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农村政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 2.强化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3.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
1.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
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省、市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一部分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投资投劳兴建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适当补贴。继续落实好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0%以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要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提高投资效益。
4.严格保护耕地。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建立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备案和年度核查制度,加强基本农田日常监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实行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责任追究。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办法,抓紧制定并实施新的征地补偿标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5.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及我省的《实施办法》,做好土地延包工作,切实解决延包不到期、随意收回农户承包地、“两田制”等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尽快实施农村土地承包微机化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农户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防止片面追求土地集中。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主权。
6.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搞好农村中小学教材印刷招标试点,降低教材价格。认真落实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农村报刊订阅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坚决杜绝“三乱”,严防农民负担反弹。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有关部门要尽 快制定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省里选择部分县(市、区)对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发展公益事业实行补助试点。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7.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坚持全省确保基本农田8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粮食总产700亿斤的粮食生产“三条底线”。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省级粮食“双增工程”,搞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带。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大粮食产销衔接力度,确保优质优价。加快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深耕深翻、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应用新型生物有机肥,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努力培肥地力。
8.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认真实施《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带。不断调整优化果品、蔬菜、茶叶、花卉等优势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培育和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牧草等新型高效特色产业和产品。加快推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名牌产品,进一步增强我省农业的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
9.做大做强畜牧业和水产业。加快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安全饲料生产体系、重大动物疫病检测预警和预防控制系统。组织实施包括奶牛良种在内的畜禽良种繁育补贴。继续搞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落实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加强规模养殖和畜牧小区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队伍,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上山东”建设。大力推进渔业结构调整,扩大海珍品养殖规模,搞好疫病防治,加快培植海珍品和名优淡水产品的规模和品牌优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一批名特优无公害渔业生产基地,支持发展远洋捕捞。落实好渔业国债项目配套资金,加大对公益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海域综合整治,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建设渔业生态保护区。继续落实专项资金,促进渔民转产转业。
10.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靠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建立 多元化、多层次的食品工业体系。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对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加快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餐饮娱乐、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落实扶持政策,调动广大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积极性。搞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11.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各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努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发展农村劳务中介组织,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继续组织实施好“西输东接”工程和“南下北上”行动,着力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免费为农村劳动力开放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出国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给予小额信贷优惠政策。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力争年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以上。
三、深入实施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的“三化”联动战略
12.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行贷款贴息,将30个经济欠发达县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也纳入扶持范围。各金融机构要探索新的银企合作方式,积极改进和加强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兼并联合和资产重组,到各地建基地、办工厂、搞联营。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联接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鼓励农民以生产要素入股,参与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农民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结。增加财政扶持资金,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要充分发挥好供销社的作用,积极推进供销社体制改革,搞活经营机制,带动农民致富。
13.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以实施“山东省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绿卡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名优产品,增强我省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扶持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认证管理体系。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整顿规范农兽药经营销售市场,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 质量监督。继续整合检验检测资源,统筹布点,统一检测标准,力争3年内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各级政府要对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给予重点扶持。
14.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多元化。坚持多元化格局,主攻国际市场和国内中心城市,全方位开拓农产品市场。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建设的同时,把建设农产品产地、销地批发市场、农产品超市以及期货市场作为重点,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完善济南、青岛、潍坊三大农产品市场平台。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和会展经济,鼓励农产品直接进超市,鼓励农产品营销企业在大中城市搭建山东农产品展示交易窗口。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继续采取扶持措施,加强农产品出口加工区和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5.搞好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山东水网建设,集中力量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胶东调水、黄河标准化堤防、治淮东调南下续建等骨干水利工程按计划实施。切实抓好列入国家规划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力争年内完成28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搞好大汶河、洙赵新河、东鱼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实施好在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全面推进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运转有效、收费合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16.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预算内经常性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债资金要增加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土地出让金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突出发展节水农业,重点搞好田间防渗工程配套,扶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从2005年起,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和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进行补助试点。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搞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责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用足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对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
