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DELL戴尔差异化战略成就
差异化战略成就“IT新霸主”
――美国戴尔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
美国戴尔(Dell)公司是美国的一家著名计算机生产销售公司,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提供商。2001年取代康柏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不仅设计、生产、销售桌上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及网络服务器,还销售外围设备和软件,并提供服务和支持程序。公司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立了销售办事处,产品和服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共有47,800名雇员。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1998年《商业周刊》评选“IT百强”戴尔公司名列第一,它不仅战胜了IBM、康柏、惠普等巨型企业,就连号称软件之王的微软公司也屈居其后。戴尔公司经营着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商务网站。戴尔Power Edge服务器运作的 www.xiexiebang.com网址覆盖84个国家的站点,提供28种语言或方言、29种不同的货币报价,目前每季度有超过10亿人次浏览。戴尔公司创建后即实施差异化战略,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和制造产品,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低廉的价格,将产品直接送到客户手上,形成了震撼全球商界的“戴尔模式”,构建了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迅速崛起成为“IT新霸主”。
戴尔公司在《财富》2003年度世界500强排序第105位,年营业收入354.04亿美元。
一、电脑界“后起之秀”的发家史
戴尔公司于1984年由迈克尔·戴尔创立。1983年,迈克尔·戴尔还是一个在宿舍向电脑爱好者兜售磁盘驱动器的德克萨斯大学一年级学生。1984年,迈克尔·戴尔退学后,集中精力从事电脑业务,在一家小店铺的柜台上,开始仿制装配电脑,并命名为“有限电脑”。当时,顾客购买计算机主要是通过电脑经销商,戴尔公司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绕开经销商“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购买计算机”。迈克尔·戴尔在上大学时就在用零部件给同学组装计算机,他由此体会到用户渴盼低成本计算机的心理,于是开辟了一条直销的供货渠道。1985年,戴尔公司推出首台自行设计的个人电脑。1987年,戴尔公司在英国设立办事处,开始拓展国际市场。1988年,戴尔公司的股票正式上市,首次公开发行350万新股,每股作价8.5美元。1990年,迈克尔·戴尔被美国《公司》杂志评为年度企业家。戴尔公司在爱尔兰Limerick建立生产厂房,以供应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1991年,戴尔公司推出首部戴尔笔记本电脑。1992年,创建仅8年的戴尔公司首次被《财富》杂志评为为全球500强企业。1993年,戴尔公司成为全球五大计算机系统制造商之一,并在澳大利亚和日本设立办事处,正式进军亚太区市场。1995年,戴尔股票在分拆前已升至每股100美元,为发行价的11.76倍。1996年,戴尔公司在马来西亚槟城开设亚太区生产中心,戴尔网站www.xiexiebang.com开通,销售戴尔计算机产品,开始主攻网络服务器市场。1997年,第1,000万台戴尔电脑下线。戴尔股票普通股在分拆前每股升至1,000美元,为发行价的117.64倍。推出首台戴尔工作站系统。戴尔公司网上营业额由年初的每天100万美元,跃升至逾400万美元。1998年,扩建在美国及欧洲的生产厂房,并在中国厦门开设生产及客户服务中心。1999年,在美国田纳西州那什维尔增设办事处,拓展美洲业务在巴西开设生产工厂,满足拉丁美洲市场需求。推出 “E-Support-Direct from Dell”网上技术支持服务。2000年,网上营业额达到每天5,000万美元,按工作站付运量计算,戴尔公司首次名列全球榜首。2001年,戴尔公司首次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计算机厂商,按标准英特尔架构服务器付运量计算,戴尔公司在美国位居第一。2002年,戴尔公司推出首台“刀片式”服务器,推出“Axim X5”进入手持设备市场,在美国针对零售业客户推出基于标准的收款机,推出3100MP投影仪,进入投影仪市场。美国客户选择戴尔公司为他们首选的计算机系统供应商。2003年,戴尔公司面向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推出打印机。推出“戴尔回收计划”,使客户能够将任何厂商的计算机设备回收或者捐赠给慈善机构。正式更名为戴尔公司,反映了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提供商。戴尔公司进入家电市场,公司产品线的延伸为客户需求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1996年,32岁的迈克尔·戴尔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25位最佳企业家之一。在1999年7月5日出版的《福布斯》杂志中,戴尔以165亿美元的净资产名列全球第7大富翁(第一名是比尔·盖茨,其净资产达到900亿美元)。
二、差异化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动态的能力资源,支持着企业现在及未来在市场中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发展,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和各方面能力的结果。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如何能够做到与众不同,并且以这种方式提供独特的价值。这种竞争方式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创新。
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指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它决定了企业的创新、文化凝聚力、执行效率等与企业整体表现息息相关的各种活动;竞争战略则是要使企业在最基本的战场(产业)上找出有利的竞争位置。因此,竞争战略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产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建立起能获利、持久的竞争位置。”迈克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分析了企业竞争必须面对的五种抗争的竞争力量: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迈克尔·波特明确地提出了三种通用战略。差异化战略是通用战略之一。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企业提供的服务实现差异化,建立起本企业在行业中独有的一些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多种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拥有独特的技术、具有独特的性能、提供特别的顾客服务、拥有专门的业务网络等。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具有“差异化”的特征。
戴尔公司的成功是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成功,而不仅仅是通常所讲的“直销模式”。有的企业模仿、克隆戴尔公司的“直销”做法却惨遭失败,根源就在于只学了皮毛,没有学到戴尔公司的战略思想,缺乏戴尔公司的战略眼光。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竞争双方各自拥有的力量或资源,而是他们各自运用力量或资源的方式,即采取何种战略。实施差异化战略,必须建立起“防御阵地”来对付五种竞争力量,从而在行业中获得较高利润水平。戴尔公司创建之初,电脑界已经形成群雄纷争之势,论技术、规模、实力,戴尔公司远不是IBM、康柏、惠普等业界“大鳄”的对手。迈克尔·戴尔从切身体验中找到了“改变为顾客服务方式”的新路,在决定企业服务范围与服务水平时,努力寻求顾客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业界新秀,成就为“IT新霸主”。实施差异化战略首先要找准企业的定位,通过顾客需求和企业能力的匹配来确定企业的定位,即为顾客提供与行业竞争对手不同的服务与服务水平,并以此定位作为差异化战略的实质标志。在决定整体定位差异化的时候,必须要把顾客的需求、企业自身能力与竞争对手的服务水平三个要素综合考虑。要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要有一个独特的价值诉求。就是企业做的事情和其他竞争者相比有很大差异。价值诉求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企业准备服务于什么类型的客户?满足这些客户什么样的需求?你们会寻求什么样的相应价格?这三点构成了独特的价值诉求。要有一个不同的、为客户精心设计的价值链。营销、制造和物流都必须和对手不同,这样才能形成差异和特色。在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必须是相互匹配并彼此促进的。戴尔公司的差异化战略,重要体现在“黄金三原则”:即“坚持直销”、“摒弃库存”、“与客户结盟”。
1、直接面对顾客,坚持直销
戴尔公司建立一套绕过中间商、直接面对顾客的营销方式,企业直接接受顾客的订单,并直接把产品销售给“最终顾客”,直接为顾客提供全过程的服务。在美国将这种营销方式称为“直线商业模式”(Direct Business Model)。按戴尔公司的解释,直销理念很简单:按照客户要求制造电脑并直接发货,使戴尔公司能够最有效和明确地了解客户需求,继而迅速做出回应。这不仅减少了中间商,更为重要的是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同时,顾客是直接面对厂家,可以在订单中详细列出所需的配置,戴尔公司按照顾客的不同需要组织“按单生产”。这样,就与非直销模式有两点明显的“差异”:一是将两次销售过程合并为一次,即将制造商销给经销商,经销商再销给“最终顾客”的过程,改为制造商直接销给“最终顾客”。程序的简化,带来了营销过程中的“必要库存”和营销成本的降低。按照惯例,分销商在销售电脑中,一般要加价7-9%,直销就完全以出厂价销售,不需要分给中介利润,可以赢得竞争优势。这就是说,可以把本应由经销商赚的那部分钱,省下来转让给顾客。二是厂家直接接受顾客包含不同要求的订货,让顾客得到更多的“可感知价值”,厂家能及时收集到更多的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信息。客户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电脑,而戴尔公司对客户的要求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便于今后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检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创业伊始,戴尔公司就摒弃了传统的销售渠道。戴尔公司既没有通过本公司的销售人员来进行推销,也没有利用现有的分销渠道,而是通过在精选的电脑杂志上做广告,得到消费者直接反馈的信息,而后将电脑直接销售给“最终顾客”。后来增加了电话销售业务。在最初几年中,戴尔公司的电脑产品几乎都是通过邮政快递和航空快递送到用户手中,其间没有通过任何的中间商、批发商或零售商。戴尔公司的广告也因强调直销模式而极具特色。画面上一家电脑商店上面打上了一个十分醒目的红叉,下面注明:“有戴尔,您不必去那里买电脑”。
