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之我看(5篇)

时间:2019-05-14 02:4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顺德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之我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顺德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之我看》。

第一篇:顺德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之我看

顺德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之我看

经认真研读了这份《意见》,我认为顺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这是一件令我们顺德感到自豪的事情。同时也是对我们顺德的一次大考验。之所以在顺德有推行改革,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顺德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先行先试。顺德人一直坚持艰苦奋斗,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顺德在社会、经济改革大潮中一直是先锋,历史证明顺德在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方面,顺德做得相当成功。

我国现代化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构外,也要特别重视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新型社会管理制度、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顺德的社会体制改革探索具有突破性的意义。顺德的社会体制改革探索一是要参照先进地方的经验,进一步转变政府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一些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政府管理不好的和政府管不了的事务剥离出来,交给民间的各类社会组织团体去做;二是要学习香港、新加波,培育和发展大量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尤其是以社会工作为主体的服务机构。顺德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发展民间社会组织,是整个社会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经济与社会是互动的,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目的在于构建公正、平等、和谐的现代社会,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要继续倡导效率,继续大力发展经济,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这个抓手,大力构建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工作制度,构建覆盖于各类人群的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服务制度。

现在是顺德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实践再次出征的时候。即使前路荆棘满布,但是只要我们政府有决心,有魄力,有勇气。我们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群策群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

第二篇:关于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

为落实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综合改革试验,加强社会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粤发〔2011〕17号)和省委办、省府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等七个加强社会建设文件的通知(粤办发〔2011〕22号)要求,结合顺德实际,现就我区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共建共享幸福顺德”的战略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先导,以实行党领导下的协同共治为核心,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为手段,全面推进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扩大社会和公众参与,激发全社会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共建共享安居乐业、公平正义、文明有序、充满活力的幸福顺德。

(二)总体目标。到2014年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雏形;到2016年底,奠定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公共服务日益完善,民生福祉显著增加,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平正义更加彰显,走出一条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全省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建设幸福广东探索出新经验。

二、改革措施

(一)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公共治理水平。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向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转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将社会建设的职能重点放在拟定方向和规划、完善制度和政策、加强监督以及提供核心社会服务,增强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保障能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实现政府职能从“划船”向“掌舵”转变,公共服务从政府单一提供为主向多元参与转变。制订政府转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

2.完善党政运行机制。深化大部制改革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按照区委区政府负责重大决策和综合性政策制订,区属大部门主要负责专业性政策制订、完善和监督实施,法定机构、事业单位和镇(街道)负责执行的总体原则,进一步完善区镇两级的权责划分和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健全党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建立“一级政府、两级管理、三级服务、社会参与”的扁平化行政管理模式和协同共治格局。

3.推进法定机构试点和事业单位改革。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经验,按照职责法定、运作独立、决策民主、执行高效、监管到位的原则,探索在专业性、行业性强的领域开展法定机构试点工作。借鉴法定机构的理念和运作模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构建依法独立运作、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通过法定机构试点和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政府决策和执行职能相对分离,促进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

4.加强社会领域法制建设。完善社会建设领域建章立制工作。重点加强法定机构试点、社会组织管理、城市管理、市场安全监管、市民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规范建设,使依法依规管理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加强对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指导,完善社会公约、社团章程、村规民约和行业标准。健全行政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及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专业领域社会调解机构建设,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推动各类矛盾纠纷首先通过社会机制和司法途径解决。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守法用法。

5.加强社会建设的规划和统筹。完善全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规划,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适度超前、可持续的渐进式民生保障体系。实施社会建设行动计划,在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公共治安、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领域领先全省同级城市;加强弱势群体帮扶救助,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实现共同富裕。鼓励和支持各镇(街道)集约建设家庭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慈善公益机构、文娱康乐中心等社区服务平台,打造社会服务综合体。探索在专业性强的公共服务领域试行区级统一规划、投入和管理体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公共服务专业水平。

