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县区经济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加快我市县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最近,我们对我市县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研成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县区是我市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创造者,县区发展水平的高低,改革进展的快慢,成效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全市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整体状况和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对于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鉴于此,必须把县区经济发展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以县区经济的大发展支撑和推动全市跨世纪的大开放、大发展。
一、我市县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八五”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深刻认识到县区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着力加强县区经济建设,大力促进县区经济发展。一是大胆进行探索性改革,致力于调动区一级加强城市管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城市政府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5年,市委制定12号文件,确定鸠江区作为“全市综合改革试点区”,赋予在计划、财政、工商、交通、土地、城建、人事等有关方面县一级的管理权限和部分市一级管理权限。鸠江区综合改革的实质是建立起权利、责任和利益三者有机统一的区级管理体制,它有力地示范和带动了其它城区的发展。城区经济建设职能不断得到加强,城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997年,全市统一将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84户国有和集体小企业划转到县区管理,城区开始行使辖区经济管理职能。各县区都自身的优势,发挥综合功能和调控功能,加速中小企业的改制和改组,增大了县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实力。二是1983年后,芜湖城乡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实行市带县体制,县级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目标。这个时期,县区经济发展总的特征是: 一是在全市经济总体格局中崭露头角。1998年,四区工业总产值37.8
出现为数不多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约占5%,分布也不平衡。县级经济规模偏小,工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三项经济主要指标按人均水平排队,只有繁昌县进入全省前十名。二是家底不厚。从城区看,在建立区级财政前,城区纳入市财政统一收支范围,基本上没有积累。建立一级财政后,按照核定基数、确定增长比例、超收分成的原则,各城区组织征收本级范围内收入,但也有区级与市级、各区之间的不合理性。1999年,城区财政体制改革明确核定收支范围,确定税收返还基数、收入增量分成和上交递率,但这也不能根本改变吃饭财政体制。目前,大部分城区财政收入只能保吃饭,保正常办公,财政结余很少。财力不足,严重制约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区功能的完善。而且,在可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财政担负的支出不断扩大,表现在:财政承担的法定支出负担在增加,如教育、农业、科技、计划生育等;财政供养的范围在增加,如社保机构、粮食行政经费等;财政兜底的领域在拓展,如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财政配套的项目在蔓延,如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项目、防护林建设工程等都要求地方财政落实配套资金。三是结构不优。从所有制结构看,个体私营企业通过购买、参股、合资等形式兼并国有中小企业空间很大(1998年兼并45家,占全市中小企业数的22.3%);从产业结构看,经济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仍不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弱。四是功能不全。主要表现在城区政府有县一级人民政府的框架,但缺乏县级政府相应的行政职权,资源配臵、经济调控、行政管理等手段都极其有限。鸠江区虽带动进行了综合改革,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土地、工商等一系列下放的权利又陆续地被收回。由于城区功能不全,责、权、利不相统一,导致长期以来市直有关部门与城区在诸多问题上矛盾较多。此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不够健全,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与现代化城市建设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约束了城区的发展,导致城区经济实力与所处地位不适应,城区发展后劲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态势不适应。从现在起,我市县区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以前的发展不同,经济发展运行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
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需求,重新思考和梳理未来几年的发展思路和市场目标。
第三,芜湖长江大桥的即将建成,要求县区对经济发展布局进行重新认识。芜湖长江大桥建成后,芜湖将成为综合交通枢纽,还将会逐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要素集散能力和经济辐能力。因此,大桥建成所造就的区位优势和物流、人流、信息流更加便捷的优势,要求各县区对自身发展及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进行重新认识。
二、大力发展县区经济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工作
芜湖的发展应是三县四区城市加农村的发展,芜湖的强盛应是强村、强镇(乡)、强县(区)所组成的强盛,芜湖的富裕是城乡二百万人民共同的富裕。城市与农村紧密相依、紧密关联。我们与发达地区比,城市和农村都有差距,但县级经济的差距更大。从市情看,我市70%的人口、80%的面积都是在县以下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和更加富裕,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和富裕。根据我市县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我市发展县区经济的指导思想应为: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正确处理市、县(区)间的公共关系,加强芜湖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县(区)在加快各自经济发展中应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把城市的经济优势向县(区)扩散,走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路子,以推进全市经济大开放、大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发展县区经济的总体思路框架和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明确市、区政府的管理权限,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化管理格局,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总的原则是坚持在市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按照分税制的有关原则,划分和调整市、区政府的事权、财权和管理权。进一步明确市、区的职能分工,城市管理的行政规章、政策制订权在市,执法监督权按市区两级分工实行分级负责。城市规划在市,规划管理和实施以市为主,各区可受市主管部门委托,进行辖区
