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9月25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
之二: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
发布时间: 2018-09-2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期一般指10至19周岁,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身体外形明显变化,体内机能迅速健全,第二性征出现,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发展逐渐成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有效保护、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范标准,不断加强建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营造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和社会氛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积极采取各类行动。青少年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心理状态,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努力提升自身健康素养,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保障、促进自身健康最有效的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制订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作为青少年健康教育材料。
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2018版)
一、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绝大多数青少年期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可有效预防近视。当怀疑近视时,及时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或近视矫治。
三、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超重、肥胖和盲目减轻体重都不利于健康。
四、肺结核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聚集性群体中传播。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等症状,须及时就诊。学生应主动向学校报告。
五、烟草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要抵制烟草诱惑,拒吸二手烟,远离烟草危害。
六、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掌握伤害防范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可有效预防交通伤害、暴力伤害、溺水等发生。
七、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八、毒品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安全,并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毒品很难彻底戒除。不应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
九、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心理状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有问题及时求助,可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网络成瘾等行为问题。
全 文 内 容
一、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绝大多数青少年期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防范近视、超重与肥胖、伤害、网络成瘾等常见健康问题,降低肺结核、流感等疾病传染病威胁,避免烟草、毒品使用、过早性行为和不安全性行为等严重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问题出现。同时,可使青少年受益终身。
(二)青少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不吸烟、不饮酒、讲究个人卫生、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心理状态等。
(三)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相对较高。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是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保障。建议青少年:
1.了解和认识食物及其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
2.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餐速度不宜过快。每天吃早餐,保证三餐营养充足、均衡,量适宜。
3.食物多样,争取做到餐餐有谷类、顿顿有蔬菜、天天吃水果,适量摄入鱼禽肉蛋。保证每天摄入300克奶或奶制品,常吃豆制品。
4.合理选择零食,在两餐之间可选择适量水果、坚果或酸奶等食物作为零食。
5.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6.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少吃油炸食品和高脂肪食物。7.饮食要清淡,少吃腌制和熏制食品。
(四)科学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促进心理健康。建议青少年:
1.保证充足的体育活动,减少久坐和视屏(观看电视、电脑,使用手机等)时间。课间休息,要离开座位适量活动。
2.运动方式要多样化,应包括适当的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训练等。3.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以运动过程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感觉不能轻松讲话为度),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
4.运动要循序渐进,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前要先热身,运动后要会放松,运动和休息交替进行。
5.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运动损伤,科学选用合适的运动护具(如头盔、护膝等)。
6.科学运动可有效预防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健康问题。
(五)科学用耳、注意保护听力。建议青少年:
1.养成安全聆听习惯。例如:控制个人音频设备的使用频度、强度和时长。单次使用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避免在较为嘈杂的环境中长时间使用个人音频设备;减少噪声接触、特别是娱乐性噪声接触;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脑膜炎以及反复发作的耳部感染等疾病导致听力下降或减退;了解掌握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提高安全用药的意识。
2.当发现单耳聆听或者出现需要他人提高音量才能听清、费力倾听方可了解交谈内容以及在嘈杂环境中聆听困难等情况时,及时告知家长,尽早就医。
3.听力障碍青少年应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治疗、干预和康复。
