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英语人教下Unit 5Save our planet 导学案

时间:2019-05-14 02:5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英语人教下Unit 5Save our planet 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英语人教下Unit 5Save our planet 导学案》。

第一篇:六年级英语人教下Unit 5Save our planet 导学案

六年级英语人教下Unit 5Save our planet

Lessons 25-26导学案

一、预习案:

I、预习朗读和翻译Lesson 25的课文。

II、英汉互译下列短语:

1.砍伐很多的树2.到处扔垃圾3.节约用水4.浪费水5.野生动物

1.What colour is our planet?3.What’s on our planet?

第二篇:人教下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教案

上饶县中小学教师备课单

上饶县教育体育局监制

学校 吉阳小学备课时间2012.3.5

年级一年级班级(1)学科 语文

课题8.月亮的心愿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2012.3.6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知道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生字卡,词卡。

2.文中的两幅插图。

3.《乌鸦反哺》的故事资料。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生日时会对插着蜡烛的蛋糕许愿吗?能告诉大家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吗?(生答)师相机点评,那么小朋友的心愿我们已经听了,那么现在 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位新朋友的心愿吧。出示课题:月亮的心愿。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疑问教师梳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实现了心愿吗?)

小结过渡:那就让我们去瞧瞧吧!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呢。

【互动合作】

1.感知

(1)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2.识字

(1)小组内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翘舌音“装”,后鼻音“另”“病”。

(2)组内自主交流:这些生字中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鼓励学生

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猜字迷,联系生活等)

(3)检查字词(带拼音读,去音读,环境中读)

(4)检查读生字(开火车读,指名大声读,并口头组词)

3.书写

(1)重点指导“女”。(了解“女”字和“女”字旁在书写上的区别。“太”写

竖撇时要先竖后撇。“气”写好最后一笔,弯处要像一张弓,钩处要有力。

(2)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

1.读议

(1)默读思考:自己提的问题哪些能解决?哪些还有困难?

(2)组内交流读书收获,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2.交流月亮开始的心愿:(出示图一)

(1)边观察边读找一找:月亮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理解“自言自语”,仿照说一句话。

(3)应怎样读这句话,试着读一读。(指名读,生评价,自己评价)

(4)明天有个好天气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孩子们可以高高兴兴地郊

游,想象着当时情景说一说)

【巩固拓展】

1.2.3.4.抽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突出“太”“去”“亮”三个字并口头组词,指导书写。布置作业巩固生字词。收集一些让人感动的故事,并讲诉给其他人听。【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回答“孩子们如期去了吗?”问题。

2.抄写“女,太”等6个生字,并组词,巩固生字词。

【板书设计】

8.月亮的心愿

图一明天有个好天气(去郊游)

图二??

第三篇:英语导学案

Unit4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A3a—3c(阅读课)

【我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正确使用动词 get on(well)with, instead或instead of, offer to do sth, mind sb doing sth, explain sth.to sb., hang over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的谈论自己或他人的烦恼及给人提出合理的建议。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与别人能够谈论自己的见解。

2.学会冷静对待,用合理理性的办法去解决困难挫折。

【学习重难点】1.有用短语的使用及建议的表达; 如何解决困难和给人建议。

2.阅读短文,获得相关的信息。通过阅读练习,来提高阅读能力。

3.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词汇及表达方式

【学习策略】:1.课前预习并自学,认真完成预习任务,课上积极参与活动,进行合作与探

究。

.2.先浏览问题,再阅读课文找答案,边读课文边标注关键点。

【文化意识】:如何摆脱烦恼,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理智思考。做一些其它的事情以转移

自己的注意力。

教师导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际交往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现在的你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最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分享,不懂宽容的个性,这在人际交往中是很不利的,通过这节课你们能否及时发现和纠正这种性格方面的缺陷呢?我们拭目以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熟练掌握本课的15个单词

(预习策略:1.个人自读,记忆本课单词。2.小组互相检查单词读写情况。)

学习任务二:预习课文3a/3c,完成下题并展示。

(策略:1.自主完成。2.课前小组交流并展示。)

1.(Passage 1)英汉互译:

与某人相处(好、坏)_____________经常吵架/打架______________

交流、沟通(v)________(n)________笼罩______________

年长的______________

refuse to do sth.______________Let sb do sth ______________instead /instead of______________伤心13______________

找出同义词: get along with= ______________talk.= ______________

not allowed=______________worried=____________

2.(Passage 2)英汉互译:

主动提出做某事______________以便 __________与某人交流____________

介意某人做某事 _____________一直,总是 ____________

找出同义词:make sth.clear=_________

二、温故知新:

1.根据我生病的场景,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重点句型。

参考句型:询问困难:What’s the matter / the problem / the trouble with you?

