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含解析

时间:2019-05-14 19:0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1月7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1月7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含解析》。

第一篇:2018年1月7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含解析

1.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2.“(中国古代农业)尽量利用生产者自发地工作意愿来代替从上而下的监督工作,这里,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作者旨在说明

A.家庭经营方式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B.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至关重要 C.家庭农场有利于克服小农经济弊端 D.家庭经营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

3.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在官府压制艰难发展 D.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4.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5.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6.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7.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

A.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8.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这说明明代 A.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 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 C.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 D.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

9.清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主要反映了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恶果 B.抑商政策的弊端 C.清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 D.闽广地区的蛮荒

10.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己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导致“中国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 B.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 D.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 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的经济政策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的“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

1.【答案】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可知,我国传统的家庭式的经营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家庭农场就是小农式的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其他经营模式,因此不能得出家庭经营就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故D项错误。3.【答案】D 【解析】材料“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描述的是赡创造了墨,并发明和胶法,但因其女婿早亡,未能流传于世的故事,说明了手工技术传承具有不外传的特点,即手工技术的传承具有封闭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官府对于私营手工业的干预,也没有体现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联系以及官营、私营之间的发展情况的对比,故排除A、B、C三项。4.【答案】C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来看,农业的发展对市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从材料“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来看,农业的现状对市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市镇的兴起与商帮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6.【答案】D 【解析】“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导致专业种植区变化,说明当时商品生产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故D正确;A中已经放弃说法不符合事实;材料中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水平,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二者获利的信息,故C错误。7.【答案】A 【解析】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于是出现了纸币。明清时期纸币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这说明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商品流通中对货币的需求量不大,故A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8.【答案】D 【解析】材料提到北方地区的棉花转贩四方,转鬻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形成了南北联系国内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海运畅通的条件,故C项错误。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给民众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即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故C正确,A、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材料表明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表述与题意相符,正确;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的规定,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11.【答案】D 12.【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政策:重农抑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论据 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等)。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论据 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

【解析】第(1)问,由“(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可知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由“上自帝京,远连交广„„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可知区域间长途贩运业发展较快。第(3)问,注意要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论证严谨。

第二篇:2017年8月20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含解析

2017年8月20日 每周一测

1.从下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

A.沙皇改革推动了俄国民主革命的开展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一直是敌对关系 C.俄布尔什维克党承担起两个革命任务 D.俄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而且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为实现革命的过渡,列宁要求 A.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沙皇制度建立议会制共和国 B.缔结真正民主的非强制的和约使俄国退出一战 C.布尔什维克党要适应这种特殊的条件开展群众工作 D.实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3.“从前我在法国接触了社会主义各种思想流派,深深为社会主义理想所吸引。今天这个理想居然在一个大国内开始实现了,心中感到无限兴奋和鼓舞。”上述认识的历史背景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法国巴黎公社起义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中国民主革命胜利

4.1949年9月,周恩来说,“我们对它不得不更加谨慎。首先要扩大参加政协的成分、单位和名额”,“总之,决定全部代表人选是根据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原则……使这次政治协商会议成为集中代表全国人民力量的大会”。该言论的主旨是 A.扩展政协代表的广泛性 B.尽可能增加政协的名额 C.继续强化政协的革命性 D.呼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5.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A.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文化大革命中制度遭破坏

6.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7.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行修宪,有代表提出将全国人大分为两个院,分别叫做“地区院”和“社会院”。北京、上海等14个地方赞成设两院,认为这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使人大审议决定问题更加慎重、周到。河北、山东等11个地方不赞成设两院,认为这种体制集中意见很麻烦,不适合现实国情。这说明

A.两院制会降低全国人大的地位 B.大多数地区反对实行西方的两院制 C.政治体制改革呈现活跃的局面 D.一院制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8.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9.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10.香港回归十几年来,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政改纷争、“非典”及美国“9·11”事件的冲击,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的特色,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香港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为香港繁荣稳定提供宪制保障的是 A.“一国两制”的构想 B.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C.中英《联合声明》 D.《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之际,记者专访知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请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简要回顾和展望,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记者:您提出增量民主,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是存量。您认为中国民主观念和制度方面,有哪些重要的存量?