(六)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是保持口腔健康、有效预防龋齿的最好方法。建议青少年:
1.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要刷牙,饭后3分钟内漱口。
2.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可清除牙龈边缘和牙缝处的菌斑。每次刷牙不少于2分钟。
3.减少吃糖的次数,少喝碳酸饮料,可降低发生龋齿的风险。
(七)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般来讲,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二、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可有效预防近视。当怀疑近视时,及时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的干预或近视矫治。
(一)近视是青少年一种常见的眼疾,表现为视远模糊、眯眼、眼睛干涩酸痛的视疲劳症状。高度近视的眼轴过长,会导致眼球突出以及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给生活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二)不良的视觉环境及行为是近视高发的主要影响因素,青少年要强化眼健康意识,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等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用眼习惯。
1.读写要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白天学习时,充分利用自然光线照明,避免光线直射在桌面上。晚上学习时,同时打开台灯和房间大灯。
2.选用利于视力健康的照明设备,避免眩光和视疲劳等。写字时,注意光源的照射方向,避免手影遮住光线。
3.选择使用与自己身高相匹配的学习桌椅,避免被动养成不良阅读和书写习惯。
4.保持正确读写姿势。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胸部离桌子一拳,书本离眼一尺,保持读写坐姿端正。
5.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每40分钟左右,要休息10分钟,可远眺或做眼保健操等。
6.积极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每天接触自然光的时间达到60分钟以上,已患近视的青少年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
7.控制电子产品使用,非学习目的的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
8.保证充足的睡眠,多吃鱼类、水果、绿色蔬菜等有益于视力健康的营养膳食,少吃糖、不挑食、营养均衡。
9.避免不良用眼行为,不在走路、吃饭时、躺卧、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下看书或电子产品。
(三)当出现需要坐到课堂前排才能看清黑板、看电视时凑近屏幕、眯眼、抱怨头痛或眼睛疲劳、经常揉眼睛等迹象时,及时告知家长,尽早就医。
(四)散瞳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建议通过散瞳验光确定准确的配镜度数,佩戴合适的眼镜来进行视力矫正。目前,框架眼镜是最安全简单的矫正措施。不戴近视眼镜或故意矫正不足会加快近视的发展。
(五)近视青少年应遵从医嘱进行随诊,以便及时调整采用适宜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超重、肥胖和盲目减轻体重都不利于健康。
(一)超重、肥胖危害青少年的呼吸系统及骨骼,甚至对其心理、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青少年时期超重、肥胖更容易延续至成年期,增加成年后患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青少年参加体检,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及早发现、科学判断是否出现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
(三)积极、主动、科学地安排膳食与运动,是超重、肥胖青少年控制体重增长的主要措施。
1.限制高能量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肥肉、糖果、蜜饯、奶油制品和含糖饮料,以及西式快餐等。
2.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和鱼、虾、牛肉、禽类、肝、蛋、奶及豆制品,饮用白开水或不添加糖的鲜果蔬汁。
3.避免盲目节食、禁食,切不可盲目服用减肥药品。4.密切控制每日能量摄入,并监测体重变化。
5.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辅以科学运动是控制体重的基本方法,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制订科学的运动计划,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频率和强度,养成运动习惯。
四、肺结核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聚集性群体中传播。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等症状,须及时就诊。学生应主动向学校报告。
(一)肺结核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二)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三)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警惕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四)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
(五)学生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六)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七)养成勤开窗通风的习惯。
(八)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五、烟草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要抵制烟草诱惑,拒吸二手烟,远离烟草危害。
(一)烟草对青少年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1.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可导致多种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并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吸烟者缩短至少10年。
2.青少年吸烟和二手烟暴露还可导致哮喘、肺功能下降、急性中耳炎、复发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积液等疾病。
3.烟草制品中的尼古丁是高度致瘾物质,可导致尼古丁成瘾,青少年大脑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成瘾且难以戒断。尝试吸烟的年龄越小,成为固定烟草使用者的可能性越大,戒烟的可能性越小。
4.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
(二)青少年要抵制烟草诱惑,拒吸二手烟。
1.充分意识到烟草和尼古丁成瘾的危害,了解、掌握控烟知识,抵制烟草诱惑,拒吸第一口烟。
2.积极参与控烟宣传,鼓励他人戒烟,勇敢向二手烟说“不”。3.积极参与家庭控烟宣教,推动无烟家庭建设。
(三)戒烟是降低吸烟危害的唯一方法,戒烟越早越好。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
(四)吸烟者戒烟困难可寻求戒烟帮助,拨打12320卫生热线或4008085531、4008885531等戒烟服务热线。必要时可到戒烟门诊接受专业的戒烟治疗。
六、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掌握伤害防范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可有效预防交通伤害、暴力伤害、溺水等发生。
