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珠海市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工业4.0)工作方案(2018-2020年)
珠海市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工业4.0)工作方案(2018-2020年)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部署,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从2018年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20-3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企业管理、生产过程、服务等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实现全覆盖,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额达800亿元以上;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累计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0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经信委认定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达70个;累计新增使用机器人4800台套,万人机器人数量达到120台,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8万元/人。
二、项目类型
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分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等四种类型。
智能工厂是指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过程中有机融合,涵盖了对工厂(车间)制造的全流程,主要解决工厂(车间)从产品的设计到制造、应用的智能化。
— 1 — 数字化车间是指生产车间由工件传送系统和控制系统,将自动化装备和辅助设备按照工艺顺序进行结合,在无人(或少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进行操作或控制,自动完成产品全部或部分制造过程,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良品率。
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是指为全市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改造服务的平台,开展服务的内容包括: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服务、智能制造展示及培训服务、智能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服务。
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是指已获得“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中任一称号,且2020年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三、遴选条件
(一)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申报单位(两者只能申报其中一种)须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实施单位在珠海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2.企业成长性好,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呈增长态势; 3.列入珠海市“十百千计划”培育清单,项目申请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
4.项目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示范项目使用的装备和系统需自主安全可控;
5.项目须符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条件》,同时符合多种模式可优先选取;
— 2 — 6.项目在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五个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并保持持续提升,具有良好的增长性。
(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须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实施单位是在珠海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服务平台机构运作规范、规章制度健全,经营规范;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与年度目标。
3.服务平台拥有智能制造技术水平高、研究和服务实践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团队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服务人才队伍,服务平台从业人员20人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达到50%以上。
4.服务平台拥有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服务成功案例2-3项以上。
5.服务平台具备对外提供智能制造展示、培训、咨询等公共技术服务的装备能力和场地条件,专用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软件和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万元。
6.服务平台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对本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具有较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需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实施单位在珠海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2.企业已获认定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或“智能
— 3 — 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三种类型其中一种;
3.2020年前企业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四、遴选程序
(一)示范项目(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遴选程序
1.组织申报。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印发项目申报通知,企业自愿申报,由各区(经济功能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部门收集企业申报材料,对企业上报的材料进行初审,出具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集中上报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2.评审认定。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受理,组织专家对初审合格的单位进行评审,提出预选名单,经局领导班子会议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公示期有异议的,进行核实处理。
3.授予牌匾。公示期无异议,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出具认定文件,并制作相关牌匾,授予示范项目承担单位。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试点示范资格:(1)企业自行要求撤销的;(2)企业已不具备示范条件的;
(3)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或有其它违法行为的。
(二)智能制造标杆项目遴选程序
1.符合条件且有意向申报标杆项目的企业,向企业所在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对企业经营目标提出要求,形成扶持协议方案后,由区政府(经 — 4 — 济功能区管委会)向市政府报送请示。
2.市政府分管市领导召集发改、财政、科工信、国土、住规建、珠海基金等单位对扶持协议方案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意见反馈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
3.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按市分管领导协调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将扶持协议方案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4.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与企业签订扶持协议。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每年要将协议实施情况报市政府,协议到期后,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要对协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报市政府。
五、政策措施
