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保险文化建设论述
关于保险文化建设论述
【文章摘要】
今天的中国日新月异,服务业早已超越一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们生活的必须。而保险业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业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有其生存的土壤,否则就不能长时间存在。保险,一种在古代就产生雏形,并在现代得到了发展并逐渐完善的事物,事物发展一定有其存在的土壤。保险文化就是保险生存的土壤。今天,中国保险业究竟什么样的土壤才能让中国保险业茁壮成长,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关键词】
保险业;文化建设;竞争;诚信;合规;服务;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日益加剧,竞争已经由最初的成本竞争、质量竞争和价格竞争发展到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正如霍夫斯特认为,所谓文化,是某组织成员或某一划分方式下的人群所具有的精神气质方面的集体性特征。一个行业的文化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关系到一个行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保险业在20年间发展非常快。“中国保险发展快有很多原因,除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增加外,还包括监管部门有效监管、保险知识的普及等等,但是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保险企业文化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不仅是市场的竞争、资金的竞争,从深层次上讲是行业文化的竞争。
一、保险文化的起源和早期的保险文化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3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
在国外,保险思想和原始的保险雏形在古代已经产生。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在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曾下令僧侣、法官及村长等对他们所辖境内的居民收取赋金,用以救济遭受火灾及其他天灾的人们。在古埃及石匠中曾有一种互助基金组织,向每一成员收取会费以支付个别成员死亡后的丧葬费。古罗马军队中的士兵组织,以收取的会费作为士兵阵亡后对其遗属的抚恤费用。
早期的保险文化就是这种基于互助的思想发展而来,当然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保险”这个名词,早期的保险就是人们与自然抗争的产物,早期的保险文化核心内涵就是“互助”。
近代所谓的保险起源于早期的海上保险,海上保险最早起源于14世纪。当时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时期,意大利的借贷盛行于各都市,因其条件苛刻,利息惊人,双方都负有大的风险,盈利与承担风险责任的比例悬殊,素有冒险借贷之称。逐渐传达至腓尼基(地中海东岸古国今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和古希腊船舶与货物的所有者。凡接受资本主的高利贷,当船舶及货物安全到达目的地,即须偿还本金及利息;若中途船货蒙受损失,则可依其受损程度,免除借贷关系中债务的全部或一部,这时候的保险已经有了雏形,但是由于借贷利息极高,约为本金的1/4或1/3,后被教会禁止。这一时期的保险是和赌博无明显区别的,以后便逐渐改用交付保险费形式,出现了保险契约或保险单。在地中海一带城市开始有了从事草拟和撰写保险契约的专业人员,意大利热那亚商人在1347年10月23日签发的船舶航运保险契约是迄今发现的一份最古老的保险单。在这种早期的海上保险中,孕育了后来的保险原则。
二、保险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个行业的文化发展程度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所以,保险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一)加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保险行业应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部署,结合保险业工作实际,推动行业文化建设,改善行业形象,提高行业的综合实力,夯实行业发展基础,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当今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表明,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经济中,竞争已经白热化、全球化。任何战略上的竞争、管理上的努力,都无法抗御企业文化力量的打击。因为精神的支持和力量总是高于物质的激励,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形成精深统一的精神、文化、风格、理念和规范,并将其植根于植根于员工的思维和行为之中的企业,将拥有持续而强大的战斗力。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产品的物理功能、特性和用途,一个企业的硬件、技术和软件,都很容易被后来者所模仿而失去战略优势。你有别人也可以有。能够独占鳌头的,就是文化。因为文化不可购买、不可替代。它是内子的、独有的、可以保持和延续的一种潜在的产品、技术和规模,是一种持久的战略资源和推动力。
二)加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是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
1980年以来,保险业的高速发展都建立在铺摊子、开机构、拉人力的基础上,全行业存在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等问题。这种粗放式发展,使得保险业业务结构不合理,发展稳定性差,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大,收益过于依赖投资,部分公司忽视承保业务的质量和效益,经营风险剧增。
为防范化解风险,保险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而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就是发展观念的改变,必须通过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将集约化经营的理念、风险防范的理念根植于行业全体从业人员的脑海中,以共同的发展目标激励全行业。
三)保险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全球保险企业发展来看,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金融企业在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保险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较多,这些经营上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间文化上的差距,在经营决策中不能充分用先进的文化作指导。
当前,部分保险机构不顾基本的保险经营规律,采用高手续费、高返还等方式进行非理性竞争,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不惜误导消费者,违反监管规定。这种对保险资源的破坏性、掠夺性开发,严重影响到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保险企业经营中的低层次恶性竞争、低水平价格战、一些违规和违法行为,更是没有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的直接后果。因此,摒弃保险企业中旧的、落后的经营文化观念和管理方法,必须建立起诚实守信、合规经营、以人为本的保险行业文化,引导全行业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同时,发挥保险文化的约束功能,用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则、政策约束全行业,使其健康发展,是解决我国保险公司发展中一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提升行业凝聚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保险业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机构遍布、从业人员众多。各保险机构均建立了企业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各保险机构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密切相关,大部分企业的文化表现为企业家文化,是企业家或企业家集团文化的升华,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从整体来看,个体特色有余而行业特色不足,各企业相互之间的相容度低。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相互诋毁、恶性竞争。必须通过保险行业文化的建设,建立全行业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体系,用以统领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思想,以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团结全行业。
三、现代中国保险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历史的沉淀,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这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由此带来了多元化的保险文化。保险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分支,在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保险文化的发展与外国相比相对滞后,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文化底蕴不深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品牌竞争愈演愈烈,尽管保险企业的品牌意识有所增强,企业精神有所充实,但往往只表现为标语化、口号化的形象宣传,缺乏有特色的经营理念。2.文化建设措施不力
由于我国的保险业尚处于发展阶段,“重业务,轻文化”的思想在持续着。保险企业侧重于对险种和产品的建设,在有形的物质上投入较多,对文化精神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也缺乏相应的文化建设措施。3.保险文化元素相对缺乏
我国保险业长期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平安保险及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垄断格局才开始渐渐被打破。在保险业的高度垄断时期,保险业封闭,保险鲜为人知,保险产品匮乏,没有繁荣的保险市场自然也不会有保险文化发展建设的土壤。二)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诚信体系不健全加深了社会对保险的误解
保险经营的是一种承诺式产品,社会对保险业的诚信要求不仅大于一般工商业,而且还要高于其他金融部门。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的诚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首先,在保险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保险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出现员工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营销人员为了个人私利,误导欺诈,展业时随意夸大保险责任范围,不明确告知投保人责任免除和赔偿处理等相关内容,诱导客户投保,甚至侵占、挪用或携保费潜逃。其次,部分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为了在短期内快速扩大保费规模,不惜进行虚假宣传,在展业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虚假承诺各项服务,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还有,在保险赔付阶段,惜赔、少赔、拖延不赔、无理拒赔等问题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这些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保险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破坏了行业信誉,从根本上影响着保险业的长远发展。
2、保险经营不合规范的现象增加了经营风险
“合规”是指保险公司及其员工的保险经营管理行为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监管机构规定、行业自律规则、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当前我国保险业在合规经营方面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保险公司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有些保险机构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目标和任务,忽视合规经营风险。还有些保险机构有章不循,不执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现象突出。这些都反映了合规文化在我国保险业的缺失,合规文化还远远没有浸润到保险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
3、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作出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
风险与保险本身就是一对分不开的矛盾体,风险的存在是保险存在的前提,保险为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最小化。人们之所以为自己的财务和健康购买保险,就是想求得一份心灵和财物一份安慰和保障,但是一些保险企业或销售人员为求得利益最大化,在销售的时候和客户描述得完美无缺,但是当标的物出险的时候险企以各种免责条款规避正当赔付。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客户的心甚至造成社会普遍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影响了行业的信誉和生存。
