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声乐学习

时间:2019-05-12 08:2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大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声乐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大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声乐学习》。

第一篇:[音乐大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声乐学习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声乐学习

——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学解析

周新宸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740000

摘要:本文在当今认知心理学向艺术教育领域拓展并实施其科学研究成果的背景下,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对声乐教学中的学习过程进行解析。关键词:声乐

学习过程

认知心理学

音乐表象

心理学自19世纪末脱离哲学的母体而正式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后,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其间,在构造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研究对象,从经验—意识—刺激和反应—中介变量的变化、矛盾、冲突和探索中,产生了认知心理学。1988年,美国学者塞瑞芬(M.Serafine)在《音乐作为认知》一书中论证了音乐是心灵的内部认知和学习的认知主义特点。

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坚持以人为本来发展和研究音乐教学,其教学理念紧扣学生的认知心理。要确切阐述这一问题就不得不论及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育心理元素—认知手段和方式的解析,下面就以学习过程为切入点来阐明这一问题。(以声乐学习过程为例)

一、声乐学习过程中的音乐认知本质—音乐表象

声乐教学是建立在人脑科学认识上的以发展听觉为基础的反映训练。当指导老师在阐述清楚基本发声姿势要领之后,便在钢琴上弹奏发声训练的基本音阶使学生靠外界声音刺激在大脑中留下的信息来传达音乐感知的过程,学生利用嗓音将储存的感知信息传达出来再与指导教师所强调的气息,姿势,动作等要素加以整合使之完整呈现,这就使最初的音乐表象所带来的单一元素转化成为感觉表象、记忆表象、想象表象、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的整合认知框架。学生作为认知个体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依托自身的感知使音乐表象所带来的训练思维得到了延伸,另一方面学生的大脑传达使表象作为一个基本的心理活动,基本心理认知过程既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密切关联,同时又和学习记忆中对来自感觉、知觉、信息以及对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的提取、处理、操作和重组直接相关,是学习过程中记忆对信息加工,操作的特征体现之一。可见,表象在声乐学习认知活动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学习过程中的音乐表象的作用

声乐教学训练过程中的音乐表象有助于丰富和巩固歌唱技巧与情感的记忆,声乐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感知觉的刺激与传达,虽然表象的形成要以感知觉为基础但反过来表象也能影响感知觉的发展。这种影响作用可以是促进作用也可以是抑制作用。当表象与知觉活动的内容完全不同时起抑制作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训练无疑是音乐表象与知觉活动相一致的协调训练,长期训练可以促进音乐思维的发展,它能对以往的音乐记忆加以对比,分析整合和提取新的认知思维(比如歌唱训练中音准,歌唱气息与共鸣的协调对比等因素)从而发掘和探索更加舒适、自然、科学合理的歌唱状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音乐表象在思维中起重要作用,因为音乐表象是作为语言的一种象征性的辅助物。可见,音乐表象在人类音乐认知活动中担任着从感知觉通往记忆和思维之间的桥梁作用。

声乐教学训练过程中的音乐认知表象对声乐演唱情感意识的培养有促进作用。通常老师在声乐技巧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发声练习,甚至有时还要求学生带着各种表演姿势去演唱。其实这种训练过程是想象表象在记忆表象基础对旧有的认知表象进行新的融合的过程,其中就显现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对音乐思维理解的创造成分。这种通过教学环节所显现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声乐教学思维的呈现。

三、声乐学习过程中的音乐表象的意义

音乐表象在声乐艺术活动中能扩展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表象对声乐艺术活动中的想象、记忆、思维、情感等高级认知活动都有复杂的影响。声乐训练中的音乐表象在声乐艺术认知活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声乐训练中的音乐表象内容的构建意味着那些具有生动体验性,丰富情感性的个性化声乐意识,经验的传达,使学习者认知想象、推理这类音乐艺术的认知活动更为敏感。一方面使学习者自身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新的技能认知与锻炼过程,另一方面对学习者自身对于音乐思维的推理和想象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声乐训练过程中的音乐表象对学习者判断推理,体验,想象,领悟声乐艺术技巧与情感方面和孕生个人演唱创造的艺术美感和诗意传达的浮出等表现因素起到了核心的统摄作用。如果说声乐艺术这一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离开了声乐训练过程中音乐表象的认知那么声乐艺术教学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机械的言传声教。