俞可平:所谓存量,就是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30年来,中国民主发展积累了可观的存量。……这些民主实践,给我们在观念和制度层面留下了财富。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存在“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情况。

俞可平: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一些人习惯按照西方多党制、全民普选和三权分立的标准,来衡量改革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基本没有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记者: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值很高,有人期待民主政治一蹴而就。

俞可平:中国的民主改革将以存量为基础,即以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为前提。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在渐进发展中有所突破,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在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前“民主存量”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用史实论证“一条腿短、一条腿长”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改革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香港”是“香港地区”的简称,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英国殖民者使用战争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先后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让和租借去的。

——《邓中夏思想研究》

材料二(1943年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向丘吉尔表示希望英方“大大方方”地把香港归还中国,再由中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一视同仁地向世界开放”。……但丘吉尔根本不肯放弃英国任何殖民利益,他以沉默表示对罗斯福建议的拒绝。11月26日,在德黑兰的一次晚宴上,丘吉尔以蛮横态度对罗斯福和斯大林表示,英国虽得不到任何新的领土和基地,但打算“保持原来他们所有的一切”,“不通过战争就不能从英国夺去任何东西”。并特别提到香港。这样,由于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本性,香港问题没有达成协议。

——《开罗会议上的中英之争》

材料三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民族英雄林则徐后裔凌青在香港回归后所写的抒怀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是如何霸占我国香港的。

(2)材料二中,罗斯福是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吗?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中华民国政府为什么不能解决香港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什么能打破丘吉尔的断言,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了沙皇制度,1917年《四月提纲》发表时这一任务已经完成,列宁不是要建立议会共和国,排除A;《四月提纲》没有提到退出一战,排除B;材料提到了这个过渡的特点及群众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态度,列宁在《四月提纲》中 指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不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任何支持”,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群众的要求,而不是“实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排除D。3.【答案】C 【解析】材料“今天这个理想居然在一个大国内开始实现了”说明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现实。《共产党宣言》发表,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故A项错误;法国巴黎公社起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没有成为现实,故B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成为现实,故C项正确;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是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中国不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错误。4.【答案】A 【解析】材料“扩大参加政协的成分、单位和名额”“使这次政治协商会议成为集中代表全国人民力量的大会”,强调的是政协代表要尽可能代表不同的阶层、群体,故A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扩大名额的问题,但是材料强调的是扩展所代表群体的广泛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政协革命性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信息,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协职权发生变化,由代行人大职权转变为统一战线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B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据材料“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使人大审议决定问题更加慎重、周到”可知,全国人大分为两个院并不会降低全国人大的地位,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14个地方赞成设两院”“11个地方不赞成设两院”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14个地方赞成设两院”“11个地方不赞成设两院”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呈现活跃的局面,故C项正确;据材料“设两院,认为这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使人大审议决定问题更加慎重、周到”可知,主张实行两院制也是为了发扬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原则,故D项错误。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共同纲领》是临时宪法,而“八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的会议是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可得出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是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图片反映的是1953年第一次全民基层普选,A不符合题意;选民证被普通市民收藏,可见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B不符合题意;《选民证》是民主选举的重要凭证,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体现,C不符合题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于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故D符合题意。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香港回归的认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有赖于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这种保障从根本上说就是香港基本法。基本法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度化、法律化,是香港的宪制性法律,而维护香港社会的持续发展、繁荣稳定则是基本法的主要目标之一。

11.【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订和颁布1954年宪法并不断地进行修订完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改进人民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快法律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选举建设等。

关系:二者都属于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二者相辅相成。

(3)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与国情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要有创新的精神。第(3)问,应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与国情的关系以及不断进行创新等角度分析即可。

12.【答案】(1)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租借新界,这样英国完全占领香港。

(2)材料二中罗斯福不是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他的真实意图是要求英国放弃对香港的单独占领,以便美国势力进入香港。原因: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变;中国的国力落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本性。(3)原因: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一国两制”的指导;香港同胞的爱国精神及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第(3)问,考查“一国两制”构成的运用,现代中国能解决香港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推动,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等。

