省直有关部门,赣江新区管委会经发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赣办发[2016]14号)和《江西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和移民办、省林业厅共同研究制定了《江西省推进生态保护扶贫实施方案》,— 1 —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 江西省林业厅

2017年9月29日

江西省推进生态保护扶贫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赣办发[2016]14号)和《江西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集中力量抓好生态保护扶贫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重要要求,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着力保护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着力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着力推动绿色共建共享,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和获得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把生态保护摆在优先突出位臵,加大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修复力度,着力解决城乡大

— 3 — 气、水、土壤污染问题,加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的保护,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容量。

——坚持绿色发展。在严守生态保护底线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充分挖掘自然生态资源价值,大力发展适宜产业,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生态惠民。牢固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群众获得感;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大各类生态补偿投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倾斜支持。各类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生态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在生态扶贫中得到更大支持。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贫困地区生态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十二五”末水平,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较“十二五”末提高10%左右;环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地表水质量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生态资源得到有效挖掘,生态价值评估试点形成成果,初步探索出多种生态价值转换的模式;生态补偿制度全面实施,流域生态补偿资 — 4 — 金对贫困地区的补助比例进一步提高,针对贫困群众的公益性岗位大幅增加,贫困群众通过生态补偿的受益明显提高。

二、重点任务

(一)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积极开展人工造林。以乡土树种为主,重点发展杉木、湿地松、马尾松、油茶、枫香、木荷、珍贵阔叶树以及名特优经济林树种,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和名特优经济林产品生产基地,满足社会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造林项目向25个贫困县倾斜,重点防护林建设项目按照“先造后补”原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人工造林面积,按照贫困县需求量进行安排,退耕还林项目全额满足贫困县需求。(省林业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配合)

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大力实施低产林改造,做到宜封则封,宜补则补,封改造相结合,切实提高森林质量。对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以及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等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厂矿和大中型水库、湖泊周边第一重山脊,植被丰富,针阔幼树较多的地段,实行严格保护措施。在重点防护林工程的封山育林计划安排上,贫困县按照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标准进行倾斜安排。(省林业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配合)

— 5 — 提高森林质量。大力开展森林抚育,全面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切实提高贫困县森林质量。在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补助资金安排上,向25个贫困县倾斜。加强技术培训,在森林抚育项目培训上优先安排贫困群众。每年在25个扶贫重点县中选择一批森林抚育成效比较好的国有林场,打造森林抚育精品工程,尝试不同森林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示范林场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享有优先权;示范林场申报的森林抚育建设任务优先安排,单列下达;补贴资金单列下达,全部用于示范林场森林抚育支出。(省林业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配合)

加强天然林保护。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采伐天然阔叶林,严禁除林地征占以外的天然林采挖,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合理选择天然低产低效林改造方式,禁止对天然林实施皆伐改造,及时发放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资金,建立天然林管护机制,签订停伐、管护协议,落实管护责任。根据最新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2017年安排25个贫困县管护补助1.2亿元左右。2018年至2020年每年安排资金不低于2017年水平。(省林业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配合)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优先支持贫困县申报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鼓励各地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加收入,对通过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检查验收的贫困县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给予奖励。优先支 — 6 — 持鼓励贫困县申报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贴项目。(省林业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配合)

加强贫困地区水源地保护。对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年)》的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萍乡市以及鄱阳县、上饶县等贫困县,开展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督促和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健全监测监控体系、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完善风险应对预案,依法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各项工作。(省水利厅牵头,省环保厅配合)

(二)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落实空间管控要求。细化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县级行政区域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界限划定工作。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完成贫困县生态空间勘界定标工作。(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林业厅分别负责)

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项目。(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工信委分别负责)加快贫困县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建设,鼓励推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建设,鼓励贫困地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牵头,省能源局、省委农工部配合)优先支持抚河西支、桃江河流域等不达标水体环境综合整治,确保2019年底前达到III类水质目标。(省环保厅负责)

— 7 — 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加快推进贫困地区集中供热、“煤改电”工程建设,切实落实气源,有序实施“煤改气”项目,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各设区市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工信委、省质监局分别负责)采取划定禁行区域、经济补偿等方式,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到2017年,基本淘汰黄标车。(省公安厅牵头,省财政厅、省交通厅配合)鼓励贫困县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更新改造和升级,提升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车辆的比重,对新增或更换的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给予奖励补助。(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牵头,省交通厅、省住建厅、省工信委、省能源局配合)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贫困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工作,完成国家、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禁养区退养、限养区禁止新建养殖场、现有养殖场建设配套环保设施等工作。支持贫困县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力争到2020年,创建2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大力实施农业化肥减量计划,支持莲花县、吉安县、宁都县开展“四控一减”提质增效试点,支持修水县、赣县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建设,支持安远县、鄱阳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项目,新增化肥减量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优先倾斜贫困县。指导帮助贫困县建立1个安全科学用药示范区及开1次培训会。(省 — 8 — 农业厅牵头,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等配合)

