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漳河流域血防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8: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沮漳河流域血防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沮漳河流域血防调研报告》。

第一篇:沮漳河流域血防调研报告

沮漳河流域血防“以机代牛”项目调查报告

“以机代牛”项目调查组(2009年5月13日)

根据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为民带领市人大农经委、市农业机械局、市卫生局、市畜牧局等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深入到当阳市、枝江市的沮漳河流域就实施血吸虫病防治(以下简称血防)“以机代牛”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取沮漳河流域血防“以机代牛”项目落户枝江市、当阳市为目标,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为核心,巩固血防成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为本次调研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还分别到孝感市、天门市等地考察学习了实施血防“以机代牛”项目的经验,并6次赴武汉向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省血防办公室、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汇报,争取支持。

一、沮漳河流域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沮漳河由沮河和漳河汇合而成,属长江一级支流,为常年性河流,全长341.2公里,流域面积6934平方公里。沮河发源于保康县,漳河发源于南漳县,分别流经远安县、荆门市于当阳市两河口汇合,流经当阳市河溶镇、半月镇、两河镇和草埠湖镇后进入枝江市境内,流经问安镇、七星台镇,从鸭子口注入长江,沮漳河在我市境内全长约67.2公里(其中当阳市27 1 公里、枝江市40.2公里)。

沮漳河流域历史上曾是血吸虫病重疫区,历史有螺河段约56公里,历史累计查出钉螺面积431.33万平方米、血吸虫病人1.6万人、病牛1.2万头。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病人病畜呈逐年下降趋势,当阳市(含草埠湖,1991年)、枝江市(2000年、含猇亭区)分别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目前,我市沮漳河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呈以下特征:

(一)历史有螺环境难以彻底根治,每年都查出残存钉螺。每年春秋两季,组织血防人员在沮漳河流域内历史有螺环境开展钉螺调查,都能查出活螺并及时进行药物杀灭,但由于钉螺孳生环境难以得到彻底根治,每年在不同的历史有螺环境均能查到钉螺,且多年灭而未尽。

当阳市境内沮漳河外滩虽没有发现钉螺,但部分与沮漳河相通的定型大沟渠未能彻底改造,每年都能查出钉螺,药灭后密度逐年降低。2007年在两河、河溶、草埠湖、半月四镇查螺3864.91万m(其中半月镇1001.16万m),查出有螺面积7.91万m,药物灭螺7.91万m;2008年查螺343.21万m(其中半月镇82.06万m),查出有螺面积7万m,药物灭螺7.07万m。2009年春季查螺,查出有螺面积5.43万平方米(截止2009年4月,下同)。

对于沮漳河外滩,根据当阳、枝江、荆州三地联防方案中提出的在交界地延伸查螺的要求,每年当阳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在与荆州菱角湖交界的节制闸以下延伸2000米左右调查螺

2222

情。2007年在节制闸以下2100米左右查出钉螺,密度为4只/0.11m,当年曾在沮漳河联防会上通报。2008年又在节制闸以下2000米左右查出钉螺,密度是2只/0.11m。究其原因可能是汛期沮漳河洪水在长江水流的顶托作用下,流速变缓,浸滩时间过长,钉螺随水上漂流物、船只等而上移。

枝江市2007年在问安、七星台两镇查螺3164.96万m,查出有螺面积2.33万m,药物灭螺44.95万m;2008年在沮漳河外滩查螺1436万m,药物复灭90万m。2009年春季查螺,查出有螺面积0.51万平方米。每年都查出了不同的活螺环境,尤其是七星台东林村沮漳河外滩,每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灭螺,但汛期一过,仍然发现有活螺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汛期沮漳河洪水在长江水流的顶托作用,流速变缓,浸滩时间过长,对岸荆州区钉螺随水上漂流物、船只等转移过来所致。

(二)虽未查出血吸虫病病牛,但扩大化疗任务繁重。当阳市、枝江市畜牧部门不断加大耕牛查治病力度,每年在沮漳流域内血吸虫病流行村轮流开展耕牛查治病,未发现病牛,但每年开展扩大化疗从不松懈。每年结合春防和秋防,同步开展血防查治病、同步化疗。2008年枝江市沮漳河流域涉及2个镇25个村共有耕牛存栏2407头,血防查牛2315头,扩大化疗750头;当阳市沮漳河流域涉及4个镇45个村共有耕牛存栏4805头,血防查牛4600头,扩大化疗600头。

(三)历史感染病者可能发展为新发晚血病例性。2009年我市经省血防办确认核准有17名晚血病人,其中当阳市1人、2

2枝江市9人。我市沮漳河流域从1996年至今未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但2005年枝江市境内沮漳河流域报告1例输入型急感病例。

当阳市2006年四镇查病5632人(其中半月镇2977人),血检阳性22人,粪检无阳性;2007年四镇查病26054人(其中半月镇5926人),血检阳性107人,粪检无阳性。对血检阳性者进行化疗。2008年四镇查病8284人(其中半月镇1831人),血检阳性61人,粪检无阳性。

枝江市2005年两镇查病2138人,血检阳性112人,粪检阳性1人(输入性病例);2006年两镇查病2985人,血检阳性195人,粪检阳性1人(1例慢性病例);2007年两镇查病12023人,血检阳性835人,粪检阳性1人(1例慢性病例);2008年两镇查病2352人,血检阳性233人,粪检均为阴性。

另外,当阳市、枝江市沮漳河流域疫区乡镇尚存的历史病人随年龄增长,发展成晚血病人的可能性增加。其中当阳市2005年查出2例,2006年查出1例,2007年查出1例,枝江市2007年3例,2008年除2例已纳入政策内救治外,目前已有2例提出申请。查出的病例经确认后均已按政策规范救治。

二、沮漳河流域血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和气候环境适宜钉螺的孳生,达标成果巩固难度大。沮漳河流域河流湖泊众多、沟港交叉、水网密布、杂树杂草丛生,虽经历次综合治理,但仍有部分有螺环境根治不彻底,每年都查出有螺点。我市与血吸虫重疫区荆州区毗邻,两地水系相通,人流物流往来频繁,疫情相互渗透,尤其是我市沮漳河外滩,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查灭螺,但是每年汛期长江水流倒灌,洪水在此迂回,流速变缓,浸漫河滩,对岸荆州区钉螺随船只和水上飘浮物转移到我市境内,落地繁殖,灭而不绝,反复再现,存在输入性传染源和疫情蔓延的可能性。且存在发生新的血吸虫病疫情具有潜在的可能性。2005-2008年,沮漳河流域枝江市境内2005年报告1例输入型急感病例。

(二)传统耕牛饲养、役用方式变革阻力大,有螺洲滩禁牧工作难度较大。沮漳河流域属产棉区,垸内基本没有放牧场所,当地群众多年来都是将耕牛牵到沮漳河大堤或外滩放牧,热天在河内泅水,禁牧措施多是以劝导为主,很难达到人畜不接触有螺地带。

2007年以来,当阳市、枝江市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和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有钉螺地带放牧的通告》(鄂政发[2007]37号)精神,分别下发了关于与荆州菱湖管理区相邻的沮漳河外滩等地为禁牧区域的通告,以防耕牛感染传播血吸虫病,但部分农户因无能力圈养仍将耕牛牵到河滩放牧和河中泅水,增加了禁牧难度。

(三)血吸虫病防治政策、经费和人民群众要求存在巨大反差。在现实生活中,同饮沮漳河水的两岸农民,河东的荆州区农民可以享受血防“以机代牛”项目政策,不仅可以购买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等小型机械国家有补贴,补贴比例可达到50%,5 而且宰杀病牛可享受1200元/头的补助。而位于河西的枝江市、当阳市的农民不能享受这一政策,枝江市的农民购买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等小型机械不能享受补贴,当阳市的农民购买手扶拖拉机、微耕机在内的农业机械和枝江市农民购买除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等小型机械以外的其它农业机械,只能享受25%—30%的补贴。对于这种同流域、同河两岸防治血吸虫的重点地区,河东、河西国家采取“一河两策”的“以机代牛“的补贴政策,广大河西农民群众反映强烈,每年我市多名三级人大代表、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代表议案、信访等多种渠道强烈要求在沮漳河流域实施与河东一样的血防“以机代牛”项目在内的血防综合治理项目。

三、血防“以机代牛”项目立项前置条件

实施血防“以机代牛”项目,是血吸虫病综合治理、传染源控制的重要措施,只有“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县市区”才能立项。血吸虫病治理重点县市区主要是根据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的4个“级别”界定的,即血吸虫病疫情消灭标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我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63个中,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有21个县市区(包括当阳市、枝江市),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19个县市区,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的23个县市区(即“血防重疫区”)。按规定,只有“重疫区”才能被界定为血吸虫病治理重点县市。农业部、财政部印发的《2009年农业机械购臵补贴实施方案》(农财发[2009]190号文)确定全国有164个血6 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县市区实施“以机代牛”项目。2009年,湖北省23个“血防重疫区”、12个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和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武汉市新洲区被确定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县市区。

当阳市(1991年)、枝江市(2000年)分别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再重新进入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县市区范围的难度很大,但地处沮漳河对岸的荆州市荆州区、江陵县等县市区仍是“血防重疫区”。从我省2009年实施血防“以机代牛”项目县市区的情况看,当阳、枝江实施血防“以机代牛”项目也是有希望的。

从调研情况看,沮漳河流域的当阳、枝江两市实施血防 “以机代牛”项目符合国家以流域为主线,“按水系、分片块”的治理原则;人民群众有强烈要求,国家有优惠政策,巩固血防成果、为民办实事具备有利条件。实施血防“以机代牛”项目的争取工作应抓紧进行。

四、工作建议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血防“以机代牛”项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实施血防“以机代牛”项目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领导重视是关键,责任制落实是基础。市、县两级农机、卫生、畜牧等相关部门,要建立专门机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本级党委政府血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沮漳河沿岸的乡镇、村也 7 要明确专班、专人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强化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将项目工作开展情况和目标实现情况纳入各地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对因工作措施不到位、没有实现项目工作目标的,应追究项目单位主要领导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

(二)积极争取项目,保证投入到位。当阳、枝江先后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再重新纳入全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县市范围难度很大。市血防办及卫生、农机部门要积极向省主管部门汇报,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从血吸虫病防治的原则、沮漳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威胁、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等方面,反映我市沮漳河流域实施血防“以机代牛”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争取项目早日立项,让沮漳河沿河两岸的农民享受党和政府同样的关怀。

1、同一流域不能实行“一河两策“。当阳市、枝江市与仍为重疫区的荆州市荆州区一河之隔,按照血防工作基本原则,同一流域应综合治理。

2、洲滩禁牧很难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标,“以机代牛”是控制传染源最有效的办法。洲滩禁牧点多、线长,群众工作阻力大,不可能做到耕牛不到洲滩上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淘汰耕牛,实施“以机代牛”,耕牛的工作任务由机械去完成。

3、地理位臵特殊,三峡库区有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三峡工程兴建,库区水流变缓,再加上为防洪、发电等需要,水位时涨时落,库区环境适宜钉螺孳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8 条件下,三峡大坝坝上库首的我市夷陵、秭归、兴山与沮漳河流域的当阳、枝江经济联系紧密、人畜来往频繁,若沮漳河流域血吸虫病不彻底根治,造成血吸虫病在三峡库区生根、流行很有可能变为现实。特别是病牛买卖流通到库区,威胁更大。

