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金融服务(最终版)
如何做好金融服务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优质服务已成为农村信用社赢得社会信誉的主要条件、争取客户的主要方式、对外竞争的主要手段、取得盈利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在日常工作中营业人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纪律。每位营业人员应着装整齐,佩戴好胸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为客户服务。
二是服务态度。顾客走到柜台前营业人员应站立接待,主动招呼,把“您好、欢迎光临、请、谢谢、再见、走好”等礼貌用语常挂嘴边,以拉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会给顾客一种亲切之感,更带有几分人情味。
三是业务介绍。营业人员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主动、热情、耐心地介绍本机构开办的金融业务品种,在向顾客介绍业务时语言简单清楚,避免使用专业名词,令客户不易理解,讲解时语气要肯定、准确、突出业务的性质和特点。
四是服务准确。员工在办理业务时,娴熟、准确、高效的业务技能,不仅能增强顾客对信用社的信赖感,更重要地是能够反映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信用社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第二篇:如何做好金融服务之我见
如何做好金融服务之我见
平凡岗位的坚守近年来,农信社经营管理体制经过深化改革,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经营规模不断增大,经营效益也不断提高,但是,从金融服务上看,我们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还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农信社历年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连续9年的“中央1号”文件,国家加大对“三农”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明确了要形成城乡统筹的一体化格局,建立现代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信用社的有力支持,同样信用社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经济的支撑。
当前,专业银行逐步回归农村市场,邮储银行相继成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设立。在不久的将来,农村金融市场将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然而信用社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用社必须准确把握农村金融要求、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然而,目前信用社金融服务的现状,注重“硬件”改善,忽视“软件”提升。近年来,信用社加大了自己的服务形象建设,不断对营业网点进行改造升级,服务形象焕然一新。相比以前服务“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为树立信用社形象、更好地服务客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优质的服务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面
对市场激烈竞争,服务是最便捷、最廉价的取胜武器。作为服务行业,我们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提供亲情服务,走“感情营销”路线;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这个阶段,继续着粮补、农保、低保、养老保险的发放,每天早上的第一批客户必是来取这些补贴的老头,老太太,装修过的营业室里挤满了人。起初的时候,由于是新员工,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一时间有些吃惊。身旁的老员工解释道:“每年都是这样的情况,一听说可以领补贴钱,他们就急忙跑来,总觉得钱领到手里才安心。每天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忙的时候我们上厕所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现在慢慢融入了这个集体里面,我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场面。同样出身农村的我,也多少可以理解农民的辛苦与不易。现在的各种补贴是国家发放的,是惠农政策的一种体现,补贴存入农民信用社的折子,就是农民自己的钱,想什么时候过去取都可以。显然农民并没有这种意识,总是一听到补贴下来就过去取。这样来回路途的不方便同时也给我们柜面带来一定的压力。
和主任沟通过之后,我决定把这种情况和客户说清楚,给他们解释有关补贴的政策。不需要他们三天二头的过来询问钱下来了没、能取不。那段时间,我和同事们耐心的给他们解释着,列举了一些其他乡镇客户的例子,还告诉他们,这些钱还可以存起来,时间长了还有一定的利息。虽然很辛苦,有时累的嗓子都有
些沙哑,但是忙碌的生活带给我的却是满满的成就感。看到他们领到钱时的喜悦,看到他们渐渐养成排队的习惯,听到他们在办理结束后说的一声谢谢。让我真真正正的领悟到农信社服务为农的宗旨,也让我为自己是农信人而自豪。
对我们农信社的全体员工而言,每一个顾客都是一道待解的方程式,只要你带入真诚、真心的条件,心锁的钥匙总能用心去打开理解的大门。作为农信系统的一颗小钉子,我志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诚心服务客户,热情帮助客户。时刻提醒自己:只有持续的高质量的客户服务才能赢得长久的客户满意和忠诚度,才能形成客户对农信社的依赖,才能最终达到客户和我们农信社的双赢。刘集信用社张博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贷款难,难贷款,究竟难在哪里?