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优先选择在重金属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大余浮江河流域、崇义小江流域、南康赤土河流域等重点小流域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示范,在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切实推动示范区域内重金属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域重金属环境质量改善和风险控制。(省环保厅负责)

(三)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加强综合性补偿支持。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纳入补助范围的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省财政厅牵头,省发改委配合)在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上,提高25个贫困县分配系数,贫困县建立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挂钩机制。(省发改委牵头,省财政厅等配合)

加大森林生态补偿。在贫困地区探索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以效益论补偿”新机制,适时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和天然林管护补助标准,建立古树名木保护补偿机制。在“五河”及东江源头等地区探索“禁伐”补贴和非国有森林赎买(租赁)、协议封育试点。从2017年起,新增的生态护林员指标优先安排贫困县。(省林业厅牵头,省财政厅配合)

加大流域生态补偿。全面执行《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督促源头县制定保障流域水环境实施方案。引导和鼓励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采取资

— 9 — 金补助、协作共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省环保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配合)

加大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治理工程资金支持。将无主矿山纳入各级财政支持范围,优先安排贫困地区绿色矿山建设并提供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省国土厅牵头,省环保厅、省财政厅配合)在贫困地区开展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扶贫改革试点。(省发改委、省国土厅负责)

(四)促进生态价值转换

摸清生态资源本底。2018年在贫困地区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重点界定水流、森林、荒地、滩涂等产权主体。(省国土厅负责)2020年所有贫困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省统计局牵头负责)选择部分贫困县开展生态价值评估试点工作,重点探索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流域生态、碳汇等重点领域的功能和价值评估,争取2018年形成研究成果并在部分领域应用。(省气象局牵头,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等配合)

鼓励发展适宜产业。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稻、有机稻、双低油菜等特色粮油,设施蔬菜、城郊蔬菜等特色蔬菜,赣南脐橙、井冈蜜柚、南丰蜜桔等特色果业,“四绿一红”茶叶产业,车前子、栀子、吴茱萸、半夏、枳壳等特色中药材。(省农业厅牵头,省 — 10 — 发改委、省林业厅等配合)

充分挖掘贫困地区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产业功能,整合“红、绿、古”资源,把红色历史文化遗址、自然生态景观、古村落遗迹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进特色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入融合,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业示范点、美丽休闲乡村、星级农家乐、十佳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十大精品路线、农家乐专业村、森林体验和养生示范基地等。争取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超过3亿人次,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约300亿元,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00亿元;力争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省旅发委牵头,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等配合)

健全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加大绿色金融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等自然资源抵押贷款,优化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完善配套机制。(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牵头,省政府金融办、江西银监局、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配合)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围绕三农综合风险保障及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省政府金融办牵头,江西证监局、江西保监局等配合)在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支持贫困县充分利用重金属污

— 11 — 染治理土地、废弃矿山等生态修复资源发展适宜产业,建设一批示范基地。(省环保厅、省国土厅分别牵头,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等配合)支持每个贫困县依托省级科技特派团组建1-2个绿色技术服务团队,力争到2020年在贫困县建设50个左右绿色技术扶贫示范点。(省科技厅牵头,省扶贫和移民办配合)

(五)积极开展试点示范

推动赣州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针对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环境修复、流域水环境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改造低质低效林280万亩,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3000平方公里,完成崩岗治理座数15000座,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整理高标准农田29万亩,修复污染土壤9900亩,筑牢南方丘陵山地生态安全屏障。(赣州市政府、省财政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牵头,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等配合)

推进鄱余万都滨湖四县小康攻坚试点。切实保护好鄱阳湖湿地,加大鄱阳湖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力度,开展天然湿地生态补偿试。加快建成滨湖乡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面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加快乐安河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各县矿山环境综合整治,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创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示范县。— 12 —(省发改委、有关县政府牵头,省林业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等配合)

抓好生态扶贫试验区建设。以莲花、遂川、上犹、乐安为重点,2017年出台生态扶贫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加大制度创新和资金统筹力度,支持每个县建设1-2个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综合性实验平台。(省发改委、有关县政府牵头,省扶贫和移民办、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等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扶贫工作。省发改委、省扶贫和移民办抓好牵头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制定支持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各市县要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对生态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生态保护任务。(省发改委、省扶贫和移民办负责)

