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之我见

时间:2019-05-14 17:4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之我见》。

第一篇: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之我见

质 实 施 中 的 阻 碍因 素 之 我 见

初级中学 xxxx年x月x日1 xxxx xxxxxx

素质实施中的阻碍因素之我见

素质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人才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也运而生。进而在全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运动。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教育现状并不是许多专家学者期望的那样满意。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应试教育理念的大环境没有变,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

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

这些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都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造成了重大阻碍。再加上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考核,迫使教师不得不戴着应试教育的枷锁进行素质教育。这也是造成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扎扎实实的原因。尽管上级部门也会时常提素质教育,比如近年推行的体育、艺术“2+1”,大课间活动等,但教师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以降低其它能力的发展为代价,挤用学生活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甚至睡眠时间,进行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应试机能。上面检查时突击完成活动任务的计划、记载,检查的风一过继续盯紧分数不放松。继续训练考试“机器人”。

素质教育,简单说来,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既要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发现和培养学生某方面有优势的潜在素质。

素质就是品格,是人在不经意中各种表现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论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行为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只有形成好的习惯,才能有好的品格,有好品格的人,才能成就一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崇高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就是高素质的人。关于学生的各项素质,有人比喻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残品,心理不好是易碎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四项素质便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学习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欠缺对一个人的发展会带来一些遗憾,品德素质的欠缺却可能毁了一个人,毁了他的一切,甚至对社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损失。所以,品德素质是最为重要的素质,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学好文化知识,还要花费气力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的人。树立并坚持正确的育人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的育人观是“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承认“人人有才”,也就是承认人人具有可造就、可培养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们办学的前提、施教的基础。只有承认“人人有才”我们才能坚定对教育的信念和对学生的信心,面向全体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人无全才”强调了不同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与多元智能理论是一致的。每一个学生不存在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所以,学校里不应该有“差生”之说。培养学生“合格+特长”,“合格”是指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特长”表现在学生的优势智力方面,这完全符合新课 程的理念。承认“人无全才”,就不会渴求所有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的优秀,就会全面正确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正确看待学生的弱势和不足,这对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的前提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只能是“因材施教”。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每种树都有适宜自己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对它们的栽培只能“因材而培”,根据各自特点去施肥、剪枝、浇水,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树木成林成材。面对学生的诸多不同又各具特点,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必须“因人而异”,才能使不同学生都学有所获。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保障各类学生都能成人成才的根本措施。人人都能成才,那么,什么样的人算人才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各种岗位都缺一不可,试想,人人都做白领,如果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呢?如果没有环卫工,都市里的人还能生活吗?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的岗位,而取决于他以怎样的姿态作为于这个岗位,所以,社会各岗位所需要的人都是人才,我们不能只盯住有希望考清华、北大的几个学生,而忽视了对更多学生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关素质,具备不断改善生活、享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一要使学生具备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成绩,而是反对“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未来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不能不顾实际,把教学目标完全定位于高考,把教学评价完全定位于高考,因为高考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是所有人的学习目标。

二要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不断满足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取得成绩的过程,即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成长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未来生活中才能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挑战、迎接新生活。