6.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体制综合改革财力保障机制,坚持新增财力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推进财政资金透明规范管理,积极稳妥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工作。试行参与式公共预算,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率先引入公众参与预算编制的机制。完善财政预算的人大审议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相对欠发达镇(街道)和村(社区)发展,缩小区域、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完善和创新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7.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团队。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模式,提升公务员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公务员能进能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完善聘任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级人才聘任制度,吸纳高级人才和专业人士加入政府管理团队。配套推进机关聘员制度改革。完善行政文化建设,加强公务员培训和廉洁自律教育,鼓励和支持公务员积极创新创造。

8、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组建效率促进机构,与部门和镇(街道)合作推进先导计划,加强社会调查,完善政府运作流程,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整合相关资源,建立全区统一的政务咨询和行政投诉服务平台。运用信息化创新社会公共服务,加快建设电子政府,完善政府网站的服务功能,建设网上审批服务大厅,方便企业和市民办事。

(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党领导下的协同共治格局。

9.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机制。坚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各项制度,支持和协助党代表履行职责,完善党内民主建设。支持人大、政协进一步依法履行职能,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参与和监督社会建设。以党代表为牵头人,以党代表工作室为阵地,建立“两代表、一委员” 倾听民意、联系社区制度。

10.推进民主科学决策。全面提高党政决策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让公共政策在社会各界的充分讨论、良性互动中得以完善优化,反映民意,吸纳民智,实现善治。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性规定,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进一步落实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认真实施政治协商规程。全面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区各部门、各镇(街道)和事业单位要组建社会代表广泛参与的决策和管理咨询机构。制订决策咨询工作规程,完善咨询机构的运作机制,促进决策咨询的制度化、常态化。重视和发挥互联网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网络问

计问政。

11.完善监督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平台建设。建立区属部门和镇(街道)工作年报及其公开制度。完善区属部门和镇(街道)绩效考评办法,逐步增加社会和公众意见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完善区属部门和镇(街道)领导问责制度。进一步落实区属部门和镇(街道)向区委区政府联席会议述职制度。增强纪检、监察、审计的独立性,对纪检监察派驻(出)机构实行全面统一管理,健全与大部制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相适应的监督制度。完善和创新社会力量参与行政监察制度。加强舆论监督,规范和保障新闻媒体监督权,办好民生热线。

(三)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12.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和监督体制,确保社会组织发展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扶持、有项目带动、有场地支撑、有舆论支持。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办法,对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工商经济类等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申请登记制。建立社会服务创新中心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积极引进新型社会组织,构建公益生态链,拓展社会服务范围和类别。拓宽社会组织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向社会筹款或接受社会捐助制度。制订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其在宣传政策、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加强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在政协设立新社会组织界别。

13.拓宽群团组织社会职能。增强群团组织提供社会援助、增加社会福利、反映服务对象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社会服务职责,推动群团组织服务向社区延伸。支持群团组织发挥枢纽作用,带动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探索工会体制改革,强化工会代表职工开展劳资谈判等职责,进一步完善独立运作机制。

14.构建互助合作的社区管理服务格局。坚持共驻共建,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居)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和企业为补充、村(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合作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社区)党组织依托行政服务站强化先进性建设和为民服务能力,发挥在基层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村(居)委会的自治职能,完善各方参与的民主提事、议事、理事和监事机制。加大社区居委会对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指导监督力度。支持符合条件及有需求的住宅小区组建业主委员会,切实维护业主合法权益。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强化辖区内单位的社区建设责任,推动公共设施和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鼓励和支持各单位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健全区、镇(街道)领导干部挂点联系村(社区)制度,下移工作重心,广泛听取民意,及早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15.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企业的社会服务合作关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立慈善基金会。设立“种子基金”,扶持社会企业 创办。开展社会公益创意大赛,支持公益创业 和公益创投。鼓励和支持市民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公职人员及在校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制度,充分发挥人的社会价值。做好宗教信教群众工作,发挥其在公益慈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好港澳台乡亲和海外侨胞工作,广泛利用海内外各种资源促进社会建设。建立社会荣誉制度,表彰在社会服务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士。