(二)加大统筹支持。将生态扶贫纳入相关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与资金支持,整合财政支农、扶贫资金,优先支持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相关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以及先行先试等优先向贫困县倾斜。生态扶贫重点任务的具体牵头单位要集中力量打造

— 13 — 至少一个有亮点、有影响、能推广的生态扶贫示范点。(省发改委、省扶贫和移民办、省财政厅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

(三)强化监督考核。强化对生态扶贫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生态扶贫项目实施、效益情况和政策性补助资金兑现落实情况的跟踪督查,切实将生态扶贫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省发改委、省扶贫和移民办、省财政厅负责)

抄送: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办公室 2017年9月30日印发

第二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江西发改委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依托江西省生态优势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良好工作基础,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根据《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总书记2016年初视察江西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在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利于发挥江西生态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探索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新路径;有利于保护鄱阳湖流域作为独立自然生态

— 1 — 系统的完整性,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探索大湖流域保护与开发新模式;有利于把生态价值实现与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扶贫双赢,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探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围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以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导向,以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积极探索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开辟绿色富省、绿色惠民新路径,构建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格局,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三)战略定位

1.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样板区。始终把鄱阳湖流域作为一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江、湖开发、保护与治理,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改革试验,探索大湖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流域保护与科学开发发挥示范作用。

— 2 — 2.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深度融合,突出绿色转型,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建立健全引导和约束机制,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绿色化,率先在中部地区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3.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环境问题,创新监测预警、督察执法、司法保障等体制机制,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4.生态扶贫共享发展示范区。推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战略深度融合,探索生态扶贫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绿色价值共享机制,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四)主要目标

通过改革创新和制度探索,到2018年,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流域生态补偿、鄱阳湖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绿

— 3 — 色产业发展、生态扶贫、自然资源产权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到2020年,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更加完善,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建立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发展导向牢固树立,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初步走出一条绿色崛起新路子;基本建立质量优先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城乡一体、水气土协同的监管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立绿色价值全民共享制度,生态扶贫取得决定性成果,生态产品价值得到更多实现;基本建立体现绿色政绩观的评价考核制度,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得到普遍施行,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造出一批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试验区建设,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提高到85%,鄱阳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2.8%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91万公顷,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用水量、温室气体以及主要

— 4 — 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江西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基本建成。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制度体系 顺应并尊重鄱阳湖流域自然规律,突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探索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制度。

1.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推动全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加快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2017年在探索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相关技术规程、标准和工作方法方面开展试点,制定《江西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重点界定水流、森林、荒地、滩涂等产权主体,探索国家所有权和代表行使国家所有权登记的途径和方式。制定产权主体权利清单,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权利,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2018年出台《江西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实施方案》,整合组建江西省国有自然资源

— 5 — 资产管理机构,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2.加快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进一步细化主体功能区空间,2017年实现县级行政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界限划定全覆盖。在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投资、建设用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体系。2017年启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和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工作,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在萍乡市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试点。

加快推进全省“多规合一”。建立统一规范的省级空间规划编制机制,2017年出台江西省空间规划,深入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工作,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省域空间规划与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模式,健全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7年出台《江西省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保护红线的分级管控、执法监督、考核评

— 6 — 价等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全省范围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和等级监测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休养生息制度。率先建立耕地保护信用奖惩机制。

着力探索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将管制范围扩大到山水林田湖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2018年出台《江西省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细则》。探索由一个部门负责全省范围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职责,2018年建立一个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权责清晰的管理制度,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3.积极探索流域综合管理制度

建立流域综合修复制度。深入总结推广“山江湖”系统治理经验,2018年出台《关于加强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决定》。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与评价标准,强化对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较小流域的保护与修复。2017年起,在全省开展生态清洁型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探索村民自建、以奖代补、民间资本参与等治理水土流失的投入和管

— 7 — 理机制。在赣州市开展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推动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健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2018年修订完善《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方法和途径,完善补偿资金筹措与增长机制,构建覆盖全省、统一规范的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流域上下游地区的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教育帮扶、园区共建等多种生态补偿模式。实施江西广东东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制定《江西省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建立水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建立水资源费动态调整机制。

创新流域综合管理模式。全面推行“河长制”,进一步细化责任、强化考核,落实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职责,完善执法监督制度。探索建立鄱阳湖流域的综合管理机制,整合省级层面流域管理职能,组建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委员会,对流域开发与保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管理。在抚河流域探索将涉水规划、监管、执法等职责逐步统一到一个部门,统一行使流域综合管理职能,大力推动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出台流域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 8 — 4.健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制度