17.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以治水改土为重点,加快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加大盐碱涝洼地的开发整治。抓好湖区、蓄滞洪区、黄河南北展区和库区移民村的改造。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步伐。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作为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的增长点,新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重点投向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的地区。继续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18.加强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突出抓好荒山、荒地、荒滩,沿路、沿河、沿海和环城绿化,继续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等林业工程,完善农业生态屏障,推进生态省建设。积极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名特优经济林、苗木花卉等林业生产基地。切实防治耕地和水污染。巩固、扩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
19.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省级科技投入要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深化农业科研改革,大力促进农业科研机构转型转制,鼓励引导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联合,组建科研、生产、推广与应用一体的联合体。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对农业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农业领域的工程中心、良种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
20.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继续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的扩繁与推广。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扶持科技示范户,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到位率。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扩大重大农技推广专项补贴规模。启动实施省级“重大农业技术发布与推广行动”,在成熟技术成果中筛选确定20项重大农业技术,进行重点推广。进一步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21.加快建立新型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育部门、农 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互补充、运转高效的新型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实行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的有关政策,促进科技人员收入与农民利益紧密挂钩,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服务“三农”。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22.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新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搞活农村投资市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小型水库、河道工程等小型水利设施和海域滩涂、山场林地等产权制度改革。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政府核发产权证。对业主开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要给予一定扶持,并规范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规范程序,依法操作,坚持公开招标,公平竞争,保证公正性和透明度。要切实保障集体利益,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保证集体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23.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大商贸、大市场的要求,加快新型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运销合作组织和流通中介组织,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营销中的作用,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重视发挥供销社在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气象工作要加强对农业的服务,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从2005年起,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整车装运鲜活农产品车辆,在全省范围内减收或免收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过路过桥费,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鼓励有资质的粮食购销和用粮企业到产区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完善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正确引导市场粮价走势,保持粮价合理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确保农资价格基本稳定。
24.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要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 围,支持农业,服务农村。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落实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60%以上、县及县以下有吸储业务的金融机构新增储蓄存款的50%以上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在探索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
25.积极推进乡镇配套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对乡镇人员编制实行省级总量管理,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只能减少,不能增加。按照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开的原则,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加快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乡镇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配套的约束机制。积极探索采取鼓励创业、再就业安置、货币补偿、身份置换、社会保障等办法,分流超编人员。加强县乡财源建设,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镇正常运转。
七、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
继续搞好农村“路水电医学”建设。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继续搞好乡村道路改造。在解决历史性缺水人口吃水困难的基础上,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争取3年内全省80%以上的村庄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加大投资力度,改造完善农村电网设施。加快县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继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落实中小学公用经费,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逐步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兔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新增扶贫资金要重点支持贫困乡村发展教育事业。搞好农村计划生育,鼓励晚婚晚育,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大力推广“一地三改”户用沼气等生态农业技术,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7.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救济制度,把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组织实施好全省第二期重点扶持乡镇三年扶贫开发计划,切实用好扶贫贴息贷款,积极开展贫困农户小额贷款试点。
八、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28.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把“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为处理新形势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指导思想,作为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工作,积极建立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做到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推动”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要制定规划,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9.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努力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搞好村“两委”换届选举,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加大“一人兼”和交叉任职比例,减少村干部职数。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本领和自觉性。各级要切实解决好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问题,通过转移支付确保村干部基本工资、村办公经费和五保户供养等基本支出。在增强基层经济实力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展化解乡村集体债务试点。
30.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行党员议事、村民议事和民主理财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搞好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第二篇:农村政策
农村政策法规
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农业法指农业法典,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对于农业领域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3.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4.人身权,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能分离的非财产权利5.开垦土地,是指以垦殖为目的开发土地,即开垦荒地为耕地用于农作物的种植。
6.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决策以及组织这些决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制度和形式,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
