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生命宣言—追寻可持续发展项目
项目生命宣言—追寻可持续发展项目
项目生命论,就是将项目看作一个生命的存在,它具有生命的特征,能够适应自然与环境,与自然和环境追求和谐,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应融于自然之中,在自然中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并能适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自我。项目是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命应由人类的生态智慧催生、并与自然环境共同赋予,其生命周期根植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远智慧。倡导项目生命论,旨在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人类发展模式,追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进而为解决人类迫在眉睫的巨大的生态灾难、以及为解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提供资粮。危机人类文明数千年进程几乎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奋斗史。人类为了争取适于自己的生存环境而适应自然,了解自然,改造自然。自工业革命以后,人在与自然的争斗中终于占到了上风,科技带来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使得人类终于建立起了繁盛的现代文明社会。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城市代替了原有的田野和乡村,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在地球表面纵横交错,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交往距离大大缩短,高科技的通信手段更使整个人类社会成为了一个整体。人类早已实现了登月,甚至开始对宇宙的产生和消亡进行研究;人类已经勘破了遗传的秘密,甚至能够按照自己心意改造和创
造物种。人类文明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繁荣和强大,似乎确实证明了人类就是地球的主宰,能够随心所欲的予取予求。但是自然似乎并没有接受人类的统治地位,它以它的方式顽强证明着人类社会只是整个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资源耗用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失去平衡,从而反噬人类自身。自二十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益严重,空气、水源严重污染,酸雨和臭氧空洞出现,各种新型疾病在人群中蔓延,人类的生存条件在恶化。更为可怕的是,在人类不经意之间,可供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已接近枯竭。以水这种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为例,据统计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40%的人缺乏基本卫生设施,至本世纪中叶,全球60多个国家的70亿人口将陷入水资源供应严重匮乏的困境。而目前现代社会倚为支柱的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种占能源消费约90%以上的传统能源,据BP集团发布的《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显示,以目前的消耗速度。世界石油仅供生产41年;全球天然气仅供开采63年;全球煤炭埋藏量可开采231年。而据美国能源部资讯署的预测,1999—2020年全球能源总消费量将增加60%.当一切耗尽后将会如何?生存在一个没有资源、没有基本的空气和水、物种灭绝的荒漠化地球上的人类,倒要应付900吨半衰期达数万年的核废料以及数以百亿吨计 的固体垃圾和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环境污染和破坏直接毒害着每一个生存着的人的机体,而资源的枯竭则使整个人类面临着二世而亡的危机。虽然危险已迫在眉睫,但是被现代文明的繁华迷住双眼的人类,在经济的刺激下,在唯我独尊的自大中,仍在疯狂发展、盲目发展。而传统的唯以GDP为衡量指标的发展模式,竟将这种失去理智的做法看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莫非人类文明只能像一部失控的列车,不可遏制地冲向自我毁灭吗?求索早在上个世纪即有各类环保组织、环保人士纷纷向世界呼吁保护环境,遏制污染,停止破坏性开发,然而和者甚众,收效寥寥。一方面环保观念尽人皆知,另一方面疯狂发展我行我素。何以如此?不外乎以下原因:首先,目前的环保大多是针对已有的破坏和污染,是事后的一种补救性措施。而污染和破坏的发生,必然有相应的得利者。要使既得利益者放弃其已有的收益改弦更张,无异于虎口夺食;其次,环境保护不能脱离人类发展的主题,环境和资源问题乃是人类发展这一前提下产生的问题。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发展是其根本利益之所在,片面强调保护而要求人类放弃文明回到茹毛饮血,那是不现实的。因此要解决好环境和资源问题,必须和人类的现实利益现实发展相结合。环境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的概念,能否先谋发展然后再回头整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呢?也曾有人幻想过通过现代技术
构建一个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美国即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耗费巨资建立了一个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封闭空间“生物圈二号”,希望通过人造环境实现独立的生态系统,然而很不幸,失败了——人类目前的技术尚无法使人不依赖自然独立生存。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不正视自然问题,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际社会对地球生存环境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先发展后治理到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过程。从联合国1973年发布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至2002年《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一步步向我们昭示出这种思想发展的轨迹。