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组织在国企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19:5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化党组织在国企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化党组织在国企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最终版]》。

第一篇:强化党组织在国企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最终版]

强化党组织在国企治理中的法定地位

国有企业除了逐“利”还要重“义”,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服从社会效益,既要在市场上搏击还要承担起作为国家经济基石的重大使命。厘清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堪称现阶段国企适应趋势发展的重大突破。“法定”二字意味着,加强党的领导不只是认识上、工作上的要求,还要有基于法理的、刚性的制度安排。“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形势下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指明了方向。在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党中央重新审视国企发展与党的领导的关系,重塑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实乃必然。众所周知,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性企业,产权属性是公有制,意即全体人民是其所有者和出资人,治理目标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和服务全体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组织领导理所当然要嵌入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去。这是由国企的根本属性决定的,构成了国企的“根”和“魂”。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截至2015年底,国有企业共有党员1014.3万名,党组织79.5万个。这是一笔巨大的政治财富。作为政治组织,党组织不易为企业逐利性所惑,能够更好地把方向、管大局、落实社会责任,更好地运用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资源为国企改革发展凝心聚力。即便从最具体的人力资源角度考量,党员队伍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严密的组织,在企业颇为重视的忠诚度、创造性、团队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将这些资源充分盘活运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完全可以充分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科学发展优势。一段时间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对国企的市场性质、利益导向谈得多,政治性质、组织导向谈得少,甚至滋生出一股将党的领导与国企发展割裂甚至对立的错误思想。在一些国企中,党建工作被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党务部门沦为了休闲、养老、安置干部的地方。更有一些国企,抛弃党管干部的原则,以董事会取代党委会,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交织,机制问题与监管问题叠加。还有人掉进了西方模式的窠臼,认为既然搞改革,搞现代企业制度,就没有必要“增设”党的领导或者说不必将其置于“核心”地位,照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治理架构即可。事实说明,这些并不符合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市场经济体制是中性的,本身不能体现社会主义。西方企业没有党组织,简单地说是缘于其资本主义属性,在法理上并非对全体人民负责。而我国国有企业不一样,它除了逐“利”还要重“义”,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服从社会效益,既要在市场上搏击还要承担起作为国家经济基石的重大使命。国企要成为党和国家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一项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从这个意义上说,厘清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堪称现阶段国企适应趋势发展的重大突破。“法定”二字意味着,加强党的领导不只是认识上、工作上的要求,还要有基于法理的、刚性的制度安排。这相当于从顶层设计开始,就在传统公司治理架构上有机融入了党的领导,放大了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两个优势。这是超越西方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是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补充,也是当前国企做大做强做优、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上功勋卓著。目前,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有110家,居世界第二,其中83家是国企。越是发展的上升期,越要把握好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关系。把党的建设搞好、搞得更好,国有企业就能发挥更大作用,为未来发展开拓更大市场,为国家和人民赢得更大舞台。

第二篇:CFO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及职责

CFO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及职责

CFO意指公司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监,是公司财务与会计工作的最高领导者。他们参与公司发展战略的设计,并努力促进公司发展战略与投资者的预期相一致。在实施公司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建立现代财务支持系统,加强日常管理,防范可能遇到的风险,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习西方国家在沿海地区的企业中率先建立了财务总监制度(我国一般将CFO与财务总监不加区分),并逐步向全国推广,不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开始实行了财务总监制度,而且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也开始了财务总监制度尝试,尤其在上市公司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财务总监督制度,只是各地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办法,财务总监制度的推行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总会计师制度却有《公司法》、《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的规范。1999年颁发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在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立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条件》又进一步明确了总会计师的职责,并规定总会计师相当于公司行政副职。因此,我国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职能是比较明确的,而财务总监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职能就相对模糊。

一、CFO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1.CFO是执行董事

在现代公司制下,CFO在公司治理中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和参与经营决策功能,这就客观上要求CFO进入董事会,即成为执行董事,CFO既要对股东负责又要对董事会负责。CFO代表股东进入董事会,作为首席财务执行官负责执行董事会的财务决策和财务监督,而CEO则负责执行董事会的战略和经营决策。但CFO又在经营管理上与CEO紧密配合,在CEO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金额重大经营决策。