戴尔公司的“直线销售模式”重要的基础是对顾客需求的深刻了解。大多数公司在做市场细分时主要是做产品细分,戴尔公司则在此之外还加上顾客细分。随着对每一个顾客群认识的加深,则对于它们所代表的购买潜力更能够精确衡量,也可以更有效地衡量各营运项目的资产运用,通过评估和分析每个细分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即可制定出日后的绩效目标,使各项业务的全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戴尔公司认为“分得越细,我们就越能准确预测顾客日后的需求与其需求的时机。取得这种策略性的信息后,便可与供应商协调,把信息转换为应有的存货。”市场细分化的做法解决了戴尔公司自创立以来的困扰:即如何在逐渐扩大的同时还能维持稳定而持续的成长。《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显示,1994年时,戴尔公司的顾客还只有两类:一类是大型的集体顾客,一类是包括一些商业组织和消费者在内的小型分散顾客,当年公司的资产为35亿美元;到1996年,戴尔公司从大型集体顾客市场中细分出大型公司、中型公司、政府与教育机构三块市场,同年公司资产升至78亿美元;到了1997年,戴尔公司又进一步把大型公司细分为全球性企业客户和大型公司两块市场,政府与教育机构市场则分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教育机构三块不同的市场,小型分散顾客则进一步分解为小型公司和一般消费者两块业务,当年公司资产攀升到了120亿美元。成长后会与顾客脱节一直是一些大公司的通病,而戴尔公司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业务细分,因而能更深入了解各顾客群的特别需要,促使企业的崛起。戴尔公司坦言:“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到比顾客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需求。”
戴尔公司关注的是与顾客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让顾客能够直接与厂家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不管是通过电话,还是通过国际互联网,或者与销售员面对面互动,戴尔公司的顾客都可以十分方便地买到他们所需要的机器配置。戴尔公司可以按照客户的订单制造出完全符合顾客需求的定制计算机。而且,顾客有可能得到一种高价值的解决方案,因为戴尔公司坚持为顾客提供最新技术的计算机。每当英特尔公司或微软公司推出新的产品或软件和硬件,戴尔公司能够及时掌握信息,随即可以集成一种新的系统产品卖给顾客。顾客也可以来找戴尔公司按订单制造出最新技术的定制计算机。与此同时,戴尔公司也将直线销售模式引入服务领域。如果顾客的机器出了问题,他只需拨一个全国统一的免费电话,戴尔公司的工作人员就可以直接在电话上为他解决问题。如果是硬件问题,戴尔公司可以直接到顾客那里去为他维修,而且这种服务是全国性的。对于笔记本电脑,戴尔公司还有国际保证。如果顾客去新加坡或香港开会,只要拨打当地的免费服务电话,当地就会派工程师来解决问题。
通过直线销售模式,顾客不仅可以直接与戴尔公司互动,而且可以从中得到两大益处:其一,最佳价格性能比,实现“相对较低的价格”与“相对较好的质量”的实际完美组合。即买同样配置的电脑可以花较少的钱,或出同等价格可以买到更高配置、更快速度的机器,或者快得多的速度只需要稍高一点的价格。第二,最新技术总是有更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更多的性能。在服务方面,戴尔为顾客提供全国范围的保修服务。
戴尔公司的直销方式有三种:一是现场销售,由公司的技术人员直接到政府、银行、企业介绍推销产品和服务。二是电话销售,通过被叫付费电话向中小企业等有经验的用户销售。三是因特网上销售,戴尔公司在1995年开始通过电子商务在网上销售。供应链遍布全美各地以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只要你通过电话或是互联网订货,用不了几天,按要求制造的戴尔电脑就会送上门。当客户拨通戴尔公司电话时,一个电脑声讯会自动应答,并且指导打电话者进行服务内容的选择,只需简单的回答或按键,就会被接到进行电脑订购、回应请求或者解决问题的适当渠道中去。1996年7月戴尔在线商店正式开业,通过这一网址,客户可以了解报价,比较产品,开展订购,获得技术支持。实践证明,网络在线直销是一个强有力的促销手段,戴尔公司称80%通过网站购买计算机的人都是新客户。在美国,戴尔公司的网上销售将近占销售总额的一半。戴尔电脑从网络直销得到的毛利比电话直销多30%。戴尔网页提供的技术资讯服务更省去不少电话技术支援的昂贵支出。戴尔公司每个月接到40万个寻求技术支援的电话,戴尔技术支援网页的阅览页数却高达250万次。戴尔公司的顾客服务形式创新了“贵宾网页”。这8000个迷你网站是戴尔公司针对每一位重要顾客的特定需求,精心设计的企业个人电脑资源管理工具。企业顾客可以在这些网页上找到企业惯用的个人电脑规格与报价,并上线订购,同时还可以进入戴尔的技术支援资料库下载资讯,为负责管理企业电脑资源的员工省下许多宝贵的时间。戴尔电脑目前正以每个月增加1000个“贵宾网页”的速度,为顾客提供便利,同时也可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与电话订购方式相比,网上销售有更多的优越性。戴尔公司提供了有关技术支持、产品和定价信息的联机服务,因此它可以用更少的雇员与更多的客户打交道,节省了大笔开支,包括巨额的电话账单。
戴尔公司建立了一个服务电话网络。中国有94个免付费电话可以直接打到戴尔公司的厦门工厂。目前,戴尔公司每个月在顾客免付费服务电话上要花10万美元。在厦门,戴尔公司有一个电脑电话集成系统(CTI)。它可以对打入的电话进行整理,并检查电话等候接通的时间。戴尔公司要求不让打进电话的顾客等候太长时间。每天、每周都要检查顾客的等候比,了解有多少顾客在线上。根据CTI报告的顾客量,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工程师来接听顾客服务电话。尤为重要的是,戴尔公司建立了一个顾客信息数据库。如果顾客打电话过来,只需把计算机的序列号告诉服务的工程师,他们把序列号输入电脑,便能准确查出顾客所购计算机的所有配置。这样,服务工程师在帮顾客解决问题时就更为方便、快捷。多数时候,这些问题都是些使用上的问题,一般可以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解决问题。如果顾客的硬件有问题,戴尔公司的目标是,一周之内就要把问题解决好。现在,戴尔公司实现了这一目标的90%。
2、按顾客订单生产,摒弃库存
企业中的库存问题实质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储备库存,二是为分销商储备的库存成品以及在供货在途的成品。这两部分的库存都会造成企业的资金积压。戴尔公司由于“按单生产”可以实现成品的“零库存”,不用为分销商储备成品库存。对于由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储备库存,则是不可避免的。戴尔公司提出“以信息代替存货”的压缩库存的目标。与供应商协调的重点就是精准迅速的信息。戴尔公司不断地寻求减少库存,并进一步缩短生产线与顾客家门口的时空距离,实现“零库存、高周转”。迈克尔·戴尔曾明确指出:“人们往往只把目光停留在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上,并把这看作是戴尔公司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直销只不过是最后阶段的一种手段。我们真正努力的方向是追求‘零库存运行模式’。”
创业之初的戴尔公司根本无法支付生产所有零部件的资金。迈克尔·戴尔认为可以利用别人已做的投资,把注意力放在客户的供货方式和系统上。戴尔公司决定自己不制造零部件,要求零件供应商必须在其周围设厂或仓库,以保证按小时计算能够及时供货,如包装箱每天供应6次。戴尔公司挑选供应商非常严格,都是在同行中谨慎的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伙伴关系。
电脑业有其特殊性,重要部件如微处理器等性能在日益不断升级,因而价格不断下降,新型产品开发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日新月异,成品的售价处于急剧下跌之中,因而产品库存最容易造成亏损。对于这个产业,时间就是金钱。美国私人电脑大代销商安泰克斯公司总经理约翰·麦克凯南曾经计算过,顾客付出同样的代价,每隔一个月可以买到功能提高2%的电脑。在削价时,按照常规厂商有责任对代销商库存产品进行差价补偿,对代销商的退货产品要按原价支付。而尚未销出的压库产品的亏损,当然只能是厂家自己负担。根据这些营销特点,库存对电脑公司压力特别大。而现做现卖的直销公司则不存在这种风险。同样做一件事,如果生产方式不同,那么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利润空间。“戴尔模式”中利用摒弃库存赚取利润的方式是用户货款与供应商货款中间的时间差——即在未来的15天内,顾客已经帮戴尔公司把货款付了。这中间产生的利润至少是公司自有资金的存款利率。同时,这种与客户的直接接触加强了反馈功能,也就是说,戴尔公司可以生产出客户需要的任何产品,而绝不会造成产品积压,避免了积压造成的任何损失。一般厂商销售电脑程序是: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电脑市场进行预测,制定生产计划,然后生产、测试、检查、封机、装箱、入库,根据计划或要求发至代销商。从制造到销售的整个周期一般需要6-8周。而戴尔公司则在客户提出订单后保证在36小时以内完成装配,从订单到送货到客户手中的时间为5天,从发货到客户电子付款在24小时以内,戴尔的资金周转天数已降到11天。由于戴尔公司“按单生产”,它的零部件库存一年可周转15次。相比之下,其他依靠分销商和转销商进行销售的竞争对手,其周转次数还不到戴尔公司的一半。对此,波士顿著名产业分析家威廉·格利说:“对于零组件成本每年下降15%以上的产业,这种快速的周转意味着总利润可以多出1.8%到3.3%。”摒弃库存不仅意味着减少资金的占用,还意味着减少作为PC行业一直存在的巨大降价风险。直销的精髓在于速度,优势体现在库存成本。特别是计算机产品更新迅速、价格波动频繁,更使库存成本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戴尔公司的这种做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写道,“这样的效率有助于使国家经济免受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的影响。如果企业在经济繁荣时期不再生产过剩,那么当需求降低时,企业就不至于被迫减少产量,解雇工人。”库存流通不仅是致胜的策略,更是必要措施,它有助于抵抗原料的快速贬值,而且现金需求较少,风险较低。
戴尔公司具有极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直销”现象,而忽略了戴尔公司“摒弃库存”方面的努力。戴尔公司的运营成本占总营销额的比率业已从以往的10.7%下降到了9.9%,而其他主要竞争者的这个指标差不多是戴尔公司的两倍。以库存为例,戴尔公司真正实现了电脑行业的“零库存”。据该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透露,戴尔公司为控制库存,采用了统一的资源规划软件。这套系统被用于公司在全球各地所有的生产设施后,每一家工厂的每一条生产线,每隔两个小时就能做出工作安排。戴尔公司直接从客户手里拿到订单算起,产品大约在仓库里只保存5天的时间。库存量的减少对于电脑制造业来讲具有特殊的意义。个人电脑制造业的物料成本每星期下降大约1%,高库存一方面意味着占用更多资金,另一方面还意味着使用了高价物料。库存量只有1个星期出货量相对于库存量相当于4个星期出货量而言,就拥有3%的物料成本优势,反映到产品底价上就是2%或3%的优势。这才是戴尔公司成功的奥秘之所在。
3、关注顾客,与客户结盟
“与客户结盟”是戴尔公司差异化战略中最突出的一点。戴尔公司对客户和竞争对手的看法是:“想着顾客,不要总顾着竞争”。许多公司都太在意竞争对手的作为,因而更受牵制,花了太多时间跟在别人身后努力追赶,却没有时间往前看,以致忽视了顾客的需求。戴尔公司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顾客上。对大客户,戴尔公司派自己的技术人员进驻,帮助客户解决技术问题,与客户融为一体,成为客户的计算机信息部门。像波音公司这样的大客户共拥有10万台戴尔电脑,并且平均每天要买160台戴尔电脑,因此戴尔公司派30名技术人员常驻波音公司,实地共享需求与技术信息,然后按这种需求信息组织生产。
真心实意地关注顾客,这是戴尔公司很突出的特点。为了能够直接倾听顾客的声音,戴尔公司创造了一种形式,这就是每周在全公司范围内举办“关心客户会”。迈克尔·戴尔自豪地介绍说:“我们每周五开这种会。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你在星期五走进戴尔的某个公司,你都会看到这种会议。会议的名称可能不尽一致,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在“关心客户会”上,市场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的员工坐在一起,讨论“我们的表现是否使客户满意”。会议需要明确顾客想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且找出满足他们要求的方法。有时,会场还通过扬声器接通一位顾客的电话,请他提出意见、希望和见解,发表不满,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有这样一个例子:很多人给戴尔公司打电话,问是否出售一种小型的、高性能的笔记本电脑,戴尔公司当时并不生产这种电脑,但他们发现大量顾客都存在对这种产品的需求,于是马上投产,推出一种主频100兆的笔记本电脑。戴尔公司成为率先推出这种笔记本电脑的公司之一。“关心客户会”的议程还包括,查找出最近出现的失误:哪个部门或环节出现了问题?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谁来负责解决?解决问题的最后期限是哪天?迈克尔·戴尔本人每个星期都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公告板,寻找客户对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评论。他认为,作为公司领导者,光看统计数字还不够。他解释说:“总的统计数字肯定很重要,我们像其他公司一样,对客户进行有组织的调查。但我们还以自己的方式走出去,获取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寻常的反馈。这是窥视客户思想的另一个窗口。”迈克尔·戴尔经常抽出时间,到办公楼走动。碰到销售人员,就向他们了解需求情况,了解客户提出的意见,是否喜欢戴尔的产品等。在工厂,迈克尔·戴尔与工人交谈,向他们解释公司的战略和发展方向。他每星期都要和任选出来的大约25名员工一起吃一次盒饭,向他们强调客户至上的准则,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一家与客户保持直接联系的个人计算机制造商,” 迈克尔·戴尔说,“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维持这种联系,始终把倾听客户的声音并且做出反映作为公司的立足之本。”迈克尔·戴尔坦言:“远离顾客无异于自取灭亡。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以为他们的顾客就是经销商!我现在还对此大惑不解。”