茶生产基地。以发展瘦肉型猪为重点,同时着力发展肉牛等草食性饲料转化率高的畜禽养殖。在种植业结构上,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油菜良种覆盖率、棉花和优质蔬菜面积,提高大豆、烤烟、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比重,发展饲草饲料作物。在区域结构上,芜湖县要重点发展开发性农业,抓以清水为中心的苗木花卉业、以湾止为中心的棚菜生产、以易太为中心的时鲜蔬菜生产、以新丰为中心的经果林生产。南陵县要以圩区20万吨特优米基地为中心,建立青弋江流域经济作物区、南丫线丰产林果区,区域内规模发展极具特色的种养业。繁昌县要以蔬菜、水产等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其次,在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上,三县要因地制宜,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找准路子,重点发展1-2个支柱产业,如繁昌县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芜湖县以机械为主的加工业;南陵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引导乡镇企业向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积极发展与城市工业配套的优势企业。
二是建立各具特色的县区经济体系,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特色化。要立足本地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经济,努力提升县区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水平。芜湖县要发展特色城郊型经济。繁昌要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矿山采掘、水泥建材等行业。南陵要利用农业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马塘、鸠江两区要重点规划建设好具有各自特色产业优势的工业园小区。新芜区、镜湖两区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建设专业街、专业市场,为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和市区人民的生活做好配套协作、服务。
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要素集聚。建设小城镇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发展县区经济的方式。要以芜湖市区和三县县域为连接点,以芜屯、芜南、芜宁、芜繁、湾石公路为轴线,沿线分布一批中心镇,形成以点代线、以线带面、梯形推进、联动开发的小城镇群体,并以此为依托,向周边辐射,实现全方位开放的城乡一体化格局。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通过产业先行、市场先行,分别建立起一批工业、商贸、科技、旅游为主、各具特色的新 兴城镇。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入小城镇从事第
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领导、搞好服务、理顺关系、完善功能,努力为县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善谋大势。全市各部门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全局观念、登高望远,从全市、全省、全国以至全球的大势看问题,办事情,顺应大势,克服传统的小城市管理模式的影响,克服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的意识,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确立芜湖发展我发展、芜湖富裕我富裕的观念,确立只有搞活企业才能搞经济,只有搞好经济才能搞活部门、只有搞活“块块”才能搞活“条条”的观念;把部门的利益建立在企业的发展之上,把“条条”的利益建立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之上,在服务经济建设、参与经济发展中找准位臵,重新审视工作思路,重新调整精神状态,从而造就出一个同心干事的“人气”环境。
(二)理顺关系,完善功能。理顺市区两级政府工作关系的核心是划分事权、转变职能、理顺体制、明确责任。根据城区职责,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建议将一些管理权力下放给城区:在房地产管理方面,对形成规模的生活小区的直管公房应纳入各区统一实行物业管理,并将相关的部分费用下拨各区;在环境保护方面,对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内的烟尘排放和超标噪声的管理处罚权下放各区;在基本建设和旧城改造方面,辖区内基本建设和旧城改造项目,一般要经过城区审查上报;在规划管理方面,在坚持市级一个口、一支笔、一张图审批管理的前提下,城区要加强规划的批后管理。在园林绿化方面,除市一类绿化道路、重要公共场地的绿化归市管理外,其他下放各区管理。在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方面,除几条主要城市干道外,其他次要干道和小街小巷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管理权限下放给各区。在搞活城区商业、服务业方面,应将一定规模的老网点改造审批权、新网点增设初审权下放到各城区,应将征收的商业网点费,按一定比例返还城区,用于商业网点改造。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和合理补充城区所需的城市管理经费,并专项列出,下拨城区。在发展壮大区级财政方面,应扩大城区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加大“菜篮子”
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积极发挥三个作用 加快我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中不可或缺。就本部门的职责而言,对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工作,主要是积极发挥“三个作用”:
一、发挥服务大局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而且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突出作用、巨大贡献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面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的关键阶段,区委办要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大局的作用,强化服务职能,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和提高服务质量。从整体上把握非公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创建一个有序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进和指导力度。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牵线搭
第三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优化环境的调研思考
为创造有利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优化发展环境的良好机制,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进行探索。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
湖北省鹤峰县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缩小与沿海经济
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发展工业。这就要求我县必须有一个比沿海、比外地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保障。近年来,由于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比过去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治理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服务全县发展大局的意识不强;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现象依然存在;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有所抬头;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等行为屡禁不止;强装强卸、敲诈勒索等干扰、破坏、侵害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和经营者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是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对外开放的形象,破坏了投资环境,阻碍了经济发展,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丧失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因此,各级各部门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开放、抓机遇、抓发展的思想观念,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县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意。
