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9:2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大众的卫生需求为导向,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机构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通过调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机制创新等措施,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为了解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近期,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走

访了市卫生局、部分社区卫

生服机构,利用调查资料对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供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历程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是全国最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之一 ,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90年代中前期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探索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居民区范围的扩大,新建区居民看病难问题和旧城区改造居民外迁医疗需求减少给一级卫生院带来生存困难等情况的相继出现,促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这一新型卫生机构的产生。一些一级(地段)卫生院为摆脱经营困境,根据新居民区看病难的情况纷纷将触角伸向新建居民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尽管初始阶段基本是一医一护一间房,但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就医,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经过几年的探索创新,天津市卫生服务进社区工作走在全国的先进行列。1996年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区-天津市河东区召开了“全国全科医疗管理与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 2、1997-1999年为全面发展阶段

1996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张立昌同志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作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的专题发言,标志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7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天津市全面展开。在各级政府和市卫生局、财政局及各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突飞猛进,仅用两年多的时间构建起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形成了符合市情、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3、2000年至今为深化提高阶段

2000年以后,天津市各有关部门把整合提高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基层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经过多年努力成绩非常显著,截至目前城区已有70余个基层医院完成了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在此期间,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多元化办社区可行性途径,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社区卫生站点的建设和整合。制定社区卫生站点标准,开展社区卫生站点达标工作。使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布局更加合理,经营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城区每个街道均有一所社区服务中心,每片居民区都有社区卫生服务站,47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标。

二、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现状

1、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毕,居民小病无须走出社区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自1998年以来,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现场经验交流会。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在医保政策上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了《天津市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及管理办法》,将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且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的起付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的家庭病床纳入到医保统筹基金报销范围。各区党委和政府也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成立协调组织及时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到目前为止,各城区已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居民不出小区即可得到医疗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完成转型,医疗设施水平提升,社区卫生站点经营规范

为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市有关部门及各区积极做好基层医院的转型工作。市卫生局制定下发了《天津市基层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转型的实施意见》,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市、区两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持。财政部门按照每万人口5万元标准建立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补助制度,其中市财政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每万人补助1万元,各区根据区财政状况、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建设水平和各项考核指标制定具体补助政策。这些措施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施上水平。据对市内六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医疗设备(设施)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被调查的社区卫生中心,有60%的社区卫生中心安装了电梯。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资金和人员配备上积极支持外派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如南开区学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承担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半的房租等费用,并及时为其配齐了所需的各类人员等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发展,据对和平、河西、南开、河东四区2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查,2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使用面积均超过60平米;医、护、技、药人员齐全;诊室、治疗室、药房分离;计算机联网等,社区卫生机构面貌明显改善。

3、培训到位,全科医疗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全科医疗是社区卫生工作不可缺少的业务内容,基层医院全科医疗人才十分缺乏。为保证转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全科医疗培训给与了强有力的支持,市、区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从1998年到2003年连续六年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全科医学教育专项经费。市卫生局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举办了8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班和6期社区护理培训班。3720名医师、840名护士取得了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资格认证。从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看,从事全科医疗人员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全体医护人员均取得了全科医疗资格认证。

4、宣传力度的加大,服务水平的提升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渐为人们接受

为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转型以后纷纷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扩大宣传和提高服务水平上。在宣传方面,通过深入社区开展免费卫生医疗服务,依托社区居委会向居民公布社区卫生服务范围、服务地址,对“低保户”实行免收挂号费减收医疗费等形式来扩大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在服务方面,紧贴社区居民需要力求把工作做细,比如,为保证社区居民主要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社区慢性病人和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为33万慢性病人和51万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根据市卫生局下发的《天津市社区家庭健康责任制》的要求,积极推出“以家庭为单位的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家庭医生健康责任制。据调查,城区内每个社区内的居民都有相应的社区医生。社区卫生宣传力度的加大,服务水平的提升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据调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看病的患者人数年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南开区学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1年至今患者人数年增幅超过30%。

三、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前景

1、政策推动为天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进一步注入活力

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我国解决医改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今年2月份卫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政府鼓励各城市试推行社区医院“首诊制”,探索建立社区医院与附近大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努力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居民在社区看小病,发现大病症状向邻近大医院转诊,减少患者辗转求医的环节和花费。“首诊制”的推出将实现医院各司其职,从而避免了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争夺病人的局面。因此随着新政策的到位,将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注入活力,带动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快速发展。

2、尚未开拓的服务空间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应涉及医疗、保健等6个方面,而目前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还比较单一,基本集中在医疗上,仅有少数的几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办了与医疗有关的简单的康复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在天津市卫生社区服务中尚属空白。因此,社区卫生服务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居民需求的增加为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卫生和自我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2004年天津城市居民人均保健健身消费支出为93.98元,比2002年增长70%,年均增长30.4%,表明居民对健康需求将呈快速上升趋势。此外, 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2004年天津市65岁以上的人口达52.08万人,比2000年增长14.2%,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2.2%上升至13.62%;80岁以上的人口8.94万人,比2000年增长46.3%,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1.6%上升至2.34%。老年人是常见病、多发病的高发群体,随着社区卫生服务职能不断向计划免疫、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首诊和大病发现转诊拓展,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将越来越向社区医疗服务靠近。这些都构成天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快速发展动力。

