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孤独感的表现及产生原因探究
大学生孤独感的表现及产生原因探究
摘 要:孤独感是一种当个体在与社会环境接触过程中所得到的感觉达不到个体期望值时的情绪体验。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最具活力的领航人,近年来,大学生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日益凸显,孤独感测量的相关指标也有所增长。本文从大学生孤独感的表现入手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如自我认知,心理控制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为大学生战胜孤独感提出相关建议,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孤独感;心理健康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孤独”这一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你寂寞了吧”“孤独感就这样席卷而来”,这些语句是大学生通过人人,微博等聊天工具所表达的孤独感,回到现实生活,孤独寂寞似乎也成为这一代年轻人普遍提及的事情。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本应该是青春向上,追求美好梦想的年代,为何会出现“孤独”这样的带有消极情感的词汇,而且这一词汇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无疑引起我们对孤独的思考。“你孤独吗?”这不是一句玩笑话,上升到哲学的角度,这相当于对自我的一个“内心剖析”。本文将对大学生孤独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研究,笔者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实践成果提出相关建议,旨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孤独感,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笔者对孤独感的测量既采取了传统的UCLA孤独量表法定量的收集孤独感指数信息,也采取了自制的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孤独感问卷定性的描述孤独感的发展现状。笔者抽样调查了中央民族大学200名大学生对“孤独”一词的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72%的学生每周都会使用“孤独”一词,83%的学生表示会经常见到或者使用“孤独”一词,其中既包括了因个人因素产生莫名的孤独寂寞感,也包括对朋友等的调侃。总之,不管是严格意义上的孤独体验,还是作为玩笑而日益频繁出现的“孤独”一词,都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二、大学生孤独感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一般来说,经常孤独的人往往是羞怯与内向的,他们个性孤僻而多愁善感,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拘束且审慎。一方面,他们追求完美,因为完美形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而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一旦失败,便会产生更大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他们又倾向于将自己看成是笨拙而不友好的,常常做出消极的自我评价,对自己在社交情景中的行为反应没有信心,有着强烈的自责感和恐惧感。所以说,孤独者往往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他们往往期望成功,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会将他们带入孤独的深渊,享受“一个人的狂欢”,而成功则会将他们引入云端,享受“一群人的狂欢”,不管选择哪种方式,他们最终感到的都是孤独。
更深层次的剖析,孤独感强的人有着悲观的个人归因方式,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无能,他们不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加倍努力和尝试来克服的,而认为这些尝试都是无用功,因此他们更容易放弃自己。孤独的人都喜欢回忆过去,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感叹如今的“孤独”,而对现在的生活不抱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不曾畅想。这种消极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孤独者消极的生活方式,所谓没有希望的生活就如同在黑暗中前行,没有方向。孤独者的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目标,没有希望,过了今天就不想明天,他们往往还对现在生活的不足之处耿耿于怀,这就更加导致了他们没有思想,没有追求,没有幸福的生活,只有孤独,席卷而来。
当然,上述表现都是达到一定程度的孤独患者才有的表现。而当代大学生的孤独情况还不至于此,当代大学生对“孤独”一词其实没有严格的界定。他们会时不时的感到孤独,但是,这种孤独也会不知不觉就消失了。要研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其实是专业的心理学问题。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大学生才会感到真实的巨大的孤独感的力量,比如情人节,单身的人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孤独感。再比如遇到特别的困难挫折而彷徨的阶段也会感到孤独,再者,当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身实践,感受这个社会的冷暖世故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种真实的驱散不了的孤独与害怕。可以说,孤独最大的特点是孤独者不愿意去面对他眼前的这个情境,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我们都知道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对孤独的体验也是大学生活中消极情绪的一种,因而研究大学生孤独感现状也涉及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我认知不充分直接导致孤独感的产生
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自我认知不充分。他们总是悲观地认为自己在处理人际交往时不够有能力,同时将处理人际交往不当归结于自己的无能,而尽量回避人际交往的情境。这种回避减少了大学生发展社交技能的机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更为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更多的社交退缩,孤独感也日益蔓延。2.低自尊容易导致孤独感的产生
高自尊的大学生,将人际成败归为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往往充满自信,结交朋友,处于一群朋友之间的他们,有着对朋友的依恋和对自我的欣赏,因而不易产生孤独感。相对来说,低自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退缩行为,习惯怨天尤人,不习惯自我反省,难以主动进行人际沟通,更容易产生孤独感。3.依恋关系的维系很大程度的影响孤独感产生
一般来说,当大学生没有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时,会感到焦虑、孤独和缺乏自信,这时他们会通过回避他人以达到某种相对独立的状态来宣泄情绪,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状态,得到安全感。如此的疏离使人际关系受到影响,而他们内心中的孤独感自然加重。有良好的心理控制感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碰到困难时能够快速地调节自己,做到不迁怒他人,积极乐观的处理人际关系,因而不易产生孤独感。
4.人际关系的好坏间接导致了孤独感产生
通过相关数据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能够积极驾驭自己的生活,能够乐观的应付学习和工作,生活较为充实,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帮助他们战胜孤独感,摆脱孤独感的良药。而缺乏社交技巧的人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显得不够成熟,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是比较稚嫩和僵硬的,这样便无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利于建立亲密理想的人际关系。这类人无疑会感到孤独无助。
