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 关锁门户 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 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 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 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 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 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 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 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 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 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 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 毋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 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 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 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 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 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 乖骨肉 岂是丈夫
重资财 薄父母 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 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 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 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 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 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 家道难成狎昵恶少 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 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 安知非人之谮诉 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 焉知非我之不是 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 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 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 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 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 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 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 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 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 虽饔飧不继 亦有馀欢 国课早完 即囊橐无馀 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 非徒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 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 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 庶乎近焉
第二篇: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
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
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
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
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
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
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
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
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
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
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
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
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
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
存君国,岂计身家。,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其它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
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
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
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
听命,天地自相保。
第三篇:朱子家训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朱子家训》读后感
——10070204黄春慧
早就听说了南医大的传统,诵读《朱子家训》,写读后感,举行读书报告会,先前很是头疼,文言文于我而言实在是晦涩难懂。但拿到《朱子家训》的时候实在有点出乎意料之外,相对而言,通俗易懂,通读了全篇,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开篇,不禁让人联想到一句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的一天来临,不要留恋于睡意,在黎明时分就清扫院落,使内外整洁。并不只是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性,更是为了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讲究早起和整洁的人,同样会对事物保持严谨的态度,做事细心、井井有条。作为学生,黎明即起,收起懒散的态度,用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对事物严格要求,才会收获最完美的结果。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简约,宴客切勿流连”。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此处也得以体现。节俭,之所以在众多大家的著作中被一再提及,是因为他们体悟到,我们节约的不仅是粮食,财物,简约之中还能体现一个人内敛,自控的能力。
提到内敛,又想到“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几句。一个人厚重与否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产,也不在于他拥有多高学历,重要的是他在拥有这些的同时,能否做到宠辱不惊。内敛之人,不用华美的房屋,肥沃的土地,俊美的仆从,浓妆艳抹的妻妾来标榜自己,这样的人把自己和大众放在一起,既能表现出他对别人的尊重,也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一句,是提醒众人要提前做好防范。这是一种超前的思想,是一种有准备的态度。在清晨时背单词,或早起进行晨练,阅读课外书籍、经典名著,每天坚持阅读报纸„„每一件事,都是在做准备。我们并不清楚机遇会在什么时候降临,但我们并不怯懦它的到来,因为我们有所准备。在这变化的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我们不清楚下一秒钟会发生怎样的意外,更不清楚该如何处理,这时,我们在平时积攒的知识也许能发挥作用,不至于手忙脚乱。做好准备,是我们学生必要的做人准则。
“和谐”是个时髦的字眼,殊不知,几百年前的朱子就用朴实的语言解释了什么叫做和谐。“与肩挑交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乡邻,须加温恤。”倘若天下商
贸真能做到公平公正,邻里之间温恤有加,这样的社会能不和谐吗?
《朱子家训》中主张人要温和理智正直,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对贫困的人不得落井下石,而要雪中送炭。这种脉脉温情在古代和现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对人刻薄,自己也总究会受到别人的反击;不守伦理,乖僻古怪,很容易为人所弃;在对贫富上,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对争诉,讲究温和甚至有点息事宁人的味道,但讲究的也不无道理,与人争诉,难免要结怨,结怨又易招祸灾即“讼则终凶”。
《朱子家训》中最为义正言辞的莫非此句,“见富贵而生谄荣者,最可耻;遇贫困而作娇态者,贱莫堪”,可以想象朱子在写到此句时的愤慨之情。阶级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数不胜数之人在金钱利益前面势力猥琐。
全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为人处世的“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僭诉,当忍寸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媒介,那么在争吵时怎么对待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的波涛?矛盾无处不在,怎样化解以至加深矛盾双方的了解和信任,朱子给出了答案。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句话在现在这个只认文凭的社会可以说是基本上是没有用的。但是在我看来“书”不是学业,此书指的是单纯的书,可以扩充为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可以增加人的涵养,扩充知识面,甚至可以改变人生,其实科第一开始的作用应该也是选拔一些有修养,爱读书的人,可以从书中悟出许多道理方法的人,只不过到后来,都变得功利了,成了为科第而读书,为未来而读书,啥时候能为读书而读书,才掌握了读书真正的乐趣。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将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唯一目的,而朱子主张的为官目的,却是那么单纯与阳光。同样,他的“善欲人见,不实真善;恶恐人知,便实大恶。”也需要带着一份无私洁白的心境解读。要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正因为他们有这种自觉性,才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篇好文章,要有自己独立出众的地方。读过《朱子家训》,虽然觉得神清气爽,但翻来索去,似乎并未找到文章的精髓所在。其实,这些浅显易懂的居住
熟记于心后,自会发现,它竟然能够指导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朱子这些关乎亲人,朋友,礼仪,修养的最真诚的告诫是要让子孙们时刻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
当然,《朱子家训》也免不了时代的局限,残余着封建礼教的糟粕,有着消极的倾向,比如“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守分安命,顺时听天。”这些内容就像美玉上的瑕疵,但瑕不掩瑜,《朱子家训》仍是醒世的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禁顶礼膜拜,这些跨时代的劝诫势必代代相传,成为衡量人行为的一杆秤,成为人们处世的度量。
细细的诵读才能才能有所感,有所思,这个寒假,一篇《朱子家训》让我获益匪浅,正如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篇好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呢?