或What’s wrong / up?

给出建议:You should/could +v.Why don’t you +v.?= Why not +v.?

Could you please +v.?

三、新课导入:

【我有很多好点子】

看视频操练对话,引入本单元的的重点句型及表达。

(学习策略:联系实际给出创新性建议)

四、学习过程:

(一)Reading(Work on 3a)

Step 1.Lead in.(通过问答一些有关家庭生活的问题来导入正题)

(1)Can you get on well with your fami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o do you ask for help when you have problems?__________________

Step 2.Fast reading.(快速阅读3a, 回答问题)

(1)……?

(2)……?

方法指导:带着问题,然后快速阅读短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快速回答这两个问题。最后,教师让部分学生回答,并校对答案。

Step 3.Careful reading.(Ss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fill in the chart)

学生们认真阅读短文,并在表格中填出男孩Sad and Thirteen面临的问题,并填写出罗波特先生所给出的建议。和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

Step 4.听和朗读。

Listen to the article and fill in the blanks.1.参考单词:【get on with,problems,fight,communication,argue,hanging over】

Sad and Thirteen has some _________.He can’t ____________ his family.His parents _____ a lot.It’s the only ______________ they have.When they _____, it’s like a big black cloud ____________ their home.He doesn’t like it.2.参考单词:【refuses,lonely,nervous】

His brother always watches TV whatever he wants until midnight.He _______ to let him watch his favorite TV show.So He always feels ______ and ________ at home.3.参考单词:【talk about,offer,could do more,for proper communication】

Robert Hunt thinks Sad and Thirteen should __________ these feelings to his family.He should _____ to help.Maybe he ______________ jobs around the house so that they have more ti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参考单词【communicate with,explain,don’t mind,favorite show】

Secondly , he could sit down and ________________ his brother.He could ________ that he __________ him watching TV all the time, however, he should let him watch his _____________.(二)Work on 3b.1.让学生们讨论罗波特先生对问题的建议,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由小组长汇总。

3.让小组长将汇总的意见向其他同学汇报。

S1: I agree with his advice.Because more communication can make family members…… S2 : I don’t agree with his advice.I think their parents……

(三)我是大法官:

学习要求及策略:

1.挑选你最熟悉的场景,为讨论做好准备。

2.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某个问题。

3.找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建议。

4.最后,审判长总结陈述,向同班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想法建议。

五、盘点收获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Homework

话题写作1:

你将代表学校参加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演讲的题目是Learning to get along with our parents.请用英语写一篇演讲稿,内容如下:

(1)现象:经常给父母发火,甚至几天不讲话。

(2)原因:父母过分关注分数,我们…….?

(3)措施:我们应该和父母沟通,我们……..?我们…….?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my speech topic is Learning to Get along with Our Parents.These days, most of us feel it hard to get along with our parent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话题写作2:

假设你是Tina,你的笔友Tom给你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信中他诉说了他的烦恼:他最好的朋友要过生日,他的朋友们准备的礼物都很贵,可是他却没有足够的钱给最好的朋友买很昂贵的礼物。请根据提示给他写一封回信,给他一些合理的建议。

提示:1.买礼物并不一定必须买贵的。

2.没有必要因为不买贵的就感到难过。

3.同学应该会理解。

4.花钱太多还得向父母要。

5.可以买花或者自制贺卡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写建议:

1.以上模板仅供参考。

2.学习过程之前的各步骤可再简化。

3.学习过程各环节均须充实。

4.八年级6-10单元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Section A 听说部分第二课时Section A 读写部分

