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重点高中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2:0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级重点高中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级重点高中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市级重点高中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市级重点高中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音乐教师的问卷调查(P15附件六‘南京市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本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思路,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能够对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有效性施加影响的主要因素如下:

l 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解读和内化; l 对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准确把握和制定; l 对含教学对象在内的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l 对教学过程具有递进关系的合理性的思考和构建; l 对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机制的思考、设计以及运用; l 对施教后反馈的及时反思、调整以及进一步优化。课题组成员认为,如果课题研究能够解决或基本解决以上六个问题,将在最大限度内提升南京市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针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解读和内化”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以及近40位子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过程,不仅加深了自己

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和内化,更力图用课题研究成果

去影响和引导广大一线使用者,通过成果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使用者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了解、掌握和内化,从而实施高中音乐鉴赏的有效教学。在每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板块”中增加了“指导思想”一栏,在“指导思想”中,课题组成员根据具体的课时教学内容,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等相对应的要求描述,就教材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做一确认,从而明确在该课教学中学生应该获取的知识、技能以及今后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们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中的“遵循艺术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教学特点、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相对应的要求描述,增加了“设计意图”,为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P18附件七‘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二)针对“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准确把握和制定”

结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中相关章节的学习,我们认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到:

l 理解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需要负责的是哪一个层面的目标;

<>

第二篇:重点的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重点的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l 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具备较高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l 有一定数量、不同体裁和题材的音乐作品听赏积累; l 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知道常见的音乐表现形式,知晓音乐作用于人心理感受的一般规律;

l 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技能和技巧,能够较准确地识读简单乐谱,识别和听辨常见乐器的外形和音色,听辨常见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部分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 l 了解并掌握部分经典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

l 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策略,能够与他人分享鉴赏音乐的感受、共同表现音乐。

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理解: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加里.D.鲍里奇[美]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也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

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这一理念也体现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关注并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学好、学成”,关注并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方法,这就是有效教学,这更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为此,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与“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和书籍的学习与交流,并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所必备的教学条件、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学生投入和成功率”的呈现方式、以及评价标准和手段等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精密的思考与设计,通过问题的不断发现和解决,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资源的利用、通过相关教学评价的实施等,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策略。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交流以及南京市

<>

第三篇:重点高中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重点高中课题结题报告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省将实行课程改革,起始年级的教师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这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旧教材大多直接呈现物理规律,几乎没给学生发现的机会,而新课程课标教材则更注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课标教材,标题《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探究空间:“依托碰撞探究谁是不变量”。大纲教材标题《动量守恒定律》,标题直接说明动量守恒,探究空间:“是谁,在哪个过程中动量守恒,以及动量在什么情况下守恒”。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上来看,新教材更适合用探究式教学。附件2(新课程培训心得)

二. 课题界定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的创造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附件1:(问题教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方法,形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流程。

1.教师方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的目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与学生要同时面对某些新事物,我们希望通过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胜任对学生预习问题的有效指导。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问题等进行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突破。本次实践还是群体协作的结果,我们通过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将收集到的学生问题集体享用,对这些疑难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更是提高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之,我们希望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2.学生方面:自发的积极的投入到问题情境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的。我们设想通过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主动合作等内涵发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对原有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其次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改变被动的课堂教学现状。

四.课题理论依据

1.布鲁纳认知主义理论

问题情境是指有助于探索形成和提出问题的一切环境要素的总和,科学发现的关键环节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发现型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认知主义者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一样,“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合或转换,使人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因而都是发现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新课程积极倡导发现式教学,把学生当作发现的主体。显然,发现型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能力。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同时也存在极大的挑战。科学家的发现毕竟与学生的发现不同,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探知问题的关键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进行的。恰当的学习情境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3.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来看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必要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以现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问题的创设和解决”,力图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课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马永毅

负责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素材提供及整理,优秀课反思归纳,参加课题培训会议,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结题报告撰写等。

课题组成员:郭术红,王丽玲(中期论证报告撰写,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张玉欢,赵闯,李春亚(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

孟晓,高曙(优秀课反思归纳,文件资料排版打印)于盼,王晓辉(素材提供及整理)