第三篇:2018年1月7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高二历史人教版(上学期期末复习)(必修3)含解析

2018年1月7日

每周一测

1.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C.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2.“随着战争的结束和雅典唯一可以运用自己的威信来调节贵族和民众之间矛盾的伯里克利的去世,国内的矛盾逐渐开始变得无法控制,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格拉的冲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爆发的。”这样的社会境况指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达到空前繁荣 B.人民的道德价值观重新建立 C.片面追求功利导致道德沦丧 D.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

3.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本质上说明达·芬奇

A.创立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和专制君权、寻求思想解放 D.成为新时代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巨人

4.马丁·路德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廷统治 C.实现了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和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5.“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志和利益。“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下列能反映启蒙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6.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表明 A.唐朝时雕版印刷开始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政府重视科技的收集推广 D.印刷术有利于儒学传播

7.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杠杆原理的桔槔得到了普遍应用。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类似于不倒翁的行酒令的工具,俗称“酒胡子”。明代利用声音反射原理建造了天坛“回音壁”(如图所示)。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主要应用于生产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多样性 C.明代科技更加注重总结

D.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

8.宋朝瓦舍是重要的游乐场所,内有勾栏,专供大众娱乐。东京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就有十座。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廿三座。在宋朝瓦舍会出现的现象有 A.叫卖京剧脸谱 B.表演关汉卿《窦娥冤》 C.评说小说《三国演义》 D.吟唱柳永新词《雨霖铃》

9.中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下列字体产生的先后应是

①篆书 ②甲骨文 ③隶书 ④楷书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10.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问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和基督教会对现实生活的控制受到当时由个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准则的挑战,并最终为后者所取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世界近代史上挑战神学和基督教会的重大历史事件,简要分析这些“挑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枪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高于中国。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清晰阐述了质量守恒定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O3+3C+S=K2S↓+N2↑+3CO2↑,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药比例为74.84%、硫11.84%、炭14%;枪用火药比例为硝75%、硫10%、炭15%,无论哪种配方,爆炸力都大于中国清朝仍在使用的传统配方:硝80%、硫10%、炭10%。

——摘自许春风《谈对必修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提取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答案】B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伯里克利改革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空前繁荣的时期,但随着他的去世,雅典社会出现混乱,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智者学派片面追求功利,遭到苏格拉底的反对,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人民的道德价值观在当时没有重新建立,故B项错误;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创立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故A项错误;据材料“绘画、人体研究”可以看出达·芬奇绘画及研究都以人为主题,据材料“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还可以看出达·芬奇面向现实,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故B项正确;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并不反对专制君权,故C项错误;D项是对达·芬奇地位的表述,不是本质,故排除。4.【答案】D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主张,不属于启蒙时代,故A项错误;“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出自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属于启蒙时代,故B项错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是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的,不属于启蒙时代,故C项错误;“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指的是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这符合启蒙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故D项正确。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印刷术的发展。材料“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说明雕版和活字印刷术的应用与发明推动了儒学经典印刷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故选D。A、B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科技推广的作用,故C项错误。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根据材料中“明代利用声音反射原理建造了天坛‘回音壁’”可知古代发明并非都应用于生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古代科技发明有“桔槔”“酒胡子”以及“回音壁”等可知是古代中国科技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未反映。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市民文化。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 娱乐场所瓦舍,在瓦舍中会出现吟唱宋初词人柳永的新词《雨霖铃》的场景,故选D。京剧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关汉卿《窦娥冤》属于元曲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作品,均不可能出现于宋代瓦舍中,故A、B、C三项错误。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汉字。结合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篆书出现在秦朝统一前后,隶书出现在秦朝统一之后,楷书产生于魏晋时期,故②①③④正确。故选C。10.【答案】A 11.【答案】(1)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然科学(答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等的成就)。原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思想,人文主义思潮涌现;④自然科学发展;⑤教会腐败。