4、保险本身就是首重服务,但我国很多险企重销售而轻服务
保险行业是一个以客户为主体的服务行业,整体经营活动都应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用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但是,目前很多企业把销售放在的首位,只看重眼前的产能而不注重售后对客户的服务,导致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留不住客户群,影响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
四、发展中国现代保险文化的建议和方向
1、加强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力度
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将企业文化理念深入渗透到日常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其变成具体的规章制度,并得到持之以恒的严格执行,那样才能培养员工优秀的文化素养。加强企业文化的贯彻和执行,要努力做到:
Ⅰ、坚持做事情与立规矩紧密结合。通过制度建设将保险企业的一切行为规范化,促使企业文化的实践化、制度化,并将企业全体人员共同的意志逐渐内化为大家一致遵守的规范和协同践行的准则。
Ⅱ、强化宣传灌输,提高员工认同度。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认同程度,这需要领导们加强灌输,使企业文化深深融人每个员工的潜意识,并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Ⅲ、领导示范极为重要。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领导紧密相关,企业领导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不断倡导以及模范性地践行企业文化的各项要求,必然会对员工们的企业文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以诚信经营提升企业管理竞争力
诚信原则是保险企业经营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目前保险企业员工的诚信度是良莠不齐的。服务的提供者不同将会使保险产品的质量存在差异性。因此,有必要在保险企业内部树立一套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价值理念,以形成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体制。保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上而下地形成真诚相待的人际关系,让员工们在工作中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以此作为基础来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建立诚信为主的奖惩制度,这是重塑保险企业诚信至关重要的一步。对此,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Ⅰ、对投保人全面负责
要求保险企业的营销队伍及其代理人在对保险产品进行推销以及承保的过程中,必须对投保人负责,要把保险合同的有关条款,特别要将责任免除条款向客户做实事求是的解释说明,同时,高度重视并确立核保环节在经营中的核心地位,保证核保程序的严谨,以防范并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选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Ⅱ、切实做好理赔工作,化解理赔难题
既要加强由道德风险所引起的出险事故的辨别,以防范和减少心怀不良动机的投保人故意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又应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准确、迅速地赔付,为客户提供便捷、周到和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赢得客户的信赖,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Ⅲ、自我约束,诚信竞争
在展业宣传上,既要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又不损害和贬低别人;在业务发展上,应多在拓展新业务上多动脑子,少在抢夺他人的业务上打歪主意;在队伍建设上,多注重培养具有自己企业经营理念的保险新人,少去挖别人的人才,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
3、合规经营是现代保险企业的核心经营原则,是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合规文化、倡导合规价值至上、实现人人合规,无疑是合规经营体系构建的最重要任务。合规文化是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合规风险衍生出来的关于保险业如何规避此类风险管理方式的一种界定。在国际上,广义上的合规文化可理解为“合乎规章制度的企业文化建设”,它是保险文化的一部分;狭义上的合规文化是指合规管理、合规风险、合规理念、合规价值、合规机制等方面的整个合规工作规范的统称。
建设合规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合规能够创造价值。我们知道,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价值的最大化。一家成熟的保险公司不仅要会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控制和减少损失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加强合规文化建设,至少可在四方面为公司创造价值:一是可以减少因风险管理不当所造成的经济和品牌损失;二是通过风险成本、流程导向的合规管理,可促进流程化建设,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管理效率;三是有效支持产品或服务创新,缩短产品推向市场的进程,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四是通过构建股东、管理层、员工和客户的全方位的和谐运作体系,实现企业经营的基业长青。
4、以客户满意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都应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用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一要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视顾客为上帝的观念,真正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把顾客当作“上帝”,做到眼里有客户,心中有客户,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最大限度地让顾客满意。二要掌握顾客需求的动态,了解顾客的显性和隐性的需求。必须主动而不是被动地了解保户的需求动态。同时,在产品功能、价格设定等环节上,在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竭力为顾客着想,通过顾客的满意度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三要维护顾客的合法利益。在以企业本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的企业文化下,在许多方面会自觉不自觉地损害了客户的利益。四要面对“感情消费”与顾客建立“伙伴”关系。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从理性消费时代过渡到感情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多地在追求一种心灵的满足,这就要求我们只有了解顾客面临的问题与困扰,倾听顾客的心声,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顾客满意。比如中国人寿的“诚信为本、稳健经营”理念,没有诚信就没有一切,诚信是公司的灵魂。诚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诚信的形象需要每个员工共同塑造,需要大家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行事,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负责,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要提高信誉,对客户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全体员工而言,就是要诚实守信,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有实现稳健经营,公司才能有实力、有信誉,从而才有生命力。“稳健”不是保守和停滞不前,“稳健”是一种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稳健”的最终结果是获得长足的进步和更坚实有力的发展。
五、结束语
在行业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形象是基础、制度是保障、服务是关键,竞争是动力,而对于保险这一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以守诚信、合规范、重服务和担风险为核心的行业文化建设是以上所有因素得以发挥作用的最根本最关键的原动力。
当前要紧紧抓住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机遇,以此保监会2012年30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深刻理解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进一步提高以行业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之成为推动保险企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保监发【2012】年30号文件
[2].孙祈祥等,中国保险业:矛臂、挑战与对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谭建生.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路【JJ.中国经济问题,2009,(9)[4].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社会责任报告
[5].陶虹.中外保险文化比较与中国保险发展.上海保险.2006.年第11期:57-59 [6].[美]罗兰·T·拉斯特等.驾驭顾客资产[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7].关于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http://
第二篇:保险文化建设
保险文化建设
保险企业文化是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保险企业文化是指保险活动中的一切文化内容、现象,是各种以保险业务活动为基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保险文化是指保险公司在发展中形成和具有精神文化财富。加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保险业健康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加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对于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部分企业还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予以认识和重视,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拓展关联度不高,企业文化未能渗透到企业的日常运作各个环节中,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清。由于部分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从在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认识,是的企业文化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对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会导致企业也文化建设存在着短期性、趋同性、表面性,无法体现企业的特色深层次文化。下面我将我对于保险文化建设的体会做简单介绍:
一、站高看远,企业文化建设要树立宏大思维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必须共同遵循的文化理念系统和价值观体系,它虽然是软性的,柔和的,但有时却比硬性的规章制度还要“硬”,对员工行为产生直接的约束和激励作用。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保险企业文化的积淀还不够,发展还不成熟。同时,保险企业管理者思想上不够重视文化建设,不注重把文化渗透入企业的各个环节。改变领导的经营理念,加强保险企业文化发展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提升到公司的战略高度才能与其重要地位相匹配。
二、突破创新,培育以服务为导向的保险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不断创新,突破传统,不断创造促进企业文化生长、发展的新形式。
一个公司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客户对该公司的形象的认可与否,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保险经营的不仅是无形的产品,更是一种转移或者分散风险的服务,保险公司应克服片面地追求短期利益,由价格竞争为主向服务竞争转换,做到诚信服务,面对客户的理赔申请时,做到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地进行理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企业形象
三、制度保障,打造以爱心为核心的保险文化
一般认为,制度和文化互为表里,缺乏制度保障的文化是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没有文化支撑的制度则是人世间的青面獠牙。
为了避免“文化理念在天上飞,员工行为在地上爬”的“两张皮”现象,我认为一开始我们就必须注重规章制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保障作用。制度可以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表现出无形的文化。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建立与企业价值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包括保险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只有与保险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才能保证企业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四、建设以诚信为基础的合规文化