七.课题主要内容

Ⅰ.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以教学需要而创设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情境

成功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思维;同样,有些青年教师也在课堂上有很多的问题问学生,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2.以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它能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能使学习者在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之间做出联想,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要利用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就要求在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通过有序的问题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的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要注重交互性,注重论辩在课堂交流中的作用

问题该怎么问,这就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者老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看上去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认真启发,实质上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没有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这是不可取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论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强调教学过程和探索性,变学生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为自我探索、积极建构知识。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判断性的问题,而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创设和解决中来,这样课堂也就失去了该有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要在学生建构知识时,扮演好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的角色,让课堂教学围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展开,在这样的交流中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协作机制。因此问题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问题创设要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

4、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情趣性和生活性。

有关学习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学习中的问题”,另一类是“学习者的问题”,两类问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既要从解决学生在学习教材中发现或发掘出来的问题,又要从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问题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过于理想化,模型化,诸如“看成质点的小球,轻杆,光滑水平面”等理想模型的设置使物理教学与生活脱节。而当前,物理知识的应用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许多内容和客观实际与物理知识有着直接联系。为了把枯燥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堆积变成丰富多彩的物理大餐,就要求把物理问题与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弥补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使物理教学充满情趣。

5.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有层次感,应逐层深入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所提供的问题情境以社会科技为背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解决问题的兴趣。

6.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原则 当我们把空洞的、死板的物理规律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物理情境体现出来时,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讲《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火烧布鲁诺,从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如何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之中,整堂课进行得相当成功。再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些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做一些物理实验(学生实验),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7.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情趣、协调的教与学的气氛原则

8.灵活应用各种教法的原则

要把各种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恰当地用于这一物理学习模式的有关教学环节之中。良好的教法,旨在激起良好的学法,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9.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去。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中。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就要更进一步提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通于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不同角度

1.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

物理源于生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展示了两个实验:在不同高度平抛两个粉笔头,高一些的初速度小一些,低一些的初速度大一些,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先落地。《曲线运动》中学生分组实验,运动的小球在磁铁的吸引下发生偏转等平时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除了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平时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我们每

时每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和物理现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例如在机械波教学中先放视频北京奥运会铜梁龙舞,而后提出相应问题。比如,在《电阻的测量》一节中的导入,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机三元色(红,绿,蓝)的控制电路图,其中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各司其职,从而确保电视机荧屏上出现真彩色,如果某电阻坏了或阻值变化了,电视机会出现泛红,泛绿,泛黄的故障,由此可见精确测量电阻的阻值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电阻的测量.这样一下子便激起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和热情.

再如:讲《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一课时正值我国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让国人为之雀跃,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飞船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实况,铺陈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开始“导”,飞船的运动速度有何特点?学生答“V大小不变,方向一直变。”问:“有无加速度,飞船受力有何特点?”从而激发兴趣,导入本节要点。

3.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的认识错误,设置问题情景

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景。4.复习旧知识,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情景,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时,复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结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确定感应电流的大小,但电流的方向呢?部分学生会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回答:根据右手定则可确定电流方向。勤于思考的学生马上会反问:若导体与磁场间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感应电流的方向又该怎样确定?

5.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景。

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们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模式,教师出示的是一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

6.再现物理学史,设置问题情景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中这样导入:“千百年来对天体运动观测,没有发现宇宙运动有减少的迹象。在16、17世纪的哲学家认为,宇宙间运动的总量是是守恒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提出质量和速率乘积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发现:按笛卡儿的定义,两个物体运动的总量在碰撞前后不一定守恒。”新教材标题为《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何会想到碰撞中存在着不变量呢?原来是哲学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在这一段短短的物理学史中却包括了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不妨就从这段物理学史开始今天的探究。