戴尔公司“与客户结盟”的理念,渗透在公司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地把顾客作为“盟友”、“伙伴”、“自己人”。戴尔公司通过“戴尔设备目录”向顾客提供多种外围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该目录每季度都会分发给数以百万计的戴尔电脑用户。他们甚至把顾客吸收进来与公司一道改进自己的工作,设计自己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联系一位客户,无异于给戴尔公司增加了一名不发薪酬的“员工”,从感情上拉近了距离,提高了满意度和忠诚度。迈克尔·戴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反复强调了“与客户结盟”的奥秘:“其他公司在接到订单之前已经完成产品的制造,所以他们必须猜测顾客想要什么样的产品。但在他们埋头苦猜的同时,我们早有了答案,因为我们的顾客在我们组装产品之前,就表达了他们的需求”,“其他公司必须预估何种配置最受欢迎,但我们的顾客直接告诉我们,他们要的是一个软盘驱动器还是两个,或是一个软驱加一个硬驱,我们完全为他们定做。”
从某种意义来说,戴尔公司为顾客提供的不只是电脑,更多的是服务。戴尔公司的服务体现在顾客购买的全过程:售前,戴尔在公司网站上发布各种最新配置的性能、价格等信息,使顾客及时了解电脑行业的动态,从而方便顾客确定自己对配置的特殊要求;售中,顾客可利用电话、传真或互联网向戴尔公司直接订购,可通过互联网查到有关电脑组装及出货的进度;售后,戴尔公司将定制的电脑直接邮寄到顾客手中,顾客可以信用卡付款,若电脑出现故障可打电话获得技术支持等等。戴尔公司利用Site Server的会员管理功能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主动的服务,每周向100万个客户提供45,000种不同的服务,包括E-mail、Newsletter及常见问答集等等。戴尔公司的服务体系为顾客提供的消费价值非其他同业者所能比拟,正因为此,戴尔公司拥有大批忠实的顾客。在最好的伙伴关系里,学习是双向进行的。这是戴尔公司坚信不移的道理。戴尔公司从最早期开始,就循着顾客的要求而维持正确的走向,甚至把顾客当作“老师”。在戴尔公司看来,最好的顾客不见得是最大的顾客,也不见得是购买力最强、需要协助或服务最少的顾客。“所谓最好的顾客,是能给我们最大启发的顾客;是教导我们如何超越现有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大附加价值的顾客;是能提出挑战,让我们想出办法后也可以施惠其他人的顾客。”戴尔公司称这种状况为“机壳外”增加价值,“我们的最佳顾客扮演着前导指示的角色,告诉我们市场的走向,提供各种点子,让我们精益求精;他们提高标准的门槛,鼓励我们不断提升,从一家销售零散服务的公司,转变成一家提供整体服务的公司。”最让人吃惊的是,在电脑业界,很少有企业在创造新科技时,真正做到把顾客的目标放在心上。戴尔公司当然也会犯错,但是当戴尔公司犯下任何错误时,可以因为顾客反映比较迅速,能因快速修正而将坏事变成好事。戴尔公司通常不会让所发现的损失恶化为更大的问题。戴尔公司之所以知道要快刀斩乱麻,则依赖于顾客所给的许多宝贵建议。当戴尔公司听到顾客表示,他们很在意持有及使用个人电脑的整体成本。购买成本当然重要,也很受重视,但顾客逐渐感受到,有一些成本没有妥善处理。针对顾客的要求,戴尔公司想出了一套新模式,称为“最低生命周期成本”。这个模式涵盖了顾客在整个产品周期所必须负担的成本,包括从把系统运送到使用者桌上、整个使用期间、到最后被淘汰搬离桌面。戴尔公司建立了一个电脑化模拟程序,顾客可以利用它来建立整体成本的模式,找出可以省钱的地方。“最低生命周期成本”的模式,让戴尔公司可以向顾客展现直接商业模式的力量。这种解决顾客问题的创意,也增加了戴尔公司的利润,是创造双赢的最佳范例。现在,电脑业已把营运重点摆在持有总成本上,但这概念戴尔公司几年前就提出了。
戴尔公司建立网站,开展戴尔在线服务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强化与客户的结盟,通过自助服务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戴尔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最终顾客”的直接市场活动、直接销售和直接技术支持上。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知识数据库,里面包含戴尔公司提供的硬件和软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还有处理回信、交易和备份零件运输等的处理程序和系统。用户数据库、产品信息和帮助知识数据库都在戴尔在线得到了很好的运行。
戴尔在线负责整个公司在世界范围的互联网战略和执行情况的协调工作。戴尔在线的主要商业职能包括四个:
其一,配置和订货。配置和订货满足了客户自定义配置电脑的需求,方便客户订购,节省时间。它的功能是提供客户自定义标准选择和网上预订。网站的核心就是配置、报价和订货能力。顾客可以方便快捷的浏览产品市场和不同型号计算机的技术信息,进行系统配置或获取系统报价,以电子方式发送订单或者检查订单状况。
其二,网上查询订单情况。它的功能是建立产品订购和发送数据库,为顾客提供订货查询。戴尔公司为等待订货到来的顾客提供订货状态信息。这样既使顾客节省了电话费,同时也使戴尔公司减轻了工作量,公司不用再为大量的查询订货情况的要求而扩充呼叫中心。网上查询订单情况提高了查询速度,同时减轻了呼叫中心的压力。
其三,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它的功能是网上提供故障诊断和技术支持。戴尔公司以前一直通过电话提供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在1995年,公司把这一部分放到网上,顾客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获得戴尔公司技术支持知识数据库里的信息。1997年,戴尔公司又推出了更加快速和方便的网络自助方式。戴尔公司为生产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分配了一个服务序列号码。只要在网站上输入这个号码,顾客就会被引导到一个在线的故障检测过程,这一过程是专门针对顾客使用的计算机型号和制造细节进行设计的,在这里,顾客可以得到公司维修人员的详尽服务。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减少了顾客维修的麻烦,指导顾客自助进行检修和维护,提高故障检查效率,节省顾客的时间。
其四,用户个性化站点。它的功能是提供戴尔Premier Page服务,为顾客提供定制化网页。在1997年,戴尔公司开始提供一项称为“我的戴尔”的服务项目。任何顾客都可以在戴尔公司网站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定制化网页。顾客可以选择希望出现在这个页面上的个人化信息,还可以获得公司最新宣布的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及市场扩展情况。戴尔公司提供全面定制化并有密码保护的网上站点——Premier Page,通过使用该站点提供的程序,顾客可以将戴尔网站的一部分引入顾客自己的企业网,使顾客获得一连串的消费服务。
戴尔公司与客户结盟的内涵还包括与供应商结盟,他们把供应商同样视为公司的客户。为此,戴尔公司把“随订随组”的作业效率发挥到供应体系之中。戴尔公司的直销营运模式让公司更清楚掌握实际销售量,因此,戴尔公司的存货量可以维持在8天以下。戴尔公司与供应商共享这样的优势,也用网络为重要的供应商提供每小时更新的资料。例如,英特尔公司过去每星期送1次货,现在每星期送3次。戴尔公司与供应商原料进货之间的连结是其成功的关键。戴尔公司的需求量是由顾客需求决定的,前置期通常在5天之内,而其手边的原料只有几天的库存。通过网络技术与供应商之间保持的完善沟通,双方可以始终知道库存情况与补货的实际需求。
三、领会差异化战略的精神实质
戴尔公司发布的2004财年第4财季营收报告显示,戴尔公司在产品出货量、营业额、运营收入、净收入和每股收益等方面全面创出公司历史新高。其中,戴尔公司在本财季和2004财年的营业额分别飙升至115亿和41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和17%。戴尔公司的成功引起众多企业界人士的关注和探讨,戴尔公司的“直销模式”甚至成为仿效的榜样。其实,戴尔公司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两点:
第一,首要的应是戴尔公司的创新精神,迈克尔·戴尔本人称其为“心灵感应”。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墨守陈规是没有出路的,“照葫芦画瓢”的做法是没有出息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计算机行业里,戴尔公司是后来者,如果跟在其他企业后面亦步亦趋,是不会有今天的。戴尔公司试行直销时,很多人甚至取笑他们,认为这是天方夜潭,但戴尔公司成功了。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形式,也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
第二,戴尔公司的“直销”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销售只是整个价值链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使这种模式取得成功,需要设计、生产、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默契地配合,建立全公司的运作系统。首先,产品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与一些老牌电脑企业比,戴尔电脑不能算是最先进的电脑,但又不是成本最低的电脑,其特点是,既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质量,又非常可靠。有人称其为“相对较高的性能”与“相对较低的价格”的完美结合,目的就是向客户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超值产品。其次是各个环节要与之相配合,如与直销模式同步的是戴尔电脑“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制”的方式。客户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告知公司自己所需要电脑的产品价格、硬件配置的各项指标甚至包括一些特定的软件,公司立即进行组装、调试,并在三至五天内将产品送入顾客手中。再就是,要有信誉和服务作为基础。作为直销产品,一般是顾客没有见到实物之前的购买行为,公司必须有良好的信誉,保证货真价实,不满意者退货。如果公司与顾客的纠纷不断就不可能把直销这种形式坚持下去。
第三,戴尔公司最值得学习的是“与客户结盟”。差异化战略的实质在于,“以了解顾客的需求为起点,以创造高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终点。” 戴尔公司将自己的“目标顾客”定义为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的有经验的用户,而不是那些初学者。戴尔公司的机器经常是按顾客的特殊要求装配的,不像其他厂家的产品规范。戴尔公司售出的每5台电脑中就有 l台是非标准配置,若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很难打消顾客的后顾之忧。公司另有15%到20%的产品是通过网络卖掉的。网络销售意味着顾客不与商家直接见面,这就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戴尔公司“以创造高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真正做到“顾客至上”是其能够成功的根基。这是戴尔公司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第二篇:戴尔公司的差异化战略
戴尔公司的差异化战略