5.网络的发展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缺失
网络使用时间与孤独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尤其那些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同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会减少,社会交际的范围也会缩少,缺少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发展。人际关系的缺失导致个体所期望的人际互动不足,孤独感日益增长。由此可见,人际关系是影响孤独感产生的重要因素,而虚拟网络的发展是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一大挑战,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在现实中会更多的感到孤独,并且,这种孤独感的产生会让他们更加逃避现实生活,选择回到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所谓的“快乐”,这种战胜孤独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四、对大学生战胜孤独感的建议
1.完善家庭教育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远离孤独
家庭带给大学生的影响不但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交往观、人际观。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能够帮助我们塑造良好的性格特质,从源头上杜绝孤独感的出现。当代大学生虽然已离开父母的怀抱,但其内心还是极其依赖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支持鼓励和价值理论往往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摆脱孤独的束缚就应该从源头上营造温馨环境,杜绝孤独感的产生。
2.营造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能让大学生摆脱孤独,健康发展
大学校园是我们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很大一部分受到学校的影响。要使大学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应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通过班级,社团等集体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孤独感的产生。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气氛必然会培养一代代健康向上的少年,关爱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应该体现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上。
3.心理辅导工作多样形式的开展是大学生战胜孤独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孤独感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咨询已经成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随着时代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新兴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团体心理辅导(Group Psychotherapy)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心理辅导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咨询,更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摆脱烦恼,找回自我价值,拥抱希望的实践类课程。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每学期至少会开展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活动形式不一,旨在让大学生在充满书香的大学校园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团体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找到集体归属感,唤起大学生“珍爱生命,拥抱青春”的意识,倡导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一次团体素质拓展活动比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听心理讲座的收获要多得多,亲身实践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摆脱孤独感。
4.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社交技巧
大学生作为孤独感较高的群体,要战胜孤独感首先应该关注自我的心理健康,用一些积极思想来引领自己的生活方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习一些应对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始终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灵面对生活,在此基础上加强自我认知,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接纳自己,热爱自己,做到自尊自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一些社交技巧,并不断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同时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即使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孤独。此外,要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知识,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样的大学生活才是充实而美好的。只有心中有理想有抱负,无论在哪里面对怎样的磨难都不会感到孤独,只会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五、结语
大学生孤独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我们通过数据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与自我认知,心理控制感,人际关系的发展等有关,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加强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孤独感的产生,而心理控制感较好的大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摆脱孤独感。为此,我们贴近生活实际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两方面提出了大学生战胜孤独感的几点有效建议。这一研究也为我们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同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探明了一些方向和途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第二篇:形式主义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从另一侧面”看形式主义及其根源
什么是形式主义?就是注重事物的形式而不注重事物内容的一种思想或生活工作倾向。
在不同的领域,形式主义有不同的现实表现,同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在宗教领域,形式主义代表着一种对仪式、典礼与遵守规则的重视,更甚于其意义的态度与倾向。
在法律领域,形式主义是法学中的一个流派,是指着重审讯过程中的公平更甚于最后的实质结果的一种倾向。
在文艺领域,形式主义是现代西方的主要文艺思潮之一。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在20世纪又有很大的发展,成为许多流派所遵循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原则。形式主义方法论的特征,是以文艺形式为核心,追求文艺的形式结构,把文艺形式的构成因素作为文艺的本质。唯美主义主张,艺术就是感觉所提供的美的形式,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批评就是探讨美的形式。表现主义以艺术形式高于一切。克罗齐认为,“形式”,只有形式,才是美的事实”。提出“艺术一直觉一形式=内容”。形式主义把文艺形式作为文艺创作研究和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文艺的形式有语言、结构等,各种流派对这些形式又有所侧重。俄国形式主义注重语言形式,结构主义致力于文艺的结构形式,原型派追求文艺的“原型”等,它们创造了许多从形式方面创作文艺 1 作品,研究和批评文艺作品的方法。形式主义注重文艺的形式结构和形式美,是合理的、可取的。它引进和创造的一些具体方法,对文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它过分强调形式、用形式排斥内容,把文学作品看成“句子的组合”、“符号原子形式”等.又走到了另一极端,不能不被批评和反对。
