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素质
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我国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词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 古以来就非常 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 不学礼,无以 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 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因为,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加剧,小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会尊重师长,大至行为放浪等。这一变化令人瞠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乃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明建设乃至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重要课题。
一、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素质的关系
1、礼仪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起点。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是人的内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普罗提诺曾经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但是, 在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对矛盾中,我们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外在礼仪形式的重要作用。正如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约翰所说的那样:没有经过琢磨的钻石是没有人喜欢的,这种钻石戴了也没有好处。但是一旦经过琢磨,加以镶嵌之后, 它们便生出光彩来了。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无论什么事情,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悦。”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离开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道德理论和思想是空洞和无用的。所以礼仪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和道德情操 的起点。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 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就不可能产生积 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2、礼仪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礼仪自古以来就被用来为君子的修身养性之道。古人学礼的目的有三: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身便是其中的第一目的。而良好的性情修养就是一种良好心理的体现,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恰当确切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有效地规范行为,体现出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妥善的处世风格:表现为有理性,有较强的控制力。其中理性是事业成功的重要素质。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加之青年气盛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同学在拳头挥向同学之后往往很懊悔,当时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在礼仪学习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孔子曰:“克己复礼”意即克制自己,崇尚礼仪。孔子的“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都是培养人的理性。良好的礼 风范是在克制并渐渐消除 自己不良的习性、欲望,天长日久磨炼形成,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3、礼仪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礼仪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礼仪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 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 这对大学生而言是他们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通行证 ”, 否则他们将“无礼而寸步难行”。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宽容、豁达的胸怀,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格, 进退自如的交往艺术, 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融洽相处,能够在自己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志同道合,互帮互促的事业盟友。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任何一个人的成功, 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与协作。而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就必须首先帮助别人, 善结良缘, 助人即助己”,这是一条黄金规则。美国的《福布斯》杂志每年都要公布400位巨富的排行榜。这400位巨富各式各样的 人都有,然而, 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点:优秀的人格素质。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总结了40余名诺贝尔奖得主,发现他们在儿童时期的智商大都为中等或中偏上,并非神童,后天的成才主要取决于良好的人格素质。有关学者认为,21世纪, 在高等教育基本普及, 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对人才的选择主要看其人格素质的优劣。由此看来,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三本护照 ,即学术方面的、职业方面的和人格素质方面的。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当前高技术化、竞争激烈和人际互动频繁的社会需要。而礼仪正是塑造高品质、高素质人格的重要途径。
4、礼仪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习到, 而这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却是必不可少的。礼仪学习能为他们补上这一课。礼仪学习中强调对内在品德的修炼,所谓的“修礼先修德”。这里的德就包含三个层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社会,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后的今天,我们的礼仪也正日益与国际接轨,我们的大学生必须能够按照标准的礼仪规范站、坐、行、打接电话、掌握办公礼仪、会谈礼仪、庆典礼仪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良好的礼仪修养能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礼仪在今天,不仅是现代职业人员必备的知识,也 是必备的素质。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都在礼仪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学生的仪表仪 容、言谈举止,往往还在学生不经意处设置礼仪考题, 考核学生的礼仪修养。金利来公司的曾宪梓先生在招聘员工进行面试时, 看其能否将放在门口地上的苕帚捡起放好,日本一些 企业让新员工打扫厕所等。
二、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途径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何让中华民族祟礼、尚礼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针对目前校园的文明现状,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校园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达礼先知书。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我”。礼仪教育,一要开发“礼”——让学生知道人与人间要互敬, 二要训练“仪”——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因此,礼仪教育要课堂化,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礼仪教育, 以实现“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仪教育包括“道德修养”、“礼仪心理”、礼仪史”、礼仪常规”等内容,让学生明确“是什么”、“为 什么”、“怎 么办 ”,做到既明“礼”又懂“仪”。
2、以身立教、见贤思齐。从教师做起, 以身做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 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已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 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礼德修养,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3、立于礼,成于乐。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立于礼, 成于乐。他认为“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所指的“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等。所以我们在礼仪教育中可以开展知识竞赛、号召师生开展修身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开展辩论、演 讲、小品表演等, 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不文明的行为寸步难行。还可能通过广播、橱窗等舆论阵地宣传名人处世的轶事;举行大型的礼仪活动如学生形象大赛等,学校如有礼仪活动可让学生的礼仪社团来策划、组织、参与, 以此推动整个学校的文明建设。在艺术化的气氛中实现礼仪教育, 并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规范。开展丰富多彩的仪活动, 促进校园崇尚礼仪风气更浓烈。
