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礼仪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礼仪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礼仪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程立
(市教073班 1446070305)
摘要:何为礼仪?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何影响?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在礼仪修养的不足之处,分析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提出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可行的各种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它主要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几个部分的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我们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
一、受教育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
大学生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拥有高素质的一类人。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加剧,相当一部分人从温文尔雅的社会精英滑落到被某些文章称之为“丑陋的大学生”,这一变化令人瞠目,大学生这些行为,被人形象的称为“受教育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
全国各个高校都制定系统的大学生行为规范,许多学校甚至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但这种管理措施效果并不明显:我们在夏天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同学穿着拖鞋去上课;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任意损毁;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大声喧哗;上课随意迟到、早退;摔酒瓶、讲粗话、乱扔果屑纸条等。这些本不该有的现象,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
大学生的这些不文明行为,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与大学中的素质教育过大、过空,质量欠佳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总是在说大学生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究竟做什么,究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生究竟应该或者说可以得到什么却没有多少大学生了解。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只是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为何物。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出了许多年,但是似乎只有在进入大学后,即将面对找工作了,我们才发现素质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也都是在大学里才发现个人素质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在大学里更好的做好素质教育呢?
二、礼仪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一次被采访到下列问题:“如果让你离开你的办公大楼,您还可能创办出如此奇迹的公司吗?”他回答如下:“当然可以。不过,得让我挑选出100名员工带走。”比尔·盖茨曾讲过“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其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如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都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终其原因,主要是个人素质达不到企业的需求。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言行举止,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时代是礼仪理性的升华阶段,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的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文体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通过举办校园不文明现象评选,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参考文献:
[1] 李琳.浅谈大学生社交文明礼仪教育[J].暨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42-44
[2] 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3):281-283
[3] 赵梅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116-119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的基本礼仪与素质教育
浅谈大学生的基本礼仪与素质教育
潘伟杰
(中山大学工学院2009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学号09334046)
【摘要】一个人的礼仪素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个人素养,体现出他所受的素质教育本文将通过分析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和成因来说明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的重要性,同时阐明素质教育和提高礼仪素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 素质教育
所谓礼仪,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它主要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几个部分的内容。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把以礼待人、知书达理作为自己的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外部的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如国内外形势、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教育环境优劣等因素,在校园里不乏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而一个人的礼仪素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个人素养,体现出他所受的素质教育。本文将通过分析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和成因来说明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的重要性,同时阐明素质教育和提高礼仪素质之间的关系。
一.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
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水平因学生所在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普遍来说,由于进入高校之后教育的重点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上,学校很大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礼仪素质层面上的培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意识淡薄,欠缺谦虚态度
部分学生在父母的娇纵宠爱下养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在校园里表现为不尊重长辈、老师、同学。这种现象在校园里随处可以见:接受别人帮忙后一句谢谢也没有;上课迟到了没跟老师说抱歉直接堂而皇之地走进课室;与他人意见分歧时觉不肯退让,并且总是试图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别人。在别人眼中这些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不懂礼仪的表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总是出现在80后、90后的大学生身影,成为了80、90后大学生普遍的一种弊病,导致这部分的学生难以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公众意识缺失,不懂分寸。
