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探讨
新形势下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探讨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第14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一号文件大量关注乡村旅游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提出允许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可以看出,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在平衡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关键词:新形势;中央一号文件;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
1.发展背景分析
1.1农业发展背景
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基于农业农村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财力紧张,对农村投入增幅明显回落;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有效供给不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极限,绿色生产缺失、国外低价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竞争力不足、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新动能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竞争力不够。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
1.2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中国乡村旅游虽然时间很短,伴随规模的快速扩大,转型速度很快,已开始呈现多层次、综合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一批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众多旅游景区中独放异彩。例如,黄山市以旅游立市,为实现该市“三最”(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目标,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目标是把乡村旅游业作为该市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新突破,使之成为“黄山旅游’'之后又一世级的品牌。
2.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村发展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推动了城乡经济的融合;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可见,二者是互利互惠的关系。
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一是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剑欢?是可与加快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成为一些地区的旅游优势和品牌。三是可使乡村旅游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样板,成为实现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形成特殊产业,减少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3.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乡村旅游强调当地社区和农民的参与,通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就是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
3.2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极不充分,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总量剩余,也有季节剩余。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再业。例如,在节假日展开的乡村旅67睁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既保证了农民在农月羁时也能够获取收益,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也消除了不安定隐患。
3.3提高农业附加值
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适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3.4改善农村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部分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美化洁化、道路改善、住房改造、卫生厕所建设、活垃圾处理等生活细节的处理,从而使当地居民客观上享受到现代化生活。
3.5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
在旅游过程中农户必然参与到游客的高品位精神神追求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些地方为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接待礼仪、外语口语会话和其他旅游服务知识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4.结论
本次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其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进行: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践行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从新政策不难看出,国家将加大对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的政策支持。实践证明,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条有效途径,旅游也是为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寻找平衡的最好工具。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一直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主力,是经济逆势增长的板块之一。乡村旅游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最佳产业的核心抓手。乡村旅游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要的产业途径之一,而乡村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与机会,但目前对二者互动关系的研究较少。如果能对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加以利用,这对乡村旅游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篇:乡村旅游领跑 城乡一体化大发展
龙岩旅游总体规划新途径:乡村旅游领跑 城乡一体
化大发展
——山合水易以“福建龙岩新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为例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
在当前,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起步前进的背景下,很多旅游的规划要求的不仅仅是达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尤其对于政府来说,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乡村旅游发展了,新农村也建设起来了。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恰好就是这样一种理念的旅游规划者,诸多的落地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福建龙岩新罗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很好的诠释了这样一个过程。
新罗区是福建龙岩市的主城区,周边被永定土楼、古田会议遗址等全国知名文化景区以及江山美人、龙崆洞等自然景观所包围,主城区与其它区域发展联系紧密,正处于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积极响应福建提出的“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新罗区旅游产业亟待突破和升级。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接到委托之后,认真讨论了新罗区的规划方向,认为应该将其改造为以生态、养老、创新为主题,以宜居、创业为主要功能的新型旅游城市。项目分析
新罗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曾有过龙川晓月、登高独秀、虎林松涛、双井流泉、紫金晴雪、奇迈岚光、九猴叠嶂、东宝春云等八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新开辟了龙硿洞、江山风景区、适中土楼、万安梅花湖、东肖森林公园、云顶茶园、天宫山、紫金山、等新景点。新罗区目前区域内有47个风景区(点),各景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差异较大。
