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修改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8:5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修改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修改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修改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的通知

师办发[2010]152号

关于印发农二师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

现将《关于农二师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农二师办公室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农二师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办法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兵团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兵民发[2010]105号)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好兵团《关于印发兵团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新兵办发[2010]45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完善我师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政策,加大我师医疗救助工作力度,切实做好我师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促进和谐二师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一、医疗救助

是对全师低保居民、低收入困难居民,在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因患病住院经基本医疗报销后,对个人负担的住院医疗费用及部分特殊门诊医疗费用予以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医疗救助的原则

医疗救助水平应与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资金筹集、支付的能力相适应;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公正发挥救急救难的作用。

三、医疗救助对象

我师医疗救助对象是指已参加兵团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以下人员:

(一)低保对象。

(二)低收入人员,是指具有师属范围内常住户籍所在地的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家庭,因患病住院个人所负担的年度内费用数额较大,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

2010年库尔勒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含“三险一金”720元/月,不含“三险一金”工资标准为570元/月,其余八县最低工资标准为含“三险一金”为680元/月,不含“三险一金”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530元/月,库尔勒市小时最低工资7.2元,其余八县小时最低工资标准6.6元。

四、医疗救助的方式和标准

我师医疗救助采取参保补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三种方式。

(一)参保补助。对参加我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符合国家规定补助条件的救助对象,按政策规定给予补助。

(二)门诊救助

低保居民中的“三无人员”、“五保供养对象”按每人每年500元标准门诊救助。团场(企业)民政科每年三月将 “三无人员”报师民政局,经师民政局审批后,由师财务局、民政局于每年四月份拨付个人账户,当年未使用完可结转下年使用,但超支不补。分散居住在社区的“三无”人员,经民政科与定点医院协调,可以就近在社区卫生室就诊。

2、救助对象(不包括其他特殊困难人员)中的1-2级重度残疾人,按每人每年200元标准门诊救助。

3、低保学生和儿童(不满18周岁)、低保老年人(年满60周岁),按每人每年100元标准门诊救助。

4、对患有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器官移植等特殊大病,在门诊放(化)疗、透析、抗排异性治疗的救助对象,其门诊费用按二级医院住院医疗救助标准报销,救助金额全年不超过3000元。

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或多个条件的人员,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给予一种救助。

(三)住院救助。住院救助不设起付线,不设定病种,积极推行住院治疗的事前救助或事中救助。

对“三无人员”住院实行医前救助。

“三无人员”入住师内定点医院,由所在团(企事业单位)民政科进行担保。“三无人员”出院后,经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低保人员保险报销及师医疗救助后的资金,归还所在团(企事业单位)民政科的担保资金。

低保居民及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居民因病在师定点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经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产生的自负部分,当年(1-12月)申请医疗救助额度按照个人自负比例,按以下标准进行救助。

1、低保居民救助: 低保居民年度自负额度按以下比例进行救助,一级医院(团场医院)90%,二级医院(师库尔勒医院、焉耆医院)80%,三级医院(兵团级医院)70%,但年度累计救助额度不超过10000元。

2、低收入家庭居民救助:

低收入家庭居民年度个人自负额度累计超过2000元以上的部分,按70%比例进行救助。但年度累计救助额度不超过10000元。

3、对患有肿瘤、白血病、尿毒症、器官移植等特殊大病的救助对象,其在师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放(化)疗、透析、抗排异性治疗的门诊费用(特殊门诊费用),低保居民和低收入困难居民按二级医院的救助标准救助,即特殊门诊费用加住院费用不超过10000元。

五、医疗救助程序

(一)低保居民

1、由申请人提交医疗救助书面申请(原件);

2、由申请人提交《新疆兵团居民低保金领取证》复印件;

3、由申请人提交师级社保定点医院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结算单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结算单。

4、团场(企业)民政科收到连队(社区)上报的医疗救助申请、审核材料后,5天之内报民政局审批。

5、师民政局对团场(企业)民政科上报的医疗救助审查、审核材料每月10日进行集中审批,对符合条件的医疗救助对象核定医疗救助的金额,在每月20日前审批完毕,财政局将医疗救助金核拨到团场(企业),各团场(企业)民政科必须在当月30日前将医疗救助资金发放完毕,次月10日将资金发放签名册交师民政局。

(二)低收入居民

1、低收入居民医疗救助程序按照师低保工作个人申请、连队(社区)审查、团场(企业)民政科审核、师民政局审批的工作程序进行,执行入户调查、核算收入、民主评审、张榜公布、审批发放等工作环节。