第四篇: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读书心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陈,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闭门户,必亲目检点。。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家训》朱子《朱子家训》是祖先留给后代的智慧和人生经验。是对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历史的延续。同时《朱子家训》更是家庭教育的典范,正因有了这些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了历代的大圣大贤,建功立业,名垂后世者,进而有了中华文化的上下五千年的光辉。
与《朱子家训》并称的家训有很多,如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的《了凡四训》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这些家训的创作,均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把一生的经验和智慧传给子孙后代,为后来人谋福祉。。。
据我所知,《朱子家训》这种教育是扎根教育,伦理教育。从孩子抓起,主要培养一生的德行,人格,习惯,和价值观 正知正见等素质,这一阶段的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未来无限可能,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家庭教育如果缺失也是这个家庭,这个孩子的损失。古时的孟子,也正因有了孟母的善教何况我们这群正常人呢?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佩服这本的作者朱子了,一开始我以为这个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呢?仔细查看资料才发现真正的作者是他地九代后人的朱用纯,字致一,自号相庐,他是明末清初人,与朱熹一样,也是一个理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命万历四十五年,卒于康熙三十七年,曾是明代秀才,因痛恨清军,坚持民族气节,终生未入仕途,居乡教书养母。。。。《朱子家训》朱子综其毕生所学写成,秉承古圣先贤教育,给后代的一篇训文,堪称家庭教育的葵花宝典。
结合讲解资料,我有更深的了解了《朱子家训》许多资料称为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为人处事的准则。其内容涉及洒扫应对,择偶交友,求学励志,因果教育家道传承乃至修身齐家,做人处事,接物之大成极富智慧与蕴含。。
《朱子家训》实在是堪称家训之最,文章每字每词精妙不可,通俗易懂。我对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粥一饭丹佛斯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于这句话常出现在餐厅,我已经看了许多遍,理解也够深刻了。首先它倡导我们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同时也弘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检节约,最终也演变为了节俭身心,去除冗杂。才能修身养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想,《朱子家训》作为作为中华文化的典范,也是一种修身准则。我们也就应该无条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理解,进而发扬这种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修身,齐家,养性,达到自身人格,品格的升华!
——临床五班徐长达
第五篇: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
朱子治家格言 朱子家训
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庐
【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1〕,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2〕,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3〕。
宜未雨而绸缪〔4〕,毋临渴而掘井。自奉〔5〕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6〕。
器具质〔7〕而洁,瓦缶〔8〕胜金玉。饮食约〔9〕而精,园蔬愈珍馐〔10〕。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11〕,实淫盗之媒〔12〕。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13〕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14〕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需多温恤〔15〕。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16〕,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17〕。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无计厚奁。〔18〕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19〕。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恃〔20〕,悔误必多;颓惰自甘〔21〕,家道难成。狎昵恶少〔22〕,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23〕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24〕,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无念〔25〕,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26〕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27〕不继,亦有馀欢;国课〔28〕早完,即囊橐〔29〕无馀,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30〕;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31〕。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32〕。
【注释】
〔1〕庭除:厅堂院落;除:台阶。
〔2〕既昏便息:既昏,天刚黑时;息,歇息。
〔3〕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资。
〔4〕未雨而绸缪(móu):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绸缪,天未雨之时,剥桑根以缠绵其牖户。语出《诗经·豳风·鸱》“迨天之未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5〕自奉:自己日常生活的供给或消费。
