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时间:2019-05-12 06:3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一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基础知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① 含义内容

② 实践的主体

③ 实践的对象

④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

2、特点 ①②③

3、实践活动的分类 ①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③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3、4、【难点解析】

一、人以外的动植物是否存在实践活动,为什么?

二、实践是否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为什么?

【自主探究】

一、思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那么认识对实践有什么作用?

二、联想:你能否举出反映实践和认识关系的名言警句或者寓言故事?

【一课一练】

1.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自觉选择性

2.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这突出表明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B.能动性C.历史性D.社会性

3.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4.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 ③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日新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强调“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下列诗句中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蕴含的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D.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战国·荀子《修身》)6.先天性眼组织缺损是严重的儿童致盲性眼病,有遗传倾向。

这种病由胚胎期6~7周时胚裂闭合不全导致,目前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国医学界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及调查,首次发现了导致先天性眼组织缺损的新基因ABCB6,这为今后进行基因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医学发现说明()①善于发现人类未知领域之谜有助于改变人类的遗传规律②不断的实践探索是人类实现从“未知”到“有知”的源泉③发现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规律是利用和创造规律的基本前提④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攻克医学难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有感而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脱离实践的人难以获得认识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8.最近,湖南台一档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引起了一阵热潮。五位明星爸爸纷纷表示通过这个活动,学会了怎么带孩子,怎么做家务,也深刻明白了孩子妈妈的辛苦。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哲理与材料相同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雷雨天气里,可以用手机吗?实验证明,如果是在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有电磁屏蔽,打电话、玩微信都没问题,其危险性基本可以忽略,但是有电线连接的那些电器设备的危险性比手机要大。这说明了()①实践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②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规律

③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现实条件的制约去认识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④B.②④C.①②D.②③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摆脱了贫穷落后,但也带来了许多资源、环境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七大将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印证着对科学发展之路探索的正确性。

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ACBCCCDCA 主观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等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3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发展对生态文明的认识。(3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验证了生态文明的正确性。(3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等严峻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分)

第二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兰州一中 车环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劝子的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对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通过对实践含义的分析,引出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试验。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事件含义的理解。

教师组织活动:以国家体育馆的建设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此实践活动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学生回答问题:略。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2.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组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个发明构想,并围绕该构想依次讨论四个问题:①你们这个构想、灵感来自哪里?②你们在实验中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③如何判断你们的构想是否正确?④如果正确,你们希望成果最终会运用到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总结:认识的产生离不开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认识的起源上来讲的,但并非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通过大家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唯一的检验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学有所用 综合提高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草本》,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于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草本》,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草本》“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李时针”。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草本》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篇:《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宁晋中学 李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命题的是非判定,思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再判断,深化对实践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知行关系的讨论来升华对实践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三、教学策略

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同时本课的标题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引入“实践”,来学习“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回归实践概念本身,让学生在已有哲学基础上来理解实践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每组有两张任务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第一个任务就是我们仿照江苏卫视综艺节目《非常了得》,即选手给出信息,由嘉宾来判断是真是假。

我们的六组同学就是今天的嘉宾,请打开手中的任务卡1,要求是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一起来判断下面五个命题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同时还要告诉大家你的判断是怎么得到的。

教师展示五个命题:

1.苹果的肩部(花梗凹陷部)最甜

2.在月球上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到月球表面 3.酱油吃多了皮肤会变黑

4.北京地铁价格上调之后,坐地铁的人会减少 5.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副板书:判断从哪儿获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

教师讲解:苹果到底哪里最甜,羽毛与铁球是否同时落地,酱油吃多了会不会变黑,地铁价格会不会影响人们乘坐,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对于这些认识的判断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1.苹果的顶部是不是最甜。同学们的回答是可以通过吃一口尝一尝来做出判断。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大家与伟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吃苹果这件事就属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我们亲口吃一吃判断哪个部分最甜,那我们吃一个就能得出结论吗?吃几个?怎么吃? 学生回答:吃几个肯定不行,最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家们利用糖度计这一认识工具来进行测试实践,我们对苹果哪个部位最甜的认识就更清晰,更全面了,原来是苹果的顶部最甜。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设问:2.关于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地的认识,我们不是亲身实践,而是从别人那里来判断真假。所以,实践还是认识的来源吗?

