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湖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博湖县统计局
[调研报告]
第五十七期(总第304期)
2008年10月24日
博湖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博湖县工业经济在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工业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挺进,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也暴露了部分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本人针对近年工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博湖县2007年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我县自建县以来,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在农副产品加工、电线电缆和人造板制造等产业领域,为县域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生产增速较快,工业总产值跃过3亿元大关,达到30363万元,同比增长25.2%,工业增加值793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8.0%。全县共27家工业企业和211家个体工业生产单位,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GDP)81034万元的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 1 业产值23236万元、增加值5676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76.5%、71.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及产业活动单位完成工业产值4085万元、增加值1189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13.5%、15.0%;个体工业完成工业产值3042万元、增加值1065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10.0%、13.4%。近五年工业增加值变化及2007年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见下三图所示: 2002-2007年工业增加值变化图 单位:万元************7-37.528.6479410.2483146.***.77930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增减相对%60.050.040.029.630.020.010.00.0-10.0-20.0-30.0-40.0-50.02007年博湖县工业产值图2007年博湖县工业增加值图个体工业 1065万元,占 13.4%规下及产业单位1189万元, 占15.0%规下及产业单位4085万元,占13.5%个体工业3042万元,占10.0%规上企业23236万元占76.5% 规上企业 5676万元,占 71.6%工业产销衔接较好,2007年完成销售产值28836万元,同比增长20.4%,产销率为95.0%。产品出口为我县工业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全年出口交货值15080万元,同比增长3.6%,占销售产 2 值的52.3%。从主要企业统计的产品来看,近八成产品实现增产,番茄酱43387吨、钢芯铝绞线854吨、人造板33357立方米、辣椒酱3340吨、铜材(杆)155吨、白酒(折65度商品量)231千升,分别同比增长17.6%、63.3%、0.6%、3.2%、100%、30.5%。
二、2008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运行的特点及全年工业预计 因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近八成,在全县工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08年前三季度,我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下降、销售上升、企业利润整体实现扭亏增盈,规上工业经济运行忧喜参半,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工业生产总量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475万元,同比下降9.7%,工业增加值484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15.5%。累计生产主要产品铜材(杆)417吨、人造板21500立方米、分别同比增长541.5%、3.9%,番茄酱27930吨(部分产品未入库)、钢芯铝绞线360吨,分别同比下降27.8%、34.9%,因我县工业经济受后两种产品影响较大,从而引起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量呈现下降态势。
(二)工业销售产值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4010万元,同比增长20.1%,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5554万元,同比增长75.3%,轻工业销售产值8456万元,同比下降0.5%,重工业销售增速显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销率为75.8%,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盈亏相抵后实现了扭亏增盈。由于番茄加工行业利润拉动作用明显,番茄酱销售价格看涨,番茄加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351万元(同期亏损278万元),前三季度利润增幅较大,成为拉动我县规上工业整体扭亏增盈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079万元,同比增长 3 41.0%,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7785万元,同比增长23.0%,利润总额904万元(同期亏损809万元),实现了扭亏增盈。
(四)原料紧缺,番茄加工行业发展暂遇挫折。因今年天气影响,番茄原料单产减少近5%,种植面积也下降近6%,番茄原料总产量同比下降约25%,加之周边县市番茄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并抢购番茄原料,使得原料收购竞争激烈,原料紧缺成为制约我县番茄加工企业生产发展的“瓶颈”,设备不能满负荷运转,大部分番茄加工企业已于9月20日前陆续停产。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番茄酱27930吨,完成工业产值14481万元,分别同比下降27.8%、20.9%。从整体看,番茄加工行业运行欠佳,发展暂遇挫折。
分析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经济运行的情况,展望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发展趋势,有利因素一是重工业特别是铜材(杆)线缆将加快马力生产,二是新建企业如红多多公司、江皓工贸公司、宏傅食品公司、众合源公司生产效益突显,三是农副加工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不利因素主要是原料紧张。综合各种有利、不利因素,我县工业经济预计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县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约3.14亿元,同比增长约3.5%,工业增加值约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左右,工业生产总量和增加值仍将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但完成工业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尚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产品产量增长的有:辣椒酱约3450吨,人造板约35000立方米,铜材(杆)约500吨,供热量约15万百万千焦,分别同比增长3.2%、4.9%、122.6%、19.5%;主要产品产量下降的有:番茄酱约31784吨,钢芯铝绞线约500吨,分别同比下降27.6%、41.5%。
三、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好转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县企业制度建设渐趋完善,企业综合竞争能力逐步提升,但由于 4 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县工业企业运行中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才能促进我县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深度、广度不够。有些企业、行业和部门对发展工业经济认识及信心不足,对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足,特别是对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缺乏了解,创新观念不强,工作力度不大,导致工业经济明显成为我县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
