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XX市委书记XXX
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XX、建设中等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没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实现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奋斗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个加速”(加速项目强
市、工业立市、商贸活市步伐,加速特色农业、民营经济增量提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工作总体思路,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经济,全市经济呈现出“一稳、二强、三快”的良好发展态势。“一稳”: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思路抓农业,进一步扩大西瓜、花生和奶牛养殖等“三种两养”五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扶持发展了清真、新冷肉类加工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建改造提升了一批专业特色市场。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2。“二强”: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大力实施“项目强市”战略,先后建成投产投用了XX热电、XX药业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XX药业、XXX等一大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骨干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对XX、XX等九大优势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扩规增效,做大做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九大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医药、化工、能源、电子机械、食品加工”为支撑的工业经济格局。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完成万元、万元。“三快”: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始终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板材、石雕等八大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集群优势更加明显,灯具加工等新兴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商贸经济快速发展。以打造XXX商贸次中心为目标,加快规模商业企业和市场建设步伐,新建改造提升XX建材、XX花生米等专业特色市场,深化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初步形成了以市区规模型商贸企业为龙头,以特色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骨干,以农村商业网点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商贸经济日益繁荣。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路、水、电、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建翻修、绿化亮化北环路、京新大街等市区街道,市区道路形成“一环四横四纵”的网络化格局,城区基本实现集中供水、供暖、供气、排污;翻修了XX、XX等乡村道路,城乡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市管理效能显著提高。今年1-5月份,全市完成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十一五”时期更快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跳出XX看XX,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XXX的生产总值是139亿元,XXX达到117亿元,而我市2004年生产总值为亿元,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是82.8亿元,与先进县市相比,我市的经济总量还比较小,经济综合实力还比较弱。
(二)立市强市的大项目、大企业相对较少。主要是新上工业性项目、高科技含量项目较少;工业经济规模大、骨干少,群体大、龙头小,缺乏立市的大企业、大项目。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企业、农业特色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业集中度不够高,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比重大,特色优势不够明显,缺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在省市叫得响的特色行业、特色产品。
(四)各种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在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形势下,我市虽然在土地规划修编和盘活存量土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用地指标与实际需求矛盾仍十分突出。目前大部分县(市)金融机构撤并,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支行贷款权限上收,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步弱化,县域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增大。今年各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是能源、交通、电力、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我市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企业贷款相对比较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市属企业技改项目资金缺口在1亿元以上,生产流动资金缺口在4000万元以上。近年来,电力、煤炭等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连续涨价,造成工业成本大幅度增加,致使企业效益下滑。如何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推进我市经济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确保圆满完成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新乐、建设中等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奋斗目标?经过深入调查和理性思考,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十一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念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效。实现“十一五”期间经济更快更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证“快”的基础上,实现更“好”,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实现既快又好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
好更快发展与更好发展的关系。XX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比较好、速度比较快,但是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经济总量小、实力比较差的现状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进一步扩张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同时,要着眼于“更好”,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做到“快
”中求“好”,“好”中促“快”。二是要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竭泽而渔。在推进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要重视资源指标,坚决杜绝以资源的无限攫取和浪费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大力研发推广资源节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现有项目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和改造,该调整的调整,该优化的优化;对低水平、浪费资源、效益不高的行业要坚决控制。重点发展对当前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项目、产业,加大对环保型、低能耗型、高科技型技改项目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实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建设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竞争中赢得主动。唐山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快、实力强,就是因为每个县都有一批硬梆梆的项目。XX、XX、XX等周边县(市)近几年的经济总量和增速之所以大幅提升,也是因为每个县市都有几个大项目、好项目作支撑。因此,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强市”战略,以项目建设扩张全市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严格落实“四位一体”项目建设责任制和市级领导“八个一”联系点制度,对重点建设项目派驻协调员,定期召开项目分析会和协调调度会,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在建项目按期竣工、投产达效。根据新的城市修编方案和“十一五”规划,超前搞好城东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好项目承接平台,对入区项目从手续跑办,到开工建设、投产管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增强对外来项目的吸引力。树立“市外就是外”、“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南资北移等机遇,坚持一手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好项目,一手抓铺天盖地的快项目、小项目,搞好项目储备库建设,做到只要符合新乐的产业发展规划,对新乐经济发展有好处,对新乐的财政收入有贡献的项目不论大小,都要积极引进来,建设好,重点围绕发展壮大医药、化工、电子机械等六大主导产业,谋划引进一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效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探索创新招商方式,抓好委托代理招商、媒体网络招商、产业招商,拓宽招商视野,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鉴外地以“发展论英雄、以项目论成败”的做法,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奖惩力度,调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引资金、上项目的积极性。