(三)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在血防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农机、卫生、畜牧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责,畜牧部门负责耕牛的查病、治病,如实上报病牛查治结果,并负责淘汰病牛工作;卫生部门核实上报病牛情况,并负责血防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农机部门负责血防“以机代牛”项目的立项和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利用联席会议平台,不断完善新形势下的联防联控与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血防“以机代牛”工作,并抓好血吸虫病防治综合治理工作,为血防疫区的农民群众造福,用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加大血防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坚持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在血防“以机代牛”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势,加大血防健康教育工作,调动群众参与血防“以机代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五)加强督导检查,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血防“以机代牛”工作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第二篇:xxx农业血防调研报告

xxx农业血防调研报告

xxx农业委员会

为了充分了解我县农业血防现状,农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组织部分业务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对我县的农业血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所接触到的人员有乡镇干部、村组干部、乡镇从事血防工作的技术人员、种植户、养殖户和中小学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血吸虫病疫情基本情况

我县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之一,流行特点是有螺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全县15个乡镇有8个是疫区,有153个村的近32万人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上级血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县已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但我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适宜钉螺的孳生繁殖,再加上局部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综合治理难度大,所取得的防治成果极易被摧毁。到目前为止,全县尚存钉螺3000多万平方米,疫区存栏易感家畜8000头(牛、羊),家畜感染率多年来一直在3%左右徘徊。今年我县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钉螺极易随洪水扩散,部分地区疫情可能有所反弹,因而明年的防治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二、我县农业血防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家畜查治,加强疫情监测。从70年代中期开展 至今,全县累计查牛近22万头,查出病牛2万多头,治疗病牛和扩大化疗牛6.2万多头次,牛血吸虫病阳性率由70年代初的19.8%下降到2010年的2.47%。通过多年的努力,动物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2008年代表安徽省顺利通过了国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达标考核验收。

2、积极引导,强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近几年农业部门抓住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即预防和控制传染源,调整防治对策,重点是实施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把在重疫区村实施以“四个突破”为主的综合治理作为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项目,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以预防为主的重点环节。2006年利用项目在东流镇的红叶、城东等八个村开展了以水改旱、挖渔池、建禽舍和水禽引种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试点,项目试点得到了部省业务主管部门的肯定,也为我县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摸索了经验,试点取得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在控制血吸虫病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2008年争取到国家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项目资金686万元,2009年启动项目建设,在8个疫区乡镇的45个村实施以水改旱、挖鱼池、家畜圈养为主的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已接近尾声,项目的实施改变了项目村的环境,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全县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密切配合,开展疫情监测。本着“人畜血吸虫病同步 防治”的原则,在县地病办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认真开展国家和省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的同步监测工作,另外农业部为掌握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规律,在我县设立的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观测点,从1993年设点至今连续18年开展工作,大量的流行观测数据为专家分析血吸虫病流行规律和制定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2006年至今配合卫生部门完成了在胜利镇江心村开展牛用血吸虫病疫苗实验工作。

4、加强省际协作,开展联防联控。按联防联控工作方案要求,与江西省彭泽县实施省级联防联控。

5、将农业血防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将血防综合治理落实为疫区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通过“县抓示范乡、乡抓示范村、村抓示范户”的思路,在全县疫区乡镇的128个行政村新建了以“一池三改”(建一口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和“三结合”(沼气池与猪、厨房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沼气池4000多口,这既解决了人畜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又使人们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能源,通过综合治理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使疫区村建设成为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目前农业血防存在的问题

1、钉螺点多面广,开展综合治理难度大。我县疫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适宜钉螺的孳生繁殖,局部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综合治理难度大。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家畜查治病和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县财政仅每年安排3万元动物血防查治经费,农业血防综合治理资金基本没有投入,有限投入难以改变严峻的疫情形势。

3、传染源控制措施难以落实。我县疫区牛羊多以放牧为主,是血吸虫病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传染源,也是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但家畜圈养成本太高,群众难以改变放牧的习惯,无钱投入建安全牧场,疫区无法实施安全放牧。

4、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调查显示群众感染血吸虫病主要是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接触疫水,除少数地区外,我县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还不高,不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重复感染不可避免。

5、机构不全、人员严重不足和老化,影响工作开展。我县动物血防工作一直由乡镇兽医站承担,目前农业血防的有些工作内容已超出他们的工作范围,开展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再加上已连续十几年没有进人,现有人员严重老化,据统计乡镇技术人员三十岁以下的没有,四十岁以下的4人。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建立血防工作长效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特别是加强对农业血防工作的领导,实行一级抓一级、专人负责、层层抓落实。依法建立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责任制要做到真签、真落实、真考核,不要让责任制流于形式,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血防工作机制,完善和改进“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运行机制,彻底改变疲于应付的被动工作局面。

2、进一步坚持分类指导,全面加大血防综合治理力度。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原则,实施综合治理,在疫区要整合各种项目,服务于大局,服务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支持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兑现承诺,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做一个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划,重点是加大对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的投入,争取做到治理一块,清净一块,巩固一块,走出治理—污染—再治理—再污染的怪圈,切实保护疫区群众的身体健康。

3、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血防认识。

紧紧围绕血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特点,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疫区干部群众的血防意识和主动参与血防工作的积极性,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不麻痹、不畏难、不松懈,把血吸虫病危害减轻到最低限度。在有螺地带竖立警示牌,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和放牧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接触传染源的机会。教育部门加强疫区中小学生血防知识教育,宣传普及防病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4、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农业血防工作稳步发展。

县财政拿出适当的资金,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一样,用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的调整,有条件实施水改旱的地方,对实施水改旱给予适当补助,种植经济作物;对不能实施水改旱的地方,提高农机购置补助比例,提高农业机械化耕作的程度,减少群众因生产接触疫水的机会;对淘汰牛羊发展水禽的,核定补助,或补助种苗;不能淘汰的牛要实施圈养或建立安全牧场,减少易感家畜因放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血防综合治理事业,各级各部门要达成血防是重要公益事业的共识,在全县上下掀起一轮改造环境的热潮,推动农业血防稳步发展。

要大力发展疫区经济,血吸虫病是一种穷病,现实是越穷越病,越病越穷,经济发展了,群众富裕了,得病的也就少了,因而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到疫区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带动农民致富,让群众脱离土地,放弃落后的养殖,从而达到控制血吸虫病的目的。

要出台奖励表彰措施,对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5、进一步加强血防能力建设,适应形势的需要。任何事业的开展离不开人,我县农业血防一直处于无编无人状态,过去的血防是动物血防,主要工作是查治动物,大部分工作由乡镇兽医站承担。现在的农业血防范围广,包括水改旱、沟渠硬化、挖鱼塘等许多兽医站技术人员不熟悉的内容,再加上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形势紧任务重,有限的技术力量全部投入到防控工作中,无暇顾及农业血防工作。建议成立农业血防站或为乡镇兽医站补充编制,每个疫区乡镇要安排1-3名专门从事农业血防的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农业血防工作中。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农业血防项目,加强农业血吸虫病防治网络建设,逐步改善设施装备,提升农业血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农业血防工作的高素质队伍,更好的为疫区群众服务。

第三篇:关于县级流域站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级流域站管理的调研报告

*县地处××丘陵区,东邻××,南接××,西靠××,北抵××,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03.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92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县域地形呈“三山两槽”之势,坡陡谷窄,溪流浅短,加之境内无大江大河,水资源极为匮乏。据统计,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0.9亿立方米,人均

占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4。为了珍惜有限的水资源,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吃水”、“用水”问题,1982年,县水电局经报县政府同意,在全县13个区镇成立了水利电力管理站。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20余年来,各区镇水利电力管理站作为县级水利部门的派出机构,在贯彻落实国家水利法律法规、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浪潮中,为了进一步理顺基层水利电力管理机制,提高其工作效率,促使其规范、协调运作,我们又将13个水利电力管理站依照流域范围和地理条件划分成了5个流域站。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运作和摸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成立流域站,完善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大量事实证明,按照水系河流的自然分布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是合理分配水资源,促进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保障发展所需的必然要求。在成立流域站之前,我们县水利局一是派人外出到绵阳、三台、罗江等地进行考察调研,充分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二是在筹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县的水系流域特点,结合本地实际,依照流域范围和地理条件,将其划分成为××溪、××河、××河、*河、东*河五个小流域水利电力管理站。三是多次向县委、县政府汇报,阐明流域站在水资源统一管理、乡镇水利工程建设、组织抗御水旱灾害、促进农业生产高产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为流域站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源节流,保证流域站经费

我们流域站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财政拨款。县编委将流域站列为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每年根据地方财政收入核定拨款基数。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拨付经费也呈现出大幅增长的势头。2005年,县财政给流域站职工的拨款金额为每人7000元。二是政策允许的执法收入中的留成部分。如水土保持、设施补偿等规费收取中的留成。三是场镇供水收入。各流域站负责管理所属区域内的场镇自来水供给,收取一定的水费作为流域站经费。

三、狠抓“五大体系”建设,基层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一)水利工程建设卓有成效。近年来,在我县病险水库整治、农村人饮解困、旱山村集雨节灌和渠系配套等工程中,流域站工作人员坚持深入农村配合县水利局和所在乡镇搞好工程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白蚁危害大坝治理1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座,解决农村人饮困难26.58万人,对6个省级旱山村实施了集雨节灌工程,建成了××渠系配套节水示范园区,并在全市率先开始进行计量用水。2005渠系配套工程被评为全省第一名,2005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经省上检查验收,被评为省级a_,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多次在全市名列前茅。

(二)水产养殖助农增收。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313公顷,共养殖各类水花鱼苗14400万尾,稻田养鱼10万亩,2005年水产业实现助农增收人均110元。流域站工作人员在各乡镇建立健全了科技养鱼推广体系和服务网络,积极开展送技术上街、下乡和举办培训班等活动,发展生态渔业、特色渔业、休闲渔业,推广“四种生态养殖”(水库生态养殖、池塘生态养殖、江河生态养殖、稻田生态养殖),优化水产经济发展环境,广大农村呈现出“千斤稻,百斤鱼,田坎的玉米站整齐,亩产千元无问题”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水土保持留住绿水青山。流域站与县水土保持办密切配合,协助并参与水保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切实抓好“长治”工程、国债项目、小流域示范等工作。坚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积极引导民办民营水利承包荒山进行综合治理,使我县水保“长治”四期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家长委验收。截至目前,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68公顷,水保林380公顷,经果林1267公顷,封禁治理2210公顷,保土耕作1086公顷。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四)防洪工作保障有力。我县各流域站在防洪抗汛工作中一是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自上而下层层签订责任书,编制了严格的防洪预案,坚持昼夜值班