二、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几项措施思考
(一)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环境。一是实行服务承诺制。各执法执纪部门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在发展工业征用土地、办理各种证件手续、征缴税费、供电供水、治安环境等方面,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服务措施,作出服务承诺,印制承诺书,直接发放到企业,利用广播电视和永久性承诺标示牌,公开承诺内容,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实行政务公开制。进一步完善县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入驻中心的各有关部门都要印制《办证指南》和《服务告知单》,将各类行政审批、注册登记等所需材料和有关前置审批手续及有关政策法规张贴在醒目位置,并印制成手册,发放给企业和个人,增加办事透明度。三是实行服务限期制。对各种具体行政行为要制定出具体的时间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办结,提高行政效率。四是实行首问负责制。最先受理企业或个人行政申请的部门或人员要提供全程服务;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要明确主管部门,其他部门积极配合。五是实行热线电话预约制,打破时空界限,无论是下班时间还是节假日,只要有约,立即安排人员按约办理。六是实行引进企业引进单位全程跟踪服务制。对引进的东西合作招商引资企业,由引办单位负责,全程办理各类手续,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
(二)严格禁止“四乱”行为,严肃查处“四乱”案件。一要严格控制和规范对企业进行的各类检查评比活动。除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有明确规定的检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企业进行检查。对符合规定的检查,检查单位要写出书面报告,经县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审核后,由县长审批。同时,任何单位不准以任何名义和借口,随意向企业摊派和集资。二要扩大实行企业挂牌保护和定费制度范围。对年纳税额在5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及常年用工在100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每年年初由县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统一核定应交费基数,由企业主动到指定窗口交纳。除此之外,任何部门不准到这些企业检查收费。三要对收费、罚款项目进行再清理。能合并的坚决予以合并,该降低标准的要降低标准,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各职能部门要将保留的收费项目报县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核准备案,印发到企业,接受社会监督。纪委、监察局、民营经济发展局要组织有关部门对上述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设立举报电话,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法犯法的行为,要从严查处。凡违反规定的,发现一起,对单位要通报批评,对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党政纪处分,对当事人调离执法岗位,影响恶劣的坚决开除公职。
(三)大力整治企业治安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县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政法部门,要着力协调解决因征地、用工、污染等诱发的企地纠纷,对破坏、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害一方的地痞、无赖、村霸、流氓恶势力,从快、从严、从重打击;对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盗窃哄抢、强装强卸、强买强卖以及威胁、伤害企业经营者或客商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市场中心等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恶意竞争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纪委、政法委、监察局要加强对政法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大对有关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名、行敛财谋私之实的腐败分子,要坚决清除出执法队伍,影响特别恶劣的,坚决开除公职,决不姑
息迁就。对涉企“四乱”案件以及破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刑事案件不重视、有案不查、查而不结或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给予党政纪处分。县政府将对外来投资者颁发“绿卡”,不经县长批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对持有“绿卡”的外商进行检查和处罚。
(四)营造文明诚信的信用环境。一是加强全民诚实守信
教育。以诚信教育为核心,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各级各部门要信守承诺,以诚招商,以信服人。各级干部和执法执纪人员要做诚实守信的模范,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各类企业和经营者要认真对待合同的订立和履行,重合同,守信用,合法经营,坚决反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二是开展信用创建。工商部门每年开展一次“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选活动,引导企业诚实守信,信守合同,遵守借贷信用。金融部门每年对贷款企业进行一次信用资质评价,加强银政、银企合作,逐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三是严格失信惩戒。开展以打击假冒伪劣、打击商业欺诈等为重点的市场经济秩序整顿,逐步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对诚信度高的企业要予以保护,对诚信度差的企业要公开曝光。
(五)认真组织开展公众评议行风活动。县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要会同县纠风办;对全县执法执纪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和垄断性经营行业,每季度组织一次公众评议活动,评议有无“四乱”现象,有无吃拿卡要行为;有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扯皮推诿现象。要吸收各类企业、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邀请县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其中企业代表要占每次参评人员的80%以上。评议活动要坚持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公开评议、专项检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排出评议名次,评议结果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一次评议不满意率超过30%且排序在后3名的单位通报批评;对连续两次评议不满意率超过3 0%且排序在的,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给予组织调整,属条管部门的,由县委、县政府书面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宣布其为不受平舆欢迎的人,并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调整。