学生回答:还是别人的实践来获得认识。

教师总结:从亲自尝一尝苹果获得直接经验,到他人的实验获得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教师设问:3.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非常有趣的话题,同学们都认为不可能,所以判断就是错的吗?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就是错误的吗?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学生回答:不应该由权威或者多数人来判断真假,还是要看看科学实验结果。

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教师总结: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

(主板书: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师过渡:所以在追求正确认识的过程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教师设问:4.关于地铁票价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借助我们经济生活书中的需求法则来判断正误,那是否与刚才提到的“不唯书”相违背?

学生回答:不违背,书本也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师总结:书本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来自于实践的间接经验,不唯书,不是不信书,而是要站在前人实践的肩膀上,更高效、更科学的实践。

教师过渡:5.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同学们给出的判断是犹豫不确定的。到底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我们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来判断一下。

教师展示资料: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足了人们对糖的追求而颇受欢迎。随着糖精的应用逐渐广泛,人们对其是否安全的担心也逐渐增加;

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生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

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中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证明糖精对人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并概述糖精的应用历史。

教师设问:在1878年、1968年、1998年,通过实验得出关于糖精的结论为什么都不一样?

学生回答: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有限,所以对糖精的结论不同。

教师过渡:让我们从哲学角度对甜味剂的使用是否危害健康认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在煤焦油衍生物实验、科学研究、化学分析法等各种实践活动的驱使下,关于糖精健康与否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所以人们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并用获得的认识来指导实践。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教师小结:通过对于五个命题的判定,我们知道认识与实践即知与行的关系──认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认识的发展要靠实践推动;认识的真伪要依靠实践来检验;认识的归

宿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过渡:那为什么实践会成为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 到底什么是实践呢?我们现在深入的分析一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关于实践概念的阐述。(主板书: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张任务卡,任务卡中有六个条目,大家根据已知实践的含义来按图索骥,判断六个条目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教师展示资料: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天气预报说2014年10月28日多云转晴,最高温度14度,最低温度4度 5.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实施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的飞行实验 6.高二(6)班同学在化学课上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

学生讨论并回答:1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符合“人”是实践的主体,4和6属于人的认识活动。2、3、5符合教材对实践的定义。

教师归纳: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区别于动物,客观物质性──主体、手段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并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实践还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主板书:实践的特点──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教师小结: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目的、归宿、动力和检验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能够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所以在实践中能够获得认识,能够检验认识,能够推动认识发展,认识能指导实践。

教师提升: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关于知与行,有人说知难行易,有人说知易行难,请同学们分析这两句话的合理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获得认识的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用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中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立场,三观的制约,行动起来没那么容易,所以这两句话都有合理性。

对于知行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知还是行,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知行合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来获得最深刻、最生动的知识,用正确的认识来为实践服务,更好的生活和学习。那追求真理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去探求,下节课再揭晓。

第四篇:必修4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3.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服务于实践。

二、学习重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自主学习:

(一)【知识体系构建】

(二)【基础知识整理】

1、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 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有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但认识的来源只能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查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 和。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原理归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课堂合作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

探究一:

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探究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探究三: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这句话对,为什么?

探究四: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五、检测与反馈:

(一)单选题:

1.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故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④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⑤ 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农民种地 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 ③工人做工 ④教师讲课 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 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 3.“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5.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为此,抗虫棉的研究被列入高科技计划。科技工作者经过艰苦攻关,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不喷农药降服棉铃虫成为现实。今年该抗虫棉要推广1000万亩,将为广大棉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说明()

①人的愿望决定了认识的产生 ②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6.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①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②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③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二)简答题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 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道理来分析说明具体事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来感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学习重难点:

1.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三、自主学习:

(一)【知识体系构建】

(二)【基础知识整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真理只有_____个,真理面前____________。(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和,如果超出了这个 和,真理就会变成。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_________来说的,都是主观与______、理论与_______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_________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_____________的。认识受到各种_______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________到________,再从_______到___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____________。作为认识主体的_______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_____________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___________的。追求真理是一个____________的过程。(3)认识发展的总趋势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_______________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

3、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真理,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_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4、【原理归纳】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并且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2)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课堂合作探究:(总体要求:把握设问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学运用原理,规范作答)

探究一:“真理是有用的”与“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探究二:课本P(47)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五、检测与反馈:

(一)判断题:

1.真理只有一个,因此,真理一旦形成,就会亘古不变。()2.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追求真理。()3.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单选题:

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

A.客观性 B.主观性 C.无限性 D.反复性 2.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确的是()A.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B.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D.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3.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说明()A.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 B.真理是客观的 C.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D.真理是有用的

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提出的定理,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星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这个事例说明()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分不清楚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 5.认识具有反复性,是因为()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人们不可能认识事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A.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B.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C.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真理 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三)非选择题

在17、18世纪,对光的本质的认识,牛顿等人倡导“微粒说”,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到了19世纪初,光的“波动说”又否定了光的“微粒说”;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又根据新的科学研究材料提出光的“量子说”,认为光具有波粒二重性,既否定了光的微粒说和光的波动说各自的片面性,又吸取了这两种学说中的合理的因素,因而使爱因斯坦的学说更加接近于真理。

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说明了我们应当怎样发展真理?

第五篇:认识自己导学案

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定——学——探——评”四环模式导学案

第三课第一节《认识自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

2、了解认识自己的意义。

3、了解认识自己的内容(方面)。

4、掌握认识自己的途径。【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认识自己的意义。难点:认识自己的途径(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6-P27,完成练习册P13“项目一”; 要求:书写工整;时间:2分钟。

《认识自己》探究案

【学习流程】

一、自学检测:完成练习册P13“项目一、二”。

二、课堂合作、探究

目标一(任务一):知道认识自己很重要

1、学习任务:观察图片,理解尼采的语言,归纳道理。

2、个人思考——自主作答。

3、汇报展示——为什么聪明的人便什么都不会失去。

目标二(任务二):认识自己的意义

4、学习任务:讨论:通过小鸟的成长总结认识自我的意义?

5、合作探究——组长组织成员,结合课本,整理本组观点。

6、汇报展示——全班汇报

学法指导(方法之津):参考课本27页。

目标三(任务三):认识自己的内容(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

7、学习任务:思考:什么是认识自己?

8、独立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归纳总结。

9、汇报展示——全班汇报

学法指导(方法之津):参考课本28页。

目标四(任务四):认识自己的途径

10、学习任务:你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少?

11、你对他(她)的自我评价有哪些补充。

12、结合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归纳认识自我的途径。学法指导(方法之津):参考课本29页。

课堂延伸:网友:你好,我这个人很看重别人对我的看法,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它?(怎样对待他人评价?)独立作答。

三、学习反馈(评价反馈)

1、学习任务反馈(当堂检测或应用提升)

2、对整节课的表现反馈(优秀个人,优秀小组)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P15:一单选题、二、非选择题6)修改意见:

1、讨论要达到的目标要明确。

2、加强学法指导。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定——学——探——评”四环模式导学案

第三课第一节《认识自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

2、了解认识自己的意义。

3、了解认识自己的内容(方面)。

4、掌握认识自己的途径。【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认识自己的意义。难点:认识自己的途径(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6-P27,完成练习册P13“项目一”; 要求:书写工整;时间:2分钟。

《认识自己》探究案

【学习流程】

一、自学检测:完成练习册P13“项目一、二”。

二、课堂合作、探究

目标一(任务一):知道认识自己很重要

1、学习任务:观察图片,理解尼采的语言,归纳道理。

2、个人思考——自主作答。

3、汇报展示——为什么聪明的人便什么都不会失去。

学法指导(方法之津):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对应现实生活中此类人,总结图片所表达的道理。

目标二(任务二):认识自己的意义

4、学习任务:讨论:通过小鸟的成长总结认识自我的意义?

要求:1)、先看视频后讨论;2)、既要结合课本,又要有自我观点。3)、定好发言人,时间:3分钟

5、合作探究——组长组织成员,结合课本,整理本组观点。

6、汇报展示——全班汇报

学法指导(方法之津):参考课本27页。

目标三(任务三):认识自己的内容(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

7、学习任务:思考:什么是认识自己?

8、独立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归纳总结。

9、汇报展示——全班汇报

学法指导(方法之津):参考课本28页。

目标四(任务四):认识自己的途径

10、学习任务:你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少?