16.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大专院校学历教育、专业培训、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人才培训基地,加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完善社工的薪酬福利、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体系,推行“社工+义工”的社会服务模式。培养社区骨干人才。加强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顺德社会建设提供前沿理论支撑和实务督导。

17.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施政公信力和运作透明度。加强企业和个人诚信建设,推进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健全信息共享、社会监督、信息披露和奖惩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对信用行为的协同监管。开展“责任企业”、“诚信公民”等实践活动,营造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的良好社会环境。

18.加强公民教育。成立区公民教育委员会,创新公民教育方式,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顺德人文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开展普法教育、警示教育、社会服务实践和公民道德建设等有机结合,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勤于务实、乐于奉献、严于自律,构筑共同精神家园,共建共享幸福顺德。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水平。建立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医院和学校等公共机构预约参观制度。

三、组织实施

(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2011年底2012年初,完成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各项政策和试点方案的制订,2012年上半年启动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改革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咨询评审委员会参与决策咨询及绩效评议。区属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要成立改革工作组,根据本意见和有关分工,制订改革工作的路线图和计划,主动承担起改革责任,积极投身改革。

(三)加强宣传和培训。加强本意见和各项配套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统一思想,增强改革共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综合改革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推进改革的能力。

(四)加强检查和监督。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要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各镇(街道)推进和落实改革任务的检查和督办,定期召开会议总结、部署改革工作,确保改革顺利高效推进。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的职能,创造条件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监督改革。

第三篇:第四节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本站推荐)

第四节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本节导引】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事件回放】

石嘴山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近年来,石嘴山市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全面开展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和综治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4%。民生服务中心设置6大类55项为民服务项目,2015年为基层群众服务办事50多万人次。综治服务中心整合力量,设置6大类13项公共维权服务体系。2015年受理群众初信初访、开展维权服务和法治教育4万多人次,成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全科门诊”。【主体内容】

一、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参保人权益。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二)鼓励和支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三)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延伸阅读】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分为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纲要》阐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纲要》还提出,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该文件指出,2014年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各项改革任务有效推进,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深化医改要全面落实“十二五”医改规划,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造健康中国。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2016年2月修订)(国务院令第666号)。该条例第九条将“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修改为“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取消了筹备申请环节;该条例删除了社会团体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设立的登记要求;该条例还删除了社会团体备案事项中,对“业务主管单位依法出具的批准文件”的要求。

第四篇:关于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李晓西 范丽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100875)

节约用水早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水供求关系紧张、水资源严重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却是用水的低效率。社会各界尤其专家们想过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的一个根本性措施。我们对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提出5个机制的内容,供有关方面参考。

这五方面是:价格机制、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技术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1.水的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最重要的市场信号和资源配置手段。因此,水价的制定只有遵循价值规律,全面反映用水成本,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稀缺性,才能形成合理的供需关系,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建立节水型社会,首先就要建立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目前,我国的水价偏低,不能反映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水价不能起到调节水资源供需的杠杆作用,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供水企业亏损,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如黄河沿岸一些农村使用1000立方米黄河水浇地,所付价格居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过低的水价很难培养用水者的节水意识。而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水价来调整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是实现节约用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如德国、荷兰等国都不缺水,但从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的角度出发,都非常重视通过价格机制节水。居民用水的水价中,包含了清水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两部分,高昂的水价,使居民不得不拧紧水龙头;而工业上也设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目前德国工业用水平均重复利用3次,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用水可循环利用5~6次(何斌)。可见推进水价制度的完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水价的调整是有条件和空间的,世界银行研究认为,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1%时,对心理影响不大;而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5%以上时,则对心理影响很大,并考虑水的重复利用问题。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家庭收入的1%以下,工厂企业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工业产品成本的0.1%~0.4%(施熙灿),因此我国调整水价将是有条件的。水价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价格问题,也体现了水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统一提高用水的价格是一个方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用水计价方式做出一些创新的尝试,1 本文发表在《中国水利》,2005年第13期。