7.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 如:讲《电压表电流表》一节,当讨论完如何用表头改装不同量程电压表后,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电路,来验证新改装的电压表是否准确,给出器材:“标准电压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学生电源一个,电键导线若干,及刚被改装好的电压表。”谁设计好了,请画于黑板与大家共享。有四位同学设计了不同方案,首先设计者发言,接着同学共同讨论寻找利弊(教师应重视此环节)。此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研究性学习的两个目标),还为课下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此种教学方法应倡导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有无数种,即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正确理解物理情境的真谛,努力创设适合物理教学的物理情境,通过趣意横生的物理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出知识能力、功底深厚的人才。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月左右,课题正式立项,课题组成员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从不同班级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真实想法,并尝试在不同班级探索问题情境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学生学物理很困惑,感觉很难,课也能听懂,但一做题就感觉很难无从入手。有时很长时间也作不了几道题,也下了工夫就是没效果等。基于以上认识,在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设想,从2006年开始分别在高一张玉欢、赵闯、郭术红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高二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中探索和试行。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左右,课题组成员关于问题情景教学的教学随笔,优秀课教案,积累教师的点滴经验。期间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教师进行了,高三试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研究手段,试题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连续性及逻辑性及层层深入的讨论,学生考试后对试题反思的调研,经将近一年的探索研究感觉收获颇丰,再次对学生座谈,大部分学生感觉入门了,遇到物理问题知道怎样去分析了。同年马永毅、张玉欢、赵闯、郭术红四位教师还对新授课里,规律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要使学生探究更有效,教师的作用就要使学生始终明确探究的目标,所有的问题情境都应围绕探究的目标来创设。还发现这种课型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非常恰当合理,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否则极容易拖堂。经问卷调查,90%学生对这种科学探究式的教学非常感兴趣,马永毅老师的石家庄市青年教师观摩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第三阶段:2008年3月—2009年初,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撰写心得体会,共同探索课题的理论依据。课题组各成员广泛搜集整理优秀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视频,图片,文本,物理学史,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素材)。同时安排课题组部分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几节现场课,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张玉欢老师的一节《测重力加速度》着重研究学生用不同器材设计实验中情境的创设,郭术红老师授课《光的折射》着重研究在数据处理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高曙老师一节《探究安培力的方向》则着重研究总结规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马永毅老师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则着重研究物理学史中问题情境教学的创设,课后课题组成员召开了授课后的经验交流会,会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感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试探性教学收获颇丰,相约会写出经验交流的文章。

第四阶段:2009年初—至今,课题组成员对个案进行总结归纳出问题情境教学遵从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角度。对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实验的六个教学班的成绩进行跟踪调查,该六个教学班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该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但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研究只是初步的。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课题,以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量、反复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教学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且使物理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对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角度能较为熟练的应用,对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做好了准备。

3.部分个案分析及教学随笔已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 《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已发表于《中学物理》2009年第8期

《自制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仪》已发表于《物理教师》2010年第4期

《电压表电流表改装》等创设问题情境的连续在K12教学网上获一等奖

个案素材中有石家庄录像课一等奖,石家庄市评优课一等奖,河北省评优课一等奖,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稿等。4.研究结论

问题情境教学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问题情境教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更新观念,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同时它还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十.课题反思及建议:问题情境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到: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二是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知识的纵深可适当小些,面可以很广。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新情境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使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兴味盎然,富有激情;三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

十一.参考书目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著,1996年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皮连生等译,华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中学科学教育》陈志伟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十二.附件

附件1: 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培养创造能力。

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

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2)“问题”促使思维进入“后反省状态”

当一个人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因此,思维是

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以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换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在实施探索为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将使学生深受鼓励,同时领略“一种顶峰体验”。这种体验常常由于百思不得其解,和长期忍受疑惑的困扰而感受尤其强烈。贝尔纳对此有极为精辟的说明:“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4)“问题”可促使“顿悟”的产生 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有时可能造成思路的堵塞或误入歧途。而一旦松弛下来,倒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其实,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着”时的惊喜。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反思。

附件2:

一、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而且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去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培养目标看来,牛顿第一定律则包含着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牛顿以新的视角看待引力,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与人间遵从同样的力学。所以,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今天,物理教学不应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注重过程同时也注重结果

A

B

新课标教材不追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如:开普勒三定律中半长轴三次方与行星周期平方成正比,完全可以拿出第谷所观测到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寻找出物理规律。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某节《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观摩课片断:

把两个小球同时从两个圆弧槽上相同高度滚下,同时从圆弧下端水平离开圆弧,一个作平抛运动,另一个在它的正下方水平轨道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两球恰好在水平轨道上相碰。由此可知: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事先怎么知道它们会在水平轨道上相碰?