(一)青少年主要的伤害包括道路交通伤害、暴力伤害、溺水、食物中毒和动物咬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措施,可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二)出行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行走、骑行、驾驶时不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驾车或乘车时系安全带。骑行时选择并正确佩戴大小合适的合格头盔。行走或骑行机动车时佩戴醒目标识,如有反光材质的服装、帽子、书包等,可减少事故发生。
(三)暴力伤害给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健康及社交会造成严重而持续的影响。
1.青少年暴力伤害包括打架斗殴、校园欺凌、武器威胁等暴力引起的身心伤害。
2.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不要拉帮结派,盲目效仿一些电影、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学会沟通和控制情绪的技巧,避免过激行为。
3.如发生或发现暴力伤害,应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报告,必要时可呼救、拨打110报警电话。
(四)在正规游泳场所游泳,学习游泳自救常识,不到池塘、河流、湖泊、水库等开放性水域游泳、戏水,防范溺水发生。发现有人溺水时,应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施救。如不具备救助能力,不要贸然下水救人。
(五)注意饮食卫生,预防食物中毒。
1.青少年常因误食药物、家用化工产品、野果,被细菌、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出现食物中毒。
2.不同食物中毒的表现有较大差异,最常见的中毒反应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还可出现心脏、肝脏、肾脏及神经系统损伤等症状。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能力。不购买、不食用变质或过期食品,不采食野果。规范使用药物、杀虫剂、消毒剂等。
4.一旦出现进食后不适,应立即拨打中毒咨询电话010-83132345,按建议采取措施或紧急到附近医院就诊。就诊时要携带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或其包装。
(六)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1.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是目前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
2.一旦被狂犬或疑似狂犬和不能确定健康的犬、猫等动物抓伤、咬伤或舔舐粘膜,应立即用肥皂水充分冲洗伤口,并尽快到就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严格按照规范接种疫苗。
3.如养犬、猫,要为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带犬外出时,一定要使用犬链,或给犬戴上笼嘴,防止咬伤他人。
七、掌握正确的生殖与性健康知识,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预防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
(一)接受和参与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水平,提升保护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责任意识。
(二)了解同性和异性生殖器官的构造、特点和相关功能。
(三)了解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育,女性月经的发生、特点,男性的勃起和遗精等知识。
1.男性第二性征包括胡须、腋毛、阴毛,喉结和变声。女性的第二性征包括乳房发育、阴毛、腋毛,其中乳房发育是首先出现的第二性征。
2.女性月经初潮是青春期的重要标志。月经初潮后,发生经量过多、痛经、周期不规律是常见现象,一般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形成规律的月经。
3.遗精是在无性交活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射精。青春期男性均会出现,每月1-2次遗精是正常现象。
(四)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带来心理变化,对异性产生爱慕感,需要理智客观地认识自我和他人,树立正确恋爱观,认识到恋爱、婚姻与身心成长、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五)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保持外阴卫生,提倡每天清洗外阴;避免穿着紧身裤,应选择柔软舒适、透气性好、易于吸汗的棉质内裤等。
(六)过早发生性行为、早孕或人工流产,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极大伤害。不安全性行为可带来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青少年要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拒绝性骚扰、性诱惑和性暴力。
八、毒品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安全,并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沾染毒品很难彻底戒除。不应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
(一)毒品(包括新型毒品和传统毒品)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新型毒品对青少年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1.新型毒品又称“聚会毒品”或“俱乐部毒品”,主要指那些化学合成的兴奋剂和致幻剂类毒品,如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等。2.新型毒品一般被五颜六色的外包装所伪装,让青少年误以为是时髦、流行和安全的,吸引青少年不知不觉尝试吸毒而成瘾。
3.新型毒品直接损害大脑细胞,对人的神经和精神系统造成长期、永久的伤害,并导致心律失常、心血管功能受损,甚至猝死。
4.传统毒品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等,主要破坏人的免疫功能,损害心、肝、肾等脏器,过量使用导致呼吸衰竭而亡。
(二)毒瘾很难戒除,青少年不应以任何理由尝试毒品。
1.不要因猎奇、从众、追求个性、消愁解闷等尝试毒品。
2.不要效仿影视作品中的吸毒者,吸毒绝不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3.不要对任何毒品抱有侥幸心理。凡是毒品都极易成瘾,一旦成瘾很难戒除。
4.不要接受陌生人馈赠的香烟、饮料和食品等。不要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
九、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心理状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有问题及时求助,可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网络成瘾等行为问题。
(一)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应对方式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严重者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二)青少年要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心理状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1.学会积极暗示,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