三是要引导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通过受教育,学会珍爱生命、享受幸福生活,并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从而活得 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既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幸福生活,就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不但要体现知识、技能目标,还要体现情感目标,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还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为幸福生活,不是仅有高分就能实现的,它与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因素有关。学生的求学过程,是人的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在“教学生几年,为学生负责几十年”口号的掩饰下,剥夺学生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强迫学生在题海中,在高考的战车上,在无烟的战场上疲惫、困惑、紧张地耗尽精力、体力。如果连学生眼前的状态都不顾,还谈得上为学生未来几十年的幸福负责吗?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真正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这段重要历程的生命质量,“现在”是“未来”的开端,没有良好的现在,难有美好、幸福的未来。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的学识和做人原则,多是在老师的教育或影响下形成的,许多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常常感恩于自己的一位或几位老师,非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影响,发出“遇到一位好老师能影响自己一生”的感叹。有人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要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处处给学生以身示范的行为。“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工作和生活中每一细节无不显现出他的素质,也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每一个教师不但在知识与业务上要有较高的或不断提高的素质,还要在每一个细节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德立身,以身示范。作为教师,首先,我们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友善团结、勤俭自强、爱岗敬业。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要努力使自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珍视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真理,追求真理,主动认识客观世界发展规律。道德品质素质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善做表率,具有创新精神。文化素养方面:要努力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努力做到能居高临下,成功解答学生质疑,在学生心中树立“无所不知”的形象,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加强体育锻炼,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加强学习,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另外,要进行素质教育,我觉得我们还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教师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从教的几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有多重。记得一位老师曾说过:真正的爱学生应该用你的心去与学生交流,用你的人格、你的知识去塑造学生。我想我们不仅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完善的人格,我想这些都应该包含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当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肩负着一个伟大的使命。今后,我将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第二篇: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

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

这些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都对素质教育的推行造成了重大阻碍。再加上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考核,迫使教师不得不戴着应试教育的枷锁进行素质教育。这也是造成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扎扎实实的原因。

尽管上级部门也会时常提素质教育,比如近年推行的体育、艺术“2+1”,大课间活动等,但教师还是自觉不自觉地以降低其它能力的发展为代价,挤用学生活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甚至睡眠时间,进行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应试机能。上面检查时突击完成活动任务的计划、记载,检查的风一过,继续盯紧分数不放松。继续训练考试“机器人”。

素质教育之我见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教育的本意就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在“教育”前赘上“素质”二字,是为了区别“应试教育”,矫正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更加突出和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育人还是育分”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应试教育把分数放在第一位,教育者眼中只“见分数”“不见人”,具体表现为“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以考高分为教育的追求目标,以分数为评价教育的标准,有人戏说“分分分,师生的命根”,就是应试教育下师生对分数的一种心理感受。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把学生当成了“考试机器”,“题海”战术被普遍采用,对学生反复进行考试训练,研究考试技巧几乎成了教育教学的全部,追求升学率几乎成了学校工作的全部,偏离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学生被动学习、被迫考试,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素质教育,简单说来,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既要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发现和培养学生某方面有优势的潜在素质。具体说来,素质教育就是完全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教育。“高中课程方案”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有详细要求,在“培养目标”里明确指出,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严格实施课程方案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就是品格,是人在不经意中各种表现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论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行为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只有形成好的习惯,才能有好的品格,有好品格的人,才能成就一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崇高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就是高素质的人。关于学生的各项素质,有人比喻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残品,心理不好是易碎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四项素质便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学习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欠缺对一个人的发展会带来一些遗憾,品德素质的欠缺却可能毁了一个人,毁了他的一切,甚至对社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损失。所以,品德素质是最为重要的素质,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我们不但要教学生学好文化知识,还要花费气力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的人。

树立并坚持正确的育人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的育人观是“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承认“人人有才”,也就是承认人人具有可造就、可培养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们办学的前提、施教的基础。只有承认“人人有才”我们才能坚定对教育的信念和对学生的信心,面向全体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人无全才”强调了不同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与多元智能理论是一致的。每一个学生不存在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所以,学校里不应该有“差生”之说。培养学生“合格+特长”,“合格”是指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特长”表现在学生的优势智力方面,这完全符合新课