改进的《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方案:平抛运动的速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是不是平抛的速度越大,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从同一高度以不同速度水平抛出两个物体,发现同时落地,把速度较小的物体改为做自由落体运动,也和平抛物体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设法描绘出某一平抛运动的轨迹,根据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由运动轨迹分析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

三、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学资源之间互相交流、启发和补充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为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必须是多样化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可以采用的一种。许多内容都可以这样处理。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近或相似的过程,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题旧教材中是《动量守恒定律》为动量一章中的第三节,课改教材中是《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为动量一章的开篇。从新旧教材的比较来看,旧教材更注重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接受和理解,而新教材更注重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探索。

对于高中物理科学探究课的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样几个环节,如果想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将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充分是不现实的,只能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环节。

本节的教学示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样重要的动量守恒定律物理学史上一定有探究发现动量守恒定律的记载,果然首先是哲学家提出问题,而后许多物理学家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论证。以上述物理学史导入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方法很多,当然此时最好选择常用的且经适当改进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实验,因此给出实验器材:两个小车(质量已标于车上), 砝码一盒(每个50g), 橡皮泥一块(7.5g), 轨道一个, 电火花计时器一个, 纸带仅一条, 刻度尺一把(自备)。利用纸带仅一条如何测四个速度?及橡皮泥的作用?这样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想到一动碰一静碰后一起运动的具体碰撞,由此进一步设计出实验原理,还可用气垫导轨来设计实验一是器材不足,二是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中气泵嗡嗡响,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混乱。

【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学生实验数据,用EXCEL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学生会非常积极,有种竞争的意味。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快捷方便,又能在短时间内多取几组数据探寻规律,一举多得。

【分析与论证——评估】利用物理学史,评价物理学家的贡献,此项在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自然可引起学生的共鸣,笛卡儿虽然猜错了,但值得敬佩因为他已极接近正确的猜想,牛顿说站在别人肩上获得成功是实事求是。

授课重点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及【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个环节才使得本节课在45分钟内完成。

四、从“书本是科学的世界”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这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从常识走向科学。费恩曼曾讲过一个笑话: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还没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60英里呢?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内您将开过60英里”,警察解释说。这位妇女不屑一顾地说:“这更是不可能的。只要再有10英里我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显然,这位妇女没有瞬时速度甚至速度的概念,但她不会没有快慢的概念。可是,没有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还会有物理学吗?!

成功的教学不仅在于解决了学生已有的问题,而且应该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哪怕是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之后,是否还可能诱发出一些问题,诸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何以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智慧博学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铸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够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小或很大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纬度而异,它有可能随白天和黑夜而异吗?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会怎样?”等等。这样,在学生们的面前,科学的大门开启了,探索真理的道路展现了,他们将会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五、物理课程应该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 一种理论认为,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对此,有人把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比喻为一个三棱锥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里,真、善、美将越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文化和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文化都是残缺和扭曲的。

备课时广泛搜索有关本节课的教学素材是非常重要的。前人授课的课件心得体会,网络上搜索的有关本节课的图片,视频(例如新闻方面,体育运动,现代科技产品,科技大事,日常生活中的小现象等)平时对于以上素材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而当上述素材一展现,马上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不落窠臼的感觉,例如:《曲线运动》一节中展示国际摩托艇锦标赛视频,摩托艇激烈的曲线运动迅速调起了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再例如用尺子测反映时间。

第四篇: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温州中学 罗进近

课题成员:洪秀善 刘伟 虞黎明 郑艳丽

摘要:

文言文不同于浅显、明白、易懂的白话文,它远离社会现实生活,时代越久远,越枯燥无味,越艰深难懂。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老师难讲,学生费解。尽管如此,但文言文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是古典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故而,作为课堂驾驭者与参与者的教师理应转变思维,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积极探讨,大胆创新,多做尝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需要做出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古老”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我们课题组成员大胆探索,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文言文 创新教学 教法 学法 教学设计

正文部分:

一、引言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明显滞后。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圭臬,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散乱,随讲随止;教学过程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本差异,用固定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实施新课程目标,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 发展。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 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创新教学研究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于文言文教学,传统的务实型教师注重基础字词句的落实,侧重要求学生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五个方面去达标过关。但是,学生对老师陈旧的、干巴的、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兴趣,尤其对枯燥的文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不太熟悉的现象知识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步入“变”的轨道,并让其在“变”中生出奇效。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最容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 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组织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教会学生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对于字句的翻译,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就要让学生去活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教师首先发挥“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中两个“目”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句子,比谁找得 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在积极思考中不断得到提高。

3、突出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情感。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突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产生共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郄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轻松地绕过,敷衍回答。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太后的回答,语气生硬,回答极不情愿,对触龙的提问,不愿正面作答,微妙地表现了人物当时当地的心理,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的语言环境相吻合,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引发出来。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探索、研究。这个学习过程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 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1、在主体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入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2、深层次的文化拓展。

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文言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间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苏轼的《西江月·明月几时有》上片对月饮酒,下片望月怀人,上下之间,以空灵澄澈之笔勾对,于醇酒饮酌之间,清风朗月之景,神游于宇宙人生之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你可以联想到日月光阴如梭流逝,也可以联想到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限惆怅,甚至可以联想到李白以明月寄喜悦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豪迈。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个体化、具体化的想象,也就是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现。再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当年的愚公村气候温暖而湿润,有大片的森林,还有大象。可是好几百万年过去了,沧海变成了桑田,今天愚公村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让学生以《走进愚公村》为题,畅谈愚公村的今天。学生自然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畅想愚公村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还有学生谈到违反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这些无疑是想象力给了学生创造性的动力:在自由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思维。

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文言教学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文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三)教学设计上的创新研究: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战场,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多花心思,努力在课堂教学教法上推陈出新。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导语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妙的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教师设置的课文情景之中。例如,在讲《六国论》时,是这样导入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父子分别是谁”,在学生兴致高涨地猜出答案是“三苏”后,继续补充介绍“‘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正是这一位父亲勤奋苦读和以身作则,父子三人齐齐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可以说两个儿子的出类拔萃与父亲的影响不无关系。”对苏洵的渲染激发了学生拜读其大作《六国论》的兴趣。

再比如,在讲《滕王阁序》的时候,我介绍,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这里风景如画,少年才子王勃触景生情,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这里的风景是否名不虚传,让我们跟随王勃的步伐去滕王阁赏游一番。介绍到这里,发现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一睹为快了。再例如,讲《勾践灭吴》的时候,可以用下面这副对联作为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杜牧《阿房宫赋》时,可引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作为开头:“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些新颖灵动的导语不仅与课文内容相关,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谓事半功倍,岂不妙哉。

2、诗歌故事创设意境。

在讲解文言文时,适当地穿插补充相关的诗歌和逸闻趣事,不仅能够增强说服力,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发散学生思维,达到增添情趣和渲染气氛的作用。令文言文教学化艰深为浅显,联系诗歌故事,不失为一种好载体好方式。例如讲曹植的《洛神赋》时,顺势讲出“才高八斗”成语典故的由来,定会使学生对大才子曹植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究这篇形神兼备的千古美文。再如,讲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可先让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并告诉学生该诗与 《病梅馆记》如出一辙,在诗文中,作者一再表明自己的人才观是给人才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其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不可扼杀人才,并控诉了扭曲腐败的科举选才制度。让这首小诗带领大家走进龚自珍创作此文的背景和心境,了解其打破选才僵局,呼唤革新的决心。把握了这些,梅的象征意味也就不言自明了,全文的布局谋篇也就豁然明朗了。再如教学《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可借助三首诗中的诗句: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景仰同时饱含惋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难定);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这些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对环境与人物的认识,使他们对项羽有一个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知,同时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章创设的情景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3、熟语提问一石二鸟。

