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遵义县龙坑镇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遵义县龙坑镇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省、市有关要求,遵义县龙坑镇作为省的城乡统筹改革试点乡镇,对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行政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制度进行城乡一体化改革,我监测点组织人员对该镇城乡统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四项改革课题进展情况
(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自2009年9月以来,龙坑镇先期在共青社区、王五桩村启动户籍改革,今年在全镇范围全面推开。户籍改革的形式: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做法:一是宣传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好处,化解农户对户改的疑惑和顾虑;二是着力简化程序,对同意变更户籍的由户主本人签字,统一将户口本上缴到村(社),由村(社)上报派出所加盖“居民户口”专用章。截止2010年6月底,全镇农业户口转居民户口共10248户31990人,占全镇农业户口总数的91.6%,达到了预定目标。在改革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政策,先后协调解决了医保参合、就业统筹、征兵入伍等问题,基本保证了户籍改革顺利推进。
(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龙镇镇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衔接,制定了《遵义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验试点管理办法》,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其咨询、审核、调解等作用,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向农业基础较好的金古、苏池等村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目前,服务中心采用摸底调查、规范引导等手段,流转土地1350亩,涉及农户425户,其中,通过出租和入股形式连片流转32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250亩发展烤烟生产,350亩发展高粱种植,切实提高了农村土地的产出效益,促进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方面:由于龙坑镇的土地纳入遵义市两城区规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县国土局对龙坑镇的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目前规划已基本完成,待审批后就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的发放工作。
建设用地管理改革方面:县国土局拟定《遵义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提交县政府审核研究,待文件成熟后结合龙坑镇情开展工作。
(三)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
首先,龙坑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积极与遵义县国土局、建设局对接,制定了《遵义县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其次,选择农业基础较好的金鼓村银合、银厂两组作为先行试点,对两组的78户村民进行免费的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止目前,经过宣传动员、走访调查、摸底丈量、签字确权、公示等程序,待县国土局审核后,便为45户符合条件村民颁发宅基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下步龙坑镇将引导帮助持证村民合法贷款融资(目前信用社收到农户贷款申请20余户),结合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四在农家”建设契机,在本地发展现代农业及投入新农村建设,富裕改善农民生活。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遵照遵义县委《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试验试点的意见》指导精神,按照合理规范、人财下放、精简高效的原则,制定了《遵义县龙坑镇统筹城乡行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把全镇包括教育、农林牧等在内的各个部门全盘分析、精简整合,重新设定了11个部门单位,包括:党政办公室、政法委办公室、党的建设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财政所、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村改居”工作,根据方案先在王五桩和苏池两个村进行“村改居”试点。
二、各项统筹工作完成情况
(一)统筹城乡党建方面:
今年龙坑镇按照“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线,从服务、机制、载体入手,创造性地建立了市民学校、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厅等四大平台,通过转变行政职能,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城乡统筹。
(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方面:
龙坑镇把劳动就业做为统筹城乡改革的突破口,以富裕农民为基本落脚点。年初,在县试验办的指导下,会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抽调了38名同志对龙坑镇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劳动力就业状况入户调查工作(重点是失地劳动力的调查),为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提供了参考依据。其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通过摸底调查、组织培训、引导推荐、鼓励扶持等手段,提高居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今年通过中心组织培训劳动力200多人次,提供求职登记480人次,招聘代理1000人次,向外输送务工人员2800余人。同时,龙坑镇还与厦门市湖里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签署《劳务交流合作备忘录》。双方在劳动力供求、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等方面达成了“互补优势”共识,建立了劳务合作协调机制。
(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方面:
立足于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形成各类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局面。
工业化方面,和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和平大道忠深至花园段毛石路已建成通车,花园至龙泉段正加紧施工,预计七月通车。同时,园区内中小企业创业园也在规划建设之中。
农业产业化方面,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导向,实施谢家蔬菜基地向金鼓转移战略,运用“支部+协会+基地”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镇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作用,促使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长丰肉兔协会积极发展会员,为打造东部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打好基础。目前金鼓蔬菜基地共流转土地320亩,辐射带动村民发展了150亩,主要供应给绿产中心蔬菜市场。金银花企业在龙坑镇投资已达300万元,厂区占地16亩,镇政府扶持补助2万元/亩,在王五桩建苗甫基地25亩,与八里村委会合股种植了100亩。畜牧业,今年引进规模养殖场(大户)5 家,长丰肉兔会员达58家,发展青田鱼595亩。在金鼓村建立生猪养殖小区,发展“农—畜—沼”现代循环农业,现有50头以上养殖大户3户,20头以上养殖户4户,长丰肉兔会员3家。
市场化方面,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继水果市场成功运营后,今年6月蔬菜市场也隆重开业,目前两市场日交易额达500万元,日交易商品270吨,提供就业岗位900个。汽博城现已投入资金12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明年3月开业运营。卷烟物流等其他大型市场也在加紧建设。上半年,在遵义、金沙、仁怀、重庆举办四场推介会,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会议,推介项目80个30多亿元,现场签约14个,合同金额22.4亿元。通过推介会为本镇引进项目14 个22.4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57亿余元。城镇化方面,目前全镇共引进22大房开项目,引资超过15亿元,吸引了2650余户外来人员到我镇购房居住,初步实现了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的集中、转移,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旅游业方面,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广泛争取和招商引资的筹资渠道,重点打造王五桩乡村旅游、金鼓观光农业、共青湖休闲度假三大旅游产业。目前,王五桩村投资3000万元的“乡韵”旅游设施建设已进入尾声,计划8月底开业;金鼓村新、改建黔北民居65户,占全年计划的66.3%;共青湖旅游规划现已完善,正大力开展招商工作。(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上级部署,杭瑞高速龙坑段正在加紧抢建中,争取年底内通车。全长8.3公里、总投资5亿元的共青大道将于10月初开工,目前前期调查摸底工作已结束,涉及占地拆迁440余户,8万平方米。另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苏池、八里两村实施,总投资1020万元,现已投资525万元,完成了渠墙0.65km,底防渗11.5km,管道购安1.2km,路肩及保砍7km等大部分基础工程。全镇新、改建“黔北民居”完工70多户,在建66户,建设沼气池20口,改造危房88户。今年重点打造金鼓“四在农家”精品点,现有65户农户动工(含备料、看期)修、改建黔北民居,已完工9户。
(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我镇利用户籍改革契机,大胆探索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新机制,推行养老保险、医保、低保等就高政策,落实好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公共服务等同等待遇机制。半年共为4047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保险金145万元。参加新农保7406人,参保率为32.8%。城镇医保参保率65%。发放城镇低保221户236286元,农村低保520户387294元,“五保”64人44352元,学生贫困补助900元,优抚拥军资金283976元,其它社会救助5400元;抗旱救灾款73000元,组织干部捐款8610元;为16户大病患者申请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28390元。