程的理念。承认“人无全才”,就不会渴求所有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的优秀,就会全面正确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正确看待学生的弱势和不足,这对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的前提下,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只能是“因材施教”。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每种树都有适宜自己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对它们的栽培只能“因材而培”,根据各自特点去施肥、剪枝、浇水,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树木成林成材。面对学生的诸多不同又各具特点,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必须“因人而异”,才能使不同学生都学有所获。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保障各类学生都能成人成才的根本措施。人人都能成才,那么,什么样的人算人才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各种岗位都缺一不可,试想,人人都做白领,如果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呢?如果没有环卫工,都市里的人还能生活吗?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的岗位,而取决于他以怎样的姿态作为于这个岗位,所以,社会各岗位所需要的人都是人才,我们不能只盯住有希望考清华、北大的几个学生,而忽视了对更多学生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关素质,具备不断改善生活、享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一要使学生具备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成绩,而是反对“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未来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不能不顾实际,把教学目标完全定位于高考,把教学评价完全定位于高考,因为高考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是所有人的学习目标。

二要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不断满足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不是仅关注学生的分数,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取得成绩的过程,即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成长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未来生活中才能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挑战、迎接新生活。

有个中学生毕业时,把所有课本撕掉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恨学习、恨考试、恨学校,再也不想上学了,我还想把学校炸掉,不要让小弟弟小妹妹们再受我的罪了。有许多学生,升入大学后,好像实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突然不愿学习了,出现了睡懒觉、泡网吧等逃课现象。这都是应试教育下,目光短浅、只追求暂时利益――分数,而强迫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厌恶学习,怎么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呢?也就谈不上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了。

三是要引导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通过受教育,学会珍爱生命、享受幸福生活,并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从而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既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幸福生活,就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不但要体现知识、技能目标,还要体现情感目标,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还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为幸福生活,不是仅有高分就能实现的,它与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因素有关。学生的求学过程,是人的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在“教学生几年,为学生负责几十年”口号的掩饰下,剥夺学生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强迫学生在题海中,在高考的战车上,在无烟的战场上疲惫、困惑、紧张地耗尽精力、体力。如果连学生眼前的状态都不顾,还谈得上为学生未来几十年的幸福负责吗?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真正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这段重要历程的生命质量,“现在”是“未来”的开端,没有良好的现在,难有美好、幸福的未来。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的学识和做人原则,多是在老师的教育或影响下形成的,许多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常常感恩于自己的一位或几位老师,非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影响,发出“遇到一位好老师能影响自己一生”的感叹。有人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要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处处给学生以身示范的行为。“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工作和生活中每一细节无不显现出他的素质,也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每一个教师不但在知识与业务上要有较高的或不断提高的素质,还要在每一个细节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德立身,以身示范。

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智力因素只占20%,非智力因素如个性特征、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往往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理,学生要取得理想成绩,也不能仅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所谓“智商诚可贵,情商价更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但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充分利于各种活动和场所,围绕着影响学生成功的各种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对21世纪的挑战,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自身现代化的真正内涵和有效途径,更是基础教育战线的一次飞跃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任务。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进行素质教

育呢?

作为教师,首先,我们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友善团结、勤俭自强、爱岗敬业。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要努力使自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珍视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真理,追求真理,主动认识客观世界发展规律。道德品质素质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善做表率,具有创新精神。文化素养方面:要努力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努力做到能居高临下,成功解答学生质疑,在学生心中树立“无所不知”的形象,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加强体育锻炼,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加强学习,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近年来学校经常组织我们跨学科的听课学习,在这些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对唐诗宋词了如指掌,对中国绘画赏析得是惟妙惟肖,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给学生广泛的想象思维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提高了学生欣赏诗歌绘画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有许多感慨,我感到做她的学生该是多么的幸福!英语课上,英语教师流利的口语,自然的教态,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给我的教学做了***的示范。听了这些课,对照自己的日常教学与之相比使我感到相形见绌,感觉到自己太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另外,要进行素质教育,我觉得我们还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教师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从教的几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有多重。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已有6年的教龄了,在这6多年里,我不仅爱上了学校,爱上了我所教的科目,更爱上了我的学生。记得一位老师曾说过:真正的爱学生应该用你的心去与学生交流,用你的人格、你的知识去塑造学生。我想我们不仅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完善的人格,我想这些都应该包含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当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肩负着一个伟大的使命。今后,我将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这个词,目前在学校生活中和有关文件、文章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可是其中的“素质”到底是什么东西?却有不同的解释。一

到底什么叫“素质”?