比如,采取高峰水价、超计划用水水价、阶梯水价等方式。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开始着手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价,阶梯水价对正常、合理用水的居民没有增加负担,但超额用水者却需要付出高价,这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公民节水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可以预料到,在上浮城市居民用水价格的基础上,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将更有利于居民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从而有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

2.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产权主体混乱,缺乏流转制度,造成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要做好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这项工作,关键就是要明晰水权,实施水权管理。水权就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管理(处置)的权力;水权可以分为物权和产权,产权又可以分解为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吴季松)。做到水权明晰,重点是解决好明确、保障、推动这样几个问题。

水权明晰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明确是指明确水资源的权属,如果连水资源属于谁都不清楚,将失去实践的基础,即便实施起来,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

保障就是通过有效的行政及法律手段来保证水权的有效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赋予政府职能部门以足够的执法地位,严格执法。随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普遍通过立法规定水资源为公共所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水权制度,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等,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这方面很多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澳大利亚政府重视利用水权制度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加强对水权市场的建立与培育。1992年开始对灌溉机构及其他水利机构进行了包括多项内容的市场化改革,并且通过了立法,其中的流域协议对我国跨省河流水权分配尤其具有借鉴意义(杨少林等),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资源使用和水权的分配,如果流域各省能根据河流的供水能力签订永久性的水资源分享协议,并以定量的形式明确各省的水权,那么各省都将从中受益,流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也将得到极大改善。

推动就是通过建立水权市场,推动水权制度的顺利开展,这是水权制度创新的实质。通过重新分配现有水资源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市场方式实现水权在不同地区或行业间的转让。水权明晰,将更有利于各地区特别是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我国关于水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和排污权的交易目前正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同样,我国各地近几年兴起的水务市场,也是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产物。水务市场的出现,结束了长期以来“多龙治水”的局面,突破政府或其他经济组织独家垄断经营的模式,激发企业经营者的市场竞争意识。在上下水系统中尽可能在生产方和销售方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效率达到节水目的。

3.节水的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为节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不管是农业用水,还是工业和居民用水,都应该把节水技术的创新开发摆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首先,要通过政策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通过制定政策,鼓励科研、推广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并配套必要的专项资金,以推动节水技术开发工作的开展。其次,还要推动各种节水技术的应用,加速节水技术成果转化,使各种节水技术能尽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渗透到千家万户。

目前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展的节水技术项目比较多,取得的成效也比较大。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是农业用水大户。以前农作物灌溉大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其实真正被作物吸收的,只占到了用水量的1/3左右(高娜),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状况,为了节约用水,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浇灌作物而不浇灌土壤”的观念,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政府则为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提供支持。为了发展节水灌溉,澳大利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一项是鼓励农场改造灌溉渠道,推广应用先进的微、喷、滴灌节水技术,以改变传统灌水方式。政府规定,农场需改造灌溉系统,可以向州政府申请1.2万澳元的设计补助,州政府农业部门负责推荐专家,帮助渠道设计,同时州政府向农场主补助30%的灌溉系统设备费用,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许发辉等)。目前,在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门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实体——节水灌溉公司,使采用高技术的节水灌溉方式成为可能。

工业用水中,开展节水技术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可以高达75~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高娜),可见我们在引进和推广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节水空间。生活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能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比如,生活热水使用前,管道中的冷水需提前排放,这部分水是无效水,造成了严重浪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来完善,比如开发新型的热水器,能够实现用完后自动回抽水以排空管道中的剩余水,达到节水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和推广各种节水器具和配套设备,包括各种阀门、过滤器、输水管道、龙头装置等来节水。

4.节水的激励机制

广大的用水户是节水型社会的主体。针对用水户建立起激励制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节水积极性。水资源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道德观念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每个公民每一个用水者从自我做起,共同参与。激励机制有助于通过每个用水户的参与,达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通过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改变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和道德风尚,不断提高节水能力,增强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是建设节水性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节水效益的重要环节。