建设合规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合规能够创造价值。我们知道,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价值的最大化。一家成熟的保险公司不仅要会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控制和减少损失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加强合规文化建设,至少可在四方面为公司创造价值:
1、是可以减少因风险管理不当所造成的经济和品牌损失;
2、是通过风险成本、流程导向的合规管理,可促进流程化建设,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管理效率;
3、是有效支持产品或服务创新,缩短产品推向市场的进程,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
4、是通过构建股东、管理层、员工和客户的全方位的和谐运作体系,实现企业经营的基业长青。
建设合规文化的途径
1、将合规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合规文化并非孤岛,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合规文化对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保险公司必须从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强化合规文化培育。
2、从高层做起,普及人人合规的合规理念。
领导合规是构成公司合规文化的基因,是实现人人合规的首要前提。保险公司管理层应该充分承担合规责任,在全司积极倡导合规文化和合规理念,包括诚信、尽职等,同时率先垂范。合规并不仅仅是法律合规部门或合规员的职责,更是保险公司所有员工的责任。只有合规成为每一个公司员工的行为准则,成为各级各岗位员工每日的自觉行动,渗透到工作流程的每个细节,才能保证有关法律、规则和标准及其精神得到遵循和贯彻落实。
3、形成合规成就价值的文化氛围。
在一些人观念中,合规只投入不产出,是公司经营活动可有可无部分,甚至有些人认为合规对公司业务发展有阻碍作用。因此,保险公司要利用各类媒介和舞台,大力宣传合规成就价值的观念,将之灌输到每位员工的内心,以期形成浓厚的合规文化氛围。
4、构建完备合规制度体系
健全制度有利于合规文化的内涵固化、形式统一和时效延伸。因此保险公司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构建完备的合规体系。公司首先需要在董事会层面制定“合规政策”,规定公司合规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并要求全体董事共同遵守;在管理层部分,则制定了“合规管理办法”,以规范经营管理层的经营行为;在普通员工层面,公司制定岗位合规手册,每个员工人手一册,每个岗位都很清楚认知本岗位的合规规则;同时,公司还要出台“合规经营一票否决制度”,对核心经营者特别是机构负责人行为,在合规层面进行严格的把控;此外,公司还应出台“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反洗钱管理办法”等,将容易出现违规现象的领域,通过严密的流程设计,保证合规经营。
从业务开展来说,对于合规宣传我们的产品,这个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原来的公司,销售产品时,使用了一些不符合规范的销售工具造成保监局对公司进行罚款,并且1年左右不得销售投资类的保险产品,只能销售纯保障产品。不但公司遭受损失,公司的100多名员工也失去了主要的业务收益。很多人员都只能拿基本工资过日子。所以,规范的应用销售工具和其他辅助工具,还有其他促销手段,必须符合保监会规定和同业守则。不然,个人与公司
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从交接流程上,也是必须合乎规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能我们很多银保人员没有直接的感受。以前在我个人销售团险的时候,发生过分公司经理个人挪用客户投保费进行炒股的行为,并且发生客户出现理赔,公司无法理赔的问题。可想,这个是多么大的一件事情啊。这就是由于在业务交接流程上不够规范,重要凭证的管理不够严谨。在目前的银保业务中,也包含这种情况。比如客户经理对已经生效的投保单的交接不够严谨,与网点与公司内勤等交接上是否规范。从保护客户信息的角度,是否有客户经理私自透露客户信息的问题。这个都是合规方面的重点。
从处理业务过程中,还有一些比较多出现严重问题的,比如带客户签字,或者投保人代替被保险人签字等。这个是最容易发生的,也是我们最忽视的。其他,平时看看都是小事,最终可能出现的却是大事。还有在业务中随意更改客户投保信息,变更客户电话。这个也是很多业务人员比较容易犯错的地方,保险人员自己没有诚信了,客户怎么可能把钱给保险公司管理呢?
五、坚持的建设文化建设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同样,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一蹴而就,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持之以恒。保险企业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坚持。
根据国内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和中国保监会的一贯要求,我公司必须通过理念设计、教育培训、传播推广、制度配套、人物垂范、职场氛围营造和外出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坚定不移的推进保险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深入我每一位员工当中。
以上是我对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一些体会,但许多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正在摸索之中,许多做法尚不成熟,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建设有竞争力的保险行业文化不仅仅是单个公司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保险行业所有保险公司的共同任务。我们希望在保监会的领导下,每年定期召开1-2次类似的座谈会或者研讨会,甚至举办“保险文化节”,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向公众展示保险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树立保险行业新形象,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保险合规文化建设
浅谈保险公司合规文化建设
合规经营是现代保险公司的核心经营原则。建设合规文化、倡导合规价值至上、实现人人合规,无疑是合规经营体系构建的最重要任务。
一、何谓“合规文化”
合规文化是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合规风险衍生出来的关于保险业如何规避此类风险管理方式的一种界定。在国际上,广义上的合规文化可理解为“合乎规章制度的企业文化建设”,它是保险文化的一部分;狭义上的合规文化是指合规管理、合规风险、合规理念、合规价值、合规机制等方面的整个合规工作规范的统称。
二、建设合规文化的现实意义
建设合规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合规能够创造价值。我们知道,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价值的最大化。一家成熟的保险公司不仅要会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控制和减少损失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加强合规文化建设,至少可在四方面为公司创造价值:一是可以减少因风险管理不当所造成的经济和品牌损失;二是通过风险成本、流程导向的合规管理,可促进流程化建设,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管理效率;三是有效支持产品或服务创新,缩短产品推向市场的进程,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四是通过构建股东、管理层、员工和客户的全方位的和谐运作体系,实现企业经营的基业长青。
三、建设合规文化的途径
1、将合规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合规文化并非孤岛,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合规文化对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保险公司必须从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强化合规文化培育。
2、从高层做起,普及人人合规的合规理念。
领导合规是构成公司合规文化的基因,是实现人人合规的首要前提。保险公司管理层应该充分承担合规责任,在全司积极倡导合规文化和合规理念,包括诚信、尽职等,同时率先垂范。合规并不仅仅是法律合规部门或合规员的职责,更是保险公司所有员工的责任。只有合规成为每一个公司员工的行为准则,成为各级各岗位员工每日的自觉行动,渗透到工作流程的每个细节,才能保证有关法律、规则和标准及其精神得到遵循和贯彻落实。
3、形成合规成就价值的文化氛围。
在一些人观念中,合规只投入不产出,是公司经营活动可有可无部分,甚至有些人认为合规对公司业务发展有阻碍作用。因此,保险公司要利用各类媒介和舞台,大力宣传合规成就价值的观念,将之灌输到每位员工的内心,以期形成浓厚的合规文化氛围。
4、构建完备合规制度体系
健全制度有利于合规文化的内涵固化、形式统一和时效延伸。因此保险公司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构建完备的合规体系。公司首先需要在董事会层面制定“合规政策”,规定公司合规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并要求全体董事共同遵守;在管理层部分,则制定了“合规管理办法”,以规范经营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在普通员工层面,公司制定岗位合规手册,每个员工人手一册,每个岗位都很清
楚认知本岗位的合规规则;同时,公司还要出台“合规经营一票否决制度”,对
核心经营者特别是机构负责人行为,在合规层面进行严格的把控;此外,公司还
应出台“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反洗钱管理办法”等,将容易
出现违规现象的领域,通过严密的流程设计,保证合规经营。
一、合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部分保险公司进行了合规管理机制建设的有益尝试,但合规管理
理念尚未得到普及和推广。合规理念尚未深入保险公司具体行为中,依法合规经
营尚停留在表面;已有的合规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未形成体系,缺乏
合力和协调。首先,合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保险公司员工尤其是董事与高级管
理人员缺乏对合规风险管理的重视,合规的要求未得到有效的遵循;其次,国家
尚未出台相关的合规管理指引,保险公司合规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其
三,保险公司合规管理资源严重不足,从事合规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数量、支
持体系与合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存在差距
二、实行理赔独立调查 维护公司权益
随着保险业务的不断扩大,各种情况应运而生。为实施积极监管,防范骗赔、滥赔行为,控制理赔成本,提高理赔质量,维护公司权益,笔者认为,实行保险
理赔独立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明确独立调查工作范围
保险理赔独立调查主要是负责调查各理赔授权营业单位在理赔工作中有疑
问或者接到举报涉嫌虚假理赔、超额理赔案件的真实性。具体工作内容和范围包
括:保险事故的真实性调查,即调查保险事故是否属实,是否存在重复报案、虚
假报案等,达到蓄意骗保目的的情况;通过暗访,对查勘定损人员真实性调查;
通过对赔案查勘定损过程的调查,核对实际损失程度与定损金额是否相符,是否
存在超权限、扩大损失范围等进行定损的情况,对损失程度真实性调查;通过事
故责任互询,调查执法部门是否随意划分责任、被保险人主动包揽责任、肇事双
方都负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对事故责任真实性调查;通过查看伤者伤情、姓名、病历、用药处方、出院小结、收费等情况,调查伤者是否属冒名顶替,是
否有虚开金额行为;医院是否对症下药,医疗药品是否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
品目录》范围内;伤者是否有治愈后挂床、赖床及无残定残、有残定高等级标准
现象等,对人身伤害医疗费用真实性调查;还有对赔款支付真实性调查,即调查
是否有虚假赔付、超额赔付、无原则的人情赔付情况;理赔人员违反规定和纪律,以权谋私,收取不当利益等情况。
四、建立独立调查组织机构
从总公司、省公司到市、县公司,应建立独立调查工作组织机构,负责全系
统保险理赔独立调查工作的管理。理赔授权营业单位设立保险理赔独立调查人,负责本公司的保险理赔独立调查工作。在选配保险理赔独立调查人时,应考虑以
下条件:
1.应选择责任心强、原则性强、能吃苦耐劳的人员,也可聘请从公司领导岗
位退下来已在其他岗位工作或退下来尚未安排实质性工作的负责任的人员从事
该项工作。
2.对涉及人身伤害医疗费用真实性的调查,必须咨询或聘请具有一定医药、医疗知识、熟悉公费医疗报销范围的人员参加。
3.独立调查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及业务理论水平,较好的职业操守,熟
悉保险理赔业务,懂得基本的工作调查方法,具有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和个人品
格。
4.独立调查人员必须忠于职守,认真工作,顾全大局,以公司利益为重。
五、熟悉独立调查工作程序
结案前的定损复查是防损的一个关键环节。调查人员对当月发生的保险赔案
进行定损复查,先从信息系统调阅前1-2天报案,询问理赔流程是否合规;后到
各修理厂或医院巡查,并作好复查记录。
结案后的疑案复查是减损的一条补救措施。调查人员应每月对本已结赔
案按照每月结案数的比例进行抽查,各理赔授权营业单位予以配合;赔款数额大的疑案应全面介入调查。调查重点为事故是否属保险责任、交警证明、伤残证明
等是否真实、定损金额是否准确、费用标准是否严格按照事故当地标准计算、伤
残和医疗费用是否合理。对赔款支付进行真实性调查时,可对赔款的支付对象进
行上门走访,确认其是否发生保险事故,是否已经获取保险赔款,赔款金额是否
与实际损失相符。
责任处理是理赔独立调查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检查和调查中查到的假、骗赔
案,如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触犯法律且不配合退赔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应