三、开设礼仪课程 ,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礼仪课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它会比思想品德课更受学生欢迎, 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虽然二者都是讲一些行为规范,但思想品德课往往被看成一种空洞的说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礼仪则是从职业素质的高度,从塑造个人形象着手,与学生的前途 命运、切身利益、未来的工作实际需要直接联系起来, 当学生切实意识到个体形象在求职、工作、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他们对礼仪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内心境界的追求, 自觉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断拓展自我知识领域, 全面完善自我形象。这样, 就可以寓德育教育于礼仪教育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制定必要的制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有学校的校规,“礼治”是要依靠内驱力来获得的, 而“法治”是依靠外驱力来获得的,二者要形成互相补充的局面。礼仪的作用主要是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的、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 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 ,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严修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并使其制度化,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 勿躁、勿暴、勿殆,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上学时,便是以此镜铭为言谈举止的规范,养成了举世公认的非凡气质和令人折服的优雅风度。
第二篇:礼仪教育与提高大学生素质之研究
礼仪教育与提高大学生素质之研究
摘要: 礼仪教育使大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的情感的自觉”,使礼仪之美成为一种礼仪文化、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刻不容缓.关键词:礼仪教育 大学生 国家发展
当今国家之间的相互比较,不仅仅看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礼仪素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可见,礼仪之重要.而要提高国民的礼仪素养,这就离不开礼仪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乃是重中之重.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它是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它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互相尊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文明行为。真正的礼仪是人的自尊、自爱和对他人的尊重 ,是人自身发展和协调人际关„
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如何深化礼仪教育,使大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的情感的自觉”,使礼仪之美成为一种礼仪文化、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这些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艰难的求索。
先来看看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吧!现今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场合有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
不会问候,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 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类行为,与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此,我们要该意识到,礼仪教育多么的重要.(一)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
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当代大学生是 2 1世纪中国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用规范的礼仪来培养大学生尤为必要。一些大学生个人修养缺乏的原因是 ,长期以来高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教育科学规律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那么,如何提高加强礼仪教育,以便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呢?我认为,我们应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将大学生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1)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2)学校在人文素养课中开设大学生礼仪修养课程。
(3)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学校网络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4)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当然,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学礼,无以立”,以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大学生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仪表,培养大学生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是当代大学礼仪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刻不容缓,为了自己,为了我们的国家,做为大学生的我们,应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参考文献:
<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浅谈大学生社交文明礼仪教育>
<大学生礼仪教育实施略说>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礼仪素质调查报告.8docx
关于大学生礼仪素质调查报告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而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则至关重要。孔子以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此当代大学生更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自觉遵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优秀大学生、所以我们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礼仪素质的调查问卷。调查时间:2011年12月1日
调查对象:天津农学院广大学生
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法
调查目的:为了检验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让当代大学生们做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自觉遵守,讲文明,懂礼貌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基本情况:1.有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生的个人形象的好坏与个人礼仪修养有关。一般来说大学生个人形象越好,相对应的个人礼仪修养越高,但不完全正确。
2.有60%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有待提高。
3.在大学课堂会经常发生下列现象:(1)迟到,(2)早退。(3)旷课,(4)睡觉,(5)聊天,(6)听音乐,(7)吃东西(8)打电话,发短信。以上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课堂情况问题很大,课堂礼仪有待提高。
4.有80%的人认为自己与礼仪的关系很密切,工作生活都少不了礼仪。有85%的人认为在现在社会礼仪非常重要。有60%的人认为对礼仪知识不是很了解,5.有70%的人认为在社交场合介绍年龄地位相当的女士与男士时,应当先介绍女士,有80%的人认为在正式场合,男士站立时西服扣子应系上面的的那粒扣子
6.有60%的人认为在出入无人控制的电梯时陪同人员应当先进后出,7.在引导第一次来访的领导客人上下楼梯时,有70%人认为应该:上楼时领导客人走在前方,下楼时则相反。
有90%的人认为,在给老师,长辈,上级打电话时,通话结束时应让老师先挂断,自己
第四篇:大学生与社交礼仪
大学生与社交礼仪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大学生加强礼仪学习与修养,是造就现代化人才的需要。本文着重探讨当代大学生礼仪的起源、构建和发展等。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起源构建发展
孔子曾说:礼者,敬人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人人皆不可失去敬人之意。荀子也说:礼者,养也。强调礼仪是每个人皆需具备的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大学生礼仪实际上也就是大学生的一种交往和沟通技巧,现代社会随着交往的日益增多,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这些看上去是小事一桩,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及内在素质。
那么大学生礼仪的起源在哪?又如何构建并发展呢?