一、产生背景
戴尔公司创建之初,电脑界已经形成群雄纷争之势,论技术、规模、实力,戴尔公司远不是IBM、康柏、惠普等业界“大鳄”的对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戴尔公司在创建以后采用了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戴尔公司发展外部分析研究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公民消费能力大幅提高。
2、美国一系列税制改革,税收减免。
3、经济政策:里根的振兴经济政策、克林顿刺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经济政策、4、外交政策上:门户开放式。
5、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
6、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消费者消费的扩张,市场经济机制的强化。
7、计算机行业其他厂商的经销商销售模式,有利于戴尔的直销模式。
通过宏观环境分析结果显示,宏观环境对于戴尔公司的发展有很好的经济宏观环境基础。
(二)、五力分析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强。供应商核心零件、供应商产品存在较小替代品,但供应商与本企业强势联盟。
2、进入威胁较强。潜在进入者高新技术带来的利润丰厚,手机产业等可能向计算机行业扩张,存在很多潜在进入者。
3、替代品替代能力逐渐增强。替代品3G手机,以及智能化手机将形成对电脑的替代效应。
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弱。购买者数量多单分散,规模小,购买者没有充分的信息。
5、同一行业的竞争强。竞争者最大的竞争者惠普发展势头迅猛,其他竞争者也急追不舍,不断推出新产品。
(三)、外部SWOT分析
1、机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强中国加入WTO,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强全球经济发展加速,电脑的销售空间更广阔。
2、优势。戴尔产品已深入海外,并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销售渠道分工配置战略。
3、威胁。行业竞争者的激烈竞争,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替代品的出现。
4、劣势。在一些信用制度不够完善的国家,戴尔的直销模式受到极大的限制,戴尔的低价优势保持不容易。 戴尔公司发展的内部分析研究
1、由戴尔公司的价值链可以清楚地看到,戴尔的直销模式与传统企业价值链的差异。
2、戴尔公司所建立起来的供应链中没有分销、批发商和零售商,而是直接由生产厂商(戴尔)把产品卖给顾客。这就是戴尔所引以为豪的“把电脑直接销售到使用者手上,去除零售商的利润剥削,把这些省下的钱回馈给消费者”。
3、多出了“代理服务商”这一环节,这使得戴尔公司既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支持,同时又避免了公司面临的“过度庞大的组织机构”。
4、戴尔公司实施电子商务化物流。
通过上面的戴尔公司的内外部的环境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戴尔选择差异化的原因。在面临来自苹果、惠普、IBM、康柏等国际竞争对手的威胁时,戴尔通过运用自己本身的基本技能和资源,实现资源整合,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来获取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具体实施方案
戴尔公司创建后即实施差异化战略,真正按照顾客的要求来设计和制造产品,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低廉的价格,将产品直接送到客户手上,形成了震撼全球商界的“戴尔模式”。戴尔公司在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建立起“防御阵地”来对付五种竞争力量,从而在行业中获得较高利润水平的。戴尔公司在实施差异化战略方面的举措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处理供应商关系方面的差异化
1、实现低库存:主要是精确预测客户需求;评选出具有最佳专业、经验及品质的供应商;保持畅通、高效的信息系统;最关键的还是保持戴尔对供应商产生强势影响力。
2、自己不制造零部件:要求零件供应商必须在其周围设厂或仓库,这样,戴尔就能超越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市场经济常态的限制,打造出自己的低库存。
3、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的整合,与供应商联盟:首先,在利润上,戴尔除了要补偿供应商的全部物流成本(包括运输、仓储、包装等费用)外,还要让其享受供货总额3%~5%的利润,这样供货商才能有发展机会。其次,在业务运作上,要避免因零库存导致采购成本上升,戴尔向供应商承诺长期合作,即一年内保证预定的采购额[3]。一旦采购预测失误,戴尔就把消化不了的采购额转移到全球别的工厂,以尽可能减轻供应商的压力,保证其利益。
4、用网络为重要的供应商提供每小时更新的资料:戴尔公司的需求量是由顾客需求决定的,前置期通常在5天之内,而其手边的原料只有几天的库存。通过网络技术与供应商之间保持的完善沟通,双方可以始终知道库存情况与补货的实际需求[1]。
5、推行标准化的零部件:不仅降低了电子零部件的成本,使那些在技术上曾经拥有优势的公司失去了竞争力,提高了客户的使用价值,而且,使戴尔不必依赖于供应商。
(二)、在处理顾客关系方面的差异化
1、绕过中间商、直接面对顾客的直销的营销方式:戴尔的直销方式有三种:一是现场销售,由公司的技术人员直接到政府、银行、企业介绍推销产品和服务。二是电话销售,通过被叫付费电话向中小企业等有经验的用户销售。当客户拨通
戴尔公司电话时,一个电脑声讯会自动应答,并且指导打电话者进行服务内容的选择,顾客就可以进行电脑订购。三是因特网上销售。
2、顾客细分。戴尔公司将顾客细分为如下:大型集体顾客,全球性企业客户和大型公司、中型公司、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小型分散顾客,小型公司和一般消费者[2]。随着对每一个顾客群认识的加深,对于它们所代表的购买潜力更能够精确衡量,也可以更有效地衡量各营运项目的资产运用,通过评估和分析每个细分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即可制定出日后的绩效目标,使各项业务的全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3、建立服务电话网络和顾客信息数据库。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工程师来接听顾客服务电话,如果顾客打电话过来,只需把计算机的序列号告诉服务的工程师,他们把序列号输入电脑,便能准确查出顾客所购计算机的所有配置。这样,服务工程师在帮顾客解决问题时就更为方便、快捷。
4、每周在全公司范围内举办“关心客户会”,直接倾听顾客的声音。通过“戴尔设备目录”向顾客提供多种外围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戴尔为客户定制电脑过程中,针对特殊需求的软件设计、安装方式就留在客户电脑里。戴尔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通过电脑保留到客户电脑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长期的客户关系。
5、精确的个性化服务:可以提升客户忠诚度,让客户感受到“戴尔是一家为您着想的公司”。
(三)、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竞争
1、直销的销售模式。现代的多数企业主要是依靠分销体系,利用经销商的力量在做大自己的业务的同时,也把自己和终端客户隔开了,而且让经销商过多的在渠道环节分食薄利,而戴尔公司采取直销的模式则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2、坚持“零库存”,零库存的实质是低库存。戴尔公司可以生产出客户需要的任何产品,而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产品积压,避免了积压造成的任何损失。摒弃库存不仅意味着减少资金的占用,还意味着减少作为PC行业一直存在的巨大降价风险。
3、按需定制。戴尔公司将自己的目标顾客定义为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的有经验的用户。直销模式适应了一大批机构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有特殊需求的客户群恰恰是高端的。戴尔采取“按需定制”来获取这批人的需求。纵观整个电脑行
业,提供这样服务的企业几乎是微乎其微的,那么戴尔就获得了相对于其他电脑提供商差异性的优势。另外,戴尔也增加了一些专有技术,客户一旦采购其产品,后续的服务就绑定在一起,增加了客户的转换成本,减少了流失客户的可能性。
4、服务外包,这又降低了一部分运营成本。代理服务商只向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这样戴尔公司既能够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同时又避免了公司面临过度庞大的组织架构[4]。
(四)、在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方面的差异化
建立产品服务差异和用户的忠诚还有一定的转换成本提高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门槛,降低了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压力。
三、采用差异化战略后的结果和影响
在IBM、康柏、惠普等巨型企业占据大份额市场的激烈竞争下,戴尔凭借其出色的差异化战略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一)发展历程
1984年迈克尔·戴尔创立戴尔计算机公司
1985年推出首台自行设计的个人电脑--Turbo。Turbo采用英特尔 8088处理器,运算速度为8MHz
1987年成为首家提供下一工作日上门产品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公司,在英国设
立办事处,开始拓展国际市场
1988年戴尔公司正式上市,首次公开发行350万新股,每股作价8.5美元
1989年推出首部戴尔笔记本电脑
1990年在爱尔兰Limerick建立生产厂房,以供应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
1992年首次被《财富》杂志评为为全球五百强企业
1993年成为全球五大计算机系统制造商之一,在澳大利亚和日本设立办事处,正式进军亚太区市场
1995年最初售价8.5美元的戴尔股票在分拆前已升至100美元
1996年在马来西亚槟城开设亚太区生产中心,开始通过网站销售戴尔计算机产品,开始主攻网络服务器市场,成为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之一
1997年第1,000万台戴尔电脑下线,普通股在分拆前每股升至1,000美元,推出首台戴尔工作站系统,网上营业额由年初的每天100万美元,跃升至逾400万美元
1998年扩建在美国及欧洲的生产厂房,并在中国厦门开设生产及客户服务中心,推出Power Vault储存系统产品
1999年在美国田纳西州那什维尔(Nashville, Tenn)增设办事处,拓展美洲业务,在巴西Eldorado do Sul开设生产工厂,满足拉丁美洲市场需求,推出“E-Support-Direct from Dell”网上技术支持服务
2000年网上营业额达到每天5,000万美元,按工作站付运量计算,戴尔首次名列全球榜首,推出Power App应用服务器,第一百万台戴尔Power Edge服务器下线
2001年首次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计算机厂商,按标准英特尔架构服务器付运量计算,戴尔在美国位居第一,推出Power Connect网络交换机
2002年戴尔将其奥斯汀工业园区命名为Topfer制造中心,以赞扬Mort Topfer在1994年至2002年的任期内对戴尔和社会的贡献,戴尔推出首个“刀片式”服务器,推出Axim X5进入手持设备市场,在美国针对零售业客户推出基于标准的收款机,推出3100MP投影仪,进入投影仪市场,戴尔售出第二百万台PowerConnect网络交换机,美国客户选择戴尔为他们首选的计算机系统供应商
2003年戴尔面向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推出打印机,戴尔推出戴尔回收计划使
客户能够将任何厂商的计算机设备回收或者捐赠给慈善机构,正式更名为戴尔公司,反映了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提供商,戴尔进入家电市场,公司产品线的延伸为客户需求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2004年凯文 罗林斯成为戴尔下一任首席执行官,戴尔宣布在北卡罗莱纳建立美国第三家工厂