第四篇:县血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任 重 而 道 远 根据政协十届十次常委会的安排,县政协学习文史教文卫体办公室特组织部分委员,在主席***、副主席***的带领下,于7月28日赴县血防站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听情况介绍,与血防站干部职工座谈和参观血防图片展等方式,对我县血吸虫防治情况作了较为全面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地处鄱阳湖南岸,沿湖岸线长,境内湖泊、水塘繁多,为**省严重流行血吸虫病的县份之一,全县32个乡、镇、场有24个流行血吸虫病,57万人口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解放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上级血防主管部门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血防系统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县已有两个乡达到阻断血吸虫病流行,16个乡由重疫区降为中、轻疫区,疫区人民人均感染率由防治初期21.54%降至5.0%以下。曾获国家卫生部、国家水利部、国家农业部联合授予的“全国血防先进单位”(92年),**省血防健康教育先进单位(98年)等荣誉称号。但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居民健康意识和防治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县仍有90%的疫区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以上的沿湖流行村未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全县尚有钉螺面积176069亩,慢性血吸虫病人约18000例,有症状的晚期血吸虫病人700多例,病牛2000余头。1998年、1999年鄱阳湖区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使螺情更加突出。尤其是“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后,堤内出现了大面积的草滩化现象,堤外钉螺向堤内扩散蔓延,使原已消灭钉螺的区域重新出现了螺情,形势较为严峻。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为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县血吸虫病防治质量控制方案》等,明确了血防工作的目标、具体任务、实施策略、质量要求及经费管理办法等方面内容,保证了我县项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二是在疫区全面开展了查、治、灭工作,减轻了血吸虫病危害。对全县262个疫区进行了重新分类,组织血防专业人员长期深入疫区,为疫区老百姓进行血吸虫病的检查和治疗,预计今年将完成查病10万余人,治病5万余人。三是加大血防宣传力度,普及血防健康教育。疫区的中小学校普遍都开设了血防知识课,培训和完善了血防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并组织血防健康教育小分队长期深入疫区,提高疫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四是加强项目技术培训,综合血防能力得到提高。今年针对基层血防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疫区查螺的村民先后举办了两期培训班,使培训的人员都基本掌握了技术要领。五是疫情监测制度得到强化,急感网络直报迅速而通畅。我县设有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1个省级监测点和48个流调点,县血防站依据省血防办总体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组成了专门的监测队伍,建立健全了急性血吸虫病网络直报制度,为及时发现疫情、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了快速而便捷的信息传达保障。六是血吸虫病防治质量控制体系和监管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县血防站制订了《血吸虫病防治质量控制方案》,全面落实了血吸虫病的防治项目任务,提高了血防工作效率、防治效果和社会效益,同时从站里精选出了5名业务骨干,组成技术督导组,通过督导组的技术督导和质量考核,防治工作质量较往年同期有较大提高。七是晚期血吸虫病人医疗救助工作开展顺利。成立了以陈建辉县长为组长的晚血救助领导小组,并制定《**县2005年晚血救助实施方案》,修订和完善了《晚血救助工作制度》,对每个贫困晚血患者提供最高5000元的医疗救助,到今年初,共完成晚血治疗412例,超额完成了任务。

二、存在的困难

(一)自然因素对血吸虫病流行潜在的威胁较大。今年夏季多雨地区比去年同期偏大,多雨带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有的地方发生了洪涝灾害。鄱阳湖水的急涨急退使得血吸虫防治工作很难开展,这一现象加重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危险,今年上半年,我县血吸虫病急性暴发疫情例数为全省最高。

(二)流动人口中的血吸虫病例数将有可能上升,并有可能向一些已达到传播控制、传播阻断标准的地区输入。由于人口流动的加速,近3年,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一些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流动人口,比如渔船民、水上作业者等高危人群中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明显增加,是当前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另外,船民、渔民的重复感染率也很高,粪便未经过任何处理排入江河湖泊,又会造成新的污染。因此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个难点,需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

(三)湖沼地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形势非常严峻。由于我县地处丘陵地带,耕田作业仍多由耕牛进行,而湖沼地区耕牛仍然敞放,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易造成反复感染,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源。

(四)疫区卫生状况差,血防意识淡薄,大多厕所异常简陋,粪便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用于农田施肥,有的直接饮用含血吸虫尾蚴的湖水,从而造成血吸虫病的反复传播。

(五)乡村级和有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一些乡村级干部和有关部门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支持不力,抓抓停停,防控效果反反复复,影响防治进度。

(六)血防工作人员日渐老化,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血吸虫病防治站人头经费短缺,导致血防系统内部青黄不接、全站平均专业技术水平下滑,严重影响

血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血防工作的领导,认真实施《**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依法建立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血防工作机制。

(二)继续发扬不怕困难的精神,贴近群众,把关心疫区百姓疾苦,为疫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狠抓不懈。

(三)疫区防治领导机构要起到组织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协作,狠抓措施落实,实行综合防治。同时,要加强疫区内流动人口的管理,强化科学防治,要突出重点、因地适宜、分类指导,制定防治措施和目标,狠抓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大力推行改厕、改水,以机代牛,普及耕牛圈养,控制人粪、牛粪形成的再感染,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四)要加强血防机构防治能力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设立血防专项经费,积极争取血防项目,逐步改善血防的设施、设备,提升血防工作人员的素质,改善血防人员待遇。

(五)加强血防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农民为重点,从娃娃抓起,以图片展览、电视广播和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达到提高民众的个人防治意识的目的。

(六)要着力于充实血防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向社会公开招聘有能力、能吃苦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强培训和增加地区之间先进经验的学习,提高已有的血防工作人员特别是从事一线工作的预防人员的业务水平,坚持“精干高效,防治分离”的原则,建立一支能够胜任血吸虫病预防工作和能迅速有效处理重大疫情的高素质血防队伍。

第五篇: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1.1流域概况

1.1.1自然地理、水系及经济发展概况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水系组成,地跨安徽、江苏两省21个市县,分别于当涂、芜湖和澛港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8850km2,其中安徽省占93%,江苏省占7%。流域西北部滨临长江,东北部以茅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为界;北与秦淮河接壤;东南、南、西南三面以黄山、天目山及九华山为分水岭,分别与新安江、秋浦河等为邻。流域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由于地壳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地貌呈南高北低态势。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4%,丘陵区面积占27%,平原圩区面积占15%,湖泊面积占4%。水阳江和青弋江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北麓。流域上游属丛山峡谷地区,岩石分布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流域中游为低山丘陵区,岗峦起伏,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下游为滨临长江的平原圩区,主要由长江及本流域河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淤积而成,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土壤肥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一般地面高程为7~8m,低于汛期洪水位3~4m。

流域水系主要有两江、一河、四湖,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和石臼湖。

水阳江位于流域东部,流域面积10385km2,干流长273km。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沥溪附近汇合,河沥溪以上为上游。干流流经宣城后即进入圩区,经新河庄后进入下游水网区,流经水阳镇、西陡门后称运粮河,至花津后称姑溪河,在魏家渡汇青山河后由当涂金柱关入长江。水阳江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郎川河直接与南漪湖相通,经湖泊调蓄后,通过北山河在新河庄与水阳江相汇;此外,支流还有华阳河、夏渡河,流域面积分别为280km2及360km2。

青弋江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积7100km2,干流长233km。主源有麻川和舒溪两支,两河汇合后称尝溪,至陈村为上游区,出陈村峡谷后称青弋江,沿途经泾县、西河镇至湾址后称为下游。其下河流分为二支,一支经清水河至芜湖汇入长江,一支经赵义河、青山河由当涂入长江。青弋江较大支流有徽水,流域面积1072km2;其次为琴溪河,流域面积442km2;还有寒亭河、孤峰河等。

漳河位于流域西部,流域面积1365km2,长95km,南陵以上为上游区,黄墓渡为中下游分界,经石硊,在澛港汇入长江。漳河下游河道弯曲,石硊~澛港段弯曲系数达3.5以上。主要支流有峨溪河、后港河等。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自进入中下游以后,比降平缓,水系发育,河道交织。水阳江和青弋江之间有黄池~乌溪河和青山河,青弋江和漳河之间有资福河和上潮河串通,下游地区还有许多支汊河道,形成复杂的河网。

南漪湖位于水阳江中游,固城湖、丹阳湖及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四湖在12m水位时,总面积为695km2,总容积为38.1亿m3。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围垦,现湖面已大大缩小,南漪湖面积减少了7%,固城湖面积减少了60%,石臼湖面积减少了23%,丹阳湖低圩灭螺,已围垦82%。由于四湖所处位置不同,因而对调节本流域洪水的作用各异。对水阳江来说,其调洪作用以南漪湖最为显著,其次为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反之,若承受长江倒灌的洪水,首当其冲为丹阳湖、石臼湖,其次为固城湖、南漪湖。流域水系有当涂、芜湖和澛港三口与长江相通。长江洪水较高时,经常发生顶托或倒灌现象。影响范围:漳河可达黄墓渡,青弋江达湾址,水阳江至新河庄附近。倒灌现象尤以芜湖为甚,倒灌时间一般在4~8月。下游湖泊充蓄高程,一般受芜湖及当涂二口水位控制,介于二口的长江水位之间,因而常出现由芜湖口倒灌,经清水河~青山河或经清水河~运粮河~姑溪河,至当涂口出流的现象。

流域范围涉及皖、苏两省的2个地区、4个省辖市的21个县。其中长江与青弋江交汇的芜湖市是皖南的政治、文化、商业、交通中心,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国民经济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相对长江下游地区而言,还是较低的。流域内工业依托自然资源,结合城市建设,已初步形成门类较齐全,并具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有钢铁、造船、电力、纺织、化肥、农机、建材等。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是著名的稻米产区,其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5%以上,其他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茶、烟、麻、竹等。

流域内的主要城市芜湖市,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口,历来是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中心。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芜湖港已被列为长江沿岸首批对外开放港口之一,芜湖市已成为安徽省皖江开发区的中心城市,并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芜湖市工业主要以轻纺为主,造船、建材、机械、化工、冶金等门类齐全,此外,芜湖还是水阳江、青弋江及巢湖地区农付产品的集散中心,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流域内另一重要城市宣城市,位于皖赣铁路与宣杭铁路交汇处,在建的高速公路318国道穿城而过。芜湖长江大桥和318国道的建设使宣城市北至合肥,东至杭州,南至黄山均有便捷的陆上通道。以水阳江为干线的水上通道可直达芜湖,并通往长江黄金水道。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宣城市已形成了门类齐全、以轻、重工业并举的工业体系,主要涉及采掘、原料加工、机械制造、纺织、食品、电子、轻工等行业。城区贸易发展也较快,“九州市场”现已成为安徽省十大贸易市场之一。另外,宣城市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景观丰富。鳌型古城、宋代双塔、敬亭山风景区、夏渡森林公园及扬子鳄湖均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大量游客。

流域已初步形成包括铁路、干线公路及水运在内的综合运输网,境内现有宁铜、皖赣、宣杭等铁路线。公路干线网发达,318国道横穿流域(广德~芜湖),此外还有马鞍山~芜湖~铜陵,芜湖~泾县~黄山,芜湖~宁国~黄山三线贯穿南北,现在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公路相通。水运北依长江黄金水道,流域内有下游水运网,通航里程约670km,其中分段常年通航里程150km,最大可通航300t级驳船,年运量80~100万t。

流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是我国著名的稻米产区和重点的经济作物产区;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已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流域下游水道纵横,内河航运有一定基础,全流域通航里程约670km,但由于受地势及长江水位影响,全年通航里程仅约150km。

流域水力资源不甚丰富,青弋江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31.6MW,水阳江水系为145.3MW。可开发水力资源500kW以上的电站,青弋江有37处,装机容量为257.5MW,年发电量7.55亿kW.h;水阳江23处,装机容量86.4MW,年发电量1.92亿kW.h。流域水能资源已初步开发,装机容量近200MW,年发电量6亿kW.h,其中陈村水电站装机15万kW,是长江下游支流上最大的水电站。