(二)原始投入不足,企业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强。工业经济原始积累和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因素。近年来,我县私营经济和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私营企业和小企业总体规模小、起步晚,一般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受原料供应制约影响较大,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偏弱。
(三)流动资金短缺,企业贷款难。企业原始积累小,流动资金十分紧张,特别是小规模贷款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和金融部门在资金方面协调困难较大,使大部分企业难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同时,贷款手续繁杂,办理时间过长,使部分季节性加工企业难以保证正常生产。
(四)部分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创新能力差,管理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没有技术开发能力,企业技术水平差,与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难以适应。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再加上作坊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存在,导致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是部分工业行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于缺乏对市场的科学判断,投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产品结构趋同,低层次恶性竞争加剧,企业规模不大, 5 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三是企业营销方式落后,生产经营不稳定,风险意识差,企业生存空间狭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与建议
发展工业经济是突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弱点的重要手段。以“特色兴博湖”为主题,以“工业强县”为目标,解决生产、流通、消费方面的问题,解决培植工业税源、扩大就业等问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转变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促使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今后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坚持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把工业经济作为博湖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力量来抓;扩大招商引资,坚持项目带动,加大工业投资,进一步拓宽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域,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坚持保护合法权益,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坚持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工业经济提供服务、监督和管理,引导其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提高素质,健康发展。
(二)发展工业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发展氛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应当首先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做文章,认真清理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旧体制、旧观念、旧模式、旧框框中解放出来,切实摆正工业在博湖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为工业经济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生存空间。优化工业投资环境既包括基础设施、生产条件、资源供给等硬环境,更包括观念导向、法治水平、人文心理、社会氛围等软环境。一 6 是应尽快完善工业(园)区规划,在工业(园)区内进行合理布局,为工业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创造载体,增加推动力,让相似或相近的产业、企业相对集中,既便于设施配套,又便于形成规模,便于自由竞争,更有利于企业形成集团,发展壮大。二是完善工业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措施,依法规范政府、部门、企业行为,减少随意性,做到依法办事、照章办事、服务企业,杜绝对企业的粗暴干预和随意处罚。
3、引进工业项目,扩大工业投资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挖掘县域资源优势,兴办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策划和包装等一批工业企业项目。同时加大铜材(杆)线缆、泥炭项目投资生产,实施人造板行业的改造,加大南山矿产的开发,增强“湖泊资源”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的能力等。
4、加大引导企业的科学管理力度。引导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按照国际、国内通行的规则,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获取各种认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专业人才,增收节支,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5、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广、有发展前景的优势骨干企业,实施扶优扶强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部分企业贷款担保问题。探索多种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资金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和盘活民间资金,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企业信用观念,创造企业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6、大力推进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工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按照利 7 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关系,使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工业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壮大能力。
(撰稿: 周洪涛)8
第二篇:泗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泗阳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张长青谷文白 王华季林章 1112
(1泗阳县王集镇政府,2泗阳县农业委员会,江苏泗阳 223700)
作者简介:张长青(1976-),男,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
摘要:本文阐述了泗阳县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了泗阳县林下经济的发展,要加强行政引导,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宣传,通过参观和培训等多渠道的推广手段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典型示范、规模带动,推广多种林下经济种养模式;搭建“公司+农户”平台,积极完善林下经济经营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对策建议;泗阳县
泗阳是中国意杨树的发源地,于1975年国内最早成功引种推广南方型杨树,2003年被国家林业学会授予“中国意杨之乡”称号,2011年被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县”称号,被江苏省林业厅评为“江苏省林业产业先进县”;目前全县拥有杨树成片林4万多公顷,黄河故道37km和沿线的0.33万公顷集体林,形成森林自驾游特色旅游项目,农田林网7.1万公顷,公路绿化450km,杨树保存1.2亿株,活立木蓄积量600万立方米,年林木生长量约150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 47.8 %,居全国平原地区之首,杨树产业已成为泗阳支柱产业之一。泗阳县林下经济现状