三、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工业企业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几个像样的大企业、大产业作支撑,很难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工业经济、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放在“立市强市”的战略地位,围绕壮大“医药、化工、能源、电子机械、食品加工”等五大工业主导产业,鼓励引导扶持XX、XX、XX、XX民爆等优势骨干企业,以资产或品牌为纽带实施规模扩张,发展相关外延产业,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带动明显的规模企业,切实增强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原则,筛选确定一批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效益比较好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步伐,尽快成长为能够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对纳税前50名的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并逐步探索实行“一费制”,保证优势骨干企业开足马力、加快发展。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评比活动,大力培树宣传善于创新、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并在政策、资金、占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奖励,在全市形成争相创新、争做贡献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生产技术,加快用先进适用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生产方式,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竞争力,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是县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群体,是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快、活力大,哪里就一定有迅猛发展的民营经济,就一定有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的主体成份,特别是在乡镇特色经济方面已经形成“板材、石雕、电热毯”等八大特色产业,涌现出一批有潜力、效益好的民营企业,但是多数企业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发展规模一直徘徊不前,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壮大和档次的提升。针对这种实际,在今后工作中,要按照国退民进激活力、技改扩规提效益、小区增容壮实力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大、促小、带中间”,努力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抓大”,就是扶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开发新产品,争当行业排头兵,带动整个产业不断上档次、上水平。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吸引外资、企业间相互持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二次创业。通过扶大扶强规模型民营企业,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从粗放分散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结合转变,从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发展转变。“促小”,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帮带、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发挥优势,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办厂经商,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广泛开展创业文化年活动,制定新办企业优惠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形成铺天盖地、大干快上的良好局面。“带中间”,按照生产企业向乡镇工业小区集中、小区向沿107国道和XX、XX公路两条经济带集中的思路,加快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鼓励引导具有一定优势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入驻小区,集群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形成有地域特色、市场占有率高的民营产业群和企业群。督促各乡镇调整完善民营经济管理机构,实行专人负责,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其健康快速发展。
五、,必须始终如一地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特色就是优势,有特色就有竞争力。要顺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立足本地资源、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两个基点,按照“建基地、强龙头、完善机制”的思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产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加快特斯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品种品质调整,继续发展壮大“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用玉米、小麦种植和蛋鸡、特色毛皮动物养殖等新兴产业,以培育专业村为抓手,努力建设一批特色化、优质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形成市有支柱、乡有重点、村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到“十一五”末,全市形成30万亩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2万亩的西瓜种植基地、15万亩的花生种植基地、15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和3万头奶牛养殖、40万头生猪养殖等九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围绕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谋划一批奶业、肉类、蔬菜深加工项目,扶持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在农产品升值上挖潜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帮助现有规模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企业和产品定位,积极参与两个市场竞争,加快产品品牌化步伐,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有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多种经济实体和有一定积累的商户、农民群众,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以提升整个农业产业档次和效益为目的,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积极探索创新龙头+基地+市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多种形式、人员创办、领办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推动劳务输出产业化,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六、必须持之以恒地优化发展环境
企业选择投资地好比小鸟选择森林,如果林子里环境幽雅,鸟语花香,就能吸引小鸟筑巢搭窝;如果林子里敲锣打鼓,点火放炮,只会把鸟惊走。从这种意义上说,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吸引力。哪里发展环境好,哪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就会形成优势明显的“洼地”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反之,哪里发展环境不好,不仅外地投资者望而却步,就是本地经商者也会纷纷“外流”,从而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必须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重要抓手,千方百计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以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环境上水平。围绕建设中等城市,加快以路、电、水、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电
力通讯、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综合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人民生活创造舒适便捷的条件。另一个是软环境创一流,就是把软环境作为第一竞争点,坚持用硬手段优化软环境,按照“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原则,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沟通、协调,下大力解决好企业的用地、融资等问题,为企业当好“红娘”和“后盾”。深入开展阳光政务、民主评议行风、阳光投诉等活动,加强对各职能部门行风建设的监督检查,规范行政
执法行为,使各职能部门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企业服务,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上来。对“三乱”、“中梗阻”、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要动真的、来硬的,出“重拳”、下“猛药”,依纪依法严肃惩处,努力营造亲商富商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
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优化宽松的执法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磁场效应。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双提三效”活动,积极推进创建“标准化机关”活动,创新工作机制,改进机关作风,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着力解决“中梗阻”问题,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以政府关联事项信息公开和企业资信收集工作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档案,着力培育企业信用,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二篇: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 查 与 思 考
中国共产党XX市委书记 XXX