一、大学生礼仪的起源
创办于中国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的长安太学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正规大学,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首先出现在欧洲,11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的博洛尼亚(Bolognia)大学,堪称西方世界第一所大学。到了12世纪,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诞生,再到13世纪剑桥大学诞生,之后大学蓬勃发展。到1500年,欧洲已有六十余所大学,此后美国也诞生了最早的两所大学,即哈佛大学和后来的耶鲁大学,以及其他包括青藤名校在内的许多大学。大学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文明进步的步伐。在近代西方大学发展的基础上,1810年洪堡在德国创立柏林大学,确立独立治校与自由教学的大学原则,更明确倡导大学应有学术研究的职能。现代大学由此诞生,远远落后的德国也在科技文明上迅速赶超英、法强国。1876年仿柏林洪堡大学而进一步创新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里程碑,此后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蓬勃发展,美国的社会与科技文明也迅猛发展。德国的现代大学也对近代日本大学的诞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东京大学,以及后来的京都大学。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诞生,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1920年前后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东南大学,为此早期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此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相继发展为中国早期高水平的现代国立大学。有了早期的大学之后,也就有了早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青年群体,大学生便有了自己的礼仪规范。
二、大学生礼仪的构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全面人才,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种人才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具有较高的智商和能力,也需要有较高的情商和良好的礼仪素
质。因此,高校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的情况,大学生存在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不会问候,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荡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有的同学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与礼仪修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更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礼仪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礼仪是对大学生在校园范围内以及在校外与他人交往的行为规范,其中更多地强调大学在校园范围内的礼仪交往。
大学生礼仪有着与普通礼仪相同的共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更高要求。
1、校园礼仪的主体
大学生是校园里的主体,对大学生在校园行为规范上的要求,也是校园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师生在校内进行日常活动时所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就是校园礼仪,这些礼仪包括常规活动礼仪、集会与聚会礼仪、会议礼仪、运动会礼仪等。在这些礼仪规范中,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师生的礼仪规范反映着学校人员的素质和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2、大学生礼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扩大,人类社会产生了礼仪规范,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古代强调礼仪的权威和尊严相比,现代礼仪更多地体现在人们之间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心意表达和友谊增进等方面,这就以为着礼仪不是所谓“上层人士”的特权,而是社会对所有公民的行为规范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言行举止自然会受到公共礼仪的束缚,所以,大学生在遵守公共礼仪方面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大学生礼仪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的礼仪更多地要同我们所处的环境相联系,即突出校园礼仪的特色。校园活动礼仪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在校园礼仪中无论是常规活动礼仪,还是集会与聚会礼仪,都要体现出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友爱。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因而对于我们的礼仪要求也要比社会中同年龄层次的青年人高。这种高要求就表现在对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礼仪要同我们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能是“有文化,没教养”的代表。[1]这种较高的礼仪要求表现在大学生应该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个性修养、文化修养以及美学修养。
3、大学生礼仪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对于大学生的礼仪要求,不仅是停留在课堂的教学、辅导员的教育、学校的会议之中,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在大学生的行为中。长期以来,学校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大学生礼仪教育并没有单独成为一个教育体系,而是蕴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且呈现出大学生礼仪教育政治化的趋势。这就导致学校在开展大学生礼仪教学过程中要么是讲得很少,要么就是讲得虽然很多,但要求又太高,让学生觉得难以达到,这就使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礼仪教育大打折扣。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重视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贯穿始终,并且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以及联系工作过程中更要充分重视礼仪的重要作用,因为这种礼仪不仅是他们在找工作时所必需的,就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了,同样十分重要。武汉大学在2000年所进行的一次“社会究竟需要什么人才”的用人市场调查中,大学生在“文明修养”、“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自知之明”等方面就不为社会所完全认可,这实际上就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敲了一次警钟。[2]
(二)大学生礼仪的功能
大学生礼仪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功能?礼仪的作用就是为了交往与沟通,在现代社会里,交往与沟通越来越重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经提出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人际关系中彼此能够谦让。也就是说,在这次大会中就划时代地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作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有恰当的人际交往,而恰当的人际交往又需要合适的交往礼仪来完成,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礼仪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
1、大学生交际生活的一把钥匙
社会心理学提出了“相似性吸引”的理论,即个体之间如果在文化背景、生活状况、社会地位、职业特长、风俗习惯等方面相接近,就容易在心理上、感情上、行为上趋向一致,产生共鸣和相互信任,并进而相互建立友谊。大学生在学校里有着相接近的文化背景、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如果懂得在交往过程中的礼仪,就容易与其他同学交往,其他同学也会乐于与其交往。相反,在交往过程中不懂有关的知识,则很可能被其他同学排除在外。
2、和谐校园的一块基石
和谐校园是学生完成学业、培养良好素质的良好环境,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而良好的校风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尽管现在高校学生刚一进校就要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但关于礼仪教育的知识尚未很好地融于该教材体系中。其实,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大家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
有的同学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其实不然。开展礼
仪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就是让大家懂得如何遵循礼仪规范,发挥礼仪规范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3、大学生事业成功的一个手段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上社会,实现社会化之前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我们来讲,加强礼仪学习和修养,是塑造自我良好形象的必然需要。面对将要跨进的社会,无论是交友还是求职,或者是创业,只要是在社交活动中,就需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待人,言谈举止得体大方,做到谈话高雅、举止文明、穿着得体。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他人的帮助,在事业上获得广泛的支持。