1.1规模分布及经济效益
众兴镇林下种植蒲公英、白术、芍药、桔梗、夏枯草、天南星等中草药1100亩,干货亩均产量达100公斤,亩均产值达6000元;临河镇、王集镇林下中草药种植2500亩,其中王集镇林下种植黄蜀葵蒲公英1000亩,共建成林下中草药基地1200亩,干货亩均产量达350公斤,亩均产值达1500元;泗阳农场林下种植紫苑500亩,年亩产干货约300公斤,年亩产值3000元左右;旱半夏200亩,生长在郁闭度大于0.7的杨树林地,亩产干货约150公斤,年亩产值1.5万元左右;林苗圃基地种植蒲公英和天南星,面积200亩,每年割叶2-4次,每次割叶收入400-500元,3-4年后挖根,每亩一次性收入6000-7000元;天南星亩产干货300公斤左右,目
前售价每公斤15-20元。杨树博物馆丹皮种植面积为200亩,套种在郁闭度0.6以下的杨树幼中龄林内,年亩均产值3000元以上;八集乡、众兴镇林菜种植4500亩,利用林地间作花生雪菜种植,示范推进杨树-双季雪菜-花生种植经营模式,每年每亩间作效益收入达5000元;苏羽生态禽业林下养鸡100亩,建设12个标准化鸡舍,利用林间杂草和种植牧草,每年生态草鸡存栏达10万只;苏食集团林下占地120亩规模饲养生猪,年出栏生猪10多万头。
截止2013年5月泗阳县林下中草药种植达2.4万亩,林下菌菜种植10.8万亩,林下畜禽养殖25万亩,生猪120万头、山羊38.5万只、鸡鸭鹅1660万羽、兔52万只。
2现阶段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开发规模小,发展不平衡
泗阳县目前的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受资金、技术、市场和林地流转等因素制约,各乡镇发展林下经济,除林下养殖外,其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规模普遍较小,存在发展不平衡,小面积示范和零星发展的多,集中连片和规模经营少,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2.2目前尚无明确而具体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奖补资金
当前林下经济的发展,虽然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能够用于林下经济发展的奖补资金,尚无出台明确而具体优惠扶持政策,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投入资金缺乏等问题,致使林下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2.3龙头企业加工业及服务体系不配套,市场风险大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前信息、产中服务、产后销售的全面全方位服务体系支撑,而我县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在农资供应网络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不健全,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发展林下经济,则市场风险大,产品附加值不高,销售渠道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引发损害制约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建议
3.1加强行政引导,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组织引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科学规划,精心指导,及时出台具体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奖补资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引导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下经济的投入新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加强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引导,落实责任,加强目标考核,奖惩兑现,不断研究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把林下经济产业做强做大,成为富民富县的产业。
3.2加强宣传,通过参观和培训等多渠道的推广手段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应用广播、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林下经济成功种养模式,提高对林下经济的认识;组织种植大户及各乡镇林业技术员参观、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知识和管护水平;林业部门和林下经济研究机构,可通过编印技术指导手册、走村串户的开展技术服务、宣讲林下种植的优点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工作的开展。
3.3典型示范、规模带动,推广多种林下经济种养模式
因地制宜的开展种植、养植典型示范试验,把引种试验到示范推广,最后到大面积种植,科学模式稳步推进,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不断升级;为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不同林份、土壤等环境条件,按照宜药(材)则药、宜牧则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畜禽养殖、中药材种植和食用菌生产等经济项目,推广林粮模式、林油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药模式、林游模式等多种林下经济种养方式;在新造林地可以套种油菜、黄蜀葵、雪菜、花生等;在中幼林地可采取套种蒲公英、双孢菇、茶树菇、草菇、香菇、夏枯草等;在成材林地也可采用套种天南星、半夏、牧草和养殖四季鹅、山羊等畜禽。
3.4搭建“公司+农户”平台,积极完善林下经济经营体系
加快引进和培植相关龙头企业,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与药材加工企业联络,推广林下种养“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户与企业签订了种养、加工、销售合同,形成基地生产和加工利用一体化,订单生产、保底收购,实现一业多赢,大力推进由特色模式向优势产业转变的力度,为林下经济开辟新的局面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明普 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林产工业,2011,(3)
【2】 洪大伟 林改后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及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12,(11)
第三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 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 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 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银行控制不住地方政府逼迫商业银行扩大投资的冲动。因此,中国现在非常强调,要把稳定币值放在货币政策的首位。
(三)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2003年为4.3%,虽然在理论上判定可以属于充分就业的范畴(失业率不超过6%),但若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则2003年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8%左右,大大超出了充分就业所限定的失业率水平。若进一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则中国的失业问题更加严峻。200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人,其中有1.3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约1亿人进城打工,其余2.6亿人务农,即从事第一产业。但按人均经营1公顷地计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高达1.4亿人,约占第一产业劳动力总量的28.6%,即农村隐蔽性失业率高达28.6%。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失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所以,中国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3年中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商品进出口额都是逆差,累计逆差总额为112亿美元。..