为鼓励节水技术的应用,可以允许将通过节水措施、降低用水定额而节约下来的水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允许在排污总量范围内,对因积极的污水处理、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而剩余下来的排污权进行有偿转让,这对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确定需水量的前提下,可以实行水量的定额控制,对于节约用水者,实行奖励;而对于浪费严重或是用水超标的单位或个人,将给予处罚。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人人参与提高用水效率的工作中来。为了激发大家的节水积极性,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

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机制,鼓励各种用水者协会的建立,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组织桥梁,国家与社会达成共识的制度渠道。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激励机制和农民参与被认为是灌区水管理制度改革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王金霞等),可见提供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出台农业用水节余量有偿转让的政策,帮助农民有意识的节水。工业生产中建立企业节水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促进“节流减污”,缓解水资源危机状况。

5.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建立水资源的保护机制,一方面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养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习惯。我们的水资源紧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浪费严重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节水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如果能改变生产生活中的用水方式,提高节水意识,就可以将很多无效水利用起来,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宣传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搞好节水的重要基础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加大对各种情况下污水排放的管理,建立起排污收费制度,有效地控制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将水体划定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初步建立起来,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区都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另外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开征和调整,提高了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促进了污水处理的产业化进程,通过这种途径,建立起了约束机制,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鼓励在合适的范围内,使用处理后的再生水。建立生态用水制度,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力度,改善、修复水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水系、湿地、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等特殊生态区域,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水资源保护机制建立起来,就是对水资源的“开源”。

总之,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管理方法,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部长: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社会。《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23日第十

三版。

2.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利学会网站,2003.10。

3.何斌。德国、荷兰的节水政策及措施。四川水利,1998(1)。

4.施熙灿。国外及我国部分地区水价概况,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3(3)。

5.吴季松。分配初始水权 建立水权制度,中国水利报 2004-03-15。

6.杨少林,孟菁玲。澳大利亚水权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水利发展研究,2004(8)。

7.高娜。国外主要节水经验。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3)。

8.许发辉,崔勇,马常宝。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世界农业,2004(5)。

9.赵小平。加快建立以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价格理论与

实践,2004(4)。

10.王金霞,黄季,ScottRozelle。激励机制农民参与和节水效应黄河流域灌区水管理制度改

革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11)。

11.田圃德,张淑华。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水权制度创新,2002(1)。

12.王浩,王建华,陈明。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我国第一个节水

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02(12)。

13.姜悦楷。浅议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人大网,2004.12。

14.赵海林,赵敏,郑垂勇。关于完善我国水价机制的研究和思考,水利发展研究,2004(3)。

15.于濛。“人水和谐”:构建节水型社会,中国财经报,2005-03-22。

第五篇: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由“管理”到“治理”,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要求更明确。这标志着由传统的社会体制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体制转变,也就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国家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总的看来,我国现行社会体制与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大体相适应的,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绝不是对现行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弦易辙,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基本制度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其基本要求是,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需要着重推进以下七个方面创新: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正确的社会治理理念是实施有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社会治理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做到为民、亲民、爱民、利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改革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安居乐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发展社会生产,优化经济结构,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要切实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人民权利和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切实体现公众社会需求导向,更加尊重人的尊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创新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主体是实施治理行为的能动力量。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地位角色构成了治理的基本格局。在新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主导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中,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社会治理工作往往成了政府的“独角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要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主体格局,从单纯重视党委政府作用向党委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既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包括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各自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使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形成社会治理整体合力。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治理方式反映了治理行为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不仅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转变我国社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要讲究辩证法,既要管理又不能管得太死,要做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使社会活跃起来而又有序运行。关键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一要坚持系统治理,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要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治理方式从单纯行政管控向注重法治保障转变。三要坚持综合治理,实现社会治理手段从单一向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并用转变,特别要注重诚信建设,规范社会行为。四要坚持民主治理,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五要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先,动态治理,实现治理环节前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构筑全面、系统、有效的供给、服务和保障体系,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方面。一要扩大公共服务体系。既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与体制创新,也包括推进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特别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二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安全是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要抓紧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健全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要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健全网上网下管理体系,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三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一案三制”。四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既要加强传统安全体系建设,更要加快非传统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以上这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要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五)创新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当前,相关制度的缺失、滞后和不规范是许多社会矛盾产生的重要根源;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制度接续之间出现一些断裂、真空地带。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创新:一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基础制度供给和制度设计,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二要实现从传统的重视命令式、运动式、动员式的社会治理制度向法治型、互动式、规范化的社会治理制度的转变,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