郝文武在《素质教育之我见》一文中,[1]是这样说:“素质,一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二是指素养、品质、资质。素养即平时修养而成的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品质即人的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资质,一说人的素质,主要指智力;另说人的天资、禀赋。三为心理学所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综上可见,人的素质就是构成人身体和心理的主要因素,基本成份,结构和功能,即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质量。” 这说法还是令人费解的:

什么叫“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 “人的素质,主要指智力”云云的“素质”和“素质一指„„二指„„三为„„”云云中“素质”为什么都叫“素质”呢?

什么叫“天资、禀赋”?它们和“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是一回事呢还是两码事? 上述说法不费解么?

娄赫民的《也谈素质教育》[2]则是如此解释“素质”的:“一个人素质是以生理和心理作基础的,如果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那么就决定了个体素质上必然存在着差异。” 到底什么是“素质”呢?没有讲个所以然。只是说一说“素质以生理和心理作基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素质就不同”;这等于没有对“素质”作任何解释。

燕国材在《素质教育问题研究》[3](下简称《研究》)中,则有较详细的对“素质”的论述。他是如此讲的:

“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据此,人的素质自然也就应当包括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两个方面。心理素质讲的显然是自然素质,仅涉及素质的一个方面。这样看来,素质的基本涵义应当表述为: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称为素质。”“素质可以分为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两类。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它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它属于纯先天因素;

社会素质既然是后天获得的,可以说它属于纯后天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介乎生理素质与社会素质之间的素质,可称为心理素质,它乃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

“素质的涵义已明。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既简且明的事,根本用不着多费唇舌。” “根本用不着多费唇舌”,讲得多么明快!可是,《研究》的这番议论仍然令人费解:

1.何谓“人的本质”?《研究》在论述它的“教育人本论”时,曾这样说:“我所说的教育人本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据此可知,《研究》所讲的“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的第六条中,对“人的本质”是这样讲的:

“人的本质并不是某一个人生来固有的抽象的东西。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4] 很清楚,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不包括“某一个人生来固有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包括《研究》所说的“自然素质即生理素质”。“自然素质即生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来固有的”。《研究》把“人的本质即人素质”界定为:“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称为素质。”这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是很不同的。《研究》的说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2.就逻辑而论,如果说“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那么,它们都应该具备有“素质”之所以为“素质”的“特点”或“属性”。什么是“素质”的“特点”或“属性”呢?照《研究》给“素质”所作的界定来说,这“特点”或“属性”就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 《研究》讲得十分清楚:“自然素质亦称生理素质,它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它属于纯先天因素;社会素质既然是后天获得的,可以说它属于纯后天因素。”纯先天因素的“自然素质”和纯后天因素的“社会素质”自然是不具备“素质”的上述“特点”或“属性”的。难道不是这样么?只有《研究》所说的“心理素质”符合它所作的“素质”的界定。

《研究》对“素质”所作的界定,和它对“素质”所作的分类是冲突的,其界定与其分类“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势不两立!准上两点,我们认为《研究》并没有把它所说的“素质”的涵义弄明白。“素质”的涵义都未弄明白,就去讲“提高素质的教育”,这很令人费解。二

“素质教育”一词的产生,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产生的。故而论“素质教育”者总是要提到“应试教育”的;而且常常引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重要文件中的一段话作为论述“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先进性的论据。这段话是这样讲的:

“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这段话中两次使用了“素质”这个词。这段话中讲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不是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的意思呢?要弄清这点,首先要明白“素质”这个词,在文件中的含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开宗明义就这样讲: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这里讲得很清楚,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特制定本纲要”;而没有讲“提高什么什么素质”。“水平”二字,一目了然,不需要作任何解释。