2.CFO是首席财务执行官

尽管在执行董事会的战略和经营决策方面,CFO要在CEO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但并不意味着CFO是CEO的副职,CEO与CFO不存在正职与副职之分,而强调CEO是首席行政执行官,CFO是首席财务执行官,COO是首席业务执行官,他们都是各自分管理业务的头(Chief)。中国香港企业把CEO称为行政总裁,而把CFO称为财务总裁,这种称谓比较准确地表达了CFO在公司治理中的位置。

3.CFO在受托责任上对股东和董事会负责,在经营方面对CEO负责 CFO作为执行董事,即是董事会成员,又是经理层成员,因而CFO即要对股东负责又要对董事会负责。CFO代表股东进入董事会,作为首席财务执行官负责执行董事会的财务决策和财务监督,而CFO则负责执行董事会的战略和经营决策。但在执行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时,CFO要在CEO的统一领导下,即CFO对CEO负责,为CEO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二、CFO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 1.CFO的监督职能

CFO作为执行董事,既是董事会成员又是经营者,CFO作为股东的代表进入董事会,负有外部受托责任,代表出资者实施企业外部资本控制,服务于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满足外部投资者资本增值的要求,CFO对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负有重要责任。从这个意义讲,CFO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负有监督职能。CFO如发现企业有欺诈舞弊行为时,应当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提出优化方案,并向CFO反映,若CFO不愿意采取行动制止,CFO应向董事会报告,确保公司利益不受任何人的侵害。因此,CFO负有对经营者实施适当监管的职责。使经营者在企业重大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所有者的利益。CFO监督职能还可以通过其负责的内部审计来实施监督职能。

2.CFO的管理职能

CFO作为执行董事,既是董事成员又是经营者,CFO作为经营者承担着内部受托责任,在CEO的统一领导下执行和贯彻董事会决议,负责内部管理控制,对资金筹集和使用进行管理和运作,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CFO还可以为经营者在经营决策上提供财务支持,为经营者施展经营才能提供有力的保证。因而又承担着管理者的管理责任。

3.CFO的协调关系职能

按照现代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连接点。契约方主要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债权人、职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只有各方面的财务契约关系协调、顺畅,企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客观上需要财务总监协调物质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协助经营者处理好与债权人、职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为此需要财务总监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保持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财务总监的上述三个职能中,财务监督是最基本的。参与决策可以进行决策过程的监督,协调关系的同时可以监督经营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活动。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参与决策的职能将更为重要。

三、我国CFO与总会计师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职能区别

1.两者聘任及隶属关系不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管统聘的高级财务监督人员,其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由派出部门决定,业绩考核和评价由派出部门负责。总会计师作为企业的行政领导班子成员之一,是由企业总经理提名,企业主管部门审批任命的企业内部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其工资、福利待遇由企业决定,业绩评价和工作考核由企业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2.两者职能不同。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监控公司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参与拟订公司经营的重大计划,参与公司资金的使用和调度、贷款担保、对外投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重大决策活动。财务总监的职能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其职能更侧重于财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当然,财务总监还兼有会计管理方面的职能。对于总会计师职能的设定,通常包括会计核算与管理。《总会计师管理条例》对总会计师的要求是严格维护财经纪律,精打细算,开辟财源,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管理方面成为厂长(经理)的得力助手等。由上可知,二者在职能定位上存在着较多的交叉之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财务总监测重于监督,而总会计师侧重于发挥参谋决策作用。

3.两者权限不同。从上述的职能界定情况看,财务总监的权限显然大于总会计师,其明显的表现在于与总经理的联签制度规定。诸如贷款保证、债务担保、资产抵押;在限额范围内不良资产处理等,需要财务总监联签。财务总监从产权角度行使的这种权力,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这在总会计制度中是没有的。

4.两者责任不同。财务总监是财务监督职能与管理职能的有机统一。监督是其工作的核心,管理是实现监督的途径,监督寓于管理之中。总会计师尽管也具有双重性的责任,但主要是当好企业经营决策者的助手,为其提高财务上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保证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第三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企中的四个作用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企中的四个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企业重大决策上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各级企业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方面,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理清企业党组织与企业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的职责,积极参与到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工作中去,明确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支持经营班子大胆进行经营管理,配合监事会做好监督工作,进一步明确企业党组织的定位,注意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经营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机制优势,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在党内坚持民主集中制,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在企业人才建设方面发挥党组织的指导作用