2014-06-18来源: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打印关闭
长期以来,“贷款难”是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不少城乡居民怨叹
农信社的“门槛”太高,正常的贷款需求很难如愿以偿,致使“贷款难”的呼声日趋高涨;另一方面,一些农信社也确有不少富余资金,但就是守“葫芦”不开“瓢”。
究其“贷款难”的原因,我们固然可以做出多种解释,但以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体验,“贷款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业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的、百姓的、农信社的诸多方面的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贷款难,难贷款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导致农信社对贷款发放畏首畏尾,不敢轻举妄动。“信用”一词几乎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缘何得到关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信用缺失现象大行其道非常普遍。首先是政府信用缺失。地方政府作为百姓的“父母官”,从地方经济的局部利益出发,很难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讲话。近年来屡屡出现的企业以改制、兼并、破产等方式逃废农信社债务的现象便是最好的说明。这种形象不能说是地方政府的纵容,但至少是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许,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直接干预司法,造成不利于农信社的判决,即使农信社赢了官司,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其次是企业信用缺失。主要表现是拖欠和逃废农信社债务,企业无钱时,总希望农信社能“雪中送炭”,企业有了钱,不是大兴土木,花天酒地,就是在布置“安乐窝”上胡思乱想,玩潇洒,耍气派,高楼大厦住着,鸡鸭鱼肉吃着,手机商务通用着,豪华轿车坐着,但总不愿或积极偿还贷款,甚至明拖暗赖“变着法儿”玩金蝉脱壳,让农信社束手无策。其三是个人信用缺失。主要表现是靠“耍赖皮”过活,贷款能拖则拖,能赖则赖,甚至有人认为贷款贷得越多越不怕,说不定农信社还得高看咱一眼呢!这正应验了时下“欠债者是爷,讨债者是孙”这句话。社会信用环境的不佳,导致农信社资产质量不断恶化,挫伤了农信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农信社的理性选择只能是“惧贷”、“惜贷”。二是农信社有着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有人片面地认为投放贷款是农信社一家的事儿。时下,尽管金融机构不少,但真正面向城乡居民、个体商户、中小企业等投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却很少,国有商业银行一般只瞄准股份制企业和高端客户,且讲究的是规模效应,而对城乡居民、个体商户、中小企业等的资金需求却熟视无睹,大型企业的资金缺口一般通过政府行为能够解决,而众多的居民、商户、中小企业等没“奶”吃,只能“嗷嗷待哺”,只得把“拐仗”靠在农信社的门口。农信社既得承担政策性支农任务,又得靠经营效益生存发展,颇感左右为难。
(二)农信社自身的原因。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使农信社对贷款发放小心翼翼。回首过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放的大量“趴窝”贷款,农信社能惊出一身冷汗,现在面对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清收盘活的困难重重,农信社发放贷款自然要严格审查、把关、管理,哪敢轻易“出手”?这就使得不少人认为贷款手续繁杂、烦琐,贷款实在是难!二是存贷比例的严格控制,使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时下,农信社的贷款发放仍要以新增存款为前提,近年来,面对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处在金融机构“夹缝”中的农信社组织资金困难重重,存款增势缓慢、徘徊不前的现象非常突出,即便想方设法组织回的存款活期居多,这就使得投放贷款的后劲严重不足。三是高端客户不愿“屈尊光顾”,低端客户又潜在着巨大风险,使农信社在选择客户时左右为难。事实上,到农信社申请贷款的客户群体,绝大部分是很难从他行贷不出款的“主儿”,也绝大部分是喊
着“贷款难”的客户,他们的贷款额度不小也不大,他们经营的项目又趋大众化。农信社整日面对这样类群的客户,很难个个都打发得如意。四是农信社的经营观念并没有彻底从“坐等客户”向“大营销”上转变。近年来,尽管农信社积极营销贷款,但大多数的客户仍得托着关系、求着人情到农信社求贷,加之贷款手续繁琐,个别农信社办事效率低,客户跑三趟五趟才能拿到贷款。这样,便导致农信社为他们贷了款,他们仍在喊“贷款难”。五是信贷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导致信贷员们不愿“自讨苦吃”。近年来,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各家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从一定程度上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但也给信贷人员戴上了“金箍咒”:贷款形成风险,不仅工资、奖金要少拿,而且还要追究行政、法律等责任。于时,信贷人员便认为放款还不如“四平八稳”的好,这样出现“惧贷”、“惜贷”现象便不足为怪了。
(三)城乡居民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农信社及信贷规章制度了解不够,是“贷款难”呼声高涨的主要原因。不少城乡居民对农信社不甚了解,对有关信贷的一系规章制度一知半解,片面地认为:想贷款必须得有关系,走“后门”,否则贷不出款。老实说,贷款“有个熟人好办事”,但并非没有关系,不找熟人就会吃“闭门羹”。不少金融机构对贷款发放都有明确的“尺度”,符合政策原则应该不会遭到“冷遇”。而况,现在金融机构都在转变观念,营销贷款,“贷款难”问题很快便会迎刃而解。二是项目选择不准,预期效益实现困难,是“贷款难”呼声高涨的不容忽视的方面。不可否认,城乡居民对脱贫致富奔小康望眼欲穿,雄心勃勃,但其选择的致富项目颇具“大众化”,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都去挤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其经营效益不言而喻,如期偿还贷款本息的愿望很难实现。面对这类客户,农信社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满足“胃口”,这样便造成贷不出款的“嗷嗷待哺”,贷出款的仍喊着“没吃饱”。三是城乡居民投资意识虽强,但贷款依赖性过大,是“贷款难”呼声高涨的关键。时下,城乡居民干事创业缺乏资金,首先想到的便是贷款,似乎离开贷款就“寸步难行”。尽管他们投资致富的主观愿望很好,选择的项目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自己自筹资金过少,把较大的缺口“押”在农信社上,农信社自然顾虑重重。
二、解决“贷款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贷款难”问题的基础。一是通过道德劝说,强化城乡居民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讲信用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可通过政策制约、宣传引导、道德遣责等,使全社会树立“讲农信社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意识。二是通过制度完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比较系统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比较系统的法律、法规,来有效解决信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确保信用关系中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犯。因此,建立健全完善一整套信用经济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三是加大对逃废债务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信用。对有意逃废农信社债务的企业和个人,要重点打击,严厉制裁,列入“黑名单”,并在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进行约束,认拖欠赖债的“大爷”没脸见人,对行政事业单位赖债的人员实行“停职、停岗、停薪”,让他们为自己的失信付出代价,迫使其行为趋为守信。