据1997年统计,流域总人口652.8万人,其中安徽598.8万人,江苏54万人;耕地543万亩,其中安徽476万亩,江苏67万亩。国内生产总值435.1亿元,其中安徽408亿元,占94%。工农业总产值640.7亿元,其中安徽573.9亿元,约占90%。

1.1.2流域防洪规划工作概况

本流域洪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流域内洪涝灾害治理极其关注。20世纪50年代,长江水利委员会下游工程局对全流域进行了查勘,后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长流规要点报告》中提出了初步规划意见;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流域初步规划意见》、《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流域规划意见》等报告;安徽、江苏两省有关部门和水电部十四局也在流域内开展了大量规划设计工作。1981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完成《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较全面提出了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方针,防洪除涝规划方案和工程措施。主要防洪规划方案为:

上游兴建陈村(已建)、港口湾(正建)、牛岭、凤凰山和汤村水库,以控制上游黄山、天目山暴雨中心洪水,削减干支流洪峰。

中游地区,青弋江、漳河两岸圩区需要继续加高加固堤防。为改变青弋江洪水东下的状况,减轻水阳江行洪压力,修建青弋江改道工程;水阳江中游继续加高加固堤防,实施南漪湖控制运用,以充分发挥其调蓄干支流洪水的作用。扩大双桥河,使分流入湖流量由1000m3/s增加到2700m3/s,进口处建闸控制;扩大北山河,设计出流量1000m3/s,最大倒灌流量1500m3/s,并建闸控制,新河庄设计水位12.5m,下泄设计流量2000m3/s。

下游地区,结合青弋江分洪道工程进行漳河下游裁弯取直;水阳江水阳镇河段卡口拟进行拓宽,扩大行洪流量。丹阳湖拟定为蓄洪垦殖区,固城、石臼二湖建闸控制运用;为减轻长江洪水对圩区威胁,在芜湖、当涂二口建闸控制。

1992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根据80年代发生大洪水情况,对流域防洪规划进行了必要的分析补充,对流域综合治理近期工程规模和防洪效益进行了补充研究,完成了《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流域防洪补充规划报告》。上述规划报告上报后由于多种原因尚未审批。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流域内连续发生了1991、1995、1996、1998、1999五场大洪水,流域内洪涝灾害严重。水利部对本流域防洪治理十分重视,安排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展防洪规划。本次规划对流域内已发生的洪水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工作,并根据新的洪水形势对上述规划报告中提出的防洪治理方案进行了复核。经复核认为,上述规划报告中拟定的防洪治理基本方案是合理的。由于流域内洪水水情和工情变化,港口湾水库正在建设,90年代大洪水新河庄水位多次超过13m,且新河庄以上堤防堤顶高程一般已超过14.0m高程,为了处理好上下游防洪关系,本规划通过分析研究后,双桥河进南漪湖流量由原规划2700m3/s调整为1300m3/s,将新河庄水位由原来提出的12.5m增加到13.0m,下泄设计流量相应由原来提出的2000m3/s提高到2300m3/s,由此可减少新河庄以上超额分洪量约1.8亿m3,减少破圩分洪面积50km2,新河庄及以下扩大河道泄流能力:整治猫儿湖分洪旁道,进行水阳镇开卡,对裘公河东门渡和扬泗渡两处扩宽;上姑溪河局部扩卡、下姑溪河完成水下疏浚。完成以上防洪工程后,流域总体可防御1996年型洪水。其中,水阳江中游约20年一遇,水阳江新河庄、青弋江西河镇、漳河三叉口以下水网地区约20~40年一遇防洪标准。

1.2洪水、洪灾和流域防洪形势 1.2.1洪水

本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集中发生在5~7月份,个别年份由于台风暴雨形成的洪水出现在9、10月份,如1961年,其径流特性与降水基本一致。由于上游系黄山、天目山地区,是皖赣山地暴雨区的暴雨中心,加之上游山区山高陡峻,河流坡降大,河槽调蓄能力小,降雨汇流迅速,所以洪水频繁并具有洪峰高、历时短的特点。一次洪水历时一般为3天,多则7天,其中1天洪量占3天洪量的50%左右,3天洪量占7天洪量和7天洪量占15天洪量均约70%左右,流域洪水年际变幅较大,年最大洪峰、洪量变差系数Cv值均在0.5以上。

经过洪水统计分析,水阳江宣城站洪峰1996年最大,考虑破圩洪水还原后,频率约50年一遇。一天洪量1961年最大,频率约40年一遇。三天~十五天洪量1999年列第一位,七天和十五天洪量频率达100年一遇以上;新河庄控制站(现新河庄站以下干流与北山河出流汇合断面,下同)十五天洪量1999、1983、1996年列前三位,频率分别为90年、70年和约20年一遇;郎川河合溪口站最大洪峰、一天、三天洪量1984年最大,特别是最大洪峰和一天洪量频率接近100年一遇。七天洪量1999年最大,频率55年一遇;青弋江西河镇站最大洪峰、一天洪量1998年最大,频率约45年一遇。三天、十五天洪量1996年最大,频率53年一遇。七天洪量1999年最大,频率为77年一遇;漳河南陵站1983年洪峰、一天洪量仍为解放以来的最大值,其频率为45~70年一遇。三天~十五天洪量1999年最大,其中七天、十五天洪量频率超过100年一遇。上述各站频率计算成果详见表3-2~3-6。

本流域洪水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长江洪水发生在7~8月份,两者洪峰遭遇不常见。九十年代,由于长江连续出现了几场大洪水,本流域出口长江水位较高,顶托了水阳江、青弋江、漳河的洪水下泄,加之流域内也发生了较大洪水,从而造成严重的洪灾。据长江芜湖弋矶山站解放以来年最高水位及洪水期时段最高水位统计(见表3-

7、3-8),平均每十年洪水位上涨0.07~1.0m。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比,洪水位平均上涨达1.0m,增幅十分明显。可见,九十年代长江和本流域均出现丰水期,流域内较大洪水遭遇长江高洪水位顶托,影响本流域洪水下泄。

1.2.2洪灾

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流域上游系皖赣山地暴雨区的暴雨中心,由于降雨量大且集中,河流下游洪水受多种条件制约而排泄不畅,因而流域内洪灾频繁、严重。据历史资料记载,近300年来,流域内共出现大小洪灾200多次,平均三年二次,每次洪灾都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损失。又据解放以来50年(1949~1998年)资料统计,流域平均每年受灾93万亩,成灾51万亩,其中安徽省平均每年受灾79万亩,占全流域每年受灾的85%;每年成灾44万亩,占全流域每年成灾的86%。流域内成灾30万亩以上的年份有25年,平均2年一次;成灾面积100万亩以上的有9年,平均不足6年一次。洪水泛滥,给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破坏,也严重影响了流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

形成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⑴上游山区缺乏控制性蓄洪工程,中游区间洪水亦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本流域位于南北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地带,受低压槽、江淮切变线及台风等影响,上游山区常以灾害性暴雨气候出现。特别是1990年以来,暴雨发生的机遇增加,先后发生了1990、1991、1995、1996、1998和1999年局部或流域性特大暴雨,给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已建陈村和正建港口湾水库虽可发挥较大作用,但水阳江上游东津河、中津河及支流华阳河、郎川河和漳河等均未建蓄洪水库,常使中下游地区形成洪灾。

⑵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严重不足,加之圩区水系紊乱,泄洪不畅。目前,水阳江干流双桥河口以上河道安全泄量约5000m3/s,宣城北门约4000m3/s,两水庵以上约3000m3/s,新河庄约1300m3/s。而解放以来,宣城站实测流量超过4000m3/s的年份就有10年,通过双桥河口分流约1000m3/s,并考虑港口湾水库的削峰作用,仍有1996、1983、1961年等年份的洪峰流量超过河道安全泄量。在一些年份,当上游约4000m3/s的洪水至两水庵、新河庄,通过蔡庄河、北山河分洪入南漪湖约1500m3/s,尚余约2500m3/s需下泄入江。而小河口至西陡门段泄洪能力更是严重不足,如在1999年洪水位下干流仅下泄1300m3/s左右,计及裘公河分流约500m3/s,合计仅下泄1800m3/s左右,约相当于干流来水的70%左右,致使该河段成为排泄上中游洪水的卡口河段。洪水被迫滞留在中游水网区,使新河庄、南姥咀、水阳一线持续保持高水位,对中游圩区构成严重威胁,这是中游地区破圩成灾的根本原因。青弋江干流由于上游修建了陈村水库,中游河道安全泄量已达5000m3/s左右,泄洪能力不足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下游河道泄流能力仍然不足,需要结合青弋江改道予以解决。此外,漳河行洪能力不足1000m3/s,需要结合青弋江改道进行其下游裁弯,以扩大河道行洪能力。

青弋江西河镇、水阳江宣城水文站和漳河资福河口以下进入圩区,“两江一河”进入圩区以后,水系紊乱,水网交错,泄洪通道不畅。在青弋江和水阳江之间有乌溪河、青山河等相通,当青弋江和水阳江同时发生洪水时,由于芜湖口出水不畅,加之水位受长江影响西高东低,青弋江大部分洪水由清水河~乌溪河东下,部分洪水由青山河出当涂口,另一部分进入水阳江干流,或注入其下游湖泊,或转经姑溪河出当涂口。这样不但妨碍水阳江洪水顺利下泄,而且抬高了水阳江及下游湖泊水位,延长了青弋江和水阳江洪水持续时间。青弋江和漳河之间,上有资福河、下有上潮河相通,在一般情况下,漳河洪峰在先,部分洪水通过资福河流入青弋江,当青弋江洪峰到达时,漳河洪水减小,可通过资福河向漳河分流。因此,资福河为一天然调节河流,而上潮河目前淤积较大,调节洪水作用不明显。

⑶流域出口受长江洪水影响,常出现顶托甚至江水倒灌现象。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出口直接与长江相通,尚无控制工程,因此常常出现长江洪水顶托甚至倒灌现象,抬高了内河水位,充蓄下游湖泊。倒灌时间一般在4~9月,且主要由芜湖口倒灌,倒灌水量或充蓄湖泊、河网槽蓄容积,降低本流域洪水的调蓄能力(如1980年),或挤占由当涂口排洪入江的河道,延长防汛时间(如1983年)。长江洪水顶托倒灌的主要原因在于芜湖至当涂之间的长江河段,由于东、西梁山锁口壅水,形成0.7~1.0m的落差,抬高了芜湖水位,影响了本流域的出流,加重了下游广大圩区洪水灾害。

⑷湖泊围垦、河道设障,加重了洪水灾害

自六十年代起,流域内的一些人为因素加剧了洪灾的损失。其一,流域下游湖区由围湖造田、低圩灭螺,发展到大规模、无计划盲目围垦,与湖争地,使湖泊调洪作用减少,目前下游丹阳、固城和石臼三湖面积分别减少了82%、60%和23.4%,中游南漪湖面积也减少了7%;其二,出于塞支强干、联圩并圩,减少堤防战线的需要,一些支岔河道被封堵,而干流行洪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其三,干流河道堤外江滩被围垦,有些河段堤外建房、建码头矶头、过量抛石等。

以上种种因素,降低了湖泊调蓄能力及河道行洪能力,进一步加剧了上游来量与中下游泄量不平衡的矛盾,降低了中下游圩区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增加了防洪负担。