熟语是一种大家比较熟悉且在使用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词组或短语。熟语一般由四字组成,大多都有出处。很多熟语就是直接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巧用熟语发问,能够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能活跃课 堂气氛,可谓一石二鸟。例如,在讲完《秋水》后,当同学们在感叹河伯是知错能改的典范时,我提议学生用熟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看看大家从河伯身上获得了哪些启发。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回答得也非常到位:有说“知耻近乎勇”的;有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有说“末左井底之蛙”的;有说“朝闻道,夕死可也”的;有说“活到老学到老”的。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既让学生归纳了文章主旨,又加深了对文中人物的认知度,还复习了已学的熟语,真可谓是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4、编舞台剧融洽和谐。

有的文言篇目,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适合搬上舞台,这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参与者的功能,组织学生大胆表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课本在某种程度上成了 学生表演编排的剧本)。例如,在学完《鸿门宴》后还剩二十分钟的时间,我要求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热情高涨地再现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等人物性格活动,而且还增加了“垓下歌”、“乌江自刎”等情节。学生表现欲旺盛,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台下学生目不转睛,台上学生表演忘我投入,这种效果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吗?

第五篇:“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阳城工业区第二小学语文课题组

2014年5月

一、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进入21世纪,有关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学语文教学逐渐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从机械生硬的灌输教学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向追求学生全面语文素质的提高转变。在这些方面,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教改经验和教研成果,其中不乏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但就整个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还存在着浅层化、高能耗、低效率等倾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还没有真正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从打好自己精神底子的深度来把握;教师的教学理念趋向于追求短期效益,教学方法上或过于讲究程序,或随意散漫,没有从心灵上与学生的深入的交融与沟通。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说,只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材的讲解和作业的训练任务,学生也只是在被动地应付课堂和课本,这样的语文教学与时代精神,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文能力,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首选课题。我们试图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课题为教改重点,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推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构建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破除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以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的探究的教学陋习,“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每一节可必要提出若干问题,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疑;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教读课文侧重与阅读规律的传授,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课外阅读互相推荐,交流读书体会,撰写阅读心得,及时总结评比。

(二)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阅读品质:学会思读,能聚精会神地快速默读文章,揣摩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重点及其基本表达方法,提出问题,认真记录,以备讨论解疑。学会议读,对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商讨,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排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议读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大好时机,必须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起到挑灯拨火、因势利导的作用。学会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字句能与同学和老师共同鉴赏,做到“奇文共欣赏”,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最有价值最有意味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

乐;学会练读,练读是阅读的巩固阶段,让学生整理已经思考商讨的内容,作归纳性的训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精练的练习给学生操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安排开放课,每两周安排一节课为“课外作品阅读课”,阅读材料以《美文》《语文报》为主,自然组成学生阅读小组,学生轮流当阅读组长,集体讨论选定优秀文章,读后交流体会,由阅读组长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进行当堂评比;作好课外阅读笔记,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阅读心得,优美文句,摘抄必要的作文材料,每一学期期中检查,期末评比一次;开展推荐优秀畅销书活动,由语文科代表不定期地向全班同学推荐最近出版的优秀书籍,写好推荐理由,上墙公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将知识适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敢于提问和善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确定了两大目标。

1、教师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学生主体。教学中知道什么地方该点拨,什么地方该放手让学生自学。

2、学生能自主学习。自己收集跟课文相关的资料。自学生字词,理清课文条理;自己提出课文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师生共同释疑,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

(一)成立课题组,做好研究前的培训

确立了研究课题之后,我校于2003年3月份成立了阅读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组,由杨维诗、吴希举、杨文娟、杨少敏、刘明才、胡宁、肖述全等七位老师组成。由语文科组长杨文娟任课题组组长,聘请市教研室教研员杨锡垒为顾问。

课题组成立后,我们组织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语文教学理论,组织课题组老师外出参观学习,先后到华师一附中、沙洋中学、孝感中学等学校听课学习。通过学习,课题组老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具备了课题研究的能力。

(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主动探究模式’”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准备阶段。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已基本完成)

第一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研究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即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师生共同确定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启发指导——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研究阅读教学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即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师生共同确定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教师启发指导——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课题组老师能熟练地运用前两年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将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全校语文老师中。进行课题结题工作,课题组老师向全校老师上汇报课,整理三年来的研究资料,课题组长撰写结题报告。