(一)资金项目扶持。市级技术改造资金对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予以支持,对认定为数字化车间按项目设备投入10%予以支持;对认定为智能工厂按项目设备投入12%予以支持;对认定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按项目设备投入15%予以支持。以上三项每项最高支持金额不高于100万元,一个单位只能申报其中一项。对条件成熟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智能制造项目,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支持。
(二)重点企业扶持。经认定为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且目前已经是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或2020年前达到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的企业(企业签订承诺书),可申请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扶持,扶持内容包括土地、规划、基金等方面。
(三)做好人才保障。深入实施珠海英才计划政策,推动智能制造等相关人才的引进,做好人才入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增强我市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力。积极组织企业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对接,通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帮助企业挖掘内部潜力。
(四)落实挂点跟踪服务。贯彻执行市、区两级“十百千计划”挂点服务工作机制,建立企业服务台账,实行跟踪服务,切实帮助龙头、骨干企业解决问题和困难。
附 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条件
附件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条件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
(一)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二)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
(三)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超过70%,并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
(四)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五)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等管理功能。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
(六)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信息互联互通。
(七)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
(一)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生产工艺优化。
(二)实现对物流、能流、物性、资产的全流程监控,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90%以上。
— 7 — 实现原料、关键工艺和成品检测数据的采集和集成利用,建立实时的质量预警。
(三)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
(四)建立生产执行系统(MES),生产计划、调度均建立模型,实现生产模型化分析决策、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以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五)对于存在较高安全与环境风险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六)建立工厂通信网络架构,实现工艺、生产、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七)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三、网络协同制造
(一)建有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具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和相应的运行规则。
(二)通过协同云平台,展示社会/企业/部门制造资源,实现制造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面向需求的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的共享、互补和对接。
(四)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面向订单的企业间/部门间生产资源合理调配,以及制造过程各环节和供应链的并行组织生产。
(五)建有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企业间涵盖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
(六)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一)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
(二)建有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
(三)建有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和分析。
(四)个性化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数字化制造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
五、远程运维服务
(一)采用远程运维服务模式的智能装备/产品应配置开放的数据接口,具备数据采集、通信和远程控制等功能,利用支持
— 9 — IPv4、IPv6等技术的工业互联网,采集并上传设备状态、作业操作、环境情况等数据,并根据远程指令灵活调整设备运行参数。
(二)建立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能够对装备/产品上传数据进行有效筛选、梳理、存储与管理,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向用户提供日常运行维护、在线检测、预测性维护、故障预警、诊断与修复、运行优化、远程升级等服务。
(三)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应与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研发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四)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应建立相应的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能够为智能装备/产品的远程诊断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并向用户提出运行维护解决方案。
(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具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通过持续改进,建立高效、安全的智能服务系统,提供的服务能够与产品形成实时、有效互动,大幅度提升嵌入式系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应用水平。
第二篇: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智能制造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特编制本指南。
一背景
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加紧谋篇布局,纷纷推出新的重振制造业国家战略,支持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整合全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突破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
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远近结合、重点突破”的原则,将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分步骤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施策。统筹兼顾智能制造各个关键环节,加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顶层设计与规划。针对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分类指导、并行推进,推动优势领域率先突破,促进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
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瞄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面向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和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迫切需求,针对我国发展智能制造面临的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系统推进技术与装备开发、标准制定、新模式培育和集成应用。
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与试点示范的主体作用。发挥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优势,协同推进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的集成创新。
坚持远近结合、重点突破。充分认识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力量长期共同努力的复杂系统工程,要立足现状、着眼长远,做好顶层设计,分阶段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提升智能制造支撑能力,在基础条件好的领域推进集成应用和试点示范。