四、通过对声乐学习过程的认知提出科学的声乐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选择与使用学习方法的过程。元认知 2

(metacogni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在1976年提出的,他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定义为元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节。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学习的能力即为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自我监控。如何发展和培养学习者自身的元认知能力使学习者学习策略培养和应用的重要内容。

音乐表象作为声乐教学中的元认知手段与声乐学习者如何发展和培养自身的学习策略息息相关,学习策略中涉及的行动、体验、适应、矫正、巩固和发展过程都在声乐教学学习过程中得到了验证。那么,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在此所作的努力应该是学习者应该在老师有预见,针对性进行有效教学的同时,把课堂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与过程都做得相当于一个模型,老师逐步深入的讲解与示范即是学习者一步步学和练的过程。这种将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与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将促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并将学习的注意力从学习结果转移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当中去,以便使学习者在课后的练习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3]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第二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

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未停下进行及时施救或叫救护车,不久医院宣布对小悦悦抢救无效。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反思。对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甚至有人建议见死不救立法。

事件发生后,18路人受到社会谴责,通过互联网上各网友的积极参与,新闻还被外国媒体报道,指责中国国民的冷漠,而“国民冷漠说”的始祖鲁迅也被大家记起并极力效仿。争相发表对冷漠国民的看法(其实不外乎就是谴责)。在此我们对此事中相关的路人来进行一场心理分析。

遭到众所矢的的路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见死不救,视而不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大致不会脱离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二是小孩不是我撞的,我不负有必须救她的法律责任,在可救可不救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权衡之下选择不救。三是从这走过的人可能会救的,我装着没看见也没人知道。四是可能存在对生命漠视的情况(较少甚至可能不存在,在此只是为使分析尽量全面而作的假设)。五是这应该是他父母和肇事者的事,跟我无关。

现在我们对上述心里依次做简要分析:

存在第一种想法的人一般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详,同时也有点胆小和自私,不想惹事,怕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心强。

第二种人重视法律规范,但较为忽视道德规范,比较注重荣誉与名分,利益心重。第三种人在生活中责任心一般不强,道德责任感也不强,做事可能总是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脚踏实地。

第四种,则可能是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暴力对待,或曾受到过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创伤,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生活态度消极,不过问也不关心周围事物(或者是没有能力去阻止而选择不理睬和忽视),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生人勿近。

第五种,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有相似的特点,即忽视道德规范,责任心也不强,但是非观念分的很清楚,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该是谁的责任就该谁担负起来,旁人没必要参合进去,这种人在生活中比较冷漠。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路人的大致性格中窥见他们见死不救的部分原因,但我们不该忽视直接促成路人这一行为的具体因素,大家都还记得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吧,之后还是有许多这样的系列事件发生,我们是冷漠吗?我们只是害怕热心太过反而惹祸上身。我们不能一味谴责路人,当大家对做好事存在风险有共同认识时,我们就会对做好事存在疑虑。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你是路人,你会不会毫无顾忌的对小悦悦进行急救?同时,当大家将目光集中在媒体想要制造的舆论方向时,我们是否考虑到父母对孩子照顾的疏忽,肇事司机对生命的不尊重与残忍?法律又为想做好事的人做好被反诬的声援的后盾没?我在此不是想为路人开脱,只是希望大家在关注一件事时,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要考虑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仅此而已。

第三篇: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

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一、一见钟情是存在的。

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要一见钟情,第一次约会见面就要选在“危险”的地方,英雄救美容易演绎爱情佳话因为在危机的状态下美女生理上高度唤起,这时候如果英雄从天而降,那么就容易被美女解释为英雄的出现是她紧张的理由。于是危险过后,温情和吸引油然而生。因此约会时,如果男生渴望得到爱情,让自己保持空腹;女生要想理性判断,约会前一点要吃饱饱的。道理你一定懂了吧~