11、你对他(她)的自我评价有哪些补充。

12、结合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归纳认识自我的途径。学法指导(方法之津):参考课本29页。

课堂延伸:网友:你好,我这个人很看重别人对我的看法,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它?(怎样对待他人评价?)独立作答。

三、学习反馈(评价反馈)

1、学习任务反馈(当堂检测或应用提升)

2、对整节课的表现反馈(优秀个人,优秀小组)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P15:一单选题、二、非选择题6)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定——学——探——评”四环模式导学案

第三课第二节《做更好的自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如何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2、懂得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3、掌握做更好的自己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难点:培养乐观自信的态度,积极接纳与欣赏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做更好的自己》探究案

【学习流程】

一、自学检测:完成练习册P16“项目一、二”。

二、课堂合作、探究

目标一(任务一):知道如何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1、学习任务:观看《丑小鸭》的短片明白接纳自己的道理。

2、个人思考——自主作答。

3、汇报展示——

1、如果你跟丑小鸭遭遇同样的境遇:被同伴甚至兄弟姐妹的唾弃,父母嫌弃,所有周围的人不喜欢,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2、丑小鸭不自暴自弃,最后凤凰涅槃变成白天鹅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怎样欣赏自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周围的鹅都开始自惭形秽,是不是可以终于扬眉吐气或一雪前耻了?从此高高在上,骄傲自大?)

学法指导(方法之津):结合自身和课本P33,归纳接纳自己的理由。

目标二(任务二):做更好的自己的方法

4、学习任务:讨论:鹰的脱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要求:1)、先看视频后讨论;2)、既要结合课本,又要有自我观点。3)、定好发言人,时间:3分钟

5、合作探究——组长组织成员,结合课本,整理本组观点。

6、汇报展示——全班汇报

学法指导(方法之津):参考课本34-37页。修改意见:

1、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2、环节要完整,及时反馈。课堂反馈、小组反馈、个人反馈。

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定——学——探——评”四环模式导学案

第三课第二节《做更好的自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如何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2、懂得怎样。

3、掌握做更好的自己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难点:培养乐观自信的态度,积极接纳与欣赏自己,做更好的自己。【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2-P36,完成练习册P16“项目一、二”; 要求:书写工整;时间:42分钟。

《做更好的自己》探究案

【学习流程】

一、自学检测:完成练习册P16“项目一、二”。

二、课堂合作、探究

目标一(任务一):知道如何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1、学习任务:观看《丑小鸭》的短片明白接纳自己的道理。

2、个人思考——自主作答。

3、汇报展示——

1、如果你跟丑小鸭遭遇同样的境遇:被同伴甚至兄弟姐妹的唾弃,父母嫌弃,所有周围的人不喜欢,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2、丑小鸭不自暴自弃,最后凤凰涅槃变成白天鹅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怎样欣赏自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周围的鹅都开始自惭形秽,是不是可以终于扬眉吐气或一雪前耻了?从此高高在上,骄傲自大?)

学法指导(方法之津):结合自身和课本P33,归纳接纳自己的理由。

目标二(任务二):做更好的自己的方法

4、学习任务:讨论:鹰的脱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要求:1)、先看视频后讨论;2)、既要结合课本,又要有自我观点。3)、定好发言人,时间:3分钟

5、合作探究——组长组织成员,结合课本,整理本组观点。

6、汇报展示——全班汇报

学法指导(方法之津):参考课本34-37页。

三、学习反馈(评价反馈)

1、学习任务反馈(当堂检测或应用提升)

2、对整节课的表现反馈(优秀个人,优秀小组)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P18:一单选题、二、非选择题6)

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定——学——探——评”四环模式导学案

第四课 友谊与成长同行

第1课时 和朋友在一起 【学习目标】

1、培养尊重他人、珍视友谊的情感,在交友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2、认识到交友的好处,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了解交友的好处,认识友谊的力量。【重点难点】

重点:友谊的力量。

难点: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师: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人都曾给予我们关爱之情。不仅有父母、老师的关爱,更有同学朋友的关爱。哪位同学能讲一下朋友对自己关爱的事例。学生讲朋友关爱自己的事例。师:是呀,朋友和友谊是人生永恒的话题。步入初中,我们会想念小学的朋友,也会迎来新的友谊,今天,我们探讨有关朋友的话题——和朋友在一起。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一)自主预习

1.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对友谊的渴望,让我们相互靠近。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3.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4.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5.与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 我的朋友圈

探究一:教材P38运用你的经验及P39探究与分享(1)把你的选择涂在P38上面的星号☆里(可以多选)。

(2)在成长的岁月里,哪些朋友曾与我们相伴?请把他们的名字写在P39图的相应位置。

(3)你的朋友在年龄、性别、性格、地域、民族、与你的空间距离等方面,在不同时间段有什么特点?(4)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前3问据实回答,填写即可,(4)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探究二:教材P40探究与分享

(1)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找友谊更难了吗?(2)你会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友谊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1)不是更难。因为虽然小学时的朋友分开了,但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朋友圈也会扩大。

(2)不会,因为我们渴望友谊,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知识模块二 友谊的力量

探究三:教材P40下面探究与分享

(1)朋友对你有哪些影响?请完成自己的‚朋友影响力‛图。(2)完成了‚朋友影响力‛图,你有什么发现?