移交公安、检察部门办理;对公司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人为造成的假案、扩大
定损或扩大责任,以及定损人员向保户、修理厂或医院吃、拿、卡、要、报等有
损保险社会信誉的行为,调查人员根据调查的结果,写出调查报告报公司总经理
室,由总经理室作出处理决定。
六、设立独立调查举报监督
公司各级对外应设立举报电话,实行举报查处真实有奖。建立举报保密制度,对举报人员信息实行严格保密,防止举报信息泄密,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平时应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以及各种途径提供的案件线索,分门别类地进行
登录、统计、分析;对上级批转和领导批示的,要实事求是,按规定及时上报调
查结果,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进入保险行业多年,在经历过公司的学习和各种事件之后,对于保险合规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很有体会。合规经营不单单是公司的事情,也是每个保险从业
人员的要求。只有合规了,才是正当经营、合法经营了,我们的事业才能前进。
从业务开展来说,对于合规宣传我们的产品,这个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举
个简单的例子,我原来的公司,销售产品时,使用了一些不符合规范的销售工具
造成保监局对公司进行罚款,并且1年左右不得销售投资类的保险产品,只能销
售纯保障产品。不但公司遭受损失,公司的100多名员工也失去了主要的业务收
益。很多人员都只能拿基本工资过日子。所以,规范的应用销售工具和其他辅助
工具,还有其他促销手段,必须符合保监会规定和同业守则。不然,个人与公司
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从交接流程上,也是必须合乎规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能我们很多
银保人员没有直接的感受。以前在我个人销售团险的时候,发生过分公司经理个
人挪用客户投保费进行炒股的行为,并且发生客户出现理赔,公司无法理赔的问题。可想,这个是多么大的一件事情啊。这就是由于在业务交接流程上不够规范,重要凭证的管理不够严谨。在目前的银保业务中,也包含这种情况。比如客户经理对已经生效的投保单的交接不够严谨,与网点与公司内勤等交接上是否规范。从保护客户信息的角度,是否有客户经理私自透露客户信息的问题。这个都是合规方面的重点。
从处理业务过程中,还有一些比较多出现严重问题的,比如带客户签字,或者投保人代替被保险人签字等。这个是最容易发生的,也是我们最忽视的。其他,平时看看都是小事,最终可能出现的却是大事。还有在业务中随意更改客户投保信息,变更客户电话。这个也是很多业务人员比较容易犯错的地方,保险人员自己没有诚信了,客户怎么可能把钱给保险公司管理呢?
以上是对自己看到听到,并且可能自己也犯过的一些错误的终结,总的来说,合规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核心,没有合规,保险公司就没有它存在的价值。
第四篇:浅谈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论述文)范文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影响企业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时期,正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和激励员工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农村信用社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省、市联社相续成立后,都致力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使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今年省联社开展了“新文化工程”,提出了“锐意进取,无限创新”的口号,标志着全省农村信用社自我完善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我觉得要真正建立起全体员工都高度认同且身体力行的企业文化,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认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有两个:一是员工;二是企业。
一、以人为本,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建立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从信用社的每一名员工着手,就像一曲美丽的乐章需要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农村信用社员工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从每个人做起。企业文化建设不单单是领导干部或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全员”工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要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每名员工都要共同参与,上下联动,不但要自觉成为企业文化的接受者,还要主动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者、宣传者、实践者、受益者。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形成“人人争当先锋、个个争做模范”的局面。
(二)从小事做起。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这个庞大的工程是由很多具体的工作组成,要靠每一件细小的事情来表现。比如:员工的仪表形象、一言一行、一个具体的操作,都是弘扬企业精神的最有效的载体。所以,每个员工都要“于大处着眼,于细处入手”,“细微之处见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从具体工作做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一定要与促进业务发展等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各项具体工作上,如在发放贷款、存取款等服务上,工作人员要注重语言、音容、服饰、环境、便民措施等,用业务发展、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等方面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检验和扩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四)从现在做起。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不坐等观望。要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感,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从实际工作入手,结合弘扬先进企业文化的要求,认真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成效。
二、加强管理,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站在企业的角度,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制度和机制上提供有力保障,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精神真正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具体可从以下六方面着手:
(一)通过灌输先进的理念来转变人。
有些员工工作中存在与企业文化建设要求相悖的行为,如工作懒散、无责任心、违章操作等。要制止这些行为并不难,但有可能制止了一次,他还会犯第二次、第三次。究其原因,实质上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对于思想问题采取粗暴的办法、压制的办法,只能是有害而无益的,要想标本兼治,必须从思想上入手,对其进行“洗脑”。“欲正其末,必先端其本;欲清其流,必先洁其源”。要让全体员工在思想上树立为企业的发展而积极主动、追求卓越、全力以赴的意识,这种意识很重要。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对人的行为起支配作用。我们应通过不断地向员工灌输这种先进的理念,将企业精神融汇到员工的思想和日常言行之中,切实提高员工思想认识,把消极地要我这么干变为主动地我要这么干,如果全体员工都能把认识提高到这个层面,我想农村信用社自然会臻于至治。
(二)通过采取有效的机制来激励人。
工作上,消极应付和积极创造,被动地接受和主动开展,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都存在一些“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打消了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埋没了他们的创造性,不利于工作开展,必须彻底打破这种陋习。通过全面实行员工管理制度改革和工资绩效改革,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逐步建立起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机制、优胜劣汰的用工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同时,要大力推行“三公”,即:公正、公平、公开,对人、对事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处理问题要弘扬正气,坚持原则;开展工作要“阳光操作”,接受监督;让职工干得开心、舒心、放心,有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倡导一种将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作为员工自身能力的表现,并以此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通过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人。
纪律是执行规章制度的保证,是维系一个团队的粘合剂,没有了纪律,再好的团队也将成为一盘散沙,是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每名员工都要按规定办事,每个人都要做纪律的自觉遵守者。遵守纪律首先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纪律与个性的关系。纪律是大家都要遵守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共性的东西。二是纪律与领导的关系。纪律不是只给一般职工定的,领导不应凌驾于纪律之上,而应归属于纪律约束的范围之内。各级领导应该身先士卒,带头遵守纪律,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三是纪律与自由的关系。要纪律不是否定自由,而是限定部分人不恰当的自由而换取多数人更充分的自由。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损害团队的纪律,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应更大地发挥个人的自由、自主和最大的创造力。四是纪律与感情的关系。人是有感情的,但同时人还必须遵守纪律,在纪律面前感情是次要的,感情不能代替工作纪律。
(四)通过加强员工的学习来提高人。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总的来说,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应该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学习内容上: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要学习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知识,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夯实理论基础;要学习一系列有关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保依法合规经营,稳健、稳步发展;要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逐步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在学习形式上,可采取脱产、函授、自学、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也可采用外地考察取经、相互交流借鉴的方式;还可以采取岗位练兵、业务技术比赛等形式。总之,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使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广大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形势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把工作做好,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优良学风。
(五)通过崇高的事业来鼓舞人。
事业造就人才,人才推进事业。农村信用社就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的纽带和桥梁,农村信用社是支农的主力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业,是其它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农村的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繁荣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最广大的农村长期以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原始资本积累,为城市的振兴,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者,因而支持和服务“三农”对于农村信用社无疑是非常光荣和崇高的使命,它是一项能使大多数人致富的事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事业,因此我们信用社的全体员工都要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用我们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来鼓舞人、振奋人,使大家真正成为信用社的主人。
(六)通过营造和谐的氛围来凝聚人。