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比价由5.7∶1降低到现在的8.28∶1,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使商品贸易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02年 中国商品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进口额为2952亿美元,顺差为304亿美元。..2003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顺差为255亿美元,比2002年顺差减少49亿美元。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2003年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都有上百亿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约有150亿美元的逆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大量吸引外资,1979~2002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23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463亿美元。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高达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35亿美元。与量利用外资的情况相反,中国现在对外投资额却很少,到2003年底累计对外投资额不足1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较多,2003年底外汇储备高达4033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世界第二位。2003年中国外债规模为1936亿美元,除长短期外债比例指标为39.8%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外债风险指标皆在安全线以内。中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汇率波动幅度现在仅为±0.3%,但中国汇率近几年来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态势。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值为8.62∶1,2003年就提高到8.28∶1。中国现在准备扩大 汇率波动的幅度,改变汇率形成机制,实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并积极推进亚洲货币合作和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有片面认识,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种看法值得探讨。因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形成主要是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中国外资企业的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2002年已高达52.2%,中国劳动力成本现在仅相当于日本的3%,故不存在所谓低价产品“倾销”的问题。总之,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突出和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下面就简要分析这三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或失衡问题,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集中体 现出来:
1.产业结构。2003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为14.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为..52.9%,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为32.3%。这种产业构成,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太“重”,第三产业的比例太“轻”。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50%,第三产业就业量仅占劳动力总量的近30%,这更能说明第一产业太重、第三产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2.投资与消费结构。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构成中,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8.2%,资本形成率却高达39.4%;2003年按生产法的估算,中国最终消费率约为52%,资本形成率约为48%,这说明中国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调问题。
3.城乡结构。衡量城乡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率反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8%,这说明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过多,城乡之间存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人民币,农村居民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1 ∶1,2003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扩大到3.2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力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603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834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3 ∶1,这个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大,说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消费水平太低。
4.区域结构。目前中国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这种差距已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并为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以北京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为例,2002年北京人均GDP为27746元人民币,重庆为6353元人民币;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852元人民币,重庆为10960元人民币;北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399元人民币,重庆为2098元人民币;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2亿元人民币,重庆为736亿元人民币;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为534亿元人民币,重庆为126亿元人民币;北京进出口商品额为267亿美元,重庆为20亿美元。
5.产品技术结构。目前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足1%,由此造成中国对国外高新技术和产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只能在生产中获取低廉的劳务费。6.国际收支结构。2003年中国对外依存度,即商品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高达60.7%,这说明中国对利用外资和对商品进出口的依赖性过大。因此,中国必须下决心扩大对外投资和拉动内需,这是调节国际收支结构的根本性措施。(二)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据测算,在2000~2005年中国按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量)为0.14计算,中国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约800万个,而实际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下岗职工)每年约为2300~2400万人,就业岗位缺口为1500~1600万个。可见,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2.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呈下降趋势,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
年为36%,2001年为30%,2002年为26%。