2、医疗救助对象申请医疗救助,由申请人(户主)向所在连队(社区)提出书面申请,书面申请要如实反映住址、户籍、家庭生活人口及成员、家庭收入状况及家庭贫困的原因,并对反映情况的真实性做出承诺。提交身份证、户口本的复印件(验原件留复印件)和就医医院出院证、社保机构医疗保险报销结算单。

连队(社区)进行入户调查、核算收入、民主评审和张榜公示。经评审同意的,填写《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报团场(企业)民政科审核。

3、连队(社区)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安排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2人以上)进行入户核查。

主要核查4项内容:

(1)有本地户籍,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居民(人户一 致);

(2)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就业、就学、患病住院费用情况;

(3)家庭收入情况及隐性收入情况是否符合低收入困难居民标准;

(4)家庭财产状况、家庭实际生活水平因患病负担重而低于居民平均水平。申请人同时符合上述四个条件时,应当予以推荐进行评审;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给予答复。

社区(连队)在申请和发放两个环节上进行“两榜公示”,公示时间7天。公布内容: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医药费金额、医疗救助金额及举报监督电话号码。

4、团场(企业)民政科收到连队(社区)上报的医疗救助申请、审核材料后,进行复审并在10个工作日内将审核结果报民政局审批。

5、师民政局对团场(企业)民政科上报的医疗救助审查、审核材料每月10日集中进行审批,对符合条件的医疗救助对象核定医疗救助的金额,在每月20日前审批完毕,财政局将医疗救助金核拨到团场(企业),各团场(企业)民政科必须在当月30日前将医疗救助资金发放完毕,次月10日将资金发放签名册交师民政局。

六、医疗救助档案管理 建立医疗救助档案三级管理: 社区(连队)保存医疗救助资金发放花名册、民主评议表、公示表。

团场(企业)民政科保存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医疗救助资金发放花名册、统计报表、个人申请书及个人资料、医疗费用报销资料、公示表。

师民政局档案保存医疗救助政策文件、资金发放花名册、统计报表。

医疗救助档案保管期限为长期。

七、医疗救助资金筹集

(一)师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

1、师财务按上年末师总人口每人不低于3元标准安排当年的医疗救助资金预算。

2、师直企事业等单位列入本级财务年度预算的医疗救助资金不少于2万元,每年2月底前将当年度医疗救助资金交师医疗救助基金明细户。

团场财务按上年末本团总人口每人不低于4元标准安排当年的医疗救助资金预算,每年2月底前将当年度医疗救助资金交师医疗救助基金明细户。

各级财务安排医疗救助资金均不得增加团场职工负担。

3、上级补助资金。

4、社会捐赠资金。

(二)资金管理

1、师统一管理全师的医疗救助资金。

2、建立医疗救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

3、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增设“医疗救助基金”明细户,进行分账核算。医疗救助资金年度结余可接转下一年继续使用。不允许将医疗救助资金划入工会或其他部门由其代发或使用。

4、医疗救助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年末,由师民政、财务局编制年度决算并按程序逐级审核汇总后,上报兵团民政局和财务局。

5、民政、财务、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民政、财务、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对全师各单位的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师检查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上报师医疗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同时上报兵团医疗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备案。

八、医疗救助的医疗服务管理

(一)参照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共同实行医疗机构定点协议管理。由民政部门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救助服务协议,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协议双方应认真履行协议,违反服务协议规定的,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救助政策规定和服务协议,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做好医疗救助内部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督考核制度,民政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药监、社保、财务、审计等相关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居民医疗救助政策和定点服务协议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处罚。

(二)定点医疗机构应考虑贫困居民的实际,尽量少收取押金和少使用自费药品,收取贫困救助对象的押金原则上不得超出总住院费的个人自付比例。应尽可能避免因住院押金或个人自付住院费过多而住不起院、看不起病的问题。

九、各部门的职责

(一)师成立农二师医疗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师民政、卫生、财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残联负责同志参加的医疗救助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师的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设在师民政局,负责承办医疗救助日常工作。

(二)师民政局要认真调查研究、建章立制、牵头并会同卫生、财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残联等部门拟定医疗救助政策,审批团场(企业)和定点医疗机构呈报的医疗救助申请。处理有关医疗救助方面的咨询、来信来访,对基层单位和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培训,定期向师财务局报送全师开展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情况。