三、努力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领导、转变作风是保证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执法执纪部门,要把提供优质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真正摆上重要位置。县委、县政府充实和调整全县治理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成立公众评议行风领导小组,加强办公室力量,统一组织协调全县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行风评议工作。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组织,组织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负专责、具体抓的工作格局。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奖惩到人。县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发挥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对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 报,及时处理,确保全县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县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出发,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各执法执纪部门要结合机关干部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活动,加强执法队伍作风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要组织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法制素质,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政法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个案事件,要及时组织力量调查处理,要依法办理经济案件,保护企业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扣大力整治企业治安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县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政法部门,要着力协调解决因征地、用工、污染等诱发的企地纠纷,对破坏、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害一方的地痞、无赖、村霸、流氓恶势力,从快、从严、从重打击;对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盗窃哄抢、强装强卸、强买强卖以及威胁、伤害企业经营者或客商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市场中心等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恶意竞争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纪委、政法委、监察局要加强对政法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加大对有关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名、行敛财谋私之实的腐败分子,要坚决清除出执法队伍,影响特别恶劣的,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新闻宣传部门要把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和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在电视、广播等媒介开辟专题、专栏,宣传县委、县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和进一步治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意义。要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出一批为企业服务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同时,要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到底是谁养话了谁”、“企业至上、企业是我们衣食父母”、“思想再解放、谋求经济社会新发展’大讨论,教育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开放、抓发展”和“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都是平舆形象”的观念,营造社会亲商、爱商、敬商、助商和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良好氛围,激发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过去的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增收等目标。今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全县人民鼓足了干劲抓经济建设,桂东经济发展加快,内在活力增强,呈现出速度、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经济运行继续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是几年来国家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累计效应的释放,也是县委、县政府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环境,加快“三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就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桂东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2003年实现桂东县生产总值55545万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1万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296万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3548万元,增长12.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30.1%:26.2:43.7,调整为2003年的28.3:29.3:42.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提升。
(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小康建设步伐加快。
新的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人口素质、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共23项指标,它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通过搜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测算评分,桂东县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45.99%,与2000年的实现程度38.3%相比,上升7.6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GDP3277元,比2000年增长35.1%,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28.3%,下降1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48%,上升1.4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23.51%,上升12.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重35.24%,上升5.86个百分点,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2.19人,增长58.1%,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率为70.3%,上升42.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2元,增长3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元,增长28.7%,恩格尔系数50.9%,下降4个百分点,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从无到有,达27.5%,森林覆盖率71.3%,上升1.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到了全面小康的标准。
(三)经济市场化水平有所提高
2003年,桂东县农产品商品率为53.1%,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品商品率45.1%,下降0.5个百分点;牧业产品商品率69.7%,上升6.3个百分点;渔业产品商品率67.0%,下降0.8个百分点。
(四)劳务经济日益活跃
据统计,2003年全县共有在县外的长期务工人员2.4万人,其中在省外的1.84万人。去
年的务工收入在1.5亿元以上,给桂东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农业产业化有关指标增长较快
2003年,全县有已认定的竹胶板厂、茶叶开发公司、罐头厂、食用菌开发公司四家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7905万元,同比增长21.1%,龙头企业上缴税金807万元,增长14.6%,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总产值3282.5万元,增长31.2%。