2005年戴尔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受赞赏企业”的首位,位于北卡罗莱纳建立美国第三家工厂开幕
2006年戴尔历史上首次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系统(2006财年第4季度)
(二)差异化战略给戴尔带来的成功除了上述表象所展示的财富、利润的大幅增加外,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影响,积极方面:
1、明确了企业的定位
实施差异化战略首先要找准企业的定位,通过顾客需求和企业能力的匹配来确定企业的定位,即为顾客提供与行业竞争对手不同的服务与服务水平,并以此定位作为差异化战略的实质标志。在决定整体定位差异化的时候,必须要把顾客的需求、企业自身能力与竞争对手的服务水平三个要素综合考虑。要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要有一个独特的价值诉求。就是企业做的事情和其他竞争者相比有很大差异。价值诉求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企业准备服务于什么类型的客户?满足这些客户什么样的需求?你们会寻求什么样的相应价格?这三点构成了独特的价值诉求。要有一个不同的、为客户精心设计的价值链。营销、制造和物流都必须和对手不同,这样才能形成差异和特色。在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必须是相互匹配并彼此促进的。戴尔公司的差异化战略,重要体现在“黄金三原则”:即“坚持直销”、“摒弃库存”、“与客户结盟”。
2、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戴尔公司的成功是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成功,而不仅仅是通常所讲的“直销模式”。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竞争双方各自拥有的力量或资源,而是他们各自运用力量或资源的方式,即采取何种战略。实施差异化战略,必须建立起“防御阵地”来对付五种竞争力量,从而在行业中获得较高利润水平。戴尔公司创建之初,电脑界已经形成群雄纷争之势,论技术、规模、实力,戴尔公司远不是IBM、康柏、惠普等业界“大鳄”的对手。迈克尔·戴尔从切身体验中找到
了“改变为顾客服务方式”的新路,在决定企业服务范围与服务水平时,努力寻求顾客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业界新秀,成就为“IT新霸主”。
3、打造出专有的戴尔模式
概括起来即为:直接面对顾客,坚持直销;按顾客订单生产,摒弃库存;关注顾客,与客户结盟。[5]
(三)差异化战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销售模式容易被模仿,对公司创新的要求更大。任何一件优秀的事物都容易被别人模仿,因此戴尔面临着被模仿被超越的威胁,所以他们需要保持对自身产品、技术、营销模式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2、差异化战略中采取的销售模式对戴尔公司的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戴尔公司售出的每5台电脑中就有 l台是非标准配置,若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很难打消顾客的后顾之忧。公司另有15%到20%的产品是通过网络卖掉的。网络销售意味着顾客不与商家直接见面,这就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戴尔公司对采取差异化战略后的战略调整
戴尔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企业,其首创的电脑直销模式使其跻身世界各电脑企业的前列。然而,戴尔在2007年宣布通过沃尔玛等连锁店销售个人电脑,其发展战略由直销转向直销、零售兼顾,该战略转型帮助戴尔妥善应对了发展困境。
1、根据电脑产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施战略调整。在2004年以前,电脑行业的主流是台式机,主要买家是企业级客户,这让依靠网络直销的戴尔公司如鱼得水。但从2005年开始,美国的笔记本电脑首度超越了台式机的市场份额,此后电脑产业的增长点从“企业级用户+美国市场”转向了“个人消费者+新兴市场”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不适应新环境的习惯做法。
2、更加把握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戴尔实施战略转型后,公司变成了一个内部分工更为专业和更加贴近个人消费者的公司,从设计之初就严格区分商用产品和消费类产品,每类产品之间的精确区别有助于渠道销售的价格管理,并为中国市场特别定制了大红色的笔记本电脑、为印度市场推出了低价的Vostro系列产品等。戴尔在战略转型中,并不是对全部市场进行一刀切地实行同样的策略,而
是根据不同市场的实际特点采取相应最有效的运作方法,比如,戴尔在印度和巴西对大部分客户采用直销模式,而在中国则采用混合模式,既有直接业务,也通过渠道和零售合作伙伴开展业务,对中国市场的中小企业客户,戴尔有针对性地采用了总代理制与区域代理制混合销售的模式,让总代理销售一些性价比较好的特殊产品,其余产品则均让区域分销商分销。
3、根据成本运作实际状况推进管作分离。戴尔实行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突出产品设计以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另一方面逐步将位于美国、欧洲等地的组装厂出售给一些大型合约制造商,按照迈克·戴尔的说法,就是“如果想让事情更有效率,就要在其得不到价值时适时停止”。
总结:戴尔的再次转型是环境变化的需要,“变则通”,不变就意味着灭亡,戴尔看到了人们消费方式大转变:更加个性化,进行了有效转变,继续做电脑行业的龙头老大。
五、个人对戴尔公司采取差异化战略的评价、建议
由于成功实施了差异性战略,戴尔公司在个人电脑行业中获得了超过其竞争对手的巨大优势。凭借这一优势,戴尔公司得以在技术变革迅速、市场竞争激烈、供应商和购买者强势地位的个人电脑行业中迅速发展,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戴尔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中仍然存在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戴尔直销模式在四、五级城市及中小企业等新兴市场销售乏力
2、直销模式不适应于新兴市场、中小企业市场、消费市场
3、戴尔中国内部:一直希望渠道变革;戴尔总部:一直犹豫未决;第四任总裁麦大伟:坚决否认将改变戴尔中国的直接模式。
4、产品过了保修期后遇到问题无法得到快捷方便的解决方法。
5、网站的页面过于单一,产品简介不够详细不够系统化,明了化。
(二)、个人建议
1、成立解决方案部门,对一些渠道提供支持,使他们发挥资金平台的作用,同时又能帮助戴尔公司拓展最终用户
2、戴尔适应家庭消费者市场的战斗已经打响,一些针对这个市场的设计和改动也
已展开。Dell.com直销网站正在被一再修改,希望能越发自动化,从而不需要人为干预就可以实现网上支付、下单。服务方面应为打入电话的不同地方消费者提供同一方言类的沟通方式,比如用上海话和上海人沟通,以粤语和广东的消费者交流。而为了适应个人消费者白天上班家中无人的状况,戴尔还需要将物流系统改进到足够智能化,以使之能在最合适的时间将电脑运到客户家中。
3、组织良好的团队,不断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协作能力,及相关的个人素质和工作专业能力,合理的调动配置,实现人才最优化,工作效率更高,不断进行系统整合。终端系统和内部各环节,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减轻工作量和公司运营资金以降低成本创造更大效益。
4、有效的进行企业资源的规划并进行相关资金的配置,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更加的优质服务,以更加牢固自己的竞争地位,继续充当全球工厂行业领导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美国篇---戴尔:差异化战略成就“IT新霸主”.[2]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美国篇---戴尔:差异化战略成就“IT新霸主”.[3]张世国, 戴尔帝国:微利时代的铁血赢家,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4]樊立沙, 戴尔直销战略研究, 中国商界, 2009.7 [5]差异化战略成就“IT新霸主” ――美国戴尔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
第三篇:浅析差异化战略
浅析差异化战略
浅析差异化战略
施艳珠 07056079 【摘要】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市场环境的复杂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企业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在如此复杂的商场中生存下去,并取得长远的发展,是每一个企业都在苦苦追寻的。本文主要讨论差异化战略的优势、劣势,以及国内企业运用差异化战略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对差异化战略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可以运用差异化战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细分市场上占据有利的地位。【关键字】差异化战略 海尔集团 建议
前言
当前,企业面临着的环境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科技的日新月日,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正趋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复杂化。面对着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把握好瞬息万变的环境,力求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稳固自己的地位,取得长远的发展。
无论是何种企业,都面临着产业内部的竞争者、替代品的生产者、消费者、供货商、潜在的竞争者这五大方面的威胁。因此,企业要实施正确的战略来应对来自这五个方面的威胁,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竞争战略之一的差异化战略能够使企业在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始终立于有利的位置,有效地抵御这五个方面的威胁,并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本文主要研究差异化战略的相关理论以及分析海尔集团运用差异化战略的成功之处。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差异化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概念,差异化战略的相关途径,差异化战略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风险。
第二部分以海尔集团为例分析差异化战略管理在我国企业应用情况,在充分肯定差异化战略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就国内企业目前在差异化战略管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关的一些建议或意见。
一、差异化战略的理论知识
浅析差异化战略
随着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面对的市场不再单单是国内的市场,还要面对国外庞大的市场。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中,他论述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如何进行定位,如何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从而在竞争中获胜。他的理论开船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领域,推动了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他于1980年初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力量,即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能力、卖方的还价能力和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1。