(三)卫生局要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院的监督管 理,制定并落实对医疗救助对象医疗优惠服务措施,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做好医疗救助制度与职工基本医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衔接工作。

(五)财务局要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同时,为保证医疗救助工作开展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

(六)审计局要会同财务局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财务监管、审计力度,保证救助资金的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及时查处违规违纪事件。

(七)工会、残联要组织社会互助帮困,积极协调配合做好医疗救助工作。

十、违反责任处罚

从事医疗救助核查、审核、审批的工作人员故意拖延办理手续或办理虚假手续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挪用、克扣拖欠医疗救助金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救助对象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或对工作人员采取谩骂、威胁,进行人身攻击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追回其冒领的医疗救助金,情节恶劣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年内不受理其医疗救助申请。对因打架斗殴、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或参与其它违法活动而造成的医疗费用不予救助。

十一、其他

(一)其他医疗救助对象由师、团民政部门会同卫生、财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审定,并报师批准。

(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低保人员保险作为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的有效补充。低保人员按每月10元的标准缴纳保险费,经本人同意并签定协议后由师财务局、民政局代扣代缴。

(三)本通知自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内容由师民政局负责解释,原医疗救助政策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主题词:民政 救助 办法 通知

农二师办公室

2010年12月22日印

共印80份

第二篇:进一步健全城市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进一步健全城市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李诗伟

2008年第3期 ——社会建设

近年来,武汉市汉阳区坚持把改善困难群体生活状况作为建设“和谐汉阳”的重要抓手,把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放在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中心,以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各种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政策优惠、对口扶贫、社会慈善、群众互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全区已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的困难群体总量达3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2%,使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感受社会温暖。我区的主要抓法是:

强化领导,实行“联责联动”。区委、区政府将健全困难群体救助体系纳入全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各相关部门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情况,研究解决困难群体救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区民政、劳动、教育、卫生、房产、工会、残联等相关部门立足各自的职责,制定了相应的社会困难群体救助措施,并建立起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社会救助管理网络体系,在全区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管理格局。近三年来,我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区财政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救助资金增幅年均达25.9%。2008年区财政预算投入7300万元,其中低保支出3950万元,社区经费支出1750万元,再就业经费支出880万元,其他支出720万元。

规范管理,实现“应保尽保”。我区切实加强对困难群体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化、动态化管理,确保救助保障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一是适时提出“应保尽保、特困重保、超标退保、阳光施保、依法治保”的“五保”原则,对低保对象实行“分类施保、按季续保、限期保障、重点跟踪、常年公示、定期复查”的管理方针,努力做到低保对象进出有序、升降及时。2007年全区共有545户、1327人签订了脱保协议,并顺利退出低保队伍。二是全面完成了城市低保提标工作。从2007年1月开始,将全区10229户、25331名城市低保对象的保障标准从原来的220元/月提高到248元/月。三是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为确保低保对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区制定了“三三”工作机制(三级逐户调查核实、三级民主决策、三次张榜公示),严把申报审批关,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扩大就业,促进“自强自立”。一是围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推进再就业工程。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送政策进社区”活动,将困难群体纳入社区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中。总结推广七里一村“服务在社区、就业在社区”的经验,引导街道、社区创造服务性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最大限度地扩大社区就业。2007年全区通过开发社区保安、保绿、保洁等公益性岗位,解决“一家多人下岗”就业问题968户、“零就业”家庭人员1200余人次。同时,发挥全区20家认定企业、20个再就业基地的作用,妥善安置困难群体就业,提供就业岗位近4000个。二是围绕鼓励自主创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下岗失业人员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走自主创业之路。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备的下岗失业人员予以现场办理推荐小额担保贷款手续。到目前为止,我区共减免下岗失业人员各种税费500多万元,办理小额担保贷款300多万元。三是围绕提高就业能力,开展培训服务。以区残疾人培训中心为依托,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并在全市率先将残疾人子女作为就业援助对象;充分运用区级农民工培训基地,实行滚动培训,随到随学,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技能教育;针对下岗失业党员、“两劳”矫正人员以及自主创业人员的现实需求,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007年全区共免费培训残疾人及其子女345人,安置残疾人就业260名;免费培训农民工5400人次、创业培训640人次、下岗失业党员349人、“两劳”矫正人员136名。四是围绕搭建信息平台,拓展就业渠道。近年来,我区搭建了上通省、市劳动力市场,下达各街劳动保障所、社区劳动保障站的五级就业信息联动平台,并与兄弟城区建立了市场横向信息协作机制,实现了就业信息对接点前移,有效地拓展了困难群体的就业信息渠道。2007年区劳动力市场共推荐安置就业万余人次。