(二)总体目标
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十三五”期间通过数字化制造的普及,智能化制造的试点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十四五”期间加大智能制造实施力度,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核心软件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产业逐步实现智能转型。
“十三五”期间工程具体目标如下:
1、关键技术装备实现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性能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具备较强竞争力,关键技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2、智能制造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建立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完成一批急需的国家和行业重点标准;具有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初步建成IPv6和4G/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与工业融合的试验网络、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3、智能制造新模式不断成熟。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不断丰富完善,有条件、有基础的行业实现试点示范并推广应用,建成一批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4、重点产业智能转型成效显著。有条件、有基础的传统制造业基本普及数字化,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完成60类以上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创新。
三重点任务
(一)攻克关键技术装备
针对实施智能制造所需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开展首台首套装备研制,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
专栏1 关键技术装备研制重点
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数控双主轴车铣磨复合加工机床;高速高效精密五轴加工中心;复杂结构件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螺旋内齿圈拉床;高效高精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蒙皮镜像铣数控装备;高效率、低重量、长期免维护的系列化减速器;高功率大力矩直驱及盘式中空电机;高性能多关节伺服控制器;机器人用位置、力矩、触觉传感器;6-500kg级系列化点焊、弧焊、激光及复合焊接机器人;关节型喷涂机器人;切割、打磨抛光、钻孔攻丝、铣削加工机器人;缝制机械、家电等行业专用机器人;精密及重载装配机器人;六轴关节型、平面关节(SCARA)型搬运机器人;在线测量及质量监控机器人;洁净及防爆环境特种工业机器人;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
增材制造装备。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品质电子枪、光束整形、高速扫描、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喷头;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喷射成形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生物及医疗个性化增材制造装备。
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多传感器元件芯片集成的MCO芯片、视觉传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电子标签、条码等采集系统装备;分散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系统(SCADA)、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装备;高端调速装置、伺服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等传动系统装备。
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系统装备;可视化柔性装配装备;激光跟踪测量、柔性可重构工装的对接与装配装备;智能化高效率强度及疲劳寿命测试与分析装备;设备全生命周期健康检测诊断装备;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故障诊断与分析装备。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轻型高速堆垛机;超高超重型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智能多层穿梭车;智能化高密度存储穿梭板;高速托盘输送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大容量输送与分拣成套装备、车间物流智能化成套装备。
(二)夯实智能制造基础
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标准滞后、核心软件缺失、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薄弱等瓶颈问题,构建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发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建立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形成智能制造发展坚实的基础支撑。
1、构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并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研究,构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系统),进行技术规范、标准全过程试验验证,在制造业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推广,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专栏2 智能制造重点标准
基础共性标准与规范。术语定义、参考模型、元数据、对象标识注册与解析等基础标准;体系架构、安全要求、管理和评估等信息安全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度量方法和实施指南等管理评价标准;环境适应性、设备可靠性等质量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智能物联装置、增材制造、人机交互等装备/产品标准;体系架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融合、工业传感器网络、工业无线、工业网关通信协议和接口等网络标准;数字化设计仿真、网络协同制造、智能检测、智能物流和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智能工厂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分析、云服务等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标准;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标准;工业流程运行能效分析软件标准。
重点行业标准与规范。以典型离散行业的数字化车间集成应用和流程行业智能工厂集成应用为代表的十大重点领域行业标准与规范。
2、提升智能制造软件支撑能力。针对智能制造感知、控制、决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计算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信息物理系统的顶层设计,研发相关的设计、工艺、仿真、管理、控制类工业软件,推进集成应用,培育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建设软件测试验证平台。
专栏3 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开发重点
设计、工艺仿真软件。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模块化设计工具以及专用知识、模型、零件、工艺和标准数据库等。
工业控制软件。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测控装置及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嵌入式组态软件。
业务管理软件。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商业智能软件(BI)等。
数据管理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数据挖掘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等。
系统解决方案。生产制造过程智能管理与决策集成化管理平台、跨企业集成化协同制造平台,以及面向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系统、智能机器、智能云服务平台等集成应用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装备智能健康状态管理与服务支持平台。
测试验证平台。设计、仿真、控制、管理类工业软件稳定性、可靠性测试验证平台。重点行业CPS关键技术、设备、网络、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互操作测试验证平台。