二、爱情的本质是资源共享

爱情的本质是自愿共享。对男性来说,他在和你结婚前拥有的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钱。首次见面,他所付出的相对值既是他对你的付出程度。他的付出会遵循“报酬递减原则”。也就是付出只会越来越少,也就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般,开始决定了高度。看到首次见面掏钱就肉疼的不行不行的个人建议就是不要再发展下去了。

三、利用好首因效应

不熟悉的人初次见面时容易产生首因效应,在形成第一效应时,对方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对方弱对你的某些品种产生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其他品质。最初印象会想光环一样,是其他品质笼着着类似的色彩(光和效应)。因此第一印象多好都不过分。

四、正视排序的结果

每个人对重要的人和事都有一个按重要性的排序。恋爱就是找一个重要的人放到序列非常重要的位置。谈恋爱,其实是在谈位置,恋爱的两个人无形中是要求位置对等的。当你有事儿第一个打电话给他,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来找你,多次,可见位置对等。相反,若多次拖延、找借口,可见,你在他心中的位置没有他在你心中的位置重要及排序不够靠前,识相点的也该知道怎么做了。失恋的本质及打乱了你的排序,失恋后一般都会经历悲伤到抑郁这个过程,平均三个月自动缓解,超过三个月请进行心理咨询。

五、重视青春期恋爱

心理、行为的产生都是需要生理基础的,青春期会有恋爱的欲望是正常的。监护人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学习如何更好的爱自己爱别人,爱是需要能力的等等。这是人的一生发展的一个阶段,要尊重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当时任何不当扼杀都可能会让孩子成年后付出代价的,现在有很多剩男剩女就可能是当年的乖乖女乖乖男,老师说在学校里不能贪恋哎就不谈了,初中没有高中没有大学也没有,上了社会该谈婚论嫁的时候已经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了。

以上是通过最近上心理学课程的一点小总结小认识,欢迎补充、批评、指正。

第四篇: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之我见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学习和研究中医经典之我见姓名:包大英

单位:朗然心理工作室 0.概述

我们所说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认识方式:指导后世中医临症和发展的理论依据的专业古典文献,我们称之为经典。担纲此任的著作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这四部著作。

1.中医经典具体介绍

《黄帝内经》的《灵枢》、《素问》为中医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经络、诊治法则、养生及针灸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症和发展,迄今仍是中医必学的基础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

《神农本草经》:本书共分3卷,收载药物365种,除去重复的实际是中药347种(其中植物药239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本书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分别用四气(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有关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虽其中也有某些错误的地方,但有关经验的总结却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由于前人创造性的劳动,故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医疗实践,至东汉时已确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这些都为以后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四大经典著作之外,《三因方》中七情学说的形成,《济生方》中心理疾病与治疗,以及《古今医鉴》《傅青主女科》的心理学思想等等都对中医心理学有着借鉴指导意义。

2.研究中医心理学为什么要学习中医经典?

学习心理学为什么还要大力研究中医经典著作?心理治疗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依赖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与咨询对象文化背景的契合程度,而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咨询还基本上处于照搬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阶段。事实上,西方的心理学根植于西方的历史文化,渗透了西方人的哲学、信仰、价值观和生活经验。西方实验心理学就以物理学为模式,极力推崇实证方法,试图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的自然科学,虽然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实证材料,但他们把一切意识经验、哲学心理学、一切本土心理学和内省方法从心理学研究中排除出去,而且把一切传统的、本土的、体验的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学都视为前科学的、非科学的,这使它无力解释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体验,大大缩小了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广阔领域。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人文立场的心理学与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存在的内在冲突,认知心理学给行为心理学带来的冲击与革命,辩证心理学所进行的综合尝试都一再表明,仅仅以自然科学为样板,以还原分析的实证方法来构建一门统一的客观心理学的尝试是不成功的。在这种背景下,整理与挖掘传统中医心理学的思想与技术对于丰富世界临床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