第三课时Section B听说部分第四课时Section B读写部分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 其中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和《桃花心木》,两篇略读课文《顶碗少年》和《手指》,还有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学弈》告诫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两小儿辩日》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圣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无止境,培养了学生探求真理、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品质;《匆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给我们以珍惜时间,在有限时间里多做有意义事情的启示;《桃花心木》使我们懂得了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自觉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顶碗少年》让我们感悟到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手指》则让我们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二、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本组课文,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感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三、学习重、难点:

1、熟记本单元生字,理解生字词和重点词,能学以致用。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1.文言文两则

内容分析: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我们班有的学生基础不太好,理解方面稍微吃力一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

2、了解故事内容,明白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和同学们交流读文的感悟。

3、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及合作学习的力量,疏通文言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比、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教法学法: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奕》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弈》,理解文意,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学弈》。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疑问引入:

1.板书“ 文言文” 和课题“ 学弈”, 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意思。

2.观察课文插图,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 读清楚。

2.指读, 评价并正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读,齐读。

三.理解课文:

(一)根据注释, 疏通全文。

1.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 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小黑板):

①你都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9

(二)引读课文, 加深理解。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

1.不是智力不如别人, 为什么“ 弗若之矣” ?

2.从这两个学弈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3.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回去之后,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利用课后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疏通文意,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重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学法引导: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回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法学法: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学习过程:

一、引题、释题。

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才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办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才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师板书]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①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②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1)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2)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3)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①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

②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③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1)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2)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3)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4)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2、匆匆

内容分析: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扣住“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学情分析: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事引导学生体会学生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的语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想象课文所表达的意境,读中理解、感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地抒发自己阅读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2)体会作者流露在其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因素。学习重点、难点:

1、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感叹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教法与学法:

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朱自清,初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叹时间匆匆,体会作者的感伤情怀。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 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句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2、品析文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过程: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桃花心木

内容分析

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学生较易懂。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过程与方法: 抓住文中种树人的奇怪行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感受奇怪,探究种树人怪异的行为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蕴涵的深刻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了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自觉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弄明白种树人不按规律种树的原因。教法、学法: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桃花心木,通过句子的品读,感受种树人的奇怪。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种树人说的话的意思,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

2、总结全文,启迪、教育学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学习过程: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仅及膝盖

高大笔直

4* 顶碗少年

内容分析: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了下来,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学情分析:

学生都理解“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思,从本文的叙述中是他们更能感悟出这句话的人生哲理。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进而感悟事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

教法、学法: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

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⑶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5* 手指

内容分析: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个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学情分析:

文章语言分区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所以对于即使理解水平较差的学生也很容易读懂并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 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2、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五个手指各自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教法、学法: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口语交际•习作一

内容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的第一次。让学生讲讲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学情分析:

这个口语交际内容相对48个学生来说选材上比较容易一些,但是要表述的有条理不容易。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说一说,写一写中扎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扎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崇尚公德,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帮助妇孺的优良品质。学习重点、难点:

1、口语交际时,能把第一次的经历讲具体,说出自己的启示或感想;学会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习作主题鲜明,能够正确把握各小题习作的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法、学法:首先引导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的印象深刻的第一次,从中筛选,然后小组交流。

学习时间:3课时 学习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⑴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2.师生评议:

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⑵表述是否具体、流畅。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2.提出评议重点:

⑴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⑵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拓展一

内容分析:

内容包括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回顾拓展的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读,利用搜集的资料帮助了解语句的意思,熟读成诵,积累词语,读懂短文的意思,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2、感悟本组文章的表达特点,从中受到启发,能在习作中使当地运用。学习重点、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意,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感悟本组文章的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教法、学法: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第二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紧扣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和插写民风民俗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 单元学习目标:

本组课文学习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2课时,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4~5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1~2课时。学情分析:

1.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与“品德与社会”“艺术”学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有机整合起来,统筹设计学习过程。比如,课前搜集民俗的材料,兼顾4篇课文的不同方面;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制作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3.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课或艺术课。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6、北京的春节

内容分析: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句子的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科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法、学法:

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五、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7、藏戏

内容分析: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激发学生对祖国戏剧艺术、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教法、学法:

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内容分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不同民族建筑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激发学生对祖国民居特色建筑的热爱和赞叹。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教法、学法:

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9、和田的维吾尔

内容分析:

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提起和田,我们可能知道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产玉石的地方;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会浮现载歌载舞的情景。除了这些,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品读、感情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以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学习维吾尔族人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2.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教法、学法:

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 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

内容分析: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指导。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汇报整理好的资料,再找一找,问一问,写一写,听一听,说一说,改一改中,了解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法、学法:

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内容分析:

包括“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和同学交流从本组课文中了解到的民俗以及文法。

2.阅读并背诵古诗《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阅读《有趣的标点》,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表达,扎实语言基本功培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并正确利用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文法。2.体会标点符号的妙用。教法、学法: 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读一读对话,明确交流的内容 2.指名说说本次交流的内容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组长负责归纳、总结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的情况。

(二)日积月累:《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导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准。3.指名读,集体评议。4.全班一起读一读。

5.再读古诗,想想古诗所描绘的画面。6.指名反馈。

7你还了解了哪些人们迎接新年的习俗呢?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三)趣味语文 1.学生自由阅读

2.集体反馈:文中绝句中的标点发生了几次变化,各是什么?

3.小结:一首诗的标点不同,就发生了变化,真有趣。标点虽小,却能救人命。多么神奇啊!同学们,可要用好标点符号哦。4.练习: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希望同学们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第三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单元学习目标:

编选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学习重难点:

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

课时安排:

本组学习时间可安排12~14课时,两篇精读课文可安排4~5课时;略读课文可安排2~3课时;“口语交际”可安排1课时,“习作”可安排3课时(包括讲评),“回顾与拓展”中“交流平台”与“日积月累”合用1课时,“课外阅读”的1课时可以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交流阅读革命题材小说后的感想。学情分析: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本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本文篇幅长,但故事性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并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感情朗读,再现情境,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受到高贵品质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并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

2、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法、学法:

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

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

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11、灯光

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围绕本文的中心问题,找出相关的语句,读出画面,并引导学生适当的展开想像,走进画面,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郝副营长高贵品质的敬佩和感叹之情,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

2、启迪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学习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法、学法:

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10、灯光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

12、为人民服务

内容分析: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过程与方法:借助有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发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由此启发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重点、难点:

加深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思路清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法、学法:

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要让学生领会课文讲的道理,就应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例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他们刚刚学过的课文里的革命先烈李大钊、郝副营长等;在如何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问题上,都可以举出一些生动感人的事例,帮助学生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不仅要联系众所

周知的,还要联系自己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由此启发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人物、背景。

1、揭题

2、简介人物

张思德

3、简介背景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当时正处于艰苦的抗日战争阶段,困难很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张思德的同时,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团结起来,争取抗战的胜利。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司马迁 鸿毛 李鼎铭

2、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检查预习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纠错。

2、说说毛主席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抓住中心。

1、自读课文,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学习第一节

3、自读第二节,思考:

(1)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2)仔细读读,这几句话中哪句最重要,为什么?

(3)指导理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必有的人比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4)归纳段意,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

(5)归纳学法,找中心句,归纳段意

4、想想,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英雄人物。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死,对待困难,对待同志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回忆第二节的学法

二、学习第三节

1、运用第二节的学法自学第三节

2、交流

段意: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因为„„所以„„”“不管„„都„„”“只要„„就„„”“„„就„„”

找到带有这些关联词语的句子,想想,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每句说的是什么?齐读这4个句子。

4、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理解: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社会背景: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端缺乏的困难。陕北开门人士李鼎铭先生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党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部队,机关变得更加更加精干,更有力量。

5、各自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学习第五节

1、指名读

2、齐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写了几层意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反复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

3、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一共讲了几层意思?

二、联系实际,谈体会

1、联系张思德同志的生平,说说他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2、谈谈怎样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打下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3、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作为小学生怎样力所能及地为人民服务?