团结产生力量,凝聚诞生兴旺。信用社的工作不是凭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所以,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十分重要。大家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等,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把工作做好。我们要通过帮助员工树立好自己的理想,向员工预示美好的职业前景,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所以,我们要注意教育员工加强团结,培养团队精神,努力营造一种工作上求同存异、密切协作,生活上相互关爱,学习上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使员工们真正做到坦诚相待,互相关爱,形成合力;让大家都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地做好每项工作。团结工作搞好了,我们的队伍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我们的事业自然也就会兴旺发达了。
总之,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金融业与世界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只有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迅速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农村信用社案件成因及防范对策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现案件613件,占银行业案件总数的48.2%,涉案金额15.66亿元,其中百万元以上的大案151件,涉案金额14亿元,多数案件性质严重,损失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的正常开展。如何防范操作风险,杜绝经济案件的发生,促进信用社稳健经营,这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案件的主要特点
1、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现案件613件,同比增长80.3%;涉案金额15.66亿元,同比增长21.7%。
2、百万元以上大案频繁发生。2005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生百万元以上的案件151件,比2004年增加54件。
3、违法违规放贷案件多,案值高。2005年某省信用社共发生各类案件35件,涉案金额2.23亿元。其中违法违规放贷案件共有11件,占31.4%,涉案金额达1.02亿元,占45.7%。
4、内勤人员侵占、挪用资金案件多。2005年某省信用社13件侵占、挪用资金案件中有12件是内勤人员作案。
二、农村信用社案件发生的原因
就其案件的发生,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作案人主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内部检查监督缺位,制度执行不力等因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思想工作弱化,法制观念淡薄。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基层信用社注重业务经营,放松政治、法律、法规学习及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员工把本职工作当作“外家”,而把第二职业当“自家”;有的把经商、办企业作为第一职业,而把完成工作任务作为第二职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弱化,极大地助长了犯罪人员的违法违规气焰,放松了对他们党纪政纪的约束力,使犯罪心理一发不可收拾。
2、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存在内控制度还没有覆盖所有风险点,重点业务操作规程不够完善等问题。一些看似内部管理的“小问题”都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隐患。如印章、计算机操作代码管理不善等,在调查中发现某信用社由于业务专用章保管不善,被犯罪人员偷盖用于对外打借条挪为己用,并造成了资金损失。
3、内部检查监督缺位。一是信用社管理人员责权不明确,对其权力的行使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责任不落实,权力与责任失衡的问题较突出;二是信用社员工相关制约能力差,对信用社管理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不加以制止和反映,听之任之,盲目服从,做老好人的思想严重;三是内部稽核检查不深不细,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不能做到对问题追根求源,浮于表面,致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4、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纵观案件的发生,并不是没有制度约束,而是作案人员以及相关责任人制度执行不力。一些信用社的业务人员在办理存、贷款业务时,不按规定程序操作,不相互复核、监督,搞“一手清”,使业务操作失去监控力,从而导致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
5、员工“八小时之外”行为规范管理缺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基层信用社重视经营管理,而忽视员工“八小时之外”行为规范管理。纵观作案人员,大部分存在经商办企业、赌博等不正当行为,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及时掌握到此类信息,失去了采取措施、加强监管的时机。
三、防范农村信用社案件发生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的培训。由于人的思想、文化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这就为操作风险的产生带来潜在的因素。因此,基层信用社要把加强培训、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风险防范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抓好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教育,加强员工对政策理论和内控制度的学习,提高员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增强员工遵纪守法观念和合规经营意识,提高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内控优先”和“安全就是效益”的经营理念,努力使道德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农村信用社要按照银监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中的十三条指导意见等有关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和操作流程的规范。建立健全社企、社客、信用社内部对账监督考核制度、信用社员工及其近亲属经商办企业管理制度及处置办法、内控评价制度等。让所有的权利、业务、操作环节都置于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
3、强化内部稽核检查,切实防范案件发生。首先,进一步完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增强内部稽核检查工作的独立性、有效性和权威性,提高稽核检查工作的效率;其次,对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强化稽核检查的深度、广度和频率;第三,实行内部稽核检查问责制度,提高自我纠错能力;第四,对重点人、重点岗位、重点环节以及内部业务的检查与抽查要有突击性,防止少数员工利用信用社检查的规律性的漏洞作案。
4、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制度再多再细,如果不执行、不落实,那就是一张空文。首先,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在加强制度的落实和创新上下功夫,实行风险防范责任层层落实,坚持权责一致、谁主管谁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强化权力分解、管理交叉和责任制约;其次,加强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提升 “轮岗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和“强制休假制度”等执行力度;第三,加强对重点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的经商办企业行为、关联交易、参与“黄、赌、毒”、不正当交友等“八小时之外”行为的排查和监管,使各项管理制度和防控措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经办人员、业务岗位,从源头上预防犯罪。
5、强化责任追究,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一是实行业务线与监督线“双线责任追究”制,发生案件和重大违规经营行为或风险的,要剖析、追查各个环节的责任,不仅要处理案件的直接责任人,而且要处理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其他人员,同时要追究案发单位(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领导的责任。坚持有案必查,查案必严的原则,提高震摄力,遏制案件多发势头;二是严格执法,坚决克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状况。对经查证确属违纪的,要严格执行有关纪律条规,从严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在查究违纪案件中,实施严肃处理、积极化险双管齐下的措施,绝不能以“给出路”和“年纪轻”等为由心慈手软、避重就轻,对个别员工不能继续在信用社工作的要坚决予以除名或辞退,对触犯刑律的,要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把“检查处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问题整改到位”落到实处。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及防范措施
村信用社经脱钩农行隶属关系后,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面的因素,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2005年开始,按照中国银监会的统一部署,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开展了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结果显示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中,农村信用社发案率接近占50%。可见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严重,潜在操作风险和隐患时时存在,使农村信用社防范操作风险的形势十分严峻,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一、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特点
从全面的操作风险防范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暴露出的问题分析,农村信用社发生的操作风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涉及面广,以信贷为重点区域。从已经查出和暴露的违规操作和各类案件看,涉及到存款、信贷、投资、融资、结算、财务会计、安全保卫、计算机等业务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业务领域均有违规、违章、违纪、以致违法现象。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操作风险多发部位,造成的危害也最大,信贷违规违纪现象多种多样,违规手法五花八门。一是对同一贷款户由多个信用社多次发放贷款,从而达到化整为零、逃避贷款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违规发放贷款的主要形式,造成贷款损失严重。二是贷款管理不严,贷款跟踪检查不到位,贷款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三是信贷档案资料不规范、不全面,给贷款安全留下隐患。四是贷款形态反映不真实,没有及时做好贷款五级分类。有的信用社还违规办理不符合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跨地区、垒大户等其它违规贷款也屡见不鲜。
(二)危害性大,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由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发生的频率高,而且大部分操作风险是主观性的以侵占资金为主要目的的道德因素引起的,因此对农村信用社危害性相当大。一是大大降低了贷款质量。农村信用社实施改革前,全国农村信用社实际不良贷款率在50%以上;二是造成直接资金损失。违规拆借资金、携款潜逃、票据诈骗、计算机犯罪、安全保卫事故、柜台操作失误等均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三是留下风险隐患。有的操作风险虽然不直接或立即造成损失,但却留下风险隐患,给经营带来无法估量的困难。四是引起法律纠纷。由于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存在法律漏洞,容易引起法律纠纷,一旦对簿公堂极有可能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操作风险制造者其主要目的无不是为了侵占资金,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后果是资金损失和风险增加。
(三)作案手法低劣,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从各类操作风险事件和案件的实施形式看,违章操作是主要形式。无论是无知或非主观性引起的操作风险,还是以侵占资金为目的犯罪作案,均是无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存在,或者是寻找制度的漏洞和真空加以实施。作案人大多作案手法低劣,但由于制度形同虚设,相关工作人员明知不对或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或怕得罪领导不敢纠正和制止,甚至协助办理,有的持续作案时间长达十多年的大案经过很多的稽核和检查却安然无恙,直至展开拉网式排查或专项检查时才暴露。