(2)表现:直接批判专制制度;提倡三权分立(或分权);宣扬理性主义;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成为世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创立提供了一系列政治构想;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历程。

第(1)问,第一小问,应迁移世界近代史上人文精神发展中的三大事件和近代物理学、生物学发展的相关知识即可;第二小问,应从近代世界经济、政治、思想、自然科学等角度迁移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得出启蒙运动提倡三权分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理性王国”的高度,并提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学说。第二小问,应从思想解放、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设想以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12.【答案】举例:科技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

16—19世纪,火药的不同发展状况是中西方社会发展状况的缩影。明中期以后至清前期,中国专制集权政治,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方式的落后,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使中国科技难以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过渡。16世纪以来,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进,民主政治逐步确立,资本主 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都刺激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因此,社会各领域的落后制约了科技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伍,成为近代中国灾难的根源。

第四篇:2018年1月7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高一历史人教版(上学期期末复习)(必修1)含解析

1.据记载“伯里克利颁布了出庭陪审者履行义务的津贴。在进入法院大厦之前,授给每一个陪审员一根出庭杖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规定的津贴两个欧布尔(Obol,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玛)。” 这一做法

A.反映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为了获取津贴 B.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C.保证了每位雅典居民都能参与政权建设 D.是伯里克利笼络民心的一种手段

2.古罗马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债权人问:“你保证„„?”债务人须回答:“我允诺„„”,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这体现了该时期的法律 A.注重形式程序繁琐 B.重视公法轻视私法 C.简洁灵活使用有效 D.忽视私有财产保护

3.2017年1月27日,美国新上任总统特朗普发布“禁穆令”,限制来自叙利亚、伊拉克、伊朗、苏丹、索马里、也门和利比亚这7个主要穆斯林国家的公民进入美国,要求来自该多个国家的难民在120天内被禁止入境美国。2月3日,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作出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特朗普颁布的限制难民等群体入境的行政令。材料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 A.联邦制原则 B.两党制下的对垒角逐 C.分权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4.下面漫画中,木桶周围一圈的木条代表德意志各邦,箍桶的铁条代表德意志帝国颁布的各项法令。对此漫画的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A.以法律的形式巩固联邦统一 B.用君主专制维护联邦统一 C.以议会形式来粉饰帝国门面 D.以民主法治取代君主专制

5.鸦片战争中,英军坚船利炮是其能够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中国沿海作战也面临诸多不利条件,英国军官伯纳德(W.D.Bernard)指出:“对于中国沿海不完善的地理知识和缺乏准确的海图,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困难。”这就意味着,英军面对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缺乏对中国沿海地理知识的精准了解。但在战争过程中,利用停战,英军加强了对中国沿海和内河的水文测量,结果英军后期战争就变得非常顺利,没有受到地形的制约,这表明 A.英国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B.英国人对中国的地理认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C.清政府腐朽落后导致中国战败 D.技术上的优势是英军获胜的最主要原因

6.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道,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已经取得了在中国驻军的权利 B.李鸿章运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主权 C.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 D.李鸿章不承认领事裁判权

7.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番言论发表的时间是 A.鸦片战争爆发后《南京条约》签订前 B.《南京条约》签订后

C.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马关条约》签订前 D.《马关条约》签订后

8.《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因为《资政新篇》 A.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要求 B.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D.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9.李侃编写的《中国近代史》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这实际上反映了 A.日本是瓜分中国狂潮中的急先锋 B.《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列强在掠夺中国过程中相互勾结 D.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但此前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进行推翻清政府的活动时,却不被中国人支持。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前,清政府并不腐败

B.《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11.从古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法制进程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觞,其“四大发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不但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国三百多年的和谐发展。

