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5篇)

时间:2019-05-14 02:0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第一篇: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音乐是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所有的文化都拥有音乐,每一个社会都有着一种与该社会原则上相联系的音乐体系。当音乐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对一种文化的恰当理解需要对其音乐有所理解,而欣赏音乐则要求对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和社会有所理解。由此提顿建立了一种认识音乐的音乐文化模式,包括四个部分:一,音乐的观念,包括音乐与信仰体系,音乐的美学,音乐的语境。二,音乐的社会组织。三,音乐的曲库,包括音乐的风格,类型,文本,创作,传承,身体运动。四,音乐的物质文化。

一:音乐的观念。1,与信仰有关的音乐活动。受宗教的影响,音乐有不同的。·例如西亚的宗教音乐。苏非教徒在做礼拜时,通常是由音乐伴奏的,会用一种被称为“Zikulu”的连续咏唱方法,开始用歌声赞扬神。而伊朗也有自己的宗教舞蹈。这种音乐文化是在宗教文化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再如欧洲的乐谱是在教会中产生的,有许多和三有关的形态,这和基督教三位一体的观念是分不开的。2,音乐的美学。例如伊朗的音乐美学特征就是源自内心的和谐和统一。由此伊朗音乐具有抽象美,唯一美,反复美,无限美的特征。再如蒙古的音乐,特有的地理条件使得游牧生活养育了蒙古特有的音乐传统,多以声音为主,伴奏乐器也很少。3,音乐的语境。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才能深入了解各民族希望通过音乐表达的东西。例如宗教等。

二:音乐的社会会组织。在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往往一个民族的人都会民族乐器,跳起民族特有的舞蹈。这是与生俱来的。

三:音乐的曲库。1,音乐的风格。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十分重要。例如理解拉丁美洲的音乐时,要知道拉丁美洲是奴隶贸易的输入地,音乐类型不同于欧洲音乐那种社会精英创造和发展式,而是由普通民众创造的。2,音乐的传承。例如西班牙民间音乐,由于西班牙内部都是高山地形,交通运输不完善,地方民俗与文化都保存地比较纯正。3,音乐的类型。例如蒙古的音乐就分为长调,短调和呼麦三种方式。而日本分为雅乐,狂言,京舞和文乐。

四:音乐的物质文化。每个民族创造的独特的乐器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伊朗的传统乐器桑塔尔,桑图尔,新疆的坦布尔等。

另外,理解地理因素的差异性也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气候、地质构造等造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不同的乐器。而相似的地理因素则会造成相似的乐器和音乐的风格。例如,东南亚内部在构造地形上分成了两大单元,此上的国家被分为海岛国家和陆地国家。陆地国家如缅甸,就多《雨神颂》之类的歌来祈雨。而海岛国家如菲律宾就多渔民祈愿舞来祈求出海顺利,多产。再如新疆的木卡姆艺术,存在于以绿洲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之中。而新疆南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地理因素也会对音乐文化的保存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上所述西班牙的文化保存。地区不同,有的地方盛产竹子的就多笛子等乐器,而多产马的地方就多用马尾做的乐器。

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十分重要。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遭受的灾难和历史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其音乐的内涵。如黑人的战歌。

个人理解:

我认为提顿的这种观点十分正确。世界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只有保护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提顿从四个方面阐述的认识音乐的模式,旨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让我们能够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状态。另外,我认为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知识素养对更好地理解音乐文化和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也有很大帮助。

第二篇: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作为纽带作用的文化交流自然也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笔者认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面临很多困境需要破除,否则会直接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使两国良好关系缺乏文化根基。

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两国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它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而其后来的发展也一直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以中国的角度为例,从中苏蜜月期苏联文化作品大量引进,到中苏交恶后对苏联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到后来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文化交流的恢复,以及现在中俄基于巩固和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而有官方推动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无不渗透着政治的影子。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升温,中俄文化交流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之下发展较快。政府主导、顶层推动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1992年,两国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95年,中俄达成《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近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平台。这些都是两国政府努力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然而,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政府主导下的两国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发挥的维系作用有限,在中苏交恶时期,两国相互妖魔化的背景下,之前由政府主导的两国文化交流对维系两国关系起的作用有限。