他还指出了企业一旦选准了某行业,就要进行准确的定位,确保企业在这个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他还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目前已经有许多的企业把这三种战略应用到经营管理当中。本文主要针对其提出的竞争战略之一——差异化战略进行探讨。
所谓的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和运用产品或服务独特的某一部分直至全部不同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作为指导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方向。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提供特性服务以及技术优势和技术穿心等手段来强化产品的特点,使得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2。
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通过差异化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但差异化不单单是追求形式上的特点与差异,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在消费者感兴趣的方面和环节上树立自己的特色。
制定产品差异化战略必须遵循三条原则3:①产品必须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偏好;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高科技附加值;③了解产品的发展趋势。这三点必须综合考虑,相辅相成,集中体现在产品上。
差异化战略的五种基本途径是4:产品、服务、人事、渠道和形象。差异化变量如下:
产品——特色、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风格、设计。服务——订货方便、送货、安装、客户培训、客户咨询、维修、多种服务。
123(美)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孙祥文,《差异化战略在商战中的应用》,北方经贸,2008年第12期
秦晓丽,《浅析企业产品差异化战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月第1期 总第179期 4 雷银生等,《企业战略管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浅析差异化战略
人事——能力、资格、谦恭、诚实、可靠、负责、沟通。渠道——覆盖面、专业化、绩效。
形象——标志、文字与视听媒体、气氛、事件。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其优势在于5:
1、建立起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认识和信赖,降低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敏感程度。笔者认为,这样可以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有独树一帜的优势,从而避免竞争者带来的各方面的威胁。
2、顾客对商标的信赖和忠诚形成强有力的行业进入障碍。在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后,企业必定有一批忠于企业品牌的顾客,若行业中有新的加入者要参与竞争,要下很大的功夫去扭转这批顾客的信赖和忠诚度,这也就提高了该行业的新的竞争者进入的门槛。
3、差异化战略产生了高边际收益增强了企业对付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由于进行差异化战略,所以是企业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收益大于该行业中的平均收益收平,因此,在和供应上的讨价还价中更能占据优势地位。
4、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使得购买商缺乏与之可比较的的产品的选择,降低购买商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另一方面,通过产品差异化使购买商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其依赖于企业。这样,就可以削弱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5、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树立起顾客对产品的信赖,使得替代品无法与之竞争。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不一定获得成功。因为如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企业的成本比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高很多,就可能导致产品的价格过高,使得顾客舍弃差异化产品改选价格适中的无差异产品。
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风险在于6:
1、差异化战略成本过高,导致差异化产品不能为市场接受。差异化战略要求产品在设计、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有有别于同类产品,这就势必要求企业要投入比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更多的人利、物力和财力,因而使得差异化产品的价格较高,这就是的差异化产品失去其笼络消费者的目的。消费者转而去消费别的产品或服务。
张明,《企业竞争中的差异化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1日 赵文力,《谈谈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6期
浅析差异化战略
2、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偏好,追求不必要的差异化,不能获得预期收益。差异化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盲目的追求差异化,并且没有得到预期的消费者的青睐,这样的差异化无疑是失败的。
3、只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忽视了产品的其他重要方面。差异化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各个环节的配合,在为产品添加某一方面的差异的同时不要忘记产品的主要功能,这样,产品的差异化才不会失败。否则,只一味的追求产品的差异化而忽略了主要用途,这样只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二、分析海尔集团的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在下面的三种情况下,差异化战略是可行的。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采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
在1984年到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追求产量,而海尔确改为狠抓质量。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期就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在海尔的管理过程中体现无疑。海尔还极力改善其售后服务,并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在消费者的心中树立起了品牌。
2.多元化战略阶段
浅析差异化战略
1991年海尔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和电冷柜总厂,标志着大规模多元化进程的开始。海尔从最初的只生产电冰箱,逐步涉及更多的领域。它通过吃“休克鱼”的方法兼并了许多濒临倒闭的厂家,从而依托他们建立起空调、洗衣机和彩电等新事业。海尔在90年代将自己扩展为一个横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各种小家电以及制药、生物工程、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多部门公司。
3、国际化战略阶段
90年代后期,海尔开始了第三阶段即通过国际化创建全球品牌的进程。海尔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内销、出口和海外生产“三个三分之一”, 为此积极开展资本和技术输出,在海外建立制造和销售基地。海尔的海外经营单位均实行本地化管理,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定需要并吸收本地人才加盟。与此同时,海尔还在美日等技术先进国家设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并通过与多加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开展学习并利用国际技术资源。
海尔的例子向我们证实了差异化战略的可行性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差异化战略使得海尔集团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的崛起并占领国内市场,还使得其产品远销海外。也许海尔的产品不是最好的,但是其在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售后服务、销售网络和产品保障等方面都有着与同类企业所没有的特色。所以海尔在差异化战略方面的应用可谓是成功的。
三、中国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国企业实施差异化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7:
1、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差异化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所谓差异化,是指企业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选定细分市场,然后根据“目标市场”的特征,定位品牌,开发产品,设计渠道和服务等,用以区别竞争对手,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当前的市场,由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无论是在广度或是在深度上有在不断的扩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和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只追求产品的质量,他们把目光更多的放在了产品个性化方面。为满足消费者的这些需求,企业应该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用差异化来丰富品牌的内涵。
胡曼,《中国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现状与建议策略》,北方经济,2007年第5期
浅析差异化战略
2、薄弱的市场定位环节阻碍了企业的差异化。我国的企业还没有形成消费者需求差异的观念,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营销组合策略不同会赢得消费者,只一味的追求快速获利,采用跟风的做法。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内部的资源来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也是企业深陷价格之战中,毫无利益可言。
3、传统思想的束缚依旧存在与多数企业中。很多企业在看到竞争企业在销售某种产品的收益颇丰是,为了不冒风险,也紧跟其后的销售,殊不知竞争企业在该市场上一大打出知名度,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进入这样的市场反而很困难。若是企业在这个市场上对齐产品进行一些差异化,那么,企业在这个是缠上的盈利会大大的提高。