——凤凰网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自其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经历二百多年的沧桑,但众多的修正案使其仍保持着青春的活力。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美国宪法不可能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出具体而微的规定,而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它又必须适时调节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所以美国宪法不仅仅在于它确立了人民主权、限制政府、联邦制和分权制等一系列原则,更重要的是形成的一种妥协精神,„„美国宪法的这种妥协精神对于保证社会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而美国宪法正是具有了这种“谈判”与妥协精神,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式,从而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四 议会改革法案(1831年5月通过)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至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选举权的扩大不仅改变了社会等级制的旧原则,而且致力于把政治权利赋予新的社会阶层。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的历程。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一部“活着的宪法”的含义。并分析其成因。

(4)据材料四,概括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这一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当时哪一“新的社会阶层”最为有利?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

12.近代历史就是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 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图

1、图

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从l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是义务,不是为了获取津贴,故A项错误;伯里克利为了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B项 正确;在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有参政权,故C项错误;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是为鼓励公民参政,而不是笼络民心,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由材料中“古罗马法律规定,口头契约必须采用统一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不采取此种形式的任何协议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可见,上述规定体现了罗马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点,故选A。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材料大意是总统的行政令受到联邦地方法院与司法部门的制约,这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联邦制原则是指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的分权以及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两党制的对垒角逐,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4.【答案】A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当英国对中国沿海地理知识缺乏精准了解时,战争出现了困难,当加强对中国沿海和内河的水文测量后,战争就变得非常顺利,这说明英国人对中国的地理认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英军获胜的最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列强在1901年《辛丑条约》中取得驻兵权,排除A项;据材料“有违条约”“显悖万国公法”可知李鸿章运用了近代外交理念,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已经被打开,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李鸿章不承认领事裁判权”,排除D项。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若)辽、台并失”是指假如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中国后患无穷;故刘坤一等电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要求,体现《马关条约》还未签订,排除D,C项正确。题干体现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等相关信息,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无关,排除A、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8.【答案】C 【解析】题干“《资政新篇》一本„„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说明对《资 政新篇》有很高的评价,《资政新篇》中的内容有进步性,符合时代潮流,故选C项;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会成为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排除B;《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出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D错误。9.【答案】B 10.【答案】B 【解析】《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辛丑条约》签订前后的中国的基本状况,例如,《辛丑条约》签订前,清政府早就腐败,《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是简单的加深而是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答案】(1)法律:《十二铜表法》。理解: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历程: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政权和平过渡;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18世纪前期,建立责任内阁制度,使国王最终统而不治;

1832年,通过议会选举制度改革,赋予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权,缓和了矛盾。(3)是指1787年宪法仍然保持青春活力。

成因:不断修正;注意适时调节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确立了人民主权、限制政府、联邦制和分权制等一系列原则;具有一种妥协精神。

(4)内容:扩大选民人数、重新分配议席;工业资产阶级。

(5)价值: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主,限制独裁;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解析】(1)需要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来回答。法律:依据材料一“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的信息归纳出答案;理解:需要结合第一问的答案和所学知识回答,从成文法开端标志回答。

(2)题目要求“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依据材料二“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并结合所学从“光荣革命、《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制以及议会改革”角度回答即可。

(3)含义:依据材料三“众多的修正案使其仍保持着青春的活力”的信息回答;成因:依据材料三“适时调节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所以美国宪法不仅仅在于它确立了人民主权、限制政府、联邦制和分权制等一系列原则,更重要的是形成的一种妥协精神”的信息归纳回答。

(4)主要内容:依据材料四“议席的重新分配,选举权的扩大”、“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 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至3.3%”等信息归纳回答。阶层:根据时间和相关的工业革命这一事件来看,从工业资产阶级角度回答。

(5)价值:题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属于开放题,可以围绕“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障民主,限制独裁、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等角度思考回答。

12.【答案】(1)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败没落。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思想上: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经济工业化进程。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探索救国救民等)

(3)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要获得发展机遇必须要获得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民主化作出巨大的贡献: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综合四则材料可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

第五篇:2018年1月28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高一历史人教版(上学期期末复习)(必修1)含解析

1.据图片,说明“我也是出于善意”的目的是

①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 ②遏制苏联的力量 ③扶持和控制西欧 ④建立北约组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在核军备控制领域达成了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防止核扩散条约(1968)以及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1972)等重要协议。这主要反映 A.古巴导弹危机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B.苏联最终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 C.美苏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局面 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成为主流