2.适当宣泄,有益于情绪舒缓。可以通过深呼吸或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画画、踢球等方式,将心中郁积的不良情绪如痛苦、委屈、愤怒等发泄出去。
3.可通过转移注意,减少不良情绪对健康的损害。例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读书、运动等),使心情慢慢好起来。
4.充分沟通,可利用面对面、书面或网络等形式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对方带给自己的伤害等,使自己放下思想包袱,释放不良情绪。
5.寻求专业帮助,不讳疾忌医。可向亲人、朋友、老师寻求帮助,还可主动去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获得专业的支持与帮助。
(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互联网,合理、安全使用网络,增强对互联网信息的辨别力,抵制网络成瘾。
1.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损伤。诊断网络成瘾障碍,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2.网络成瘾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赌博成瘾、网络购物成瘾等,其中网络游戏成瘾最为常见。
3.网络成瘾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且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4.青少年要正确认识网络,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理想,立长志,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当出现沉迷网络的念头时,反复暗示自己“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戒除”的信念。当抵制住了网络诱惑时,进行自我鼓励,加强信念。还可将网络的危害和戒除网瘾的决心写下来,提醒自己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可加入社团,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融入现实人际交往。
5.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防范互联网使用不当引发的身心伤害。
第二篇: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心理健康
1.沟通交流——自立自强,多理解父母外出的艰辛,多与家人、老师、兄弟姐妹和亲友交流,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互帮互助——多与同学聊天、玩耍,多分享积极、开心的事,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3.情感支持——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要及时向家人、老师和朋友倾诉,寻求抚慰和情感支持。
4.青春期健康——学习、了解青春期生长发育知识,学会处理好青春期的情感或冲动。
二、预防伤害
5.安全环境——在熟悉、安全的地方玩耍;不要远离家人或老师,不要独自外出;一旦受伤或遇到危险,及时寻求救助。
6.识别危险——学会识别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常见危险警告标志,远离危险物。
7.预防溺水——不到江河湖泊、池塘等开放性水域游泳、玩耍。别人溺水时,要先确保自身安全,不要贸然下水救人。积极寻求成人帮助。
8.道路安全——识别交通标识,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横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逐玩耍。
9.小心火、电——不玩火;不用湿手触摸电器,避免触电或烧烫伤。
10.预防抓咬——不要随意逗犬、猫,远离无主犬、流浪犬;被犬、猫抓伤、咬伤后,要及时告诉看护人或老师、父母,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11.保护自己——坚决拒绝他人触摸你的隐私部位;一旦发生,及时告诉家人或老师等值得信赖的人,必要时拨打110报警,主动寻求帮助。
12.积极求助——遭到他人殴打、恐吓、辱骂或索要钱财,要及时告诉看护人、老师、父母,或向公安机关等机构寻求帮助和保护。
三、膳食营养
13.合理膳食——坚持食物多样、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和豆制品。
14.饮食习惯——坚持吃早餐,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15.零食选择——合理选择零食,学会查看食品包装标签和营养标签,不吃、不买过期、变质或没有标签的食品。
16.合理饮水——多喝白开水,尽量不喝饮料。
四、行为习惯
17.身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每天坚持户外运动1小时以上。
18.睡眠休息——早睡早起,每天保证8—10小时睡眠。
19.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不乱扔垃圾。
20.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1.预防近视——看书、写字时注意姿势和光线,看电视、用电脑、玩手机不要连续超过1小时。
22.不共用物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水杯、脸盆、脚盆、拖鞋等私人用品。
23.不随地吐痰——不近距离对人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24.远离烟酒——不吸烟,不饮酒。
25.拒绝毒品——吸毒毁灭自己、祸害家庭、危害社会,一定不能沾染毒品。
26.避免网瘾——上网时多学知识,少玩游戏,避免网络成瘾。
五、卫生服务 27.获取信息——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必备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28.及时就医——受伤或觉得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不要拖延或自行用药。
29.急救电话——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需要报警时拨打110,发生火灾时拨打119。
留守儿童监护人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责任义务
1.监护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2.家庭关爱——给孩子一个温暖、快乐的家庭养育环境,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3.学习知识——要主动学习育儿和健康知识,掌握基本健康技能,守护孩子健康。
二、心理健康
4.关注心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础,要重视孩子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变化,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5.陪伴沟通——陪伴沟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非常重要,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多找机会陪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6.早期发展——父母应当尽量把孩子特别是0—3岁婴幼儿带在身边养育,通过亲子交流、玩耍可有效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三、预防伤害
7.特别关注——伤害是我国儿童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采取积极防护措施,伤害是可以预防的。
8.安全环境——识别和清除家庭环境中可能伤害孩子的危险因素,管好犬、猫,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9.专心看护——近距离、专心看护是预防6岁以下儿童伤害发生的关键。