4、信息宣传不到位导致差异化产品不能被市场接受。实施差异化就意味着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改进,但如产品的改进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那么这样的差异化无疑是失败的。消费者不是专业人士,也不可能全面的了解每一种品牌的产品,即便是对品牌较为挑剔的消费者,他们只能在其知晓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而对于其所知晓的信息进行比较筛选后,会跳出其中一部分进行认真的选择,最终又会在他们中选出两三个进行最后的抉择,之制作出购买决策。在这逐步的筛选过程中,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都要进一步收集有关产品的更为详尽的资料和信息8。如果产品在挑选的过程中就被淘汰,那说明了这种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因此,企业应该在产品推出时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大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
四、企业运用差异化战略的建议
以下是企业运用差异化战略的建议和意见:
1、了解市场,清楚市场细分的可能性。如今的市场已从最初的产品市场转变为消费者市场,不再是单纯的企业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了,而是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是消费者来主导生产者,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是什么,生产者就按照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生产什么。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无法决定消费者的感知,但他们却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感知,运用差异化战略去填补市场的空隙。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9。企业在仔细分析市场会发现,市场的需求差异可以把市场不断的细分,这样就可以在现有的资源上,把握好细分市场,不必去和 89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柴璐,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的危机分析和对策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6)
浅析差异化战略
已在现有的品牌形象的竞争者去争已有的市场份额,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
2、把握实行差异化战略的时机性。每一个企业在将产品推向市场时都应该把握好时机,这样才能使差异化战略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新兴的行业中,第一个行动能是公司设立重要的技术准则、战略性预先价值资产以及形成客户转换成本10。那些先行动的企业在市场上就给消费者一种比较先入为主的感觉。因此,企业在进行差异化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把握时机。
3、及时跟进差异化信息,切忌造成信息丢失。品牌差异化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如果没有信息的传达,那么消费者就无法对此品牌产生依赖。因此,在进行品牌差异化的同时,要对市场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广告,以达到该品牌深入人心的效果。一旦差异化信息缺陷,那么该产品就成了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空壳。所以,在进行差异化时务必要保证信息的全面性,这样才能在细分市场上更好的定位,赢得更多的顾客。
4、品牌差异化的实施要理性。不是没一个企业都适合走差异化道路的,因此企业在是否要进行差异化,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要因为产品差异化而是现有的市场份额萎缩,甚至是失去市场,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五、结论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同时也蕴藏着很多商机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应该审时度势,把握好商机,运用正确的企业管理战略,做出最明智的决策,让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环境如此复杂的市场中游刃有余,迎风而上,深入消费者的心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张兵武,品牌营销大未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浅析差异化战略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孙祥文,《差异化战略在商战中的应用》,北方经贸,2008年第12期
3、秦晓丽,《浅析企业产品差异化战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月第1期 总第179期
4、雷银生等,《企业战略管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5、张明,《企业竞争中的差异化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1日
6、赵文力,《谈谈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6期
7、胡曼,《中国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实施现状与建议策略》,北方经济,2007年第5期
8、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9、柴璐,中国企业品牌管理的危机分析和对策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6)
10、张兵武,品牌营销大未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第四篇:差异化战略案例
2007年,王老吉销量突破50亿元,超越可口可乐,成为“2007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王老吉的崛起,带动了凉茶行业的迅猛增长,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指出:“2007年广东省凉茶饮料同比增长25%,销量突破了500万吨,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超过可口可乐在全球的销量。”与此同时,凭借成功的市场策略和推广,王老吉逐渐成为凉茶的代名词。在很多消费者的认知中,王老吉就是凉茶,凉茶就是王老吉,王老吉也因此在“中国饮料市场主流品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中,荣获“消费者满意度第一”,成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全国主流饮料品牌。
有利润就有追逐,不管王老吉的竞争优势多么明显,资本和热钱都不会知难而退。邓老、徐其修、春和堂、上清饮、万吉乐、和其正、宝庆堂等品牌纷纷重兵投入,凉茶大战硝烟四起,尤其是在酷热的夏天,只要一打开电视,一股股凉茶广告的热浪便会扑面而来。广告归广告,努力归努力,凉茶市场的格局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
凉茶挑战品牌集体“上火”
地球人都知道,就像大米是用来填肚子一样,凉茶是用来清热去火的,尤其是经过这么多年来“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循循诱导,凉茶的功效和用途更加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王老吉面前,任何挑战品牌的凉茶都不应该强调凉茶是做什么用的,而应该聚焦诉求与领导品牌之间的差异。然而,凉茶挑战品牌们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集体选择了“跟随”策略。所以,王老吉继续独霸天下,除了王老吉多年耕耘建立起的品牌强势,更重要的还在于,挑战品牌一味模仿,不事创新,营销策略善乏可陈。
广告是品牌的语言,通过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品牌的策略主张。在所有挑战品牌中,上清饮、和其正和万吉乐最近的电视广告攻势最猛,让人印象深刻,而它们恰巧也是凉茶市场的三个代表性挑战品牌,且让我们看看它们是怎样“虚火过旺”的。
上清饮是广州香雪制药股份公司旗下的品牌,以制药企业为背景,一共推出过两辑广告。第一辑广告通过表现一个特技爆炸演员身上始终不着火,演绎出“就是不上火”的品牌口号。第二辑广告请了《家有儿女》的三个小明星做代言,品牌口号也由“就是不上火”升级为“好喝不上火”,总算找到了上清饮与王老吉之间的些许差异—好喝。但很遗憾,在最新的广告中,上清饮并没有针对“好喝”这个差异点,充分创意展开,而是把大量的镜头和广告语言放在了“享受香辣和油炸食品上火时,就喝上清饮”。
万吉乐是深圳万基药业推出的凉茶品牌,以保健品企业为背景,继承了保健品行业“新品上市,广告轰炸”的一贯传统,其广告投放非常猛烈。万吉乐的口号是“淡爽不上火”,与上清饮一样,把矛头指向了王老吉偏甜的口味,“淡爽”成为万吉乐剑挑王老吉的最大砝码。然而,万吉乐同样没有走出王老吉的阴影,其广告采用与王老吉一样的广告歌形式,在广告中强调“吃美食上火喝凉茶”,并没有对“淡爽”这个利益点展开创意。另外,万吉乐聘请并不“淡爽”的张卫健作为形象代言人,也让人颇感费解。看来万吉乐的广告歌“从没想到凉茶也能这么爽,从此凉茶只喝万吉乐”,就只能是自弹自唱一番罢了。
和其正是福建达利集团旗下的品牌,达利集团为传统的快速消费食品企业,因此,和其正身上充斥着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也就不难理解了。
先,取了和其正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名字,无非是想表明和其正与王老吉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次,提出“清火气,补元气”的产品卖点,企图压制王老吉“防上火”的单一诉求;再次,提出了“中国凉茶”概念,欲以“中国凉茶”盖过“广东凉茶”;最后,聘请了影视明星陈道明作为形象代言人,企图一鸣惊人。然而,和其正这个名字让人似懂非懂,“清火气,补元气”只是说说而已,缺乏功能支持,“中国凉茶”则是拉虎皮作大旗,虚张声势,聘请影视明星代言更是暴发户的惯用手法。最为恐怖的是,被达利集团华丽包装的和其正凉茶,竟然采用了低价策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和其正推出过两辑广告,第一辑广告围绕“清火气,补元气”,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告诉消费者喝和其正凉茶,在食用香辣食品时可清火气,在熬夜时可补元气,但却没有为“补元气”找到事实和利益支撑点。现在正在播出的第二辑广告,则是力推PET瓶新包装,陈道明说“做人要大气”,这话听来让人忍俊不禁。假如产品定位有问题,品牌还没有深入人心,再好的包装也只能是雕虫小技,何况这个PET瓶,跟其他常见的饮料相比,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
尚且不论上清饮、万吉乐以及和其正的品牌差异化策略是否得当,但它们的电视广告都没能够把握住创意重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告诉消费者“我的凉茶是做什么用的”,而不是告诉消费者“我的凉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对于自己产品的卖点,竟然都是一语带过,没有为“好喝”、“淡爽”和“补元气”找到强有力的事实和利益支持,从而让消费者产生尝试和消费的冲动。大量享用美食和熬夜易上火的广告画面,与王老吉如出一辙,像这种什么时候该喝凉茶的说教,其实是在无形中为王老吉摇旗呐喊—既然你的凉茶没什么过人之处,王老吉是凉茶的鼻祖和第一品牌,上火的时候,要喝当然首选王老吉。
更为遗憾的是,这不仅是以上三个凉茶品牌的问题,在凉茶挑战品牌的电视广告中,我们没有发现有销售力的广告,要么跟着王老吉大喊“灭火”,要么跟着王老吉大唱广告歌,要么就跟凉茶鼻祖王老吉大拼历史悠久。人云亦云,以卵击石,凉茶挑战品牌们永远不可能摆脱当小老弟的命运。
美国饮料市场的切割策略
王老吉与可口可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王老吉最初是用来清热去火,可口可乐最初是用来治疗神经性头痛,然后被重新定义为饮料,从而走出药房,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在行业内形成垄断性优势。假如把王老吉比作中国的可口可乐,那可口可乐无疑就是美国的王老吉。既然可口可乐的寡头垄断可以被打破,王老吉同样不是不可战胜的,那么凉茶挑战品牌的出路在哪里呢?