《纲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个重要问题,讲了五十条,怎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在共五十条的论述中,有这样的带有“素质”一词和“水平”一词的一些话语:“国民经济整体素

质”,“劳动者素质”,“政治和业务素质”,“政治业务素质”,“全民族的素质”,“全民族素质”,“民族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业务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素质”,“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民素质”,“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待遇较高的师资队伍”。

就《纲要》的全文来看,“素质”一词的含义,在这里就是“水平”的意思。“劳动者素质”、“民族素质”、“国民素质”、“教师素质”和“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等,都是指相应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的水平。“素质”就是“水平”之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中“素质”该如何解释?如果不把“素质”理解为“水平”,那么,“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区别何在?只有把“素质”一词的涵义理解为“水平”,才符合《纲要》在开宗明义的第一段中所谈的“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意思。

“素质”一词在《纲要》中虽然使用了二十次,却没有“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影子。《纲要》第七条中有这样的论述:“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里的“转轨”云云,并不是讲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是:使只注重文化科学知识、片面发展的、面向少数学生、死板枯燥的“应试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教育。这是很清楚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同于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提倡、推行“素质教育”的论著,也不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如果二者等同,“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没有必要了。毫无例外,凡是论述“素质教育”的论著,都要把“素质教育”与人所共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挂起钩来”,并论证“素质教育”如何如何比全面发展教育更科学更先进。——如果没有这种科学性先进性,“素质教育”还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必要呢?

有文章这样讲:所谓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5] “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这一事实,人所共知,在“素质教育”这名词出现之前,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任务。今天,把它说成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理由是什么?

又有人说:“‘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其基本内涵。[6] 事实是,在“素质教育”这一名词出现之前的许多年,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中,就已把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了;而今却把此内涵说成是所谓“素质教育”的东西;请问:“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到底是一回事呢还是两回事?

上述问题都是需要认真回答的;不然,“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科学性就很令人怀疑。三

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的阐述,燕国材的《研究》是较全面细致的;从“素质”的界定到“素质教育”的涵义、分类、基本特点以及其有效实施等等,都费去了许多唇舌;而且把他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也揉了进去。

关于《研究》对“素质”的界定,上文已经讨论过了,不再赘说。在此,仅就其“学生主体论”和A=F(I•N)这个公式讲一点我们的鄙陋之见。

1.“学生主体论。即主张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有什么根据说“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研究》是如此说:

“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因素(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大系列,即外部(客体)因素(条件),简称外因;内部(主体)因素(条件),简称内因。„„心理发展,这实质上仍为内外两因的相互作用„„。条件——根据论。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凡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就叫做心理内化,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说,在教育过程中,除学生主体属内因外,其余的一切因素,如政治要求„„教师作用等等,都属于客体——外因范畴。这样看来,„„以内因为依据,即札札实

实地以心理内化论为关键,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从这段论述中不难看出:《研究》把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动力”同“条件”的关系,弄混淆了。

“主体与客体”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7]故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客体。《研究》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混同于教师的教育活动,说“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唯一主体。”这是不是概念混乱? “内因与外因”是“表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同条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8]

《研究》把学生的心理内化和教育活动混淆起来,把外因称“客体”,把内因称为“主体”,弄错了哲学范畴,“把张飞的胡子往岳飞的脸上安”,不知燕教授有何根据?

2.关于公式A=F(I•N),《研究》说:“公式中的‘其它条件’指客观条件,可用'E'来表示;'A'代表成功、成就;'F'为数学的函数关系;'I'代表智力因素;'N'为非智力因素。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成功,假定其客观条件是差不多的,那么,就是由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同时,事实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因素本身是无所谓积极性的,只有非智力因素才有积极性。”“智力因素的积极性来自非智力因素。”

把《研究》这段解释和燕国材的“IN结合论”的有关说法与这个公式相对照,不难发现A=F(I•N)这公式的错误。

(1)《研究》讲得明明白白:“公式中的‘其它条件’可用'E'来表示。”不知有哪一位读者能够在A=F(I•N)中看见“E”?公式中根本没有“E”,而要说有“E”;这是怎么一回事?