四、存在问题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缺乏使社区卫生机构难以承担社区首诊制重任

社区首诊制度的推行与全科医疗人才是密不可分的。从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看,虽然卫生部门加大了全科医疗人才的培养,但只是资格培训,中高级全科人才紧张的局面并未完全得到缓解。据对市内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查,拥有全科医疗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仅为3人,其中2人还是退休返聘人员;全科医疗中级职称的医护人员也只有6人。人才的缺乏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承担社区首诊制重任。

2、门诊报销政策尚未拉开档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以看小病为主,即门诊服务构成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部分。而在医保改革中门诊报销政策规定门槛费、报销比例与其他类型的医院相同并未拉开档次,加之多年形成的患者多依赖于大医院的习惯尚未完全改变,这就使医疗设施简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据调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比重超过70%。

3、负担重后备力量不足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近几年来,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负担较重、经营困难的局面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据对市内四个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站点的调查,四个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站点共有职工304人,而退休职工却达335人,负担系数超过1.1。由于负担较重社区卫生机构人员收入与其它大医院有明显的差距。另外,社区卫生机构还存在医护人员接触病例少专业技术提高缓慢而在职称评定上还要执行与大医院相同的标准等,造成大学毕业生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现象产生。据了解,社区医院多年来一直招不到本市的本科毕业生,外地本科生也多把来社区医院作为跳板一旦有机会就离开。某社区卫生机构近四年来有近10%的中青年骨干调离社区医院。受上述因素影响社区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现象,此种局面如不解决将直接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4、双向转诊制度有待完善

双向转诊制是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天津市早在2002年前就对双向转诊进行探索。目前实行的双向转诊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定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机构与某大医院建立固定联系,遇到大病患者及时向大医院转诊,待病情好转后再由大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二是不定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机构根据患者患病的具体情况向不同的大医院转诊。双向转诊制的推出对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定向转诊所对医院相对单一,这对患不同病种的患者来说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而不定向转诊由于没有制度作保证,受利益驱使大医院很少将转来的患者转回社区卫生机构,使社区卫生机构利益受损,也给患者带来不便。据某社区卫生机构负责人反映,从该社区医院转出的病人没有一例再转回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尽完善很难实现大医院、社区医院、患者三赢。

五、关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突破多年医改过程中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瓶颈的关键。为使天津市社区卫生建设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实行

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实现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根本问题是人才问题。鉴于天津市社区医院高级人才缺乏的状况,建议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二、三级医院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下社区的制度,规定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每年下社区卫生机构的期限,并把医护人员下社区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做为职称晋升的依据。第二,积极按排社区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到二、三级医院学习进修,加快社区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的成长,使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落实到实处,以缓解社区卫生机构人才不足的局面,推进社区医院首诊制的实行。

2、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促进社区卫生建设快速发展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的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配套政策仍需建立和完善。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调整医保报销政策,适当提高患者在社区卫生机构门诊就医的报销比例,使患者感到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的实惠。第二,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由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购买社区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使社区卫生职能尽快到位。第三,在评定职称上,根据社区卫生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方便在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的医护人员晋升,以达到社区卫生机构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的目的。

3、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大医院、社区医院、患者三赢

鉴于目前双向转诊存在的不足,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统一的适合天津市具体情况的双向转诊制度。使社区卫生机构与大医院之间转诊有章可循,实现大医院、社区医院、患者三赢。以保证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医疗卫生建设健康发展。

第二篇:天津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天津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ianjin Public Traffic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中文摘要

城市交通是世界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交通拥堵问题是国内外大城市的一个通病。城市交通拥挤,不仅会直接增加城市出行的经济费用,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社会福利损失,影响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在城市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交通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人口密度大、道路里程少、路网不完善、车辆增长快以及自行车交通大量存在、混行交通严重等问题,在短时期难以得到根本改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分析,研究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在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中,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统计资料,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原理研究最有效的道路利用水平,通过研究分析道路拥挤成本和道路拥挤定价的理论,确定了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管理措施的理论依据,论述了在我国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必要性。鉴于天津市在交通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本文从车辆发展、流量分布、路网建设、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管理六个方面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对比分析了天津市交通问题现状。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几种途径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完善路网结构、协调城市开发布局与交通发展、完善公交优先交通政策、交通管理现代化、治理城市停车问题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进行了定量分析,为确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了理论依据,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经验,提出了缓解天津市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交通拥挤成本发展对策