(三)语文阅读题常见术语

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常用术语”。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目前已检索到的有关论著及论文附后)

2、实验研究法:课题组老师按“主动探究模式”的要求备课,然后在一个教学班实验教学效果。并将实验的过程录下来,课题组老师共同评课,肯定优点,找出不足。顾问进行点评,指出哪方面应进行改进,怎样改进。

3、观察法,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观察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能主动的收集跟课文有关的资料,能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提出问题,能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达成学习目标。

4、经验推广法,课题组每个阶段研究之后,都将研究的成果在全校进行推广。让全校每位老师都能较好地应用“主动探究模式”进行阅读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使实验班级学生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写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学目标。

(一)树立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信心。事实上,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学习潜能,由于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偏向,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语文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教学消除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比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探索。

(二)寻找主动探究学习方法:彻底语文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教学方式,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主动探究,转换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要的任务是“引导”,“教”为“学”铺路、架桥、引航,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培养主动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于无疑处质疑,于有疑处探究解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使学生能迅速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从而对疑难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合理地判断,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不唯书,不唯上,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衡量、鉴别、比较,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能突破思维的模式,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想象丰富,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四)养成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习惯:能主动查阅资料,利用好手头的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与要求的文章能自觉进行粗读、泛读、精度,提高阅读效率;勤作笔记,自觉积累资料,能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为学习写作积累比较充实的材料;课堂发言逻辑严密,表达顺畅,声音响亮,表意清楚。

三年来,课题组杨少敏老师上的《再别康桥》和《项脊轩志》均获潜江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第一名,孙延敏老师上的《读<伊索寓言>》获潜江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第二名,陈瑜老师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获潜江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杨文娟执教的《沁园春·长沙》和杨少敏执教的《守财奴》在潜江市中语会年会示范课活动中获得表彰。肖述全老师上的《美腿与丑腿》、陈瑜老师上的《胡同文化》在潜江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获文科组一等奖,胡宁老师上的《<名人传>序》在潜江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获文科组二等奖。杨文娟老师上的《归去来兮辞》《拿来主义》《祝福》,老师上的《 》《 》,老师上的《 》《 》等观摩课,都受到学校领导、市教研室胡修金主任和全校老师的好评。

课题组组长杨文娟撰写的《巧用分组讨论法,构建动态教学时空》的论文获《文学教育》杂志主办2005年全国文学教育高峰论坛二等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获全国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论文项一等奖。吴希举老师的《 》,老师的论文《 》,三年来,每一个学期我们都认真制定研究计划,认真地按计划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保证(每周星期五下午二、三节课)单周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双周由课题组老师轮流上课,然后评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每一学期末写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每一学年每位老师能够写一篇论文。

七、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面

1、三年来,虽然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老师有时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练,点拨不到位,激励性的语言还不够丰富。

2、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认真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标准的精神,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学习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大对语文教学研究的力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附:参考文献

1、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马笑霞著:《阅读教学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蒋成 禹著:《语文课解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曾祥芹著:《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5、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曹明海主编:《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出版社1998年版

7、韦志成著:《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李德成著:《阅读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9、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11、卫灿金著:《语文思维培养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12、朱作仁著:《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3、施良方、崔允淳 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14、查有梁、李以渝编著:《数学智慧的横向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5、单秀法、刘化绵著:《现代科学思维引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赵树智、宋汉阁主编:《科学的突破》,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刘永振编著:《数学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8、刘再复著:《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9、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王朝闻著:《新艺术创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下载市级重点高中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级重点高中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结题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化州市第一中学 茂名市级课题课题组一、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一、选题意义。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施方案 张敏卿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

    低年级写字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写字指导研究结题报告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课题研究活动记录(一) 篇二:《加强低年级写字指导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教学趣味阅读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瓦房店三十四中英语组 该课题实施一学期以来,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教研室的指导,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二英语教学趣味阅读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光泽一中初中英语组 该课题实施一年以来,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教研室的指导,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

    “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体验式习作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体验式习作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2009年6月,我校根据“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的指导思想,针对我校学生作文存在说套话、说空话、的严重现象和没有生活,没有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