1.2.3流域防洪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50年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本流域的治理工作,先后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迄今为止,流域中下游堤防均普遍进行了加高加固,已初步形成了堤、库结合的防御工程体系,防洪能力有所提高。目前,水阳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堤防防御能力约5~7年一遇,漳河接近20一遇,郎川河约7年一遇。与此同时,流域内还修建了大量的综合利用水库,据统计,流域内现有水库457座,总库容约40亿m3。其中位于青弋江上游的陈村水库和位于水阳江上游支流西津河上的港口湾水库,为流域上游防洪控制性水库,水库总库容分别为26.9亿m3和9.58亿m3。陈村水库建成后,可使青弋江中游地区的防洪形势得到显著改善,防御洪水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约30年一遇;港口湾水库建成后,可使宁国县和宣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约20年一遇,使水阳江中游圩区防洪标准达到约10年一遇左右。

经过多年治理,流域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流域整体防洪能力仍较低,洪灾仍然频繁严重,防洪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流域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⑴上游山区洪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水阳江上游河沥溪以上东、中津河和漳河上游的洪水得不到控制。

⑵中下游河段泄洪能力不足,加之圩区水系紊乱,泄洪不畅。特别是新河庄以下至西陡门河段安全泄量目前仅700~900m3/s,与该河段泄洪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⑶水阳江中下游湖泊尚无控制工程,加之由于围垦减少了湖泊的调蓄作用; ⑷流域出口无控制工程,受长江洪水顶托,常出现江洪倒灌现象。⑸洪水预报、调度手段落后,非工程防洪措施不完善。总之,上述问题是本流域综合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水阳江中下游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但防洪能力最为薄弱,改善该地区防洪能力不足的现状是流域治理的重点和当务之急。

1.3规划指导思想、原则、标准和水平年 1.3.1规划指导思想

以《水法》和《防洪法》为依据,贯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按照人水协调的治水思路,研究和制定流域防洪体系及总体布局,为流域防洪工程的分期实施和国家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3.2防洪规划治理方针原则 根据《水法》中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原则以及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总方针,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的开发治理以解决防洪问题为主,结合除涝、灌溉、航运、发电。综合利用规划的总方针为:“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团结治水,分期实施。”,达到兴利除害,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根据本流域的自然条件和防洪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防洪治理的原则为:上、中、下游兼顾,上游以蓄为主;中游泄蓄兼施;下游在充分利用湖泊调蓄作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将洪水外排;江口建闸控制,防止长江洪水倒灌;同时注重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起完善的防洪体系。

流域治理涉及到两省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综合治理开发时,要贯彻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原则,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促进治理开发方案的实施。

1.3.3防洪治理标准与设计洪水代表年

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流域的防洪现状、洪水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小,以及兴建防洪工程的合理性,并考虑到本流域是长江开放城市—芜湖市的腹地,是皖江开发的重要一翼,拟定本流域防洪治理标准分别为:水阳江中游万亩以上大圩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宣城市是地级市,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加之318国道穿城而过,考虑城市发展需要,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远景配合其他防洪工程到达50年一遇;流域内郎溪、高淳、泾县、宁国、旌德、广徳、芜湖(湾沚)、南陵、繁昌、当涂等县城,按照其城市规模,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随着这些城市经济发展,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水阳江、青弋江及漳河下游水网区,水系相互串通,圩区耕地总面积100余万亩,防御标准取20~40年一遇。芜湖市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防洪城市,其防洪标准按照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1990年修订)的规定,以长江1954年洪水为防御对象并拟定相应的防洪工程措施。

由于本流域洪水组成复杂,三江出口又受长江洪水影响,总体采用频率洪水作为防御对象较为困难,宜选用与防御标准基本相当的代表年洪水进行防洪总体安排。根据宣城、西河镇等水文控制站资料统计分析,1996年典型洪水在水阳江中游约相当于20年一遇,在“三江”下游水网地区约相当于20~40年一遇。防御对象取为1996年洪水,基本符合上述拟定的防洪标准。本规划中选取1996年为设计洪水代表年,长江水位取1996年实测水位,进行整体洪水分析,安排流域防洪治理措施。“三江”出口段下游堤防受长江洪水影响,以1954年型洪水位控制。

1.3.4规划水平年

本次规划的基准年为1999年。

根据本流域经济发展和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拟定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0年,远景为2020年。

1.4流域防洪体系与防洪工程规划 1.4.1流域防洪体系

早在20世纪70~80年代,长江水利委员会(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会同皖、苏两省对本流域的防洪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并确定了流域防洪治理的总体布局。本次防洪规划,经进一步分析论证认为,原规划总体布局是较为合理的。但由于几十年来,流域工程现状、水文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拟定流域防洪规划总体布局如下:

上游除已建陈村、在建港口湾水库外,结合兴利修建牛岭、凤凰山和汤村水库(总库容41.14亿m3,其中调洪库容14.37亿m3),以控制上游黄山、天目山暴雨中心洪水,削减干支流洪峰。

中游地区,青弋江、漳河两岸圩区需要继续加高加固堤防;为改变青弋江洪水东下的状况,减轻水阳江行洪压力,修建青弋江改道工程;水阳江中游继续加高加固堤防,实施南漪湖控制运用(包括修建双桥闸、马山埠闸及北山河局部整治和油榨沟封堵等,使双桥河分洪入湖流量达到1300m3/s,北山河最大倒灌流量达到1700m3/s和设计出流量达到1000m3/s左右),以充分发挥其调蓄干支流洪水的作用;为保证宣城市城市防洪安全,拟在干流右岸孙家埠附近双桥联圩设置分洪区,分洪区面积约5km2;另外,将新河庄设计洪水位提高到13.0m,使其在遭遇设计洪水时下泄流量达到2300m3/s左右,并通过南漪湖控制运用,为下游防洪创造条件。

下游地区,结合青弋江改道工程进行漳河下游裁弯取直和对漳河肇家埠扩卡;水阳江水阳镇河段卡口拟进行拓宽,扩大行洪流量;裘公河拟对东门渡、杨泗渡两处卡口河段进行整治;并进行猫儿湖分洪旁道整治;丹阳湖拟定为蓄洪垦殖区,固城、石臼二湖建闸控制运用;对姑溪河进行局部扩卡和水下切滩,对铁、公路桥阻水建议与交通部门商议解决;青山河局部崩岸段进行抛石护岸治理;为减轻长江洪水对圩区威胁,在芜湖、当涂二口建闸控制。

此外,还需建立较为完善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防汛指挥决策支持体系,加强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及防洪工程的管理。

1.4.2防洪工程规划

⑴上游兴建综合利用水库

本流域上游系天目山、黄山暴雨中心,河道坡降大,洪水陡涨陡落,汇流迅速,结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兴建大中型水库以有效控制洪水,从而减轻中下游洪水威胁。经过多年规划研究,提出上游兴建陈村、港口湾、牛岭、凤凰山和汤村等五座水库工程。其中陈村水库已于1972年建成,港口湾水库现已基本建成,为青弋江、水阳江防洪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他三座水库也在有关规划文件中多次予以肯定,现仍考虑作为控制上游防洪的主要措施。

以上水库均有综合利用效益。主要表现在:防洪方面水库削减了洪峰流量,减轻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提高下游防洪标准;其次,为中游丘陵区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同时具有发电、水产养殖等效益。五座水库主要指标详见表5-7。

⑵河道整治

水阳江中游是本流域防洪问题比较突出的河段之一。上游兴建港口湾水库,可提高本河段防洪标准,但仍不能适应该河段防洪要求。为了进一步解决中游防洪问题,原规划在综合分析基础上选择中游分洪道方案。1983、1984年大洪水,特别是九十年代连续发生几场大洪水后,流域水情、工情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规划分析认为,上游洪水经港口湾水库调蓄、且近期主要工程实施后,双桥河不需再实施原扩大方案。而当上游洪水通过双桥河分流1300m3/s左右,尚余约4200m3/s,经北山河倒灌流量1700m3/s,考虑河道槽蓄后,基本与新河庄设计下泄流量相应。这与安徽省《水阳江中游南漪湖治理规划报告》分析结论基本吻合。同时,经过分析拟定南漪湖最高洪水位为13.50m,新河庄最高洪水位为13.0m。为了实现南漪湖控制,北山河需局部扩卡,封堵油榨沟,同时在双桥河、北山河建闸控制。

水阳江下游起于新河庄终于当涂河口。为了提高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需对新河庄至西陡门河段和姑溪河局部河段进行拓宽整治。本次规划经分析认为,由于九十年代以来水阳江中游堤防普遍经过了加高培厚,同时水文系列延长后设计洪水有所增大,考虑到1983年以来新河庄水位多次超过13.0m,最高已达14.65m这一实际情况,应结合中下游堤防现状对新河庄设计水位予以修正。本次经过洪水演进方案分析计算,当遭遇1996年洪水时,若新河庄设计水位取12.50m,新河庄附近需分洪约1.8亿m3洪水,破圩分洪面积约50km2,规划拟定新河庄设计水位13.0m,新河庄附近不再需破圩分洪。

水阳江下游新河庄至西陡门河段整治基本维持原规划方案,即猫儿湖旁道整治、牛耳港封堵、水阳镇开卡拓宽和杨湾闸加高等。水阳镇开卡在国务院批准的水计〖1989〗46号文所定线路的基础上江苏省相国圩再向内多退5m,并在水碧桥河口建闸。考虑裘公河的历史与现状,规划对杨泗渡、东门渡两处扩卡,使其在设计条件下安全泄量达到700m3/s。

姑溪河是水阳江入江主河道,分上下两段。上段花津至魏家渡长18.73km,河道安全泄量约1300~1500m3/s;下段魏家渡接青山河后至当涂的金柱关入长江,长4.7km,河道安全泄量约1500~2000m3/s。九十年代,安徽省先后对姑溪河进行过一些治理工作,目前河道断面和泄流能力基本达到设计标准。本次规划,经水网洪水演进分析计算认为,上姑溪河青山水泥厂至窑头村段束水河道需进行局部扩卡,下姑溪河船厂段和拉丝厂段需继续完成水下疏浚,上述工程完成后姑溪河泄流能力基本可满足规划要求。而姑溪河铁路桥桥址处河道狭窄,桥面下缘较低,高水时阻水严重,应与交通部门商议予以解决。铁路桥至公路桥段河道断面小,泄流能力不足。另外,需加强河道管理,防止水泥厂、窑厂弃渣形成新的阻水河道。

青弋江水系在上游干支流兴建了陈村、牛岭水库后,其中游西河镇防御标准将达到约30年一遇,基本满足中游防洪要求。西河镇以下,由于与资福河、上潮河相互串通,加之受长江高水位时倒灌影响,在下游水网区形成极其紊乱的水系,从而造成水阳江洪水宣泄不畅并增加青弋江洪水入江流程及历时,抬高了清水河~雁翅一线水位。为了有效改善下游平原圩区防洪问题,改造极为紊乱的水系,并为有效地控制运用下游湖泊创造条件,根据高水高排原则,拟结合漳河下游裁弯取直,实施青弋江分洪道工程。经综合分析,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分洪规模拟定为2500m3/s。