在数学领域,形式主义学派又称形式公理派。一般认为其创始人物为希尔伯特,但严格地说,希氏本人的数学观与形式主义学派的主张并不完全相同,只不过不少形式主义者奉希尔伯特为祖师罢了。希尔伯特规划是其数学观的主要体现,核心是:以形式公理化为基础,以有限立场的推理为工具,去证明整个数学的相容性,从而把整个数学建立在一个牢固可靠的基础上。
希尔伯特规划的基本内容有:(1)证明古典数学的每个分支都可公理化;(2)证明这样的系统是完备的;(3)证明这样的系统是不矛盾的;(4)证明这样的系统所相应的模型是同构的;(5)寻找一种方法,借助于它,可以在有限步骤内判断任一命题的可证明性。
然而,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宣告希氏规划是可能实现的,原因在于他过分夸大了形式研究的作用和形式系统严格证明对于数学真理性的确定性。但是,形式主义学派对数学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希尔伯特奠定的形式化研究方法显示出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大的方法论意义,由于形式主义学派致力于形式化的研究,导致了元数学的产生,把数学证明作为对象研究产生了“证明论”,元数学和证明论是两项重大的数学成果,它使数学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在具体生活和实际工作领域,形式主义就是指注重做表面文章,而忽视实际内容的一种态度和作风。具体表现有:一是文山会海。不少地方,会议过滥,文件过多,整天沉溺于繁文缛节,疲于应付各种会议。二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三是办事注重走过场。四是对人注重虚伪礼节、爱讲面子等。在这几种情况下,形式主义所造成的危害性是极大的,我们应坚决反对。
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一、天然根源。没有形式,就没有形式主义,形式是形式主义扩展的天然基础。但从事物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需要其存在的形式,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表现出来,所以,形式的存在也是天然和客观的。正因为如此,形式主义也就具有了扩展的天然基础。
二、人性根源。人对事物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的需求;二是对形式的需求。当然,人们在实质上会更注重对内容的需求,但对形式的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忽视的。由于有这样的需求存在,所以,人们对形式主义也就有了供给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对形式主义的供给取决于形式主义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当边际形式收益大于边际内容收益时,人们对形式的供给就大于对内容的供给。当边际形式成本大于边际内容成本时,人们对内容的供给就大于对形式的供给。当人们对形式的供给大于对内容的供给时,形式主义就会泛滥和扩张。
三、知识根源。形式是外在的,而内容是内在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内容的知识,往往需要首先通过了解形式然后才能形成有关内 容的认识。这种情况也就为形式的扩张提供了一种知识基础。如学历与知识水平,学历就是形式,知识水平就是内容。但由于知识水平往往难以通过其它手段进行鉴别,这时通过学历这种形式进行鉴别就有了客观必要。
四、信息根源。这里信息根源不同于知识根源,知识根源是指由于人类总体对世界认知知识的不完全性和不完善所造成的形式主义,而信息根源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形式主义。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信息,从而会导致产生不同的行动。如在经济生活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对产品一般会有不同的信息量。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往往会通过增加一些形式来弥补内容的不足。如产品的过度包装就是一个典型。
五、制度根源。在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制度环境中,会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对形式的追求。一方面,由于缺乏制度的有效约束,为了防止差错,人们会更加提高个体对事物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形式是内容的外包装,这时人们对形式的注重也就有了一种客观必要。另一方面,不透明的制度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也催生了对形式的需求和供给,如集权体制就容易催生形式主义。
六、文化根源。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而人们的行为总是受特定价值观的约束,所以,不同的文化结构,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行动框架。一个注重诚信的文化,形式主义就必然少些;相反,一个缺少诚信的人文环境,形式主义就必然多些。在中国,面子文化就是产生形式主义的文化温床。对于形式主义,我们应区别看待。这里对社会发展无害或者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形式主义,如一些形式主义的学术流派等,我们可提倡自由生长和规范发展。但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或严重有害的形式主义,如实际生活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工作中的形象工程和走过场等,我们要坚决反对和杜绝。当然,从本质和总体看,对任何事物而言,内容都应当是最重要的,形式应当服务于内容,内容是目的,形式毕竟是工具。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在保证内容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各种类型的形式主义,尤其要减少和杜绝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
消除形式主义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需要体制创新、经济创新、文化创新综合推进。这里公开、公正、公平的制度体系是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关键。从长期趋势看,形式主义的消亡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里虽然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形式主义,但人类可以通过变革将形式主义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第三篇:不良社会心态表现及产生原因
不良社会心态表现及产生原因
表现: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焦虑迷茫、失衡偏激、怨天尤人以及弱势感蔓延 原因:无形心理方面/有形心理方面
举措:进行“无形”的心理疏导,加强心理认知、情感的调节,解决有形的社会问题,营造平等的机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标题:平和理性 才能创造幸福
理性平和 社会稳定
理性平和心态是社会问题的孵化剂/航向标
有形与无形并重,培育理性平和心态
有无兼修、培育理性平和心态 开头
(一)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存在于各类群众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社会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对于我们个人幸福、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社会出现了急功近利、失衡偏激等一系列不健康心态,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社会能稳定向前发展,我们必须用(有形与无形)来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
(二)七月,我们悲情与临汾“被挖眼”男童;九月,我们悼念于大兴的“被摔”女婴;十月,我们惊叹于陕西“被抱”婴儿。令人惋惜的消息一一传来之时,我们不禁感慨:我们的社会乱了,因为我们的心态病了。面对这样一种病态的状况,广大民众期盼理性平和的主流心态能来彻底医治我们的社会,而这种心态的实现 来自于“有形与无形”的完美结合。