(六)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
为提高全镇居民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创办了市民学校,根据居民知识需求,有计划地组织免费培训。目前,市民学校已办班两期,分别培训了健康知识和高考前减压方法,参训学员达400多人。此外,我镇还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与遵义医学院党委中心组联合举办了“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深化拓展了服务型党组织内涵,为我镇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加快推进了统筹城乡改革的步伐。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面
户籍改革涉及的配套政策多,问题均因配套政策跟不上引进,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1)计生政策方面
推行户改后,计生政策和户改前仍无差别。为何要沿用户改前政策,在最初讨论时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市计生局提出“户改后给予5年过渡期,仍然享受现行政策; 5年后,龙坑镇原‘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居民全适用《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关于城镇居民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原农业户口的群众多数反对这一方案,难以试行。二是我县计生局提出“在龙坑镇除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国有企业正式职工外,龙坑镇原‘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居民全部适用《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关于农村居民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据此认真做了分析,测算出执行这一政策龙坑镇每年的出生人口数仅比执行原政策多30余人,但市、县领导向省计生委汇报时,未获得支持,只能选择继续执行户改前的计生政策。
存在问题:一是大量农村居民入城居住后,试验地城区存在两类享受不同计生政策的群体,增加了计生部门管理难度;二是时间长了,在城区享受原农业户口计生政策出生在城区的孩子成年后,该享受何种计生政策难以界定。
建议:鉴于存在的问题,结合《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夫妻双方是农民,由政府统一安排转为城镇居民的,自转为城镇居民起5年内,适用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的给予5年过渡期执行原农业户口的计生政策。考虑现在人口基数大、潜在生育愿望难测定和人口老年化等因素,建议户改后把以“农业、非农业”户籍性质划分界定的计生政策转换为按实际居住地享受农村和城镇的计生政策(即从户口性质划分原则变为居住属地原则),农村居民进城居住(含己进城的)的给予5年过渡期;同时,禁止城镇人口向农村迁移居住。
(2)惠农政策方面
遵义县户改《方案》规定:“农业户口登记为居民户口后,仍执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
存在问题:主要是去年10月中旬,龙坑镇共青社区、王五桩村陆续有已户改的居民到镇财政所办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补贴”业务,镇财政所以该政策在国务院颁布时只针对农村户籍为由不予发放,经县试验办协调,县财政局以电话形式通知龙坑镇财政所,同意户改前是农业户籍的在户改后可继续享受相关惠农政策,基本解决了惠农政策补助兑现问题。但这仅限于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而政策层面上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建议:户改后居住在农村的居民仍继续享受惠农政策,进城居住变为城镇居民的原农业户口人员给予10年过渡期享受惠农政策。
(3)最低生活保障方面
遵义县户改《方案》规定:“农村和城镇的低保对象,其最低生活保障一律按《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从2010年1月1日起,凡新增的城乡低保对象,仍按原城乡低保申请程序和审核、审批规定执行(即“统一补助标准”,农村居民进入(审批)门槛不变”)。
存在问题:该规定至今未得以落实,因为龙坑镇现有农村低保户1182户,测算一年需增加经费74.8万元,到底由县级还是镇级财政支付没有明确。今后若在全县推开,共涉及农村低保户24845户,一年需增加经费1641.75万元,单靠县级财政承担,难度较大,极需省、市财政匹配。建议:由省、市、县三级分别承担40%、30%、30%。否则附加在原户籍制度上的政策差别就难以消除。
(4)养老保险方面
目前解决方法是,户改后原农业户口的人员仍可享受现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购买养老保险时,可在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之中选其一参保。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城镇居民想购买新农保却不能买。
建议:户改后,原农业户籍的仍可享受现行新农保政策,对于无力购买城镇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亦可购买新农保,让城乡居民在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可自由选择,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
(5)义务教育方面
遵义县户改《方案》中明确措施:“户籍改革后,学生入学仍按就近原则,实行就近入学;国家的“两免一补”(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和贫困住校生生活补助)仍执行现行政策”。但有些学校怕收进农村来的学生后影响其教学质量,以学生已满为由,拒绝接收农村孩子;有的学校甚至还出现划片招生,拒绝招收外来学生。
建议:户改后学生入学从户口登记的实际居住地就近原则放宽到监护人就业所在地的就近原则,只要在城镇有监护人的学生均可在城镇入学。(6)抚恤优侍方面
遵义县户改《方案》措施是:“执行原‘农业’和‘非农业’户籍的革命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参核人员,其抚恤优侍没有差别,按国家政策标准执行;烈属、公属、病属的抚恤优侍,在一元化户籍管理后,按城镇抚恤标准执行。” 由于原农业、非农业户口烈属抚恤标准悬殊2400元/年,龙坑镇目前只有2户烈属,每年增加4800元抚恤金,由镇财政承担应没问题。建议:将农村与城镇“三属”抚恤标准统一。(7)退伍士兵安置方面
遵义县户改《方案》措施:“在户籍一元化管理前户口登记在村民委员会入伍的农村居民,退出现役后,参照《兵役法》、《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中有关农村退伍义务兵安置的有关规定执行;户籍一元化管理后应征入伍的居民,参照《兵役法》、《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中有关城镇退伍义务兵安置的有关规定执行”。由于《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规定城镇义务兵退役后享受货币化安置待遇(按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3倍货币化安置,我市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而农村义务兵则不享受此待遇。2009年龙坑镇共入伍农村现役兵员7人,如按城镇兵员标准补助,到2011年该批农村义务兵退役时,将会增加安置费至少193248元。
建议:将农村退伍士兵纳入安置补助范围,经费由省、县各承担50%。(8)兵员征集方面
由于原农业户口兵员初中文凭即可入伍,非农业户口兵员要高中文凭才可入伍;虽然龙坑镇的措施是:“户籍改革后,兵员征集按上级规定任务由县征兵办统一确定”。但户改后初中文凭的农村兵员入伍需出具农业户籍证明,户改就成了入伍的障碍。
建议:户改后入伍不再以户口划分来确定文化程度要求,改为应征入伍实行学历就高原则,给予一定初中文凭比例的农村居民兵员名额。
(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
最初确定在龙坑镇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验时,遵义市未规划几大工业园区建设,如今规划园区后,龙坑镇可用于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空间就较小了,加之龙坑镇的土地价格高,外镇的土地价格低,要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验,就需将试验地域扩展到龙坑以外的相关镇乡。建议: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验地域扩展到龙坑以外的2-3个镇乡。
(三)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农村房屋建设用地其土地性质是集体所有,不是商业用地,在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改革中,龙坑镇探索实行宅基地和房屋附属物剥离颁证的模式。龙坑镇现绝大部分土地属两城区规划范围,在规划区内不宜确权、发证,避免给今后征地拆迁工作增强难度。
建议:在金古颁证试点过程中,因无明确政策指示,县国土、住建部门在颁证程序、执行标准、产生费用等问题上,不好开展工作,需要上级明确改革试点的针对性政策。
(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由于前几年镇乡的林业、农技、畜牧、国土、教育、卫生等部门上划为县级垂直管理,严重削弱了镇级的管理权限,导致镇级既管不了这些部门,却要承担他们工作不力而产生问题的责任,条块关系不顺。
建议:紧紧抓住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契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机构、理顺职责关系、完善运行机制。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西旗羊肉特色发展的调研报告
经过一年的努力,西旗羊肉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综合评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我旗地处呼伦贝尔腹地,牧区采用天然放牧,加上本地区得天独厚的绿色、无污染环境,非常适合西旗羊肉的生产,为进一步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对西旗羊肉的认同,应明确今后西旗羊肉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符合西旗羊肉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西旗羊肉的现状
1.我旗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现状