青山河左岸为芜当联圩,右岸为大公圩和下六圩。大公圩段河势复杂,流态紊乱,右岸基本无边滩,河槽近岸近堤。查湾渡口段由于对岸姑山铁矿厂过去开采时的废弃矿渣大量倾倒在沿河外坡,从而形成对查湾渡口段的挑流冲刷,加上该段堤身堤基含沙量高,抗冲刷能力低,致使该段堤坡坍塌严重,危及堤防安全。随着青弋江分洪道工程的实施,本河段分流减少,河岸冲刷会得到一定改善。需对青山河局部坍塌段采取抛石护岸措施,防止险情进一步发展。

漳河上游无适宜的地形修筑控制性水库,防洪问题需通过加培堤防来解决,随着青弋江改道工程的实施,漳河防洪可得到较大改善。另为有利于洪水下泄,需对肇家埠河段进行局部扩卡。

⑶湖泊综合利用

本流域内的湖泊有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南漪湖位于水阳江中游,固城湖、丹阳湖及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四湖在12m水位时,总面积为695km2,总容积达38.1亿m3。有关湖泊特征值见表5—8。

天然湖泊(包括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财富,应当从环境保护要求出发,根据其地理位置,特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规划,综合利用。针对本流域湖泊大规模盲目围垦的情况,早在1980年水利部在有关文件中指出,湖泊的利用应本着“瞻前顾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一般不应围湖造田,更不应大规模围垦”的原则进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中央明确提出了“退田还湖”的基本方针。对已围垦的湖泊,希望皖苏两省按照水法规定,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对于上述四湖的综合利用,在长江委1981年提出的《青弋江、水阳江、漳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提出的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规划安排如下:

南漪湖:地处水阳江中游,有双桥河、油榨沟、蔡庄河、北山河与干流相通,并接纳最大支流郎川河的来水。干流出现洪水时,南漪湖通过分流河道分蓄洪水,郎川河洪水经南漪湖调蓄,在干流洪水稍退后,南漪湖所蓄纳的洪水由北山河排至干流。该湖在天然情况下调蓄干支流洪水作用显著。但由于进出河道无控制工程,相当一部分调洪容积被峰前来水充蓄,使南漪湖不能充分发挥调蓄干流洪水的作用,同时主要出口河道北山河过流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抢排湖泊充蓄的洪水,限制了湖泊调洪容积的重复利用。为此,规划拟定,扩大北山河局部卡口段,在北山河、双桥河河口建闸控制,并封堵油榨沟,以充分发挥南漪湖分蓄洪水的作用,同时为灌溉、航运等创造条件。本次规划拟定南漪湖设计洪水水位13.5m。

固城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右岸,原有牛耳港、水碧桥河,砖墙河、狮树河、官溪河等与水阳江干流相通,对干流洪水有一定调蓄作用。70年代初期,官溪河杨湾建闸,固城湖初步控制以后,苏皖两省先后封堵了砖墙河、狮树河、牛耳港,使水阳江小河口至西斗门河段泄(分)洪能力减少。考虑两省联圩并圩、堵塞分洪支流的现状,规划在相国圩原退堤堤线基础上再向内多退5m,同时实施牛耳港封堵,水碧桥河建闸和杨湾闸加高加固,以改善固城湖地区的防洪条件,其中水碧桥闸在设计洪水以下(二十年一遇)不再向固城湖分洪,当出现超标准洪水时,仍需开闸承担分蓄干流洪水任务。

丹阳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干流穿湖而过,因长期泥沙淤积,湖底高程在7m左右,枯水期成为沼泽地,钉螺滋生,血吸虫流行严重,皖、苏两省60年代为灭螺而开始围垦,后逐渐加高圩堤。目前丹阳湖已围垦82%以上,堤顶高程一般超过13.0m,对水阳江干流排洪带来一定影响。考虑到流域的防洪、血防及农业生产的需要,规划确定丹阳湖圩区为蓄洪垦殖区,当下游干流水位超过设计水位时临时扒口分洪,以降低下游圩区水位。

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右岸,为充分发挥其综合利用效益,有效分蓄干流洪水,建议建闸控制。对石臼湖盲目围垦的现状,亦希望皖、苏两省按水法规定,采取措施,妥善处理。

⑷堤防加高加固

本流域洪水灾害严重,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洪灾较为频繁,在抗御洪涝灾害过程中,圩区主要堤防逐步得到加高,但堤防断面相对较为单薄,需按标准对未达标堤防进行加高培厚。经过洪水演算,并根据解放以来实际发生的最高水位和有关城镇、农田防洪要求,拟定流域主要控制点设计水位为:宣城北门16.8m,新河庄13.0m,南漪湖13.5m,芜湖13.4m,三埠管14.0m。

按照上述设计水位,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并考虑本流域实际情况,对主要干流堤防进行达标建设,以形成本流域的堤防防御体系。

⑸江口建闸

本流域的出口直接与长江相通,长江洪水一般较水阳江、青弋江和漳河洪水发生的时间早,汛期常出现长江高水顶托甚至倒灌,抬高内河水位、提前充蓄下游湖泊,延长下游水网区高水位持续时间,当本流域洪水到来时,使湖泊丧失调节洪水能力,对水网区防洪不利,规划在芜湖、当涂二口建闸控制。二口建闸后,当1954年洪水重现时,芜湖关闸防止江水倒灌,可降低下游圩区水位0.3~0.6m。当1996年洪水重现时,芜湖关闸控制可减少江水倒灌流量约1800万m3,下游圩区洪水位相应有所降低。

漳河出口澛港在长江高水时洪水倒灌较少,青弋江改道实施后倒灌更少,规划不考虑澛港口建闸。

1.5主要城市防洪规划意见 1.5.1规划目标与原则

本流域城市主要受江河洪水的威胁,需要防御的洪水峰高、量大,一般都不能完全独立地自行解决,必须在流域总体防洪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其自然地理、城市经济发展和防洪治涝工程现状,通过适当兴建或按防洪标准加高加固堤防,建设或完善城市防洪封闭保护圈。使近期达到规定的防御标准,初步形成较完善的城市防洪治理工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快所在河流上游防洪水库建设的步伐,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防御洪水的标准。

城市防洪规划应以流域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协调。规划的总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期实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蓄泄并举,近期与远景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外洪与内涝的关系。

1.5.2城市防洪规划意见

芜湖市:位于长江下游右岸、青弋江与长江的汇合处。市区有芜铜、皖赣及淮南等铁路,附近有湾里军用机场和沿江内外贸易港口等重要设施,是安徽省长江经济带的中心,是皖南的门户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市区土地面积230km2,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约35km2。1998年末市区人口62.8万人,工农业总产值379.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40亿元,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1亿元。根据1996年3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的《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芜湖市被定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到2000年成为宁汉之间最大城市,主城区人口60~65万人,建设用地65km2;到2010年主城区人口将达到90~100万人,建设用地109km2。

芜湖市城市防洪分城北和城南两片保护,其防洪规划方案如下:城北片,采用中间圈堤方案,堤线自青弋江的弋江站起,沿青弋江北堤至永安桥,再沿扁担河西堤至庄村,向西折至龙头山,与四褐山长江大堤相接。线路全长44.9km,其中堤长40.8km,保护面积116km2;城南片,规划采用麻浦桥方案,堤线自桂花桥以北一线直至工农窑厂,桂花桥向南沿长江堤延伸至澛港、再沿漳河堤到麻浦桥,在麻浦桥向东沿白马山~鲁港公路新筑一道横埂堤,接白马山再向北沿岗地和沿铁路东侧筑堤连接岗冲洼地直到工农窑厂,堤线总长30km,堤长22km,保护面积45km2。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拟定的防御1954年型洪水,作为芜湖市的防洪标准。主要控制站设计洪水位分别为:漳河口13.70m、青弋江口13.48m、姑溪河口12.44m、清水镇14.00m和麻浦桥13.76m。

宣城市:系皖东南门户,周连8县,位居中枢,其东临郎溪县,南接宁国市,西靠南陵县,北接当涂县。现城区下辖螯峰、济川、澄江、西林和敬亭山5个办事处,城区面积14.18km2,人口1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1万人。根据《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城区规划人口35~4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45km2。改革开放以来,宣州市经济发展迅速,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96.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5.6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达57.4亿元,人均6988元。宣州市位于我国经济基础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影响圈中,与皖江经济带最重要的中心城市芜湖市仅距76km,受沪杭经济辐射强烈,经济基础较好。根据《防洪标准》,宣州市属地级中等城市,考虑到宣州市是皖东南门户,是全区乃至皖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同时兼顾国家、地方财力情况,宣州市的防洪标准近期取20年一遇,远景配合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达到50年一遇。

按照流域总体规划,拟定宣城水文站和宣城北门防洪设计水位分别为18.50m和16.80m。依照上述设计水位进行敬亭圩、城东联圩堤防加高加固,并兴建陈村~水阳江边的水口隔堤,使城东联圩成为一个封闭的圩堤。宛溪河和道汊河内河堤防设计请地方按照规划拟定的干流控制点水位为边界条件推算求得,并相应进行支流堤防的加高加固。另外需进行敬亭山撇洪沟整治工程。

郎溪县:郎溪县位于安微省东南边锤,北部与江苏省高淳县和溧阳市毗邻,东南接广德县,西与宣州市接壤,全县辖8镇9乡,总面积1104.8km2。县城位于老郎川河北岸第一联合圩上半部,总面积18.65km2,距老郎川河入南漪湖口13km。城区地面高程(吴淞基面)10.0~13.0m,至2000年底城区面积4.0km2,人口4.3万。规划至2010年城区面积7.9km2,人口8~10万人。据统计,199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3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0.88亿元。1999年县城遭受特大洪水灾害,造成全县经济大滑坡,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下降30%左右。

县城所在的第一联合圩南北以老郎川河与钟桥河为界,堤防总长度27.6km。历史上县城一直以整个圩区设防,由于防汛战线长,堤身隐患多,尤其是第一联合圩下半部堤顶上村庄密布,给堤身加培和防汛抢险增加许多困难,造成郎溪县的防洪标准较低,建国后县城四次进水,分别是1954、1957、1983年、1999年,损失相当惨重。如1983、1999年县城进水均是下部溃破洪水倒灌入城。1999年大水后,为提高县城防洪能力,沿县城西缘南北方向建设一道内隔堤,将第一联合圩一分为二,县城位于内隔堤以上,使防汛战线由27.6km缩短为17.6km。

建成后的城区防洪保护圈由郎川河堤(罗山闸至城西站5.38km)、钟桥河堤(史家村至吴桥长3.8km)、内隔堤(长3.97km)和南、北撇洪堤等组成(长分别为0.95km和3.5km),全长为17.6km。

依据《防洪标准》,郎溪县城所在的第一联合圩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根据流域总体规划,南漪湖设计水位取13.5m,利用中斗闸控制老郎川河下泄800m3/s,推算得郎溪县东门埂水设计位为15.5m,以此对县城封闭圈堤线全面加高培厚。

高淳县:高淳县城淳溪镇城区南临固城湖,西靠官溪河,北抵大丰圩,东部为丘岗。城区现有面积14.18km2,县城总人口15万左右,其中流动人口5万人。全县1999年工业总产值29.6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3.0亿元。

城区地势高差较大,最高处吴淞标高为21.7m,最低处为4.0m左右。县城警戒水位为10m。目前,沿高淳的土堤堤顶高程为14.5m,堤顶宽度6~8m,内外坡比缓于1:2.5。浆砌块石防洪墙长2.5km,堤顶高程14.5m,防洪能力相当于20年一遇。