以人为本,纾解“三最三难”。我区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一是从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入手,采取有力措施缓解“看病难”问题。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投入专项经费500多万元,用于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创建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区9个卫生服务中心、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实现了“药品直供”,服务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二是从办人民满意教育入手,妥善解决困难群体子女“上学难”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减免和补助费用全部由区财政负担。2007年全区49所义务段公办学校中有41所免收借读费,共减免、资助进城务工子女贫困生近2000人。我区德才中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的70%以上,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手牵小手”、“一对一结对子”等援助贫困生活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三是从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入手,逐步化解“住房难”问题。2007年我区共向困难群体提供配房租赁1140户、核减租金613户、落实租金补贴806户,解决了2563户人均使用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住房困难。在此基础上,我区建立了经济适用房销售与拆迁工作对接机制,妥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全区共启动建设经济适用房项目10个,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将“城中村”综合改造与村民群众拆迁安置相结合,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农民还建小区,既实现了就地安置,又改善了居住环境。

扶危济困,共创“温暖和谐”。一是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全区党员干部对“三无”对象、残疾家庭、重病家庭、特困家庭以及受灾户等困难群体上门慰问,2007年共慰问贫困户万余户。工会组织开展以“扶贫济困解难事,温暖和谐进万家”为主题的工友温暖大行动,共筹集慰问资金387万元,走访慰问困难企业50个,慰问困难职工8100人次,农民工3300人次,离退休人员3800人次,并组织环卫职工、农民工免费体检。二是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制发了《汉阳区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细则的补充规定》,将贫困群众的大病医疗救助工作落到实处。2007年共救助重病特困家庭346户,共计补助89.7万元。三是实行残疾人救助。认真做好特困残疾人定期补助提标工作,及时为特困残疾人提供临时救助。2007年共救助特困残疾人900多人,补助27.6万元。加大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力度,在全区11个街道108个社区招聘108名残疾人工作协理员,现已全部上岗。四是开展综合性救助。近三年来,我区运用“社区对话”、民主议事赶集会、“520邻居节”三大平台,为困难群众解决工资拖欠、法律援助、政策咨询、拆迁安置等实际问题1200余件,惠及群众5万人次。同时,把提高困难群体生活水平与深入开展“四城同创”活动结合起来,全区选聘242名低保人员加入文明过马路劝导队伍,每人每月补助200元,这既达到了“共建文明站台”的目的,又收到了增加困难群体收入的效果。■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书记)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群众

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

一、救助对象:本区内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

二、救助程序

1、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住院治疗实行逐级转诊制。按就近就诊的原则,由患者或看护人申请,乡镇(街道)民政所审批的程序,到就近乡镇卫生院治疗。若因病情重大确需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的,须就治的卫生院开据转诊手续,乡镇(街道)民政所向区民政局申报并办理相关准入手续后,由民政所的工作人员陪护将病人转入区内定点医院治疗。

未报乡镇(街道)民政审批、区民政局申报办理相关准入手续的、自行到区内外治疗的、轻度病种按重大病种治疗的,其治疗费用由患者自行承担。医院到各地私拉私接病员挂账医治的,其治疗费用由治疗医院自行承担。

2、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实行住院救助制。贫困重试精神病患者无力支付住院期间医疗费用的,可由其亲属或监护人向当地民政所申请,乡镇(街道)民政所按救助程序向区民政局申报,经区民政局审核批准到定点精神病医疗机构治疗。首诊治疗期限为1-3个月。1-3个月后若病人需继续治疗,由患者的监护人持医院续医建议书等相关资料向区民政局提出继续救助申请,经区民政局审定批准后继续救治1-3个月。若因监管(护)人不积极配合医院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造成病人无人护理,民政部门对其后续治疗不再救助。对精神病患者家庭有法定监护人且具有医治能力的和事先入住申报住院救助的,其住院治疗费用,经新农

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按《嘉陵区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予以救助。

三、求助标准

1、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住院医疗费用,实行医后救助。其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由乡镇(街道)预先垫支,待患者医疗终结出院后,按《嘉陵区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申报程序上报区民政局实行救助。

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危重病人需护理的,原则上由城镇“三无”人员、孤儿、五保对象的看护人或其亲友进行护理,对无亲无友人员由乡镇(街道)委派人同进行护理。护理费用由乡镇(街道)解决。