(二)金融机构密切配合,统力协作,是解决“贷款难”问题的关健。一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要清楚地认识到解决“贷款难”问题并不是农信社一家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大
事,各家金融机构都有责任和义务。金融机构要放下架子,不要只对规模贷款、大额贷款情有独钟,对小额贷款、个体贷款、居民贷款等也应大力扶持,积极欢迎。二是各家金融机构都要增设贷款专柜,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贷款专柜在接到居民的贷款申请后,要快速作出反应,对符合政策、原则的抓紧办理,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三)建立贷款“大营销”体系,是解决“贷款难”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是贷款发放应严格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辖区内的居民、个体商户、企业等的贷款需求,辖区金融机构应优先满足。二是要强化贷款宣传。要通过设立咨询台,散发宣传单等形式,深入社区、居民、企业等宣传,使他们对贷款政策有所了解,避免因政策了解不足而导致的“走弯路”,发牢骚。三是实施信贷员分片包干责任制。为信贷员划分一定的贷款管理责任区域,定期让他们了解区域内居民的贷款需求,并注意搜集建议和呼声及时上报,以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定期组织“流动服务队”现场办公,深入社区、居民家中、企业等受理贷款申请,简化手续、送贷上门。五是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拒绝办理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款信贷员和办事效率低下的信贷员,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对群众意见大、客户反映强烈的信贷员要下岗培训,及时调离信贷岗位。(西工联社山檀香)
第三篇:做好城市金融服务建议报告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的大背景下,要保持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服务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现就怎样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服务发展意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1、认真落实适度宽
松的货币政策。各金融机构要从维护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按照国家有关促进企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入,努力做到“三个确保”:确保今年信贷增幅超过去年,力争贷款增量达到40亿元;确保贷款增幅高于全南通市平均水平;确保今年贷款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存贷比达到60%。要加强对企业的跟踪监测,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把握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做到因企制宜,区别对待。对产品销路好、经营有利润、借贷讲信用的企业,要增加贷款投入;对生产经营有一定困难、但能按时还本付息的企业,要稳定贷款存量,不要随意收回或压缩贷款;对生产经营困难、财务风险较大的企业,要密切关注,掌握实情,加强指导。
2、加强对重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针对工业企业普遍与多家银行存在信贷关系的现状,建议建立由贷款总量最多的金融机构牵头、其他贷款银行参加的债权银行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金融机构统一加强监测和监管、统一采取信贷措施、统一做好相关金融服务。可由市发改委、人民银行牵头,根据企业生产销售、负债和资金需求情况,选择200~300家信用度高、产销两旺、市场前景看好的工业企业试行重点支持和保护。对这些企业,各商业银行要尽量满足其合理资金需求,原则上不提前收回贷款,贷款到期后,企业如有需要,商业银行应予续贷;如需提前收回贷款或不予续贷的,必须事前通报市发改委和人民银行,由发改委和人行会同债权银行进行协商,通过适当方式帮助企业进行适当的融资安排后有序处置,防止由于个别银行收缩贷款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形成金融风险。还要抓住国家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的机遇,努力帮助广大中小企业缓解资金紧缺矛盾。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信贷资金来源
1、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对已取得授信的企业,要实行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对企业贷款中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核销。加快金融产品与信贷方式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人民银行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采取“政银企合作沙龙”、银企见面会、项目对接会等形式,搭建银企沟通与联系平台。政策性银行要拓展支农领域,商业银行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企业的贷款需求情况,积极推荐上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商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进一步提高对镇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2、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建议由市发改委和人民银行牵头,每半年筛选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成长性且有资金需求的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由市政府邀请**市各家金融机构的上级行以及其他域外金融机构的行长、信贷部门负责人参加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推介会,现场考察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情况,为金融机构与企业联姻,努力扩大我市的信贷投放规模牵线搭桥。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点兴业。对新设金融机构在税费、营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并根据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搭建资金融通平台
一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招商引资、增资扩股或增加注册资本金等方式,大力发展担保机构,扶持已有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能力。可借鉴吴江、江都等地的经验,出台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办法。鼓励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地成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要利用工商联的优势,设立商会担保机构,以行业担保为主,市场化运作;还要鼓励建立镇级互助性担保机构,实行会员制、封闭式、小额微利的运作模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对资本金达到一定规模的担保公司,政府要在营业税收等方面给予奖励。对全市现有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管理与指导,确保其正常运转。要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根据担保机构信用等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情况,合理提高担保放大倍数。金融机构在利用房产、土地、有价证券抵押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探索试行企业无形资产、股权、出口退税单、在建工程、应收账款、产成品和原料质押等贷款方式,要支持规模以上企业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推荐有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二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简化抵押登记手续,对企业融资所需的土地、房地产、设备等资产的评估登记,要按下