健全森林保护与管理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所有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五河”及东江源头等重要生态区开展“禁伐”补贴和非国有森林国家赎买(置换)、协议封育试点。探索近自然森林经营制度。完善天然林管护体系,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探索生态公益林“以效益论补偿”新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护补偿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补偿制度。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将所有自然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建立鄱阳湖湿地监测评价预警机制。探索制定湿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和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在鄱阳湖湿地探索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加强长江江豚、候鸟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机制。

(二)构建最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

围绕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预警、督察执法、司

— 9 — 法保障等体制机制,构建城乡一体、水土气统筹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1.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

建立环保、农业、水利、国土、林业、气象等部门协调机制,构建统一规范、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2017年启动环保监测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强化省级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下移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建设全省“生态云”大数据平台,整合生态与环境数据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趋势分析和预警机制。

2.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加快推进环保部门机构和职能调整,强化气、水、土环境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模式,落实企业排放许可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强化针对危险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理、监管和问责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机制。

3.改革环境保护督察和执法体制

— 10 — 建立健全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制度,2018年完成所有设区市环境保护督察,强化对地方的督政问责。建立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机制,健全跨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在赣江新区开展城乡环境保护统一监管和行政执法试点。在共青城市开展公安部门“环保警察”试点,建立公安、环保行政执法的联动机制和区域协作机制。

4.完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司法保障机制

推进诉前禁令、先予执行、行为保全、修复性裁判等诉讼措施的综合运用,逐步建立符合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非法开发利用、环境公益诉讼等案件特点的审判规则。推动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健全法院、检察院环境资源司法职能配置,完善环境资源民事、行政、刑事、非诉执行案件的“二合一”、“三合一”或“三加一”的归口审理模式。建立环境资源领域专家库,保障专家通过担任人民陪审员、专家证人等方式参与环境资源司法活动。强化环境资源案件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环境资源行政执法和司法的衔接机制,推动构建环境资源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5.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健全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和循环农业模式推广机制,完善农作

— 11 — 物秸秆综合利用补助机制。建立规模化养殖粪便有机肥转化补贴暂行办法,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建立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立“以县为主、乡镇为辅、省市奖补”的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向社会购买农村环境治理服务,2017年在德兴、靖安、宁都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政府购买服务试点,2020年在全省施行。

(三)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着力完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和制度体系,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

1.创新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探索绿色生态农业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支农资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推进农产品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体系建设,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 12 — 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机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施好江西创新驱动5511工程和重点创新产业升级工程,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设立江西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打造一批航空、中医药、新型光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快绿色生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同推进机制。

探索服务业发展引导机制。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推广国家生态旅游标准体系,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做大做优做强江西生态旅游产业。推广“生态+大健康”产业模式,在南昌、宜春等地开展大健康产业发展试点。以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试点示范。

2.建立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健全传统产业转型促进机制。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在赣江新区等地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推进两化融合与制造业智能化,建立传统制造业“机器代人”奖励机制。以技术、环保、质量、安全为依据,健全产业准入标准和政策体系。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环境管控规划,建立工业园区环境容量评估制度。推动世界绿色发展

— 13 — 投资贸易博览会等投资合作平台建设,完善绿色贸易、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引进机制。探索建立产业转移地与沿海产业转出地协调机制,推动建设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绿色产业园区,有序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

3.建立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

强化节能降耗落实机制。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约束制度,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选择部分高耗能行业企业开展能耗双控、电机能效提升、绿色工厂(园区)等试点示范。制定城市综合体、公共机构办公场所等能源使用定额标准和效能标准,对大型公共建筑实施能耗限额管理。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制度,鼓励自行车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支持有条件城市推行新能源汽车租赁。

落实资源节约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新增建设用地考核办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水效领跑者”行动。总结推广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完善节矿制度,建立以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

— 14 — 合利用率为主要指标的矿产资源约束性红线。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在赣州市、德兴市等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立气候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制度,出台《江西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条例》。

完善循环经济引导机制。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2018年建立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探索制定汽车、工程机械等再制造标准体系,在南昌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生产、利用试点。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2017年出台《江西省生产者责任延伸实施方案》。推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在南昌市、宜春市开展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出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行办法。

(四)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生态环保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建立体现生态环境价值的制度体系,努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新格局。

1.加快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

建立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机制,2018年出台《江西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改革指导意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

— 15 — 和合同节水管理,在南昌市和鹰潭市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设立生态环保领域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投入。推动全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转变,2018年前全面完成企业化改造。

2.逐步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

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构建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资产价格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探索将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污染治理成本、生态修复成本列入企业成本核算范围,在价格中合理反映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