3.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4.下图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初名为《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役中所得到惩罚的疤迹》的漫画。该漫画

A.与美苏争霸中双方领土直接相关 B.涉及苏联和美国欧洲地区的争夺 C.体现苏联对美国侵朝的反对态度 D.支持了联合国推动非殖民化立场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美国,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取代杜鲁门政府。新政府能在朝鲜缔结和约,1953年7月,朝鲜战争宣告结束,从而消除了国际紧张局势中最大的一个根源。第二个月,苏联政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氢弹的秘密,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材料说明当时 A.美苏的和解消除了世界动荡 B.美苏“冷战”势头有所减弱 C.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开始显现 D.美国放弃了遏制苏联的政策 6.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7.下图是1960年德国漫画家所绘的《戴高乐的欧洲之路》。作者意在说明

A.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联合基础 B.法国主导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C.法国借欧洲联合提高大国地位 D.法国催生了欧洲新联盟的建立 8.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西欧和日本的冲击 B.国际格局呈“一超多强”局面 C.欧盟建立推动西欧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 D.日本失去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地位

9.英国BBC广播电台曾发行了一部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并 讨论一个热门的问题,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这说明 A.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 C.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 D.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10.吴于廑在《世界史•现代史编》中是这样阐述二战与当代世界的历史性巨变的:战争的深远影响还在于它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大社会,凡自外于国际社会而闭关自守的国家便会落后;战争又使世界多样化的趋势和统一性趋势相伴随而发展,其大者如两大阵营、三种国家及国际格局的多极化,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多极化趋势包含了多样性和统一性趋势 B.欧共体的成立使欧洲消除了战争的危险 C.开放的市场机制开始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D.二战是当代世界历史巨变的决定性因素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是个重要的年代,中外史家多把此年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坐标。荷兰著名历史学家伊恩·布鲁玛说:“1945年是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整个20世纪下半叶,乃至直到今天的世界发展脉络,都在这一年里埋下种子。”

我国近年有学者提出异议:不同意以1945年为界将世界史划分为两个阶段,认为“1945年说”不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全貌,这个时代是两种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为主,多种力量从对抗到并存与竞争的时代。1955年冷战格局形成,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稳定局势。从20世纪初到1955年间,“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从1955年至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摘编自【荷】伊恩·布鲁玛《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标志年的信息,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简要分析。

12.“主义”表示对事物的主导,往往被国家或国家集团等用于表达其强烈推行的主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关系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 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以后这个中东政策纳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艾森豪威尔主义》

材料二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布什宣布,其政府所关注的焦点将是摧毁恐怖分子的网络,这场战争“不仅是美国之战,也是世界之战”,任何国家都必须做出选择:或者站在美国一边,或者与恐怖分子站在一起。“从现在起,任何继续庇护或者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都将被美国认定为敌对的政权。

——袁征《“非友即敌——美国推出“布什主义”》

材料三 奥巴马主义

注:“轻轻的走,慢慢来,好好想,建立联盟并带上一根大点儿但别太大的棒子。”

材料四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成熟,最具影响力的区域集团,它在区域间主义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领跑者”角色。由它所主导的区域主义不但促进了世界各区域之间更为紧密的交流与联系,而且由此催生了全球政治经济中“一种新的互动层次”,并对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郑先武《欧盟与区域间主义:区域效用与全球意义》

注:区域间主义指的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各种行为体(国家或非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它是美国二战后什么政策的延伸?(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推行“布什主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杜鲁门主义”和“布什主义”产生的催化剂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从“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到“布什主义”的变化指出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区域间主义”的发展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趋势?(5)综上所述分析,为了应对国际关系的新发展,中国应采取怎样的外交措施?