2、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实行住院求助的医疗费用由治疗医院先垫支,区民政局与治疗医院一季度一结算。具体结算办法:从区民政局向定点治疗医院开据相关手续之日算起,除去医保(农保)报销的费用后,其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民政按50%的比例予以救助,余下部分由本人或监管(护)人自行承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孤儿贩自付部分由民政全部救助。

患者的护理工作由其监管(护)人具体负责,住院的生活、护理、交通等费用由其本人或监管(护)人自行负责。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孤儿住院的生活、护理、交通等费用在其本人的五保供养补助金、低保金、孤儿生活补助金中支付,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承担。

对在定点治疗医院挂床住院、过度医疗、乱检查、滥用药、不合理收费的,其住院期间所有医疗费用由患者或治疗医院全部承担。

第四篇:XX镇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

XX镇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省市县统一部署,为扎实做好全镇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各项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全面排查、精准排查。在对城乡各类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既掌握共性问题、又了解特殊困难,既摸排纳入保障的对象、又摸排存在潜在风险的对象。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压紧压实村、社区属地责任,条块联动、各尽其责。坚持边查边改、立查立改。着力解决排查发现的问题,全面落实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坚持建章立制、常态长效。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及时健全机制、完善政策,着力构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

二、排查对象和内容

专项排查整治面向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重点聚焦基本民生保障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有已经享受基本民生保障政策但生活仍然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问题、是否有未纳入保障但可能存在特殊困难或风险的对象,深入细致排查政策落实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排查已纳入保障和服务范围的对象

1.城乡低保对象。排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定期入户进行动态管理。重点关注低保家庭中的一户多人(6人以上)、一户多孩(3孩以上)和单人户的家庭。

2.特困人员。排查基本生活保障情况和委托照料服务协议签订、服务协议落实等情况。重点关注失能、半失能和重病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

3.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排查80周岁以上空巢独居老年人,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的空巢独居老年人,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中独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等三类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照料、安全监护、关爱服务等情况。

4.困境儿童。排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重残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监护、生活照料落实情况。

5.留守儿童。排查留守儿童的监护、委托照护、关爱服务落实情况。

6.生活困难残疾人。排查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对象、居家托养照料服务对象、低收入精神残疾人免费基本用药对象等政策落实情况。重点关注低保家庭内的残疾人,低保家庭外无固定收入的智力、肢体、精神、视力四类一、二级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2倍以内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特殊困难残疾人,以及各镇扩面范围内的残疾人。

(二)排查未纳入保障可能存在特殊困难或风险的对象

1.街面流浪乞讨人员。

2.因病因灾因祸等突发事件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

3.申请低保未通过的家庭、近三年动态管理退出低保的家庭。

4.事实无人抚养但未纳入保障的困境儿童。

5.可能符合申请残疾人“两项补贴”条件但未申请的对象、有明显残疾但未申领残疾人证的困难对象。

6.重复信访反映家庭生活困难的对象。

7.因未落实户口、人户分离等原因导致无法享受救助帮扶政策的对象。

8.其他可能符合救助保障条件但未主动申请帮扶的特殊困难群体。

9.其他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三)排查机构住养对象

在民政部门所属的社会服务机构的特殊困难群体,由服务机构按照要求开展排查整治。重点排查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安全监护、权益保障等情况。

三、排查方法和实施步骤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逐级负责、强化统筹”的原则,以村(居)为单元,开展排查工作。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1日前)

根据镇级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全面部署启动排查整治工作。

(二)排查准备阶段(4月6日前)

1.村(居)排查梳理。村(居)组织“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村民代表等对辖区所有家庭进行认真排查梳理,列出已纳入保障服务范围的家庭(个人)名单、未纳入保障但可能存在特殊困难或风险的对象名单,汇总形成专项排查基础名册,经主要负责人签字后,4月6日前上报镇民政办。

2.专题培训。根据全省统一安排,对相关业务组织开展专题培训。

(三)组织实施阶段(4月-6月)

1.镇组织排查。镇按照制定的排查工作细则,组织入户排查队伍,由镇包村干部牵头,以村(居)“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等为主体,以每个村(居)为单元,对照名单,逐庄逐户、逐街逐巷、见人见面开展排查,填写特殊困难群体入户调查表。对排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汇总,形成排查基本情况报告(“一报告”)和需要整治的问题清单、需要跟踪帮扶的重点户(人员)清单(“两清单”),经镇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于5月底前上报县。