ABSTRACT

Urban traffic,especially traffic jam,is a common problem of world big cities.The urban traffic jam not only direct increase the urban outgoing cost , but also bring many social welfare losses,such a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which affect the urbanfunctionaldevelopment.Solvingtheurbantrafficproblemisastrategic problemrelatedwithurbaneconomy,societyandenvironment,whichplaysan importantroleinurbandevelopment.Thetrafficprobleminourcountryismore complicated,the large population,short roadway mileage,incomplete road net ,fast car increase , existence of bikes and mixed traffic can not be changed thoroughly in a short term.Throughanalyzingthepresentpublictrafficsituationdomesticandabroad, study and solve the urban traffic problem in our country.After spot investigation, analyzestatisticdata,researchesthemosteffectiveroadutilizationbycommon economictheoryandanalyzeroadcongestioncostandpricing,itconfirmsa theoretical gist that public traffic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solve traffic problems.Also it stat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public traffic as main body in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Considering the great traffic stress in Tianjin,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e current trafficsituationonspotandcollects

andanalyzesinformationfromsixaspects, vehicledevelopment,volumedistribution,roadnetconstruction,parking situation,public traffic and traffic

management.It set up administrative level for several methods of solving the urban traffic

problem,and used the administrative levelanalysismethodtomakerationanalysisforperfectroadnetconstruction, coordinate urban development,traffic development,perfect public traffic priority policy,traffic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governing the parking problem.After analyses the several methods of solving the urban traffic problem , this thesis definite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develop the public traffic.It uses public traffic development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of relax traffic jam in Tianjin.Key words: public traffic,congestion cost,development countermeasu

第一章引言

城市交通问题是世界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需求日益增加,公路特别是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交通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短缺等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承受着不断恶化的交通环境的困扰,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首要问题。近年来,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我国城市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城市交通需求也随之急剧增加,而目前我国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当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

市的交通问题极其严重,交通阻塞、路网利用率低、交通事故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等成为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严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天津市作为我国东部交通枢纽,天津的快速发展对推动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特别是滨海新区具备诸多发展优势和潜力。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需求迅猛增长,出现了交通供给严重滞后,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污染等问题,交通已经制约了天津市经济的发展。制定科学的、与天津市交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交通战略,使城市交通逐步走向安全化、有序化、便捷化和现代化,对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利用公共经济学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原理确定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最有效的道路利用水平,分析道路拥挤成本,进行合理的道路拥挤定价,得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关键在于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由出行者负担其带来的边际社会成本,选择经济高效的公共交通出行,才能达到最有效的道路利用水平。通过分析得出,只有优先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我国改善交通状况、缓解交通拥挤的根本出路,应从出行者出行行为分析出发,特别是对小汽车拥有者和准备拥有小汽车者的出行行为进行分析,提高公共交通的交通效率,引导交通参与者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在提高道路利用水平的基础上降低边际社会成本,尽量达到最有效的道路利用水

平,达到社会福利最优水平,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几种途径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综述

2.1 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

城市交通系统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城市交通问题则是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共同关注研究的问题。城市交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今全球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形势下,重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城市交通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制约。发达国家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交通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告诉我们,城市交通问题必将随着城市化的出现而出现,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轻微到严重、后又逐渐趋缓的过程。对所有城市而言,城市交通问题既有其共性的一面,又有其个性的特点。就我国来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流量急剧增加,从而引发了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大城市,这些问题就更加严重和突出。

2.2 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污染、节土地资源和能源的重要手段,对增强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对城市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影响。推动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是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公共交通优先是国际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共同选择,核心是以方便市民出行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公众利益优先;重点是公交投资和路权优先,构建高效的公交服务体系;关键是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用事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紧密相联。它不仅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合理发挥城市功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2.3 经济学方面的分析

生活中人们所说的交通拥挤更多的是相对于道路畅通无阻情况的,这不满足经济学上的效率与最优概念。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我们把由社会行车成本决定的交通量称为最优交通量,超出这一最优交通量的均衡,我们称之为交通出现了拥

挤,并且超出越多,拥挤越严重。显然,经济学上的最优交通量在生活中看来或许并不能使行车速度达到允许的最大化,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发挥道路的最大效率,达到社会福利最优水平。从经济学上来讲,交通的外部性是产生交通拥挤的原因。优化交通的外部性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此,缓解交通拥挤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的不是那么乐观。迄今为止,很多政策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善交通环境上,而不是直接关注交通的外部性。解决拥挤问题,根本的途径在于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由出行者负担其带来的边际社会成本。可以对出行者征收图中 MC1-AC1的拥挤费,交通出行者在进入交通拥挤区域的时候,必须支付相应的道路拥挤费用,使边际个人成本提高到边际社会成本水平,以补偿由于该交通的加入而给社会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提高交通出行者的出行成本,使出行者的决策建立在社会成本的基础上,促使交通出行者重新选择自己的出行行为,使个人出行向高容量的公交系统转移和抑制私人小汽车交通量的增加,减少交通需求,使得原来拥挤的城市道路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相适应,以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疏散交通量,减少繁忙时段和繁忙路段道路上的交通负荷,促进小汽车的有效利用,实现最有效的道路利用,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道路系统将可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4天津城市交通现状分析

天津市道路交通流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道路交通流中自行车占有很大比例,除了城市快速路及部分主干路实行机、非分离外,大部分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均为机、非混行。由于大量自行车的存在及机动车、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城市道路机动车运行车速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较低,而交通事故率则相对较高。另外,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交通管理设施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交通管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从而导致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输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近年来,天津市区交通流量分布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特点:

一是饱和流量状态显现。虽然局部路网改善带来了通行条件的改善,但短期内就达到饱和状态,内环线、中环线等主干道路平均车速下降,延误增加。与以前相比,交通压力由原来的集中于点,逐步蔓延到线、扩到面。二是路网中部分区域交通拥阻问题突出。从目前天津市区路网流量分布情况看,和平区曲阜道、南京路地区,河西区下瓦房地区,南开区卫津路、复康路地区,河北区狮子林大街,河东区十一经路地区等 5 大区域路网交通压力突出。三是强交通吸引源影响加剧。从目前看,时间性车流、人流集中的场所,如医院、学校、商场、饭店等,由于车辆进出、停放对交通影响越来越大,所在点位已经成为路网中的瓶颈,出现周期性阻塞,这种点位在天津市区共有 80余处。

第三章结论

从天津市公交集团了解到,为了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水平,今后 5 年内,公交线网布局将分布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将保留线路 91 条、调整 143条、新辟 254 条。居民出行实现一次换乘率达到 50%;居民到达公交站点的平均步行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其中,规划新辟 254 条线路有 121 条是为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喂给线、方便大型新建居住区居民出行及结合快速路网的建设开辟快速公交线路等线路;有 133 条为延伸公交服务领域,适应不同市民需求而开辟的特殊线路。5 年后,公交车运送速度将由目前平均每小时 16 公里提升至每小时 2

2公里,公交运营间隔的市民乘车平均等候时间不超过 5 分钟,公交运营效率将得到提高。

天津市交通存在车辆增长快、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公共交通不发达、停车难等、交通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本章就解决交通问题的五种途径进行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完善路网结构、协调城市开发布局与交通发展、完善公交优先交通政策、交通管理现代化、治理城市停车问题进行排序分析,得出了解决天津市交通问题

应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结论。

为了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在不断完善道路基础设施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整体路网效能,保证城市路网畅通和交通安全,节约交通总成本,重点要把握“四个关键”,即整体路网效能关键在协调、骨干路网通达关键在节点、支次路网便捷关键在连通、解决混行交通关键在分离。

1、整体路网效能关键在协调

2、骨干路网通达关键在节点

3、支次路网便捷关键在连通

4、解决混行交通关键在分离

针对道路交通现状和存在问题,公安交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依法严格管理和科学治理,从路面管理和源头管理方面,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发挥现有道路交通功能,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交通管理设施是现代化交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交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交通管理设施已经远远突破了常规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的范畴,交通电视监视、交通违法监控、交通信息采集、信息发布诱导等智能交通管理及信息设施,在实现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中逐步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交通管理设施建设中,一方面需要弥补缺口,完善常规交通安全设施;

另一方面加快提升交通管理设施科技含量,加快交通信号自适应、闭路电视监视、交通信息采集及发布诱导、违法行为监控等智能与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使城市中心城区交通信号控制率达到 90%,主要路口及重要点位监视率达到 100%;增设交通违法监控设备、交通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发布诱导显示屏等,构建比较完善的交通智能与信息服务系统;增设交通标线,6 米以上道路交通标线施划率达到 100%;增设交通标志,形成更加人性化的交通指路系统。公路及各区县建成区增设交通信号灯,使主要路口交通信号控制率达到 80%,区县建成区 50%的信号灯实现远程控制;增设交通标志、交通标线、交通电视监视点位等,使城市出入市道路卡口监视率达到 100%,主要路口及重要点位监视率达到50%;增设交通违法监控设备、交通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发布诱导显示屏等,基本建成公路交通智能与信息服务系统。

把公共经济学的原理运用到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中,分析最有效的道路利用水平、道路拥挤成本、道路拥挤定价的理论,得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结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几种途径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排序,为确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几种途径,在对城市交通发展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理念,阐述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天津市交通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了天津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郭晋.天津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7.[2] 魏昕, 博阳.诚信危机: 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第三篇: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恶

报应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林业发展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林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林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林业产业不仅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更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下文将以云南省为例,通过对该省的林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促进现代林业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云南省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云南省的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达到1.7万种以上,占全国总植物种类总数的52.8%,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在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目前云南已经初步建成门类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已经建立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湿地公园1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国家沙漠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8处。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40%上以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了集体林确权面积2.7亿亩和营造林3634万亩。截止2015年底,林业总产值达到了2800亿元,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3倍林区群众来自林业的人均年收入突破2000元。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一)云南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云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理位置的优越、气候适宜、森林资源的丰富等明显优势,为云南的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在林业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科技力量较弱,林业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云南省的林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一些发展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例如:云南共有6559种天然药材,但是真正被开发出来的药物资源还是很少的。

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能力和科技力量较弱以及管理运行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林业资源的开采技术还不到位,云南省一些林业资源还沉睡在深山老林中,尚未被利用。所以林业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省内各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云南省的林业产业主要集中在滇中经济圈,而其他地方的林业资源等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林产业的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各地区间林产业发展的差距明显。

3、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明显

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林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森林认证等都属于社会化服务的范畴。

云南省虽然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近年来林产业发展也更上一层台阶,但是其社会化服务功能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这可能会导致云南省一些林产加工企业在国际化贸易中面临着不平等待遇和关税问题。这严重的影响到云南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阻碍了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林业产权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云南省在对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相关林业产权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省内存在着树木资源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划分不规范的现象,这可能会降低大家对投身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事业的积极性,是云南省规模化建设商品林基地的阻碍。