(六)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机制的主要问题是:群众权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程度较低;矛盾纠纷的各种调解机制彼此互动衔接不够。为此,应注重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一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推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把社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刚性门槛,使重大决策的过程成为党委、政府倾听民意、改善民生、化解民忧的过程,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发生。二要建立通畅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建立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开展个人心理调节疏导工作。三要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四要改革信访工作机制,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七)创新社会治理能力。要全面提高各个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包括党委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能力、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社会自我调节的能力和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这样整个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为此,要围绕提高全社会的治理能力,加强和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注重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和分析处理,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加强社会治理信息技术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制定社会治理领域信息技术系统和平台的行业标准。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加大社区居民自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搭建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框架和环境氛围。

二、着力把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五个关键环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社会的深刻社会变革,需要从多方面着力,特别应当把握好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社会法治、全民德治五个关键环节。

(一)政府善治: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应当说,将之前的“政府负责”改为“政府主导”,是对建立现代化政府、实现政府善治的更加明确要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关社会治理规制、政策和标准体系,制定与实施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提供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等。目前,我国政府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在地方还大量存在,政府社会治理缺位现象还较为普遍;公共权力运行不够规范,依法监管意识和能力薄弱。为此,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要向社会放权,都可以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还要建设效能型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二)合作共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是解放和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能量。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更加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存在不少弊端,解决这些问题,一要加快实施政社分开,规范发展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二要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使之做到权责明确、依法自治。三要营造良性社会生态,发展合作关系,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广泛、平等的合作关系,构建开放型现代社会组织生态系统。四要加快社会组织立法进程,优化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特别要抓紧研究制定指导、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法律——《社会组织法》,保障合法权益,实行依法监管。同时,要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治理责任,使它们发挥在社区建设、安全生产、处理劳资关系、发展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基层自治: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治理首先需要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安全秩序的自动调节机制。要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途径、新形式,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一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二要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建设,注重发挥社区作用,规范和提升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三要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提高社会组织自治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四要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搭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参与机制,并从组织、人力、财力、设施等方面创造条件保障基层自治。

(四)社会法治:推行法治社会建设,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全面推行法治,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要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立法、执法、司法、遵法、守法普遍提升。一要加快社会领域立法进程,尤其要加大规范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立法力度,建议抓紧制定《社会稳定法》。二要深化执法、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包括深化执法、司法公开,提高执法司法透明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切实维护人民权益。三要大力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社会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做到“学法、知法、遵法、用法、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律至上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显著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

(五)全民德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靠法治,又要靠德治,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并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是全社会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灵魂作用,为此,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广泛的社会共鸣;要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正面引导,凝聚社会共识;要树立“全民德治”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公民行动的准则。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凝聚改革共识,深入开展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研究,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

下载顺德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之我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顺德推进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和加强社会建设之我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摘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分析我县社会保障体......

    4、杜镜初副书记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动员会讲话

    在全区社会体制综合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杜镜初 (2011年10月24日) 同志们: 根据大会安排,下面我就社会体制综合改革的有关政策性文件作个说明。 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构建......

    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

    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 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2012年12月29日、30日)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

    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写得真是漂亮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

    加强社会建设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定稿

    论科学发展观对解决当前民生问题的指导意义摘要:关注民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科学发......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与改革”

    对话委员、牵手院士之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发展与改革” 2013年10月24日上午1点30分在中央图书馆开展了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而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承办的......

    领导人讲话之推进社会公平

    行测成语选择六角度 2014国家公务员面试已经正式进入攻坚阶段,作为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积累一些素材,保证面试考场上言之有物,而国家或者党领导人的讲话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素......

    加快社会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社会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作者: 来源:《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013年第02期 【编者按】社会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