〔6〕宴客切勿流连:宴客,宴请宾客;留连:乐而忘返或依恋不舍。
〔7〕质:质朴、朴素。
〔8〕瓦缶:泥制的盆罐,指粗劣的餐具。
〔9〕约:少,简约。
〔10〕珍羞:贵重珍奇的食品。
〔11〕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泛指穿堂入室、搬弄是非的妇女。
〔12〕淫盗之媒:淫乱偷盗的媒介。
〔13〕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14〕义方:做人的正道。多指家教。
〔15〕温恤:体恤,给以温暖。
〔16〕乖舛:违背,差错。
〔17〕分多润寡:富有的周济贫穷的。
〔18〕厚奁:丰厚的嫁妆。
〔19〕莫甚:指没有比此更严重了。
〔20〕乖僻自是:执拗孤僻,自以为是。
〔21〕颓惰自甘:颓废怠惰,自甘情愿。
〔22〕狎昵(xiá nì)恶少:亲昵品行恶劣的浪荡青年;狎昵,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23〕屈志老成:曲意迁就年高有德者。
〔24〕谮(zèn 音怎,去声)诉:进诉谗言,说人坏话。
〔25〕施惠无念:给人恩惠,不要挂在心上。
〔26〕匿怨:对人怀恨在心,面上却无表露。
〔27〕饔飧:早餐和晚餐。
〔28〕国课:公家的钱粮课赋。
〔29〕囊橐(tuó 音驮):口袋。
〔30〕科第:科举考试。
〔31〕身家:自身和家庭。
〔32〕庶乎近焉:差不多便近于是个好人了。
【译文】
天刚亮时就起床,打扫庭院,不论室内、屋外都要整齐清洁;天黑了就回家,不要在外面逗留。晚上睡觉前关锁门窗,一定要亲自检查。不论是一粒饭或一口粥,都要想到它得来很不容易,粒粒都是农夫辛勤耕耘的结果;纵然是半丝半缕的布匹,也要珍惜物力制造的艰难。(惜福与修福同样重要)
凡事应该事先做好准备,不要等到下雨了,才想到要修补房子;口渴了才想到要挖井取水。至于自已常生活所需,应力求节俭朴素不要浪费。参加宴会时,餐会结束了就回家,千万不要沉迷在宴席热闹的气氛中,捨不得离去。日常学用的餐具,只要实用干净就好,即使是很普通的瓦罐、碗盘,也胜过价格昂贵如金似玉、却不实用的器皿;饮食要合乎自然简单、营养均衡与卫生三个原则,不能偏食,即便是自家菜园里种植的普通蔬菜,也胜过稀有珍贵的佳肴(山珍海味不易消化)。不要建筑华丽的豪宅,不要图谋肥沃的土地,一心一意希求累积财产。
行为不端正,好说是非,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就是三姑六婆,也是淫乱偷盗的媒介;婢女美丽侍妾妖艳,并非闺房之福。选用做事的仆人,不要选择外貌俊美的(又不是选美),妻妾最忌浓妆艳抹,争奇门艳。(容易争风吃醋,竞相奢华,醇成家祸。)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当饮水思源常念祖宗之德,逢年过节祭祖时,一定要心存诚敬;子孙即使再愚笨,也不能不教导他读经,更应该给他机会,让他接受圣贤的教诲。立身处世务必节俭朴素;教育子女要因材施教,使用适当的方法,更要合乎义理。不要贪图意外(侥幸)之财,饮酒要有节制不可过量(酒能乱性,酒醉醇灾,时有所闻,不可不慎!)。与肩挑货物的小贩交易,应当体恤他们靠体力谋生不易,不要斤斤计较,贪小便宜;看见生活穷苦的亲戚或邻居,必须温和地给予关怀和照顾。
以居心刻薄(现实、势利)创业起家者,其福报享受绝无长久的道理,违背伦常道德的家庭(父不父,子不子),很快就会导致衰败灭亡。兄弟叔侄等至亲,在财物的分配,须帮助孤寡者多分一些,长幼有序内外责任要分别清楚,家规须严谨分明,执行要严格认真。听信不明理的妻子所说的话,因而造成父子、兄弟之间亲情失和,甚至分离,不是大丈夫应有的作为?过份重视钱财,却亏待父母,即是不孝,没有资格为人之子。嫁女儿选女婿要注重品德,不要贪图金钱物质的享受,索取丰厚的聘礼,娶媳妇应该寻求贤淑女子,不要计较嫁妆丰盛与否。(女子贤淑才能相夫教子,协助丈夫成家立业。)
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家,就表现出巴结奉承的样子,是可耻的行为;遇到贫穷的人,就摆出轻视骄傲的样子,这种行为最是低贱。在乡(族)里要避免与人争斗甚至打官司,打官司到最后都没有好结果;(既劳民伤财,又失和气。)待人处事应避免多话,因为言多必失(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要避免因多话而伤人)。不要倚仗势力欺凌孤儿寡妇;不要贪图口腹之欲(贪吃),而任意杀害动物。性情古怪、孤僻又不合群,还自以为是的人,错误和后悔的事必定很多;颓废消沉自甘堕落的人,难以成就事业。
喜欢亲近不良少年,结交流氓,日子久了,必定受到连累;与老成持重,能够约束自已(管理情绪)的人为友,遇到急难时,就可以得到他的指导与帮助。
轻易听信他人的议论,未经查证,怎么知道不是对方藉机诬陷,挑拨离间呢?应当忍耐,再三思量、查证,以明辨是非、善恶;因事与人相争,怎么知道不是自已的错?必须平心静气地想清楚,不要意气用事。帮助别人的好事,不要记在心上;接受别人的恩惠不能忘怀,要常存报答之心。凡事不要做过头了,应适可而止,要记取[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得意之时,要懂得谦让,不可以沾沾自喜,执著、捨不得放下。
人家有喜庆,应该诚心祝福,不可以嫉妒(量大福大);人家遭遇不幸时,应当同情怜悯,不可幸灾乐祸。做善事希望人家看见,不是真善;做坏事怕人家知道,便是大恶。见到美色而与起淫欲的念头,要小心自已的妻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外境;把怨恨藏在内心,外表装作若无其事,却暗中害人,是最损阴德的事,灾祸将会连累到子孙。只要一家人能够和睦相处、平安顺利的过日子,虽然三餐不继,也觉得幸福快乐;该纳的税早目缴完,即使口袋毫无剩余,依然心安理得欢喜自在。
读书志在学习圣贤,做官能把思放在国家百姓身上;谨守本分,安于命运不妄求,一切顺乎时局、天理而行。能够做到这样,差不多就可以接近圣贤的境界了。
【简评】
《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作者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顺治二年(1645)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昼夜恸哭,痛不欲生。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因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康熙曾多次徵召,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遗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
《朱柏庐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因易与宋代朱熹的《朱子家训》相混淆。因而世人改称《朱柏庐治家格言》或《朱子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子治家格言》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勤劳俭约。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一个人来说,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勤俭都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历史上,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传说;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也载有“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之语。朱用纯继承了先人的这一思想并有所发挥,文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其深刻隽永、通俗易记而脍炙人口,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等,也给人教益良多。