5、林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短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感受到林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产的发展,投入的发展资金与往年相比增加不少,但是,由于由于云南的林业资源面积广且分布地区地势较为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等原因的制约,导致国家所投入的资金和云南林业发展需求的资金数目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资金的短缺是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云南省林业发展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林业产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改善林业产业结构、例如:改善人工林种植和维护技术、定向单株培育技术、复合经营技术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培训,培养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装备,全面提高云南省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林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市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建立健全的林业产权制度和林业管理制度

完善相关林业产业的制度和加强林业产业的管理制度,对云南省的林业的采伐必须要有政策的保障,明确森林树木的产权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保护林业户主的合法权益,调动大家的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促使林产业的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还要建立林产业的管理体制,督促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加快林业产业建设的步伐,促进林地的合理流转。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云南省林业产业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国家林业专项资金的支持、银行的投资贷款以及省内的经济支持。云南省的林业产业较为复杂,所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的重大项目补贴经费的,把云南的林业产业作为省内首要产业,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地利用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投资贷款,推动云南省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还要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林产加工企业合理地开采林业资源,延长产业链和鼓励个体林产业经营等方法提高云南省整体的经济效益,为林业产业的发展筹集资金。

(四)积极学习现代化林业知识,改变传统理念

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经营林业产业在云南省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生态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改变陈旧的发展观念,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和需要的新理念,促使人们对林业经营理念的科学化和创新化。

(五)完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首先要加快云南省二、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其他价值从而达到提升产品精加工的能力,以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例,加快湿地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云南省林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建立,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其次,建立特色园区,发挥产业园的整体优势,推动附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六)建立林业产业的预警信息系统

要随时注意市场的动态并加以分析,及时掌握投资动向、价格变化、原材料信息等市场发展信息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要向省内乃至社会发布实时信息,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帮助相关林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了解投资信息和争取的做出决策。

(七)科学的建立林产业工作队伍

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劳动者起到主导作用,我们要加强对林业农户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鼓励大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到林业培育等技术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林业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要打造一批专业的林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对云南省的林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八)充分发掘云南省林地开采的潜力

云南省有丰富的森利资源,我们在大力发展商品林的同时,还要充分地利用云南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黄连木等树种,成立林木能源示范基地,推动云南省生物柴油项目的发展,带动整体经济效益。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的优势,发展林草、林药、林菌等相关产业,提高林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促进云南省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语:

林业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林业产业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在今后发展中,我们要把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生产结合在一起,全面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周会娥.浅议云南林业发展的潜力[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02:133-134.[2]王利芳.关于我国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J].北京农业,2011,36:102-103.[3]何小洋,蔡春梅.浅谈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绿色科技,2013,12:133-134.

第四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题目: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持续经营;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基础力量,只有注重发展能力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营风险,解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低效运行状态,才能加强和改善服务,达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农村信用社实行综合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浅谈的研究,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找到根本原因,进而做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主要有七大结构,主要为:一.目录; 二.对农村性用社的浅谈。其中有农村信用社的三大目标(合作制目标、经营制目标、“三农”目标);三.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五.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六.结束语;七.参考文献。

关键字: 农村 信用社 合作制 改革 目标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浅谈.........................................1

1.1 合作制目标..................................................1

1.2 经营制目标..................................................21.3 “三农”目标.................................................2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3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3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3

2.3 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3

2.4 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3

2.5 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3

2.6 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4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43.1 农村金融体制现状............................................4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4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5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5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确题„„„„„„„„„„„„„„„..5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策„„„„„„„„„„„„„„„„„„„..6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6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6

4.6 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7 4.7 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7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7

5.1 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7

5.2 对农村性用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应加大力度………………………………..7

5.3 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7 6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建议和研究对策………………………………….8

6.1 注重人员的选拔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8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8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9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9 结束语

农村信用合作社浅谈 1.1 合作制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财富明显分化,一些弱势群体事实上难以获得商业金融的眷顾,如果他们能够志愿加入合作金融组织,实现互助自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农民中的大多数无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需的资金融通,很难从政策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本应担此重任,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村信用社不恰当地充当了“官办银行”的角色。在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之后,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实施监管和行业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也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原本应该属于民营银行的农村信用社,蜕变成了被动执行人民银行各项政策的附属机构,比如它们需要负责落实收编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推行信用镇、信用村、小额农贷等政策。

挑战合作金融存在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金融业具有风险集中并延期爆发的行业特征,不适宜由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业知之甚少的农民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行使管理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民的素质高低,而在农民一人一票的选举是否受到他人不恰当的干预,比如:来自宗族的或者基层政府官员的干预。

事实上,实行合作制将使股权结构更加分散、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经营目标更加清晰、民主管理更加深化,合作制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构成金融企业管理混乱的理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企业依靠所谓的“精英管制”只能维系一段时间,只有建立在私有产权和民主监督基础上的法人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企业的存续经营。金融业作为风险集中的行业,需要特别的法规和独立的机关进行监管,但这并不能说明金融业不能沿用现代企业的多种组织形式,包括股份制和合作制。

