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2009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招募和重点团队评选的通知
关于2009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招募和重点团队评选的通知
各学院团委,各学生会、研究生会,各学生社团:
为认真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团的十六大精神,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为契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在社会实践中成人成才,为学校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学校决定开展2009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招募和重点团队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践行科学发展观,砥砺青春促和谐。
二、活动对象
全校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各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团支部,以及全日制在校学生(含研究生)个人均可组队参加。
三、团队要求
1.实践主题鲜明。团队要有鲜明的实践主题,有创意和亮点,实践内容体现时代特点、我校特色、专业实际和当地需求,紧密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环保教育、就业创业等内容开展活动,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形象的目的。
2.队员结构合理。各单位或个人必须组建实践团队,并招募团队成员。队员组成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跨社团、跨学历,鼓励以生源地相对集中的形式组建团队。团队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队员组成结构科学(充分考虑性别、专业、学历、生源地等),规模适中,队员人数一般控制在20人以内。
3.团队保障到位。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和社会资源渠道,采取实践地扶持、社会化运作、科研项目资助、学生自助等方式募集资金,学生生活有保障,募集的资金基本满足活动需要。
4.方案实施可行。指导教师到位,时间安排紧凑,内容和形式切实可行;实践地点尽量安排在生源地所在市或周边县市,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预期效果明显,有固化的活动成果;高度关注实践活动中的人身财产安全,没有潜在安全隐患。
四、时间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5月25日至5月31日)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和校社联分别进行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各学院团委、学生组织进一步广泛宣传和动员,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招募队员,确定团队指导老师(校外指导教师亦可)并接受指导。
2.团队组建阶段(6月1日至6月10日)各单位或个人正式组建实践团队,制订团队活动方案,填写《安徽师范大学200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申报表》,团队名称统一为“安徽师范大学**(单位)赴**(地点)**(主题)团队”。所有团队的《申报表》均须汇总到团队负责同学所在学院团委(研究生报研究生学院),各学院团委汇总、排序后将《申报表》和团队目录清单(word文档电子版和纸质版)于6月10日前报校团委(信箱asdxsh@sina.com)。各学院上报的团队限额在2——5个,逾期不报视为放弃。联系人:邾强(赭山校区),胡悦超(花津校区)。
3.学校评审阶段(6月中旬)学校社会实践领导组对各学院申报的团队进行评选,产生国家级、省级、校级等重点团队若干。学校对重点团队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
五、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团队组建是2009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校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未列入本次团队申报范围的团队不能参加下学期优秀重点团队的评选。
2、精心组织。各学院要广泛动员,深入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精心组织好团队组建和院内选拔活动。本次活动的组织和重点团队的评审结果,将作为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的评选条件之一。
附:安徽师范大学200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申报表
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关于201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招募的通知
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文件
师青[2011] 14号
关于201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
重点团队招募的通知
各学院团委、各学生组织:
为认真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深入基层建功立业,学校决定组织201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招募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与对象
全校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各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团支部,以及全日制在校学生(含研究生)个人均可组队,成员以2009级同学为主体,适当吸收2008级、2010级学生骨干。
二、团队要求