(四)违规代价低,对当事人以教育为主。从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看,普遍处理较轻,只处理基层社不处理管理机构,只追究当事人责任而不追究上级领导责任。有的虽然追究了相关领导人的责任,但多避重就轻,起不到对违法违规人员的惩戒和对其他员工的警示作用,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公信力。这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员工亲缘化现象严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个别领导在对责任人的处理上大多怕得罪人,而不敢或不愿从严查处,降低了违规和犯罪的成本,违规代价低,提高了违规和犯罪的收益率,客观上起到了鼓励违规和犯罪的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原因分析
从浅层次看,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不合理考核激励机制是发生各类操作风险事件的直接原因。
(一)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据银监会分析,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80%是有章不循造成的,另有20%的案件是无章可循造成的。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非常薄弱,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有的制度缺乏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有些业务领域还存在制度盲区,由于无章可循和制度本身不科学不合理,致使大量的违规操作和案件发生。另外,由于执行制度不力,制度效力递减。
(二)员工素质偏低,教育和管理不够。由于没有统一的进人标准,农村信用社进了不少低学历、低素质的员工,进入信用社后又得不到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教育,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员工自身免疫力不强,在业务操作中,规章制度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心存侥幸。信用社人员的任用、考核机制存在缺陷,重要岗位人员使用失察,平时对个人行为缺乏考核和监督,交流、轮岗、强休制度不落实,为少数人利用职务便利作案提供机会。
(三)检查监督不到位,稽核工作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许多内部案子在实施时,往往在一连串的几个环节和不同岗位都一路“绿灯”,究其原因是检查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违规行为发生。本来基层网点是实行双人临柜、相互监督的制度,但临柜人员对凭证不认真核对,也没有对同时临柜的同事尽到监督之责。第一道防线就失去了有效监督约束。事后监督本来是第二道防线,但有的农村信用社没有设立事后监督岗,因此作案分子乘虚而入。稽核和检查可以作为第三道防线,但稽核检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使之流于形式,于是使违规问题和案件得以长期隐藏、并连续作案。
(四)考核激励不科学,做假现象严重。过去各基层信用社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纷纷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存款、收息、“双降”、贷款营销等指标齐全,并将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个人业绩的主要依据。员工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往往不择手段,各种踩线违规现象愈演愈烈,正向激励作用明显走样。在考核中长期处于劣势的一部分人,就会产生各种为个人考虑的不良思想,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利用职务之便以获取资金为目的实施作案。
以上导致了各种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次看,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紊乱、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不明晰、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抗风险弱是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深入分析这些深层次原因,有利于对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既治标又治本。
(一)系统管理体制紊乱。农村信用社从成立以来,管理体制几经变化,使农村信用社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很多问题由此滋生开来。在农行、人行、银监局管理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工作实际上委托一个部门来完成,成为其全部工作的一个附属,这个部门在管理时有职无权,监督和执行完全脱节,造成行业管理形同虚设,拾得本来需要行业管理来完成的重大事项,如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和行业标准、整体维护行业权利、形成整个行业的信息网络等无法实施,使农村信用社内控体系不健全、不科学或五花八门。在缺乏法人自律、内控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之下,又没有强有力的行业管理,就导致了一些法人社为所欲为的局面。管理体制几经更迭导致行业管理的乏力是长期以来形成操作风险的一大根本原因。
(二)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管理职能缺位,内部法人治理机制几乎处于空白,社员大会(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按规定职责和程序行使监督管理职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混淆。有效的监督机制没有形成,导致极少数联社的理事长违规经营,把企业推向崩溃的边缘。(三)有效的外部监管不到位。在行业管理职责归属省社以前,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先后统一履行行业管理和外部监管双重职责,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由于这双重职责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相容性,导致人民银行、银监局都无法充分发挥好职责,尤其是有效的外部监管明显弱化,监管机构对农村信用社更多的是“保护”、“纵容”,对其违规现象基本上是视而不见,致使很多问题不能浮出水面,基本上是内部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基层社负责人不把违规经营当回事的心理,各种违规操作屡查屡犯。
(四)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使农村信用社处于弱势地位。改革前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是实行县(区)、镇二级法人体制,加上服务对象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使之无法有效抵制来自外部的干预和各种侵害利益的行为,农村信用社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于行政干预和有权部门不合理的摊派,有时不得不违背经营宗旨,不得不以违背规章制度为代价而违心地按照有权部门的指令去提供各种“服务”。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在农村信用社这样一个管理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各项改革尚处起步阶段的金融机构,要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同时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创新防范操作风险思路。
(一)必须加快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机协调、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多层次的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包括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法人治理机制。要推进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建立社员股东对理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和制衡。第二个层次是内部控制体系。要建立适应农村信用社特点并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接轨的内控体系。第三个层次是有效的行业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层层管住可能产生的风险。第四个层次是党的建设。明确党组织在防范风险中的监督保障作用,按照党组织在作风建设中解决勤政廉政问题的方法,解决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形成上下级之间和党员干部之间的相互制衡与监督。通过党内的民主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的可能。第五个层次是合法的外部监督。积极地引进和欢迎银监部门、审计部门、纪律检查部门和司法部门外部的监督。第六个层次是道德和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农村信用社的企业精神,全力推进以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内外兼容的宣传机制,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形成有利于防范操作风险的企业价值体系。
(二)必须推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1、切实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操作风险自始至终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关口。
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要贯彻“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理念,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风险,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风险管理部门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同时为防患未然,必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3、强化岗位监督约束。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调配岗位,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制衡,人与岗位实行互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力保证。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二是有力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使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暴露,有效控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及其操作人员的管理。四是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举报奖励制度,实现违规违纪行为的群防群治。五是实施分级监控,形成连环责任监督,使一线员工、信用社、联社三个层次通过相互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防范运作机制。
4、发挥稽核检查工作事后纠错和警示作用。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监察队伍系统。建立系统的稽核队伍体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培训提高稽核队伍履职水平,通过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树立稽核检查权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注重日常的常规稽核检查,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增强稽核的深度、广度和频率,彻查所有相关问题及其根源。三是改进稽核方式。要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业务进行排查,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
5、增强基层执行能力。基层信用社是整个风险防范的基础,基层员工又是风险防范的真正主体。增强基层的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一是要选好一个靠得住、能干事的信用社主任;二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风险的机制;四是要形成一套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和农村金融特点,并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减少风险的工作方法;五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各个基层农村信用社都打造成具有完美执行力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使之成为有效防范风险的牢固堡垒。
6、加强内控文化建设。良好的内控文化能够提高全体员工遵章守纪意识、降低内控执行成本,有效防止内部团伙作案,是内控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将良好的内控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让“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内控文化理念,扎根于员工的思想深处,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让员工在业务操作中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风险要防范,什么事情要监督。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农村信用社风险形成及防范措施