7.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是指承包方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彻底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与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
8.耕地,是指人们经常进行耕耘并能够种植、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土地。
9.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法所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包括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0.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接受经营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市场主体。
1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联结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产品多次增殖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1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方将其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的部分或者全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于第三人的行为。
13.物权,是指权利主体直接管理和支配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14.遗嘱继承,是指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合法有效遗嘱继承遗产的继承方式。
15.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6.渔业,是指捕捞、养殖和加工水生经济动植物区的水产品的产业。
17.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可以对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18.继承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依照法律规定或遗嘱指定而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民事权利。19.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0.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经过承包方之间自愿协商一致,将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
21.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民事主体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
22.村民自治决策权,就是村民会议对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拥有直接决定权。
23.占垦平衡是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的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24.土地登记,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将土地的权属、用途、面积等情况登记在专门的薄册上,同时向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颁发土地证书以确认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法律制度。
25.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当事人
接受的意思表示。
26.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是以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户家庭为单位,人人有份的土地承包。
27.定金,是指当事人一方在合同成立后、履行前,依照约定时间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以作为合同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抵作价款或者收回。
28.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29.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30.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和军事设施用地等用地。
3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是指承包方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与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成员,由受让方对承包方承担约定的义务,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
32.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自然要素。如土、水、矿物、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阳光、空气等等。
33.监护,是指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由具有监护资格的特定的自然人或组织予以监督、保护的制度。
34.土地整理,适宜工程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改善,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占用现状进行调整与治理,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措施与手段。
35.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二、简答题
1.草原统一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1)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2)以现有草原为基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3)保护为主、加强建设、分批改良、合理利用;(4)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2.目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五大问题。
(1)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一些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高;(2)农村卫生投人不足;(3)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高素质人才匮乏,(4)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滞后,机构管理水平低;(5)农村合作医疗面临许多间题,一些地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日益突出。
3.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1)占有权。是指对财产实际控制的权利。占有权分所有人占有和非所有人占有。(2)使用权。是指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按照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对财产进行有效地利用的权利。(3)收益权。是指在物上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它是所有权的一种独立权能。(4)处分权。是指对财产依法进行处置的权利。包括事实上的处分(消费)和法律上的处分(转让)。
4.结婚的禁止条件有哪些?
(1)禁止直系血亲结婚。直系血亲范围具有包括父母子女之间,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2)禁止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具体包括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堂兄弟姐妹之间,叔、伯、姑和侄女、侄子,舅、姨和外甥女、外甥。(3)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5.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民主原则。民主原则要求:村民在权利上具有平等权;村民自治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村民自治在参与上具有直接性;村民自治在效力上具有效益性。(2)自治原则。自治原则体现于:村民自己办理自己的事;村民实现各种自治权利;村民中绝大多数人的自治。(3)法制原则。一是依法推进,日益完善;二是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三是依法办事,有序运行。(4)党的领导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接受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的,保证农村长治久安。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分别是什么?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2)农村社会发展目标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7.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特点是什么?
(1)承包方是特殊主体,在家庭承包方式中,发包方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是村民自治组织,而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2)承包关系期限长,为了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耕地、草地、林地的家庭承包分别规定了30年、30年到50年,30年到70年的承包期限。(3)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属性,首先,承包经营权的取得方式由法律规定,其次,承包经营权的内容由法律规定;第三,承包方可以直接行使承包经营权并取得收益,第四,承包方享有基于承包经营权的请求权,有权排除他人对其行使承包经营权的干涉,使承包经营权具有了对世权的性质。(4)适用以公平为主的原则。
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1)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年;(2)草地的承包期限为30至50年;(3)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至70年,(4)种植特殊林木的林地,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期还可以延长。
9.我国渔业生产方针是什么?
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10.共有的特征。
(1)共有的主体是多个公民、法人或其他主体;(2)共有的客体即共有物是特定的物,它可以是独立物,也可以是集合物,(3)共有人对共有物按照各自的份额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或者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4)共有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权类型,而是一个所有权归几个人享有的权属状态。11.义务教育实施的保障措施是什么?
(1)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包括全日制小学和普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形式简易小学或教学点、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工读学校等(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设置应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人学。(3)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省级政府制定学校的经费开支定额,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开支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等,(4)义务教育的经费。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筹措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5)义务教育的师资。
12.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联接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产品多次增值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13.农产品行业协会有哪些主要特点?