4、大学生完善人格的一个途径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Allport)曾经提出了六条健康人格的标准,即:①具有自我接纳的能力;②具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③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并且能够接受自己;④在知觉、思想与行动上能够充分配合外界,不加歪曲;⑤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一定客观的了解;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3]从奥尔波特的这六条健康人格标准不难看出,其中有多条谈到了社会交往礼仪的要求。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礼仪能够促进个体人格的完美和提高。
(三)大学生礼仪的教育
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就是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要注重礼仪问题,老师也要注重。为人师表,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校园里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礼仪活动,包括国际礼仪的培养。
三、大学生礼仪的发展
知书达理,以礼待人,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深入大学校园就不难发现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
社会在进步和发展,要求大学生所要遵循的礼仪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说,大学生礼仪的发展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一)大学生礼仪与公共礼仪发展相结合社会在发展和进步,公共礼仪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譬如,封建社会的公共礼仪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对封建社会中的一些优秀礼仪规范的继承。礼仪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社会成员中的个体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与成功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礼仪属于礼仪之中的一个范畴,是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这种行为规范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当公共礼仪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礼仪要求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大学生礼仪与交往能力紧密联系
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开放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很多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社交障碍与情感危机往往都同交往不适有很大关系。而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提高大学生交往与沟通能力,所以,大学生礼仪与交往能力有着密切联系。
(三)大学生礼仪与感恩教育联系密切
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是要提醒世人,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养育、教师的教诲以及社会的关怀常常抱着感激之情。这种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在感恩教育中把礼仪融入其中。
我们可以很容易做到,只要常怀感恩之心。在校尊敬师长,在家尊重父母。这,就是感恩。这,也是礼仪的完美体现。
十分感谢xxx老师让我们对现代社交礼仪、大学生礼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了解到礼仪的重要性,学会一些简单的礼仪、礼节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娅:《大学生人际交往》,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9页
[2] 郭娅:《大学生人际交往》,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3页
[3]刘连兴、王景平、张美君:《大学生礼仪修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第五篇:大学生与社会礼仪
大学生与社会礼仪
大学生与社会礼仪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礼仪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千多年前,许多思想家就对公关礼仪的作用有过重要的论述。如: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大思想家荀子更是把礼与法相提并论,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容、仪式表达出来的就是礼仪。因此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礼仪不仅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礼仪不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作为当代大学生理所应了解和掌握公关礼仪的本质、原则和规范,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与现状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也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礼仪教育的欠缺使得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欠缺,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1、师生间缺乏基本礼仪
(1)教师宣布上课后,学生仍各干各的,说话、吃早餐......全然不顾教师在讲台上等着讲课;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也常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教师配合,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情形;下课时,老师还没有离开课堂,有些学生早就窜到老师的前面去了,向冲锋一样。
(2)对于老师的批评指正没有认真接受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当老师的批评与事实有出入时,很少同学能在老师讲过后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也没有在事后寻找适当的场合、时机加以说明,而是顶撞老师,在课后散布对老师的不满情绪,发泄无礼言辞;上课迟到了没有在门口喊“报告”,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就擅自推门进入;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请教老师问题时没有注意礼节,请教态度欠谦虚,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述,反问甚至质问老师;到老师家拜访时事先没有预约、没有礼貌登门。
2、与同学的交往缺乏礼仪
在大学里,同学们朝夕相处,是亲密的伙伴。同学情是大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充满了纯真、浪漫、活力的特点。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却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礼貌行为。如以下这几个方面:1.不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不尊重同学。2.当同学遇到学习困难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3.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品头论足,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4.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没有相互尊重,乱开同学玩笑,或者做有伤同学自尊的事。5.有求于同学时没有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语言;借用学习用品时,没有征得同学的同意就拿,用后归还也不言谢。6.在学校宿舍没有遵守作息时间,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熄灯就寝,大声说话,打扰其他的同学休息。7.不自觉保持宿舍的清洁卫生,既不搞好个人卫生,又不热心主动搞好室内的清洁卫生。8.未经主人允许就随便动用他的茶具、碗筷、毛巾等用具;随便翻阅别人的书信、日记等。9.不爱护宿舍公物,对拜访的同学不热情友善
3、校园公共场所缺乏礼仪校园公共场所是同学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地方,很多同学就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礼仪:1.在图书馆大声说话、书架上的书阅读后不放回原处。2.在饭堂不按次序买饭、插队;浪费粮食、随地倒剩菜剩饭。3.在集体活动时大声喧哗、在集合场地乱扔物品。4.在校园内随便穿拖鞋、背心或奇装异服,随口乱说脏话。
4、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礼仪缺失 少数我们中的大学生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基本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而来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些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许多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打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欺骗父母,向父母频繁所要钱财用于其它方面的不正当消费。学生不能说因为和父母亲近就不讲礼仪,相反我们对养育我们的父母更礼貌,更尊重,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子女对父母的特殊礼仪去对待他们。