2009年,我旗以“生态旗”建设为契机,围绕“退牧还草、联户经营、增大减小、增草增效”的发展思路,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截至2009年底,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规模达到105万亩、新打灌溉井28眼、基本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万亩、水保治理面积1万亩、生态保护面积120万亩,建成阿日哈沙特镇、阿拉坦额莫勒镇西区等5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00人、30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北草南调”和“增草”工程有效应对了自然灾害。全旗青贮种植面积达到0.8万亩,年产青贮2万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投资120万元,以补贴形式为大畜养殖户、以草定畜户和受灾户发放饲草5万捆、青贮饲料2000吨。牧业牲畜总头数达到199.3万头匹
1只,牲畜出栏率达到41%。
2.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现状
我旗的畜牧养殖基本上保持传统的放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这样的生产方式既有其优势又有不足。在合理放牧条件下,草畜达到平衡时,是一种天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但是如果生态比较脆弱,载畜量过大,对草原生态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要探索发展一条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畜牧生产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
我旗辖区内有登记注册的肉食品加工企业12家,注销登记1家,已通过QS认证的有7家,已登记备案产品标准76个。依照现有的设备和人员大体可以保证扩大牲畜出栏屠宰加工的需求。
二、我旗在畜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畜牧养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控制活畜数量,提高牲畜出栏率。
结合“人口资源收缩”战略,探索实践牧区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以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15家合作经营组织,在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方式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呼伦诺尔嘎查畜牧业合作组织成为全国首家以嘎查为单位的牧民合作组织。具有边疆牧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使特色养殖和专业养
殖成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西旗羊肉的今后专业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2.具有优势的的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还未形成,尤其销售环节需大力加强。
我旗应全面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结合牧区综合改革,推广家庭牧场、联户经营,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牧民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牧区特色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牧户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效益为纽带”的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培育“企业+基地+牧户+营销+市场”的发展模式。形成牧户联合,专业养殖,扩大养殖规模,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销售应根据西旗羊肉品牌价值和营养价值定位定价。
三、西旗羊肉未来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依托主导产业、品牌和资源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发展一批经济实力强、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新型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规模整体扩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大幅提升。
对西旗羊肉的生产加工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对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要进行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培训。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3.对西旗羊肉进行深加工,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羊肉制品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食品。开展精细化、多样化的生产加工。
4.加强宣传,提升西旗羊肉的知名度和档次,提高养殖和生产加工效益
我旗地处无污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加工过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西旗羊肉的营养价值较同类产品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同时羊肉的膻味不明显,产品优势巨大。我们要着重宣传西旗羊肉的特点和营养作用,作为西旗羊肉的宣传热点和卖点,提高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西旗羊肉是获得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产品,立足区位优势,把握时机,顺势而行,科学合理发展,能为我旗的畜牧养殖和羊肉加工及其它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新牧区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带来巨大改变。
第三篇:城乡统筹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互动共荣的根本出路,也是“XXX”的迫切需要。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共进,统筹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指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大力实施“三化”化“三农”战略,坚持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之路。同时,针对“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将“工业强市”、“城市带动”战略提升为“产业强市”、“城乡统筹”战略,着力构建“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实现了统筹发展思路的与时俱进。
(二)积极推进小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在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同时,坚持将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掀起新一轮小城镇建设高潮。去年,全市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XXX万平方米。按照“XXX”的原则,将全市XX万个自然村规划为XXX个集中居住区,并启动建设“三靠近”农民集中居住区。五年来,累计新建住房XXX万套,其中“三靠近”建房XX万套。全方位整治农村环境,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 1 -
(三)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开展“八大创建”工程,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至去年底,全市高效农业和高效渔业分别达XXX万亩、XX万亩,分别占耕地和水产面积XX和XX%;设施农业XX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生产基地XX个。启动建设XX个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建或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XX个。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XXX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四)致力拓宽增收渠道,“三大收入”快速增长。至去年底,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XX元,增幅连续XX年居全省前列,连续XX年保持两位数增长。XX%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XX个村达60万元以上。所有乡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均超千万元,65个乡镇财政总收入超亿元。
(五)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在XX率先实现农村适龄居民参加新农保和60岁以上老人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XX%,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XXX元。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基础设施投入,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建成脱贫目标实现村XX个,XXX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我市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较为突出。目前,城乡在就业创业、土地补偿、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
- 2 -
二是“三农”弱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受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和市场作用等多重影响,农业弱质、农民弱势、农村弱位的现象依然很明显。