(1)行业协会是非经营性的社团组织,要进行社团法人登记;(2)协会是以某种农产品为纽带组织的,不是综合性的;(3)协会一定要依法成立。(4)协会一定是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愿依法成立的,不是也不应当是官办的。
14.如何减轻农民负担?
(1)禁止非法收费、罚款、摊派。(2)不得向农民集资和非法在农村进行达标、升级、验收活动.(3)不得违法摊派税款及以其他非法方法向农民征税。(4)不得对农村中小学生非法收费。(5)不得侵犯农民在土地征用、占用时的合法权益。(6)不得强制农民接受服务。15.我国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及形式。
(1)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2)森林、林木、林地的权属有三种形式:一是国家所有权二是集体所有权)三是个人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
16.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什么?
(1)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2)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3)统筹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水平;(5)统筹城乡投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
17.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公序良俗原则。
18..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 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
19.土地成本经营权包括哪些具体的权利?
(1)适用承包地的权利,即实际利用承包地的权利。承包方有权依法适用承包地,在承包地上进行耕作,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2分)(2)生产经营自主权。承包方有权在承包地上依法自主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自主决定种植什么作物、种植多少作物等,不受其他组织和各人的干涉。(2分)(3)产品处置权.承包方有权自主处置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售产品的数量、价格、方式等,发包方不得干涉。(4)收益权,即获得收益的权利。承包土地上产生的合法收益,包括出售农产品的收人、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收益以及其他收益,归承包方所有,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剥夺。(5)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权。
20..《婚姻法》第18条规定,为夫妻一方财产的情形有哪些?(1)一方的婚前财产;(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父或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21.农业市场化的要求与现行经济体制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2)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3)农业效益比较低的问题日趋明显,农民收人增长趋缓,城乡居民收人差距重新扩大;(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5)农业产业分割、部门分割,严重妨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基本含义是什么?(1)他们可以依法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财产权和其他各项权利,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需要;(4分)
(2)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有权通过行政的或者司法的救济手段,获得国家的保护;(3分)
(3)任何侵害他们权利的违法行为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3.解决农村教育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1)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使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3)提高教育资源的利川效率,重视农村教育的质量。(4)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农村成人教育。(.5)积极推进到等教育改革,降低其对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
24.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
(1)为成员提供生产、产品营销、市场信息、技术、业务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2)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
(3)代表本行业提出农产品贸易救济措施的申请。25.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1)建立农业资源区划和监测制度(2)保护耕地质量(3)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沙化土地(4)保护森林资源(5)保护草原资源(6)保护渔业资源(7)保护农业生物物种资源(8)保护农业环境
2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有哪些?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2)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3)流转的期限应当限定在承包期内(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5)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27.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占垦平衡。任何依法进行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占多少耕地就负责开垦多少耕地,不仅数量相同,还要质量相当。(2)开垦验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开垦耕地计划,监督占用耕地的单位按照计划开垦耕地或按照计划组织开垦耕地,并进行验收。
28.简述民法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方式。
(1)请求确认所有权(2)请求返还原物(3)请求排除妨碍(2分)(4)请求停止侵害(2分)(5)请求恢复原状(1分)(6)赔偿损失(1分)
29.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
30.《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1)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2)规范和调整土地承包经营关系;(3)保障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1.草原权属的形式有哪些?
(1)国家所有权。《宪法》第9条第一款规定:“草原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3分)(2)集体所有权。《宪法》规定,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草原,属于集体所有。(3分)(3)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对于草原的使用权。《草原法》第10条规定:“国家所有的草原,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2分)
32.简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1)鼓励晚婚晚育。(2)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3)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4)少数民族地区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制定。(2分)
33.我国农业税制改革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取消农业特产税,将原有的农业特产税分并人农业税;逐步减征农业税,五年内取消农业税。(3分)第二步,通过对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农产品征收增值税的方式,“部分转移”原来的农业税负担;采取同一规范的进项抵扣办法实现“部分转移”。(3分)第三步,对农产品加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2分)
34.如何减轻农民负担?