义。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精神内守,形神兼治的理念,“阴阳五态”的人格理论,脏腑与情绪相关理论,四诊合参的心理诊断理论和顺志从欲、精神内守、情志相胜等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是丰富而博大的。遗憾的是,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受近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中医临床心理学没有得到应有规模与深度的发展。事实上,这不仅影响了对中医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整把握,造成了以单纯的自然科学路线研究中医的不少失误,而且使中医心理学科失去了宝贵发展机遇,导致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落后于世界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步伐。纵观中医学的历史发展和横向比较中西医的文化特点,继承与发扬中医心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现实意义。而中医学经典著作是出发点,是基础,必须认真研读,发掘其中的人文和科学价值。

3.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学习中医经典?

(1)整体学习中医经典,学习中医整体观念,直觉思维

学习中医古代经典,初级阶段强调背诵,但是从研究心理学的角度,中医思维更为重要。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支配地位,决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观特色。医学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先哲们运用哲学上的整体观念,使医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在根本上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直觉思维是建立在整体观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对人体、对生命的把握,靠的是整个身心的体验和悟解。整体观念、直觉思维构成了中医学不可脱离的文化背景,离开这个背景就难以理解和掌握中医学。随着后现代心理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整体观念、直觉思维将会更深刻的影响心理学,尤其是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中医的整体观念虽然有其模糊不足之处,但有着非常丰富的有机整体或曰系统整体的思想,且充满了辩证思维,具有深刻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它以跨越时代的智慧,必将在现代心理学的整合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提炼心理学有关理论,对古籍记载的病例科学分析考量,取其精华

我国中医学历史悠久,但是在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病案记载上,对精神状态的描述趋向于故事性的讲述,对病程、严重程度、内心体验、家族史等重要信息记录存在着不严谨性,很多病案甚至完全没有病案的基本信息,给后来的研究学习造成很多阻碍。而古代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没有自成体系,经常与巫医等的治疗混为一谈。所以我们需要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散落于古代中医经典中的心理病案,治疗方法,治疗思想进行比较筛选、归纳整理,在学习研究中将心理病案、心理疗法进行规范化、体系化整理,便于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3)与西方心理学经典对照比较研读

我们必须要承认西方心理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形成了自身完善的体系和流派,所以学习研究中医心理学,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汲取西方心理学的精华。

首先,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横向比较阅读,西方传统哲学是西方心理学的母体,早在中世纪就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哲学家,而东方传统哲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百家争鸣,在世界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我们要在东西方哲学史的横向比较中考量其中的异同,在思考中有所得。我们更要扩展经典阅读范围,不拘泥于中医经典著作,而要将中医心理学经典阅读范围扩展到传统哲学经典、文学经典,甚至古代宗教经典。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我们广泛的涉猎,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丰富营养。

其次,西方的专业心理治疗开展的比较早,治疗体系相对完善,方法丰富多样,介绍心理疗法的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而中医心理学在治疗上尚未形成体系,但是在中医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治疗方法,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整理归纳提炼,形成有中医特色又兼具

西方心理治疗优势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比如,西方传统催眠技术与中国的打坐冥想(类似于自我催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比较中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中西合璧,在继承、融合中前行。

4.在经典学习中建立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经典中的心理学思想和心理治疗方法丰富多彩。虽然我们的本土心理学、心理治疗方法还在起步阶段,但是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我们将更加自信,相信与本土文化真正契合的优秀心理学思想、心理治疗方法就在其中,等待我们去挖掘,造福更多的心理疾病患者。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经典学习中找到本土心理学的自信,我们终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第五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当前,各医院都把医德医风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据不少患者的反馈意见表明,患者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评价并没有“水涨船高”,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对这种现象作一些探讨。