第四篇:积极主动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
积极主动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
推进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积极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指导,大力营造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市场化运
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做好扶贫开发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一、“十一五”期间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以改革扶贫贴息贷款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以少数民族、边疆等地区为重点,以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贫困人群为突破口,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和改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努力发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一)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扶贫贴息贷款投入大幅增加
自2001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银发〔2001〕 185号)实施以来,人民银行联合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先后开展了 “到户贷款”、“项目贷款”改革试点和 “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等工作,不断推进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2006年,为继续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承贷金融机构转变为由县选择金融机构发放,同时选择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重庆、云南、陕西和甘肃8省(市)开展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下放到省试点,允许试点省自行选择承贷金融机构。2008年,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贷扶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两下放、两改革”的改革思路,将扶贫贴息贷款和贴息资金的直接管理权限由中央下放到省,其中到户贷款和贴息资金管理权限下放到县;扶贫贷款全部改农业银行一家“独家经营”为市场运作;改固定利率为固定补贴,中央财政按贴息1年安排贴息资金,在贴息期内,到户贷款按年利率5%、项目贷款按年利率3%的标准给予贴息。
扶贫贴息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完善扶贫贴息贷款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地区贫富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2010年末,全国扶贫贴息贷款余额246亿元,同比增长34.3%。
(二)加大对民族、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灾害高发区的政策倾斜,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少数民族地区、边疆、革命老区和灾害高发区等地区由于语言、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制约,一直是集中连片贫困重点地区,人民银行通过综合运用再贷款、优惠利率和信贷政策
指引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执行优惠利率政策,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致富。“十一五”期间,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优惠利率政策,全国累计贴息34.09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向民贸民品企业发放贷款12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民族地区的发展。二是对西藏执行优惠的金融政策,有力保障了西藏地区经济稳定和贷款增长。包括单独编制和执行西藏货币、信贷计划,执行优惠利率政策,以及对农业银行西藏分行进行费用补贴等。2010年末,西藏人民币贷款余额301亿元,同比增长21.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三是加大对新疆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促进新疆地区发展和稳定。截至2010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对新疆调增支农再贷款限额40亿元,并对新疆农村信用社共计安排资金支持额度18.6亿元,资金支持比例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末,新疆人民币贷款余额4973亿元,同比增长31.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4个百分点。四是及时出台灾后重建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汶川、玉树、舟曲等地区灾后因灾致贫人口就业和住房重建。各地灾害发生后,人民银行会同相关单位分别在第一时间出台了《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关于全力做好玉树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全力做好甘肃、四川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地区住房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指导意见,通过增加再贷款额度,对受灾贷款在规定时间内不催缴、不罚息、不做不良记录以及贷款优惠利率等政策支持因灾致贫人口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经营。五是制定专项政策切实支持农村地区县域资金留在当地使用,有力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为加大对县域、贫困地区的支持,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优先开设分支机构和新业务等政策,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三)突出对重点人群的支持,有效提升对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贫困人口创业增收的资金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有力的支持了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带动就业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等文件,逐步将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范围由符合一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个人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至5万元(妇女提高至8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额度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截至2010年末,小额担保贷款余额322.67亿元,同比增长71.01%。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了一大批创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有力的支持了贫困户创业带动就业并脱贫致富。