三是工业和城镇对“三农”的带动力不强。因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仍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任务艰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地区分割现象没有彻底扭转,阻碍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对策建议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紧紧抓住作为全省XXX的机遇,坚持以统筹规划为引领,以富民强村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一)坚持统筹规划先行,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规划。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示范性”的要求,进一步编制或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农村乡镇空间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形成城乡融合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切实提高统筹发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坚持“一核多极”的发展思路,大力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群。加快推进XXX等乡镇全面融入市区,高起点建设XXX。深入实施“人口倍增”计划,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入镇,到
- 3 -
2015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牢固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规模居住小区、商贸街区、交通、供排水、环卫设施等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排重点中心镇,构建梯度化城镇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三靠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现小城镇与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有效衔接。到2015年,全市小城镇规模居住小区达2600万平方米。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市级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并着手谋划实施新一轮乡镇、村居合并规划。
(三)强化城乡产业互动,进一步增强统筹发展内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同时,将科技含量不算高、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项目逐步转移到农村,加强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和考核指导,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扩量与提质并举、品牌与市场齐抓、园区与龙头共建”的思路,大力发展蔬菜、水产、禽类等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深入推广农业“三新”工程,着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到2013年建成20个以上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四)加快城乡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全面建设,缩小差别、逐步统一”的要求,健全
- 4 -
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度,推进城乡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统筹发展活力。组织开展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种金融组织,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村人口“零门槛”进城入镇;探索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 5 -
第四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卫生厅医疗服务监管处周晓实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安排部署,卫生厅高度重视公立医院改革。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和公立医院改革推进领导小组,确定了*市、*市作为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各盟市确定了24个旗县的28所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旗县,开展试点工作。经自治区政府同意,卫生厅、财政厅、编办、发改委、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卫生厅起草了《关于推进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准备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卫生厅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并将公立医院改革任务纳入责任状与各盟市卫生局主要负责人签订,同时将主要任务给厅内各处室分工,落实责任抓落实。卫生厅和各地多次举办培训班,加强对公立医院试点政策的解读,采取考察学习的方法,学习公立医院改革经验。卫生厅多次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并开展了全区公立医院改革监测工作,有力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各地、各试点医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改革措施积极推进,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改革效果逐步显现。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各地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目标、领域和主要任务,积极探索,积累了经验。
(一)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1.加强统筹规划。在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指导下,各盟市制定出台了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各地坚持政府主导、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立足当前、谋划未来的原则,统筹医疗资源配置,确定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年卫生厅确定了六大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在呼伦贝尔市先行试点。全区在现有重点专科基础上,有计划地加强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妇女、儿童医疗服务等专科建设,形成基本覆盖居民所有主要健康问题的专科体系。目前,全区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有三级综合医院*所,三级专科医院19所,每个旗县均设立综合医院,多数旗县设立蒙中医院,部分旗县设立专科医院。
2.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促进不同级别公立医院合作,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目前,我区三级医院托管二级医院的有7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组建医疗联合体的有6个;**市成立功能、体格检查诊断中心,有4个旗县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市乌审旗推行“三制五统一”的运行机制;呼市和**推行县乡五个一体化管理;**市莫力达瓦旗人民医院伸腿举办中心卫生院的成功经验在全区医院院长培训班上进行大会交流;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实行医保、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食药监管、财政保障、卫生信息六个一体化管理,推进城乡卫生统筹;全区有70所旗县医院与区内外三级医院自主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通过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近年来,全区公立医院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基本建设和设备装备,近三年的固定资产额占到固定资产总额的43%,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在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过程中,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把旗县级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重点抓好旗县级医院能力建设。一是,从**年开始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每年投入项目经费**万元。我区74所旗县级综合医院分别与北京市26所三级医院和我区**所三级医院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我区部分旗县级蒙中医院分别与北京市13所医院和我区4所三级蒙中医院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通过派出医疗队接诊、手术、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专题讲座,接受骨干医师培训和其他人员进修,提高了受援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北京医院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院、包钢医院被卫生部表彰为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二是,从**年开始实施了骨干医师培训项目,每年投入项目经费240万元。
我区**所旗县级医院选派240名医师,分别由北京市38所医院和我区29所医院承担导师制专科规范化培训。三是,**年实施了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投入项目经费**亿元,在87个旗县级医院重点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四是,实施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年投入项目经费361万元。我区两所三级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建立远程高端会诊系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与5所旗县医院建立区级远程会诊系统。**年投入经费1235万元,扩展了三所三级医院和25所旗县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技术指导、远程教育等,有效提升旗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此项工作得到卫生部医管司领导的肯定,并奖励三台病理扫描仪。五是,**年实施农村巡回医疗车购置项目,投入项目经费1400万元。给35所旗县医院各购置一台巡回医疗车,每台车配置11种医疗设备。