(一)实践主题鲜明。团队要有鲜明的实践主题,有创意和亮点,实践内容体现时代特点、我校特色、专业实际和当地需求,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贯彻十二五规划为契机,以理论宣讲、爱心支教、骨干培养、环保教育、就业创业等为重点开展活动,达到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形象的目的。
(二)队员结构合理。各实践团队须公开招募成员,队员组成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跨社团、跨学历,鼓励以生源地相对集中的形式组建团队。团队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队员组成结构科学(充分考虑性别、专业、学历、生源地等),规模适中,人数一般控制在20人以内。
(三)团队保障到位。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和社会资源渠道,采取实践地扶持、社会化运作、科研项目资助、学生自助等方式募集资金,学生生活有保障,募集的资金基本满足活动需要。
(四)方案实施可行。指导教师到位,时间安排紧凑,形式切实可行;实践地点尽量安排在生源地所在市或周边县市,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预期效果明显,有固化的活动成果;高度关注实践活动中的人身财产安全,没有安全隐患。
三、时间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18日前)
校院班三级分别开展宣传动员,学院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班级辅导员动员广大同学踊跃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社会资源,积极申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
(二)团队组建阶段(5月19日—6月5日)
1、网上申报项目(5月25日前)。各单位或个人制订活动项目方案,负责人须在5月25日(周三)前登陆学校社会实践团队招募网站(学校和校团委主页均有链接),注册并进行网上申报项目,项目名称统一为“安徽师范大学**(单位)赴**(地点)**(主题)团队”。
2、学生网上报名(5月31日前)。各学院学生根据兴趣、生源地等选择报名参加本学院或跨学院的实践团队,每人限报2个团队,实践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得报名参加其他团队。
3、学院网上审核(6月1日—6月5日)。学院对活动项目和报名学生进行审查,确定可以组建的社会实践团队,并遴选推荐校级重点团队,审核确认院级重点团队和班级服务小组;同一学生报名参加两个团队者,按照项目所在单位“先选先得”原则确定参加团队。
学院须将审核通过的《团队申报表》打印下来并加盖学院党委公章,统一汇总、排序后将《团队申报表》和《团队申报情况一览表》(附件
2)于6月6日(周一)前报校团委。各学院限上报校级重点团队3-5个,逾期不报视为放弃。联系人:陈莉(赭山校区,3883532),井方明(花津校区,5910206)。
(三)学校评审阶段(6月中上旬)学校社会实践领导组对各学院申报的团队进行评审,遴选校级等重点团队共50支左右。通过学校立项的重点团队,学校予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扶持,并在实践结束后开展优秀重点团队评选,再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
四、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团队组建是201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校打造人才培养第三课堂的关键环节。未
列入本次申报范围的团队不能参加下学期优秀重点团队的评选。
2、精心组织。各学院要广泛动员,深入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做好团队组建和院内推选工作。团队组建要与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积极依托现有基地资源组建团队,同时根据重点团队项目开拓新基地;新建基地须于6月6日前填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登记表》(见附件3)。
3、加强指导。各学院安排热心学生教育、业务能力较强的领导专家担任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学生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成长实际选题组队、撰写方案并组织实施。
附:
1、201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调研参考课题2、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申报情况一览表
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登记表
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
二○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附件2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申报情况一览表.doc
附件3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登记表.doc
附件1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参考课题.doc
主题词:
主办单位:校团委 印数:发文日期:2011年05月16日
第三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团队记实
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近日,随着各高校暑假的来临,各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纷纷展开。素有“青藏咽喉”之称的共和县,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其独特的藏汉双语教育也吸引了不少高校学生的目光。来自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的张攀等7名同学,组成藏汉双语教育调研团队来到共和县以“关于青海省共和县小学藏汉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主题展开了历时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青藏高原牧区基础教育——共和县小学藏汉双语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出路。团队一行冒着炎热、克服高原反应,通过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了解共和县多所小学在藏汉双语教育方面的现状。