1.【答案】D 【解析】漫画显示美国对于西欧国家实行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来遏制共产主义国家苏联,故②③正确,选择D正确;马歇尔计划不是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建立北约与马歇尔计划目的无关,故①④排除。2.【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些禁止核扩散的条约都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以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当时世界面临一次核战争的危险,美苏两国为了防止类似冲突的再次出现,开始进行控制核武器的磋商谈判,形成了一些协议,对核武器的使用和发展进行控制,故A项正确。B错误,苏联在二战后就是超级大国。C错误,美苏没有放弃核威慑,只是保持和均衡。D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多极化的潮流。3.【答案】C

点睛:反映类选择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苏联企图和美国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反映出苏联想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称霸世界的企图。4.【答案】C 【解析】根据“苏联20世纪50年代初名为《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役中所得到惩罚的疤迹》的漫画”“打破他的梦想”看出,苏联对美国侵朝持反对态度,C正确;对朝战争不涉及美苏领土问题,排除A;朝鲜属于亚洲国家,不涉及苏联和美国欧洲地区的争夺,排除B;20世纪50年代初联合国被美国操纵,D错误。点睛:根据关键信息“《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役中所得到惩罚的疤迹》”,表明苏联对美国侵略越南持反对态度。本题容易错选D,忽略了二战后初期联合国被美国操纵的史实。5.【答案】B 【解析】消除了国际紧张局势中“最大”的一个根源、加强了“和解”等字眼足以证明美苏“冷战”势头 是有所减弱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时间来看美苏并未和解,世界动荡也未消除,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并未放弃遏制苏联的政策只是有所减弱而已,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6.【答案】A

点睛:审题能力是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的基本能力,通常要从设问和时空两个角度来审题,审设问是为了明确答题的方向,审时空是为了明确答题的范围。该题的设问限定是“政治史角度”,由此排除了迷惑项C项。7.【答案】C 【解析】从图片可看出,法国走在欧洲一体化的中间位置,而把德国等其他国家挤到路边的位置,可以得知作者意在说明法国借欧洲联合提高自己的大国地位,C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德和解奠定了欧洲联合基础,A错误。B说法错误。D材料未涉及,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本题重在解读漫画所表达的涵义,找出作者创作的真实目的,再结合选项,选出正确答案。8.【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来看,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西欧和日本的冲击。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特别是图片中变化的因素。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事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事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9.【答案】A 【解析】根据“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说明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中国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A正确;B不符合史实,错误;C、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战争又使世界多样化的趋势和统一性趋势相伴随而发展,其大者如两大阵营、三种国家及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可知,多极化趋势包含了多样性和统一性趋势,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欧共体的成立使处理欧洲问题存在一个协调机制,而不是使欧洲消除了战争的危险,排除。世界一体化进程开始是在新航路开辟时,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说法过于绝对,二战是当代世界历史巨变的因素之一,排除。

11.【答案】示例一:1945年是重要的标志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建立,两种社会制度先后经过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短期发生过局部战争,但长期上处于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历经曲折;民族运动高涨,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示例二:1955年是重要的标志年。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大势力主要精力用于自身阵营的发展,世界美苏对峙格局尚未稳定;面对北约的威胁,苏联为首于1955年建立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两大阵营进入对抗、并存和竞争的时代。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新兴民族国家开始走向联合。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

12.【答案】(1)实质:遏制共产主义,谋取地区霸权,进而称霸世界;政策: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2)主要目的:借反恐谋求单极霸权;催化剂:二战后美国实力的膨胀和9·11事件。

(3)变化:由单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从独霸世界到以其为首称霸世界);立足点:美国国家利益。(4)趋势: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5)措施: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方面来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美苏对峙,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实质”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这个......政策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即可得出“遏制共产主义,谋取地区霸权,进而称霸世界”的结论;第二小问“延续”可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角度思考作答。(2)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下的世界,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目的”由材料二中的信息“任何继续庇护或者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都将被美国认定为敌对的政权”即可得出“借反恐谋求单极霸权”的结论;第二小问“催化剂”,“杜鲁门主义”可从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 等方面实力的空前膨胀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布什主义”由材料二中的信息“‘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即可得出“‘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结论。

(5)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可从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区域合作和融入全球化等角度思考作答。

下载2018年1月7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1月7日每周一测-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