根据新罗区旅游资源的富集度、对外交通的便捷度以及旅游发展基础,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将新罗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为:一环,一心,四区,其
1.一环:新罗多彩旅游环线; 2.一心:商务度假及集散服务中心;
3.四区:滨水休闲度假区(北部),生态宜居体验区(西部),创意文化展示区(南部),郊野休闲拓展区(东部)。
项目重点产品设计
本次旅游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的产品包括一个多彩旅游环线,四个工业旅游展示中心,五旅游度假小镇,五个奢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五个国际级标准汽车营地,六个特色养生度假组团,九条休闲商业街,十个商务会议接待酒店,十二个乡村旅游基地。
在新罗区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山合水易新罗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将其打造成为“第三代旅游新城”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以养生度假、会展商务、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为主要导向的四大功能特色,形成四大产业导向功能。同时在新罗区独特的资源和环境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双十”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聚集和十大综合体项目的带动,新罗区的旅游发展将实现大跨越的发展,实现在龙岩乃至整个福建的突破。我们期待新罗成为城乡一体化及小城镇发展的典范,未来成为中国第三代旅游新城的领跑者。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充分了解新罗的资源与特色之后,恰当定位,在产品的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就业与生活需要,在整体布局方面,全局性的考虑到了新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为新罗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三个一体化”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抓手。
关键词:现实途径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尽快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进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出台的一个个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一整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事关农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密集出台,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跟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进入“黄金期”,粮食年产量站上历史新台阶;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几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大多数农村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面临不少挑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动,将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关键词:“三个一体化”
广西正处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立足广西实际,以“三个一体化”为现实抓手。
一是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错位发展、重点突破原则,通过整合资源,扶持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后劲的县率先发展壮大,在加大提升县域中心城镇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实施以工带镇、以商活镇、以农稳镇、以文兴镇,打造一批特色名村名镇,扩大新农村连片建设区域。鼓励大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坚持以产带城、以城兴产,建立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与互动发展的导向机制,加快城乡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和生产要素对接,建立完善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推动市域、县域产业梯度转移,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以引进大企业和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广泛的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实现城乡总量扩张、产业升级,形成一个工业项目一个骨干企业带动一个区域发展、安置一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形成一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新格局。建立城市帮扶农村产业发展机制,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集聚。大力发展面向“三农”、城乡双向辐射的第三产业,鼓励城市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向中小城镇、农村社区布局或建网布点,促进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延伸农村产业,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而当今农村基础设施普遍滞后是制约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突出瓶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尤为必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覆盖全域、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城乡道路网络建设,加强城乡交通与综合交通统筹,努力达到城乡共享交通设施与运输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乡水电气供应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生态林、水源地保护、江河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及城市工业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程,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以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农业、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业的发展,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灵活转续,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户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帮扶。加强县区、乡镇、村文化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文化中心(室)、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引导城市文化体育组织到农村拓展服务。
同时,还要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围绕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增强融资能力,提供金融支持。
(作者为广西自治区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南宁市签约理论专家)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开始发生了新变化。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小。但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原因
(一)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二元经济矛盾,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我们现在所推动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之前启动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同的,当时的概念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和无限的扩容,而本次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的空间,也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分拆与重塑的过程。现在农民工进城,但他们并没能真正的融入城市,每年春节又出现返乡客流这种人口的不正常流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享受不到城市的待遇,没有城镇的医疗保险,他们建了很多高楼大厦自己是没法住的。农村发展滞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的、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对于建设新农村也不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的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都转移到北京、上海是不可以的。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使农民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由于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占中国人口3/4的是农村人口,实际上我们3/4还在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