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有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2003年中国有9820万农民进城务工,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处于半失业状态。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现实经济增长不是节约型的,而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即所谓粗放型的。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各国GDP总和的4%,但是,中国却消耗了钢材2.6亿吨,占全球钢材总产量的25%;消耗了原煤15亿吨,占全球原煤总产量的30%;消耗了水泥8.2亿吨,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5%;消耗了石油2.5亿吨,日均消耗石油占世界日均消耗石油的7%;耗用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用电总量的10%。现在中国每万元(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除了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之外,中国现实的增长模式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在中国有些地方的政府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增长牺牲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基本对策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要有效推进中国经济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即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以妥善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一)投资政策。
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都需要投资拉动。政府的投资往往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即使在公共领域的投资,政府一方面应明确产权和事权,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广场、大马路,重复建设和工程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着眼于扩大就业,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使之成为“第一基本建设”。
(二)财政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的要点:一是扩大财政购买支出,包括搞基础设施建设和给公务员长工资;二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支出;三是增加税收。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只体现于支出方面,并在实践中引发了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的问题。2003年中国财政部国债发行总额为404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为5.5%,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不超过3%的安全线。因此,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不能长期化,而且必须加以改进。改进的基本思路:一是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调整税种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
(三)货币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要点:一是降低利率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增加消费信贷,尤其是住房和汽车贷款;三是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但在实践中,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解决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仍有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助学贷款太少、就业贷款难搞、房地产贷款泡沫化程度高等问题较为突
出。因此,要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尽快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自由浮动,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
建立创业板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为有效抑制通胀,中央银行必须完善基础货币的调控机制和传导机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四)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中国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科教产业、信息化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为先导,有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的跨跃式发展,并最终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绿色的)的比重。不仅要大力发展金融、电信、商务、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宾馆饭店等行业。同时,中国应在第三产业中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 性工作制,并对在职职工过多兼职问题和超法定劳动时间问题进行有效限制。中国应有效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可采取“西民东移”的办法,鼓励西部的农民向东部大城市转移。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竞争意识及其行为方式。中国应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长期坚持发挥各地优势的原则,坚决打破区域经济的封锁与垄断,确保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间的自由流动。中国应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外资外贸政策。
中国应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鼓励内资企业到国外就地生产与销售,并实行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有效减缓外贸摩擦。同时,中国应放弃在国内对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对外资企业真正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应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 基础上,加快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同东盟国家和日本、韩国的合作,积 极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第四篇:清远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进了宪法,明确了个体私营企业的社会地位。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写进了我国的宪法,从法律保障上进一步给广大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吃了定心丸、撑了腰,极大地促进了我市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本文就我市个体和私营企业在发展中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谈谈看法。