二、导致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分析
1、自身修养的不足
由于大学生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因此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论文抄袭、考试违纪舞弊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做“枪手”、助学贷款欠款不还等行为,也并不觉为耻。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合住、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2、家长过分溺爱所至。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和“第一掌门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爱心泛滥成为“溺爱”,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合作、严于律己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加之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礼仪,没有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致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同时,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
3、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
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一直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灌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这些四字的道德规范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大话、空话,在孩子们的心中激不起一点波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于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文字,他们又如何将其付之行动呢?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 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的、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 表现出反社会规范行为, 如违纪行为的泛化, 酗酒打架屡见不鲜, 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等, 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 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青年人还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 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 这样必然会导致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同时, 也存在着大学生的一些礼仪行为在一些缺乏礼仪规范的社交中暂时吃亏, 或被认为犯傻而不被理解。如, 一些大学生抱怨在公车上主动让座, 常被另眼相看, 因此, 即使让座, 也要看人, 要么就不让。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做品德高尚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主要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传跨越时空,亘古至今,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现如今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上是高层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与拼搏。众所周知,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道德思想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营造良好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说明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品格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老师,一本好的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都可以让更多的人懂得什么叫做礼。所以,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重视家庭环境的熏陶,强化中小学礼仪教育的早期投入,美化人际环境,净化社会风气,营造社会礼仪氛围,礼仪教育就一定会结出硕果。古人说得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国家安定的前提。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是靠人们的自觉、靠社会舆论来维护的。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礼仪道德规范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克制的能力,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提升大学生礼仪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
3、利用网络开展礼仪修养教育实践
文明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让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联。网络环境的礼仪修养教育有助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采取“网上”聊天、辩论和咨询等方式,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四、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礼仪知识,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们在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以礼仪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搞清楚按礼仪办事的必要性,及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真正认识到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时在言行上所应当遵循的“规矩”,以免在工作、学习等日常事务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不合礼仪要求的行为,甚至发展为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做不合礼仪的事情,而是由于对各种事情、场合、活动等方面的礼仪无知和不能正确理解造成的。因此,提高认识,是加强礼仪修养的起点。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教育,营造礼仪的环境和氛围。
2、明辨是非,自觉自省。
在交往礼仪中,有的真诚,有的虚伪。明辨是非,不仅要求识别虚假的礼仪和非礼现象,而且还要正确对待旧社会遗留下的、已不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一些礼仪现象,譬如应教育大学生坚决抵制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自觉自省是由礼仪修养的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最终要取决于有没有高度的自学性。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在外力的推动下,也许你会“强记”一点礼仪知识,但根本不可能进行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也就是空谈了。内省是一种经常性的自觉的自我检查,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重要途径。“吾日三省吾身”是儒家的修养法则,对当代大学生也是适用的。
3、注重实践,非礼莫行。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用实践来检验。因此,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地使用礼仪,用礼仪培育自己美好的心灵,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去影响他人,用礼仪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另外,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而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从小事做起,点滴养成,还依赖于有克服坏习惯的决心和毅力。因此,大学生要彻底改掉坏习惯,用礼仪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合乎礼的就做,不合乎礼的就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绝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所以,个人的形象礼仪是内在精神与外部风貌的展示,也代表着整个群体的形象。作为现代礼仪的主要传承者和代表社会发展希望的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不仅仅代表其本身的素质,还代表了其所在院校的整体形象和大学生的群体形象。加强礼仪修养,通过个人形象管理,进一步增强其社会竞争力,是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一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