“党管干部”原则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在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党组织应积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在企业的实现方式,逐步实现由“党管干部”向“党管人才”转变。企业党组织不仅要“管”企业党员领导干部,还应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坚,成为企业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管”的方式应加以转变,即党管人才并不是代替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而是着重于在制定企业人才选聘标准、建立市场化企业人才选聘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等方面加强指导,努力推进国有企业“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人才健康成长并能为企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党组织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国有企业的一大特色。然而,在新的时期国企党组织必须转变过去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将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企业党组织要把企业文化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生产经营的有效切入点,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等创建活动,使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改革、融入管理;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党组织应紧紧抓住企业内刊、企业内网、文化活动等文化阵地与渠道,使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对广大员工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企业党组织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自觉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组织者和积极推动者,着力引导企业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发挥党组织的保障作用

这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贯宗旨在企业的充分体现。为此,企业党组织应主动整合协调出资人、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挥各方对企业发展稳定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帮扶解困长效机制和化解企业内部矛盾机制,千方百计为职工办实事,切实解决企业党员及职工的困难,营造企业健康和谐发展氛围。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众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外,企业党组织还可通过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集体协商制度、企业改制民主程序制度等,促进企业民主管理,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为加强党在国有企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企业方面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四篇:浅谈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如何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如何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正逐步向现代企业体制转化,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企业活力不断增强。但一些企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或监督不力,有的人借改革之机,钻体制不健全的空子,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如何在企业体制改革中强化监督机制,防止和遏制腐败行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体制改革中廉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工作较软弱

在少数企业中,监督机制残缺不全,监督部门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或流于形式,避实就虚,不能真正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其原因,一是这些企业的党政领导对监督工作不重视,“一手硬,一手软”,使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孤立无援,硬不起来。二是有的领导干部自恃权力大,责任大,贡献大,是“特殊公民”,不要监督;有的领导干部听不得逆耳、刺耳之言,“闻过则怒,讳疾忌医”,拒绝监督;有的领导干部本身就心术不正,行为不端,视监督为“芒刺在背”,必欲去之而后快,想方设法排斥监督。三是纪检监察机构弱化,人员缺编,素质不高,难以发挥作用。有的则身兼数职,精力不济。四是有的纪检监察人员心存杂念,患得患失。监督领导怕受到打击报复,监督其他人员怕得罪人,失“人缘”、丢选票,因而对违规违纪行为睁一眼闭一眼,不能履行监督职能。五是政策观念上的模糊,一些似明非明的提法和“政策撞车”现象,使人产生困惑。如业务接待,我国已跨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建立良好的对外业务关系和社区关系是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业务接待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接待的“度”上不太好掌握。况且,各地情况有所不同,西双版纳属旅游热点地区,接待量和接待费用自然要比其它地区多。又如通讯费用,市场千变万化,商机稍纵即逝,企业领导和业务负责人使用现代通讯工具是掌握市场信息,捕捉商机开展经营业务的必要手段。通讯费用的报销标准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党政机关的标准来套,但也不能漫无节制地实报实销。究竟报销多少合适,是个费斟酌的问题。政策观念不明确,监督的信心自然不足。

2、腐败的表现及其危害

在一些地方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封建特权思想,资产阶级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潮成为一种“时髦观念”侵入一些意志薄弱者的头脑,产生消极腐败现象。并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地遏制而逐步蔓延开,成为一种“社会毒瘤”。其主要表现是:

1、利用职权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

2、公款吃喝玩乐,奢侈浪费,腐化堕落。尤其是有些亏损企业困难重重,职工工资都没有保障,企业领导依然手机随身,小车出入,吃喝玩乐;

3、官僚主义,失职渎职;

4、损公肥私,“富了方丈穷了庙”;

5、任人唯亲,培植个人势力和关系网;

6、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涨价,搞行业不正之风;

7、欺上瞒下,虚报浮夸,骗取成绩和荣誉;

8、滥用权力,盲目决策,造成重大失误等等。上述腐败行为使国家和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破坏经济建设,损害干群关系,分化瓦解企业的凝聚力,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引发和加重社会犯罪。腐败已成为一种逐步蔓延的社会公害,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加强纪检监察工作,强化监督机制,是遏制和消除腐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它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