二是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为贫困人口务工提供便利环境。进城务工是贫困农民改善生活,提高收入的重要方式。“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不断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大力推广“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贷款品种,有效提高农民工贷款可获得性,为其创业脱贫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逐步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代发农民工工资的业务管理,促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有效保障农民工务工工资收入发放,提高务工积极性。截至2010年末,企业征信系统共收集2961户企业的拖欠工资信息,涉及金额约16.23亿元,涉及人数约36.23万人。从2006年起,人民银行组织在全国农村地区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工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调拨、异地汇款、存储现金提供便捷服务。截至2010年末,农民工银行卡发卡机构总数达195家,受理点达7.2万个,实现了湖南、河南等23个农民工输出大省的业务开通。2010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取款交易1405万笔,金额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32%。
(四)以改进和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为重点,支持和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农村地区一直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加强农村地区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是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拓宽其收入来源的重要前提。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着力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切实改进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助推农村贫困居民脱贫致富,构建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一是多层次、多主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村贫困人口资金来源和金融服务渠道稳步增加。通过发行兑付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服务农村贫困地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银行改革顺利开展,“三农”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末,“三农”金融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15%,高于全行
7.2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支农扶贫领域不断拓展,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支农格局。邮政储蓄银行试点贷款零售业务,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稳步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支持“三农”和扶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11月末,全国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19家;其它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作用也逐步扩大,多层次、多主体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是农村地区支付体系不断健全,农村支付便利性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工作,积极指导并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为农村金融机构向贫困地区提供快捷、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创造条件。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28886家农村信用社,1238家农村合作银行、1164家农村商业银行、261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畅通了农村地区异地汇划渠道。各地依托人民银行小额支付系统大力开展农村地区资金集中代收付业务,一些地区结合“家电下
乡”惠农政策,将补贴款直接抵扣货款,由财政部门定期将补贴款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划给经销商,从而简化流程,便利农村地区消费支付。此外,人民银行还在部分金融机构网点空白乡镇开展POS小额取现试点业务,有效改善偏僻农村的支付服务环境,试点农村地区足不出村就能及时拿到政府各项补贴。
三是农村信用体系逐步发展,为贫困人口提高信贷资金获得性营造了良好条件。“十一五”期间,为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问题,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实现政府支农政策与银行信贷政策的有机结合。2009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动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积极稳妥地发放并收回扶贫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截至2010年末,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个人征信系统采集农户信用档案约1.12亿户;逐步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对超过8000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有效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贷款的可获得性。
(五)定点扶贫工作稳步开展,有力支持对口贫困地区全方位发展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定点扶贫工作在总行党委的领导下,在地方党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各项扶贫政策,积极创新扶贫思路,拓展扶贫途径,坚持以智力扶贫为先导,以帮助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着力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在定点帮扶的陕西铜川市印台区和宜君县,共完成各类投资684.6万元,协调扶贫无息、低息、贴息类贷款累计125万元,农村小额信贷资金规模1亿元。各类投资中,工程项目类投资421万元,主要用于道路修建、桥梁建设、人畜饮水、巷道硬化及排水工程;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开展技术培训投资44.6万元,捐赠物品折合84万元,慰问困难群众135万元。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扶贫开发贴息贷款为“抓手”,以边疆高原地区和国家扶贫重点县为着力点,以推动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以切实加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力度为标准,积极主动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一)坚持以脱贫致富为根本,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扶贫体制机制。扶贫贴息贷款能否真正实现帮扶贫困户成功实施生产项目、脱贫致富,资金支持是一方面,而项目选择、技术及市场信息等方面也很重要。要围绕项目开发,提供配套服务,探索将龙头企业引进贫困地区,实行“基地+农户”方式,由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有效降低贫困户创业风险。探索试行“贴改保”,完善地方担保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起扶贫贴息贷