由于合作制企业具有股权分散、进出自由、一人一票、主要为社员服务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等特征,相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合作制企业需要更严格的法律监管。合作制企业需要通过既类似又有别于《公司法》的专门立法来加以规范,特别要对下列问题给予清晰的法律界定:合作制企业是否只限于自然人出资入股?是否应该通过限制个人出资比例来保证其股权分散?进出自由(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十九条)导致合作制企业资本流失又如何保证存续经营?一人一票又如何吸引人们更多地出资入股?由于合作制的经营宗旨,从本质上看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组织,而是半企业、半事业,带有一定慈善性质的弱势群体自救组织。因此,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美国的信用合作社就是由独立于银行体系的专门立法、监管机构、保险机构、清算体系实施监管和服务,享受一切税收豁免,董事及部分经理人员由不在信用社计取报酬的志愿人士担任。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基础和国家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把农村信用社改革定位为“恢复”合作制,显然脱离了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有两种出路:一是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根据自愿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县域)联合改建为合作制的合作银行;二是在农村城市化地区,将经营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农村信用社改建为股份制的民营银行。

1.2经营制目标

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的指导思想是: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努力开拓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以切实增强信用社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由县(市)联社统一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信用社民主管理组织的作用。信用社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各项指标要分解落实到社内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作为法定代表人的信用社主任和作为共同经营承包人的信用社职工,其责、权、利应有明确区分。各项经营指标的确立与考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切实将责、权、利挂起钩来,按劳分配,奖优罚劣,落实各项考核奖惩措施,真正做到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达到预定的经营责任制目标。1.3 “三农”目标

农村信用社的存在是以能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有利于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的满足,是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无论怎么进行改革,都应当有利于实现上述功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信用社发展的可行方向。例如,实现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其它战略投资者愿意进入农村信用社,如商业银行的入股、收购兼并等,只要能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在农村贫困地区,现存的信用社组织形式如果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突破现有的各种形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因此,改革不能在现有的机构与组织既定的前提下推行,首先要确定其功能,然后据此考虑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构造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制度框架,主要和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其功能作用,而不是其“出身”。民间借贷和合作基金会,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说,不是正规的安排,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管保证,风险性大。但从功能角度来说,其生命力恰恰在于替代了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所欠缺的功能。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必须首要考虑功能因素,特别是通过改革要能够提供目前被非正规制度安排金融所替代的功能供给;另一方面,把正规安排之外的金融行为,通过引导和规范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中来,扬其功而避其险,这是考虑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应当具备的视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约束,保证其功能实现。这些制度特征和约束至少应当包括:(1)是立 2 足于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2)这个组织的功能是聚集农村、农民和农户的资金,并通过金融手段在“三农”发展中进行配置;(3)这个组织应当使农民贷款尽可能地方便,并有内在动力自觉并不可选择地在“三农”中寻求资金出路;(4)这是个能够自动进化的、开放的和动态的制度安排,随着各地“三农”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向;(5)这个组织体系应当具备自我风险控制能力,并受相应必须的监管约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

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

农村信用社产生和起源的基础理社员的股金,股金的筹集是人们出于相互资助的动机,用群体的资金合力,资助其成员克服经济困难,促进成员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这种合作,既能有效抵制高利贷剥削,又能以优惠、灵活的方式为成员提供服务,是受群众欢迎的金融形式。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

农村信用社是市场经济里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联合,其中成员的联合是主体,资金的联合是客体。在内部管理上以人为本,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作为社员代表的个人(含团体社员的法人代表)在信用社是平等的,资金的数量失去了特权,成员联合的本质则是体现了人的联合。

2.3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

农村信用社讲究互助合作,讲究民主意识和集体主义,因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其吸收社员要求忠实可靠、正直勤勉、恪守信用。作为信用机构和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坚持在服务中实现效益。2.4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

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员服务,不是单纯为赚取利润而存在。同时为了不断地满足社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必要的盈利是实现更好地为社员服务的必要前提。2.5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按照章程和管理规定,由社员入股设立,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设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受社员代表大会的委托开展民主管理,实行对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制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由理事会聘任主任管理日常社务,并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2.6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

农村信用社因其性质的不同,一般在经营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的灵活性因国情域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3.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取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也紧随其后收缩农村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据调查,1995-2004年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3.1%。农村信用社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银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30%以下。为此,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具体表现在:(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 4 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对防范和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结果很可能是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这四大难题分别是: 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农村放款人通常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

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

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而竞争性金融体系将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无法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性,间接助长了“潜行于地下”的农村灰色金融(合理不合法,对社会有益)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紧密结合时,情况尤其危险,随时都可能向黑色金融(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转化。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

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是信用社改革 的根本目标,而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处理目前的累计亏损和不良资产 只应是阶段性目标。由于地区的差异,强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或必须是什么样的 所有制形式,显然不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改革思路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和信用社的监管体制如何设置,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建立全国统一的联社 管理体制是一种集聚风险的制度设计。继续保持 3.8 万家产权独立的信用社由 中央银行监管并负责业务管理、指导也不现实。既然设立全国联社体制存在障碍,中央银行集中担负监管和业务管理又面 临各种实际困难,那么地方政府承担信