5、说说你周围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6、说说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例子。

三、反复谈第三、四节,直至成诵。

1、回忆第三节,按“说理——举例——说理”把它分为三层;

2、回忆第四节有哪三层,每层各讲了些什么。

3、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

四、作业

1、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我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你说的对,我们()改正。

(3)()他是做过一些有意的工作,我们()要给他们送葬开追悼会。

2、修改病句。

(1)他出席了学校举行的秋季运动会短跑竞赛。

(2)六年级的同学都尊重小学生守则。

(3)这本书我整整用了半天的时间才看完。板书设计

完全

彻底

死的意义——生死观

为人民服务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团结、战斗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13、一夜的工作

内容分析:

《一夜的工作》节选自作家何其芳的《回忆周恩来同志》。作者在文章中先简要交代了自己得以目睹总理工作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他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语句,读中理解、感悟,领会文本主人公的高贵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敬仰和敬爱之情。

2、教育学生养成生活俭朴的习惯,培养学生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的工作辛苦、生活简朴。

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教法、学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师有感情地诵读《有的人》第一节

2、导入新课:这两句诗有些深奥,不过,学了《一夜的工作》(板题),同学们一定会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3、介绍作者何其芳,介绍周总理的身份及有关课文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学习字词。

2、分段,概括段意。

3、再读课文,画出点明中心的句子

二、重点深究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现周总理劳苦和简朴的重点语句。

相机出示有关的语句。

2、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这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理解“陈设”、“极其”、“如此而已”,体会“一个”、“不大”,“两张”、“小”、“一盏”。强调了陈设极其简单。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极其简单的摆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

3、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工作的繁重与食物的简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仅表现了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也进一步突出了总理的劳苦,读起来令人感到周总理形象高大,品德感人)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两部分,体会总理的高尚品质。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作者是怎样记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你有什么感受。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机出示

1、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一叠”,数量词,一堆的意思。“一尺来高”,表明文件之多。短短的一个夜晚,要批阅一尺来高的文件,说明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紧张,工作量很大。

2、“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是写周总理审稿的情形。“浏览”是大略的看。周总理不是”浏览”,而是一句一句的审阅。说明周总理对每句话都认真思考,充分反映了周总理审阅文件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联系前面可以想象的那“一尺来高的文件”,也是这样审阅完的。说明总理一夜工作多么辛劳!一夜的时间批阅完了“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也说明总理工作效率很高

3、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公鸡喔喔的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喝了一会茶”,表明休息时间非常短。“公鸡喔喔的叫明了”,表示天亮了。再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周总理让作者去睡觉,自己一直在批阅文件,叫醒作者后又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审阅完”这最后一篇稿子,现在刚喝了一会茶,天就亮了。说明周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工作时间多么长啊!工作到天亮才休息,下午又要“参加活动”,可见周总理是日以继夜的工作,工作劳苦。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并体会周总理的品质。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谈谈读后的感想。

2、“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是由“一夜的工作”而联想到的。总理这一夜的工作

是他一生工作的缩影。

四、总结全文

1、默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

2、教师总结:

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写出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意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事来写,对于《一夜的工作》来讲,能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这是作者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令他刻骨铭心,不能忘怀。在写事的时候,要带着感情写,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边叙事边抒情,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真切感人

五、练习

选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词:简便、简单、简朴、简陋、简练

课文(简单)

设备(简陋)

生活(简朴)

穿戴(简朴)

方法(简单)

摆设(简单)

房屋(简陋)

操作(简单)

语句(简练)

陈设(简陋)

内容(简练)

问题(简单)

六、板书设计:

工作量大

审阅认真

工作劳苦

一夜的工作 工作时间长

陈设简单

夜餐简单

生活简朴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内容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理想”,旨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说一说、写一写中扎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学习重点、难点:

1、口语交际时,能够列好提纲,有序表达,表达清楚、明白。

2、把握习作要求,把内容写得丰富、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法、学法:

40(1)回忆本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2)交流自己知道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名人”小时候的理想,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想。(3)结合具体例子明确什么是“理想”: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又对别人有益的。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2.激发交流愿望

A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

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 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 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内容分析: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集体的交流,拓展认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感情朗读,再现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和感叹之情,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教法、学法:

体验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第四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单元学习目标:

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学情分析:

本组教材的编排方式与众不同,特别是梗概加精彩片段应该如何教学,估计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本组教材,应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途径,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把读、思、议结合起来,想象出画面,议出感悟,读出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法、学法:

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本文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读、思、议结合起来,不要人为地割裂。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可以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44 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一、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二、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

地点―――街上。

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

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

继续描述。

结合学生描述指点:

“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4.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