(六)工业化发展进程有所加快
200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55家,同比净增22家、增长16.5%。新增工业企业53家(基中新建电站15座、新装机容量2.3万千瓦;新增硅冶炼厂6家、新装炉10560千伏安),减少36家(其中14家林场因行业调整后退出工业企业范畴)。到2003年底,全县共有小水电站79座,装机容量8.0万千瓦。全县工业总产值34302万元,同比增长9.7%。全县工业增加值10972万元,同比增长17.8%,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8.01%上升到19.75%。
(七)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1至2个百点。2003年,桂东县城镇化率为23.51%,同比上升3.16个百分点。
二、桂东经济发展与有关方面的主要差距
(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差甚远
只有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或超过了全面小康的标准。实现程度达到70%及以上的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实现92.59%、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实现84.48%、恩格尔系数实现77.15%、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实现73.0%,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率实现70.3%。实现程度为50.0%至60.0%的有:居民人均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实现60.7%,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实现55.0%,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实现50.34%。其余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均在40%以下,主要经济指标人均GDP实现13.21%,R&D经费占GDP比重实现0.80%,远远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二)与周边的汝城县相比差距很大
2003年,与桂东县相邻的汝城县实现GDP163173万元,同比增长12%,比桂东县的增幅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快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21.3%,快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5%,快0.4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发展水平很低
桂东县工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虽然有147家,但产值低、效益不高,因而桂东县工业化程度低。一是人均GDP水平低。由于桂东县基础差、底子薄,仅管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人均GDP仍然很低。2003年桂东县人均GDP只有3277元,相当于全市水平7061元的46.4%。二是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低。工业化过程既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2003年,桂东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9.4%,比全市水平低19.8个百分点。三是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工业中以采掘业和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缺少高新技术产品,2003年桂东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2%。四是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工业企业既没有科研经费,更没有科研人才,造成产品单
一、质量低下。2003年桂东县R&D经费占GDP比重只有0.02%,严重地影响桂东县工业化进程。
2、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
一方面,根据2000的人口普查资料测算,2003年桂东县新增劳动力力资源2617人(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为4037人,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420人),2004年将新增劳动年龄人口2330人(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为3978人,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648人),而且2005年、2006年桂东县的新增劳动力资源将继续增加(2007年开始回落)。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改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下岗职工不断增加,这就给桂东县的劳动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3、农村社保水平低。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医疗卫生事业还对落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防灾能力弱。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差。机械化程度相当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遇到自然灾害根本无法抵御,在很大程度上农民仍然“靠天吃饭”。二是农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桂东县大部分农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小农经济意识还比较强,缺乏市场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只注重农产品的产量,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基本上没有竞争力。三是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由于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公路、通信落后。
一个地方的交通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0年,桂东县只有等级公路122.84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只有0.08公里的等级公路,只相当于全省水平的50%,相当于全市水平的53.3%,到周边县、市的公路大多是沙子路、且弯道多、路程远、交通极为不方便。桂东县现有的这一交通状况严重影响着桂东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成为阻碍城镇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屏障,农民进城后无法解决生计问题,有许多农民想进城而不敢进城,因而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23.51%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措施
(一)用科学的发展观制定发展规划。
科学的发展观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这说明我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或循环经济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主要着眼于:在生产过程中用最少的原材料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对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进行回收利用。因此,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进行项目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贯彻科学的发展观。
(二)开发和创新桂东县的比较优势。
桂东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利资源,是其他一些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国家已经批准桂东县作为生态建设示范县,而且桂东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在城关镇有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在沙田镇有毛泽东同志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老虎冲、在新坊乡有伟人树等,还有城关镇三台山的文峰塔,四都乡的溶洞群、碧洞飞烟、仙人石田等众多旅游景观,要把桂东县建设成为集天然氧吧、旅游度假与避暑为一体的县城。