(1)禁止非法收费、罚款、摊派;(2分)(2)不得向农民集资和非法在农村进行达标、升级、验收活动;(2分)(3)不得违法摊派税款及以其他非法方法向农民征税;(1分)(4)不得对农村中小学生非法收费;(1分)(5)不得侵犯农民在土地征用、占用时的合法利益;(1分)(6)不得强制农民接受服务。(1分)
35.如何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问题?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这是我国保护耕地的基本方法。《土地管理法》规定了新增加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措施。(4分)
(2)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不减少,是指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的综合措施,保证我国现有的耕地的总面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具体办法包括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少实行省级政府负责制等。(4分)
36.简述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一方面为了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分)
根据《草原法》的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的草原有:
(1)重要放牧场;(2)割草地;(3)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
地、草种基地(4)对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持水上、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5)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6)草原科研、教学实验基地;(7)国务院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
37.捕捞权的取得方式有哪两种?
(1)特许取得。在通常情况下从事捕捞业,须取得有关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特别许可。《渔业法》规定:“国家对捕捞业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4分)(2)自由取得。从事娱乐性游钓业以及在尚未养殖、管理的滩涂手工采集零星水产采集业,不需特许即可自由获得捕捞权,只是该渔业权的行使应受政府管理的一定限制。(4分)
38.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2)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3)农村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39.农民全家迁人小城镇后承包地应当如何处理?
(1)精神:《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流转。(3分)(2)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第2款规定:承包方全家迁人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40.《农业法》对农业财政投人水平是如何规定的?
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人的总体水平。《农业法》关于农业投人的水平是与国家财政收人水平相联系的。财政收人可以划分为经常性预算收人和建设性预算收人,为便于对农业财政投人进行监督,《农业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人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幅度。
41.农村土地承包中如何保护妇女的承包权益?
(1)《农村土地承包法》在总则第6条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为保护出嫁、离婚、丧偶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0条规定:必须确保农村出嫁妇女的一份承包地。妇女结婚的,嫁人方所在地应当优先解决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妇女离婚或丧偶的,如果仍在原居住地生活,原居住地应当保证该妇女有一份承包地。如果迁到别处,新居住地应为妇女解决一份承包地。
42.节约使用土地的措施有哪些?
(1)非农业建设要节约使用土地;(2分)(2)禁止破坏耕地;(2分)(3)禁止在基本农田上挖溏养鱼和发展果业;(2分)(4)制止闲置、荒芜耕地的行为;(1分)(5)重新利用被占用耕地地表耕作层的土壤。(1分)
43.简述森林的种类。
(1)防护林,是指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2分)(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以生产竹林为主要目的的竹林。(2分)(3)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2分)(4)薪炭林。是指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1分)
(5)特种用途林。是指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44.简述我国《民法通则》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3分)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2分)
45.简述《土地管理法》中征地补偿的内容。
(1)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2)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3)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4)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其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2分)
46.依照《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宣告失踪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2)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3)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宣告。
三、论述题:
1.如何改革我国的城乡就业制度?
(1)尽快实施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制度。一力一面要建立健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积极完善政府的疏导和调控功能;另一方面大力降低农民的进城门槛,尽快取消影响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限制。(2)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总量。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办法就是进行分工分业就业。所谓分工分业,要旨是对农民进行职业上的分化,实现农民身份的多种转变,即由单一的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农场主、非农业生产者、非农业的经营者和城市市民.(3)重视农民的非正规就业,引导其向正规就业转化。政府应当在努力提供更多的非正规就业部门和岗位同时,逐步取消歧视性制度规定,从社会公平发展的角度,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最终实现农业劳动力在正规部门提供的正规岗位就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就业的城乡统筹。(4)扩宽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的就业渠道。在改革乡镇企业弊端的前提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是农产品流通、交通、通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逐步打破乡镇企业的社区封闭性,实现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第三产业的连接。(5)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方面要将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根据农民的意愿、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6)政府要为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的服务。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宽服务的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同时,为了鼓励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顺利转产,政府应当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与一定的生活补贴。还应该为农民提供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的法律服务,依法帮助农民维护其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2分)
2.论述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1)十分珍借、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少、耕地总体质量差、耕地退化严重、耕地后 备资源医乏是我国耕地资源的显著特点。人增地减的趋势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 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生存安危的大事,是我国的基本国策。(7分)
(2)各级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一,各级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第三,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第四,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第五,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第六,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 第七,县、乡政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1分)
3.如何理解我国的林业建设方针?