10.预防溺水——溺水在儿童中高发,教育并看护好孩子是预防溺水的有效方法。
11.道路安全——要给孩子作出正确的交通行为示范,教育、监督孩子遵守交通规则。
12.加强防范——教育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遭受他人侵害、拐卖等。
四、膳食营养 13.母乳喂养——准备外出务工的母亲有责任纯母乳喂养婴儿至少6个月,并尽可能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
14.辅食添加——婴儿从6个月起开始添加辅食,先添加含铁的泥糊状谷类食物,从少到多,从一种到多种,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
15.合理补充维生素D——婴儿出生数日后应当开始补充维生素D至2岁左右,晒太阳是婴幼儿获得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
16.规律进餐——培养孩子有规律地吃饭、自主进食,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的良好饮食习惯,预防营养不良。
17.合理饮食——保证孩子正餐吃饱、吃好,教孩子合理选择有营养的零食,不吃“垃圾食品”,多喝白开水,尽量不喝饮料。
五、行为习惯
18.卫生习惯——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刷牙漱口、洗手洗澡、爱眼护眼、充足睡眠、爱护环境等个人卫生习惯。
19.运动游戏——鼓励孩子多在户外参与打球、跳绳、跑步等运动和游戏,少看电视,少玩手机。
20.拒绝烟酒毒品——教育孩子不吸烟、不饮酒,拒绝毒品。
21.饮食安全——教育孩子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注意食品安全和饮食卫生。
22.青春期健康——关注青春期孩子生理、心理发育变化,引导孩子养成青春期健康行为习惯。
23.健康上网——引导并监督孩子在网络上多学知识,少玩游戏,杜绝网瘾。
六、卫生服务
24.享受服务——保证孩子享受国家免费提供的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5.及时就医——注意观察,发现孩子身体不舒服、有创伤、情绪不良或行为异常时,及早就医。要遵从医嘱,不要随意用药。
26.急救电话——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需要报警时拨打110,发生火灾时拨打119。
第三篇:青少年健康教育
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1、健康的10条标准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育正常。
(2)有良好的情绪。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如果儿童少年的行为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及反应是处于和谐统一之中的,表现既不敏感也不异常迟钝。
(二)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增强儿童青少年对有关人体健康知识的了解,建立起完整的健康理念,促进儿童青少年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终生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三)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要求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文化素质、健康素质、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教育他们讲卫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措施,学校,家长、社会应该共同来做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采用正式课程或多种形式向儿童青少年传授,鼓励健康教育与幼儿园、中、小学校其他课程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贯彻反映各阶段健康教育的总体内容。同时,应参照教育学的原则,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儿童青少年参与等基本原则。
(四)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儿童青少年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认识个人卫生习惯、营养、体育锻炼、防病保健、环境卫生、安全措施等诸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作用。引导他们建立起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卫生观念。让儿童、青少年逐步了解自身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特别是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特点及卫生,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变不良行为,建立起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四篇: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一、核心信息
1、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人和家畜都能感染。
2、人和家畜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俗称疫水),就可能患病。血吸虫病主要感染季节是4-10月。
3、因生产生活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4、感染血吸虫以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5、疫区每个家庭和个人有义务积极配合当地血防部门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人畜查病和治疗工作。
二、知识要点
(1)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
(2)血吸虫生存繁殖离不开钉螺。钉螺主要生长在潮湿草滩上和沟渠旁。
(3)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虫卵从人或哺乳动物的粪便中排出,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再从钉螺逸出进入水中;当人和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尾蚴很快钻入皮肤,在体内发育成成虫产卵。
(4)感染血吸虫的途径:人或哺乳动物接触疫水10秒钟,血吸虫尾蚴即可侵入皮肤,就可能造成人或哺乳动物感染发病。
(5)血吸虫病的危害:人得了血吸虫病可引起发热、拉肚子等,反复感染或久治不愈可引起肝硬化、腹水,严重者影响生长发育(青少年),使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血吸虫病人和病畜又可作为传染源,造成血吸虫病传播。
(6)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慢性血吸虫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和腹水等症状,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7)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措施
①不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进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活动。
②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预防感染血吸虫。
③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和早期治疗,查出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④生活在疫区的群众要积极配合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查病和治病工作,以及对家畜的查病和治疗工作。