农村信用社是地方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基础,是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资金力量和主力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收益水平很低,制约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阻碍了自身的经营和发展,不少农村信用社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此,具体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现状、形成原因,探讨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最近,我个人对某市信用联社及所属的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结合该市农村信用社和联社的实际情况,就改善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成因
(一)总资产、不良资产数量及结构
截止1999年底,该市联社资产总计96407万元,包括:各项贷款合计50992万元,现金及调转金503万元,缴存央行准备金9919万元,存放其它同业款项762万元,调出调剂资金2469万元,存放联社款项15821万元,应收利息1355万元,固定资产7100万元,损益类支出5478万元等。不良贷款余额为17922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5.15%,其中,逾期贷款余额为749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4.70%;呆滞贷款余额为2828万元,占贷款总额的5.54%;呆帐贷款余额为760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4.9%。
在该联社所辖的12个综合营业机构中,有10个机构不良贷款占比达到30%以上,其中,有2个社分别为44.53%、47.05%;有3个社分别为55.94%、51.97%、53.95%;有1个社超过70%,为73.61%。
在17922万元的不良贷款余额中,农户贷款为2055万元,占比11.5%;农村经济组织贷款为5441万元,占比30.36%;乡镇企业贷款为10038万元,占比56%。
由于该联社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占比高,严重影响了利息收入,致使应收利息、待收利息余额居高不下,到1999年底,应收利息余额为1355万元,待收利息余额为3763万元,营业收入3985万元,而支出高达5478万元,亏损1493万元,亏损面达33.3%。自1996年与农业银行分门办公以来,该联社已累计亏损8000余万元。
(二)不良资产成因
一是外部经济环境因素。首先是乡镇企业高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经营效益低下,农村信用社贷款本息难以收回。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乡镇企业自有资本积累过少,要运转,只好依赖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从目前该市的情况看,许多乡镇企业的负债率高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或者接近100%,特别是50%以上的乡镇企业基本上没有资本金投入,全是靠农村信用社贷款建成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乡镇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市场,纷纷关停、倒闭、破产。乡镇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转稼至农村信用社身上而成为金融风险,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其次,行政干预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受到损失。农村信用社虽然是法人单位,但在经营中自主性明显不够,在地方行政干预面前,贷款投向、投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府的左右。有的项目在立项之初,用行政命令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第三是农业银行点贷,使农村信用社雪上加霜。1996年以前,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没有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不过是农业银行的一个下属单位,虽然其性质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但在资金使用上没有独立使用权。主管行在资金临时短缺时,一些具有潜在风险的贷款就强行压给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收回上,没有充分的物质保证,形成贷款风险。即使有担保单位,也不过是一些盈利水平低、不具备偿还能力的集体或事业单位,而对于农村信用社形成的风险贷款,其主管行无人问津。第四是乡镇企业改制、破产不规范,千方百计逃避、转移、悬空农村信用社贷款,使农村信用社债权得不到落实,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近年来,该市乡镇企业不规范地破产、改制,使全市农村信用社损失近8000万元的贷款本息。第五是村集体贷款难以收回。从以上可以看出,该市农村经济组织不良贷款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30.36%,这些贷款,主要来自村街集体贷款。由于村街两委成员变更频繁,新官不理旧帐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村街集体经济成为“空壳”,集体没有经济来源,或收入甚少,无法偿还债务,使信用社贷款难以收回。
二是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第一是由于前几年的粗放经营,超规模、超比例发放贷款的情况比较严重,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固定资产凝固化现象十分普遍。带来了资产、期限、结构的强烈反差,使信贷资金周转缓慢,潜伏了风险。第二是农村信用社不规范经营、违规违纪发放贷款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农村信用社进入渠道长年一惯制,狭窄而单一,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国有商业专业银行。再加上责任心不强等原因的存在,不规范操作,不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不按贷款程序、手续办理业务,违规违纪发放贷款的现象经常发生,屡禁不止,也造成了风险。在该市,不少农村信用社办理的担保、抵押贷款不规范,不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无法依法收贷收息。第三是缺少必要、有效的内控机制。农村信用社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体制几度变革,经历了人民公社管理、贫下中农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代管、人民银行管理等几个阶段,现仍然没有自上而下地成立自律组织,致使内控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即使有内控机制,也大多是照搬照抄的国有商业银行那一套,不符合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第四是盲目购建固定资产。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分门办公并组建联社后,不少农村信用社和联社为了争形象,争地位,争面子,不顾自身承受能力,盲目建设办公大楼,购置固定资产。有的甚至大量动用信贷资金。
二、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及提高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必须防范与化解并举,而防范是关键,也就是要首先优化增量,其次才是盘活存量。只有把好贷款发放关,确保新增贷款最小风险,甚至是零风险。防范好信贷风险,才能在逐步清收盘活、消化原有不良贷款的基础上,稳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否则,继续前清后增,甚至收的还不如增的快,信贷资产质量就会越来越低劣,农村信用社就会跌进无底的深渊。而要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也需要内外同抓,只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目的。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定不移地坚持合作制原则和办社宗旨
要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传统阵地。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农村不仅是其传统阵地,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广阔市场,尤其是按国务院、人民银行总行和农业部的要求,清理整顿农村基金会后,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就更加突出和重要,更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厚爱和支持,农村信用社只有坚守和巩固好自己的传统阵地,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才能稳中求进,逐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稳健经营,稳步发展,要坚持合作制原则和办社宗旨,所谓合作制原则,就是“社员入股,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办社宗旨是“为社员,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农村信用社要牢固树立靠支农求生存、靠支农降风险、靠支农增效益、靠支农赢民心、靠支农保发展的思想,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贴近、贴紧社员和“三农”。否则,就背弃了合作制原则和办社宗旨。农村信用社到城区去另开辟根据地,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更没优势可言。
(一)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
农村信用社一定要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信贷队伍,以人为本,抓好管理,要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对素质低下、不适应信贷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调离或淘汰。要对他们推行等级管理办法和代款风险管理。要用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贷款风险进行衡量和分类。作为每一个信贷人员,要牢固树立“以社为家”的思想和主人翁意识;要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头脑,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当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跟上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学会用国际惯例和经验,用先进的技术处理业务。否则,集体和个人都会将在无情的同业竞争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二)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要建立和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即第一个同意发放贷款人为第一责任人,由他负责贷款本息的按时足额收回。贷款本息收回要与他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如果谁对信用社的信贷资产造成损失,按金融法律法规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经济、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要加大审计稽核力度,保证审计稽核的独立性、权威性、超脱性,形成相对独立的稽核监督体系,加大稽核力度,做好各种常规审计、专项审计、延伸审计、离职审计,对问题和隐患及时查处、整改,对有关和相关责任人及时教育、处理,以确保信贷业务和其它各项业务的合规、合法。同时,要对稽核工作实行连带责任制,对工作“走过场”,工作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充当老好人的人和现象严肃处理。
(三)要大力推行小额农业贷款
小额农贷,大有可为,这是很多农村信用社用实践得来的经验。这也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小额农业贷款,风险低,周转快,可稳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收入,还可从社会上广泛吸收社员,增加农村信用社资本金,提高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这就要求信用社转变经营观念和工作作风,调整贷款投向,简化贷款手续,为广大社员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及时、周到地提供金融服务,并努力扩大贷款品种,如开办婚嫁贷款、建房贷款、助学贷款等品种。现在,不少地方的农村信用社都实行了定点、定时服务,这个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四)全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
在我个人所调查的农村信用社、联社的决策者中,一提信贷资产质量,就头疼,显得畏难发愁。应当承认,有些贷款多年沉淀,有的连人都找不到,清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但畏难发愁不行,不收更不行。每一笔不良贷款,都有它具体的数额和形成的原因,要摸清底子,对数额、盘活清收难易程度分类排队,设立台帐,先易后难,一笔一策,分别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全力清收盘活。要落实好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区别对待,划段考核”的奖惩措施;要力争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本着收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对没有资金来源,确实无法全额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户在利息上给予照顾甚至减免;要动员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上下互动,内外齐动;对以资抵债资产,能变现的要变现,不能变现的,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租赁、转让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争取效益。在清收盘活不良乡镇企业贷款工作中,我个人认为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对欠贷欠息大户采取围合分割各个突破策略,逐个落实债权债务,完善贷款物有效抵,避免企业逃债、废债、悬空农村信用社贷款;