我国林业建设的方针是:‘“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1分)
所谓“以营林为基础”,把营林、造林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基础,把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放
在林业建设的首位。所谓“普遍护林”,是指要提高全社会的护林意识,每一个社会成员要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责。所谓“大力造林”,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培育新森林资源,扩大森林面积。所谓“采育结合”,把采伐森林和培育森林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永续利用”,在合理利用森林的基础上,通过培育新的森林资源,使森林资源保持平衡及稳定的发展状态,达到能连续不断地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须要。(3分)
4.试论述物权和债权的区别。
(1)物权调整的是财产归属关系。反映静态的财产关系;债权调整的是财产流转关系,反映动态的财产关系。
(2)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债权的专利主体和义务主体都是特定的。(3分)
(3)物权的权利主体无需借助义务主体的行为就可实现其权利,物权是支配权;债权的实现要借助于义务主体的为或不为,债权是请求权。(4)物权的同一标的物上不能存在多项内容相同且互相抵触的物权;债权的同一标的物可以存在多项内容相同的债权,债权具有相容性。(3分)
(5)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债权原则上不具有追及效力,无优先效力。(3分)
5.《农业法》是从哪些方面保护农民权益的?
(1)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稳定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2)减轻农民负担。采取禁止非法收费、罚款、摊派,不得向农民集资和非法在农村进行达标、升级、验收等制度增加农民收人,减轻农民负担。(3)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农业法》从筹资筹劳和村务公开两个方面进行了规定。(4)农民在出售产品和购买生产资料时的利益保护。《农业法》规定,农产品收购单位在收购农产品时,不得压级压价,不得在支付的价款中扣缴任何费用。(5)农民权益的行政保护。(6)对农民权益受损时的行政和司法援助。(2分)
6.政府在土地管理方面的责任是什么?
(1)各级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3)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4)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5)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6)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等。(7)县、乡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等综合整治。(2分)
7.试评述我国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主要措施。
(1)禁止性行为的规定。禁止性行为的规定主要有,禁止破环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对渔获物中幼鱼比例的限制;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内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等。(2)确立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制度。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制度有益于水生动植物种群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强调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保护。(4)渔业资源环境的保护。(3分)
8.如何正确认识农业法与农业政策的关系?
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分)
政策的法律化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任何法治国家的法律基本特征之一。
法律是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律的本质特征。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在上升为法律规范之前,就是表现为权力内容的政策。(2分)
在法律与政策的关系上,一是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党的政策决定法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向,法律是根据党的政策制定的,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具体化。二是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党的政策体现为法律后,就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各种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三是由于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这就使党的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得到党的纪律保证,而且还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四是法律具有稳定性,党和国家的政策表现为法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8分,每小点2分)
无论是从依法治国的主体来看,还是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来看,农业法制建设在国家法制建设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行依法治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将党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形式上升为法律,使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统一起来。农业法的修订就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这方面立法实践的一个典型。(2分)
9.试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内涵。
(1)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内容是促进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分布、组合和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调控经济的管理职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机制,开通城乡生产要素市场。(2)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2分)
10.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特征?