3、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研发融合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及试验验证平台,在重点领域制造企业建设试验网络并开展应用创新。研发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搭建基于可信计算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审查、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试点示范。
专栏4 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建设重点
工业互联网基础。基于IPv6、4G/5G移动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核心信息通信设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与企业级对象标识解析系统;工业互联网测试验证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与解析平台建设;基于IPv6、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技术融合的工业以太网建设;覆盖装备、在制产品、物料、人员、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的工厂无线网络建设试点;工业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
信息安全系统。基于OPC-UA的安全操作平台、可信计算支撑系统、可信软件参考库、工业控制网络防护、监测、风险分析与预警系统、信息安全数字认证系统,工业防火墙、工业通讯网关、工业软件脆弱性分析产品、工控漏洞挖掘系统、工控异常流量分析系统、工控网闸系统、安全可靠的工业芯片、网络交换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信息安全保障系统验证平台和仿真测试平台、攻防演练试验平台、在线监测预警平台、通讯协议健壮性测试验证平台、工业控制可信芯片试验验证平台、工控系统安全区域隔离、通信控制、协议识别与分析试验验证平台的建设,建立工业信息安全常态化检查评估机制、信息安全测评标准与工具;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监测、信息安全防护与认证系统建设试点,系统边界防护、漏洞扫描、访问控制、网络安全协议以及工业数据防护、备份与恢复技术产品的应用示范。
(三)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针对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等传统制造业环境恶劣、危险、连续重复等工序的智能化升级需要,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在基础条件好和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中选择骨干企业,推广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开展新模式试点示范,建设智能车间/工厂,重点培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不断丰富成熟后实现全面推广,持续不断培育、完善和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提高传统制造业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
专栏5 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
离散型智能制造。车间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基于三维模型的产品设计与仿真,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关键制造工艺的数值模拟以及加工、装配的可视化仿真;先进传感、控制、检测、装配、物流及智能化工艺装备与生产管理软件高度集成;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高效协同与集成。
流程型智能制造。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生产流程可视化、生产工艺可预测优化;智能传感及仪器仪表、网络化控制与分析、在线检测、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在生产管控中实现高度集成;实时数据采集与工艺数据库平台、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
网络协同制造。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可横向集成,信息数据资源在企业内外可交互共享。企业间、企业部门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实现集聚与对接,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环节实现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可模块化设计和个性化组合;建有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各层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能提供用户需求特征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实现集成和协同优化。
远程运维服务。建有标准化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自动诊断系统、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预测模型和故障索引知识库;可实现装备(产品)远程无人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平台、核心配件生命周期分析平台、用户使用习惯信息模型;可对智能装备(产品)提供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
(四)推进重点领域集成应用
聚焦《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开展基于智能制造标准、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基础与信息安全系统的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开发重点领域所需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实现推广应用与产业化,支撑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和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专栏6 十大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创新重点
电子信息领域。消费类电子整机产品制造成套装备;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装备;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与测试成套装备;低温共烧陶瓷(LTCC)、薄膜等先进基板制造成套装备;表面贴装成套装备;高密度混合集成模块、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组装成套装备;新型元器件(片式电子器件、高性能元件、电池、高亮度半导体照明芯片和器件、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成套装备;新型平板显示制造成套装备;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制造成套装备;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成套工艺与装备。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高精度床身箱体类零件智能加工成套设备;高精度丝杠与导轨、高速主轴、长寿命模具、高压大流量泵阀等核心零部件制造所需的精密加工与成形制造成套装备;微纳加工、电加工与激光特种加工成套装备;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精密制造成套装备。
航空航天装备领域。航空航天钣金件高效加工与成形成套装备;难变形金属件智能化激光焊接、超塑/扩散连接成套装备;大型复合材料机身和机翼、航天复合材料构件自动化数字化铺放、成形、加工和检测成套装备;飞机、火箭整机、发动机及大部件数字化柔性对接与装配成套装备;发动机空气动力性能智能试验平台;整机结构疲劳及承载力多通道智能化测试试验成套装备;飞机整机渐变自动喷漆成套装备;固体发动机装药界面粘接质量无损检测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柔性可重构工装、高功率激光复合焊接(FCB)、多点压力成形船舶分段流水线智能化成套装备;船体外板涂装、环缝涂装、典型结构智能焊接、大船舱自动化柔性对接与装配、大尺寸智能测量与定位、舵浆高效定位与安装等总装建造关键成套工艺装备;大型柴油机缸体、曲轴、齿轮、叶片智能加工成套装备;水深超过1000米饱合潜水焊接成套装备;海工装备海上检测试验成套装备;海底油气输送管道自动化焊接与涂装成套装备;海上大型压力容器智能化焊接成套装备。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铝/镁合金、不锈钢轻量化车身的高效激光及激光复合焊、搅拌摩擦焊新型成套装备;大型铝合金板材超塑成形成套装备;复合材料车身快速成形成套装备;大功率高可靠柴油机核心部件制造成套装备;30吨轴重以上电力机车核心部件制造成套装备;120km/h以上高载客能力高加减速轻量化城轨列车及250km/h、350km/h以上高速列车用齿轮、轴承、轮对、转向架、制动系统等轻量化加工与成形成套装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轻量化多材质混合车身智能制造成套装备、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效低成本成形成套装备;基于机器人的伺服冲压/模压成形、高效连接(激光焊、铆、粘)、节能环保型涂装等智能成形成套装备;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高效加工与近净成形成套装备、柔性装配与试验检测装备;柴油高压共轨、汽车ABS/ESP、新能源汽车机电耦合系统等精密加工、成形、在线检测与装配成套装备;动力电池数字化制造成套装备。