下面,我将从两国文化传统、科技、文艺、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俄罗斯地跨欧亚,其历史文化具有两面性,即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正教文化,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民族主义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第三罗马自居的俄罗斯,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济世情怀。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苏联时代的典型表现是大国沙文主义。而在苏联解体之后,面对国际地位的巨大落差,则催生了排外情绪。同时,俄罗斯文化产生于无地理屏障的平原地区,历史上战乱不断,形成了尚武精神,喜欢走极端路线,缺乏妥协精神。而中国则传统文化则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强调中庸之道。两国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国文化交流面临挑战。

科学技术是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重点,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两国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科技合作,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且在能源、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成果丰硕。但是,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以其中典型的军事科技合作为例,其合作形式多为中国提供资金,俄罗斯向中国输出军事科技的形式。而中国科技实力逐渐上升,俄罗斯则继续吃苏联遗产,进步缓慢,俄罗斯军事技术对中国吸引力逐渐下降,中国逐渐摆脱了对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依赖,甚至对俄罗斯的军火

贸易构成威胁,而俄罗斯对中国的猜疑也日益加重,不愿与中国分享最高端的军事科技。两国科技合作在未来面临挑战。

苏联时代,俄罗斯文艺对中国影响巨大,苏联电影、小说、音乐、舞蹈、美术等给一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并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然而苏联解体之后,伴随着国力的下降与经济的衰退,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也逐渐式微。近年来,虽然有中俄文化年、语言年等活动,增进了两国文化交流,但也面临着文化交流的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两国文化活动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的支撑,也没有实现对对方优秀文化的吸收。,从整个社会层面,民众对两国文化的了解仍然有限。这显示出自上而下推动的文化交流活动面临的困境。

从地域上看,中俄文化交流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文化交流程度较高,而其他地区则交流程度有限。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基于地缘有关,也与历史文化因素有关,这些要素在其他地区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很难在其他地区推广。

中俄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由此可见,当前,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在两国政府推动下进行的,两国文化交流缺乏文化源动力,这就意味着,中俄两国当前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两国政治关系的表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两国文化交流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深度和广度相对不深,两国人民还存在着对彼此的偏见和不友好、不信任的问题。两国文化方面的摩擦在将来也会不可避免。文化交流成为两国政治关系的附庸,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文化交流对增进政治互信的作用却极其微弱,甚至因为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缺乏而导致政治上的不信任。所以,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交流活动难以担负起增进两国互信,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最终为两国关系发展打下坚实文化基础,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艰巨使命。必须实现中俄文化交流形式转型,由至上而下政府推动变为自下而上民间主导。这样才能发挥文化在维系两国之间关系正常发展的纽带作用。

第三篇: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城市社区绝非单纯的地域共同体。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的产物,城市是由许多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信念共同体,因而,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文明城市建设,要求有一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美的城市社区环境。其中,绿地、安全、平静、整洁等环境质量指标是文明城市的重要尺度。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并不是单纯追求物质文明成果,更重要的是追求城市人的文明。它要求市民的文明要与城市的文明设施相对应,要求城市生活主体市民对文明成果的自觉创造和保护。因此,城市环境与设施虽重要,但城市人对设施的态度更为重要。只有以高水平文化教养的市民与高质量的文化环境相配,才能真正体现文明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内涵,要求环境符合人性,更要求人在环境中展现人的尊严与美,要求人与城市环境协调统一。因此,建设文明城市,根本在于市民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人际关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教养,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活的文化质量。

基于城市文化的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思考,不能不使人感到,城市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满足城市文化内涵的要求。