部分学生的社会公众意识淡薄,在公众场所行为表现得随便。在校园里表现为:在公共场所如图书馆或自习室里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随意在课室的桌子上刻画东西、留意等,而且乐此不彼;在雪白的墙壁上留下清晰乌黑的鞋印;课室、图书馆、校道上随处扔垃圾,即使垃圾桶就在不远处;过马路不看红路灯(尤其是骑自行车的学生)。这些行为归结为缺乏公德意识,不懂得爱护公共财产,不讲究公共卫生。在公众场所都不懂这样的分寸,倘若走出校门,这部分学生更是会肆无忌惮,损坏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3.为人处事强势,欠缺容忍的雅量。
部分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缺乏友好态度和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给人的感觉就是难以接近。在校园里表现为:容易意气用事、情绪冲动,小则恶语相向,大则拳脚相加;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不是心平气和解决,而是将矛盾激化;容易将小事夸张化和扩大化。这些行为对学校和同学乃至个人都带来消极的影响,而这部分同学却表现得满不在乎。
4.盲目追求时尚,不注重仪容礼仪细节
部分学生错误歪曲时尚的含义,对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认识有所偏差,过分执着于外在美的表现,对美的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在校园里表现为: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时尚潮流,浓妆艳抹,服装怪异;平时不注意身体的姿势,站不像站,坐没坐像,走不像走;在庄重场合穿得太随便,在平时穿得过于隆重,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称。这些都体现出大学生在仪容礼仪知识上的缺乏。
综上可见,大学生礼仪素质的不高与我国素有的“礼仪之邦”的美誊不相称,影响了大学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养成。高校礼仪教育的薄弱在某种程度上己严重制约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所以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迫在眉睫[1]。
二. 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成因分析
在上面笔者讨论过了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质现状,而现在来分析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成因。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成因有:
1.国家在推动素质教育中的力度不足,在政策上缺乏监管力度和评价机制。而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国家在这方面没有较为明确的指导政策作为推动礼仪教育的动力。另一方面,地方在落实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政策中表现得并不积极。这些导致礼仪教育乃至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空话。
2.学校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被灌输的思想是分数大过天,而学校的主要目标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到了大学,学生也难逃应试教育的魔咒,成绩好的同学受到的关注会比成绩差的同学更多。而这里掩盖的事实就是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素养。成绩、升学率等使学生和老师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到急功近利的层面上,根本无暇顾及所谓的礼仪教育,更何况素质教育。
3.家庭在学生礼仪修养形成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对其子女有着重要的影响。若父母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作风端正、品行端正,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从而有利于提高子女的道德素养和礼仪素质。倘若父母为老不尊,作风腐败或者过分宠爱,会对子女的道德情操养成产生消极的作用。而当代大学生,很多来自80后和90后,被父母溺爱者大有人在,父母为了让子女过得好些,或者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时候过分纵容子女,长期以来导致了子女的礼仪修养不高。
4.大学生缺乏评判是非的杠杆,不懂如何分辨对与错。在受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学生难以判断如何现实中存在的是非,在行为上则表现为不懂礼节。一方面,学生不懂得主动去获取礼仪知识,在社会重理轻文的风气下平时只注重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个人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礼仪践行能力欠佳[2],在课本上学到了关于礼仪的知识,但在现实中却没想过真正付诸实施,礼仪修养的提高成了空话。
三. 素质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出了许多年,但是似乎只有在进入大学后,即将面对找工作了,我们才发现素质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也都是在大学里才发现个人素质的重要作用。
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门学问,或说是一门艺术,它当属美育的范畴。礼仪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能够掌握到“学、知、爱、会、赏”的本领,即学美、知美、爱美、会美,并最终能够欣赏美鉴赏美。
成功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学生成功的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形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可将社交礼仪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3]。
四. 结语
总之,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就能凭它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所以加强礼仪教育,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与有序,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薛琼,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思考[J]2006(12),23-26
[2]徐爱华,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01),81-83
[3] 杨娟,毕启冬,大学生礼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J]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9(03),43-45
第三篇:浅谈商务礼仪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实用商务礼仪论文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班 级: 2014级专科2班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浅谈商务礼仪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礼仪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而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民族的未来更应该要学习各种礼仪,做到知礼、守礼,发挥中华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校园活动方面的礼仪修养是校园礼仪的重要内容。
正文:
在目前经济社会中,商务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相应的商务礼仪素养可谓是商务人员重要的职业素养。大学生群体又是未来商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构建培养当代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的教学体系,改革商务礼仪教学形式是大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代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的养成,将会增强其职业竞争能力,并为其职业发展创造美好前景。现如今的很多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与商务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举个例子,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交往能力和较高的商务礼仪素养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礼仪教育,提高其礼仪素养。
所以说,大学生学习商务礼仪是很必要的,尤其是对于经管类的我们,其意义如下:
一、提升个人的素养
比尔盖茨讲“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 竞争”.进而到企业,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 素质。作为一个大学生,要“知礼、学礼、懂礼、行礼”这是现代 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为人要“真诚、热情、温和、宽容、大方、幽 默,礼貌”。但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从未意识到“形象”的重要性, 等到临近就业才匆匆忙忙从表象上对自身的谈吐、着装、应变能力及礼仪规范等进行速成式改造,因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效果往往不 尽人意。其实,大学生对高层次的道德精神并不陌生。恰恰相反,秉承优秀 的人文精神传统一直是大学教育所致力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不合群,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社交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限,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社会公德淡薄,诚信力不足等现象不乏存在。还有的大学生在崇尚个性的 潮流挟拥下,刻意追求奇异,无论个人形象还是性格举止,都与他人格 格不入,与社会的公认形象大相径庭。商务礼仪与个人形象个人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形、服饰、语言、行为举止、气质风度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而这些正是商务礼仪所涵盖的内容。商务礼仪与个人形象塑造密切相关,以商务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仪容、仪表,是展示良好形象的一 条有效途径。古语日:礼者,敬人也。尊敬他人是获得他人好感进而友好相处 的重要条件。反之,自高自大,忽略他人的存在,就会很难得到他人 的配合,这是一种不懂礼貌的表现。
二、方便我们的个人交往应酬
我们在商业交往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如何进行交往这是要讲究艺术的,比如夸奖人也要讲究艺术,不然的话即使是夸人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商务礼仪在我们的日常交往应酬中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遵行商务礼仪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根据交往的深浅程度,可将人的形象分为三个层次:对于那些只知其名未曾见面的人来说,一个人的形象主要与他的名字相关;对于初次相见只有一面之交的人来说,他的形象主要与他的相貌、仪表、风度举止相关;对于那些相知相交很深的人来说,他的形象更多的是与他的品行、文化、才能相关。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印象是由人的相貌、仪表、风度举止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对于商务人员来说,留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前奏,因为商务交往中第一印象常具有“首因效应”,并会形成较强的心理定势,对后期的信息产生指导作用。因此,作为一个商务工作者,对“第一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以商务礼仪知识、熟练的礼仪技能作为手段,对自身的形象精心设计,展现充满魅力的风采。2)遵行商务礼仪可以充分展示商务人员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外形的美丽,常常指的是漂亮的五官、健美的身段及华丽的服饰等这些表象的东西,而内在的美所包括的内容则更多、更重要。二者的结合才能使人更有风度。对一个人教养与风度的评判,不能仅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而应以社会共识进行考查,这种共识便是礼仪。商务礼仪正是衡量商务人员教养与风度的一种共识尺度,它要求每位商务人员讲究礼貌、仪表整洁、尊老敬贤、礼让妇女、助人为乐等,如果他的一言一行与商务礼仪规范相吻合,人们定会对他的教养与风度予以称道。遵行商务礼仪可以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示尊敬、友好之意,赢得对方的好感。
三、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
在商务交往中个人代表整体,个人形象代表企业形象,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本企业的典型活体广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此时无声胜有声。现代商务企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商品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质量、价格扩展到了形象、品牌的竞争,而且后者对商战成败的决定性作用也是日趋显著。在质量、价格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形象、品牌方面的竞争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一个企业的形象、品牌,是在其与客户或消费者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商务礼仪必然在企业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企业一样,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也面临着无可避免的激烈比拼,在求职、推销、洽谈、会议等一些涉及待人接物的日常商务活动中,个人形象显得异常重要,以至于成功人士都以商务礼仪的修炼为必修课程。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用以维护企业或个人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它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一般说来,在商务活动中,言行大方、得体,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办事,按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礼节程序与客户往来,是商务礼仪的基本内容。因此,正确运用商务礼仪,对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个人形象,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促进商务工作开展,实现营销工作目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时下年轻的毕业生于求职市场面对庞大挑战,要突围而出,开启成功之门,便得熟习面试时的良好礼仪。
很多雇主于招聘新人时,除了考虑学历,更着重沟通及人际技巧,所以说商务礼仪在我们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学习商务礼仪会让我们看起来更充满职业热情,富于合作精神,保持身心健康,这些都是我们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可以这样说离礼仪有多远,那么离成功就有多远。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现代商务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郝凤波商务礼仪〔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 3.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第四篇:大学生党员与素质教育
大学生党员与素质教育
大学生党员与素质教育
张庆华
(文理学院、体育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纪之交,前年交替,培养选拔年轻党员干部的战略任务再次突出地摆到了我党的面前。”大学生党员是我党的预备军,其素质教育极其重要。党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选拔党员干部,这样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党员要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1.何谓大学生?大学生党员?何谓素质?素质教育?