电力装备领域。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主设备智能化加工与成形成套装备;大型发电设备用定转子、转轮、叶片、锅炉受压部件等先进加工与机器人焊接成套装备;超特高压输变电关键设备智能制造及装配成套装备;智能电网及用户端关键设备精密制造及装配成套装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大规模储能、新型电工材料、高压电容器、高压电瓷和绝缘子等关键元器件、材料的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在线检测、远程诊断与可视化装配成套装备。
农业装备领域。联合收割机底盘、脱离滚筒等部件激光焊接、铆接与涂装成套装备;土壤工作、采收作业等关键部件智能冲压、模压成形、表面工程等成套装备;农产品智能拣选、分级成套装备;食品高黏度流体灌装智能成套装备;多功能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饮料吹灌旋一体化智能成套设备;液态食品品质无损检测、高速无菌灌装成套设备。
新材料领域。先进钢铁洁净化、绿色化制备及高效精确成形成套装备;有色金属材料低能耗短流程、高性能大规格制备成套装备及低成本化精密加工与高效成形成套装备;先进化工材料高效合成与制备装备;先进轻工材料的绿色高效分离、功能化和高值化加工制备、改性成套装备;先进纺织材料的材料设计、加工、制造一体化成套工艺与装备;特种合金、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的稳定批量制备与高效低成本加工成套装备;增材制造材料、石墨烯、超导、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等中小批量纯化制备、调控与分离成套装备。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应用过程分析技术、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高、满足高标准GMP要求的无菌原料药制造成套设备;注射剂高速灌装联动智能成套装备;高速口服固体制剂智能成套设备;中药高效分离提取智能成套装备;缓控释等高端剂型智能生产成套设备;高速智能包装设备;数字化影像设备;全自动生化免疫检验成套装备;远程监护和远程诊疗设备。
四组织实施
1、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需求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积极性,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试点示范的主体地位,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联合推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2、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鼓励各地方出台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创新联盟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搭建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及信息服务平台。
3、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推进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加强产融对接,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智能制造的发展。
4、分类遴选项目承担单位。试点示范类项目的承担单位,由相关企业根据申报通知自愿申报,通过地方及行业推荐、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遴选确定。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的承担单位,由牵头部门发布专项指南,符合条件的企业自愿申报,经过地方及行业推荐、专家评审,牵头部门联合审议共同确定。其他专项、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按照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行确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建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中国工程院、商务部参加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智能制造工程专家咨询组,为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咨询建议。滚动制定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指南,指导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有效统筹中央、地方和其他社会资源,做好部门间协调,考虑地方及行业差异,聚焦工程重点任务,加强与国家其他重点工程、科技计划的衔接,确保工程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智能制造研究力度。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与应用。加大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的培育与支持,加快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立智能制造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体系,实施重大关键技术、工艺和关键零部件专利布局,形成一批产业化导向的关键技术专利组合。在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等支持产学研用市场主体建立知识产权联合保护、风险分担、开放共享的协同运用机制。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品牌培育。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对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可享受相关软件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发起设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智能制造发展基金。加强政府、企业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共享,研究建立产融对接新模式,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对涉及科技研发相关内容,如确需中央财政支持的,可通过优化整合后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考虑予以支持。
(四)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国内外企业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智能制造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渠道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成套装备等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
(五)注重人才培养
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推进行动,系统推进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示范基地、人才培训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持高校开展智能制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智能制造优秀人才表彰制度。
第三篇:工业制造企业实施数据库营销服务的案例
工业制造企业实施数据库营销服务的案例
项目背景
为了能够了解国内相关产品的分布、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以便后续调整产品线及市场策略。此次通过Togoal首先对于全国各类渠道进行产品、品牌、适用度等多方位的调研,并对结果提供系统的分析及后续建议;其次,对于全国范围的相关潜在客户进行活动的推广,以促进潜在需求的挖掘,并在推广的同时对于原有的用户进行维护,以此来提升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
营销目标及执行策略
一、针对被访者的特性,调研渠道主要为互联网收集、展会收集及电话访问收集,通过三个渠道的问卷进行分类筛选,从不同的受访面进行统计。最后进行汇总,拟定最终的调研结果。
二、通过之前调研的行业集中性进行挑选,对于潜在客户利用营销工具发布最新的促销活动信息
三、再次进行电话访问,挖掘潜在客户需求,并回访现有用户,提高品牌认知度
四、对于每一位潜在客户进行需求程度的分类,分批寄送相关礼品
五、对于回访中有试用需求的客户,提供试用产品
六、产品期刊的定期发送
业务难点
● 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较低,部分客户对于产品的了解较为片面
● 由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不长,业务网点分布少,相比较国产产品的市场来看,占有率较低
● 如何通过各类访问调研提升客户关注度,并吸引客户进行试用
● 后续拓展工作应如何开展,以达到提升品牌认知度、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项目执行阶段(解决方案)
一、根据客户产品特性结合整体行业分布,分配全国各个地区的调研样本数量,同时根据该产品的使用密度选择行业。
二、根据产品的适用性挑选合适的被访者,避免出现不知情、无使用和敷衍的结果
三、在以上两点的分类后,再对于企业的技术能力进行分类,区分有自行设计能力和直接采购终端等类型的企业。
四、在调研过程中,弱化销售目的性,通过被访企业自身产品特性、施工环境、技术条件与操作方式、使用此类产品的重要程度、企业员工人数占比、常用设备品牌、采购因素、采购渠道、企业理想中的产品特性、企业支持、对产业的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入访问,提升调研价值。
五、对于成功被访者寄送企业定制礼品,维持品牌形象
六、针对在调研过程中客户提出的试用需求,安排相关人员跟进并提供现场技术支持
七、制作企业期刊,定期向所有被访者进行发送
客户收益 调研阶段——