2、对那些办理抵押证而拿不出资金的,要适量投入少量资金,帮助企业补办贷款抵物登记手续,保全该贷款资产;
3、对那些产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注入一点可盘活一块的企业,在落实还款保证措施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行“康复工程”,实施支、帮、促、挖、管的办法,适量“输血”,帮助企业恢复生机,走出困境,走上资金良性循环轨道;
4、对于扭亏无望企业,要坚决停止支持,并促其被好的企业兼并,该企业原有债务由兼并企业承担;
5、对于“钉子户”、“赖债户”,要借助于法律,依法清收,然后,借助于人民银行和新闻媒介,把将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
(五)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搞好其它工作的动力。经营机制活不活,主要在于激励机制灵不灵,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上下的工作积极性。具体来说包括四种激励:
1、精神激励。教育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即“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社兴我富,社衰我穷”,鼓励全体员工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加快扭亏增盈步伐,多做贡献。要设立多种荣誉并于员工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如业务能手、清收状元、金融卫士等。
2、岗位激励。实行全员聘用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在管理上形成纳优排劣的机制,信用社和联社中层干部采取自荐、推荐、内部招聘等方式,按规定和程序聘任。对员工,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3、政策激励。坚持目标管理,要把任期目标完成的好坏作为干部能上能下的主要依据。目标考核实行打分办法,对低于一定分数的农村信用社和下属的信用分社、储蓄所,要解聘其主要负责人职务。
4、物质激励。对信贷人员一律实行工效挂钩考核,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给予一定的经济、物质奖励,鼓励先进,刺激中游,鞭策下游。
(六)要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村信用社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法人单位。由于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小,再加上由于信贷资产质量低劣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生存、发展,除了自身必须不懈努力外,政府和人民银行还应当积极为其提供优惠政策,为其经营管理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要制定一些优患政策,如在利率、准备金比率、税收减免、亏损挂帐上(如原来的保值补贴、购买的债券等)以及其它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事情上,给予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使农村信用社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为社员和“三农”服务。要给予农村信用社舆论和实际行动上的支持,甚至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在现行体制下,银行县级人民银行应帮助农村信用社、联社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化解风险。应针对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健全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化解信贷资产风险,从完善各级领导对资产质量负责制和风险管理责任制入手,把清收贷款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人,与工效挂钩。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少贷多收、只收不贷、依法追收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增量,盘活存量。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对其做到“查思想、查违章、查漏洞、查风险、查落实”。这样,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
(七)应建立农业保险、保障制度
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地方经济要振兴,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但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后,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便成一个重要问题。我个人认为,要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得到一定补偿,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五篇:关于加强保险监管文化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保险监管文化建设的意见
加强保险监管文化建设,是保监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监管、提高监管效能的必然要求,是凝聚智慧力量、促进保险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深入开展保险监管文化建设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保险监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践行“为民监管、依法公正、科学审慎、务实高效”的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大力培育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的保险监管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为切实履行监管职能,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树立良好的监管形象,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保险监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必须持续不断地抓紧抓好。最近三至五年,要通过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将核心价值理念充分融入到保险监管的制度和行为中,成为监管干部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监管队伍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凝聚力明显增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团队协作意识、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监管机关依法履职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保险监管的社会形象明显提升。
三、保险监管文化建设要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监管中心工作来开展,着力从文化层面促进解决行业发展、监管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广大监管干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把文化建设与监管业务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要坚持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要以队伍建设和监管工作的实绩检验文化建设的成效。
四、加强核心价值理念的学习教育和宣传。要在全体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教育。要组织宣讲团、组织集中学习,主要领导同志要带头进行宣讲。要把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作为各类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要积极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要开展经验交流,加强信息沟通。要在内外网、办公场所、宣传资料等醒目位置展示核心价值理念,营造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建设活动的成果。
五、健全完善制度机制。要修改完善监管法律规章、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核心价值理念的要求渗透到顶层设计、监管制度体系、监管干部行为准则和监管评价体系中,使核心价值理念与监管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要强化制度执行,以制度的有效执行保证核心价值理念的贯彻落实。
六、广泛开展文化创建活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践行核心价值理念。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文化讲堂、文明礼仪教育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要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广大监管干部的文化需求,丰富文化生活,活跃文化氛围。
七、大力选树先进典型。要积极发现和选树践行核心价值理念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表彰大会、事迹报告会、网络报刊等平台宣传先进典型。要拓宽选树渠道,改进选树方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示范带动作用。
八、深入开展理论研究。要加强保险监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丰富和发展保险监管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形成有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要设置研究课题,深入开展研讨。要搭建理论研究平台,整合研究资源,发挥监管机关、社团组织、保险机构、大专院校等多方面的作用。
九、建立健全监管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要建立完善包括规划部署、组织领导、任务落实、督查考核等内容的监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将监管文化建设贯穿于日常监管的全过程,使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充分发挥机制的激励约束和保障作用,确保文化建设工作持久有效开展。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对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带头宣传、带头落实核心价值理念。要形成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各部门协调配合、广大监管干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加大对监管文化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在人、财、物方面提供保障。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监管文化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附件: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及阐释
(一)为民监管。为民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根本宗旨。保险监管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把保护好保险消费者利益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履行监管职能,认真解决保险领域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保险让生活更美好”。
(二)依法公正。依法公正,是保险监管的基本原则。保险监管要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实施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科学审慎。科学审慎,是保险监管的精神要义。保险监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监管客观规律,创新监管方式,改进监管手段,提升专业化监管能力,确保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准确把握和研判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建立完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不断提升预警和处置风险的能力,从而有效防范保险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保险业稳健运行。
(四)务实高效。务实高效,是保险监管的时代要求。要大力加强监管队伍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发扬团结协作、奉献进取的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严谨细致、讲求实效。要完善监管工作机制,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勤勉敬业尽责,文明高效行政,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监管效能。要清正廉洁,厉行节约,严格执行各项廉洁从政规定,切实树立良好的监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