一、清远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建市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个体和私营企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摆上了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根据我市的实际,制定了《清远市加快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规定》。各县、市、区政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每年都进行一次评选、表彰和奖励先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使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少数企业规模明显扩大,一些企业的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截止2004年3月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66648户(不含持有临时营业执照部分,下同),从业人员102735人,注册资金157900.52万元,户平均注册资金2.37万元;私营企业2584户,从业人员42596人,注册资金518742万元,户平均注册资金200.75万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有580户;500—1000万元的有125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96户;1亿元以上的有1户。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社会就业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成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效渠道。全市有14.5万多人从事个体私营光彩事业。去年,全市的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收5亿1千多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0.1%。有些市、县、区个体私营企业的纳税金额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半壁河山。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成为全社会成年人(不含国家公务员)都可以参与的行业,成了百姓经济。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人员等高学历人员,已经选择了这个行业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这是对我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极大贡献。
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表现在主观方面的问题有:
(一)个体私营企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中以上学历的不到一半。他们比较难以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二是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个体工商户大多数是家庭式管理,“夫妻厂”、“夫妻店”、“兄弟姐妹店或厂”,小打小闹,缺乏创新能力和做强做大的竞争意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小生产者思想;大多数私营企业生产经营面窄、产品的档次低、品种单调、技术、设备落后,有的还停留在小作坊的手工操作上,没有能力和水平做强做大自己的企业。
(二)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有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同时为了牟取非法利润,又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提供劣质服务;有的不讲信用,偷税漏税、故意拖欠货款和贷款。还有一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怕增加经济负担,欺骗政府有关部门,少报雇佣的从业人员,侵犯自己员工的合法权益,不给或少给他们买社会保险。表现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个体私营企业档案的统计资料中,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填报的从业人员的人数要比其开业后实际雇请的从业人员人数少得多。
表现在客观方面的问题有:
(一)党和国家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落实还不是很到位。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24日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广东省委、省政府在1999年8 月18日、2003年3 月19日先后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2003年9月29日又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十二个配套文件,但在实际运作上有相当部分还难以兑现。如在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关政策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方面,还未能做到一视同仁,没有形成公正、平等的政策法律环境。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进出口配额、组建股份制企业及上市的政策、法规还没有修订完善,而对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又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政策、法规,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规定和措施具体执行起来往往偏向经济实力较强较大或者有关系的私营企业,大多数小企业则难以享受。如果这些企业需要支持,只好花钱走后门或者挂靠其他有条件享受的企业名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有些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虽然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性,但偏爱大的私营企业和自己关系好的企业,对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则停留在口头上和文字上的支持、关心。多数个体私营企业只能靠自身滚动发展,他们既没有过去国有企业可以得到政府领导的支持关照,也没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那样的贷款优惠,更没有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便利条件。由于缺乏公正、平等、便利的资金市场,个体私营企业用于投入生产经营的资金往往要以高于国家银行的贷款利率向亲朋筹借而来。
(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一是有的政府部门把个体私营企业当作是块肥肉,总是想方设法向他们伸手收取费用,虽然收取的费用上缴财政,但他们仍可得到比例分成的好处。在基层,社会乱摊派的现象较为普遍,因为人缘熟悉不好拒绝,也不便投诉,这种行为较难发现,更难得到有效的制止。二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仍然难以得到保护。虽然《广东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已颁布施行,但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被侵犯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他们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后,有的为谋求安全,只好忍气吞声,甚至采取破财消灾的不当做法借以躲避。
(三)行业发展不平衡。由于政府对民营投资的产业政策指导不够,清远市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业,投资工业方面也多数集中在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并且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的行业为主,经营领域不宽,经营形式较为传统。这种情况,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四)个体私营投资进入领域仍然存在“禁区”。民营资本在市场准入方面仍存在政策或人为设置的“禁区”,一是投资从事电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进入的很少。二是从事金融、通讯、医疗卫生的也不多。三是从事轿车等大型制造业的基本没有。
(五)个体私营企业开办的前置条件设置仍然很多,而且苛刻,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他们的发展。如消防部门规定,经营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都要办妥消防设施验收合格才能允许领取营业执照。而镇政府所在地以上的城市,过去建的房屋和街道普遍不符合今天的消防要求,街道上甚至还没有消防设施,个体私营企业要开业却无法得到消防许可。在这些老地方经营的企业,他们进行企业检验时也碰到消防问题而无法通过年检。即使现在的房屋建筑已经按照消防要求建设了,但在一幢楼房的首层里租用一间作经营场所,消防部门不管他经营什么商品或从事何种行业,都一律硬性规定要办理消防审批手续,尚未开业就要花这么多钱进行消防设施建设。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大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要一视同仁对待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各级政府要抓紧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措施。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才能更实在地支持他们的发展。