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制定初始排污权核定与分配技术规范、排污权出让收入管理实施办法,2018年制定《江西省排污权交易实施细则》。在造纸、印染行业开展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在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构建科学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落实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依托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探索林业碳汇等交易模式。推动出台《江西省

— 16 — 应对气候变化办法》,进一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高安市、新干县、东乡县等3个全国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试点,2017年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在完成山口岩水库水权交易试点基础上,继续开展不同类型的水权交易和流转试点工作。

探索建立用能权交易制度。2017年制定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方案,在部分行业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探索重点行业用能权初始分配与交易制度。

3.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推动企业环境信息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向金融机构开放共享。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推动建立银行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投放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依托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环境权益的统一交易、信息共享,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模式。完善与绿色金融相关监管机制,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

— 17 — 和产品的监管协调。在赣江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设立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探索创新绿色金融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

(五)构建绿色共治共享制度体系

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新模式,大力实施生态扶贫,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老区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1.创新生态扶贫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扶贫机制,加大对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地区的流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建立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脱贫挂钩机制。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支持力度。在贫困地区开展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移民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移民38.5万人。组建100个绿色技术推广团队,建设100个绿色技术扶贫示范点。开展“绿色培训”,建立绿色创业扶贫基金,培养农村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带头人。支持上犹县、吉安县、乐安县、莲花县等开展生态扶贫试验区建设。

2.建立绿色共享机制

— 18 — 探索建立负氧离子含量、硒元素含量等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生态环境指标统计和发布机制,健全优质生态环境资源的推广和共享机制。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等逐步免费向市民开放,推动自然保护区内的实验区适当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推进绿色空间共享,实施城市拆围透绿行动计划,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绿地配比要求,实现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3.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全面推进环境质量信息、企业排污信息、监管部门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建立环境保护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在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完善环境违法举报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规范发展环保组织,制定《江西省环保组织行为导则》,依法保障其行使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等权利。

4.健全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

深入挖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等江西生态文化底蕴,积极培育生态道德,将生态文化培育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社区)创建的重要内容,推动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识。

— 19 — 把生态文明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中小学校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生态环境监督员”。编制《江西生态文化史》,创作一批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优秀文化作品。

(六)构建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 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操作性,完善各考核评价体系的标准衔接、结果运用、责任落实机制,引导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

1.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

深入推进南昌市、赣州市、抚州市、吉安市、浮梁县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试点,2017年出台《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2018年率先在全省开展综合评价考核。进一步完善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按照《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对重点开发区重点考核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指标,对限制开发区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取消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 20 — 2.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在萍乡市、赣州市、宜春市、抚州市、安福县、兴国县等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推进水、土地、林木等主要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工作,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统计制度,探索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科学反映自然资源规模和质量变化。2017年出台《江西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指南》,逐步在其它市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2018年编制出台《江西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3.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在萍乡市、赣州市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探索并逐步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

4.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2017年出台《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将造成或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与未完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任务的责任一并列为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类

— 21 — 型。建立生态环境损害分级制度,确定各类生态环境损害的分级调查权限,实现精准追责。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

5.加强生态文明考核与责任追究的统筹协调

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追责统一负责制,由各级党委组织、纪检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督察等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考核标准衔接、考核结果运用、责任追究落实机制,推动出台《江西省统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考评追责工作的若干意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强化沟通协作,协调解决试验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江西省要建立试验区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明确推进机构和人员配备,细化任务分工,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二)强化法治保障。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江西省人民政府可以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推动试验区建设,试验

— 22 — 区重大改革措施突破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和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后施行。

(三)鼓励先行先试。支持试验区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发挥试点对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真改革、善改革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试点示范。整合资源集中开展试点试验,将已经部署开展的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婺源县等国家生态县等综合性生态文明示范区统一整合,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名称开展工作,遂川县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于都县国家“多规合一”试点、景德镇市等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吉安市等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靖安县等国家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崇义县等全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修水县等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南昌市等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等各类专项生态文明试点示范,统一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平台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继续指导推动,对试验区试点示范工程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

(五)开展评估推广。试验区要及时总结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23 — 经验和成果,2018年起每年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加强对试验区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和效果评估,必要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对试行有效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成功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对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实践证明不成功、不可行的举措,要及时予以调整,提出相关建议。

(六)加强宣传引导。加大试验区建设的宣传力度,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深入解读和宣传生态文明各项制度的内涵和改革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生动局面。

第三篇:生态江西答案

生态江西绿色崛起

鄱阳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竞赛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页)