随着全球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的统一和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其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通过认识、解释、反演、推论等方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把人的发展与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同资源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全球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其实质就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控和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通过舆论引导、观念更新、伦理进化、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政府规范、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
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历程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发展思想的一次觉醒,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时代的降临。圣地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住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关键点就在于项目上。项目是人类在实现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之所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组成;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也是通过一个个项目运行的过程与结果体现的;同时,项目也是经济活动中能够被约束和管控的具体指标。可以说,项目向上则作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向下则关乎一方民众,正是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所在。每一个项目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决定了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项目实践,首先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方能得到自然的认同。其中修建于战国时期的千古一绝都江堰,经数千年风霜历久弥新,独步中外,可称为个中典范。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当年李冰为解每年岷江泛滥之祸,率众建成此堰,化害为利,2200年来造福于整个成都平原。此乃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可称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都江堰何以如此出类拔萃,卓然不群?一,有其实效,造福于民。与其同时之营建造物,或为一时排场享乐,或为军事构建。一旦朝代更替则
化为丘墟。而都江堰泽及万民,所以代代修葺,保存至今。
二、匠心独运,耗费低廉。两千三百年的都江堰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项目,必然是造福天下人的项目、可持续千秋万代的项目。要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赋予一个项目以生命,使其在诞生之初即与自然、与社会交流互通,作为自然与社会的有机部分共同成长和发展。项目是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实践方式和过程,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点和交汇点。人与自然是融合还是对抗,就是发生在这个作用点和交汇点上。而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开发建设实践行动是能够与自然环境达成默契,实现统一与和谐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我们指明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都江堰的历史实践、都江堰之魂——李冰精神,给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实践提供了知解无碍的经典巨著,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和将要遭遇的诸多难题,都可以在这个项目圣地得到启发和求解。当前人类正处于可持续发展这个历史性长征的起跑线上,人类发展观念正处于新的觉醒时期,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见与未知的项目,将由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去谋划、规划、决策,去开发和建设,项目生命理念应该也必须成为项目建设的思想起点,“做利济天下的项目,做千秋万代的项目,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命永续的项目”应成为每个项目参与者的最高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和未来的项目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可持续发展大厦的基石。项目生命是人类主导并与自然界共同孕育的,项目生命力是人类主导并与自然界共同赋予的;项目作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作用于自然界的基础单元,项目的生命力首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的,是人类的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生态智慧决定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改变并升华项目观、改变并升华自然观、改变并升华发展观,是人类创新发展模式,自觉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权利和责任,人类自觉修正、升华发展观、自然观和项目观是必由之路,并随发展实践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基于以上的共识,基于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在此宣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计划。建立项目生命论坛,打造面向世界的公众参与平台公众参与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建立和谐社会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建立论坛可保证社会各界对项目的知情权、参与权,通过论坛对项目的构思、战略、诉求、政策、法律各方面与企业、政府进行良性的互动和思想碰撞,甚至形成一套有效的项目孕育模式和形成机制。向全世界宣传李冰与都江堰,让四川成为项目建设的圣地,建立都江堰-可持续发展研究咨询机构都江堰仅被看作古迹或文明遗产,这是远远不够的。都江堰并非僵死的遗迹,而是正在运行的富有生命的项目。对于这个历经两千多年的奇迹,应不吝笔墨向