.(1)义务教育的全民性。义务教育的全民性,就是要求全体适龄儿童、少年,除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免除义务教育的以外,都必须人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3分)(2)义务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义务性,表现在实施义务教育既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监护人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的义务主要表现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是儿童、少年就近人学;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学校;保证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对困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给与经费上的补助;培养义务教育的师资等(3)义务教育的免费性。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这是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的公共特点。((4)义务教育的强迫性。义务教育的强迫性表现为义务教育是依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推行的.(5)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是指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与宗教分离,从而确保它的世俗性.第二,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者批准的学校实施,这些学校的性质具有公务性;第三,在由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工作的教职员是公务员,他们依法履行公务,并享受可与公务员相比照的各种特遇.(6)义务教育的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要使全体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最基本的教育。这种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义务教育必须完成规定的年限,它是完成义务教育的基本指标;第二,义务教育只进行国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必须以此为前提.(2分)
1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解决养老问题,一方面应当由农民家庭本身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靠自身的经济力量来解决一部分。另一方面国家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承担者,应当担负起解决养老问题的绝大部分责任。
(2)农村医疗问题。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卫生筹资的重要渠道,它是否健全,将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农村医疗保障体制,首先要继续走合作化的医疗保健道路.合作医疗保险组织应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其次应当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建设。第三应当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配套制度的建设,一方面包括与农村医疗保健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包括对医疗工作人员的配套服务建设,再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进行医疗制度改革的探索,引进保险机制(3)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和最低纲领;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制度进行制度创新的迫切要求;是维护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利,是避免农村产生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以省为主体,中央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各省可以设立不同的保证线,发达地区可以高一些,贫困地区可以低一些。具体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确定。(6分)
12.义务教育实施的保障?
(1)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地方人民政府设置或者批准设置的全日制小学和普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种形式简易小学或教学点、盲童学校、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工读学校等。
(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学校的设置应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人学。(3)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省级政府制定学校的经费开支定额,并制定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的公用经费开支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校舍建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配置等标准,并且应当编制实施规划,使学校分期分批到达上述的办学条件,并进行检查验收。(4分)
(4)义务教育的经费。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筹措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国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以及在城乡依法征收教育附加费等多种筹集义务教育经费的渠道。(5)义务教育的师资。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院校毕业以上的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的水平.国家建立教师资格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国家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4分)
13.如何解决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
(1)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使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3)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重视农村教育的质量。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生的师生比,增加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4)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农村成人教育。(5)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降低其对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2分)
14.《土地管理法》中征地补偿的内容。
(1)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2)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城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而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则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7分)
(3)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2分)
(4)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其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2分)
第三篇:党的农村政策学习心得
党的农村政策学习心得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业弱国,农民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有绝大的比例,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最低阶层。而农村的发展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三农”问题就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八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通过对文件的学习,了解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将各文件核心内容概括如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 “三农”问题的 “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 “一号文件”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并继续贯彻执行;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包括: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文件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通过对历年的农村政策的学习,可以总结得出文件的重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和难点;二是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这三个层次,提出促进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三是从为农民增收创造必要外部条件的角度,提出了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四是强调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政策。