按照《防洪标准》,高淳县城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防洪标准可提高到50年一遇,相应固城湖水位为13.0m,以此为标准进行县城防洪封闭圈建设。泾县:地处皖南丘陵山区,是著名的宣纸之乡。泾川镇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面积约7km2,县城总人口5.6万。全县工业总产值22.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

按照安徽省政府批复的城市规划,泾县县城东以青弋江总干渠堤防、南以秦坑河堤防、西以青弋江干流堤防和北以山口河堤防形成县城防洪封闭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青弋江总干渠位于县城上游,地势高于城区20余米,一旦发生险情,城区将遭受重大损失;青弋江穿县城而过,长1050m的古城墙基础多处被水掏空,部分城墙严重外倾,防洪过水断面不够;山口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口城关段河床逐年淤高,影响泄洪。对于上述问题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保证县城防洪安全。

依据《防洪标准》,泾县县城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

宁国市:宁国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全市总人口38.19万人,总面积2487km2。市区现有人口8万人,面积12km2,位于西津河与东、中津河交汇口上游的三角洲地带,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7亿元,财政收入2.88亿元。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特殊,山区洪水来势凶猛,且流经城区的西津河、东津河防洪标准较低,市区易受淹。目前,东津河防洪堤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西津河防洪堤经加高加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但城北防洪堤尾部有1000余米未封闭,且两河受河道上桥梁阻水影响,城市防洪压力较大。目前西津河上游骨干防洪工程港口湾水库已建成拦洪蓄水,大大提高了市区防洪能力。

市区防洪排涝规划遵循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牺牲局部,保护重点的原则,采取以下防洪保安措施:维修加固窑潭大堤,新建津北竹林段护岸,整治小南河、龙潭河、星河;新建河沥溪分洪河道,加高加固河沥溪段河堤;对西津河、东津河市区主河道疏浚、清漳,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依据《防洪标准》,宁国市县城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以此为标准对县城封闭圈堤线进行加高培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

旌德县: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北麓,东与宁国相连,南与绩溪交界,北与泾县毗连,西与黄山市接触。全县面积905.5km2,旌德县县城在旌阳镇,辖3个街道居委会,5个行政村,城区总面积3.2km2。城区人口2.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5万人,农业人口0.92万人,暂住人口0.10万人。1999年工业总产值1.79亿元,农业总产值1588.4万元。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25亿元。

旌德县城区主要受徽水河洪水的直接威胁。沿河两岸保护城镇的防洪工程少,原有防洪设施年久失修,工程老化,由于缺少维修经费,一直带“病”运行,有的基础淘空,有的墙身坍塌,已逐渐失去抗洪能力。前人所建的“三桥”,历经沧桑,已是千疮百孔,急需加固。

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县城防洪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结合县城的防洪现状及县级经济的实际,近期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防洪设施,在支流白沙河上修建白沙水库(控制面积46km2),城区临江堤修建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下市桥下游修建节制闸或橡皮坝。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可适当提高县城防洪标准。

芜湖县城(湾沚镇):地处青弋江下游东岸,呈长条形,以芜湖路为中脊线,向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西缘为沿河路,地面高程为12.0m左右,东缘为芜屯路,地面高程为14.60m左右。芜湖县城每逢汛期,需抵御青弋江洪水袭击,目前县城防洪沿青弋江分为城南段、城中段、城北段。芜湖县城现有城区面积5.0k㎡,规划拟向东、南扩展,将罗保圩、小泥圩纳入城关防洪圈内,2010年城关防洪保护面积达10.3k㎡。根据《防洪标准》GB5021-94的规定,芜湖县城属一般城市,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在经济条件许可时可适当提高防洪标准。为此防洪规划安排为:达标建设罗保圩、小泥圩青弋江堤防约9.5km,改建涵闸斗门,拆迁堤身房屋;改建城中段现有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加高城北段芜屯公路;扩建罗保圩、小泥圩4座现有排水站,扩建城关排水站,新建南湖(6×160kw)和东湖(4×160kw)排水站。

繁昌县:地处皖南北部,东以漳河与芜湖县为邻,南与南陵县接壤,西以黄浒河与铜陵县为邻,北临长江与无为县相望。全县辖9镇11乡,总面积880k㎡,总人口44.7万人。2001年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5亿元。县城位于全县中部,属山间盆地,城区面积4.11k㎡,2000年城区总人口6.24万人。城区地处峨溪河上游,地形为西北高、东南底,被西门河、南门河二分为三,城区上游34.5k㎡的来水经西门河、南门河汇入峨溪河。由于流经城区的西门河、南门河河道狭窄,河床淤积,阻水建筑物多,加之城关的安定圩防洪标准不高,城区易进水成灾。

城区防洪排涝规划应遵循以排为主,发展为辅,牺牲局部,保护重点的原则,采取以下工程措施:加固长江及漳河成圈堤防;建设峨桥排水站增容站,增强排哄能力;对城区的西门河、南门河进行整治,修建防洪墙,加固城郊成圈堤防;新建城区撇洪道,理顺城区水系,更新城区现有泵站,增强泄洪和排涝能力。依据《防洪标准》,宁国市县城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在经济条件许可时可适当提高防洪标准,以此为标准对县城封闭圈堤线进行加高培厚。

南陵县:南陵县地处长江以南,属黄山余脉向沿江圩区过渡地带。东与宣州市隔青弋江相望,南与泾县接壤,西邻青阳、铜陵、繁昌县,北与芜湖县毗邻。全县总面积1263.7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总人口54万,耕地面积51万亩,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17.8亿元。

南陵县城位于漳河中游两岸,城区以上流域面积341km2。目前建成区面积6.75 km2,常住人口5.4万。根据《南陵县城总体规划》,2010年城区规划人口11万人,城区面积13 km2。

根据城区上游狮子山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漳河中游20年一遇洪峰流量约1040m3/s,50年一遇洪峰流量约1440m3/s。依据《防洪标准》,南陵县城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

防洪规划主要措施:⒈上游兴建向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0km2,总库容6500万m3),削减洪峰;⒉打开肇家埠锁口,确保中游洪水顺畅下泄;⒊加高加固现有西城区堤防5km,新建西城区防洪堤防4km,新建东城区沿河堤防6km,确保规划城区位于堤防保护范围内。

广德县:地处皖东南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属长江流域水阳江水系,土地总面积2165km2。城区位于318国道、宣广高速、广宁公路和宣杭铁路的交界处,2001年城区总面积9.3km2,人口10万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到2005年规划总面积15 km2,人口15万人。到2010年规划总面积为25 km2,人口达18-20万人。2001年城区国内生产总值28.9亿元,人均5674元,工农业生产总值44.9亿元。城区内主要河流有无量溪河和粮长河。其中,无量溪河和粮长河分别穿越现城区长3.5km和4.7km,防洪能力约5年一遇。1984年开始,在粮长河考勤城区段右岸修建了1.5km的防洪堤,使该段防洪标准达10年一遇。城区现有主要排水沟总长11.5km,仅3处出口,老城区1983、1984、1991、1999年内涝严重。内涝较为严重的1984年,洪水标准仅20年一遇,城区平均进水深达1.5m。

根据《防洪标准》的规定,广德县城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远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城区拟采取分区设防,即老城区、双河工业区、西关商业区和新城区等4片。

老城区:主要防御粮长河洪水,规划防洪堤全长4km,其中在筲箕湾上下游2.6km,两岸兴建钢筋砼防洪墙,与原防洪堤相接,对宣广高速钱村大桥以下2km进行裁弯取直,并对老河道淤积严重段进行开挖疏浚。

东部双河工业区:主要防御无量溪河洪水,规划防洪堤东大木桥以上3.5km,对整个河道进行开挖疏通,并对2.5km河道进行裁弯取直。

西部西关商业区:在做好粮长河防洪墙的基础上,对西关和太极商城排水不畅地带兴建排水工程,总长计13.7km。

南部新城区:规划在南部新城区上游建一水库,水库来水面积30 km2,总库容2400万m3,沿318国道自西向东开挖一条撇洪沟引洪入无量溪河,全长2.5km。

当涂县:城区北界采石河与马鞍山市相邻,西临长江,南界姑溪河,东依十里长山丘陵区。城区总面积46km2,总人口1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万人。城区内外水系主要有长江、姑溪河、采石河、襄城河和乙字河,据2001年末统计,城区工农业产值4.6亿元。

城区防洪堤长19.51km,经过近几年来建设,白竹山至采石闸段堤防基本能抵御1954年型洪水。但对山丘区山洪经采石河下泄却严重受阻,由于采石闸口未建排洪站,汛期洪水不能自流入江抬高采石河水位,直接影响城区至宝庆圩段5.5km堤防安全,对城区防洪构成较大威胁。由于该段堤防已在流域之外,建议有关部门统筹安排。

根据《防洪标准》的规定,当涂县城近期防御标准取20年一遇,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

1.6超标准洪水对策研究

在主要规划项目实施后,流域总体防御1996年型洪水,相应防洪标准约为20~40年一遇。但在遇到超标准洪水时,要充分利用综合治理工程并配以其他应急措施,防止发生毁灭性的洪水灾害,使洪灾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为此需研究超标准洪水处理方案。根据本流域特点,处理超标准洪水的主要对策有:

⑴超标准洪水优化调度:通过建设完善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及洪水预见期,相应制定合理的洪水调度方案,以减轻洪灾损失。

⑵在一定条件下提高新河庄运行水位:水阳江中游是本流域防洪的重点,也是防洪的薄弱环节,新河庄水位在防汛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规划新河庄水位为13.0m。但在流域遭遇超标准洪水,如遭遇1983年和1999年型洪水时,同时遭遇长江高水位,如芜湖弋矶山水位分别为12.41和12.01m,均超过警戒水位。为了提高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增加外排泄量,减少新河庄附近的超额洪量,新河庄实时运用水位可提高到13.5m。而且,根据调查由于九十年代流域接连发生大洪水,流域内主要圩区堤防普遍经过了加高,特别是新河庄以上干流堤防高程均超过14.0m,因此适当提高新河庄控制水位是可行的。

⑶提高南漪湖运用水位:南漪湖面积在12.0m水位时,面积214km2,库容10.7亿m3,对调节水阳江中上游地区区间洪水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次规划拟定南漪湖设计水位13.5m,但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情况时,南漪湖运用水位可提高到14.0m,约增加调蓄容积2.75亿m3。

⑷在一定条件下打开水碧桥闸,向固城湖控制分洪。规划水碧桥建闸,一般条件下水碧桥关闸不进洪,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水阳镇水位超过12.80m时,开闸向固城湖分洪,当固城湖水位超过12.0m时关闸停止分洪。

⑸运用分蓄洪区:当新河庄水位超过13.5m,南漪湖水位超过14.0m时,如仍有超额洪水,则运用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等湖泊的部分圩垸破圩分蓄洪水。

⑹其他应急措施:当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调蓄超标准洪水需要时,则可考虑在干流双桥河口至新河庄、郎川河合溪口以下及南漪湖周边地区选择适当地点进行破圩分蓄洪水。1.7水土保持规划意见 1.7.1水土保持现状