(2)根据众所周知的数学原理,A=F(I•N)中的“I”和“N”都是变量,不是常量,不是一个既定了的“定数”;可是,据燕国材的“IN结合论”的说法:“任何人的非智力因素都是后天培养、发展的结果。”[9]而人的智力水平则是“生来超常就是超常,中常就是中常,低常就是低常,”[10]“智力因素本身是无积极性可言的,只是非智力因素才具有积极性。”[11]可见,非智力因素是个变量,而智力水平则是一个“定数”,是一个常量。

例如,某学生学习三门学科,一门学科的成绩优秀,一门学科的成绩中常,一门学科的成绩低劣。照“IN结合论”理论来说:三门学科的成绩的差异的原因,不是该生的智力水平的问题(生来超常就是超常,中常就是中常,低常就是低常,是不会改变的);而是其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意志等等)的积极性的发挥与否的问题。

“I”(智力因素)既是一个“定数”,是常量,怎么又被塞进变量的行列,与“N”(非智力因素)混在一起,冒充变量呢?这不是“IN结合论”的论述,和其提出的A=F(I•N)公式之间的冲突么?

《研究》认为:“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定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人本论、学生主体论、心理内化论与IN结合论的理解与把握。”它又说:“学生主体论是教育人本论进一步的具本化。”“IN结合论又是心理内化论的进一步具体化。”

我们在上文已论证过“学生主体论”是个概念混乱的理论;如果“IN结合论”又是一个漏洞丛生的理论,我们教育工作者又将如何去把握《研究》所谈的“四论”呢?《研究》对“素质”的涵义都还没有讲清楚,就讲“素质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使人捉摸了。何谓“素质”教育的“效果”?

窃以为,讲“素质教育”,论“素质教育的效果”,首先应该辨明什么叫“素质”?讲“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先进性”,应该弄清“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区别,不能把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的东西说成是“素质教育”的东西;如此,“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才有生命力,素质教育的理论才有可能建构起来成为一种新教育理论。

第三篇:素质教育之我见

语文教育的衰落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语文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渐渐感到语文教育的衰落。一方面学校的课程安排把语文课程编排在最不利的时间,一般都在上午第四节,要么是下午第四节。这充分体现出对语文的不重视。二是学生热爱文学写作的大量减少,许多学校没有文学社,没有作文竞赛,学生写作文似乎只为考试,失去了作文表达情感,表达感悟,自我教育以及影响他人的功能。也失去了以生命写作,以生活写作的原始动力。三是语文教师本身对语文的不重视,认为语文再怎么干,也不容易出成绩,语文老师不读书,不写文章。对语文没有激情,又怎么能引导学生对语文有激情呢?四是社会风气对语文教育的轻视,有补英语,补习数学,有谁听说补语文的。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素质与本国的语言文化学习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文化的丧失,势必失去民族特色,而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离不开民族语言教育,我们又怎么能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呢?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多年,然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没有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制度没有变,要想从根本上完全扭转大局,不是一两个教师所能改变的。要做好素质教育,我认为首先要改变人们的观念。严格要求学校不能以成绩衡量学生,而以ABC等级从纪律,道德,劳动,学业发展来衡量一个学生。不能单纯的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能继续发展,当考评的形式多样化之后。那么人们就不会再把眼光紧盯在成绩方面。老师也不会只要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它方面。那么许多家长也不会因学生的成绩要求学生上补习班,也不会因为成绩放弃对孩子的培养,过早的流入社会。现在农村的孩子过早的辍学,外出打工的不在少数。原因是成绩过早的摧毁了他们的信心。而他们除了成绩之外没有了可以骄傲自豪的地方,在学校他们失去了兴趣,失去了维护自己尊严的基本的东西。所以许多孩子宁愿辍学,走向社会,也不愿意呆在学校。许多人成年之后都会明白,工作之后在学校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是没有用的,而后来的大部分人的成功也不也不见得与成绩有关系。而是与自身的品质习惯有很大关系。然而中国的教育似乎与育人没有多大的关系,倒是与成绩和考试有很大的关系。所谓一好遮百丑。单纯的培养成绩优秀者,势必忽视成绩不优秀的。他们在各个方面得不到提高,又怎么称得上为了学生的发展呢?当然作为教师,我们阻挡不了大局,但可以为推行素质教育做一下实践。作为老师可以强调成绩,但不能唯成绩。要注意多方面考察学生。找到学生的优点,许多学生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发挥他得特长,让他有成功感,找到做学生的价值和尊严,这样他才能去热爱学校,在学校得到发展。