5.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

朗读全段。

小结: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能回家。

第二课时

一、描述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

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

二、自学课文。

1.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

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指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总是充满了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我们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应该学会区分哪是写实,哪是幻想,现在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来学,先学第一次擦火柴,哪是写实的,哪是幻想的,自学分层次。

2.讲读第一层。

指名读第一层。

(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渲染:“她多么需要温暖啊”,于是她想,“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非常肯定的,可见她冷的程度,因此这句中的“小小的”“有好处的”要强调。下面接着她想,“她敢从成把的......吗?”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敢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卖钱的,小女孩是以卖火柴为生的。)

(2)指导朗读:

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她太冷了也顾不得了)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

下面,火柴燃起来了。

要读得欢快些。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简直”要强调。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

(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

(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

女生轮读.(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她自言自语地说:“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炉啊!”)

(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因为这一道火焰,使她仿佛看见一闪亮的火炉,而且自己正坐火炉旁边。)“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

(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仍然、仍旧、依旧、依然、还是)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

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怎样补充说明,“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

(8)朗读全节。

第一层女生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女生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

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4.讲读。第二层:

(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

(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饿得厉害,马上就可以吃)

(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

(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

4.讲读。第三层:

(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

释:圣诞树,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过春节,西文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三十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即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感到快活极了。而像小女孩这样穷的人家是不会有这漂亮的圣诞树的,所以她只能是在想象里看到。还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是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着。

(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

(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5)描述:烛光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的是“有一个什么人快死了?——是病死、冻死、或是饿死,充满了忧伤。”

(6)“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

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②而这唯一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更孤苦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没有伶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

(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

]说。

指名读。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

小结: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划着了火柴,在亮光中小女孩幻想着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

第三课时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指名读。

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

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

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齐读。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

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提示小黑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

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

七、练习:简要复述。

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本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读的作用,引导学生抓重点读,在品读、探究关键段落以及语句中,了解凡卡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2、激发学生阅读国外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教法、学法:

(1)通过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2)教学中要突出凡卡写信的内容。

(3)结合文中回忆的内容与信相关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深入体会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15、凡卡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范文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城的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对联的常识。

3、引导学生理解对联的格式,自己练习习作对联。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的了解;

2、说明问的顺序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经实地考察已证实,横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各个时期的长城长度达五万多公里以上。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师生交流,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纠正易错读音。

2、生自读,师领读。

3、以小组为单位,生再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4、课文分析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附:名胜古迹对联)

福建厦门郑成功祠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出境,自壁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福建晋江县草庵 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 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

晋江五里桥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六、作业:背诵课文。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索桥的故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学习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课前预习资料,趣味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小组自学,初读课文,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设置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教师精讲释疑: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四、交流感受、自我提升: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五、课文拓展。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同桌交流,感悟自己的理解。

2、摘抄自己喜欢的字词和段落,并互相交流。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索桥的故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了解课文的内容,体验历史的遗迹。

3、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感受祖国的历史悠久。学习重难点: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2、深切感受人类的创造精神。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交流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三、课堂巩固,拓展提升: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四、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五、教师精讲释疑。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我站在铁索桥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遗迹》《我站在索桥上》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点生字词语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小组合作,交流诗歌。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

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三、展示交流,自我提升。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2、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

四、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1、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

2、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我站在铁索桥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遗迹》《我站在索桥上》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点生字词语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交流预习结果。

1、“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二、教师精讲释疑,深入学习诗歌。

1、小组合作品味第2节诗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

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2、自己领略第三节诗歌的意境。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3、以读促讲,理解诗歌。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白鹤梁的沉浮》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白鹤梁的沉浮》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

2、小组合作,自学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3、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重难点:

1、学习并识记本文的生字新词,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合作交流,教师指导自学: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2、提出问题: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4)、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四、交流展示,精讲释疑。

1、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随即点拨。

2、学生学会互相质疑,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五、积累知识,拓展升华: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 → 探寻、发现 → 保护、繁殖

《秦始皇兵马俑》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遗迹》《秦始皇兵马俑》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绳子,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2、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2、继续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提出要求及问题: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新词;

3、思考问题: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4、课文一开头就介绍了什么?