世界推广、宣介。要使四川-成都-都江堰成为世界项目建设者心中的圣地。对于泽被后世的伟大设计者李冰,更应作为可持续发展哲学思想的先知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先驱为全世界所传承。应汇集专家学者建立专门的机构,对都江堰、李冰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研究、升华,完善项目生命理论,供全人类共同分享。该机构还应承担对项目生命理论的推广工作,以咨询的形式直接为项目提供帮助,促进更多“都江堰”式的项目破壳而出。建立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征集储备平台项目的生命力,往往是在项目的构思、谋划的初始阶段即已决定。把握项目孕育源头至关重要,它决定着项目的生命周期,决定着项目对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建立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征集、储备、孵化平台。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有重大影响;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项目,都应在面向社会公开的前提下提前征集,供政府、专家、公众共同评判,以确保项目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社会的和谐和人类发展进步的需要设立中国的诺贝尔奖-“李冰奖”,缔造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对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造福大众的生命力项目,必须加以扶持和鼓励,将设立专门奖项奖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践者——优质项目的提出者和参与者,应使其千古留名,与先贤同列。
要使“做利济天下的项目,做千秋万代的项目”成为一种责任和荣誉,铭刻在所有项目建设者心中。要让“李冰奖”成为诺贝尔奖一样的国际殊荣,体现人类文明的伟大建树并激励后人不懈追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随着这一美好的观念和追求能为越来越多的朋友和仁人志士所认同和接纳,我们终信吾道不孤。
第二篇:温室栽培可持续发展项目计划书
第八届衡阳师范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项目计划书
项目名称: 温室栽培可持续发展项目
项目成员: 刘磊、刘钰娴、李媛
学院名称: 数学与统计学院
联系电话: ***
指导老师: 胡立军
项目类别:
■“互联网+”现代农业
□“互联网+”制造业
□“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
□“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
□“互联网+”社会服务
目录
一、项目意义 2
二、发展规模 3
三、可行性分析 4
• 温室养殖禾苗是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4
• 温室养殖禾苗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4
• 温室养殖禾苗是当今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的需要 4
四、经营条件 5
• 交通条件 5
• 土壤条件 5
• 水源条件 5
五、风险分析 6
• 禾苗带病虫 6
• 温度控制不合理 6
六、项目总结 7
摘要: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我决定建设一个大棚养殖基地,培养禾苗和鱼苗,企业将登记注册成个体工商户,拟设企业名称为鱼禾满湘,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实现各地政府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品质的宏伟目标,为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而做出伟大的贡献。
1一、项目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冲击日益增多。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 三农” 问题。而粮食问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和农民权益保护问题一起,是当前“ 三农” 问题的五大核心问题。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影响当代中国粮食安全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正在显现,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我们这个项目有三个意义:
1)解决了当代有些农民在家无法出去工作或者因为身体不便多行动的烦恼;
2)可以稳定每年的收成;
3)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2二、发展规模
温室栽培建设总占地初期规划40亩地大小,泥土分层设计,泥土上层养殖禾苗,中层有一层泥土,下层是一片水塘,可以发展养殖渔业。
棚内设计的带有红外线等设备,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含氧量等,确保禾苗和渔业的正常生长发育,在种植禾苗之前,对种子先进行一次检查,查看哪些谷子不能长成禾苗,从而提高禾苗成活率,定期检查禾苗内是否存在稗草。
我们主要采用高科技技术进行培养,不会产生废水、废气等排放物,也不会采用喷洒农药等方式,对环境是有严格要求保护的。
计算出禾苗培养用地面积之后,再进行禾苗成活后移植所占地面积,即可得到总占地面积。
棚内养殖禾苗建成后,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给环境和人体带来的危害,还可以同时让人们发展渔业,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工作力,在家的老人、妇女也可动一动,不再是闲在家里,还可以保证收成。
3三、可行性分析