二、在国企改革中如何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发挥监督保障职能

在国企改革中要强化纪检监察的地位,发挥监督保障职能,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解决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政治思想教育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

针对我州企业干部队伍的思想实际,应从四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一是抓好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学习,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明确前进的方向,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进行党风党纪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考验,自觉抵制以权谋私的不良风气;三是抓好艰苦奋斗教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勤俭兴业”的观念,反对享乐主义,抵制铺张浪费、奢侈腐败之风;四是抓好法纪教育,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法纪意识和自律自控能力,做到自律、自省、自警、自励;五是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对监督工作的正确认识。监督工作既是抑制腐败,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必要手段,又是发现腐败苗头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犯错误的干部越走越远,坠入犯罪深渊的预防性措施,因而它是关心爱护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认识统一后,纪检监察工作才会得到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支持,从事纪检监察的同志也才能理直气壮地大胆工作。

2、健全法规制度,促进廉政建设法制化

离开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廉政监督将无以为据,处于“因人而治”的无序状态,难以保证廉政监督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稳定性,因而法规制度建设是企业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制度化建设中,着重应抓好以下几项:

(1)党的民主集中制。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处理通过集体讨论决定,才能有效地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防止因个人专权,权力失去控制而必然导致的腐败行为。

(2)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党内民主监督,洗去身上的“尘埃”,轻装前进。如果领导干部虚怀若谷,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善而从,将造就民主的氛围,大家都敢于在会议上或当面发表不同意见,并进行争论(而不是唯唯喏喏,随大流,或心存意见埋在肚里形成积怨),一是对领导的正确抉择会有很大帮助,二是有助于领导同志及早发觉自己有什么事做得不对,或自己身上存在什么缺点毛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早作改进和纠正,避免犯错误。而表面上的随声附和,一团和气,一派升平景象,往往危机就潜伏于其中。

(3)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制度。民心是杆称,也是一面镜子。坚持民主测评制度,将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使得有腐败意识和行为的干部有所顾忌,及早收手。

(4)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代会依照《企业法》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赋予的权力,对企业重大事务和决策进行审议,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体现。企业工会作为职代会的工作机构,应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多发挥作用。

(5)党风廉政责任制。它是廉政反腐领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责任、目标、监督、考核、追究”为一体,对责任人有一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特别对企业党政“一把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6)领导干部任期交流和重要部门岗位轮换制度。这项制度既有利于干部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也是廉政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

(7)健全企业财

务管理制度,清理“小金库”。腐败行为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混乱密切相关,严格财务管理,按国家财务制度行事,清理取缔“小金库”,对廉政反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大额资金开支双签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收入、财产申报制度、收受礼品登记制度、接待费用公开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干部廉政档案制度等都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除了上述制度外,企业还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及时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我们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卷烟采购、批供、作价调价、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资金开支审批、基建投资管理等重要环节均建章立制,并由公司领导带头,严格按制度办事。另外,公司对印章证件进行严格管理,严禁对外提供“合同书、委托书、介绍信、准运证、帐户帐号、印章”等营运性有效证件,防止冒名欺诈经济案件的发生。由于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几年来,公司干部职工中没有发生贪污受贿经济违法行为,经营上也未发生上当受骗经济案件,保障了公司经营业务的顺利进行。

3、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

针对腐败产生的原因,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督: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二是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并重在落实;三是抓好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使之自觉抵制腐败风气的侵蚀;四是认真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第五篇:国企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与治理功能

国企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与治理功能

职责定位:确立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企治理结构,则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加强国有企业党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并把国企党的领导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是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既定方针。

早在1989年,党中央就提出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1994年实施《公司法》,明确要依法设立党的组织并发挥作用。党章规定明确: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2000年5月,根据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党中央再次明确“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无论企业资产怎样重组,产权关系怎样变化,内部决策和经营机制怎样调整,党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政治领导,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都必须坚持,不能有任何削弱”;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强调: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总书记在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提出要“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彰显了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对国企“做大做强”的决心和方向,也折现了本轮深化改革以来,从“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到“除了国家规定的履职待遇和符合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业务支出外,国有企业负责人没有其他的‘职务消费’,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从“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搞好对国企的巡视,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到“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等,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所部署的思路连贯、体系化的保障性制度。