5、这一段有外到内分别写了什么?(镏金大字、大厅)为什么说大厅极为壮观。

6、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结果:

1、(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2、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

兵马俑博物馆是陈列1974年从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坑中发掘的兵马俑的地方。

3、让学生试着概括段意后,再对照课后的段意,让学生明白课后的段意概括的即简洁又确切。

四、课堂练习。

1、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的军阵的。(用“总分总”的段式,指导学生进行复述。)

2、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

3、结合讲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段意。(兵马俑军阵威武雄壮)

五、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后的讲评。

2、做作业本上第4题。

①指名读。

②比较句子,写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3、指导造句

①“也许”是什么意思?

②造句举例: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想法也许是对的。

③试着造句,讲评。

④“似乎”是什么意思?

⑤造句举例:前段时间,爷爷病了。经过医生的诊治。爷爷的病似乎好起来了。

⑥试着照句,讲评。

《秦始皇兵马俑》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遗迹》《秦始皇兵马俑》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绳子,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准确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 学习重点难点:

1、按由外到内的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厅的壮观。

2、继续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

一、复习生字和新词。

1、请同学互相检查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课后巩固情况。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完成填空,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神态的?

①这些兵马俑神态。有的兵俑,,这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有的兵俑,,这是刚入伍的。

②一匹匹战马,,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2、引读理解。

这一段作者先总写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分别写老战士的外貌是(留着胡子),神态是(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写新战士的外貌(束着头发),神态是(一脸稚气);战马的外貌是(膘肥体壮),神态是(竖耳瞪眼)。

①句中“也许”可换成什么词?(或许可能)在句子中表示推测和估计的意思。

②句中“似乎”可换成什么词?(好像)在句子中表示推测,不肯定的意思。

3、齐读第4自然段。

4、概括第4自然段的段意。

5、小结:作者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词语描写了兵马俑的外貌、神态,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回到远古时代,目睹士兵和战马的风姿,同时由衷地赞叹起塑造兵马俑的古代艺术家那高超的技艺。

6、用归并法概括第2段段意。

三、学生自学第3部分。

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沉睡”是什么意思?“沉睡了两千多年”是指什么?

②“重大发现”已经说明了这个发现的意义之大,前面再加上“最为”两字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指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评。

2、同桌互说课文主要内容。

3、做作业本上的第5题。

4、讲评作业,揭示归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军 阵(威武雄壮)老战士 神 态 虎视眈眈 小战士 稚气

战 马(栩栩如生 膘肥体壮)

《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活动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方式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

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2.商讨调查计划。3.调查,整理资料。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教学反思:

《可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方志敏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方志敏的照片:这就是革命烈士方志敏

板书:方志敏

2、方志敏是谁?你们知道吗?(方志敏生平简介)

听了方志敏的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今天,我们学习方志敏的被捕时的故事,就是由方志敏作品《可爱的中国》出示课 题:“可爱的中国”学生读课题(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紧扣课题,寻找句子

“课题中,有可爱这个词语,首先,让我们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中国可爱的句子。”(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书上的有关句子。)

交流:(学生应该找到这3段话不按照顺序)

句子1:朋友!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的可爱呢?学生交流读)

句子2: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谁能读好它?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可爱的呢?教师小结读)

句子3: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起读好这段话。)

三、自读感悟,圈画句子

“刚才,大家用心读了课文,找了描写中国可爱的句子。这些文字,都是70年前方志敏在监狱中写的。那么,7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有关句子)

四、介绍图片,了解背景

遵循“文字——画面——文字”原则,老师向大家介绍70年前中国的情况。

(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句子,再播放录象,老师介绍图片,再让学生交流)

五、精读感悟,组织交流

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70年前中国的情况,也就是书中写到的中国(板书:目前)的情况。

(不按照顺序)

段落1:第2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

(4个“难道?”变颜色,你从4个难道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母亲似乎在骂什么?读学生交流)

(你还从哪里看出当时的情况?具体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

段落2:第3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

(1、让我们来看这一句。齐读。交流(抓“刻不容缓”)听聂耳在国歌中写到的播放国歌部分

2、听到雄壮激昂的国歌,你会怎样去读好下面的话呢?