(一)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
双向的城乡一体化不是仅仅以城带乡那么简单,需要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方面要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比如城市的相关发展项目应向农村延伸或转移,也可在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城乡一体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另一方面农村要提高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比如农村要制定向城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根据本地资源的特点,选准与城市对接的项目,以便于城市产业的延伸和转移。就统筹城乡发展来说,强化政府服务职能,重在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对农村服务的职能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涉农信息服务、涉农项目会办服务、政产学研协作服务、涉农人才培养服务、银企合作融资服务等等。目前应高度重视这几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以项目推进服务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专项资助计划。如就秸秆处理而言,政府可以用科技项目推进的办法来促进秸秆还田或秸秆能源的综合利用。二是要着力搞好面向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服务,建立布点合 理的专业技术站所,形成能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 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打造面向农业现 代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向农村延 伸,并完善涉农金融担保制度,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 主,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并鼓励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 金融组织。
(二)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
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关键是要落实 好强农、惠农、富农的相关政策。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 给。”现代农业是农村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现代农业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为此要注重打造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发展良好、辐射带动有力、功能布局合理、公共产品配套、生活设施齐全、城乡面貌清新、农民安居乐业、城乡 一体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园区带动高效农 业、设施农业、设计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投资,将土地流转给有投资能力的农业生产大户和有金融机构支持的农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要将农民原有分散的联产承 3 包地,通过流转向专门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集中,改变一家一块田或一家几块田的零 散生产经营状态。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 保证农民的利益,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 中增加权益收入。(三)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城乡两方面都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要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业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更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在切实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要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 4 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第五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以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发展
yn.offcn.com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以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发展
破解逃离尴尬 唤醒内心眷恋
——以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发展
曾经的乡村很古朴也很简单,有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乡村意境;有着“袅袅炊烟长,朗朗书声扬”的耕读传统;有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家国情怀。然而,如今的乡村,由于发展的迟滞,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成为人们逃离的对象。与此同时,又因为城市的种种问题,生发出无限眷恋。因此,唯有以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发展,才能破解逃离乡村的尴尬,唤醒内心乡愁的眷恋。
破解逃离尴尬,唤醒内心眷恋,需要让人们在乡村更有获得感。长久以来,人们逃离乡村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发展迟滞,过去贫困落后的村庄,仿佛遭遇了诅咒一般。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市与乡村所拥有的资源、政策不一致,直接导致在乡村辛勤劳作一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抵不过城市打工就能轻易获得的收入高。更有甚者,一句“寒门难出贵子”的心酸道出了乡村教育发展落后的惨痛现实。乡村与城市巨大的发展差距是导致人们逃离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乡村的发展也在逐渐突破,崭露头角,却从中衍生出新问题:唯金钱至上和亲情淡漠的现实,让人们再次心酸逃离。因此必须进一步推动一体化进程,让人们更有获得感,才能破解逃离的尴尬。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破解逃离尴尬,唤醒内心眷恋,需要让人们在乡村更有归属感。乡村是身体和心灵的美好家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是文人笔下诗意栖居安放乡愁之所。而如今,那些承载着记忆与乡愁的老建筑正被拆除,乡村干净清澈的河流,正遭受污染„„重庆渝中区的老城墙,象征着重庆母城温柔和煦和坚韧,如今却只能在图文集中看到曾经沧桑的容颜,怎能不令人叹惋乡关何处?记忆中的“有机”村庄,伴随不正确的发展观而变成“无机”村庄,垃圾围城,这样乡村又怎能让人眷恋怎能让人不逃离呢?因此必须要让人们更有归属感,浙江大力加强文化古村落保护“修旧如旧”,让古村落被合理利用,让民族后代有家可回。无独有偶,重庆丰都启动文化保护,挽救了濒危建筑,亦让我们的情感有了安放之处。
破解逃离尴尬,唤醒内心眷恋需要让人们在城市产生融入感。城市虽然发展快,但压力大,城市病问题严重,于是人们又重新眷恋着乡村,渴望乡村更有尊严和轻松的生活。此番逃离又眷恋,归根到底就是城镇化推进不彻底,并未完全实现人的城镇化,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后,涉及到的医保、教育等资源不均衡,人们越来越迷茫,扎根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尽管北上广深创新户籍落户办法,但仍让从乡村流向城市的人们望而生畏,有距离感。因此唯有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资源公平才能让人们在城市立下脚跟,进而找到情感依托。人们在逃离乡村和城市间的犹豫徘回,其实质就是发展不均衡、不科学,才又显得乡愁渐浓。相信当我们理清发展思路,推动城乡一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体化解决发展困境后,一定能够避免逃离乡村的尴尬,唤醒内心对乡村最纯真的眷恋!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官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