1、通过此次阶段性的调研拓展工作,三个渠道共收集样本问卷300余份,筛选具有参考价值的样本问卷近300份
2、在近300份问卷内,可持续跟进的潜在客户需求达到50%
3、明确今后产品线的方向及后续市场推广方式
4、在部分调研集中区域计划进行渠道拓展
5、根据被访者提供的建议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市场拓展阶段——
1、在后续市场拓展后,挖掘出潜在客户1000余家
2、其中13%有采购需求,83%有试用需求
3、全部客户愿意接收产品期刊
4、客户搜索引擎流量和关键字点击率提升27%,从而大幅度提升电话咨询率
后续规划
根据此次项目执行结果,对后续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接下来的执行方向上,主要做了以下规划——
线上:
● 由于提高了搜索引擎的搜索量,所以在之后的线上推广上会进行关键字的优化,以进一步提高流量、点击率和转换率
● 定期发送期刊,并做好信息反馈的收集工作
● 开通企业自媒体,并定期举办线上活动,提供客户部分产品的试用体验资格 ● 持续发布产品的体验报告及使用参数,提高产品认知度
线下:
● 提供客户产品试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 展会上举办体验活动
● 拓展业务渠道,增加服务网点
由于线下成本相对较高,且在调研过程中被访者反馈通过网站渠道获取的信息较多,故后续会加大对于线上的推广力度。
第四篇:工业机器人产业应用与智能制造技术论坛
工业机器人产业应用与智能制造技术论坛邀请函
会议背景
中国是世界机器人需求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去年销量为2.26 万台,同比大增51%,而美德等国的比例均在40%以下,预计2014 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将成为全球第一。国内市场上已有5 万台左右工业机器人在服役,占全球总量的4.5%,保有量位居日、韩之后排亚洲第三,市场需求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我国的机器人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有统计显示,2004 年以来,国内机器人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以上;2011年增长率达到51%,机器人新安装量达到23000 台。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到2014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关注程度,“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对工业机器人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中国碰到非常尴尬的情况是,整机可以做出来,但是整体价格下不来,在成本上面根本没有竞争优势,所以走成本优势出路不大。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则是要与狼共舞,跟国际巨头短兵相接,争夺市场。
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商委
重庆市经信委
MMI现代机械工业杂志 协办:重庆市立嘉会议展览有限公司 承办:上海信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会议议程
9:00—9:10 开幕致词
把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放在突出位置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相关领导
机器人产业规划与政策导向,倾力打造“机器人之都” 重庆市领导(经信委/商委/两江新区主管领导)
主题: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应用领域案例解析
9:10—9:40
第一讲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及国产化趋势解析 蔡鹤皋 院士
9:40—10:10 第二讲
计算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在机器人应用中的最新技术与趋势 郑南宁院士 所长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10:10—10:30 茶歇或自由交流时间
10:30—10:50 第三讲
IT软件服务商与机器人生产商之间无缝合作,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 赞助商发言
10:50—11:20 第四讲
新型机器人及其应用领域前景、许礼进
奇瑞汽车
11:20—11:40 第五讲
打造匹配中国市场需求的机器视觉产品及服务 赞助商
11:40—12:30 领袖对话: 分享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最新应用与经典案例
※ 汽车制造中冲压/涂装/焊接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成功应用案例,汽车及汽车发动机总装中的整体解决方案
※ 汽车厂商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及要求
※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领域应用的常见故障/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工业机器人厂商的产品线规划及新推出机器人的应用优势 李刚
机器人部总经理,中国区
ABB Alwin Berninger
董事总经理,亚太区
库卡自动化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李世航
规划总监
江淮汽车
Breuillot Marc
焊接经理,亚洲区
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 胡昌华
制造工程部总装技术总师
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
12:30—14:00 午宴
主题:工业机器人前沿技术与先进加工工艺
14:00—14:30 第五讲
全球领先电机技术助力工业机器人制造 赞助商(电机技术企业)如: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 14:30—15:00 第六讲
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发那科
15:00—15:30 茶歇或自由讨论时间
15:30—16:00 第七讲
借鉴前沿机热处理加工以及相关防锈经验,增加工业机器人控制精度
16:00—16:30 第八讲
3D测量技术在工业机器人制造中的应用 赞助商
16: 30—17:30
技术讨论:分享工业机器人研发难点及制造工艺 徐方
院长
中央研究院,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李伯基 副总经理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后藤英树 总经理
安川電機(中国)有限公司 朱世强
副主任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
诚邀赞助企业
赞助商向主办方交纳30000元(人民币;叁万元整)会议赞助费,赞助商冠名享受以下优惠条件。
A、享受独家冠名权(AAA第X届海峡两岸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峰会)会前,赞助商公司名称、商标和演讲题目将展示在会议相应的媒体广告上,包括第十四届重庆立嘉机械展览会会刊杂志和网站上。B、赞助企业领导拥有15-30分钟演讲时间;
C、会前,赞助商的公司名称、商标和演讲题目、将通过直邮、传真及电子
邮件等方式通知到与会单位;
D、赞助商宣传资料可由会议主办方夹放至会议资料中; E、赞助商的公司名称、商标将出现在会场背景上;
F、赞助商的公司名称、商标、产品图片和演讲内容将出现在会议资料上; G、会后,赞助企业名称和大体演讲内容将出现在与之合作的网站和杂志上; H、赞助商将得到会议参会人员的名单和具体联系方式; I、赞助企业有5人免费午餐供应和出席酒会资格; J、赞助商有可享受4星级酒店2个标间住宿两晚。
K、会后,赞助企业将获得立嘉机械展相关展报、会刊杂志及精美礼品;
重庆立嘉会议展览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3—86308309 传真:023--86308301
联系人:陈先生:***
第五篇: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实施指南资料
附件1 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实施指南
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
(一)实施内容
1、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
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包括:标准体系试验验证;术语和定义;语义化描述和数据字典;参考模型;集成与互联互通;功能安全和工业信息安全要求和评估;人机交互与协同安全;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及成熟度模型;智能工厂(车间)通用技术要求;工业控制网络/工业物联网技术要求;系统能效评估方法;工业云服务模型、工业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架构,搭建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体系。
2、关键应用标准试验验证
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应用标准试验验证,包括:重点行业的智能工厂(车间)参考模型;通用技术条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试验大纲);评价标准及方法;工艺参考模型;一致性和互操作要求;工业安全要求和评估方法;搭建关键标准试验验证体系。
(二)考核指标
1、技术规范或标准全过程试验验证,形成企业标准草案/行业标准草案/国家标准草案/国际标准草案;
2、建成部件和系统级试验验证测试体系;
3、在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中进行应用。