第四篇:初级中学抓素质教育

初级中学抓素质教育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扭转教学质量陷入低谷的不利局面,本学期开学以来,我校多措并举,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工作责任,全体教师众志成城,群策群力,以共谋学校发展大业,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制度化为基石,人性化为辅助,以增强队伍凝聚力。做法有:一是推进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量化考核制”为基本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机制和质量激励机制。管理制度教师人手一本。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树立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9月23日,县教体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报告会走进我校。根据活动安排,全体教师写出心得体会,分析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检查,加以整改,收效显著。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和”,凝聚人心。开学伊始,领导班子就深入教职工内部和教学一线,与教师促膝谈心,坦诚相待,以心换心,聆听教职工心声,并帮其解除工作上的后顾之忧;班子成员对教师管班、教学全力相助,使广大教师底气十足,心无旁骛,专心工作。团结全体教师,使其甘愿与学校荣辱与共,做到“以校为家,甘当主人”。

二、优化管理,提高教学效率。一是抓好课堂管理。该校鼓励教师学习“洋思中学”先进理念,并结合该校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走自己特色教学之路。二是要求教师深入班级,强化课后辅导,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三是抓好教学常规检查。学校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和考评细则,班子成员分组每天不间断巡查教室,随堂听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督促教师搞好课堂教学和管理,提高教学效率。每2周进行一次常规详查。四是抓好教师培训,促进教学研讨。制定和实施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实施常态化管理;着力创新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推进校本培训工作,强化校本培训工作的管理。

三、关注学生,促进有效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丰富校园生活,激发学生潜能。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我校成立了学生篮球队,每周跟教师篮球队切磋球艺,增进师生情谊。二是加强正确引导,养成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此,11月1日,我校举行了以“立志成才”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初级中学应将坚持“抓队伍、促管理;抓机制、促提升;抓特色、促内涵”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和谐快速发展

第五篇:素质教育之我见

大学生素质教育之我见

有人说“校园是最后的一片净土”,听得出来,话语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无奈。我们从小被教导,人是美好的,而社会是人的集合,无疑也是美好的。可是,当我们离开校园、步入社会,除确实看到它美好的一面,恐怕更多的是它阴暗丑陋的一面,后者大有超过前者之势。远的不谈,单就2008年而论,政治上的“东突”、“藏独”,郑少秋等贪官的落马,演艺界的“艳照门”,卫生食品领域的“三鹿奶粉”、“广元桔子”,这仅是我们所熟知或被曝光的,那么,被掩盖、被压下去的,还有多少?“如果生活欺骗了你”,该怎么办?,《春秋》责备贤者,就是说这个社会上的精英、知识分子、读书人们,应该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推动整个社会的向光明的一面发展,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大学生,是读书人,是知识阶层的后备力量。古往今来,无论东西,学生群体都在推动历史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东汉的太学生、近代的“五四”。但是,在现时,我们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不是有什么不妥之处呢?在目前的教育方针和专业设置、侧重上,可以看出一点,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学校是在生产螺丝钉,而不是在培养人。试问,一个螺丝钉需要什么素质吗?答案显然是不需要。充其量是要求结实、耐用,这边一生产出来,那边马上就可以用,当然也允许有几个毫米之内的误差,质量不过关,扔了,换一个就是了,仅此而已。确实,我们也制作成功了少数的杰作,但很不幸的是,外国人花几个钱就买去了。就这样,螺丝钉们一批批的在教育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源源不断的安装到社会这个大机器的各个螺丝孔上。但是,为什么造这个机器,该让它发挥哪些作用,我们想过吗?也许想过,但这个理念有贯彻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并发挥了好的作用吗?未必。