(二)创新公立医院体制机制
1.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我区改革的重点是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各地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实践。一是,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和管理公立医院的职责。政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制定并落实医院建设、编制、投入、价格、管理等政策措施,为公立医院履行职能提供保障。二是,推进政府其他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立医院属地化业务管理。三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医院监管。**年6月卫生厅设立了医疗服务监管处,主要职责是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组织开展医疗质量、安全、服务、财务监督和评价工作,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监督制度。有部分盟市卫生局设立了医管科。**市和通辽市已经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医院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管办,挂靠卫生局。主要职责是受政府委托,负责公立医院资产管理、财务、业务、编制等监管。四是,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我区在公立医院中实行了院长负责制。通辽市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准备在公立医院成立理事会,监事会,院务会,合理确定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医院管理者之间的权责。我区兴安盟、乌海市、霍林郭勒市积极研究制定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制度,推行了公开竞聘院长,实行了任期目标管理和院长年薪制。自治区和各地加强对院长的培训,推行院长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2.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补偿机制的改革是难点,也是重点。是关系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变过去“以药养医”、趋利经营方式的关键。我区各地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1)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举办的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包括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政府性亏损等运行经费,离退休人员工资等。**市对二、三级综合公立医院按编制人数工资额70%补贴,中医院按90%补贴,其他医院实行全额补贴,同时给予专项补助;全市对公立医院的补助额占医院总收入的**%,对所产生的水、电、暖等日常费用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市从**年开始,将市直属公立医院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全额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年阿拉善盟财政补助**万元用于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比例达到90%,阿右旗人民医院财政补助100%。乌海市财政补贴医疗服务人员工资达到70%。
(2)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推进医药分开。全区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旗县,实行了收支两条线,取消了药品加成。目前,全区已经有26所旗县医院取消了全部药品的加成,有5个旗县医院取消了基本药物加成。**市在所有旗县级公立医院中取消了药品加成,由此减少的收入由政府每年进行一次性补助。地方财政按药品销售总额的15%给予补偿。准格尔旗在取消药品加成后,旗财政采取“先减后补”和“以奖代补”的方式,依托“财政补医”和“医保补医”两个途径,专项投入870万元用于补偿公立医院取消医药补医及价格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两年来,共让利群众2600万元,有效地降低了群众医疗负担。通辽市霍林郭勒市所有公立医院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年市政府投入300万元予以补偿。
(3)合理调整医疗收费标准,建立价格调整联动机制。**年5月卫生厅召开了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成本核算工作培训会议,为制定公立医院补偿政策奠定基础。
(4)完善医保支付机制,推进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改革。我区25个旗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探索按病种和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结合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流程,加强成本控制,规范合理用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
3.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推进了医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效率,对患者顺利安全就医起到了保障作用。一是,各医院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各项制度完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二是,不断完善了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执行了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集体讨论报批制度,实行了院务分开,推进民主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为了使医院报表更全面,信息决策相关度更高,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医院的监管,有利于降低成本和绩效考核,卫生厅举办培训班,推行了卫生部制定的新会计制度,各医院正在筹备实施。部分三级医院实行了总会计师制度。四是,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各医院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了以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服务效率和岗位责任为基础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临床一线医师和护士的待遇,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4.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卫生厅指导各地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医务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实现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均依法实行全行业统一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是,建立医院评审评价机制。卫生厅按照卫生部《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制定了《**自治区医院评审实施办法(暂行)》,并根据自治区实际,遵循卫生部“内容只增不减,标准只升不降”的原则,研究制定、印发了《**自治区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开展全区新周期医院评审工作。新周期的评审机制包括了自我评价、现场专家评价、统计评价、社会评价和跟踪评价环节,通过对医院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的评审评价,推进医院标准化管理,提高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规范医院评审专家的遴选与管理工作,提高医院评审质量,充分发挥医疗卫生管理技术专家在本领域工作的作用,确保医院评审的科学性和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卫生厅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评审专家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对专家的遴选、管理、培训、派出、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了规范评审,卫生厅组织专家编写了《医院评审手册》。确定评审要素10380条,开发了管理和评审软件,此项工作受到卫生部医管司的肯定,决定派员参加我区第4次专家论证会。为切实推进和指导各盟市开展好新一轮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卫生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于2012年7月至9月期间举办了两期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一期医院评审骨干专家培训班,对医院管理和医院评审、评价进行了培训,接受培训人员近600名。二是,建立医师定期考核机制。去年卫生厅制定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考核领导组织、办事机构,认定了考核机构并开展了医师考核工作。三是,建立日常监管机制。我区各地按照统一安排,依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及配套文件、《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与安全管理方案》、《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及指导工作规范》、《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等法规、规章,开展了监管工作。尤其今年,按照卫生部要求,加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重点加强了机构、人员执业资格监管和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四是,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2011年自治区司法厅、卫生厅、保监局联合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实施意见》,全区已有7个盟市建立调处机构55个,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平安医院。同时在医院中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在卫生行政部门落实《医疗质量安全告诫谈话制度暂行规定》。五是,建立医院运行监测机制。确定了信息统计指标、开发软件,为及时、准确汇总分析医疗服务信息,为各医院统计评价工作打基础。