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确立党组织在国企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是由党的性质、执政党的地位、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才能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一些地区的国企改革中,曾经出现利用国企转制之际进行权力寻租,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今年年初,中纪委开展的首轮专项巡视和国资委巡视央企的活动,都已发现不同程度存在监管不力、利益输送、权力寻租和国资流失等情况,所反映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都在于企业权力构架不合理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缺乏对营运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衡。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加速,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法人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体系,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包括公司内部权力分设机构之间的制度安排。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存在着不同的治理模式,如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模式,以德日等国为代表内部制衡型模式。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至少应该满足两方面标准:一是应能给职业经理人员以足够的控制权自主管理公司,发挥其企业家的才能;二是保证代理人从股东利益出发使用公司经营管理的控制权。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科学规范、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当前,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加大董事会试点力度,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治理机制实行同步对接,细化落实党组织职责的治理功能,从制度上保证核心作用不被弱化和虚化;另一方面,在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方面,要探索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与出资人选择管理者的治理机制无缝对接。

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如果国企党组织的职责履行与《公司法》缺乏对接机制,就会使国企党组织处于一种尴尬、无奈的地位,随着公司治理功能的增强,国企党组织的地位和功能被弱化、虚化的倾向就难以避免。因此,在法律和企业制度框架内,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和治理制度的完善,确立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的地位,确定核心作用在公司制度中的治理定位,确保政治核心作用能有效转化为公司治理功能。

实践创新:确定党组织的治理定位和核心功能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党对基层党组织的明确定位。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既是《公司法》明确的治理定位,也是《党章》赋予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更是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

确保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中得到体现和加强,需要从法律实施和企业制度层面,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在企业党组织、股东(大)会或出资人机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建设“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关系。正确处理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和其他机构间的治理关系,是加强与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障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政治领导,也是党组织承担从严管党治党责任的核心治理功能。

首先,健全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的治理功能。公司治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协调多元相关利益关系,实现长期价值最大化的制度安排。企业党组织作为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主体,根据《公司法》和《党章》的有关规定,推进党的组织建设融入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企业党委是政治领导的核心,党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中的党员依照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构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国企领导体制,通过党委、纪委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成员的兼职融合,通过创新企业领导体制,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党建新体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的治理功能。

第二,党的建设与国企改革同步谋划,党组织同步实施政治引领功能。按照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基层企业落地执行,以精干、高效为原则,合理设置党组织工作机构,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避免党建工作在企业制度变革中被弱化和虚化。国有企业设立党组织,有了贯穿于决策层、管理层和员工三个层面的党员队伍,能够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企业发展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共同凝神聚力,党组织支持法人治理结构的其他机构依法行使职权,不是代理其行使职权,而是通过发动党员、带领群众执行董事会决议,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实现企业愿景和经营目标的执行力。党务工作者应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既精通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又熟悉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工作,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实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经营管理活动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考核和同步奖惩,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的治理功能。

第三,以制度化、程序化方式,完善党组织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参与功能。以企业制度形式明确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和程序。国企党组织对涉及企业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安排、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党组织参与决策是组织行为,是从政治角度把关定向,承担决策的政治责任。党委要按照党内议决规则进行集体研究,通过会议议决提出意见或建议。然后,由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承担职务的党委成员,按照治理机构的规定程序,反映党委议决的意见或建议,使党组织对企业重大问题的意见和主张,在企业决策中得到重视和有效体现,有效发挥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治理功能。

第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强化选才育人的宣教功能。依据治理规则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党组织要依照党的政治原则和组织标准,强化政治宣传的教化功能,加强对企业各类人员的政治理论、思想品质、专业技能和联系群众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宣教工作;通过把好“任前考察”、“监督评价”、“思想教育”、“民主测评”和“专业培训”等重要的程序关,支持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治理机构依法行使用人权,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用人机制、董事会聘免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的有机地结合。推进党建工作融入企业人才队伍和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加强党员干部和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把党组织的政治宣教优势转化为企业高端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加强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增强党组织的监督保障功能。企业党组织在监督方面,以加强党内监督为重点,着力监督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监督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着力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监督企业的关键人、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通过解决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任何滥用职权和谋取私利的不正之风,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党内监督要与出资人监督、审计等专业职能部门监督、纪检巡视监督、职工民主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增强企业监督工作合力;党内监督要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决策环节的监督,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发挥党组织对国企改革发展的监督保障功能。

下载强化党组织在国企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化党组织在国企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