二、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重点支持智能光电传感器、智能感应式传感器、智能环境检测传感器以及移动终端等新一代信息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要求。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传感器智能制造新模式: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移动终端智能制造新模式: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5%以上。2)技术指标:
传感器智能制造新模式:
产品设计全面采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主要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工序在线检测和成品检测数据自动上传率超过90%,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立生产过程数据库,深度采集制造进度、现场操作、设备状态等生产现场信息;建立面向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10种以上产品/规格混合生产的排产和生产管理;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实现供应、外协、物流的管理与优化。
移动终端智能制造新模式:
实现高速高精钻攻中心、国产数控系统、机器人与收取料系统的协同运动控制,实现多种车间智能装备之间的协同工作;采用基于工艺知识库的三维智能工艺规划,提高研制效率;通过高级计划排程和实时生产响应技术,减少设备空转时间;建立生产过程数据库,充分采集制造进度、现场操作、设备状态等生产现场信息;提高车间加工过程质量检测 3 自动化程度,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全制造过程品检数字化;建立面向大批量快速响应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基于实时制造数据的可钻取仿真车间。
3)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技术规范)
传感器智能制造新模式:申请2项以上发明专利、登记3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3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移动终端智能制造新模式:申请5项以上发明专利、登记6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5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智能制造手段
传感器智能制造新模式:自动激光切割机、传感芯体自动检测系统、自动视觉检测系统、传感器在线激光修调系统、焊接机器人、在线智能测试系统。
移动终端智能制造新模式:工业机器人、高速高精加工中心、AGV小车、自动化生产线集中控制系统、视觉化品质检测设备、RFID标签与读写器及系统、自动化夹具。
(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支持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数控系统、伺服电机、功能部件等核心零部件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实现高档数控机床 智能制造的产品研发、制造、物流、质量控制的全流程智能化。
支持铸、锻、焊等基础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实现基础制造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工艺模拟优化、制造、物流、质量追溯和供应链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
支持工业机器人及其高精度减速器、机械臂、伺服电机等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机器人智能制造新模式的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识别检测和物流仓储的全流程智能化。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核心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运营成本降低1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基础智能制造新模式: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运营成本降低1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4%以上。
2)技术指标
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核心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产品设计全面采用数字化技术,制造过程数控化率达到90%以上,通过网络实现数字化智能加工装备、NC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及传感器、物流及仓储系统等设备的互联与集中监控,采用信息化生产管理,构成集成化的车间现场管控系统。产品优质率达到95%以上。
基础制造智能制造新模式: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制造过程的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形成完善工艺与生产的数据平台、建立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PLM和ICS/MES/ERP等系统并高效无缝集成,实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仿真验证、制造生产的数字化;采用传感器、在线检测、数控设备、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工艺优化、批量定制、混线生产和质量追溯的智能化要求。
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通过网络实现设备的互联与集中监控,采用信息化生产管理,构成集成化的车间现场管控系统。可实现日连续三班生产,产品优质频率 95%。形成完善的设计与生产的数据平台,实现产品生产在线监控与测量,建立具有行业及企业特点的基础数据库,ICS/MES/ERP等系统高效无缝集成。
3)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技术规范)申请3以上项专利、登记1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5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上下料、喷涂、装配、打磨、焊接、检测机器人,智能激光/重力/接近开关/光电开关等智能传感器,自动识别系统,控制网络与传感,测控装置与系统,功能安全评估系统,误差检测及轨迹纠偏等自动检测系统。
(三)航空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重点支持基于模型的工程方法,融合互联网思维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从价值链、企业层、车间层和设备层共四个层面,提升航空装备制造系统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决策和精准执行水平;以飞机、直升机及发动机整机研发、关键系统制造以及部/总装为集成应用,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云平台、广域协同供应链、智能生产制造、敏捷运行支持,形成智能制造体系。
2、考核指标(1)综合指标
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4%以上。(2)技术指标
实现供应链面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能力协同优化及智能感知与决策、生产系统能力仿真、车间/生产线的动态排产与调度、自适应加工与装配、基于模型的检测、物流的智能配送。形成航空智能制造工程环境的方法、流程和工业软件体系;设计全面采用数字技术;建立协同设计、制造和服务云平台;开发智能制造运行系统;建立智能部/总装生产线、智能物流配送系统等。建立具有行业及企业特点的基础数据库、实现ICS/MES/ERP的无缝集成。
(3)知识产权
申请10项以上专利、登记1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10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智能部/总装生产线;智能物流配送系统等;自适应加工/装配工艺设备;柔性工装;智能测量检验设备;高精度复杂构件增材制造设备;机器人自动钻铆系统;特种机器人等
(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围绕各类中间产品柔性、高效、智能化制造的需求,重点支持海工装备、船舶及其配套产品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5%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2%以上。
(2)技术指标
产品设计采用三维CAD设计技术,并与CAE、CAPP、CAM有机集成,建设完整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在各关键工序设备数控化率80%以上。建立车间级的工业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有效集成。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并与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实现数据集成和分析;配置数字化在线检测和成品检测设备,监测数据自动上传,建立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智能物流系统;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实现计划、排产、生产、检验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并实现ICS、MES和ERP的无缝信息集成;采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制造新模式的经营、管理、决策的优化。
(3)知识产权