(三)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
1.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近几年,卫生厅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优质医院创建”、“医疗质量万里行”、“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三好一满意”等专项活动,有力推进了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服务行为逐步规范。一是,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组织,加强了重点质量管理培训,通过评价、分析、反馈、整改、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二是,各医院加强了临床科室建设,三级医院临床科室756个,已经二级分科的有**个。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建成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和重点学科65个,盟市重点专科141个。今年在74所旗县医院中,每所确定了3个重点专科由对口支援的医院帮助扶持建立,并明确了责任。三是,开展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卫生厅21所三级医院开展了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评估方案。通过推行临床路径,加强了病种质量管理,规范了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使用药物,控制了成本。四是,各医院规范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执行了基本药物采购供应管理制度。卫生厅推进了医疗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五是,部分医院在加强规范和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试行了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
2.完善医院服务。各地各医院努力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从患者最急需、最关切的问题抓起,创造患者良好的就医环境,采取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缩短患者就医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社会反响较好。一是,新建改造门诊设施,标识醒目,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导医服务,方便群众就医。通辽市医院院内的标识使用了蒙汉两种文字;包钢妇产医院在门诊各楼层增设收费点;包医附院成立客服队,为患者就医提供服务;**县医院建立急救联动协调机制,提高了急救能力。二是,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延长了门诊时间,实行了双休日和节假日全天门诊。三是,三级医院全面实行了预约诊疗服务,制定了工作规范,丰富了预约形式。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包医一附院通过12320信息平台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试点后,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区以12320为统一平台实施预约诊疗服务的通知》,要求全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分步统一到12320的平台上运行。
3.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卫生厅去年实施五项工程之一就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本着建设一个信息平台、打造急诊急救和信息传输两个通道的思路,启动了“3533”卫生信息化工程。3级平台、5大系统、3个基础数据库,3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卫生厅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要求,全区各医院加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一是,三级医院加大投入,改、扩建医院信息化平台。增添医疗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逐步与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支持日常监测信息自动采集、上报和开展远程会诊。二是,卫生厅规范了全区医疗机构ICD编码和住院病案首页。在三甲医院中先行推广应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开展医院评价工作。此项工作已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8个试点省区。三是,利用2011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在87个旗县医院中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地按照卫生部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要求,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要达到三级部署中的高级部署,实现临床服务、医疗管理、运营管理系统功能。同时,卫生厅要求增加临床路径模块功能,提高各医院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四是,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加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五是,卫生厅高度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中规定,二、三级甲等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达标一票否决。
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改革试点工作进展不平衡。从我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来看,一方面地区进展不平衡,试点地区和试点旗县对推进改革有差异,包括领导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原因,决定了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的力度。另一方面,改革任务进展不平衡,公立医院改革中体系建设、医院内部管理成效多一些,涉及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改革成效少一些。按照公立医院改革目标来看,改革是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只有坚持公益性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试点的政策框架,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大有作为,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区公立医院机构不尽合理,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城市多,旗县少,而且地区分布不均。三级医院患者多,基层医院患者少,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加重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二级医院医疗资源的差距制约着医院评审标准的落实。
3.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公立医院公益性必须有健全的补偿机制支撑。由于我区没有公立医院财政补助统一政策规定,致使各医院财政补助政策标准不一。鄂尔多斯市公立医院补助占到医院总收入的31.8%,而**市公立医院补助仅占医院总收入的6.1%,全区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占人头费的比例从4%至100%不等,差距极大,造成各公立医院不在同一管理的平台上。一些医院为了生存、发展,出现趋利行为,药品费用占到住院费的一半,严重制约了公立医院的改革推进。只有政府职责明晰、责任到位,取消药品加成,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的补偿机制,才能破除逐利机制,回归公益性。
4.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改革的深化,任务将更加繁重,难度将逐步加大,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统一协调解决改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管理体制改革需深入研究。从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来看,各地建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做法不一。因此,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管办分开”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还需要深入探索实践,借鉴经验,形成共识。
三、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思路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和卫生部五部办《关于做好**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重点组织开展旗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下发关于推进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改革试点思路和目标是在实践中探索、完善,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分层推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围绕政事、管办、医药、营利与非营利性四个分开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旗县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旗县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力争使旗县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