款的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扶贫体制机制。
(二)坚持以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等边疆高原地区和国家扶贫重点县为着力点,切实发挥政策效力。按照“有保有控、区别对待”的精神,加强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地理地貌、产业特色的研究,不断完善对重点贫困地区的针对性金融服务政策,避免“撒胡椒面”和同质化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政策,切实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西藏、新疆、四省藏区等边疆高原地区的支持力度,带动和促进这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坚持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为主线,不断改进和提高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实力雄厚、管理科学、经验丰富的特点,在加快农业现代化、支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落实贫困地区重点项目、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继续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因地制宜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较好适应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对金融的多样化需求。逐步建立传统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小型金融组织相辅相成,适应贫困地区金融需求特点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四)以培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依托,积极改进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金的流动主要是由各地的信用环境和投资回报来决定的,区域之间的资金流动取决于地方的社会投资环境,社会信用条件好,资金就会流入。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吸引资金的社会信用环境。人民银行将积极推进农村贫困地区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抓好信用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贷款担保体系,营造有利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五篇:金融服务
扬十八大精神树金融服务新风
龙口农商银行海岱支行栾钧屹 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强调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提高金融业国际竞争力、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皆以经济建设为基础。,银行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明。2012年,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91.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在发展,民生在改善。如何更好的保证银行存款总额连年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银行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就在全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沉浸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浓厚氛围中时,银行业传来一声巨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各项存款突破1万亿元,余额达到10031.73亿元,成为山东省首家存款规模过万亿元的金融机构,山东一跃成为第四个拥有存款过万亿单体金融机构的省份。回顾山东省农信社的发展历程,2004年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时,存款余额仅2000亿元。短短八年多时间,这个数字增长了4倍。存贷款余额连续八年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成绩的背后,是省农信社践行普惠金融、全心服务“三农”的创业路。与此同时,山东省农信社始终坚持加强规范化服务。
去年,山东省联社荣获“2012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评选活动突出贡献奖”。山东省联社是全国10家获此奖项的单位之一,也是全国农信系统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一)继续立足于三农
对于“三农”金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表示欢迎。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将进一步扩大“三农”方面优势,并通过创新促进“三农”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三农”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好。第一个是高成本,第二个是高风险,第三个是商业可持续性。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需要在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上进行创新。
(二)加强金融服务环境建设
客户对金融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公共金融意识也越来越高,不像过去30年那样,银行推什么服务,客户就被动接受什么服务。客户希望进入银行营业厅,希望映入眼帘的干净的服务环境,方便的便民设施,有序的办理业务的顺序,享受上帝般的待遇。
(三)加快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不断拓宽农村电子化服务渠道,扩大ATM和POS等电子机具布设覆盖面。基本实现“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加快电子银行的覆盖率。
(四)服务人员转变服务观念
银行业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应从“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2012年11月20日,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已正式成立。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总体战略、政策法规;协调推动建立并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服务、教育和保护机制,建立并完善投诉受理及相关处理的运行机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依法纠正和处罚不当行为等。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体现,是“对人民负责”的具体实施。
从大的方面讲,银行业成绩的取得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缩影,是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惠农政策大幅使农民收入提高的体现。我们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树立金融服务新风,才能推动我们银行业继续向好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