可口可乐遇到的第一个竞争对手是百事可乐。最初,没有找到方向的百事可乐一直过得很艰难,曾经三次请求可口可乐收购。最后,百事可乐发现可口可乐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发明了可乐,是可乐的鼻祖,而这也就意味着传统、落伍和过时,于是百事可乐重新定位品牌核心价值为“新一代的选择”,并以此对百事可乐品牌进行全面规划,从而突围,成为与可口可乐分庭抗礼的全球两大可乐品牌巨头之一。
可口可乐遇到的第二个竞争对手是七喜。七喜初创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经足够强大,七喜完全是一个小老弟的角色。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七喜对美国当时的饮料市场进行了创造性的切割,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产品定义为“可乐饮料”,把自己的产品定义为“非可乐”,开创出一个全新的产品品类,一跃成为美国第三大饮料品牌。
百事可乐采用感性切割策略,七喜采用物理切割策略,感性切割以品牌价值诉求、目标消费群等为切割点,物理切割以产品属性、功能特点等为切割点,分别为目前饮料行业最为有效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竞争中的切割策略就是找到竞争对手的“死穴”,与竞争对手针锋相对,并以此为切割点,将市场切割成一块或多块,为自己的品牌区隔出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比较而言,感性切割策略只可感知,无法直接触及,是一种间接的切割方式,操作起来较为复杂;而物理切割策略则可直接感知、直接触及,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操作起来简便直观,应用更为广泛。
回顾近年来国内饮料市场,感性切割策略成功案例屈指可数,让人印象深刻的,当数可口可乐旗下原儿童橙汁饮料—酷儿;而物理切割策略成功案例则是层出不穷,例如,农夫山泉开创天然水品类,以对抗纯净水;农夫果园开创混合果汁品类,以对抗单品果汁;美汁源果粒橙开创果肉橙汁品类,以对抗纯汁橙汁,等等。
至于王老吉,开创防上火功能饮料,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切割策略定位案例。
好喝、淡爽、补元气
凉茶挑战品牌一味模仿王老吉,电视广告创意集体“上火”,这是创意层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再来看凉茶挑战品牌的竞争策略。
上清饮和万吉乐剑指王老吉的口感不好,提出“好喝”、“淡爽”作为卖点,然而口感并不是王老吉的硬伤,假如这样,王老吉就不可能征服这么多人的味蕾,成为“全国满意度第一”的饮料品牌。在美国可乐大战中,有过一场经典的“口感之争”。百事可乐通过大规模盲测,得出百事可乐口感优于可口可乐的结论。这一结论让可口可乐大乱阵脚,为此调整可乐配方,通过测试,这种新可口可乐比老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更受欢迎。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众多消费者抵制新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不得不推出老可口可乐。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强势的领导品牌,口感并不是饮料克敌制胜的关键。凉茶挑战品牌单纯依托口感诉求,只能是隔靴搔痒,难以撼动王老吉的霸主地位。而且王老吉很容易进行防御,就像可口可乐推出健怡和零度可乐一样,王老吉可以随时推出口感改良型和淡爽型产品。
相比较而言,和其正的切割策略,乍一看很聪明,因为凉茶作为一种药品“是药三分毒”,长期饮用会使人的身体寒气过重,而“补元气”这个概念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失,开创“适合长期饮用,补元气的凉茶”这一全新凉茶品类,从而打击王老吉的“命门”,与王老吉形成差异切割。但可惜的是,这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其缺乏有力的功能支持,所以和其正在宣传中也只是提提而已,要不然,它也不会把这么好的凉茶卖得比王老吉便宜那么多。
如何打败王老吉
迄今为止,王老吉在品牌推广方面,可以说是运筹帷幄,张弛有道,步步为营,几乎很难发现其明显的破绽。所以,假如凉茶挑战品牌要借鉴百事可乐的成功做法,试图针对王老吉凉茶鼻祖的身份,以“年轻一代的选择”来攻击它,肯定是徒劳无益的,因为王老吉早已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王老吉高密度的广告攻势中,“年轻人+音乐”的广告形式早已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使王老吉成为炙手可热的潮流饮品。面对如日中天的王老吉,凉茶挑战品牌实施感性切割的竞争策略,空间非常狭小,施展难度极大。
摆在众多凉茶挑战品牌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物理切割策略。凉茶挑战品牌进行强有力的物理差异切割,就有可能打败王老吉。其实,和其正“补元气的凉茶”直指传统凉茶的硬伤,是一个不错的攻击和切割点,只可惜缺乏事实支撑,再加上推广策略不当,只能作为概念进行炒作,难以奏效。那么除了概念炒作,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要战胜对手,就必须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王老吉的成功,源于针对汽水类饮料只能带来口感清凉的特点,把王老吉定位为可以让人清凉和去火的“防上火功能饮料”。意识到这一点,一切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为什么不可以有一种饮料,既可以让口感清凉,又可以让人清凉和去火呢?
比如,我们可以在传统凉茶饮料的基础上,添加薄荷成分(如果药理允许),或添加二氧化碳,等等。这样就能生产出一种既能让口感清凉,又可以有效去火的全新饮料,形成强有力的物理差异切割,开创清凉类饮料新品类(我们暂且把这种新品类叫做碳酸凉茶)。这样,整个清凉类饮料市场将会被切割为三块—口感清凉类(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碳酸汽水)、去火类(以王老吉为代表的传统凉茶)、口感清凉+去火类(全新的碳酸凉茶),从而三分天下。而且比较而言,全新的碳酸凉茶将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如果推广得当,完全有可能打败可口可乐和王老吉,成为饮料行业的新霸主。
第五篇:差异化战略案例
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乃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等有别于其他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一般来讲,当出现下述几种情况时,这一战略是大致可行的。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采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
在1984年到 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这在当时家电产 品尚需凭票购买的卖方市场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明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 化。当然,这种文化是以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对生产过程和企业员工的权威为前提的,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此种文化的必要条件或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海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 OEC工作法,即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清理;它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首先确立目标)、日清体系(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激励机制阳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它的中文表述则为„旧事日毕,日清日高”。
至此,海尔以其全面质量管理或OEC作法、以星级服务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和顾客导向的产品改进与开发,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经营管理体系。以这样一个运营系统为基础,并配合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品牌的创立和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此种运营系统构成了海尔当时企业知识的主要基础或核心能力的基本平台,并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依托这样一个平台,海尔开展了以产品多元化和品牌扩张 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成长。
2.多元化战略阶段
1991年海尔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和电冷柜总厂,标志着大规模多元化进程的开始,并持续到 1998年。90年代初,海尔集团年利润不过3000多万元。因此其发展必须采取低成本扩张的方式。海尔从本地政府和武汉、广东等外地政府手上以低廉的代价接管了多家亏损企业,并依托这些企业建立了空调、洗衣机和彩电等新事业。由于海尔此前已建立起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强有力的企业能力平台,故往往只需派出少量的经理人员将这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或“惯例”植入接管企业,同时转移部分必须由海尔人亲身传授的“默会知识” 即可实现对这些落后企业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这就是海尔激活“休克鱼”方法的精髓所在。
由于拥有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国内企业的管理能力平台并善于将其植人被兼并的企业,同时借助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在海尔工业园新建了一批企业,海尔在90年代将自己扩展为一个横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pc等)、各种小家电以及制药、生物工程、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多部门公司。
在此期间,海尔在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管理中大量采用国际标准。海尔冰箱早在1991
年即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其后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其它 产品在90年代中期也先后通过了ISO9001认证。海尔还通过设在世界各地的10个信息中心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产品安全、能耗、环境等方面的先进标准和技术规范,然后拿回来采用,其执着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先进标准的采用,使海尔的产品质量、可靠性及先进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海尔的此种做法显然是一种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为其产品的出口和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此期间,海尔为适应其多产品的产业格局,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了事业部体制的改造,形成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动和资源调度中心的三级架构。
1984年,海尔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许 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3.国际化战略阶段
90年代后期,海尔开始了第三阶段即通过国际化创建全球品牌的进程。到2000年,海尔的出口额达2.8亿美元,不但在中国家电业独占鳌头,而且领先第二名近1倍。海尔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内销、出口和海外生产“三个三分之一”, 为此积极开展资本和技术输出,在海外建立制造和销售基地。目前,海尔在国外已设立10余家工厂;为绕过贸易壁垒,其布局基本上按世界各大自由贸易区或经济联盟设置。海尔的海外经营单位均实行本地化管理,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定需要并吸收本地人才加盟。与此同时,海尔还在美日等技术先进国家设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并通过与多加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开展学习并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国际化也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带来新的挑战。顾客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也更为挑剔;全球采购和销售则对企业的信息和货物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以面向内需为主的原有运营体系已不敷所用。为此,海尔开展了其能力平台的再次升级,即以流程再造为手段,以ERP、CRM、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以现代仓储和配送为骨架的物流管理系统,以实现整个企业采购、制造和销售配送的即时化以及产品制造与开发的进一步个性化。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把整个运营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市场层面,而非企业内部。由于此种系统是由客户订单驱动的,可大量节约营运资金的占用,提高整个系统现金流的产出,从而成为一种提高投资回报率、创造企业价值的有力手段。在制造过程中,海尔引进了柔性制造系统,将其几十大类产品分解为数万个模块;同时在销售上引进B—B—C的方式,实现由商家(及最终顾客)设计、厂家制造。至此,一种以大 规模定制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呼之欲出。
2002年1月 8日,在海尔国际化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载人史册的日子—一海尔与日本三洋公司的合作,使世界为之一振。竞合是21世纪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趋势,因而,海尔三洋的合作引起了巨大的共鸣。如今海尔正在做的就是美国、欧盟MBA案例库的一个案例“市场链”,内部员工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完全上下级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而变成市场的关系。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只对他的市场目标负责,每个人的收入只和业绩挂钩,也就是彻底的绩效主义。海尔集团有3万多人,过去集团只有一张财务报表,一张资产负债表,一张损益表,一张现金流量表。现在变成3万多张,每个人1张,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主体,你对 着的不是你的上级、不是你的同事,而是对着市场。海尔„市场链”理论受启发于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目前许多大企业正在努力学习并运用与实践人 虽然两者都以企业流程再造为实现形式,但两者又有本质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美国沃顿商学院一位教授对此的评价是:如果海尔真正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上也将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无往而不胜。
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标准化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依靠先进标准进行商业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动向。要应对新变化,突破非关税贸易壁垒,首先要在标准化上与国际接轨。2002年 3月13日,海尔集团与德国莱茵公司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公司(U
L)和英国依梯埃一塞密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国内首家国际认证合作室。这是海尔扫除贸易壁垒的“空降部队”,通过这个认证合作室海尔将国际认证公司最 前端的信息和技术直接引用到内部的开发和设计中,从而更加深入、直接地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要求和贸易壁垒,使产品设计能够满足出口国家的要求,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综合分析海尔差异化战略演变的历程及其阶段,可以发现一种重要的匹配关系,即企业战略与能力之间的配合。按照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观,结构的重要性已有所降低,核心能力或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包括流程与行为及更多的内容)则被认为是与战略真正相关的因素。海尔的经历可视为此种观点的一个恰当的证明:一种战略的导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发展则为战略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并为下一阶段的战略推进创造了部分条件。由此反复进行,构成一个阶梯式上升且不断放大的平台体系。但是,能力平台的整体提升不是渐进式的,而是一种间断型的跃迁,其周期大约是“每隔七八年来一次”。在此期间,海尔将面临业内其他企业的强烈追赶一总之,海尔一直赖以取得成功的领先优势相对于其他优秀企业而言已日趋缩小,其间的差距也许只有一步之遥。在这种形势下,海尔欲继续其产品、服务差异化的路线必须寻求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及其能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