1.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指导,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制止公立医院盲目扩张和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要优先建设发展旗县级医院,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现30万人口以上的旗县至少有一所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的县级医院目标,争取对国家没有基建投入的旗县级医院由自治区发改委立项投入。争取自治区财政在“十二五”期间对每所旗县级医院增加投入,用于医院能力建设。2013年继续组织实施好全区对口支援、骨干医师培训、远程会诊项目,加强对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实施的督查。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认真借鉴全国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出资者和经营管理者责任。重点要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完善我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配合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出台。在实施医院成本核算工程基础上,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调整床位、挂号、护理费,第二步再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与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公立医院补偿办法。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自治区、盟市、旗县共同建立稳定的补偿机制,明确财政补助比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彻底改变“以药补医”。
3.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年内全区开展新周期医院评审工作,下发评审手册,开展培训。规范医院评审评价。对第一周期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进行督查。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开展统计评价。完善日常监测机制。对各地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进行调研、督导。
4.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医疗质量管理,完善医院服务,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第五篇:龙镇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汇报
2011年龙镇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2011年4月5日)
龙镇位于五大连池市区东部,吉黑高速、鹤嫩公路、哈黑铁路在镇内通过,行政区域总面积1136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6.2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4个社区,7300户,2.2万人,耕地16.47万亩,草原11万亩,林地0.35万亩。行政区域内和周边有5个国营农场、6个部队农场、7个国营林场和沾河森工总局,驻镇中、省、市直单位25家。龙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3所,中小学教职工172人,中学在校学生494人,小学在校学生1310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有企业138家,其中个体企业127家,规模企业11家。自来水入户率95%,有线电视入户率85%,全镇住房平均砖瓦化率62%,城镇化率35.7%,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80元。龙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示范镇,首批省级小城镇建设网络工程示范镇,黑河市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2008年被省确定为环境优美型乡镇。2010年被黑河市确定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示范镇。几年来,先后被省民政厅授予省先进乡镇人民政府,省文化厅授予先进文化乡镇称号。被中共黑河市委授予“五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一、2011年重点工作
(一)明确发展方向,落实任务目标
按照五大连池市委六届十六次全会精神要求,结合龙镇总体发展思路,2011年龙镇将加快实施以“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产业发育为重点,普惠民生为目标,创新机制为手段,和谐稳定为基 1 础”战略,以“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为总体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实现镇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产业名镇。
1.城镇规模扩大。示范镇龙镇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到2011年底全镇城镇人口要达到25600人,新增幅度达到20%,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
2.经济发展加快。依托示范镇龙镇资源、区位、环境、人文和产业基础及优势,建立产业发展集中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豆薯总产预计实现35000吨,农业生产总值实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 %,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3.51亿元,比上年增长40%。人均收入实现9300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
3.社会事业繁荣。全镇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初中、高中阶段升学率有所提高;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药品供应服务保障体系;文化体育设施比较健全;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入户率95%以上;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低保户和“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的卫生院、中心小学、室内综合性活动室、5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休闲健身广场、综合性集贸市场,并继续将五保户集中到市中心敬老院供养。
4.居住环境优美。全镇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市场化运作建设集中供热站;力争建设污水处理厂,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实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公共设施管理实现社区化,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5.管理科学规范。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完善城管、城建、自来水、环卫处管理服务职能。通过民主、科学、依法有效管理,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二)加强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1.制定城镇控详规划。预算投资100万元,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对龙镇近4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城市建设设计,对龙源街、龙兴街近1平方公里区域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根据省百强镇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启动百镇建设第二批试点镇的通知》要求,试点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工作方案、由乙级以上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试点镇总体规划和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社会事业、市场服务体系和产业发展等各专项规划,3月30日,杨市长和黄市长带领发改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商务局来龙镇调研,明确了各专项规划的编制责任主体,城镇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社会事业规划由镇政府负责,市场服务体系规划由商务局负责,产业发展规划由发改局负责,各专项规划力争4月底前完成。
2.加强城镇基础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龙镇小城镇基础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结合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确定2011年拟建项目九项。一是红灯记广场公园。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北安农垦分局投资绿化,建设1.7万平方米红灯记广场公园,目前已经完成初步设计,有两套设计方案:第一套设计方案预计投资1228.7万元,第二套方案预计投资1336.4万元。力争投资50万元,新上电子大屏幕一块。同时对八卦街高标准科学设计并推进落实。二是棚户区改造和生态移民。2011年新建楼房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现在已有4万多平米的完成规划设计 3(2011年龙镇农场计划新建3层以下楼房60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出台棚户区改造、土地复垦、购房补贴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优惠,引导农村人口向镇内聚集,将北河屯、古东河屯全部搬迁到镇内。3月25日市委范书记、政府黄市长、政协王主席到龙镇调研,3月30日杨市长、黄市长到龙镇调研,就整屯搬迁工作明确了政策:两个屯的现有居民根据现居住面积每平方米补助500元,到镇内购楼享受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农村泥草房改造政策,每平方米大约1350元,每户限购面积60平方米,超购面积按市场价格,现在已经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两个屯实际有房屋建筑总面积5007.4平方米,需财政搬迁补助资金300万元(北河屯住房46所,158口人,房屋建筑面积3079平方米,需补助资金184.5万元;古东河屯47户,162口人,房屋建筑面积1928.4平方米,需补助资金115.5万元),两个屯有意愿购楼户 户,购楼预约面积为平方米,待资金落实即可组织实施。