(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桂东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有着丰富的农产品,但一直以来商品率很低,规模效益差,要着力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逐步使之规模化、产业化,并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一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联合企业。
(四)通过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把建整扶贫与移民建镇结合起来、把道路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化提升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
(五)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发展,带动环境改善。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们自身的生存,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生存资源日益短缺,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等,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的发展,加强废物的回收与利用,从追求GDP发展到追求绿色GDP。绿色GDP就是,以GDP为基础,扣除环境恶化成本与资源和资产耗减成本后的余额。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观,避免盲目地追求GDP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六)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经营意识。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诚信、高效、服务作为自己的着力点,狠抓项目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内资和外资前来桂东县投资兴业。
2、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桂东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不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这样,就能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通过正确引导和增发小额贷款,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桂东县农村有大量的人员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城镇因企业改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下岗职工,这些人大多数因为苦于没有创业资金,无法兴办实业。因此,必须对这部分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并给他们发放一些小额贷款,让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第五篇: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三大现实问题
1.县域经济实力薄弱,财政运转较为困难。主要表现在区县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省横比排名较后。区县财政拮据,大多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作;财政自给率低,财政调控能力有限;县乡政府历史债务沉重,运转比较困难。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经济尚未形成。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现代化农业比例较小;农业产业链短,加工层次不高;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较大,农民增收缓慢;区县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企业改制步伐相对缓慢,退出机制不健全,产权制度改革未完全到位。三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特色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成型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产品结构大部分停留在开发和粗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发展后劲不足,社会稳定压力增大。表现在开放程度不足,外向度低。招商引资虽然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规模化、支柱型的项目还没有,招商成本较高;区县民营经济规模不大。另外,就业、“二保”的压力较大,涉及改革和建设的矛盾较为突出。
(二)三大战略陷阱
1.发展模式照抄照搬。表现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深层次研究不够。作为西部欠发达区县,没有很好查找分析与先进区县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背景的差异,盲目地照抄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与形势的不断变化不相适应。或在制定区县跨越式发展战略时,对如何发挥好县域经济“后发优势”研究不够,造成定位不准、思路不清。
2.发展目标求全责备。表现在片面追求一、二、三产业的配套发展,对区县之间自身产业优势、劣势分析比较不够,制定发展目标求全责备;把握工作关键和着力点不够,工作部署均衡用力,坠入了“什么都搞一点、结果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突出”的陷阱,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不突出,产业优势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3.发展理念传统守旧。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调控县域经济运行时还程度不同地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行政方法,“好心办坏事”;政府履行经济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职能的错位、缺位或越位,甚至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负拉动作用。
(三)三大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调控有限。表现在对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手段不足,能力有限;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差。表现在对区县干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造成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平稳过渡,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任职年限内的政绩,加上区县一些干部频繁调动交流,造成部分干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制约保障乏力。表现在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懂经济的领导人尤其奇缺;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1.抓牢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只有始终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大安区县域经济才能壮大总量、提升实力、增强竞争力,才能解决好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当前要努力克服县域经济中“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和盲目自满”的思想,把大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多作纵横比较,查找差距和不足,在全区牢固树立“不发展即倒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的观念。