水阳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森林植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天然植被由乔、灌、草构成,人工造林以杉、松等针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为54%。农业生产用地土壤以水稻土和红壤土类为主。该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水力侵蚀占侵蚀面积的94%,侵蚀模数973t/km2.a,属轻度侵蚀。

本流域下游水网区的地貌特征是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鲜有台地和丘陵,其中平原区广泛分布着水稻土。根据水土流失普查以及区域划分结果,绝大部分水土流失地区是重点预防区、重点监督区,很少涉及到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的形式以面蚀为主,其次是沟蚀、重力侵蚀、人为侵蚀。总的说来,该区水土流失并不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和水利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城镇工业的兴起,森林资源的盲目开采,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尤其是工程建设中缺乏水土保持措施,破坏了原生植被,废弃石渣乱弃乱堆,一定程度的加重了水土流失,应在建设过程中加以重视。

1.7.2水土保持规划意见

遵照《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实行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水土保持与生产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拟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坡面流速,减缓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同时拦截泥沙,减少洪水含沙量,延长洪水汇流时间,削减洪峰,减免洪涝灾害。同时对气候也将产生有利影响。因此,应大力提倡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为主的生物措施。利用荒地种植经济林、用材林等。在城市主干道种植风景林。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对15~25度坡地采取植树、种草的原则进行治理。同时通过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结构,进行保土耕作。

修建水工建筑物来防止水土流失,主要以坡地改造工程和沟道工程为主,大力发展水平梯地,对一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先治坡、后治沟,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的原则,兴建谷坊、鱼鳞坑、拦沙坝、山塘等工程设施,控制水土流失的发展。

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弃石,不得随意向江河、湖泊、沟渠倾倒,首先应将挖方用于筑堤、填塘,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对无法用于筑堤、填塘的弃渣必须予以妥善处理,必要时修建拦渣工程。对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边坡应采取相应的护坡措施。取料场使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料场平整。对弃土、弃渣场和料场,宜复耕的复耕,无需复耕的尽可能作为绿化用地使用,植树种草。

另外,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各区、县应设立预防监督站,各乡(镇)、村配备专职或兼职监督员,以形成预防监督网络。建立、健全水保执法体系,以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1.8环境影响评价 1.8.1环境影响分析

随着流域防洪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实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可显著提高流域防洪标准,有效减轻洪涝灾害,对流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南漪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通过上下两闸的控制运用,使南漪湖水位保持相对稳定,对开发养殖、发展灌溉和改善航运都将产生有利影响。如青弋江改道工程实施后,结合下游圩区水系整顿、联圩并圩、缩短防洪堤线,相应减轻下游水网区防洪负担。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的主要有:施工期将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如处置不当易形成水土流失。施工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易形成蚊、蝇、鼠等病媒的孳生地。施工期对空气的影响源主要为粉尘和燃油废气,对人群较集中的村镇影响不容忽视。施工机械的噪声级较大,这些噪声对靠近施工点或场内外交通道旁的居民产生一定影响。施工中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将对水环境产生影响。工程实施后,如南漪湖建闸控制、青弋江改道并建闸,将隔断洄游鱼类通道。另外,工程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土地、耕地,地表植被和土壤也将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对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施工时大量施工人员集中在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应引起重视。

1.8.2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针对各防洪工程实施后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⑴防洪工程建设要严格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⑵防洪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应在不同工程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或编制环境保护实施计划,最大限度地减轻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如施工期产生的弃土、弃渣、废水、污水须进行妥善处理。如弃渣运往指定地点集中堆放,废水集中排入沉淀池,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生活污水集中排入附近农田坑内。施工废气、噪声也需采取措施,使其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加强施工区环境卫生及防疫等。

⑶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应采取措施保护珍稀生物。如配合建筑物修建鱼道,建立鱼类增殖站等。

总之,在大力开展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流域防洪标准和环境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为当地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1.9防洪非工程措施

防洪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洪水预报(包括洪水测报和洪水通讯预警系统)、防洪减灾规划、超标准洪水的处理预案、政策法规研究等。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是一个洪灾频发地区。经过解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建设,本流域内已初步建成了防汛站网系统。防汛信息的采集、处理收集等技术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手段落后、自动化程度低、防汛标准低等问题,不能及时、可靠地将测报信息传送给决策部门。规划全面提高流域的水文基础设施的防洪标准和水文测报能力,完善水文信息测报系统,实现流域内水情、工情、灾情等信息自动采集、存储和处理,并通过超短波、通讯卫星和有线邮电网实现测站、中心站、预报预警中心、防汛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

洪水预报是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在防汛指挥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流域的洪水预报系统应以洪水测报系统中各水文网站自动测报的雨情、水情等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结合本流域的河流水系特点,选用先进的洪水预报模型、降雨径流模型、河道洪水演算模型、水库洪水调度模型,甚至全流域的水网水力学数学模型等进行分析,实现流域洪水的可预见性,为防洪决策提供依据。通讯预警系统是防汛工作的生命线,主要为水情、工情、灾情等信息,为防汛调度、抢险救灾、指挥命令的上传下达提供通信手段,以及向分蓄洪区发布洪水警报等等。本流域通讯预警系统的建设应充分利用邮电公网和监测系统所建立的超短波、卫星通信系统,在现有防汛通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流域的通讯主干网,提高水情、工情、灾情等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可靠性,确保防洪通讯指令的畅通。

洪水保险是防洪救灾的有效手段。通过推行洪水保险制度,鼓励分蓄洪区和防洪受益区的法人、公民都参加洪水保险,适当开发分蓄洪区的土地资源,建立合理的洪水保险运行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加快恢复受灾区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减少洪灾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可通过增加洪水保险费用的办法,限制防洪区内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本流域内的洪水灾害发生频繁,应结合新的水情、工情,加强对流域洪水的研究,特别是超标准洪水的防御对策研究,制定超标准洪水预案,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起用相应的洪水预案,把洪灾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另外,通过立法和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建立洪水保险,控制分蓄洪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等,达到减少洪水灾害和降低灾害损失的目的。对于河道、湖泊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法规。严禁对河道、湖泊、洲滩进行新的围垦和侵占,对狭窄河段应进行清障、退建处理,对已围垦湖泊进行必要的退田还湖、拟定分蓄洪区和蓄洪垦殖区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分蓄洪区运用调度方案和分蓄洪区运用审批程序,通过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防汛部门在分蓄洪区运用的相应权限等。

1.10防洪工程实施程序意见

本流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较多,应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安排,分期实施。针对流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条件较成熟,综合效益大,收效快的工程,优先安排,以尽快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

在流域上游,目前已建成陈村、港口湾两骨干水库,使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牛岭水库已完成初步设计,与陈村水库联合调度,将进一步改善青弋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条件,建议尽早实施。凤凰山、汤村水库也应抓紧进行前期研究工作,逐步安排建设。

水阳镇河段开卡拓宽工程,对于改善下游地区的泄洪条件,减轻中游地区的洪水压力具有重要意义。1989年长江委根据水利部(88)水电计字第53号文、水计(1989)第16号文和国务院批准的水计(1989)46号文精神,编制完成了《水阳镇河段开卡拓宽工程初步设计阶段性报告》并上报。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本流域洪水灾害频繁,加之由于人为原因,干流河道被进一步束窄,支叉河道被封堵,本河段卡口更加严重。为此,水阳镇河段开卡拓宽迫在眉睫,规划列入第一批工程实施。同时,为使水阳镇河段开卡拓宽能顺利实施,牛耳港封堵、水碧桥建闸宜同步实施。另外,根据洪水分析计算,为了使1996年洪水顺利外排入江,还应同时进行裘公河的局部扩卡拓宽,使裘公河分洪流量达到700m3/s左右。同时对猫儿湖分洪旁道进行疏浚整治,使其承担一定的分洪任务。

水阳江中游南漪湖控制运用工程:即在南漪湖进出河道双桥河、北山河上分别建闸控制,并封堵油榨沟,局部扩大北山河。南漪湖在天然情况下,有一定的调蓄干支流洪水的作用,但由于进、出河道无控制工程,相当一部分调洪容积常被峰前洪水充蓄,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调洪作用。规划在水阳镇河段开卡拓宽基础上,实施南漪湖控制运用,即在上游来水不超过河道安全泄量时,尽量利用河道使洪水排泄入江;当上游来水超过河道安全泄量时,利用南漪湖调蓄洪水,将有效降低新河庄、南漪湖、水阳等控制点水位,花津以下及其下游水网区水位也有一定程度降低,从而减轻水阳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因此,南漪湖控制运用工程是流域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对提高水阳江中游防洪标准作用较大,建议尽早安排实施。

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是改善流域下游防洪形势的重要工程,利用高水高排,让青弋江上游洪水大部分从澛港排出,将显著改善下游地区洪水的总入流与总出流间的严重不平衡,从而使湾址以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同时,本工程对水阳江新河庄以下水位降低也较明显,为水阳江水阳镇河段开卡、南漪湖综合治理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规划将此工程列为第一批实施工程。

姑溪河局部整治对改善水阳江下游入江口的泄流能力有一定作用,建议列为第一批实施工程。

芜湖口控制闸工程也是改善流域下游地区防洪形势的重要工程。工程实施后,在发生1954年型洪水时关闸以拒长江洪水倒灌,配合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可降低闸内水位0.3~0.6m,大大改善圩区的防洪条件。因此,规划将其列为第二批实施工程。

堤防加高加固、圩区水系整理、局部河段整治等工程项目,应结合每年的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安排实施。当涂及石臼湖口门建闸,在条件成熟时亦应逐步安排实施。

1.11投资估算

本工程投资估算依据水利部水建[1998]15号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水利部(88)《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能源水规(90)《水利水电工程估算指标》;水利部(91)《水利水电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等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和标准,按规划设计阶段要求、2001年上半年价格水平估算,静态总投资约42亿元(总投资中未计城市防洪投资)。

下载沮漳河流域血防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沮漳河流域血防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于加强某江流域环境保护调研报告[大全五篇]

    关于加强 x xx 江流域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关于加强xx江和xx流域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根据省政协“加强xxxx 水源头地区环境保护”3 级联动调研课题的要求和县委批转的《政协 xx......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考察调研报告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考察调研报告作者:lzd文章来源:甘肃省政府法制网点击数:1039更新时间:2007-3-20【字体:小 大】为了加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促进流......

    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对入河排污口实施监督管理是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2005年实施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水资......

    关于加强xx江流域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小编整理)

    关于加强xx江和xx流域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根据省政协“加强xxxx水源头地区环境保护”三级联动调研课题的要求和县委批转的《政协xx县委员会20xx年工作要点》的安排,20xx年xx月......

    半坡乡中小河流域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半坡乡中小河流域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绿协办发【2011】27号《关于开展我县中小河流域治理情况调研的通知》,我乡高度重视,及时组织水管站、国土所、财政所、民站所等相关......

    2006年度林业血防工作述职报告

    2006年度林业血防工作述职报告芜湖市林业局 2006年12月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三年,血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绿汁江流域重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篇范文]

    大麦地镇位于双柏县南部,与玉溪市新平县、峨山县接壤,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镇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640米,最低海拔630米,立体气候明显,特别是流经境内的绿汁江流域形成......

    新时期防治型流域向经济型治理转变调研报告

    新时期防治型流域向经济型治理转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调研报告 隆德县水利局水保站 二〇一〇年九月 新时期防治型流域向经济型治理转变 ——隆德县水保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