1.1大学生
经过小学、初、高中的学习,通过高考考核,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
1.2大学生党员
在大学求学阶段,严格要求自己,有上进心,有政治觉悟,积极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他们多为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与代表性。
1.3素质
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质(现代汉语词典)。扩展到人,素质是指一个人具有基本品质的各个要素的总和,包括其品格、气质、能力、思想品德等。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力量就是素质。”素质由先天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后天的培训、经历和锻炼所构成。作为大学生素质,由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能力、学习等构成。
1.4素质教育
指加强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能力、学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2.大学生党员在校风、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生党员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特殊身份,既是党员,又是学生。他不但是在学习、工作、社会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而且是具有较高共产主义觉悟、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锋战士。
2.1生党员要注重先锋模范作用,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学风建设为核心。
通过抓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学习上的“一帮一”活动并将学生党员的考核与其素质、业务学习、工作业绩挂钩,实行“党员模范寝室”、“党员学习标兵”等活动,用大学生党员的骨干先锋作用来带动广大学生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作为学生党员要以学业为主,学好专业知识和各项基本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在同学中起带头作用。平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关心在学习上相对偏弱的同学,对有些同学觉得没兴趣的课程,多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党员在同学和老师之间应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向任课老师及时反映情况,反馈同学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意见,做好沟通工作。关于周团同学去通宵网吧的现象,要进行劝阻,讲道理,尽力说服。
学生党员在校、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既是同学们的表率,又是同学们的朋友。在宣传和反映学生的要求和意见上成为联系学生的纽带,在联系、帮助同学方面成为他们的知心人,互相交流思想,,从而使我校、学风从量到质的飞跃。
校风是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校团精神氛围,校风建设则是校园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它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干部的作风,这些良好的风气就构成了熏陶学生成才的重要文化环境。
2.2生党员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处处以高标准来规范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吃苦在前,享受-1-
在后”,任劳任怨,尽力使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
学生党员具有党性,即具有先进性和模范性,这样才能体现他的优秀。应该与邓小平理论相结合,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尤其是讲正气,学生党员走上社会以后将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无愧于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2.3生党员在生活方面应勤俭节约,始终高度警惕浮夸、腐败之风。
在日常生活和管理方面时刻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主动承担任务。带领同学晨读,做到同学间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积极动员系或班的其他同学,学习邓小平理论,领会“三讲”精神,正确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
校风,学风的建设,需要靠我们每位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些特殊人物来带领我们搞好校风、学风建设。这批人应该是我们的领头雁学生党员,所以大学生党员在校风、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3.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党员素质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动员全体党员为实现我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目标,结合党的中心任务以及党员的实际情况,党员素质教育工作要把理想、信念和理论教育,宗旨、党性和党纪教育,形势、任务和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作为主要任务。最要紧的是要把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作为党员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教育,使全体共产党员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带头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实现上述目标,担负起这些任务,党员素质教育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2)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的原则,把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3)分类分层施教的原则,增强教育的实效性。(4)加强教育、改进管理与严格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多管齐下、提高党员素质,教育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监督是保证。
党员素质教育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经常性的工作,既要建立计划、运行、考核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保证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又要明确党员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党员素质教育,并持之以恒!
4.大学生党员应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
“德”和“才”是一切人才成长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以德才兼备作为所有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标准,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基本规律的。
4.1怎样看德
我们一贯把“德”作为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是因为道德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看一个党员干部的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的表现。这方面的表现要求有社会主义觉悟,坚持政治思想基本原则,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牢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坚定不移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看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表现,一定要有全面的、历史的观点。
第二、思想意识。看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表现要看他的为人是否正直、廉洁,不以钱谋私,不遂波逐流,不文过饰非,不阿谀奉承,对人对事能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同别人合作共事。
第三、工作态度。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待工作,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主动、积极、勇于负责、遇事不推诿,有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进取心。
第四、工作作风。要求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搞“一言堂”,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人类历史上一切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党员,如果政治不强,思想道德品质不好,关键时刻经受不住名、利、权、色的考验的人,决不能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4.2怎样看才
才,就是才能。主要是指一个党员干部的智力和能力素质以及由他的智能因素所取得的学习、工作实绩。才能的要素,主要包括一个人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见识能力以及理论素质修养、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主要是看从事领导工作所必须的政治判断能力、决策指挥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决不能简单地把文凭、学历同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才能划上等号。
4.21知识才能。
知识是才能的基础,科学是最终显示力量的根本条件,一切杰出的人才都是必定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的,而渊博的知识又是造就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党员干部的“才”,强调干部“专业化”和“知识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只对一个方面的知识了解,其他知识毫不了解的话,如何带领干部工作,如何把工作处理好?