我们先不看这些恼人的现状,让我们谈些关系根本的问题。大学,英文的对应单词是“university”,其原型为“universe”,中文翻译为“宇宙”!也就是说,大学是培养志向远大、知识渊博的人的地方。我们中文的“大学”,也很不错。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毫无疑问,这些都在说大学是个启迪人智慧的地方。大学中,不外两类人,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两者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再构成学校。再高的大楼、在好的实验室,都顶不了什么用。其中,我想,教师是占第一位的,开启的是天堂之门、或是地狱之门,钥匙都在他的手上。韩愈曾很是精辟的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形而上者为之道,”也就是传承人类数千年来的文化精华,传承文明;“授业”,所谓“业”,即“职业”,就是我们步入社会,是吃哪一碗饭的,是做建筑师,还是美术家;“解惑”,对于“道”或“业”,只要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给学生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这样,既有赖以生存的技艺,又有精神世界的追求,真的很是精辟。这六个字的内容,不一定要有一个教师来做,众多教师一起完成这个功能,也是不错的。重要的是,只要是一所大学,就应该同时具备这三项内容,最好不要偏废。可是看看眼下,可以给学生一门手艺的确是不少,但能给学生一份精神追求的又有几个呢?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自身的完善,素质的塑造,重点还是我们大学生自己。毕竟,老师无法代替我们去走我们自己的路。如前所引《大学》开篇句所言,大学的道理,在于明了最高的道德,它起始于热爱自己的人民,结束于最高、最圆满的善,即达到人类光辉理性的最高点。很明显,这不是我们能够在学校短短几年里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孜孜不倦的去追求。大学生素质的塑造,其实也就是我们塑造做人的素质,至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人”的艰难。再加上前面述及的种种干扰,我们是否就放任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呢?似乎我们大多的大学生同胞已是这般情形了。

“该不该放下沉重的壳,寻找哪里有蓝天”,就让我们做一只蜗牛吧,将生活的重担背负在肩,一步一步勇敢的向上爬,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相信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

下载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之我见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之我见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龙塘初级中学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注重开发受教育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作为一名在小学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想浅谈一下对我国农 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精选五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我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旗帜鲜明的提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劳动,学会审美,使学生“德、智、......

    幼儿素质教育之我见(五篇模版)

    幼儿素质教育之我见 兴义市向阳路小学幼儿园 杜燕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目的是使幼儿得到完整的发展,在体力、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协......

    素质教育之我见演讲稿(教师版)

    素质教育之我见演讲稿 大家好,咱们先来看两个真实的故事吧。近日,涡阳县XX学校有个13岁男孩叫周X乐,因为挨了父亲的打,一怒之下离家出走,这则消息呀,迅速就刷爆了咱涡阳人的朋友......

    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

    港区初级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汇报

    港区初级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情况汇报一、认真学习,统一教师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我们组织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理论、文件,统一思想认识。我们三位校长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旗帜......

    初级中学素质教育教师评价方案

    初级中学教师综合评价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管理,鼓励教师深入探索教学规律,逐步实现教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