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粮食安全隐患问题层出不穷,不同粮食的品种推广日趋加快,先进栽培管理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禾苗的成活率,也提高了粮食的生产效率,同时带动了渔业的发展,增强了渔农业的时效性。
随着社会快速的城市化发展,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但同时存在了越来越多的粮食安全问题。前几年的转基因大米等,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而温室养殖禾苗,不仅可以保证粮食的安全性,还能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和影响,也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不仅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造成很大压力。而 当前影响世界粮食市场和粮价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了五个方面: 气候因素、耕地因素、技术因素、人口因素、政府因素。倘若温室养殖禾苗成功,那么会给我们国家带来不少的便利,也会对世界的发展带来好处。
4四、经营条件
温室养殖地会在比较好的环境内,离高速公路会有点距离。但现在农村内都修有公路,所以运送种子过来不会是很大问题。
秧苗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营养一般都是从床土中吸收的,秧苗根系进行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也来自土壤,而且根系的呼吸作用与床土的温度、湿度、酸碱度及通气性均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床土水分过少,秧苗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易老化;如果水分过多,在温度较高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易徒长,而且容易引起烂根等问题。其次,与成长的植株相比,秧苗的根、茎、叶等都较小,一株秧苗所吸收的水分和养分的数量也较少,但由于苗床中秧苗的密度较大,而且生长速度快,所以,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秧苗从土壤中所吸收的水分和养分的总量是很大的,故要求苗床土必须肥沃且持水量大。另一方面,为了既保证秧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又不至于养分浓度太高,应该使苗床土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土壤酸碱度当面而言,在制作苗床、准备营养土时,应注意土壤的酸碱度,将其调整到适宜的水平。
可发展无水栽培,也可发展有水栽培,均可发展。
5五、风险分析
温室培养禾苗也存在一定性的风险。
在大棚内中培育的禾苗,育苗环境的好坏及育苗流程是否严谨决议了禾苗质量。假如在培育时种子消毒或病虫害防备等措施不力,很可能培育出带着病虫的禾苗,这种禾苗定植后易呈现死苗现象。比方枯萎病,尽管多在结果期发病,但因为其潜伏期较长,很可能在育苗时就已经侵染。若是运用未经消毒处理的基质或重复运用的穴盘等,有可能在苗期带着根结线虫的虫源,定植后会快速发病。
高温与低温,对禾苗成长而言都是逆境。如果在禾苗定植时期正处于高温阶段,过高的气温或地温均会对禾苗产生晦气影响。过高的气温会导致蒸腾量加大,当禾苗吸水不足时,易呈现萎蔫乃至干燥逝世的状况。过高的夜温导致昼夜温差小,禾苗呼吸效果激烈,积累的干物质少,更简单呈现徒长。
6六、项目总结
本项目最终的目标,是提高我们的粮食产量,解决我们的粮食安全隐患问题,带动渔农业的发展,给更多的人带来财富。为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解决贫困地区的饮食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进步,让更多人了解到互联网高科技的好处与便利。也为了响应党的十六大做出一份贡献。
第三篇:龙山中心小学教学点项目可持续发展计划
龙山中心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可持续发展计划
我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施工、安装调试工作已结束。为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配送的教育教学资源接受和播放设备的最大效益,促进教学点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展教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可持续发展,现作出如下计划: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1.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做好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工作,把管理和应用纳入学校管理体系,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努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组 长:校长 副组长:教导主任
组 员:电教管理员、总务主任、各班主任 2.健全制度。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各项制度统一制作并上墙,切实保证设备管理与应用有序化、常态化。
二、规范管理,完备资料 学校按照“班班通”的模式,建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台账资料。
1.规范档案建设和资料管理。
学校及时收集资料,认真整理归档。(具体台账资料分别为:①设备登记册;②各项制度;③使用记录;④维修记录;⑤培训资料;等)
2.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管理员负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并且使计算机水平高的老师熟悉基本的设备维护。
3.强化设备的安全防护工作。
管理员和班主任必须做好设备的防盗、防尘、防潮、防火、防触电等维护工作,认真做好防毒、防黄等有害信息入侵等常规工作。
三、强化培训,普及应用 1.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和方案,加强对使用教师的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够熟练使用设备,使骨干教师能够掌握基本的设备维护。学校的校本培训偏重于本项目,认真做好每期培训,并将培训资料分期整理。具体培训资料为:①主讲教师课件、讲课稿;②签到簿;③培训现场照片④培训登记表。
2.强化普及应用。鼓励教师积极利用设备,组织优秀课件评比大赛,健全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教师对数字点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的使用率,要使设备发挥最大效益。