1.淡水湖,天然调节器。

2.16.2,94%。

3.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连河湖。

4.亚热带季风性湿润,雨热同期。

5.吞吐型,洪水一片、枯水一线。

6.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候鸟乐园。

7.三料(燃料、肥料、饲料)。

8.景德镇瓷器,鄱湖银鱼,庐山云雾茶。

9.南昌县。

10.十大名山之一,世界文化景观。

11.道教。

12.《搜神记》。

13.亚洲第一大土坝。

14.陶渊明,汤显祖,朱耷。

15.青铜文明,《天工开物》。

16.白鹿洞书院、朱熹。

1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滕王阁序》。

18.承东启西、引南接北。

19.景德年制。

20.亚洲最大。

21.光伏。

22.才子之乡,文化之邦。

23.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 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2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 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25.鄱阳湖湿地:是指鄱阳湖高低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包括水域、洲滩、岛屿等,面积共4070平方千米。

26.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2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答: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量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

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第一,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第二,我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第三,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28.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为哪三个功能区,它们各自的范围和功能是什么?

答:功能分区: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

——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5181平方千米。区域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

——滨湖控制开发带。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3千米,核定面积3746平方千米。区域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

——高效集约发展区。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千米。区域功能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

29.为什么说保护好“一湖清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答: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承担着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值得重视的是,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长,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孳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切实保护好“一湖清水”,发挥鄱阳湖在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维护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30.为什么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战略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鄱阳湖流域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大湖流域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清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

——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培育长江中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

——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有助于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七中创造新型工业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有哪些新型工业基地,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

答:基本原则: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基本思路: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

新型工业产业基地:

◆光电产业基地——南昌

◆新能源产业基地——南昌、新余

◆生物产业基地——南昌、樟树

◆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贵溪、南昌

◆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湖口

◆炼油及化工产业基地——九江、永修、新干、樟树

◆航空产业基地——南昌、景德镇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南昌、景德镇

第四篇:生态江西征文材料

创新生态文化 给力绿色崛起

“一湖清水”鄱阳湖,烟波浩渺,波澜不惊。这个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不仅为长江中下游提供了清澈的水源,而且为越冬的候鸟提供了温暖的湿地家园;不仅滋润着江西这一方人,孕育了底蕴悠长的赣鄱文化,而且向世人展现了一轴赏心悦目的生态文化画卷。

在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一呼声日渐高涨之际,在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即将1周年的重要时刻,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在江西这片土地上——11月20日,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盛大开幕了!这样一场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文化节,开了江西的先河,开了全国的先河。

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围绕“国际、生态、文化、发展”这些关键词,以生态为题,以文化为媒,以招商招展和交流合作为核心,找到了一个唤起绿色共识、呵护“一湖清水”、促进发展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成了定格鄱阳湖烟波浩渺、珍禽流连、红日方升的大画卷,成了名山、名水、名人的大展台,成了吟咏生态、歌颂情谊、唱响和谐的大舞台,成为构建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共建地球家园的大论坛。

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为全球各地的文化企业来赣投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搭建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全国文化企业30强来了,港澳台知名文化企业来了,世界500强中的文化企业也来了;迪士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让孩子们尽情狂欢,俄罗斯、比利时、法国、日本、英国也在这里布展吆喝,一批覆盖文化、传媒、影视制作方面的大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

3天的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是短暂的,但“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的理念已经融入江西人民的血脉,并向世界宣示了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坚定信念。凝聚各方共识,练就国际眼光,守护“一湖清水”,把鄱阳湖独特的生态优势和生态文化转化为独特的经济优势,江西必将创造出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同步发展的美好明天。

咬住生态建设不放松走“绿色崛起”之路

江西作为中部地区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不大,但其有一个最大的优势——生态优势。

江西全省目前森林覆盖率高达60.05%,居全国第二位;一至三类水质占全省总流量的78%以上;生态示范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7.3%;“十五”期间国家规划的11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中,江西就占了2个。江西境内拥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至今保有面积达5100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同时,它还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一湖清水”。

目前,鄱阳湖枯水期间的库存量只有3亿立方米,最多的时候是4千亿立方米!鄱阳湖被誉为长江中下游的“天然调节器”,它的水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鄱阳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保护鄱阳湖的生态不仅仅是江西一个省的问题,而且是全国的问题,甚至是世界性的问题。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立足江西省情、着眼全省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保持‘一湖清水’”重要指示的实际行动,更是实现江西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在2008年提出后,江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

一是所有的县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而且污水处理厂跟管网同步建设、同步投运。预计今年至少一半以上县的污水处理厂能够建成投运。二是围绕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的目标,实行“一大四小”工程。省财政将连续3年每年拨付3亿元购买苗木,无偿提供给群众搞植树造林。三个是全面启动了乡镇以上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四是对江西境内的五条主要河流(源头)及鄱阳湖周边划定水源保护区,实行专项整治。