用社经营管理和部分监管责任显然就成 了信用社改革的题中之义。如何建立地方金融管理 及监管体系,确立中央与地 方即统一又分散、各负其责的金融监管体系,又不仅仅只是信用社改革所能够 解决的问题,这将涉及整个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及银行业自身如何重组的问 题。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拆分和如何拆分、中小型银行的发展、现有地方商 业银行的管理和监管问题、储蓄保险制度的建立等等。“地方金融”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适时地 提出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管体系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容。地方政府不仅对辖区内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守土有责”,建立地方 金融管理和监管体系也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改革方针。因此,信用社 的地方管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下放管理和监管权限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银 行业的改革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问题。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散决策

近来,不少改革建议都提出了要求地方政府承担管理信用社责任的问题。但是如果信用社改革始终采取中央制定统一方案,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的模式,显然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分散风险应该与分散决策相结合,只是分 散风险而不分散决策,难以真正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

政府对于未来信用社的经营是否要给予政策扶持,各个方面的意见分歧较 大。一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政府不应予以扶持。我们同意信用社在机制改革完善之后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但是,信用社在目前的经营活动中还受到各种限制。比如监管的时候 完全依照商业银行的法规进行管理,但在业务开展方面却又无法享有一般商业 银行的待遇。像金融工具应用的限制、只能给农户农业生产贷款的经营范围的 限制等。一些行政事业机构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其基层机构将资金存于信 用社,也不允许委托信用社进行代管、代收、代付等业务。此外,信用社地处 乡村地区,经营活动具有金额小、活动半径大、经营成本高的特点,而信用社 的资金来源中个人储蓄一般要占到 60-70%或者更高,因此其资金成本也高于其 他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要负担起信用社未来的管理和监管责任,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过 去的不良资产和累积亏损如何解决。中央政府必须对当前信用社近4000 亿元的 累积亏损和呆坏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地方政府才具备改革信用社、建立新 的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基础。现有的改革方案中对此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比如通过中央财政逐年补贴、给予税收优惠、中央银行给予再贷款等等手段都 应是值得考虑的。在实施过程中还应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可以采取对不同的改革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扶 持措施。除了上述的限制和信用社自身利益的经营特点,未来政府是否对信用 社给予政策扶持还取决于其产权制度如何重构、如何定性、管理体制如何设置 等问题。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不对信用社经营进行补贴,那么在监管和经营管理方面就应取消其已经设定的各种限制,并应根据其特殊的经营环境给 予更为灵活的利率决定条件及储蓄动员的空间。如果鉴于部分地区信用社的实 际状况而必须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一定限制,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否则,这些限制会成为一些信用社的借口,使其不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优质、有效的服务。否则将会影响信用社动员资源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使其在竞争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 与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相配合的一条重要措施是: 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风险防范基金,以降低和分散中央银行(其实是中央财政)所担负的银行机构的全部风险。

4.6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

在改革试验过程中应允许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贷款利率自由化的试验,只要国有商业 银行愿意参与到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贷款之中,也允许其利率依据资 金供求状况浮动。4.7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

就目前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来看,仅仅是信用社还难以独立支撑。满足农 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服务供给组织。因此,认为只 要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是一种过于简单的 政策思路。况且,信用社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将受到整个银行业和监管体系改革 的影响。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5.1 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 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因 此,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对农村信用社长期遗留下来的每股几元、几十 元的股金进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 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 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5.2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历史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 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 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 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 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 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 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 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产品 生产周期,允许跨使用。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 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开展多 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允许农信社跨乡镇经营,扩大竞争面,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信社 跨区域兼并收购,实现优化组合。5.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 壮大的一个重要

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 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 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6针对镇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6.1 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人员选拔与培训

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相比,信用社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较低将影响其业务发展。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镇农村信用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招考、选调、聘用人员,严把进人关。注重从高等院校选用人才,并逐步调整信用社的文化结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二是信用社主要领导的任免,应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制为聘任制,竞争上岗,强化约束机制。三是加强目前信用社在职人员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补习,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和技术学习,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宏观调控,又懂微观经济分析,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金融立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为信用社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在工作中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用工作本身来激励经营者,通过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自主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

(1)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策略。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

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

(2)转变信贷方式,推广小额贷款业务。要深入调查,抓住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信贷投入的最佳切入点,寻找贷款对象、培育和扩展信贷投放空间。同时,要转变信贷观念,改变只片面强调保全信贷资产而惧贷、惜贷的现象。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要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不同方式。同时,要认真研究新的、更有效的信贷投入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适当扩大贷款范围。加大新增贷款投入,以增量带动存量。一是实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通过对农户贷款最高限额的合理界定,落实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密切信用社与农民的联系,最终形成一批以分层次授信为主体的优质客户群体。二是推行农户联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实施小额贷款上柜工程,把储蓄所升格为分社,方便农户借贷需要,达到贷款、存款的同步服务。四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成为联接农民与信用社的桥梁和纽带。五是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的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现在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所需的资金量也在不断上升。鉴于农民的贷款回收率很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简化手续,增加信贷投入,从而真正的达到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积极做好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就是为了减轻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来促进信用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信用社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洋行的要求。同时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工作,加大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信贷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建立详细信贷档案,并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重点消化,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尽早实现不良贷款置换。