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XX、建设中等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没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实现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奋斗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三个加速”(加速项目强市、工业立市、商贸活市步伐,加速特色农业、民营经济增量提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工作总体思路,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经济,全市经济呈现出“一稳、二强、三快”的良好发展态势。“一稳”: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思路抓农业,进一步扩大西瓜、花生和奶牛养殖等“三种两养”五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扶持发展了清真、新冷肉类加工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建改造提升了一批专业特色市场。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2%。“二强”: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大力实施“项目强市”战略,先后建成投产投用了XX热电、XX药业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XX药业、XXX等一大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骨干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对XX、XX等九大优势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促其扩规增效,做大做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九大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医药、化工、能源、电子机械、食品加工”为支撑的工业经济格局。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完成 万元、万元。“三快”: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始终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板材、石雕等八大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集群优势更加明显,灯具加工等新兴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商贸经济快速发展。以打造XXX商贸次中心为目标,加快规模商业企业和市场建设步伐,新建改造提升XX建材、XX花生米等专业特色市场,深化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初步形成了以市区规模型商贸企业为龙头,以特色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骨干,以农村商业网点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商贸经济日益繁荣。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路、水、电、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建翻修、绿化亮化北环路、京新大街等市区街道,市区道路形成“一环四横四纵”的网络化格局,城区基本实现集中供水、供暖、供气、排污;翻修了XX、XX等乡村道路,城乡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市管理效能显著提高。今年1-5月份,全市完成生产总值 亿元,财政收入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元和 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十一五”时期更快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跳出XX看XX,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XXX的生产总值是139亿元,XXX达到117亿元,而我市2004年生产总值为 亿元,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是82.8亿元,与先进县市相比,我市的经济总量还比较小,经济综合实力还比较弱。
(二)立市强市的大项目、大企业相对较少。主要是新上工业性项目、高科技含量项目较少;工业经济规模大、骨干少,群体大、龙头小,缺乏立市的大企业、大项目。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企业、农业特色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业集中度不够高,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比重大,特色优势不够明显,缺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在省市叫得响的特色行业、特色产品。
(四)各种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在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形势下,我市虽然在土地规划修编和盘活存量土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用地指标与实际需求矛盾仍十分突出。目前大部分县(市)金融机构撤并,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支行贷款权限上收,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步弱化,县域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增大。今年各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是能源、交通、电力、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我市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企业贷款相对比较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市属企业技改项目资金缺口在1亿元以上,生产流动资金缺口在4000万元以上。近年来,电力、煤炭等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连续涨价,造成工业成本大幅度增加,致使企业效益下滑。如何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推进我市经济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确保圆满完成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新乐、建设中等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奋斗目标?经过深入调查和理性思考,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十一五”期间加快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念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效。实现“十一五”期间经济更快更快发展,必须始终
实现二次创业。通过扶大扶强规模型民营企业,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从粗放分散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结合转变,从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发展转变。“促小”,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帮带、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发挥优势,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办厂经商,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广泛开展创业文化年活动,制定新办企业优惠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形成铺天盖地、大干快上的良好局面。“带中间”,按照生产企业向乡镇工业小区集中、小区向沿107国道和XX、XX公路两条经济带集中的思路,加快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鼓励引导具有一定优势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入驻小区,集群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形成有地域特色、市场占有率高的民营产业群和企业群。督促各乡镇调整完善民营经济管理机构,实行专人负责,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其健康快速发展。
五、,必须始终如一地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特色就是优势,有特色就有竞争力。要顺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立足本地资源、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两个基点,按照“建基地、强龙头、完善机制”的思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产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加快特斯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品种品质调整,继续发展壮大“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用玉米、小麦种植和蛋鸡、特色毛皮动物养殖等新兴产业,以培育专业村为抓手,努力建设一批特色化、优质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形成市有支柱、乡有重点、村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到“十一五”末,全市形成30万亩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2万亩的西瓜种植基地、15万亩的花生种植基地、15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和3万头奶牛养殖、40万头生猪养殖等九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围绕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谋划一批奶业、肉类、蔬菜深加工项目,扶持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在农产品升值上挖潜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帮助现有规模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企业和产品定位,积极参与两个市场竞争,加快产品品牌化步伐,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有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多种经济实体和有一定积累的商户、农民群众,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以提升整个农业产业档次和效益为目的,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积极探索创新龙头+基地+市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多种形式、人员创办、领办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推动劳务输出产业化,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六、必须持之以恒地优化发展环境