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省将新增造林面积1000万亩,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15%,乡村道路干线全面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国道干线绿化率达到100%,县乡公路绿化率达到85%,工业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江西是招商选资,不管项目多大,效益多好,如果是生态破坏型的、高能耗高污染高危行业的,坚决不要。也许目前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不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但估计10年、20年之后,生态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大。到那时候,人们的需求将会更高,像绿色生产、清洁能源这些行业,应该是哪里生态环境更好,哪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潜力就会更大。

光靠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的发展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的。所以江西要要走自己的路,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

生态江西走上绿色崛起路

8月3日至7日,中部六省媒体巡回采访团一行走进江西。

汽车入赣,疾驰在这片红色记忆浸染的绿色大地上。赣江之畔,滕王阁胜景犹在,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遥远的绝响;井冈山上,八角楼朴素如昔,想当年,风卷红旗过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传颂着无数豪迈诗篇。

而今,江西人民又要谱写新的诗篇。

2009年,国家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历时5年的中部崛起战略构想正式付诸实施。在崛起之路上,江西的优势在哪里?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说,江西优势在生态,要以生态立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实现绿色崛起。

5天来,记者走进南昌、新余、宜春、萍乡等市,采访当地干部群众,感受赣鄱大地强劲的发展脉搏。

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江西最让人羡慕的,便是满目葱茏的青山、星罗棋布的绿水。

江西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约1.84万公里。其中,赣江、信江、抚河、修河、饶河5条河流,与位于江西北部的鄱阳湖并称“五河一湖”,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六。同时,全省森林覆盖率60.05%,居全国第二。

然而,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江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亟待推进。甚至在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各项指标排名中,位置也是靠后。显然,不加快经济建设,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但如果不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江西就可能失去已有的生态优势,即使GDP上去了,也会大而不强、难以为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让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这被称作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苏荣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破解这个难题。”

一头是生态,一头是发展,江西怎么办?对此,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回答是:绝不吃子孙饭!江西已做好了长期奋斗的打算,力争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道经济学上的 “哥德巴赫猜想”。具体讲,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生态建设,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施科学发展的路线图。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这一战略的践行者,江西也由此掀开了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篇章。苏荣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面积占江西的30%,承载了全省40%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江西力争将其建成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的示范区域。

为此,江西将实施四大生态工程,包括水系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一大四小”植树造林。目前,江西已关停了300余家沿江湖污染企业,84个县建立了85个污水处理厂。同时,全省正通过加快造林绿化,提升城市、乡镇、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的绿化水平。

在此过程中,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和“领跑者”,南昌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口号。

其发展目标是,到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拥有12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记者在南昌看到,这里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活水绕城,满眼是绿,处处有景,一座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初露芳姿。

新能源产业的大手笔布局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如何保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认为,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而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无疑,必须重点发展低碳经济。

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一个个低碳项目正在江西铺开转型发展的新画卷。

走进新余市,大街上到处是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太阳能路灯。据介绍,这样的路灯,在该市仰天岗大道有320盏,投资约1000万余元;在赛维大道有290盏,投资约640多万元;在创业大道有345盏,总投资1700万元。另外,太阳能热水器在新余市城区的普及率已超过60%。这只是该市光伏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几年前,没有多少人知道新余市。这个江西西部的传统工业城市,支柱产业为钢铁,年财政收入仅十几亿元。但今天,很多人都对它刮目相看,因为这里产生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赛维LDK”)。以赛维LDK为核心,光伏企业在新余快速集聚,成为中国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欧美很多建筑上的太阳能发电板都是赛维做的,”新余市委书记李安泽说,赛维LDK是一家高新技术光伏企业,拥有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2007年在美国纽约证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最大的一次IPO(首次公开发行新股)。目前,该企业正向2.1万吨硅料产能迈进,为新余塑造着“世界太阳能之城”的美誉。今年,新余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预计将在上年130亿元的基础上突破300亿元。而到2012年,该市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总销售收入将超过1500亿元。

而在美丽的宜春市,正规划打造另一个千亿工程、新能源产业王国——亚洲锂都。宜春有世界最大的锂矿山,现探明的可开采氧化锂储量为110万吨,占全国的31%,世界的12%。目前,宜春正打造从锂矿原料→碳酸锂→锂电池材料→锂电池→锂电汽车的完整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条,计划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年产值80亿元、300亿元、1000亿元的目标。

产业和城市的自觉转型

在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道路上,江西一些老工业城市也开始转变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