(二)加强对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宣传指导,组织、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调整好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行企业的整合和发展,解决企业间的过渡竞争和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异的问题。清远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清远以生物制药、纸业、电子、陶瓷、建材、化纤,“名、优、稀、特”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等企业或产业作为全市工业和高科技的发展重点,因此,要增创清远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必须注意引导个体私营企业转向重点发展的工业。
(三)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要进一步深化国有银行体制改革,修订和完善投融资政策,改变国有银行投资方式的“感情偏好”,把符合贷款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都纳入信贷计划管理之中,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要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支持组建私营中小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社区银行,加大面向个体私营企业的投资力度。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使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互动推进,相得益彰;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创业投资及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运行机制。
(四)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让个体私营企业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行政许可法》即将实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培训,也都在抓紧清理原来制定的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政策和部门规章。当前和今后就是要坚持除国家法律禁止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营的商品和行业外,其余一律放开经营。
(五)切实保障个体私营经济的
第五篇:清远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进了宪法,明确了个体私营企业的社会地位。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写进了我国的宪法,从法律保障上进一步给广大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吃了定心丸、撑了腰,极大地促进了我市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本文就我市个体和私营企业在发展中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谈谈看法。
一、清远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建市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个体和私营企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摆上了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根据我市的实际,制定了《清远市加快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规定》。各县、市、区政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每年都进行一次评选、表彰和奖励先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使我市个体私营企业得到了健康持续的发展,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少数企业规模明显扩大,一些企业的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截止2004年3月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66648户(不含持有临时营业执照部分,下同),从业人员102735人,注册资金157900.52万元,户平均注册资金2.37万元;私营企业2584户,从业人员42596人,注册资金518742万元,户平均注册资金200.75万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有580户;500—1000万元的有125户;1000万元以上的有96户;1亿元以上的有1户。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社会就业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成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效渠道。全市有14.5万多人从事个体私营光彩事业。去年,全市的个体私营企业上缴税收5亿1千多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0.1%。有些市、县、区个体私营企业的纳税金额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半壁河山。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成为全社会成年人(不含国家公务员)都可以参与的行业,成了百姓经济。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人员等高学历人员,已经选择了这个行业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这是对我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极大贡献。
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表现在主观方面的问题有:
(一)个体私营企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一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中以上学历的不到一半。他们比较难以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二是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个体工商户大多数是家庭式管理,“夫妻厂”、“夫妻店”、“兄弟姐妹店或厂”,小打小闹,缺乏创新能力和做强做大的竞争意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小生产者思想;大多数私营企业生产经营面窄、产品的档次低、品种单调、技术、设备落后,有的还停留在小作坊的手工操作上,没有能力和水平做强做大自己的企业。
(二)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有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明知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同时为了牟取非法利润,又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提供劣质服务;有的不讲信用,偷税漏税、故意拖欠货款和贷款。还有一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怕增加经济负担,欺骗政府有关部门,少报雇佣的从业人员,侵犯自己员工的合法权益,不给或少给他们买社会保险。表现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个体私营企业档案的统计资料中,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填报的从业人员的人数要比其开业后实际雇请的从业人员人数少得多。
表现在客观方面的问题有:
(一)党和国家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落实还不是很到位。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24日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广东省委、省政府在1999年8 月18日、2003年3 月19日先后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2003年9月29日又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十二个配套文件,但在实际运作上有相当部分还难以兑现。如在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关政策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方面,还未能做到一视同仁,没有形成公正、平等的政策法律环境。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国有企业投融资、进出口配额、组建股份制企业及上市的政策、法规还没有修订完善,而对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又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政策、法规,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规定和措施具体执行起来往往偏向经济实力较强较大或者有关系的私营企业,大多数小企业则难以享受。如果这些企业需要支持,只好花钱走后门或者挂靠其他有条件享受的企业名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有些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虽然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性,但偏爱大的私营企业和自己关系好的企业,对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则停留在口头上和文字上的支持、关心。多数个体私营企业只能靠自身滚动发展,他们既没有过去国有企业可以得到政府领导的支持关照,也没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那样的贷款优惠,更没有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便利条件。由于缺乏公正、平等、便利的资金市场,个体私营企业用于投入生产经营的资金往往要以高于国家银行的贷款利率向亲朋筹借而来。
(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三乱”现象时有发生。一是有的政府部门把个体私营企业当作是块肥肉,总是想方设法向他们伸手收取费用,虽然收取的费用上缴财政,但他们仍可得到比例分成的好处。在基层,社会乱摊派的现象较为普遍,因为人缘熟悉不好拒绝,也不便投诉,这种行为较难发现,更难得到有效的制止。二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仍然难以得到保护。虽然《广东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已颁布施行,但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被侵犯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他们的合法权益被侵犯后,有的为谋求安全,只好忍气吞声,甚至采取破财消灾的不当做法借以躲避。
(三)行业发展不平衡。由于政府对民营投资的产业政策指导不够,清远市个体私营企业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业,投资工业方面也多数集中在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并且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的行业为主,经营领域不宽,经营形式较为传统。这种情况,很难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四)个体私营投资进入领域仍然存在“禁区”。民营资本在市场准入方面仍存在政策或人为设置的“禁区”,一是投资从事电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进入的很少。二是从事金融、通讯、医疗卫生的也不多。三是从事轿车等大型制造业的基本没有。
(五)个体私营企业开办的前置条件设置仍然很多,而且苛刻,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他们的发展。如消防部门规定,经营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都要办妥消防设施验收合格才能允许领取营业执照。而镇政府所在地以上的城市,过去建的房屋和街道普遍不符合今天的消防要求,街道上甚至还没有消防设施,个体私营企业要开业却无法得到消防许可。在这些老地方经营的企业,他们进行企业检验时也碰到消防问题而无法通过年检。即使现在的房屋建筑已经按照消防要求建设了,但在一幢楼房的首层里租用一间作经营场所,消防部门不管他经营什么商品或从事何种行业,都一律硬性规定要办理消防审批手续,尚未开业就要花这么多钱进行消防设施建设。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大力构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要一视同仁对待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各级政府要抓紧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措施。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才能更实在地支持他们的发展。
(二)加强对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宣传指导,组织、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调整好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行企业的整合和发展,解决企业间的过渡竞争和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异的问题。清远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清远以生物制药、纸业、电子、陶瓷、建材、化纤,“名、优、稀、特”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等企业或产业作为全市工业和高科技的发展重点,因此,要增创清远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必须注意引导个体私营企业转向重点发展的工业。
(三)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要进一步深化国有银行体制改革,修订和完善投融资政策,改变国有银行投资方式的“感情偏好”,把符合贷款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都纳入信贷计划管理之中,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要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支持组建私营中小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社区银行,加大面向个体私营企业的投资力度。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使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互动推进,相得益彰;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创业投资及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运行机制。
(四)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让个体私营企业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行政许可法》即将实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培训,也都在抓紧清理原来制定的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政策和部门规章。当前和今后就是要坚持除国家法律禁止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营的商品和行业外,其余一律放开经营。
(五)切实保障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切实保障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的人身权、私有财产权。
(六)进一步改进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服务与管理。一是要强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经济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二是要强化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做到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公平竞争。三是强化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监管,严厉查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四是充分发挥个协、私协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教育广大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爱国、敬业、守法、自律,不做损害国家利益、损害消费者利益、损害自己利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