第一,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统一的城市教育体系,提高市民的整体文化意识。市民的文化意识是城市建设的根本任务。目前,城市社区教育存在着空白。这样,导致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市民教育体系,使广大市民缺乏市民意识和社区成员意识,因而缺乏对城市和所在社区的关怀意识,参与意识、维护意识、建设意识,表现出在公共生活中公德意识的欠缺和行为方式不文明。遵循城市文化的内涵,必须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社会理想和责任感教育、开放意识与变革精神教育、社会公德与市民人格教育,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市民的文明意识的成长,培养其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参与意识,确立爱护城市形象的市民意识。第二,建立城市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相统一的城市特色文化体系,塑造有个性的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的文化特色,既是城市的外在环境,也是指城市的精神生活,不仅包括现代文化,也包括传统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可以是某种资源、某种工艺、某种优势。塑造城市特色文化,从外在方面讲,它可以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鲜明的特色产生出独特的美感,增加城市的魅力,展示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从内在方面讲,塑造城市特色文化,是文明城市的文化内涵的要求。独特的城市文化,将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培养出特定城市文化人。这有助于市民形成热爱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情感和自豪感。建设城市特色文化,首先是创造本城市新的文化特色。在创造城市特色文化中,应注入人文精神,融入优秀的文化传统,时刻把握城市文化的内涵,即塑造城市特色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市民形成共同的审美观念和强大的内聚力,促进市民人格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民族自豪感、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建立主流主义、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相统一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同文化素质的市民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单一化的城市文化不利于城市文化建设,因此,城市文化应该保持多层次和多样化发展状态。目前,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受到大众文化的严重冲击,而大众文化感性化、平庸化、低俗化的倾向,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市民,使他们缺乏对文化意义的思考,缺乏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使其文化欣赏品位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逐渐下降。不仅如此,某些大众文化产品完全放弃道德理论,诱导一部分大众文化欣赏者堕落。为此,在文明城市的追寻和建设中,必须提倡主流文化,让主流文化占领城市文化阵地。同时也要引导市民的文化欣赏品位,增强对各类文化的评价能力。

在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增强自己城市的文化含量,如何创造自己的城市特色文化,目前已成为有识之士追求的目标。我们需要深刻地把握城市文明的文化内涵,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建设思想,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的前提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文化,使新时代的城市文化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文明的生长点。

第四篇: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蓝雪霏

摘要:文化生态学虽说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55年以其《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所奠定,但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今天,尽管社会进步为高校民族音乐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但是,音乐课堂教授“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如何打开“生态”视野,利用环境资源,在学理上、行为模式上尽量贴近自然,和“民间音乐”真正互动,和当今社会互动,当引起关注。笔者认为,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间音乐课堂,或能对区域音乐文化教学加以推进。为此,笔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做了初步的思考,不成熟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

“文化生态学”发端于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它“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①系统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变迁过程”。而其实,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我国古代乐论中早已存在,无论是儒家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则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②、“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身后,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③;道家的“„„屈折礼乐,呴喻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钜,附离不以膠漆,约束不以纆索”④、“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

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还是佛教的“彼佛国土常作天乐”,“天人闻者,俱发道意”⑥,都共同阐发着音乐与天地互动的文化生态观。

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劣,关乎人类生存的“生态”理念日渐普及,人们不能不对自身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详加反思(如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的东道主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便是诠释了“关注环保节能,倡导乐活人生的全新生态居住理念)。民族民间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广袤深沉的自然、人文背景并有鲜活的当代遗存的特殊的艺术文化课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前辈已经为此积累下相当丰富的经验。然而由于当今传统文化生态日益恶化,音乐课堂教授“民族民间音乐”无论与时、与景、与情都极具反差。于是,笔者认为民族民间音乐课堂如若能更主动切入“生态”这一理念,或能克服某些刻板、矫饰、虚浮、人为,尽可能贴近自然,亲近自然,使这门课上得有声有色,达到更好的效果,发挥更好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流动的艺术,56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更是一门“生态”的艺术。民间音乐课应该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以特别的行为模式来完成。笔者以为或可从以下诸方面加以切入:

一、“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方寸之地”(教室、讲台、教材、电脑)要演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遗存,必须要打开“生态”视野,由“课堂”这个“点”游离而广览。

(一)教材文本

1、课本

民族音乐概论的大部分教材沿用的还是上个世纪60年代奠定的体裁分类法。体裁分类应该说是一种非常人工的分类,它应该与先前就音乐与表演形式、作品结构篇幅等外部系统特征,尤其注重民族民间作曲技术的提取有关,而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实际上是难以将差异性极大的音乐分别揽括在一种体裁内加以说明的,况且这“约定成俗”的五大类也无法把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穷尽,后来出现的所谓“综合乐种”便是一种无奈的补救。而区域性或民族性分类应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分类,它以客观的不同空间为主要依据,对分布其上的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分别集中予以展现,而不至于将其“五马分尸”。虽然,中国音乐区划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随着各个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拓进,将会提供中国音乐区划界定予更多全面、翔实、准确的学术参照。民族音乐教师从不同音乐体裁着手转而深入多样化文化类型的区域音乐,关注人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中所发生的音乐行为和音乐现象,致力于研究存在于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特质与模式,并追踪、阐释其缘起,让民族音乐课更加贴近客观和自然,显然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2、音像