分论点:
当前社会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焦虑迷茫、怨天尤人等不良社会心态,这些不良社会心态给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个人幸福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重要。我们要破除这些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要通过寻找产生这些不良社会心态的原因入手,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机构急剧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是人们的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产生了各种“问题”,社会公平正义出现了“偏移”,这些给人们心理出现“问题”培育了“土壤”,助推了不良心态的“茁壮成长”。因此我们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来改变当前社会存在的不良社会心态,培育出理性平和的健康社会心态,助推社会的平稳发展。
要进行无形的心理疏导,加强心理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品性的调节。刚刚发生的美国校园枪杀案震惊全世界,事后媒体披露的一个细节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犯罪嫌疑人的老师和同学很早就发现了其性格中的暴力倾向,并曾请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协助,但遗憾的是心理辅导员最终没能介入。我们假设,如果能够较早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辅导,悲剧是否就能够避免?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在付出惨重代价以后,我们应该清楚,健全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要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形式地解疑释惑、平衡心理、理顺情绪的工作,使人们克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不和谐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要解决有形的社会问题,营造平等的机会,实现社会的公平主义。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为例。城镇代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蜗居”、“蚁族”大量人群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从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于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一些不良的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但必须意识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也必定影响国家目标实现。因此,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结尾:
少一点“我没时间和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无形的心理疏导加上有形的社会公平的落实,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第四篇:何为逆反心理有何表现?产生逆反心理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
何为逆反心理?有何表现?产生逆反心理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与父母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我这样,我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这样就使他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孩子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是社会因素,如老师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等。
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那么,如何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呢?
1.理解: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2.把握自我: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学会适应: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第五篇:感觉统合失调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危害
感觉统合失调产生的原因
爱尔丝认为产生感统失调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有: 1 胎位不正所产生的平衡失常。
2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前庭平衡失常。3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4早产或剖腹生产,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 5祖父母采用传统方式,要求太多或太放纵。
6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 7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
8保护过度或骄纵溺爱,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9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10 延误矫正,造成幼儿自信心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位化
此外还有母亲孕期的劳累、焦虑或烟酒刺激、延迟生产、产钳的伤害、儿童缺乏伙伴、生活环境单调等原因。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及危害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使得感觉统合失常的儿童越来越多。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存在不同程度感觉统合失常的儿童占20%——30%。
下列现象是一般儿童容易产生的问题,只是不同的儿童表现出来的轻重程度、侧重点不同。因此,可以说,大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看似聪明,却胆小不敢表现 容易跌倒或撞墙
笨手笨脚,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固执,脾气暴躁 粘人、爱哭、性情孤僻 挑食、偏食、餐饮习惯不佳 怕别人碰触身体,容易吵架 眼睛容易酸,讨厌阅读
毫无原因惧怕某些学科,心理障碍多 自言自语,无法和人沟通 咬手指或无法戒除奶嘴
写字无法在框内,笔画经常颠倒 发音不佳,语言发展缓慢 坐立不安、姿态不良、无法安静 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 喜欢旋转游戏,过久而不会眩晕
感觉统合部足造成的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感统失调还可导致儿童学业不良,有调查显示,在学习成绩差的儿童中,51。1%的儿童伴有轻度感觉统合失调,24.9%的儿童伴有重度失调。
另有调查显示,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中,各种运动协调失衡的约占 28%,学习困难的约占3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的约占41%,可见感觉统合失调与学习困难、多动症有密切关系。
0—12岁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感觉运动上有明显异常的孩子,可能因一连串严重的挫折造成情绪或习惯上害怕学习、拒绝学习的态度,从而影响到他一辈子的生活。
值得庆幸的是,感觉统合治疗方法为这些儿童提供了矫治的机会,也解决了家长和老师对高智商低成绩儿童的烦恼。
亲爱的宝宝们,想加入惠嘉早教的大家庭吗? 那就赶快联系我们吧~~~ 惠嘉早教【绿洲园】电话:8635556 *** 地址:阳光北大街1387号(秀兰城市绿洲小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