3、如果你是当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做?学生交流抓住两个“惟一”)

段落3:第4小节开头: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只要读读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完成板书:(屈辱„„)(白色)

六、感悟将来,激情朗读

70年前的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尽管方志敏在监狱中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对中国的(板书:将来)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你们找到了那一大段话了吗?能用齐声朗读读给老师听吗?(学生齐读)

1、谁来谈谈读了以后的初步感受?

2、欢歌、笑脸、富裕、康健、智慧、友爱、生之快乐、明媚的花园”变颜色,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学生交流)

3、“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凄凉的荒地”变颜色,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4、8个“代替了”变颜色,当一切美好的事物代替了丑陋的事物,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学生交流)

5、(引读)“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而生育我们的母亲——读)

相机完成板书:(欢歌„„)(红色)

七、感悟自信,照应开头

方志敏说这段话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出示最后一节,从“自信”这个词语你看出什么?(学生交流)是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方志敏对祖**亲爱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读读第一小节。老师小结。(板书:深沉、执着)再读课题。

八、激情总结,写话训练。

1、播放阅兵式和儿童成长录象

2、请学生介绍近几年中国的成就

3、写话训练

4、学生交流

5、老师归纳

九、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1、把完整的《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去读一读。

2、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

3、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

4、为方志敏画一幅画像。板书设计:

目前

屈辱„„

可爱的中国

深沉

执着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 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 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2 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 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认生字)

2、解决字词、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3、作家简介: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三、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 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4、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5、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6、总结

教学反思:

《吾腰千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三、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教学反思:

《爷爷的毡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教学反思: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重语言积累,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4、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地7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练笔

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板书设计

两个故事

小草顽强生命力

号召大众起来反抗 教学反思: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教学反思: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所赞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朗费罗,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释题:“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扬”的意思。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情基调。(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和感染。)

3、示范朗读诗歌。

4、生自读诗歌。

5、理解内容: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情感。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

(2)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将”,要战斗,要勇往直前。

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

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

第四节: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志。

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动号召”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

全诗以第一人称发号召,议论、抒情,读起来亲切,给人以鼓舞。

(3)理解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历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

6、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重点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

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

B、伟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己一生变得高尚。

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别人搁浅,绝望。

7.学习本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8.小结

9.作业: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生命奏鸣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学习重难点:

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板题,交流预习情况。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

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

(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五、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教学反思: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欲:想得到的 亦:也子 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译作“同时得到”。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七,处理课后习题。八,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熊掌 ——舍鱼

﹜ 舍生取义 生

——舍生

教学反思:

下载六年级英语人教下Unit 5Save our planet 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英语人教下Unit 5Save our planet 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2英语导学案

    蓝旗营中学九年级英语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号 课型 预习+展示 上课时间编号23课时 2编制课题:Unit5It mustbelongtoCarla 第2课时(3a-4) 预习目标:1.掌握,背诵p36单词,理解3a2.继续学......

    英语导学案1

    导学设计流程: 编号:009 个性化导学设计: (包括导学更新、问题更教学目标: 课题 主备人:时间: 教师寄语:第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目标导航:( 分钟) 一、自主学习·质疑交流:(分钟) 课前准备:......

    英语导学案最新格式要求

    初三英语Unit 10 It’s a nice day, isn’t it?(Section B 3a-4) 导学案 主备:审核:授课人:课型:日期:一、学习目标 1. 掌握重点短语和句子的用法。 2. 掌握文章大意,并能应用所学的......

    穷人导学案修改版(六年级)[五篇范文]

    《中华少年》导学案 编写:乐天小学 徐伟 审核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 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

    六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范文)

    导学案 科目: 美术年级: 六 年 级 教者: 二零一二年月日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进度计划 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

    高一英语作文(导学案)

    万州纯阳中学高一英语期末复习提纲2016年6月20日 高一英语期末书面表达复习Class: ________ Name: ________ Group: __________ 一、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有条理性和流畅性?......

    仁爱英语九年级导学案

    通山振新九年级英语导学案计划使用日期:7月11日主备:叶芬 审核人:使用人: 课型:新授课 Unit 1 The Changing World Topic1 My hometow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S......

    五年级英语下册导学案

    恒威学校制作,不得翻印(含金量20%)五年级英语导学案总第 41期制作人:徐东东审核人:签批人:五年级英语导学案 【教学目标】 能够听、说、读、写句型:When do you eat dinner? / I 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