4.22组织领导能力。
组织领导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在学习、工作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而逐步形成的。它是党员干部“才”的方面的外在形式,社会主义事业对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够全面的理解、正确的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的识别和坚决抵制错误的倾向,这一点虽然与干部的“德”有密切的联系,但从理解政策的水平和能力而言,需要党员干部有相当的知识和才能。第二、综合分析能力。要能够纵观全局,全面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并要有一定的战略眼光,考虑问题周密,逻辑性强,判断问题的准确度高。对新事物敏感,能在一定的程度推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第三、决策和指挥能力。工作中要指挥调度得体,使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目的明确,行动协调。工作既要有创新,又要善于组织实施。第四、办事能力。办事要果断,善于审时度势,做到处事自如,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强。第五、宣传鼓动能力。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讲话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言清晰,能控制听众的情绪,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4.3德和才的关系
“德才兼备”的标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不能偏废。所谓“兼备”,就是二者都必须具备,缺一不可。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严格把好“德”这一关非常重要。在选拔干部时一定要提拔真正党性强、作风正派、坚持原则的干部。一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缺少坚定的信念,对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格格不入,对工作不负责,精神不振,生活作风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的人,如何挑起工作的重担,如何挑起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古人又云:“才者,德之资也”。重视人的才能不但与重视人的品德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知识和才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促进“德”的升华。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才能,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在这种情况下的所谓“德”,只能是毫无实际内容的“德”。由此可见,有德无才,政治上固然可信,但是难以当大任,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重用了会有很大的危险,不可不慎。我们选拔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无论是技术人员、科学家、还是医学家、企业家、专业人、领导干部成绩卓著,行业问题难不倒,但这仅仅是聪明而已,只有懂得怎样做人,这才是智慧。要懂得怎样做人,就要具备选择和判断是非、善恶、邪正的能力,也就是说要获得智慧,必须要做到德才兼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各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们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求人们要有多方面的适应能力;不仅要求很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而且要求很高的知识水平。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实践,有所作为。在这个问题上,重才轻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反之,只重视“德”的一面,而以为有才无才无足轻重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4.4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要努力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为承担起建设祖国的神圣职责做好一切准备。
德才兼备,历来是我们党对合格人才的要求,也是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时代的重托、党和人民的期待,都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这是合格人才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还要有真才实学,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本事,有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真本领。
要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求大学生们既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而要做到这一点,青年大学生们就要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起来。求知与修养相结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没有好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在未来的岁月里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抓住在校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努力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笔者简单地论述了“十六大”对当代大学生党员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十六大,一座直入云天的巍巍灯塔,我衷心地祝愿你明亮的光辉普照神州大地,将光和热送到每一寸国土,送到每一个人的心间!
第五篇: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在大学生的多元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居于各种素质之首,它对造就21世纪高素质人才起着引导和保证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基本品质总称,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两个方面,思想素质是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三因素组成,而政治素质则由政治信念、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要素组成。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世纪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可塑性比较强。因此,要求大学生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努力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培养良好看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确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法宝。学习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
学以致用,把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同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大学生业余党校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途径,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下功夫。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在运用邓小平理论以及江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上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上有新高,大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有很大的发展。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这个环境,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像孔繁森、吴天祥、萧栋栋……,他们的业绩、精神和品质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应当教育大学生从他们身上吸取前进的动力,长期锻炼自己,不懈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思想政治的素质不断发展,进
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指大学生对教学计划内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文化艺术素质(指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和精神)、身心素质(指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训练和达标情况,社会适应性,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个人言行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修养)。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存于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背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在宏观方面体现
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有骨气)。从狭义来说指人文(即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问题。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追求人的美化,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崇高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
等。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①引入新产品②引进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工业的新组织。”显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范围很广,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
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以上,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世界资源开发的核心已由物力资源开发转向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成为第一资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繁荣、富强,将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新的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的水平,正如江泽民所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加快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先进水平,必须依靠全民族确立创新意识,在各项事业中不断创新。同时,更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所谓实践能力,其含义要高于“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构成了实践能力主体,但不是全部。实践能力应包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敢于接触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
为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4、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由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边界的心理品质,它通过内心结合和习惯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调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做人与成人实践中内化成的行为规范的心理品质,包括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若干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廉政与腐败、诚实与虚伪、创新与陈旧、积极向上与不思进取,增进自身全面素质发展与个人发展为中等
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对应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