二是正直朴实。诸如“居身务期质朴”,“勿贪意外之财”,“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句,均属此类。诚实质朴,崇德尚义,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本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和睦安顺。古语云:“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正确地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对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作者指出:“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并进一步提出处理家庭关系的一些原则,如“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奁”,“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等等,反映了一种重亲情、轻钱财和严己宽人、与人为善的思想。
四是读书明理。“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读书人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救济苍生,并非是说读了书就一定要做官。但士子中的不少人却歪曲孔子的思想,将金榜题名、高官厚禄作为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惟一追求。朱用纯不赞同这种思想,他认为书固然是要读的,“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就指明了学习的目的,将读书与做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是颇有见地的。
《朱子治家格言》注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和教育子孙,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一些提法,如“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等,也还需要批判继承。
朱子家训 朱熹
【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1〕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2〕也。弟之所贵者,恭〔3〕也。夫之所贵者,和〔4〕也。妇之所贵者,柔〔5〕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6〕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7〕,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8〕。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注释】
〔1〕仁:儒家主张的最高道德典范。按孟子的解释,“仁者,爱人”
〔2〕友:哥哥对弟弟要有爱。
〔3〕恭:弟弟对哥哥要恭敬。
〔4〕和:丈夫对妻子要和气。
〔5〕柔:妻子对丈夫要温顺。
〔6〕矜〔jīn〕:自大,自夸。
〔7〕称忿而报横逆:因为愤怒对人蛮不讲理;横逆,不按事理办事。
〔8〕童仆不可不恤:童仆,家童,仆人;恤,体恤,关爱。
【译文】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
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
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
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
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
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
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
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
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
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
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
不要因为愤怒对人蛮不讲理,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动物的生命。
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
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
子孙一定要教育,对家童仆人童仆一定要体恤关爱。
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
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简评】
朱熹(1130—1200),南宋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朱熹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子家训》则是童蒙教育的范本。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朱熹著作众多,《朱子家训》是他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全篇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流传较广,影响远大。
《朱子家训》的主要内容有:
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即柔顺温和。夫和妇柔,就会相亲相爱,夫妻出现矛盾就会很容易化解。
强调兄弟之间要友爱。兄弟之间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骨肉相残,大动干戈。他出“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所谓“友”,就是要友爱,互相帮助,患难与共。“恭”则是指尊敬、谦恭。“友”“恭”是兄弟姐妹之间团结的根基,如果连自己的同胞手足都不友爱、不团结,谈何友爱、团结其他人呢?