1、性格特征 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习惯于给病人劝告与指导,不习惯让病人作为合作者参与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从众型人格、内向性性格并且情绪稳定的病人可以很好地接受。可是,如果医生碰到的是一位独立型人格、外向性性格而且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医患双方就容易对对方的行为感到不快,不易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2、移情与反移情 大多数人患病后,心境低落,情绪压抑,在医院的陌生环境中,同生疏的医生接触时,病人对这位医生的印象容易受其以往对类似人物印象的影响,如果他以前对类似人物有好评并有良好关系,那么,他对该医生便可产生移情,易于发展积极的关系。另一方面,医生也常常基于自己过去与他人的关系,将某些情感投注病人,此为反移情。

3、心理应激 对医生来说,不仅需要对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治,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某些心理和社会问题,当医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满足上述需要时,就会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感到紧张焦虑。对护士来说,长期值夜班使生活质量下降,由于工作责任大,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从病人方面看,生病本身就可以引起心理应激,特别是患急性病时。此外,病人向陌生的医务人员求助时,对那些不得不做的检查与治疗,对生疏的环境与规章制度等,都可能紧张、焦虑。如果医患双方心理应激过于强烈,或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以愤怒、恐惧等情绪形式爆发出来,从而对医患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4、医患间的动机冲突 医患的共同目标是战胜疾病,按理说不应当有冲突,但实际上医患间的冲突是十分常见的。医务人员期望病人不折不扣地执行医嘱,而病人期望医务人员用高超的技术为自己解除病痛,并能尊重自己。如果医务人员不能适当满足病人的需求,或者病人不能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去做,均会损害医患关系。

5、医务人员的情绪因素 调查发现,有32%的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而且女性高于男性,护士高于医生。护理人员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是:25~34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型、A型行为者。可见,医务人员如果对自己心境低落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就

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投射给患者,使其受到伤害。

6、医务人员的行为因素 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患之间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患者则根据医务人员的行为,评价他们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例如:尽管有的医务人员强调自己对患者的服务很到位,但是,患者对他们说话的语气和眼神感到不舒服。而有些情况下,虽然患者的疾病没有得到期望的疗效,但由于医务人员采取的治疗措施及时稳妥,患者及家属对此反而能理解。

日期:2001-6-16

结合归因理论

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拥戴。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

关键词: 医院;医患沟通;医患关系

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拥戴。良好医患关系从医患沟通开始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

1.1 加强医患沟通,是塑造医院形象的需要 医院尽管拥有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如果缺少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就会影响医院的形象。在医疗服务中良好的人文关怀要通过医务人员进行,所以加强医患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塑造医院的形象。

1.2 加强医患沟通是患者及家属的需要 我们大都熟悉这样的情景——病人坐下来就诊时,总要把坐椅朝医生的方向挪一挪,向医师靠拢,这当然不会是完全无意识的行为,人际距离也是沟通的手段。靠拢医师,就是感受疾病痛苦的病人对来自医师方面的关切和爱的期盼。医师在与病人的接触中,如何建立合理的距离关系,是医患间真诚沟通的重要方面和手段。患者到医院看病,希望与医务人员进行平等交流,获得尊重,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利——知道病情是起码的要求。如果对自己的病情不明白,就不容易理解医疗方案,也可能因此而产生矛盾。医务人员如能告之真实病情,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及家属的支持,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医生对在用药、检查、改变治疗方案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既尊重了患者,又拉近了医患关系,更能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病人就诊 2

时,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温馨和体贴,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极为关注、敏感。如果医护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引起误解,甚至诱发医患纠纷。

曾听说在某医院有一位医师总是得到病人好评,当向病人调查时,许多病人都提到“是一种感觉”、“说不出的感觉”。请病人举具体的例子时,众多的病人、众多的事例中有一项共同的内容,这位医师在与病床上的病人说话、诊治时,“他总是弯下腰来,前倾着身子,让人感到亲切、体贴”〔1〕。这里医生的身体姿势、行为方式就是沟通的媒介,能让病人感受到医者的关爱和体贴。可见,医患沟通是多方面的,随时、随处都在发生和进行的。

1.3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工作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一位顾问曾做过一项调查:当病人诉说症状时,平均19s就被医生打断了〔2〕。