2.强化市场调整二大意识。一是要树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意识,彻底破除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的观点解决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用市场经营的观点指导工作,推动发展。二是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下,要纠正部分干部对宏观调控的认识偏差,克服“等待观望”意识,以调整应对调控,积极适应宏观调控新的特点,强抓机遇,找准工作方向和新的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降低宏观调控不利影响的措施办法,继续保持县域经济增长势头。
3.解放思想从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开始。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破除因循守旧、唯书唯上、消极畏难等观念,努力在大安营造五种氛围:一是把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努力营造大胆改革、大胆实践的氛围;二是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唯书唯上,努力营造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氛围;三是坚决“支持干的,教育看的,转化懒的,惩治捣乱的”,努力营造大干实干的氛围;四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官”字,树立“仆”字,把权力指导转变为市场指导,把行政行为转变为服务行为,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高效运转的政府运行机制和服务氛围;五是重视创造有利于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环境,真正使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努力努力营造一种拴心留人的氛围。另外,要在各级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中树立“三敢”精神,一是敢进“大门口”,敢于跑“部”进厅到市,争取项目、资金;二是敢见“大人物”,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三是敢攀“大老板”,敢于与各类大中型企业攀亲结缘,开展经济合作。
(二)明确特色经济思路大安区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思路上,要以自身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为基础,结合省市的发展战略,按照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郊农业特色化、城乡建设一体化、三产服务现代化、经济模式外向化、发展主体民营化的“六化”目标,以加快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为主线,以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努力形成大安县域经济特色。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第一产业要围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要围绕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做大做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机电、医药、化工、包装四大支柱工业;第三产业要围绕建设“川南物流中心”和“旅游名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的“大商贸”和特色旅游。二是在城乡结构调整上,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重点,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双带动”,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在投资结构调整上,根据当前产业政策变化,做到从房地产开发为主,调整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并重;从投资拉动为主,调整为以投资拉动和产业拉动并重;从增量拓展为主,调整为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并重。
(二)全力把握工作重点
1.主攻工业强区这一关键。一是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快工业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步伐,完善工业基地的配套设施,引进资金、信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式,增强对各类资源的聚集力。二是要做大工业经济存量,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成长型的工业企业,采取加大技术改造,帮助协调发展资金等多种措施,扶持其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扩大工业经济增量,招商引资工作紧紧与市“五大产业集群”构建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为其配套的项目,增加储备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增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
2.夯实农业稳县这一基础。要着力做好“加减法”这道题目,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强市场引导,结合区域自然气候条件和生产技能状况确定农业生产项目,减少行政干预包办。二是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加快探索土地流转步伐,减少农户分散经营,坚持“城市化取向”、“生态县取向”,建设好“近郊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区”和“远郊禽畜养殖示范区”,积极争取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项目。三是要坚持“多予少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严格执行涉农政策,确保农税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减少农民在农村、在土地上的数量。
3.把握第三产业这一重点。要抓住国家扩大消费的有利时机,以构筑“大商贸、大物流”为重点,以市场建设为支撑,突出抓好马吃水物流商贸区、仁和片区各专业市场的培育,着力加快大山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马吃水干货市场的建设,努力形成规模。
4.加速城乡一体化这一核心。一要按照自贡大城市建设总规调整方案,把区域定位从城郊结合部转变为城市中心区,抓好规划和管理,突出特色和品牌。二要抓好经营土地这个核心,创新投资融资体制,着力推进大高路、人民路、大安街旧城区开发;建设好双河口组团和大山铺组团。三要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对人、财、物、企、商等资源聚集力。
5.树立招商环境这一品牌。要坚持把优化软环境作为环境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来抓,一是要着力优化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兑现招商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模企业财税扶持政策、骨干企业纳税目标考核政策,发挥背靠大企业的优势,抓住国企改制剥离机会,扩大招商引资成效。二是要强化服务,继续坚持和完善好为招商引资服务的措施和办法,转变服务理念,主动关心支持。
(三)努力提高执政水平
1.增强决策执行力。一是抓紧研究制订科学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经济工作领导责任制等制度,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坚持实行单项目标考核;设立综合目标奖、主要经济指标考核奖、经济工作重点项目奖和突出贡献奖,坚持物质奖励与给予荣誉、干部考核任用相结合;对推进工作不力、无所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真正调动全区上下抓机遇促发展的积极性。二是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以开展“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警、从严治企”为重点,深化作风兴区建设。
2.采取有效调控手段。应在遵循间接调控和计划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好多种手段,加强对区域经济运行的调控。一是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调控,对三大县域经济基地、相关产业和企业制定完善相应的财税优惠扶持、返还用于基础设施投入、扩大生产等政策,并切实予以兑现;二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三是运用行政手段调控县域经济运行和进行经济监督,保障县域经济的顺利运行和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