(3)加大对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除了按正规手续走账外,还派专人把原始借据专门专夹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另外对专夹保管的借据,一一列出清单分给包片信贷员让他们做到置换不死账;最重要的还要信贷员通过下发催收通知书、起诉、抵贷等方法进行处置,真正使置换的不良贷款没有置于账外。联社对于置换的不良贷款也进行了考核,加大清收力度,从而争取使不良贷款的比例达到央行票据置换考核标准。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与基期相比降幅不低于50%;或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不高于5%。这样从根本上使信用社摆脱不良贷款的制约,向良性发展。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改变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看法,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重视制度性变迁,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或借鉴人民银行新发展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

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制度性变迁,积极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改变农户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在宣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逐步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

总 结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 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有支农力 度弱、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治理结构残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只有通过明确信用社的性质及产权治理结构,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经营宗旨,建立新的体制框架,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 改革,才能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市支行课题组.关注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城镇化”趋向[J].广西金融研究.2006.9.[2] 董卫国.城区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3] 吴一民.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金融.2002年第11期

[4] 何晓梅.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

[5] 鄢华贵.解决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路[J].咨询与决策.2003.8 [6] 史金奎.农村信用社道德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金融.2006.9 [7] 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村财政与金融.2004.5 [8] 罗恩平.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9] 唐笑冬.当前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10] 张明霞.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1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12]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13] 杨羽飞、粱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4]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 罗和平.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设计存在弊端[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4期

[1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第五篇: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借鉴创“三城”、办农运会的经验与作法,才能有效地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大文化范畴内,我市中心城区的体育、教育、广电、报业相对发展较快,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设区市城市中也屈指可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又不是旅游和文化两个专业部门能够抓得起、做得好的事情。现在市里的一般工作方法是上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感到这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要发展大文化产业很难真刀实枪地抓得起和做得好。回顾前几年创“三城”、办农运,之所以能够大见成效,是因为政府集中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集中抓,有一支精干得力的队伍专门抓。因此,要想中心城区大文化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就必须借鉴创“三城”、办农运的经验,弘扬“××精神”,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变分而治之、各自为战为统一管理、协同作战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众多的部门分而治之:旅游局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星级饭店评审、旅行社业务指导;文化局管理演出团体、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重点历史古迹;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民宗局管理宗教事务和重点寺庙;林业局管理森林公园;城管局管理市区各公园。旅游局、文化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是正处级建制,但有的或人少事多,或人多事少,或事多钱少,或钱少人少,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家都普遍感到,××不缺旅游资源,但缺文化包装,缺宣传、促销手段与能力。要在旅游上进行突破,必须用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但现在旅游局人手少,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局和文联有人手,却没有这方面的硬任务;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独立作战,筹划规划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觉得,可以重新洗牌,将文化、文联、旅游、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统一领导、统一人员、统一经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对外可以保留旅游局、文化局和文联的牌子。这样,就可以让“文化包装生态,给生态注入文化”和“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成为硬任务;市直文化、艺术单位的所有创作演出人员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围绕旅游生态环境的包装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发展,来从事创作、宣传、演出、展示;广电、报业传媒要大力支持配合,为大文化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市外宣工作的重点也应以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优势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市难出巨资到央视和海内外媒体广告促销的尴尬,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品位和名气。

三、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

随着新行政中心筹建工作的展开,中心城区重点向北拓展已成为定势。但如何才能把城北人气带旺?如果仅靠超市一类的商贸带动,就成不了气候、上不了档次。理想的办法是要以文化娱乐休闲带动,这就需要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几年前市里曾在袁山西南规划过近300亩的文化园区,但以后有了变更。纵观××中心城区近代现代的建设,还没有新出现像××台、古天文台、大成殿这样的传世之作。现体育中心建筑群,尽管目前在省内一流,在国内地市级也数得上,但限于都是现代钢架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寿命最多也只有100年。庐山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但庐山的旧建筑中,体量最大,档次最高的至今仍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庐山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和庐山剧院等几幢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政中心和市政广场南边,应当规划一个比较大的文化中心广场(园区),预留大剧院(市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几大标志性建筑的地盘。可以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先行建设文化广场周边的娱乐休闲设施。在资金紧缺时,几大标志性建筑不宜仓促上马,避免建成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低档建筑物,避免为后人留下骂名。如果将来能够在文化广场建成几幢高标准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中心城市的传世之作,这对改善中心城区的文化生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历史意义。

下载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水利发......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研究 就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很早就有学者提了出来,但未引起更多相关领域专家的重视,研究成果比较少。近年来,随......

    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合肥市包河区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减少交通污染,改善道路环境。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橱窗,向人们展示一个城市的......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文章从八个方面对青岛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建筑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可为解决目前建筑......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刘福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文章从八个方面对青岛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绿......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于贵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3期 [摘要]基因产业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又面临发展机......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怀涛 摘要:我国是一个......

    宜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宜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先进的技术和持续的创新为基础,将知识迅速转化为产品,构成了现代知识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