如果说20世纪八十年代的五个一号文件,重点是解决了农村体制上的阻碍、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大发展,进而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物质和思想动力的话,21世纪关于“三农”的8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核心思想则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了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这些文件的颁布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它直接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使中国农民真正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深化改革中开拓发展新途径,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只有这样,“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才有希望。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依旧存在,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制度与体制障碍,农村的落后与贫穷、愚昧和偏僻、偏执与保守,与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反差。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农业院校必须参与科技工作,尤其是要参与国家实施的重大专项中去,今年我校在国家实施的200多个产业项目中只参与了一项,科研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有些专业的教师应尽早准备转产业研究,要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搞功能型实验站,或者参与到他人的项目中去,争取参与到国家的大项目中去。
我认为应定位强调以农为优势,学科发展不仅包括涉农的自然科学,还包括农大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使之都能为“三农”服务,这才是农大的特色,不能把农大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边缘化。我们要以农为优势,走不平衡发展的道路,强化农大的特色,正确理解办学定位,增强凝聚力,使服务“三农”的能力更强,为“三农”服务是农大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推广的关系,正确认识涉农专业的社会贡献和非农专业的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于涉农专业随着国家的“三农”政策倾斜,还要进一步扩大涉农专业建设。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在农村政策的学习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集中学习,认真讨论,优化发展思路。积极参加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学透一点”,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历年的农村政策进行全面认真的学习。真正吃透一号文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出台的一系列目标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贯彻落实党的从村政策精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精心组织,广泛宣传,把握精神实质。从年级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抽调理论工作者,组建宣讲团,深入机关单位、镇村进行宣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把握一号文件精神实质,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利解决城乡人力双重循环断裂问题等,把农村政策的基本精神在党员群众进行宣传,深入百姓心中。
第四篇:农村形势与农村政策
农村形势与农村政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始终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召开了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作出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但要看到,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有关“三农问题”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全面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肯定了其在各方面作出的贡献,并总结了其基本经验。该《决定》客观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决定》的指导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首先,把新农村改革作为战略任务。第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邓小平同志最初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是“总体小康”,其含义更多侧重经济总量角度的考察。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提出,下一步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指出: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也就是说,全面小康是要使得人人都能过
上小康社会的生活。2003年的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个方面,农村将长期存在众多人口。据有关预测,到2020年,按居住地统计的乡村人口仍将在6.5亿左右。目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已经有2.62亿人离开家乡到外面打工,但是进城了的农民并没有真正成为城里人。中国的城镇化,还是一个准城市化,其道路长,任务繁。
其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早已有之,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中国人均一亩三分八的耕地,100加起来138亩地。这在中国算规模,在欧美根本不算规模。而把100个人的地拿来给一个人种,中国还需要解决另外99个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所以,必须要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国情:耕地少,水资源短缺,对农产品的需求大,质量要求高。中国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南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工业化推进快,耕地占用多,粮食越产越少,吃饭的人却越来越多。粮食主产区的北方因为缺水,不断开采地下水,荒漠化和沙尘暴就越来越厉害。所以,《决定》里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尽快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同时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第三,把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改革开放30年,却还没有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新格局。而这同时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在城乡统筹发展上取得突破,给农村经济注入活力,这将为整个经济带来强大动力。21世纪中国的经济增长,一靠高新技术,二便是依靠亚洲的城市化。亚洲城市化最低的是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所以在今后,因为城镇化带来的投资空间和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如果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能够做到城乡统筹发展,那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综上,中央将该《决定》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不仅是要解决农村问题,而且是要解决总体上中国的改革发展问题。
第五篇:农村政策宣讲社会实践报告
人文学院小学教育1002班
顾佩荣1505100210
农村政策宣讲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1、通过实际调查,切实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向农民讲解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了解当前农业形势及国家对农民的关注,帮助农民树立新的农业发展观,可以帮助农民增产。
3、通过实践活动锻炼队员的组织、合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实践内容及过程
1、社会调查过程
社会调查是我个人走访各个地方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因为只有进行调查才能了解农村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通过随机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在大丰村共走方了40户人家,在蒋榨村走访了32户人家。每到一户,我首先表明我活动的目的,让村民消除对我的心理防备,然后再以聊天的形式了解他们的收入、生产、税收状况、日常生活内容及子女受教育情况(在肖店村的调查还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这样就为我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地材料,同时也达到了自我宣传的目的。社会调查所反映出的农村具体的社会状况见附表。
2、开展有关“三农”问题措施的讲座
我在村的活动室进行了宣传,主要是讲解“三农”政策,以及三农的意义,还有三农对农民的意义,最后将如何落实三农,落实科学发展观,一道广大农民走科学发展致富之路。我将三农政策打印出来引着农民看,一句一句地讲解,为广大农民扫清认知障碍。
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
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三、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农民闲暇时看电视剧、找朋友玩占了绝大多数,而读书看报的人却了了无几,而我在村里实际看到的却是很多人在打麻将。问他们为什么不看新闻,寻找致富信息,许多人讲生活能过得去就行,新闻不关我的事,致富信息没处找。这首先与农民的文化程度有关,小学水平的人读报看书当然困难。也只有高文化水平的人才会想到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但他们学农业科技的行为往往被邻里认为是“呈能”、出风头。同时,农村信息体系的落后也是束缚农民经营思想的原因之一。
在此实践活动的社会调查中了解到,农民很少有人参加过农业科技培训班,他们仍按传统经验进行生产,因此很难生产出优质产品,从而造成目前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
四、这次活动给我的启发
这次的活动不仅让农民了解了国家三农政策,也让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知道了国家关心百姓的真情,了解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我也在这次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说话能力、交际能力,也让我学的师范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自己的实力,让我受益匪浅。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下乡的日子里,我们用脚丈量着茌平这片土地,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一定竭尽所能,用青春和智慧为农村送去科技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