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既代表了广大患者的利益,又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利益。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知名医院被病人投诉于媒体,说医师对病人不负责、十分冷漠。院方在处理此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病人在投诉中反复强调:“在整个接诊的过程中,医生都没有抬头看过我一眼,居然把处方开出来了”。院方查看病历,发现医师记录了病人的主诉要点,用药非常对症,从诊断病情到开出处方都是正确的,这说明医师是认真负责的。为什么病人要投诉呢?就是因为医师“看都不看我一眼”,难道“看一看”就这么重要吗?在医疗服务中,“看一看”确实是重要的,因为当医师注视着病人时,他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着同情、温馨和关爱,沟通就这样得以完成。

将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所有的医患接触都当作真实瞬间来把握,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真实瞬间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服务提供者抓住机遇向顾客提供服务,展示服务质量的时间。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病人主要是通过这些真实瞬间感受医疗质量的好坏。医院的窗口服务、医生诊察、床前交班、查房等都是医疗服务的真实瞬间〔3〕。

1.4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风险性高的学科。在生命过程和许多疾病中,还有很多没有被人类完全认识,有的虽已认识但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医患双方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互相信任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才能使医务工作者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学事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医患沟通中存在的医患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医患双方的矛盾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它始终贯穿于医疗工作的全过程是不能回避和掩盖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

2.1 医学科学的复杂性 医学科学领域有很多未知数,有的是尚无办法解决的,同时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有高有低,医疗机构的设备和级别也不一样,即使在医学发达国家也同样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而病人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2.2 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服务态度生硬冷漠,医疗技术水平不高,职业素质低,在医德医风中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人数虽少但影响极坏。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2.3 医疗体制和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卫生改革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体制和机制,束缚着改革的进展,也影响着医患关系,形成负面影响。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公费劳 3

保制度,实行基本医疗,用药受到限制,病人又要承担一部分经费,当病人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时,往往将不满发泄到医院或医务人员身上。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

现在许多医院都重视医患沟通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还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要求,有的甚至是量化的要求(如:规定住院医师1周内与病人沟通1次等),这些当然是有益的,但是需注意的是,沟通不仅仅是谈话。以为说了话就完成了沟通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病人对医者有殷切的期盼,有敏锐的观察。他们对医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因此,为了发挥医者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医者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沟通手段和运用技巧。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语言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以使病人抑郁焦虑,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而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正处于改革中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医方与患方关系的一些矛盾引起各方关注。我们应该分析其原因,认识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1 解决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不健全 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针对其特殊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卫生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真正起效于解决现实中的医患纠纷。目前对卫生立法的更高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建立或健全的真空期,造成了有些纠纷在处理上的无法可依、无的放矢。

1.2 医学的复杂性 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针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技术的运用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因此,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病人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少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欠佳 少数单位和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及服务态度差、职业道德水平低等问题。虽然医疗事故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是小概率事件,难以杜绝,而对当事人来讲却是百分百。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加之始料未及的悲伤,也就难免使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升级。

1.4 部分群众对医疗制度改革不适应 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医疗费用由过去的公费全包变为个人承担一部分。有些患者对自己花钱看病还不适应,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往往将不满发泄到医疗服务中。

1.5 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市场经济初建的今天,明显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在旧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不适应时代的旧体制成分,在束缚改革进程的同时,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

官方专业肿瘤会诊机构

1.6 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 某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些医疗事件时,未能考虑医疗问题的特殊性,对医疗事件的严重性存在不切实际的渲染,给群众就医留下了心理疑虑。改善医患关系的必要性

2.1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医患关系的紧张,必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应该适当加快改善医患关系的步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上的便利,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