2.县级抽查核实。县局抽调骨干力量组成抽查小组,通过实地走访、村民访谈、电话问询、信息比对等方式进行核查抽查。确保辖区村(居)“村村到”和“两清单”中的对象“家家到”,对其他纳入保障范围的困难群众按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抽查,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排查工作进度和质量。6月底前,形成专项排查整治工作报告,经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上报市和省工作专班。

(四)督导检查阶段(4月-8月)

省市县工作专班将组建督导组,由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带队,从4月起对排查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四、整治落实

排查整治工作坚持边排查梳理、边救助帮扶、边整治落实、边建章立制,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压茬推进,把解决问题贯穿排查整治全过程。

(一)边排查边整治。

各村(居)要认真落实属地责任,对排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立行立改。对自身难以解决需要上级研究解决的问题及时梳理上报,提出意见建议。排查中要广泛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民生保障政策,主动告知热线、网络等求助渠道,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帮扶。

(二)集中攻坚整治。

对排查出的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分类研究整治措施,限期解决;对工作机制不完善的,要尽快完善,堵塞漏洞;对工作力量和能力不足的,要配齐配强相关人员,加强培训,明确责任,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和水平;对需要新建或改扩建服务机构和设施的,要尽快落实相关手续,尽早开工建设。

(三)健全制度机制。

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村(居)党组织、村(居)委员会要定期摸排困难居民家庭情况,村(居)干部要常态化走访居民家庭,及时发现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特殊情况要第一时间报告。建立特殊困难群体信息数据库和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健全跟踪服务、长效帮扶等工作机制,不断推进救助帮扶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

五、保障措施

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是我镇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各村、社区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推动排查整治工作扎实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各村、社区要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落细落实排查整治任务。

(二)稳妥有序推进。

要强化法治观念,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排查整治,推动排查整治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要细化工作方案,及时会办调度,推动排查整治工作高质量完成。要注重工作统筹,整合力量,防止多头上门、重复排查,避免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要敢于动真碰硬,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走过场。要严明工作纪律,注意方式方法,涉及排查整治工作的重要情况、答复口径、阶段成果等,实行扎口管理,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报告。要建立工作进展周报告制度,镇工作专班将对各村、社区排查整治进展情况进行通报。

第五篇:20040827:民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民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

对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救

助的程序为:

教育救助工作的通知

民发〔2004〕1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教育厅(教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工作。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就学和完成学业。近年来,各级民政、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教育救助工作,为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较好地保障了这部分人员的受教育权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工作还存在操作不够规范、部门不太协调以及遗漏和重复救助等问题,仍有不少特殊困难未成年人面临上学难的问题。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救助对象和工作目标

对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救助的对象具体为:1.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的未成年人;2.属于城市“三无”对象(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未成年人;3.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家庭的未成年子女;4.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教育救助的对象。

各级民政、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要进一步加大对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到2007年要实现以下目标:1.对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和属于城市“三无”对象的未成年人,基本实现普通中小学免费教育;2.对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家庭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高中教育阶段要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补助。

二、规范救助实施程序

本人或监护人提出申请,村委会(社区

居委会)调查核实,乡镇政府、城市街道办

事处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复核、审批。

三、落实救助政策,开拓救助资源对已经由农村敬老院和其他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在保证其生活达到当地居民一般生活水平的同时,确保这些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对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含农村特困户),各地民政部门在实施生活救助、发放救助金时,要根据其家庭实际困难和子女就学情况,适当提高救助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助学工作应当以救助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困难学生为重点。各地民政、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做好教育对口帮扶、“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捐资助学活动,同时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邻里互助传统美德,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挖掘民间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在资助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就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各地民政部门在开展社会捐助活动中募集的物资和资金,可以用于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

四、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对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部分人的教育救助工作,切实解决他们上学难问题,是依法保障城乡困难群众根本权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积极推进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实施。

各地民政部门要在认真调查、摸清需要救助人员底数基础上,制订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各地掌握的需要教育救助人数,要建立数据库和救助台账,有关数据和情况要逐级上报。教育救助工作要实行动态管理,符合条件的要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经

济状况好转的要及时退出,切实做到有进有出。

各地民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作,认真履行职责,把对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确定教育救助对象、组织教育救助活动、整合救助资源等方面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研究落实城乡特殊困难学生教育救助政策。通过协调配合,不断提高工作实效,使有限救助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逐步解决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上学难的问题。

下载关于进一步修改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修改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范围和标准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