民族音乐的文本教材需要大批的音像资料予以配合才能施之于教学,但我们手头的音像资料经常是没有图像的录音带或CD,当然还有更多的诸如以下各种现代版的音像:

歌舞团演员表演的“民歌”、“民乐”;

歌星演唱、现代乐队伴奏的异化了的“民间音乐”; 旅游点的“原生态”商业音乐;

电视台排演出来的“民俗风情”歌舞;

如何尽可能补充缺了“在场”的录音资料,摒弃各种人为、造作的的音像,还民间音乐一个原始、质朴的本真,必然要纳入民族音乐教师的视野。

3、曲谱

以谱状声确实是相当困难的事,现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谱在音谱一致方面尚有不完善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国际音标。就汉族而言,南方的语言五花八门,一个省就几种方言互不通话,更别提少数民族,如果都采用汉语演唱,个中滋味全唱没了。

如何让曲谱尽可能忠实展现原生态,教师要下一番功夫。

(二)课堂行为

音乐不能离开声音、表情,所谓“声、色”。要让没有民间音乐氛围的学生听得下去民间音乐,教师非得使出浑身解数。

1、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传统音乐传承的自然方式,今天“现代化”了的课堂尽管有很多理论要总结,可还真离不开从教师心灵感悟及由于感悟而口口教传之“感于物而动”。

2、身份交互

一张讲台将教师和学生“楚汉”相割,教师与学生身份有别。可在“民族音乐”面前,教师不过把自己年长的心得体会感悟以理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在某些方面则可以求教于学生,如各地民歌、说唱、戏曲中的方言字、音诵读及各地的民情风俗,来自各地的学生最有发言权,师生的“身份”此时可以进行交互调换——在“人本”这个“生态”观中,身份的固守可以从课堂发生游离。

3、动静交合

随着社会的高度进化,人的分工愈发精细,单单音乐就有很多子学科。当我们静静地坐着品赏教材和音像中的民族音乐魅力时,能否也歌、舞、乐一体,走出讲台和课桌椅的局限,随乐起舞,歌舞“升平”,把教室当“现场”,权当到“生态”环境中去潇洒一回?

二、“生态”现场

民族音乐最好的教授方式显然是“在场”。我们不能走遍56个民族的区域音乐现场,却能利用各种资源把课堂搬到“生态”现场。

(一)领导出资

各地音乐学院领导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办一些“双赢”的实事让民族音乐课堂“活”起来,比如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聘请一些优秀的民间歌手、乐手来大会展演或进入课堂教学;或者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及有关部门合作,每年在暑假期间举办或参加半旅游性质的学术考察活动或音乐夏令营等等。

(二)“教师”进修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的俗语“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它已成为一种重新构建教育体系的战略而在全球普及。经过“西化”辗转,这一中国人耳熟能详却因现世功利而被忽视的理念也开始重新进入中国。事实上,不管是“信息爆炸时代”,还是多种多样的区域音乐研究成果,教师的知识若不时时补充、更新,就会被时代远远抛弃。面对着无比广阔无比丰富的区域音乐,要成为真正胜任此课的教师就需要要不断让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地把进修的课堂移向产生音乐的不同“生态”区域。

1、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院、校领导的经费支持。

2、以自己的道德、知识修养与各地民族、文化部门建立联系。

3、利用各种学术研讨会,深入当地拜访、学习。

4、以自己的学术优势为“老师”们做事。

(三)学生实践

一次田野课就是一次动态学习的流程。课堂上学再多的理论往往比不上一次田野课的理解深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最好课堂应该是在田野。

走向田野之前,教师可以将如何了解、利用环境资源,比如关于组织这次活动的来龙去脉、教师与协助单位的联络,即将前往观摩、调查的目标及观摩考察的主要部分先期介绍给学生;进入现场之后,还可以将应对具体情况调整原定计划等组织手段的操作置于学生的视线之中并让学生积极参与;现场中,应该遵守哪些禁忌、应该如何与观摩、调查对象相处、融入其中;应该如何看待“生态”中的民间音乐,应该怎样了解人的生物性基础、人的音乐文化与人的生存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三、“生态”传统