共和县教育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
团队第一站来到了共和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运用详细数据给我们解说了共和县教育局近年来在普及藏汉双语教育的工作进度,以及各小学在落实该方针政策的现状,让我们对小学藏汉双语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
牧区小学生课间接受采访
第二站来到了共和县环湖民族民族寄宿制小学,见到了杨中旦巴校长。杨中旦巴校长对这次活动给予高度重视,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一站中我们也充分了解了教育一线在落实藏汉双语教育的曲折历程。此后,我们也有采访到教授藏语文和汉语文的两位任课教师,他们分别讲述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众多难题,并十分鼓励我们用所学专业知识给藏区小学基础教育提出宝贵意见。
队长与孩子们一起交流
为了了解双语教育主体的真实想法,队员们针对学生举办了一个的座谈会,切实听到了藏族孩子们关于双语教学最真实、最质朴的心声。
学生认真填写问卷
随后我们给学生们分发了调查问卷,以便我们事后得到系统科学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了得到更全面的资料,在学校调查结束之后队员们还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居民家里了解情况。
活动结束后,调研团队将综合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将结合高校专业特长,帮助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奉献一份力量。此次实践活动虽然历时短暂,但队员们却深感难忘,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实践热情,帮助他们更早更好地了解基层教育,为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日志
2012“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日志
7月19日阴
当自贡正沉浸在三十几度的高温中时,我们可以想象远在三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小县城的清凉,因为从今天开始,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将开始为期三天以“法律援助、社区服务”为主题的赴汶川社会实践活动。
早上八点,队员们准时集合,在清理好了所有准备的物品后,就向车站出发了。经成渝高速到成都,转到成都茶店子车站,发现茶店子车站都是发往阿坝州各县的班车,整个车站充满了一种浓浓的民族风,是其他车站所没有的特色,我们很快就融入了这种气氛,似乎已经感觉到了目的地的临近。汽车在成灌高速上平稳地行驶,在穿过两个长长的隧道后,地势骤然变化,岷江两岸险峻的高山夹着公路,由于修路等原因,经常堵车。上游连日的降雨使岷江河水湍急浑浊,我们坐在车里可以看到现在公路的对岸是08年以前的公路,至今还可以看到几处被泥石掩埋的汽车的遗址,车里也有人在谈论当时的情景,的确,那一场灾难给人们留下的记忆仍然像在昨天。快接近汶川县城时,公路就更加平稳,两旁的建筑物和民房也很整洁,可见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全国人民携手,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已经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平安到达目的地:汶川县。我们的队友孟诗媛是汶川人,下车不久我们便住进了她妈妈为我们预定的一家旅馆,因为他们是熟人,所以还打折了,在此代表全体队员向阿姨说一声谢谢。据悉,汶川是旅游重地,外来旅游者较多,旅馆在现在的旺季是一馆难求。安顿之后,受孟诗媛同学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阿姨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充分展示了汶川人好客的性格。
晚餐过后,我们又根据实际情况商议了接下来两天的具体活动安排。八点左右,我们欣赏了县城夜景,崭新的县城,在夜色和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有魅力,散发着浓浓的藏羌文化。走在美丽的街道上,根本看不出她曾经遭受过那样的重创。晚上九点半,我们回到旅馆休息,为接下来的工作养精蓄锐。
7月20日阴
汶川的夜晚安静凉爽,呼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一夜睡得很好。早上八点我们在一条巷子里吃了早餐:肥肠米粉配锅盔,自我觉得是吃过的味道最好的了。我们今天的计划是参观考察汶川的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
八点十五分,我们搭乘公交车来到了距离汶川县大约五公里的汶川县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我们就称其为福利院吧。福利院位于绵虒镇,在主干道旁,交通很方便。一下车,我们就看到写着“汶川县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的金字招牌和整洁的大门。保安大哥很和善,看了我们的证件和我们穿着橘红色统一的服装,就打开了大门。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中西结合又带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上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十六个大字。院落很宽敞,地面铺着青色的石砖,一眼望去很难发现一点杂物,绿草和树木点缀其间,增添了几分生机,有老人在院子里悠闲地散步。
经过询问,我们找到了这里的负责人周女士。她对我们的到来表示很欢迎,她介绍说,福利院共有115位老人,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年龄在五十到八十不等。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有二十多人,除了在当地招聘的社工,还有广东社工站的社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利用暑假实习的大学生。她安排我们参观了老人的宿舍。宿舍楼很大,因为里面住了一百一十多位老人,而且还有空余的床位。楼道里很整洁,老人的宿舍很整洁,条件很好:
每间宿舍有两张床,床是根据老人的需求设计的,可以自动调整,床头有各种开关,可以为老人在突发状况时呼叫和急救使用;床上的被褥崭新,是定期换洗过的;墙上挂着液晶电视,空调,热水器等电器也是一应俱全,每间宿舍还配有单独的卫生间。带我们参观的老伯还介绍说,为了方便行动不便和年龄较大的老人,一般都把他们安排在一楼或者二楼,这样也可以收到更多的照顾。我们不禁感叹,老人们的生活条件真的很好哦。
出了宿舍,来到大门口,有一个很大的活动中心。老人们都在这里活动,他们的活动很丰富:大娘和几位社工跟着电视学习健身操,两个大叔在乒乓台上较劲,斗地主、下象棋的,每天十点他们还要集体卡拉OK。不远处,一个老人悄悄摇下面站着一个人的树,树叶上的露水顿时簌簌掉下来,原来他们再像小孩子一样搞怪。我们看到他们玩的那么嗨,也加入了他们,和他们一起打乒乓,聊天。老人们看到我们,也很乐意地和我们交谈。一位穿着绿色军装的老爷爷看到我们来,很欣慰地拉着我的手亲切地聊起来。他说,他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以前参加过红军,现在在这座福利院生活很快乐,每天的伙食都很好,社工对他们的照顾也无微不至,政府每个月还要发给他们零花钱,他打心眼里感谢政府。他说:“你们年轻人现在生活很幸福啊,条件很好,你们要抓住机会,多学点文化,今后干一番大事业。”老人们说,经常有人来福利院看望他们,他们也很希望有人来看望他们。
其间,我还遇见了一位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的大三学生,他的专业是社会工作,利用暑假的机会和一位同学到这里来实习。因为专业相通,我们就老人们的养老这些进行了讨论。
快到中午了,老人们和我们仍然在饶有兴趣地交谈,为了给老人们留下纪念,我们几个队员商量为老人们照相,洗出相片发给他们。于是老人们挨个照了自己的单人照,有的和我们合了影,最后我们一起照了一张合影。照完相,我们马上乘车回到县城,草草吃过午饭,就去找照相馆。只是有点郁闷,怎么今天的照相馆都关门了,最后好不容易找了一家,在那里一共洗了四十张照片。
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带着照片再次来到了福利院。老人们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了,看到我们进了大门,他们慢慢围了过来,我们拿出照片一一发给他们,他们看着自己的照片,还有同伴的照片,互相调侃,脸上露出快乐的表情,我们心里也非常高兴,虽然就是这么一件小事。五点,离开福利院,老人们都很不舍,我们也是,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
六点,回到县城,今天的活动就结束了。收拾一天的疲倦,我们聚在一起总结了今天的活动,指出了其中的不足,简单安排了明天的活动就早早休息了。
7月21日阴
今天的活动内容主要是结合“法律援助”主题的法制宣传,以向居民发放法制宣传单的形式进行。按照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在汶川博物馆外的街道上向过往的路人发放宣传单,原因是这条街连接着居民区和商业区,人流量较大,人员类型具有综合性。
我们穿着统一的橘红色队服,从居住的小旅馆开始,首先向旅馆老板发了宣传单,并向他们解说了宣传单上的相关内容。这张宣传单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上面的法律知识主要是婚姻法、交通法和物权法,很贴近居民的生活,还在上面加上了我们学校的校徽,当宣传单发到他们手上时,心里顿时涌起了巨大的成就感。一个队员有点腼腆,不敢到大街上发,旅馆老板知道后,义正言辞地说:“有什么害羞的,这是好事,你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对社会、对别人都有很大的好处,应该积极地去做。”听了这一番话,我们都觉得自己做的很有意义,于是在大街上,出现了我们的忙碌的身影,我们向过往的路人、商户发放宣传单,解说。短短三多个小时,我们沿着这条街发完了所有的宣传单。见时间还早,我们参观了附近的汶川博物馆,感受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午过后,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就结束了。告别汶川,我们向学校赶去。
第五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制度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制度
一、注意事项:
1、队员举止文明得体。
2、活动开展前做好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并适当学习涉农的法律政策知识。
3、注意行路,入村安全,夜间女生上厕所要有男生护卫,要有特别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4、严格遵守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认真执行负责人或集体的决定,不折不扣完成任务。
5、各队员必须积极向上,以认真的态度,完成每一个项目,并积极和队友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6、团结,一切以队伍整体利益为重。
7、必须保证充分的调研时间和调研方法的灵活性。
8、注意身体健康。
9、注意性情暴烈的宠物。
二、活动纪律:
1、队员必须服从统一的组织管理,服从集体的决定,不得擅自行动。
2、队员必须佩带统一标志,行队整齐,有组织有纪律。
3、队员必须注意维护学校形象,工作当中不做与身份不符的事。(如:听mp3、随便照相、玩弄手机、大声嬉戏喧哗等)。
4、注意言行保持中立,不介入村中纠纷,不轻易许诺,但有诺必行。
5、队员做事要善始善终,要做就做彻底,不找借口。
6、队员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团结合作,亲密配合。
7、队员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尊重农民,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8、同乡亲们同吃同劳动,吃住要付钱,不接受任何吃饭邀请和馈赠。
9、今日事今日毕,每天要交流、总结、讨论,安排下一步工作,形成日记制度。
10、走到哪里,歌声唱到哪里。
11、在活动中不准吃零食。
12、坚持每日管理,落实批评与自我批评。
13、违反纪律累计达三次者应向副队长提交书面形式检查反省,情节严重者直至遣送回校。
14、不赞成队员以私人身份给活动对象留下个人及集体的联系方式,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滋扰;也不赞成队员持有活动对象的联系方式,以免造成无谓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