答案提示:(1)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图。(2)发现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探究四:教材P42探究与分享

这些是真正的友谊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定——学——探——评”四环模式导学案

答案提示:场景一、四是真正的友谊,场景二、三不是真正的友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探究五:教材P43阅读感悟及下面拓展空间

(1)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有人说:‚能结交到亲密的朋友是一种幸福,而拥有一个对自己深刻而良好影响的朋友则是人生的幸运。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自己的交友经历谈谈感受。

答案提示:(1)体会到了友谊的力量。正是伟大的革命友谊成就了两位伟人。

(2)同意,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与乐观开朗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种豁达;与乐于助人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富有爱心。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从喜欢运动的朋友那里,我们爱上了运动;从乐观的朋友那里,我们学会了乐观。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B)A.朋友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B.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C.性格相同,爱好相同的人才能成为朋友D.真正的朋友应该分享一切

2.培根有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名言:‚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A.友情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B.友情能够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 C.拥有了友情我们就将拥有一切D.友情有助于我们排解烦恼和忧愁

3.在一次‚你有知心朋友吗?‛的调查中,72%的同学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己有知心朋友。这表明(D)A.中学生缺乏友情B.中学生交友不讲原则C.中学生出现滥交朋友现象 D.友情是我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4.学校心理辅导站来了下面三位同学,他们的共同苦恼都是没有朋友,不受同学的欢迎。张超:十分健谈,他一进入交往圈,就打开话匣子,只要别人一开头,他便一直说下去。而对方说话时他要么时常插嘴,要么干脆不听。刘力:从来不说别人的好话,只要听到有人夸别人,他就插进去说自己,而且一说就没完没了,眉飞色舞,直到大家各自散去,才无趣地走开。

小明:思维敏捷,在课堂上喜欢抢答问题,但他不会尊重别人,往往是别人还没有答完问题,他就急于发表看法,而且言辞激烈,这使班上许多同学都很反感他。(1)请你分析这三位同学不受欢迎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请分别给他们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帮助他们找到朋友。(3)日常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

答案提示:(1)①在交往过程中,不懂得尊重他人;②贬低别人,抬高自己;③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等等。

(2)张超应学会倾听,少说,即使要说也要等别人说完;刘力要学会赞美别人,这是一种最容易引起对方好感的人际交往形式;小明不应急于抢答,发表看法,要等适当的机会,语气要随和;等等。(3)①尊重朋友,维护朋友的自尊心,平等相待;②坦诚、积极的相互交流;③关爱朋友,尽自己所能帮助朋友;④真诚的赞扬朋友,给予对方激励;⑤对朋友的不同意见持宽容态度,容纳朋友的长处和短处,相互取长补短;等等。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第2课时 深深浅浅话友谊

【学习目标】 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定——学——探——评”四环模式导学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友谊,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友谊,能正确处理交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知识目标:了解友谊的特质,知道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 【重点难点】

重点:友谊的特质。

难点:正确处理交友中存在的问题。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今天上课,老师要检查昨天布置的作业。小强由于昨晚只顾玩游戏而没有做作业,他非常焦急。他看到好朋友小亮后,让小亮把作业拿来给他抄一下,否则,作业完不成,肯定要被老师批评了。可小亮很为难,让他抄,自己违背了对老师的承诺;不让他抄,小强要挨批,小强也肯定会埋怨自己,他该如何做呢?

学生讨论回答案提示:……

师: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好朋友,小亮确实很为难,他到底怎么做才是对老师,对好朋友小强负责任的表现呢?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友谊的话题——深深浅浅话友谊。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一)自主预习

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2.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3.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4.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5.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6.友谊不能没有原则。(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 友谊的特质

探究一:教材P44上面运用你的经验

(1)在友谊中,什么特质是重要的呢?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并将选中的部分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与同学分享后,你发现哪些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请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提示:(1)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涂。(2)如:理解、信任、忠诚、友善、平等、帮助、诚信、亲密等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

探究二:教材P45上面探究与分享及阅读感悟

(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心里的滋味。(2)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损失?