民间音乐毕竟是过去时,它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再有。我们的学习不仅是对遗产、特别是利用现存的遗俗对其中尚且存活的遗产的学习,我们还要正视社会巨变导致的音乐遗产的变异问题和如何继承发展传统音乐的问题,因为我们自己也已经游离了传统社会。所以,我们的区域民间音乐课还应该把自己摆进去、把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下摆进去,这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的生态。

只有把我们的课堂与没有了“生态”的今天的民族民间音乐现实连接起来,进入整个社会时代生态系统流程进行良性运转,才有我们的前景。生态系统是该系统中生命体、无生命体通过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所建立的一套动态流程关系。

生态形态是动物、植物与无生命的物质环境所建构出来的“食物网”,食物网的连接与循环影响该生态形态中每一生命的存活问题。生态系统„„而是在问:假使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同等地分析文化核心与相关环境,那么两者是如何组合起来的?此组合关系又是靠什么生命机制来规范该形态的功能?它有何种程度、何种类型的平衡?其发展与衰落的特征与路线是什么?同类问题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比较时又如何?

应从研究平衡过程转向研究恢复过程

① Netting, Robert MaC.: Cultural Ecology, in Encyclopedia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1, edited by David Levinson & Melvin Ember,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96, P.267.转引自庄孔韶《人类学通论》P.135,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公孙尼子《乐记·乐论篇》四,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③ 公孙尼子《乐记·乐礼篇》三,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35,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④ 庄周《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83,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⑤ 庄周《庄子·至乐第十八》,转引自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编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P.90,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班,1961年,北京。

⑥ 王昆吾 何剑平编著《韩文佛经中的音乐史料》P.65,巴蜀书社2001年版。

第五篇: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定稿]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英语频度副词“ALWAYS”主观性嬗变的历时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School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 新闻英语文体分析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苔丝死之谜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试论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 评析艾米莉狄更生及其诗歌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浅析英语中的“假朋友”现象及其原因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Man-and-Nature Relationship in Moby-Dick 探究中西方委婉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师道尊严”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罪与同情—论齐林沃斯的悲剧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评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恐怖美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清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婚俗的影响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中西悼亡诗看中西文化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麦当劳法则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分析赫索格与玛德琳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解读索尔贝娄的《赫索格》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The Pervasive Agitation of Humbert in Lolita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 《老友记》为例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会议交替传译中习语的翻译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语言学视角 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的优缺点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88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89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90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 92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93 隐喻视角下奥巴马就职演讲辞的分析 94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女性推崇观探究 95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96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 98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99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A Feminist Read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A Room of One’s Own 101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103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104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105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106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107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108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11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113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

在异化社会里身份的迷失与精神上的顿悟--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剖析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116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心是孤独的猎手》——从人物荒诞行为分析人物的孤独心境

从美学角度浅析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首》——“意音形”三美论 119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 121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A Stud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on EFL Reading 123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125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Beyond Language, Toward Nature: A New Reading of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128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 131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133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135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 137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9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140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 142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43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145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14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148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151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52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 153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154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155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 156 On Womanism in Alice Walker’s The Color Purple 157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

158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 159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60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Polite Expressions from Politeness Principle 161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162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16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164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65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166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67 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 168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69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 170 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171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172 On the Tragic Death of Martin Ede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74 从委婉语的研究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175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76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177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78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

179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 180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181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

182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83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 184 万圣节与时尚设计

18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186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87 网络英语资源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88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开题报告+论)189 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190 跨文化交际视野中的英汉习语研究 191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192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193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194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195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96 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197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98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 199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200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下载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秋秋:一七五 五六七 一二四八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23456789101112***81920212......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

    [音乐大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声乐学习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声乐学习——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学解析 周新宸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740000 摘要:本文在当今认知心理学向艺术教育领域拓展并实施其科学研究......

    从文化的角度谈茶文化存在的意义

    从文化的角度谈茶文化存在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有一组镜头,在整个开幕式上,以文字形式表现中国文化和思想时只用了两个汉字,一个是“......

    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①唯物论a.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 b.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从儿童学习的角度切入数学范文大全

    从儿童学习的角度切入数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之我见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之我见姓名:包大英单位:朗然心理工作室 0.概述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