企业选择投资地好比小鸟选择森林,如果林子里环境幽雅,鸟语花香,就能吸引小鸟筑巢搭窝;如果林子里敲锣打鼓,点火放炮,只会把鸟惊走。从这种意义上说,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吸引力。哪里发展环境好,哪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就会形成优势明显的“洼地”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反之,哪里发展环境不好,不仅外地投资者望而却步,就是本地经商者也会纷纷“外流”,从而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必须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重要抓手,千方百计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以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环境上水平。围绕建设中等城市,加快以路、电、水、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电
力通讯、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综合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人民生活创造舒适便捷的条件。另一个是软环境创一流,就是把软环境作为第一竞争点,坚持用硬手段优化软环境,按照“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原则,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让投资者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沟通、协调,下大力解决好企业的用地、融资等问题,为企业当好“红娘”和“后盾”。深入开展阳光政务、民主评议行风、阳光投诉等活动,加强对各职能部门行风建设的监督检查,规范行政
执法行为,使各职能部门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企业服务,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上来。对“三乱”、“中梗阻”、吃拿卡要等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要动真的、来硬的,出“重拳”、下“猛药”,依纪依法严肃惩处,努力营造亲商富商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
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优化宽松的执法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磁场效应。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双提三效”活动,积极推进创建“标准化机关”活动,创新工作机制,改进机关作风,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着力解决“中梗阻”问题,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第三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嘉兴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嘉兴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
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嘉兴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嘉兴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嘉兴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四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过去的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增收等目标。今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全县人民鼓足了干劲抓经济建设,桂东经济发展加快,内在活力增强,呈现出速度、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经济运行继续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这是几年来国家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累计效应的释放,也是县委、县政府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环境,加快“三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就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桂东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2003年实现桂东县生产总值55545万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1万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296万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3548万元,增长12.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30.1%:26.2:43.7,调整为2003年的28.3:29.3:42.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提升。
(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小康建设步伐加快。
新的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人口素质、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共23项指标,它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通过搜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测算评分,桂东县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45.99%,与2000年的实现程度38.3%相比,上升7.6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GDP3277元,比2000年增长35.1%,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28.3%,下降1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48%,上升1.48个百分点,城市化率23.51%,上升12.2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重35.24%,上升5.86个百分点,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2.19人,增长58.1%,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率为70.3%,上升42.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2元,增长3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元,增长28.7%,恩格尔系数50.9%,下降4个百分点,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从无到有,达27.5%,森林覆盖率71.3%,上升1.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率均达到了全面小康的标准。
(三)经济市场化水平有所提高
2003年,桂东县农产品商品率为53.1%,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品商品率45.1%,下降0.5个百分点;牧业产品商品率69.7%,上升6.3个百分点;渔业产品商品率67.0%,下降0.8个百分点。
(四)劳务经济日益活跃
据统计,2003年全县共有在县外的长期务工人员2.4万人,其中在省外的1.84万人。去
年的务工收入在1.5亿元以上,给桂东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农业产业化有关指标增长较快
2003年,全县有已认定的竹胶板厂、茶叶开发公司、罐头厂、食用菌开发公司四家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7905万元,同比增长21.1%,龙头企业上缴税金807万元,增长14.6%,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总产值3282.5万元,增长31.2%。
(六)工业化发展进程有所加快
200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55家,同比净增22家、增长16.5%。新增工业企业53家(基中新建电站15座、新装机容量2.3万千瓦;新增硅冶炼厂6家、新装炉10560千伏安),减少36家(其中14家林场因行业调整后退出工业企业范畴)。到2003年底,全县共有小水电站79座,装机容量8.0万千瓦。全县工业总产值34302万元,同比增长9.7%。全县工业增加值10972万元,同比增长17.8%,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8.01%上升到19.75%。
(七)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1至2个百点。2003年,桂东县城镇化率为23.51%,同比上升3.16个百分点。
二、桂东经济发展与有关方面的主要差距
(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差甚远
只有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或超过了全面小康的标准。实现程度达到70%及以上的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实现92.59%、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实现84.48%、恩格尔系数实现77.15%、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实现73.0%,城镇从业人员三项保险覆盖率实现70.3%。实现程度为50.0%至60.0%的有:居民人均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实现60.7%,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实现55.0%,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实现50.34%。其余各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均在40%以下,主要经济指标人均GDP实现13.21%,R&D经费占GDP比重实现0.80%,远远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二)与周边的汝城县相比差距很大
2003年,与桂东县相邻的汝城县实现GDP163173万元,同比增长12%,比桂东县的增幅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快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21.3%,快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5%,快0.4个百分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发展水平很低
桂东县工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虽然有147家,但产值低、效益不高,因而桂东县工业化程度低。一是人均GDP水平低。由于桂东县基础差、底子薄,仅管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人均GDP仍然很低。2003年桂东县人均GDP只有3277元,相当于全市水平7061元的46.4%。二是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低。工业化过程既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2003年,桂东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9.4%,比全市水平低19.8个百分点。三是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工业中以采掘业和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缺少高新技术产品,2003年桂东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2%。四是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工业企业既没有科研经费,更没有科研人才,造成产品单