(3)学生齐朗诵古诗《木瓜》,感悟友谊的特质。

答案提示:(1)我帮助了李鸣,而李鸣却不愿帮助我,所以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2)帮助朋友,并不意味自己会受到损失。我们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提高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要共同分享,也要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探究三:教材P45下面探究与分享

(1)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2)分享和分担是对等的吗?

答案提示:(1)我赞成‚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友谊是纯洁的、不应带有功利性的。朋友确实可以帮助我们,但交友不应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这样的友谊并非真正的友谊。

(2)分享和分担,并不是对等的。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但并非绝对的对等。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知识模块二 友谊的澄清

探究四:教材P46上面探究与分享 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定——学——探——评”四环模式导学案

(1)文中的‚我‛对友谊的期待是什么?(2)为什么‚我‛和小美的友谊变淡了?(3)淡了的友谊还有必要维持吗?

答案提示:(1)文中的‚我‛期待一种纯洁的、心灵相遇的,超越物质条件、学习成绩等的真挚友谊。(2)因为小美常常有意无意地与我比这比那;小美没有正确对待参加歌咏比赛的竞争。

(3)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对方变了,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探究五:教材P46下面探究与分享(1)竞争会伤害友谊吗?

(2)如果朋友赢,是否意味着自己输?

答案:(1)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就不会沉溺于失利的痛苦。只要是公平的竞争,就不会伤害友谊;反而,友谊在竞争中得到升华、深化。

(2)朋友赢并不意味着自己输。在竞争中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探究六: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作为小川的好朋友,‚我‛应该怎么做?(2)答应小川的要求才算是他的好朋友吗?(3)应该为朋友做任何事情吗?

答案提示:(1)‚我‛应坚持原则,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而且还要劝阻小川也不做。(2)不是的,因为这样做只会使小川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

(3)不应该。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讲义气‛‚够朋友‛并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其实,当朋友误入歧途,不予规劝甚至推波助澜,反而会伤害朋友,伤害友谊。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下列属于友谊特质的有(D)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②友谊是平等的 ③友谊是双向的 ④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友谊离不开现实的条件,你认为什么样的友谊更能经得住时间和风雨的考验(B)A.两肋插刀,八拜之交 B.志同道合,志趣相投C.海誓山盟,推心置腹 D.甜言蜜语,各取所需 3.同学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应该与人为善,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下列选项中,最受欢迎的同学是(C)A.小文:‚学习那么差,我才不搭理你呢。‛B.小洁:‚就算我错了,我也不道歉。‛

C.小明:‚教会你解这道题,我也很开心。‛D.小新:‚你们什么都不懂,还是听我的吧。‛ 4.放学路上,两位同学就友谊问题争论了起来。

同学甲说:‚对待朋友要真诚,要坚持原则。对于朋友身上的缺点,不论大小,都要明确指出来。如不改正,就要和他断交。‛

同学乙说:‚不对,对待朋友要宽容,要互相谅解,不管朋友犯了什么错误,我们都要支持他,否则 还叫什么朋友?‛

请你对甲、乙两个同学的观点加以辨析。

答案提示:甲、乙两个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因为:①我们对待朋友要坚持原则,在原则面前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来维护所谓的友谊;②发展真挚友情要学会宽容、胸怀大度,不斤斤计较。但宽容不是怯懦,更不等于无原则地对错误的行为一味地纵容和退让;③在交友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原则,分清是非,又要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注意求大同存小异。总之,我们要把坚持原则和宽容尊重有机地统一起来;④同时,我们还要敢做诤友,朋友有了错误,我们要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定——学——探——评”四环模式导学案

敢于指出来。朋友存在不足,我们可以友善地提出来并帮助朋友改正,我们要与朋友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进步,自觉做朋友的益友等。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下载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第1课时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

    学案导学的认识

    “学案导学的认识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判断是非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通过议题,对......

    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反思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后反思 武钢三中陈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当中物质和意识......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课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单位:老河口市高级中学 授课:李程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了解实践的形式。 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导学案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目标: 1、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会分析实际问题,找准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扇形的认识导学案

    扇形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扇形,知道扇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扇形与圆的关系,学会画一个扇形; 2. 掌握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求扇形的面积;学习重、难点:理解扇形与圆的关......

    5.1.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5.1.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目标】 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