2.2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体现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卫生事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只有积极、主动地改善医患关系,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3 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主体方面,卫生人员的责任是通过服务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购买服务,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只有两者协调,卫生事业才能发展。处理好医患双方的矛盾,对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改善医患关系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制约机制,寻找医患关系的平衡点 医德医风同医疗技术一样,其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实践表明,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是由医德医风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和完善制约机制,从而找寻医患关系的平衡点。一是 对医务人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医方与患者的对等关系,提高医务人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二是完善医德医风制约机制。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建立廉洁行医制度、社会监督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和医德奖罚制度等,通过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3.2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协调医患关系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范围,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医务人员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不能仅限于下医嘱,开处方,要根据医学的发展,尽快由单纯的医学范围扩大到社会范围,由只注意生理变化到既要注意生理变化又要注意心理变化,只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学的有关问题,以适应各种患者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时拓宽服务职能范围,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适应患者需求,密切医患关系。

3.3 规范卫生法律法规

由于医患服务的垄断性,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处于主导地位,医方与患方通常处于命令和服从的不对等地位。其中对传染病人的分类管理,更具强制性,这是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这种关系,与民事法律法规的主客体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宜以民事法律法规来规范医患关系。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疗管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把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在处理医患纠纷中的适用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助于把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处理得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

3.4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知道自己的病情是患者起码的要求,病人如果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明白,就会对医疗方案不理解,并因此产生矛盾。人和机器不同,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知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医患关系得以融洽。当然,对患者的知情权的尊重,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病人本身文化和心理素质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医生用药问题也是知情权的重要内容。如果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品,在使用前必须告诉病人,在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用药时,应遵从廉价有效的原则,而不能动辄就用贵重的药品。

3.5 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近年来,医患之间的恶性冲突时有发生,行为人的法律、道德意识淡漠固然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但病人复杂的心理变化对医患矛盾走向极端不无关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病人在寻求康复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一些难以攻克的医疗难题,如某些疾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等,病人对此常常产生难以自控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癌症患者、伤残严重的患者以及期望值过高的病人,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又无法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时,就背上巨大的心理负担。当患者把心理压力以消极的方式表现和发泄时,医患关系的紧张、激化就不可避免的了。所以,作为医方,必须在治疗疾患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以求得到患者的理解(下转封三)(上接1836页)与配合,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减少双方误会。

3.6 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到2002年6月,全国已有93%的地级以上统筹地区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覆盖人数约6000万人。但到2002年底,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还有6个没有启动;全国单独统筹的1500多个县级统筹地区中,还有200多个没有启动;已经启动的多数地区还存在覆盖面小的问题。此外,许多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还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在考虑城镇医疗保险体制完善与发展 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完善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稳定因素,才能把社会主义医患关系向和谐的方向推进。

3.7 新闻传媒的理性与成熟 新闻传媒对社会事件的“曝 光”与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社会氛围。然而,新闻传媒因出于新闻的轰动效应,对医患关系或多或少有不符实际的报道,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乃是天职。如果因为媒体的大肆渲染,不顾医学领域的特殊性,一味发掘所谓的医疗“内幕”,把简单的医疗事件作为新闻热点,无休止地披露,会使医务人员在急救病人时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影响及时而准确的抢救。

医疗事件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也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不管是医方还是患方,都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法律及道德规范,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我们坚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前进,我国的医患关系必将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下载[音乐大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声乐学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大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声乐学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日本......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5篇)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音乐是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所有的文化都拥有音乐,每一个社会都有着一种与该社会原则上相联系的音乐体系。当音乐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并作为其......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差生转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差生转化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的影响下,学生在班级中自然而然地出现层极分化,优生群脱颖而出,差生群也潜滋暗长。在一个班级里虽然差......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 ——我的爱情观 摘要:爱情是一种美好又复杂的感情。每个人对爱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各种不同的爱情观,并阐述了我所认同和持有......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容院主色调 如今随生活水平提高了,美容院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但是,很多美容院在装修布置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色调,这导致了许多顾客产生了一些心理反......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摘要: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 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巨人的花园》 小组成员:应用心理学1541 周玉滢沈正维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初中、高......

    从心理学角度谈小学生减负

    从心理学角度谈小学生减负 1.激发内部学习兴趣: (1)正确的内驱力--明白了解学习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推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而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内驱力的定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