总之,朱熹《家训》从“慈、教、孝、友、恭、和、柔”诸方面对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伦理道德关系做了重要论述,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景。这些合理的思想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维护和巩固家庭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对我们每个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家训》中对“德”高度重视,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为首”的教育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他还就如何重德修身提出了许多深含哲理的见解。他认为“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这句话是指对别人善恶行为所持的态度,对行恶的人要抑制,对行善的人要宣传表扬他。他还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朱熹还认为,善心和恶念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心灵河流中,人之所以有善恶之别,只是各自内心所禀的气有清浊厚薄之分,内心禀清气厚者,为善的可能性大,禀清气薄者,为恶的可能性大。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对修德的重要性: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诗书是指“圣贤”之书,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礼义是指“孝悌诚敬”,是说孝敬老人,诚实做人。他认为,读“圣书”才可以修德,识礼义才可以养气。人因读书而美丽,人因识礼而高雅。读书是文化教育,识礼是素质教育,读书识礼,二者不可偏废。
朱熹在《家训》中还进一步阐述了做人的行为准则,指出:“勿损人而利己”、“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民为本,取利时决不能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人民利益,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违法损德,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相冲突时,应当顺之人民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朱熹进一步拓展了重德修身的外延,他指出:“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他认为,对有知识素养的人要敬重,对有困难的人要帮助,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
朱熹不仅在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等方面为我们作了理论上的精辟论述,而且在行动上也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指向。
朱熹对父母的孝,感人至深。他少年失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四十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为守孝道,他筑寒泉精舍(又名方谷书院)于墓旁,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满。
朱熹对妻子的情感可谓感人至深。就在他临终前还抱着病体,咬紧牙关,握笔为亡妻刘清四写下一篇表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文》:“岁序流易,雨露既濡,念尔音容,永隔泉壤。一觞之,病不能亲,谅尔有知,尚识予意”。可见真情挚爱溢于文中。
朱熹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许多佳话。朱熹长子朱塾顽皮贪玩,朱熹唯恐朱塾在家不得专意,耽误学业,便送他远离膝下千里从师,赴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拜吕祖谦为师。临别前,朱熹还写下《训子从学贴》交付朱塾,贴中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具体待人接物无不悉数训诫。可谓爱而有教,慈而施爱。有一次,朱熹到女婿黄干家中,黄干在外任职,其女儿朱兑因家贫只能准备葱汤麦饭招待久而不见的老父,心中实感内疚。朱熹知道女儿的心思,笑着对女儿说:“切莫介意,这菜肴不同一般,可称美味可口。”吃罢饭,朱熹走进书房,铺开宣纸,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女儿朱兑看过慈父这首诗,脸上顿露宽慰的笑容。后来这首诗成为黄氏家训,流芳于世。
朱熹在交友上,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同仁,还是水火不相容的论敌,“举凡士子儒生、骚人墨客、羽士释子、田夫野老”,只要是有德者,都能视为知己。他的学生回忆说,朱熹“待野叟樵夫,如接宾客,略无分毫哇町。”他在任职浙东提举时官居五品,理学永康学派的陈亮仅为布衣,找上门来围绕“王霸义利”一辩便是十天,在后来十多年的岁月里,两人书信往来由论敌结为挚友。
朱熹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贫,从不妄取不义之财。他一生生活不幸,幼年失父,中年丧偶,幼女夭折,胞妹早逝,晚年失子,生活相当贫困,其斋舍无以避风雨,赵汝愚悯其贫,欲为其盖房屋。他婉言谢绝曰:“此是私家斋舍,不当烦官司。”赵又怜其穷,愿从自己的俸禄中取一二周济之,也被朱熹连连辞谢。朱熹对他人惠赠的财物,于法有碍,一概以礼谢绝,然而与亲友的礼尚往来,却又慷慨相赠。吕祖谦妻故,陆游子亡,朱熹长期生活在农村,深知民众疾苦,从小心中就蕴藏着帮贫救困、忧世恤民的思想。朱熹为官时间不多,总揽仕历,按到职实算,为官方逾七年(任同安县主簿三年、任江西南康军两年、任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九个月,任知漳州一年、任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抚使两月余、任焕章阁侍讲四十六天)。朱熹为官内每到一处,极度重视荒政,他重农桑,兴水利,正经界,轻赋敛,惩贪官,治豪强,真个是民间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于1171年创建的社仓,奏请朝廷颁行诸路州军,救助了无数灾民,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如今,朱子社仓仍然完好安在,向人们昭示着纯朴善良的朱熹救荒恤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