萍乡位于赣西,是江西重要的工业城市。1922年,毛泽东、刘少奇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7年,毛泽东又在这里部署和领导了秋收起义。作为我国近代工业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萍乡因煤而兴,如今陷入资源枯竭窘境,并被国务院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多年来过度开采和无序利用煤资源,使全市矿井沉陷面积达87.7平方公里,地表最大下沉11.11米,大量房屋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同时,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多,大气污染严重。

“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实施全面转型。”萍乡市市长陈卫民说。

在转型道路上,萍乡将目光瞄准了“生态”二字,近年来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等新兴重点产业。如今,萍乡武功山已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最佳目的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对调整当地经济结构、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提升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萍乡以开发区为载体,全力引进大项目,培植大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了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接续替代产业。如今,欧美每10个人中平均就有1个人穿的马靴和滑雪靴是 “萍乡造”;中国每100块工业陶瓷砖就有60块出自萍乡的陶瓷产业基地„„2010年上半年,全市经济发展实现弯道超越,财政收入完成34.65亿元,列全省第三;进出口总额完成近2.5亿美元,位列全省第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萍乡对饱受创伤的城市进行修复,进行了城市转型,还清历史欠下的“民生账”。近两年,大力兴建改造环卫交通设施,完成绿地面积达到26.6万亩,并兴建了一大批公益性群众休闲娱乐场所,使城市成功实现了从“灰城”到“绿城”的华丽转身。

实现绿色崛起,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这已成为江西人民的共识和自觉实践。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推进,相信所有江西人都要学会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个目标之间,奏出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第五篇:江西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江西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近年来,江西省内的“民生金融”、“普惠金融”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作为当前落实好“民生金融”、“普惠金融”的又一重要举措,正在江西全省范围内有序推进。

今年6月份,抚州、新余作为江西首批试点城市正式启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并分别设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心。试点工作启动后,人民银行抚州、新余市中心支行组织员工深入一线群众,开展了范围广泛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题宣传活动,编印发放了15000余册《个人金融消费指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手册》,积极向群众宣传金融政策、金融知识,引导金融消费者理性消费、依法维权。两个试点城市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心建立了规范高效的投诉处置机制,构建了“受理-分办-跟踪督查-办结-反馈”工作流程,实行首问责任、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工作制度。截至目前,两市金融消费者保护中心共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36起、咨询300多件,均给予了及时、有效、妥善的处理,投诉人满意率达100%。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不仅赢得了地方政府的肯定,而且得到了消费者、金融机构的拥护和支持。

为巩固试点工作成效,有效引导消费者和金融机构公平、合法、合理解决有关纠纷,促进和谐金融建设,11月28日,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组织召开了江西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专题部署在全省范围内推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会议指出,人民银行省内各分支行要强化领导,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辖内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要主动作为,站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全面履行社会管理责任的高度,将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等纳入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范围,忠实履职,不辱使命。要依法合规,坚持依法、全面、主动行使法律所赋予的各项行政职权,正确、有效、顺畅地引导辖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有力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注重协调,加强与当地政府、法院、工商、消费者协会以及其他监管部门联动,动员更多力量,共同推动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开展。要大胆创新,在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柔性管理方法和措施手段,建立完善案例分析机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业务风险提示,实现与金融管理良性互动。要注重宣传,认真组织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工作,督促金融机构充分披露各种金融产品信息,真正从源头上减少金融机构侵权问题的发生。

此次专题推进会的召开,标志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江西全省范围内正式推开。省内各地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受到一体平等保护,江西金融消费环境将得到平衡改善与发展,社会公众将能够更好地享受现代金融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完)

下载江西推进生态保护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发改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推进生态保护扶贫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发改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协调推进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

    协调推进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 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这是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

    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 — 鄱阳湖

    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 ——鄱阳湖生态文明行 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

    江西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5篇材料)

    附件2 江西省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 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要求,本次试点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象为国家生......

    江西空心砖项目实施方案[范文模版]

    江西空心砖项目实施方案MACRO 泓域咨询摘要截至 2015 年,我国制砖企业 6 万多家,年产烧结制品 8000 亿块(折标准砖)左右。其中,95%以上的砖厂在农村。制砖业每年耗标煤大约 7000......

    江西十二五规划关于生态和环保科技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六篇 促进经济生态融合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生态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

    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 征文稿

    保生态谋发展 ————浅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保护机制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势在必行的一项长效机制。其现行意义重大: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

    高安生态保护扶贫工作总结及

    高安市生态保护扶贫工作总结及 下半年工作打算 为充分发挥生态保护扶贫工程在脱贫攻坚中作用,我局根据具体情况,涉林的生态保护扶贫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在全市省级贫困......

    2018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传统村落保护

    2018江西遴选材料分析题:传统村落保护 背景链接 说起传统村落,它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包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