一、质量低下。2003年桂东县R&D经费占GDP比重只有0.02%,严重地影响桂东县工业化进程。
2、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
一方面,根据2000的人口普查资料测算,2003年桂东县新增劳动力力资源2617人(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为4037人,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420人),2004年将新增劳动年龄人口2330人(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为3978人,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为1648人),而且2005年、2006年桂东县的新增劳动力资源将继续增加(2007年开始回落)。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改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下岗职工不断增加,这就给桂东县的劳动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3、农村社保水平低。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医疗卫生事业还对落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防灾能力弱。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差。机械化程度相当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遇到自然灾害根本无法抵御,在很大程度上农民仍然“靠天吃饭”。二是农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桂东县大部分农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小农经济意识还比较强,缺乏市场意识,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只注重农产品的产量,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上基本上没有竞争力。三是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由于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公路、通信落后。
一个地方的交通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0年,桂东县只有等级公路122.84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只有0.08公里的等级公路,只相当于全省水平的50%,相当于全市水平的53.3%,到周边县、市的公路大多是沙子路、且弯道多、路程远、交通极为不方便。桂东县现有的这一交通状况严重影响着桂东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成为阻碍城镇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屏障,农民进城后无法解决生计问题,有许多农民想进城而不敢进城,因而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23.51%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措施
(一)用科学的发展观制定发展规划。
科学的发展观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这说明我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或循环经济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主要着眼于:在生产过程中用最少的原材料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对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进行回收利用。因此,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进行项目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贯彻科学的发展观。
(二)开发和创新桂东县的比较优势。
桂东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利资源,是其他一些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国家已经批准桂东县作为生态建设示范县,而且桂东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在城关镇有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在沙田镇有毛泽东同志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老虎冲、在新坊乡有伟人树等,还有城关镇三台山的文峰塔,四都乡的溶洞群、碧洞飞烟、仙人石田等众多旅游景观,要把桂东县建设成为集天然氧吧、旅游度假与避暑为一体的县城。
(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桂东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有着丰富的农产品,但一直以来商品率很低,规模效益差,要着力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逐步使之规模化、产业化,并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一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联合企业。
(四)通过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把建整扶贫与移民建镇结合起来、把道路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镇化提升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
(五)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发展,带动环境改善。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日益恶化的环境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们自身的生存,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生存资源日益短缺,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等,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引领经济的发展,加强废物的回收与利用,从追求GDP发展到追求绿色GDP。绿色GDP就是,以GDP为基础,扣除环境恶化成本与资源和资产耗减成本后的余额。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观,避免盲目地追求GDP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六)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经营意识。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诚信、高效、服务作为自己的着力点,狠抓项目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内资和外资前来桂东县投资兴业。
2、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桂东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不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这样,就能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通过正确引导和增发小额贷款,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桂东县农村有大量的人员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城镇因企业改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下岗职工,这些人大多数因为苦于没有创业资金,无法兴办实业。因此,必须对这部分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并给他们发放一些小额贷款,让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第五篇: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对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仁风镇镇长毕义忠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仁风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仁风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注意扶持引导,在壮大民营经济上下功夫。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既坚持“放水养鱼”,又注重加强税收征管,逐步变规模优势为财税优势,力争把棉花加工、木材加工培育成为我镇重要的自主税源,提高民营经济对镇财力的贡献率,力争明年民营经济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额度达到500万元以上。一是拉伸棉花产业链条。全力抓好民营企业和规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继续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合并、重组、技改,形成棉花加工的大集团,逐步引进棉纺、印染等行业的进入,拉伸产业链条。建立仁风镇棉花加工协会,及时掌握全国及世界的棉花加工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二是提高林木加工业产品附加值。在对木材加工园区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外地大型板材加工及家具生产等企业来仁风投资建厂,对板材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资源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上下功夫。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仁风镇农家生态园的开发利用,把西瓜采摘、西瓜文化节、农产品推介、鼓子秧歌表演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西瓜、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市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三是实施政策扶持,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宣传等,力争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
五、搭建发展平台,在加快城镇建设上下功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迎风大街以北的商贸经济区建设,以金山街、银山街为中心,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社区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试点的两个社区基本完成,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通过城镇和社区建设,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