三是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项目。通过市发改局争取城镇供水项目,计划投资60万元,维修改造自来水管线5000延长米,彻底解决镇内居民饮水供应不足的难题。现已完成项目编制,正在积极向上争取。四是扶贫开发项目。投资58万元,实施镇内增产村和镇西村扶贫开发项目,分别建设村办公室一所、休闲广场一处、打深水井一眼。五是开通龙兴街公交线路。投资100万元,新上公交车4辆,实现龙兴街全线通车。六是力争实施龙兴街、次干道建设项目。计划投资863.8万元与龙镇农场合力贯通龙兴街,建设1300米白色路面,铺装2000米人行道、实施绿化、亮化和排水工程;投资186.83万元,硬化总计1840延长米,宽3.5-6米的总面积9830平方米的次干道6条。七是加强城镇管理,提升城镇综合执法水平。经3月25日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 4 隶属于龙镇的城市管理监察中队划归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负责龙镇管辖区域内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监察中队由龙镇党委、政府和综合执法局双重领导。组织关系由龙镇党委政府管理,其他事宜归综合执法局领导。机构编制、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等事宜待市政府研究综合执法局城市监察大队机构编制、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等问题时一并统筹解决。城管监察中队的成立,将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强化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增加环卫公益性岗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村、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创建 “三优”文明城镇为载体,改善人居环境。八是人口聚集。积极推进产业发育增加人口就业,吸引外来人口,同时加大宣传,使镇内四个村的人口,由农业变成非农人口,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城镇低保。
(三)培育主导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突出重点产业,形成依托资源、区位、环境和产业基础,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一是物流业。以现有的粮食流通企业和粮食批发大市场为基础,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现正在招引锦州华强集团,欲到龙镇投资10455万元,成立富通物流有限公司,建一处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300万吨的物流中心,已经完成先期可研及建设规划,正在协商用地及项目申请准备工作。二是精深加工业。通过招引大庆客商,投资5000万元,在发展村建设年生产1.2万吨的苏打水厂一处,项目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计划购置国产生产线2条,水处理设备1套,并探索开发地热温泉旅游;扩大超越、北华山野菜加工厂规模,年保鲜蔬菜、山野菜100吨,实现产值40万元,利润4万元;依托旺仔冷冻屠宰厂和兴盛大牲畜定点屠宰厂,发展畜产品加工,实现年加工8万头(只),创造产值3200万元,利润144万元;利用 5 龙镇宏达生猪屠宰厂,年屠宰生猪6000头,实现产值600万元,利润60万元。三是面粉加工业。沈阳军区农副业基地投资3600万元,新上一套300吨的小麦加工生产线;黑龙江省龙垦面业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新上日处理240吨小麦加工设备。四是旅游业。依托历史文化,开发红色旅游,建设红灯记广场和《红灯记》原型人物雕塑。五是现代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按照“降豆、增禾、扩经”的目标,2011年计划播种大豆7.5万亩,小麦4万亩,玉米1万亩,马铃薯3万亩,中草药0.1万亩,蔬菜0.4万亩,杂粮0.5万亩,力争达到三年轮耕一次。土地规模经营达到7万亩,以农场托管、承租方式实现开发村、向东村土地规模经营整屯推进;重点建设发展村1000亩玉米、2000亩小麦,3000亩马铃薯,开发村3000亩小麦、1000亩玉米、20万平方米棚室蔬菜和向东村5100亩大豆7个示范园区;扶持向东村奶牛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打造奶牛养殖专业村,力争年存栏奶牛350头,依托宏达生猪屠宰厂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生猪2500头;开展职业技能及创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数量,打造龙镇劳务品牌,年实现劳务收入3000万元。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力度。努力营造良好农村人居环境,完成今年龙镇造林规划总面积249.55亩目标任务。同时对镇内区域显著地段进行绿化。
(四)合力共建共赢,促进区域发展
加大场镇共建力度,与农场紧密配合,在农业、工业园区、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建,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1.加强农业共建力度。继续加强农机、农技、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计划建设向东村5100亩大豆、开发村1000亩 6 玉米,1000亩大豆示范园区3处,3个园区全部采用农业标准化整地耕作模式。场镇间农机跨区作业达到5万亩以上,其中深松整地1万亩,机械收获3万亩以上。
2.加快工业园区共建步伐。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与龙镇农场的工业园区建设,共同将园区打造成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对工业园区建设进行详细规划,为企业入驻搭建平台,保障园区建设顺利开展。今年,龙镇农场将修通火车站——工业园区——高速公路辅路8.5公里的道路,其中火车站——工业园区路宽12米,并进行绿化和亮化,打造景观大道,园区——高速辅道路宽8米,道路的升级改造,将大大提升园区的建设速度和水平。目前,园区已有纯净水厂、苯板厂、免烧砖厂等5家小型企业入驻。
3.共同谋划大项目。一是污水处理项目。2010年4月龙镇农场已经聘请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对龙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了规划设计,形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投资4000万元。目前龙镇政府通过市发改委向省有关部门申报立项。二是集中供热项目。招引客商进行市场化运作,争取引进一家供热公司,建设一处集中供热站,实现地方统一供暖,并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力争达到一流的服务水准。三是讷谟尔河引水工程。农场现已完成讷谟尔河引水工程前期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规划工作,该项目投资5200万元,已列入农场十二五规划上报到省农垦总局,目前我们正在共同努力积极争取中。
4.拓宽共建领域。本着“资源共享,平等共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管理界限,在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等方面探讨合理的共建切入点,拓宽合作共建领域,有效整合公共资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拟将龙镇农场职工医院设立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提升龙镇区域医疗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龙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城镇建设资金匮乏。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能力有限,导致自我发展乏力,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没有城镇特点和风格。已往楼房的设计、规划、立面效果、色调等没有明确要求,自己特有的风格没有体现出来,而对历史现存建设的重新修饰和规范发展也需要时间和资金。四是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公共服务功能不强,就业平台不是很充分,城镇吸纳农民的引力不大。五是城乡居民享受的政策不统一,如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使工作推进难度加大。六是村屯合并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大量资金。七是供热工程、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大项目可研报告、规划和向上争取等方面前期费用较大,困难较多,但却是近期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推进措施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宣传搞好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建设目的意义,统一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全面宣传扶持政策,搞好思想发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2.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以产业为依托,注重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特别是发挥本地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培养龙头企业,搞好相关产业规划布局,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无公害蔬 8 菜种植园区。明确产业聚集区具体位置、规划面积和功能定位。发展商贸,搞活物流,增加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
3.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步推进。深入实施场镇共建,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宽小城镇领域合作共建,推动与附近农场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共同进步。
4.强化考核督促工作。加强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定期进行检查、召开会议推进。要制定建设目标,分解任务,责任到人。要把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工作列为“绩效工程”进行目标管理,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