⑤改水改厕,防止粪便污染水源、保证生活饮用水安全,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是预防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第五篇:H7N9禽流感防控核心信息及释义
H7N9禽流感防控核心信息及释义
一、禽流感主要是指禽类(鸡、鸭、鸟等)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释义: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动物(包括禽)和人共患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目前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 会引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二、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H7N9禽流感为禽流感病毒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类之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直到我国最近报告出现了这种病例。
释义: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不同可分为1-16种亚型,根据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NA)的不同可分为1-9种亚型,如H7N9禽流感病毒中,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数字代表不同类型。H7N9流感病毒为H7病毒大类下的一个亚群。
到目前为止,感染H7N9禽病毒的病人会出现严重肺炎,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呼吸困难。不过,对于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可能产生的全部症状的认知仍是有限的。
三、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人会出现严重肺炎,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呼吸困难。释义:人感染禽流感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人会出现严重肺炎,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呼吸困难。不过,目前对于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后可能产生的全部症状的认知仍是有限的。
四、目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还未确定,但高度怀疑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释义:甲型流感的H7病毒通常是一组在鸟类中传播的流感病毒。根据既往国际上人感染H7亚型流感病毒多来源于禽类,以及本次一些已被确认的病例有病人与动物接触或者处在有动物的环境内,推测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五、病例定义。
(一)监测病例。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的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二)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定义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卫发明电〔2013〕5号)。
六、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4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七、治疗措施包括
(一)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
(三)抗病毒治疗。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四)其他中医治疗、支持治疗、重症治疗等参考《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
八、建议养成勤洗手、开窗通风、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建议公众利用服药的方式预防流感,目前一些机构给出的服用板蓝根等建议更适合给医生作为治疗参考,而不宜由公众自行服用;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服药请遵医嘱。
释义: 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H7N9病毒确切的传播模式,但一般来说,禽流感为呼吸道传染病,公众通过亲密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排泄物或禽类产品,以及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都有可能被感染。所以通过保持勤洗手、开窗通风、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能够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包括流感、致病性禽流感等。
一旦出现发烧、头痛、咳嗽、全身不适时,戴上口罩及时就医。并切记要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出旅游或与禽类接触史。应在医生指导下正规治疗和用药。
九、针对公众预防措施包括: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勤洗手,远离家禽的分泌物,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要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3、应尽量在正规市场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4、吃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时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应烹调加热充分,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
5、不要轻视重感冒,自己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
十、市场禽鸟养殖、销售人员的自我防护:
(一)从事饲养、销售禽鸟的相关人员不要将禽类放养在自己居住的房屋里,也不要让孩子接触禽类。新进货的禽类应分开饲养观察饲养2周,避免新旧禽类交叉感染的可能。
(二)在饲养、运输、销售和宰杀禽类的过程中要佩戴口罩、手套,并穿戴专用的工作服装,工作结束后及时更换衣服,并认真洗手。
(三)市场饲养禽类的场所,应按照《动物防疫法》相关要求严格执行,定期做好动物免疫和饲养场地、鸟笼等的清洁消毒工作。
(四)宰杀禽类应有资质和条件,在指定的场地宰杀。禽类的羽毛、粪便、废弃内脏等污物要及时清理,切勿随处抛弃,应集中消毒后处理。
(五)从事饲养、运输、销售和宰杀的人员,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人员出现发热、咳嗽、头痛等流感症状,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向医生说明自己与禽类的接触史。
(六)当发现待销售的禽鸟出现不明原因的病征或死亡时,应立即向当地的动物防疫部门或卫生部门报告。
(七)当出现禽鸟发病时,应配合相关部门及时处理疫情,切勿私自宰杀、买卖病死禽,也不可以随意丢弃病死禽。
参考资料:
1.信息来源:中国健康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news.php?id=43490 2.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3.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