四、培训内容 1.班班通设备的安装。2.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3.系统的简单维护。4.设备的维护。
5.课堂教学演示文稿制作。
第四篇:舞动生命追寻梦想
舞动生命,追寻梦想 广济学校
魏启弘
距绵竹市城区西南方向17公里处,有一个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的小镇——广济镇。绵竹市广济学校就座落在这里,我是这所学校里的一名教师。怀揣着童年的梦想,中师毕业后,我就在任教。如今,新的校舍,新的环境,新的梦想,在这里起飞。
走进学校,目之所及的是优雅宜人的环境,高大坚固的校舍。学校由江苏省昆山市对口援建,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校舍全框架现浇,总投资2742万元。有《广济学校重建碑记》(节选)为证:
“重生新校,江南风韵,门庭敞亮,典雅古朴,室亮廊宽,屋宇掩映,雕塑石碑,匠心石墙,绿树成荫,相映成趣,溪流似带,环校潺潺,一流校园,叹为观止。”
校园内,树木花草生机勃勃,而顾炎武雕像、名人名言木牌、来自全国各地书法美术名家的作品、教职工的书画摄影十字绣作品,把学校装扮得格外美丽。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0日临终前为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字幅,珍贵无比。
走进学校,先进的校园文化给我们隐形的翅膀。它包括“厚德广才,报国济世”的办学思想,“用爱心、责任、智慧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的办学思路,“科学管理、师德高尚、环境优美、设备先进、质量上乘”的办学目标,“尚德笃行,知行合一”的校训,“修身治学,感恩奋进”的校风,“敬业、爱生、立人、朴教”的教风,“立志、守信、乐学、善思”的学风,“在美的旋律中成长”的办学特色等八个方面。
走进学校,生命的力量蓬勃生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本职也,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先锤炼自己。学校教职员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技能大赛、优质课竞赛、课题研究、优秀论文评选等,并取得诸多奖项。走进课堂,我们的老师精神焕发,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走进学校,生命的力量蓬勃生长。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是生命在舞动。雄壮的国歌声中,国旗冉冉上升,一双双小手,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颗颗激动澎湃的心。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广播操、跑步、锅庄舞、拍手歌、踢踏舞、兔子舞„„课堂上,或静静地聆听,或踊跃地发言,或热烈地讨论,或激烈的争论,或动手实践操作,或朗朗的读书声,或优美动听的歌声„„校园仿佛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周三的活动课、周六的乡村少年宫,是孩子们学习和展示才艺的好时机。开设有美术、书法、器乐、鼓号、舞蹈、合唱、经典诵读与阅读写作等特长班,学生覆盖率达90%以上。聘请本校有特长的老师、大专院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或民间艺人担任辅导教师。学校成立了“琼花少儿艺术团”,合唱队、舞蹈队经常参加市县比赛,多次获奖。图书室是许多孩子下课就想去的地方,那里藏书丰富,阅读的兴趣在这里得到延伸。最让孩子们乐于参
与的,每年一次的“六一”和“运动会”。“六一”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竞争激烈的小歌手比赛,成为新队员的荣耀,各级“三好”“优干”“优秀队员”的表彰,生动有趣的游园活动;“运动会”有盛大隆重的开幕式、热闹激烈的田径比赛,且不说场上的运动员们,单是做啦啦队员,都是很快乐的。
走进学校,生命的力量蓬勃生长,因为这里有我们温暖的家——学校工会。替教职工维权,关心、关注、慰问困难教职工等工作自不在话下,组织开展全员参与的多种活动也让大家记忆犹新:徒步远足、趣味体育、乒乓球比赛、登山、团体操、锅庄舞、新春联谊„„
在这样的学校里生活和工作,是我童年的梦想;在这所学校里加倍努力,育好人,教好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广济的教育做出新的贡献,是我新的梦想。心若在,梦就在!
第五篇:追寻生命的足迹
追寻生命的足迹
“平坦的路上,脚步固然轻巧,行程固然悠闲,宁静的溪水旁却留不下记忆的脚印和成长的足迹。泥泞的路上,脚步虽然拖沓,身子虽然疲惫,融融的月光下却镌刻了厚重的足迹,即使被岁月抚平了,依然可以留下深刻的凹痕。”
人生似海,波涛汹涌铸造了它的壮丽;人生似山,高耸入云成就了它的绝美。如果海失去了波涛汹涌,也就失去了它的壮丽;如果山失去了高耸入云,也就失去了它的绝美;而人生如果失去了挫折与磨练,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最清晰的脚印是走在最泥泞的路上的。是啊,平坦的路上,脚步固然轻巧,行程固然悠闲,宁静的溪水旁却留不下记忆的脚印和成长的足迹。泥泞的路上,脚步虽然拖沓,身子虽然疲惫,融融的月光下却镌刻了厚重的足迹,即使被岁月抚平了,依然可以留下深刻的凹痕。人生不就是这样一条路嘛:没有挫折与磨练,又怎样留下精彩与光辉的时刻?没有苦难与逆境,又怎样凸显生命的足迹呢?
我们走在人生大道上,都曾拥有过一个纯洁而美好的愿望,那就是——留下些什么,为后人所用,而这个“什么”就是指生命的足迹。纵观历史的长河,有哪一个被我们记住的人是不走在泥泞的路上的呢?
霍金——他却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近乎全身瘫痪。连医生也曾失望的告诉他,这种病最多只能活两年。他是凭着怎样顽强的意志力,坚强地活了下来,并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呢?
海伦·凯勒——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视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使她仿佛置身于黑牢里无法摆脱。她在那个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是怎样为自己创造出光明、文字和语言呢?
贝多芬——二十六岁开始失去听力,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要知道,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他是怎样用那颗丰富的心灵创造出一首首流芳百世的乐曲的呢?
从泥泞中走过,经历坎坷后才会出现开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泥泞中走过,留下的是永不褪色的足迹!
潮起潮落月缺月又圆
花开花谢春去春又归
只留一片足迹在人间
宁围镇中初二:宁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