申请15项以上专利、登记15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15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材料检测及标识智能单元、智能化加工流水线、智能成型工艺及装备、智能化装焊流水线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支持基于机车车辆、信号系统、工程养护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研发、制造、物流、质量控制全流程的智能化。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5%以上。
2)技术指标
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制造过程的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形成完善的设计与生产的数据平台、实现产品生产在线监控与测量、建立具有行业及企业特点的基础数据库、构建ICS/MES/ERP等系统并高效无缝集成,实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仿真验证、制造执行的数字化;采用传感器、测控设备、数控加工设备、增材制造、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物流采集信息化、物料传送自动化。
3)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技术规范)
申请3项以上专利、登记1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5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上下料机械手、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激光焊接与切割设备、增材制造装备、智能物流装备、自动检测设备、智能传感器、工业信息安全防护装备。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支持以用户订单为基础的柔性化生产体系和多种车型的任意顺序的混流智能化生产,打造高效协同的汽车制造供应体系,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水平。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
2)技术指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模式:生产节拍提高20% 以上;实现多种车身产品平台、多种车型的柔性生产;生产线工序间实现自动输送,传输时间5~6秒;产品个性化配置率达到10%;可远程升级的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比例达到10%。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软包电池和方形铝壳电池混流共线生产,实现模组自动化生产率100%,系统装配自动化率80%以上;生产节拍达到15分钟/组;生产效率提高10倍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数字化车间单线生产规模1.5万组/年以上。集成企业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及生产信息的双向追溯。
3)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技术规范)
申请专利10项以上(发明2项以上)、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以上、形成4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伺服点焊焊接机器人、弧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机器人智能视觉识别系统;机器人智能协同系统;基于工业总线技术的可编程控制系统;智能切换定位装置;闭环伺服位置传感装置;数字智能装配设备、智能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基于工业总线技术的可编程控制系统、在线产品质量检查系统、智能自动化物流传输系统等。
(七)电力装备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支持建设发电设备核心零部件及智能电网中低压配电设备和用户端设备智能制造新模式。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4%以上。
2)技术指标
建立产品模型、制造模型、管理模型、质量模型等数字模型,优化配置互联互通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和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基于模型的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制造执行敏捷化,形成企业统一的数据平台,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率达到100%。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车间级工业通信网络,充分采集制造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等生产现场信息,并与车间MES实现数据集成。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加工、装配、检验、物流等系统,并通过工业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和集成,关键加工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
3)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技术规范)
申请3项以上专利(发明专利1项以上)、登记1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4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智能化加工流水线、机器人、智能检测装置、精益电子看板、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
(八)新材料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针对我国能源、环境、柔性电子、航空航天、国防装备等高科技领域对石墨烯、碳纤维的迫切需求,以石墨烯结构与功能多样化和可控化为目标,支持石墨烯智能制造新模式;支持年产1000吨的T700级碳纤维材料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在生产执行管理、先进过程控制与优化、物流与质量追溯等方面的智能化,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装备与技术。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5%以上。
2)技术指标
石墨烯智能制造新模式:建立多级(多维多尺度)随机模型结构设计系统;建立智能制造装备组件耦联与参数逐级 优化系统,通过元素、电场、缺陷、应变等手段对材料物性原位实时调控。实现高质量石墨烯规模化低成本制备与功能调制技术的突破;实现石墨烯粉体材料层数和尺寸控制、可控表面改性和功能化的规模化制备;实现单层石墨烯薄膜的大面积连续制备和无损低成本转移技术,单晶尺寸、导电性和透光度可控。薄膜室温体电荷迁移率>104 cm2/(V·s),面电阻达50 Ω/sq(可见光透过率>90%);缺陷密度在103~1012/cm2之间可控。粉体比表面积>2600m2/g。年产能达20万平方米(薄膜)/500吨(粉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20%,选择性渗透膜的脱盐率>95%,柔性应变传感器的灵敏系数>105。
碳纤维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超过80%;实现全系统的传动比控制等高精度运动控制和针对时变、非线性、大时滞等工艺对象的先进控制;建立企业内部智能物流系统和产品追溯系统;建立横跨化工、纺织、新材料多个领域的、行业特点鲜明的MES系统。
3)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技术规范)
石墨烯智能制造新模式:申请6项以上发明专利、登记15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3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碳纤维智能制造新模式:申请2项以上发明专利、登记 3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3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DCS系统、专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智能检测设备、基于条形码的物流装置、先进控制软件、MES管理系统等。
(九)农业机械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支持基于大中型拖拉机、收获机械、大型农机具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加工、检测、装配的全流程智能化。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4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降低20%以上。
2)技术指标
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率达到80%以上、制造过程的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形成完善的设计与生产的数据平台、实现产品生产在线监控与测量、建立具有行业及企业特点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农机企业的设计、生产和控制与ERP、MES的 智能整合。通过RFID和光感仓储和物流设备实现生产和物流的一体化。
3)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技术规范)
申请2项以上专利、登记5项以上软件著作权、形成3项以上企业/行业/国家标准草案。
3、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手段
自动柔性生产线,高档数控机械加工系统,现代化涂装生产线,智能化物流系统,焊接机器人系统及专用智能工装夹具,MES/ERP管理系统,自动引导小车,数字化测量检验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